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王履 戴思恭
2017-03-01 | 阅:  转:  |  分享 
  
2、郁证元礼以传化失常为郁证之关键“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
郁病多在中焦。“脾胃居中心,心肺在上,肝肾在下。凡有六淫、七情、劳役妄动,故上下所属之脏致有虚实克胜之变而过于中者,其中气则常
先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更因饮食失节,停积痰饮,寒湿不通而脾胃自受者,所以中焦致郁多也。”六郁的具体辨证气郁—
胸胁痛,脉沉涩,情志症状。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瞀闷,小便赤,脉沉数。
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嗳酸,腹饱不能食,痞闷,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繁盛。论治“有中外四气之异。在表者汗之;在内者
下之;兼风者散之;热微者寒以和之;热甚者,泻阳救火,养液润燥,补