配色: 字号:
基于复杂网络挖掘古代止痛方剂用药规律-孟凡红
2017-02-28 | 阅:  转:  |  分享 
  
·

文献研究

·

基于复杂网络挖掘古代止痛方剂用药规律

孟凡红











李敬华



牛亚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

16号



100700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090507006209011)



通讯作者:niu

yahua@hotmail.com



13520899635

[摘



要]



目的



通过复杂网络挖掘技术,总结古代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以期为疼痛的临床治疗及

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筛选汉代到金元时期的代表性方书著作14部,收集止痛方剂2

746

首,建立中药止痛方剂数据

库并进行术语规范;利用复方药物配伍的无尺度网络规律,构建止痛方剂复杂网络,分析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及配伍规律。

结果



按疼痛部位分类,挖掘出腹痛、胸心痛、头痛、肢节痛、腰痛、胁痛、眼目痛、咽痛、全身痛、齿痛在汉唐、金宋元时期排名前

10位的高频单味药和药对

。结论



运用复杂网络挖掘技术,得到了汉唐、宋金元时期治疗各类痛证的核心药物、配伍药对以

及用药特点,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挖掘历代止痛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起到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



止痛方剂;核心药物;用药规律;复杂网络;数据挖掘

Mining



theMedicationLawofAncientAnalgesicFormulasBasedonComplexNetwork

MENGFanhong



LIMing



LIJinghua



NIUYahua



ChinaAcademy



of



ChineseMedicalSciences



Beijing100700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thecoremedicinal



compositionlawandmedicationcharacteristicsoftheancient

analgesicformulasthroughdataminingincomplexnetworkandprovideareferencefortreatingpainandnewdrugdevelop-

ment.MethodsTotaly2746formulaswereselectedfrom14typicalformularybooksduringtheHantoJin-YuanDynasties.

Theanalgesicformuladatabasewasestablishedandthetermswerestandardized.Thecomplexnetworkofanalgesicformulas

wasbuiltaccordingtothescale-freenetworkslawofformulacompositionandthecoremedicinalandcompositionlawwas

analyzed.ResultsThetop10frequentsingleherbsandcoupletmedicinesduringtheHan



Tang



Song



JinandYuanDynas-

tieswerefoundaccordingtothepainlocationsuchasabdominalpain



chestpain



heartache



headache



limbpain



lowerback

pain



hypochondriacpain



eyespain



sorethroat



bodyachesandtoothpain.ConclusionThecoremedicinal



composition

lawandmedicationcharacteristicsofanalgesicformulasduringtheHan



Tang



Song



JinandYuanDynastiesarefound

throughdataminingincomplexnetwork.Thisresearchplaysanexemplaryroleindiggingthemedicationandcompositionlaw

ofancientanalgesicformulasinfuture.

Keywordsanalgesicformula



coremedicinal



medicationlaw



complexnetwork



datamining



疼痛是由疾病或创伤等因素引起的异常感觉,

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应激反应,也是许多疾病的一种

症状

[1]

。古代医方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止痛方剂,对

其核心药物及其配伍规律的知识挖掘,无论对临床

指导还是新药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复杂网络理

论是以社会网络(如疾病传播网、科研论文引用网、

科学家合作网等)、技术网(如万维网等)、生物网(如

食物网、代谢网、蛋白相互作用网等)等现实网络为

研究对象,通过图论、统计学、统计物理、计算机模拟

等方法,研究网络的结构特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网络的生成机制及网络演化规律等一系列的问



[2]



20

世纪末,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成为科技领

域的研究热点,并应用到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管

理、医药等不同领域。近年来复杂网络也开始应用

到中医药领域,主要用于处方核心药物及其配伍规

律、中医证候特征及分类、证候



治法



中药关系等

的研究中

[2-6]

。本研究应用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对

古代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规律以及用药特点

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疼痛的临床治疗及新药开发

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

利用止痛方剂数据库

[7]

(北京市科委“止痛数据

库建设与文献挖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中的方剂数

据,筛选汉代到金元时期的代表性方书著作《伤寒

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

·

541

·



中医杂志2013年1月第54卷第2期

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2013



Vol.54



No.2

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苏沈良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宣明论方》《儒门

事亲》《脾胃论》《丹溪心法》

14

部,共收集止痛方剂

2746

首。

1.2

数据预处理

采用

MicrosoftOfficeAccess2003

建立中药止

痛方剂数据库,字段名称包括身体部位、方剂名称、

方剂组成。借助《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

[8]

、《中医

方剂大辞典精选本》

[9]

、《中药大词典》

[10]

等对采集

到的数据进行术语规范。如将古籍中记载的方剂名

称“复脉汤”,规范为“炙甘草汤”;古籍中记载的药物

名称“芩连”,规范为“黄芩”、“黄连”。

1.3

数据挖掘方法

利用复方药物配伍的无尺度网络规律,构建止

痛方剂复杂网络,分析止痛中药方剂的核心药物、配

伍规律以及用药特点。无尺度网络是一种具有节点

度幂律分布现象的复杂网络。目前研究结果表明,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古方及临床处方等都具有无尺

度网络现象,是一种加权无尺度网络

[3]

,这给中药复

方配伍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复杂网络软件采

用北京交通大学周雪忠开发的

liquorice





把每个复方的组成药物为节点相互构成完全

图,连接某两个不同药物的边权重表示这两种药物

在多个复方中被使用的频度

[3]

,这样就构建了止痛

方剂药物配伍网络。图



为中药止痛方剂复杂网络

示意图,节点为组成方剂的单味药,节点之间带权重

的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药物之间同时配伍应用的

图1



中药止痛方剂复杂网络示意图

表1



汉唐、宋金元时期止痛方剂常用单味药及药对数据挖掘结果

疼痛

部位

汉唐时期

单味药药对

宋金元时期

单味药药对

腹痛当归;甘草

桂心;干姜

人参;川芎

芍药;附子

细辛;大黄

甘草当归98;当归芍药76

甘草芍药89;当归桂心70

芍药桂心60;甘草桂心79

甘草干姜73;甘草人参66

当归干姜67;桂心芍药60

甘草;干姜

木香;当归

人参;厚朴

槟榔;陈皮

肉桂;半夏

甘草干姜39;桂心木香35

当归木香31;桂心当归30

当归干姜29;甘草人参27

干姜木香22;干姜人参22

桂心干姜20;当归人参16

胸心痛细辛;桂心

干姜;甘草

当归;茯苓

乌头;桔梗

蜀椒;人参

人参桂心45;人参甘草45

桂心甘草51;当归桂心47

当归甘草41;干姜桂心48

人参当归36;干姜当归40

干姜甘草36;桂心芍药34

甘草;木香

干姜;人参

白术;槟榔

桂心;丁香

当归;陈皮

木香桂心40;当归桂心33

槟榔桂心33;干姜甘草34

木香当归25;桂心干姜24

当归槟榔23;木香甘草18

木香干姜18;甘草桂心17

头痛甘草;人参

当归;茯苓

桂心;防风

黄芩;川芎

细辛;石膏

甘草干姜19;甘草芍药17

甘草人参17;人参生姜14

芍药生姜14;甘草大枣16

甘草麻黄16;大枣生姜16

桂心甘草13;黄芩芍药13;

甘草;石膏

防风;川芎

白芷;人参

半夏;麻黄

天麻;细辛

麻黄甘草42;石膏甘草39

芍药甘草28;麻黄石膏26

川芎桂心24;麻黄芍药22

石膏黄芩21;石膏黄芩21

甘草黄芩20;甘草桂心18

肢节痛干姜;人参

当归;桂心

甘草;细辛

附子;黄芩

茯苓;防风

甘草桂心36;甘草附子33

附子桂心25;甘草白术27

桂心甘草23;附子白术32

甘草人参27;甘草白术27

茯苓人参28;白术附子32

防风;甘草

威灵仙;白芷

羌活;肉桂

牛膝;天麻

草乌;藁本

防风甘草9;羌活甘草5

人参甘草4;人参防风4

独活防风4;甘草麻黄4

腰痛桂心;细辛

甘草;当归

人参;茯苓

附子;芍药

防风;干姜

甘草桂心75;当归桂心60

甘草当归63;甘草干姜57

干姜桂心67;干姜当归43

当归芍药53;甘草芍药58

桂心芍药59;甘草茯苓48

牛膝;甘草

肉桂;桂心

防风;附子

当归;杜仲

木香;海桐皮

牛膝桂心23;牛膝附子13

牛膝当归13;杜仲牛膝13

杜仲桂心13;附子桂心14

当归桂心13;当归防风12

当归桂心12;牛膝防风12

·

641

·孟凡红等



基于复杂网络挖掘古代止痛方剂用药规律2013年第2期

表1(续)



汉唐、宋金元时期止痛方剂常用单味药及药对数据挖掘结果

疼痛

部位

汉唐时期

单味药药对

宋金元时期

单味药药对

胁痛细辛;川芎

桂心;独活

蜀椒;当归

甘草;白术

防风;干姜

细辛川芎14;防风细辛9

防风川芎7;防风莽草7

细辛莽草8;细辛独活7

独活川芎6;细辛附子7

川芎附子5;防风附子6

甘草;木香

干姜;槟榔

当归;陈皮

丁香;茯苓

沉香;枳壳

陈皮甘草10;甘草半夏8

甘草厚朴7;槟榔厚朴7

木香丁香7;槟榔甘草7

槟榔半夏6

眼目痛细辛;甘草

蕤仁;升麻

芍药;黄芩

决明子;大黄

桂心;黄连

甘草黄芩9;甘草大黄8

大黄黄芩8;黄连大枣7

甘草枳实5;芍药黄芪5

大黄黄芪8;芍药甘草6

桂心细辛5;决明子细辛5

甘草;黄连

防风;菊花

黄芩;枳壳

羌活;石膏

赤芍;栀子仁

甘草黄芩7;甘草黄连6

大黄黄连6;甘草大黄7

大黄黄连5;黄连黄芩5

咽痛甘草;猪脂

桂心;杏仁

干姜;人参

黄芩;黄连

半夏;当归;

甘草桂心5;甘草当归5

甘草干姜3;当归桂心3

杏仁甘草3;桂心干姜2

桂心杏仁2

甘草;玄参

升麻;大黄

杏仁;硼砂

射干;马牙

硝黄;木通

甘草升麻11;甘草射干15

甘草玄参10;甘草射干9

升麻射干11;甘草大黄5

升麻大黄5;升麻玄参6

射干玄参6;玄参大黄4

全身痛甘草;白术

黄芩;防风

桂心;大黄

当归;石膏

附子;芍药;

甘草生姜36;大枣甘草24

桂心甘草24;生姜大枣24

生姜桂心15;甘草麻黄22

麻黄桂心14;生姜麻黄15

甘草芍药18;甘草附子19

甘草;当归

川芎;桂心

麻黄;白术

防风;赤芍

麝香;附子

白术甘草11;当归桂心10

麻黄桂心9;附子桂心9

桂心甘草8;甘草桂心8

白术当归6;当归附子6

麻黄当归6;白术桂心5

齿痛细辛;防风

桂心;独活

甘草;当归

蜀椒;白术

干姜;川芎;

细辛川芎14;细辛防风9

防风川芎7;细辛莽草8

莽草防风7;莽草川芎6

附子细辛7;防风附子6

防风川芎7;独活川芎6

细辛;川芎

白芷;麝香

地骨皮;荜茇

防风;升麻

甘草;当归

白芷细辛4;细辛莽草3

川椒细辛3;川椒莽草3

当归白芷3;当归细辛3

川芎细辛3;附子莽草3

地骨皮细辛3;莽草细辛3



注:药对后面的数字为边权重,表示药物之间的关联频度

强度。随着方剂的增加,网络的节点和边权重会逐

步增加。当大量方剂集合构成药物配伍网络时,该

网络中节点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全局性的药物组配

规律。而当由治疗某一病证的方剂集合构成网络

时,其网络反映了治疗某一病证的药物配伍知识。

本研究将

2746

首止痛方剂药物配伍关系构建成复

杂网络图,分别统计汉唐、宋金元时期止痛方剂的高

频药对和核心药物,并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结合复

杂网络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按疼痛部位分类统计,对止痛方剂用药排名前

10

位的单味药和药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见表







讨论

汉唐时期止痛方剂用药特点分析:



桂心在各

种痛证中广泛使用。表



所列的

10

种疼痛的常用

药中均有桂心。桂心一说为肉桂,一说为桂枝,据徐

长化考证,唐宋时期各方中的桂心不是肉桂,而是桂



[11]

。《神农本草经》云:“桂枝,辛温。主治上气咳

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具有通阳散

寒、外散风邪之功,既可发汗解表,又可温经通阳,用

于寒凝经脉、风寒湿痹等证。桂枝可与芍药、茯苓、

白术、炙甘草、桃仁、吴茱萸等药物进行配伍,可达到

调和营卫、温阳化气、健脾利水、温通心阳、活血行

瘀、通络止痛、下气消痞等功效

[12]

。桂心以及其他

温里药如附子、肉桂、细辛、蜀椒、干姜、生姜等的广

泛使用说明,汉唐时期对痛证的认识与寒凝密切相

关。



补气药的广泛使用,如人参、黄芪、白术、大枣

等。说明汉唐医家在治疗各类痛证如咽痛、腹痛、胸

心痛、头痛、肢节痛、腰痛时,常将人参和甘草配伍应

用。《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

魂魄,治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本草正》

云:“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

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

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随气药

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伤寒论》

所载的

113

方,都贯穿着扶正祛邪的原则,因此常将

补益药人参与甘草配伍。由此可见,汉唐医家深受

《伤寒论》的影响。补气药的广泛使用说明,汉唐时

期对于痛证中气虚致痛的认识。



祛风行气活血药

的广泛使用,如川芎、当归、防风、独活等。说明汉唐

时期对于痛证中气血凝滞的本质认识。

汉唐时期止痛方剂的核心用药主要为温经活

·

741

·2013年第2期中医杂志

血、通络止痛药,又随疼痛部位不同而药物配伍略有

不同

[13]

。腹痛的核心药物为甘草、当归、芍药、桂

心、干姜、人参等,其中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当归补

血活血,人参益气补血,桂枝、干姜温通经络,可见汉

唐时期对腹痛的治疗以温通为主。治疗胸心痛和腹

痛的用药特点相似,亦以温通为主。而肢节痛、腰

痛、全身痛的用药特点亦均以温通为主,原因可能是

古代的肢节疼痛多由风寒湿痹所引起,所以汉唐时

期肢节疼痛多以温经散寒止痛药为主。本研究中该

时期头痛以风寒头痛用药为主,出现了特色用药如

“防风、川芎”。眼目痛的用药是以清热活血明目为

主,运用了黄芩、黄连等清热药,也有细辛、决明子等

眼科常用药。咽痛的治疗以清热利肺为主,运用了

杏仁、黄芩、黄连等药物。胁痛和齿痛用药均以温补

为主,常用附子、细辛、桂枝、川芎、防风、独活等药,

这与当今医家对胁痛和齿痛的认识和治疗用药有较

大的差异,值得更深入地分析研究。

宋金元时期止痛方剂用药特点分析:



药物选

择更加丰富,针对各种疼痛选择药物作用更为专指

的药物。如对腹部、心胸部疼痛的治疗中条畅中焦

气机药物的使用,如厚朴、槟榔、陈皮、荜茇、枳壳、木

香、半夏、麝香等,说明宋金元时期对于疼痛局部气

机不通的认识以及对应靶点作用药物的选择。另如

在咽痛治疗中,玄参、升麻、硼砂等药物的应用,说明

宋金元时期对于本草的认识和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芳香药物的运用,如木香、丁香、沉香、麝香等,反

映了当时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周边地区的外来药物尤

其是大量香药输入我国后对中医药的广泛影响。

宋金元止痛方剂的核心用药以理气活血、温经

通络为主,又随疼痛部位不同而药物配伍略有不同。

治疗腹痛的方剂中排名前

10

味的单味药中木香、陈

皮和当归理气活血,干姜、肉桂温经通络,甘草缓急

止痛,人参益气补血,厚朴消胀除满,槟榔杀虫消积,

半夏消痞散结。胸心痛的用药与腹痛的用药相似,

而且更加注重宽胸理气之药的运用。该时期头痛为

风寒和风热两种,其中风寒头痛多加入麻黄、桂心等

温热药物,风热头痛多加入石膏、黄芩等寒凉药物。

肢节痛和腰痛用药以祛风湿、温通止痛为主,同时注

重补肝肾、强筋骨。胁痛的用药侧重行气止痛,这与

其发病部位和情志致病的病因有关。眼目痛用药以

清热凉血明目为主,菊花等为眼科常用药。咽痛的

用药以清热解毒利咽为主,运用了玄参、升麻、大黄、

硼砂、射干等药物。全身痛的用药仍以温经通络为

主。齿痛的用药仍以温散风寒为主,多用细辛、白

芷、川椒、荜茇、防风、附子等药物,兼用地骨皮、升麻

等清热解毒之药。

汉唐、宋金元止痛方剂对比分析:



按疼痛部位

分类分别对汉唐、宋金元时期的疼痛病证进行统计,

结果排名前

10

的疼痛病证均为腹痛、胸心痛、头痛、

肢节痛、腰痛、胁痛、眼目痛、咽痛、全身痛、齿痛,说

明在元以前这些痛证均为常见病证。



汉唐止痛方

剂的核心用药以温经活血、通络止痛为主,而宋金元

以理气活血、温经通络为主。如汉唐时期腹痛、胸心

痛的治疗以温通为主,宋金元却在温通的基础上又

增加理气、行气之药;汉唐时期肢节痛、腰痛多以温

经散寒止痛药为主,宋金元却以祛风湿、温通止痛为

主,同时注重补肝肾、强筋骨药物的运用。



受香药

输入的影响,宋金元医家广泛应用芳香药物治疗各

种痛证。

中医历代医家治疗各类疼痛,并不是单纯、孤立

地看待疼痛,而是根据六淫、气机郁滞、饮食劳逸等

病因病机

[14]

进行辨证,然后进行君臣佐使配伍,从

而使各药形成“有制之师”。本研究利用古方的无尺

度网络现象,运用复杂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对汉唐、

宋金元时期的止痛方剂进行初步探究,得到了治疗

各类痛证的核心药物、配伍药对以及用药特点,为今

后进一步深入挖掘历代止痛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起

到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王顺成

.痛证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草药的临床应用









中医研究,2006,19(1):63

-64.





]孙继佳,蒋健,严广乐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研究

中的应用[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8,5(2):55



61.





]周雪忠,刘保延,王映辉,等

.复方药物配伍的复杂网络方

法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98

-100.





]石洁,胡元会,周雪忠,等

.高血压病中医方-药-证关系

的无尺度网络分析//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

青年医师论坛论文汇编[C].上海,2008:287

-289.





]倪青,陈世波,周雪忠,等

.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的2型糖

尿病代谢综合征方-药-证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

志,2006,13(11):19

-22.





]高铸烨,张京春,徐浩,等

.用复杂网络挖掘分析冠心病证

候-治法-中药关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3):

238-243.





]孙海舒,李明,牛亚华

.止痛方剂数据库的建设







.国际

中医中药杂志,2011,33(6):518

-519.

(下转第

166

页)

·

841

·孟凡红等



基于复杂网络挖掘古代止痛方剂用药规律2013年第2期

治疗中的作用,强化早期康复、规范护理和科学教

育,符合卒中单元治疗的精神,从多途径、多靶点、多

环节对中风病进行综合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目前中医临床治疗模式由原来的仅用药物逐步

过渡至综合治疗,在科研设计和水平方面较以往有

明显的提高,但部分报道仍存在一定问题,多偏重于

临床观察,忽视基础研究,如药学研究、治疗机制探

讨等。临床研究方面,部分科研设计不严谨,如中医

辨证标准、纳入标准、诊断标准、病情分期等尚未科

学规范,缺乏真正的随机分组和方法观察,多中心大

样本病例观察的报道少见,对判定中医药治疗缺血

性中风疗效的科学性、真实性带来困难。

因此按照严格的科研设计,进行随机盲法多中

心大样本病例观察,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有关中医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进行系统评价,对

于提高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水平具有重要意

义。

参考文献





]张国瑾,赵增荣

.国外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北京

: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2000:186.





]宇文亚,谢雁鸣,邹忆怀,等

.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康复方

案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2):28

-30.





]周东海,杜长海,齐锡友,等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

风病818例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2004,23(1):10

-12.





]秦润笋,赵子龙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

高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2006,33(11):1456

-1457.





]李芝苹

.急性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康复60例临床观察







.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8



13





):

56-57.





]马云枝,付菊花,杨靖

.灯盏生脉胶囊联合针刺治疗缺血

性中风恢复期6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0,51



11

):

999-1001.





]蔡玲

.中医康复综合治疗中风中经络疗效对比观察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639.





]陈立典,吴强,苏彩平

.中风急性期介入中医康复治疗的

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1997,6(l):13

-14.





]傅仁杰

.中风中医康复疗法刍议







.光明中医



1994







):

38-39.



10

]谢雁鸣,宇文亚,易丹辉,等

.缺血性中风中医康复方案

治疗时间窗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

901-903.



11

]胡玉英,刘泰,梁健芬,等

.综合疗法对急性缺血性中风

病康复影响的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





):

38-39.



12

]刘俐,马玉琼,彭小燕,等

.综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临床

疗效观察[C].长春: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

年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

病专业委员会,2007.



13

]刘晓俊,高敏,黄汉超,等

.中医综合疗法干预急性缺血

性中风对BI指数和(GOS)评分的影响[J].中药材,

2008



31





):

800-803.



14

]刘晓俊,高敏,陈景亮,等

.中医综合疗法干预急性缺血

性中风对RANKIN及SS

-QOL

量表的影响[J].中国实

用医药,2008,3(22):4

-6.



15

]刘晓俊,高敏,陈景亮,等

.中医综合疗法干预急性缺血

性中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





):

73-74.



16

]邹旭,吴焕林,谭荣益,等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脑

梗塞89例疗效总结[J].内蒙古中医药,1996(增刊):4



5.



17

]丁红战,杨满菊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

研究[J].光明中医,2001,16(19):38

-40.



18

]王彦华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观

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6):1184

-1186.



19

]艾宪君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50例







.陕西中医



1999



20





):

13.



20

]郑超英,赵超蓉,嵇强,等

.脑梗塞早期中医综合康复疗

法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3):304



305.



21

]林乐埜,王齐兰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

察[J].河北中医,2005,27(6):410

-412.



22

]张文生,邹忆怀,谢颖祯,等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

风偏瘫痉挛状态6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0,41



12

):

723-725.

(收稿日期:

2011-11-07

;修回日期:

2012-10-20



[编辑:李



巍]

(上接第

148

页)





]吴兰成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







.北京

:中医古籍出

版社,2008.





]彭怀仁,项平

.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







.北京

:人民卫

生出版社,1999.



10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词典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6.



11

]徐长化

.关于古方中桂心的探讨







.中国医药学报



2001



16





):

8-10.



12

]杨辉

.桂枝在经方中的药对配伍







.临床合理用药



2011







7A

):

104.



13

]李明,佟琳,张伟娜,等

.汉唐止痛方剂的复杂网络方法

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2,29(3):22

-24.



14

]王顺成

.痛证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草药的临床应用









中医研究,2006,19(1):63

-64.

(收稿日期:

2012-06-20

;修回日期:

2012-09-09



[编辑:崔京艳]

·

661

·许锦锦等



中风病中医综合康复治疗概况2013年第2期

献花(0)
+1
(本文系1378362082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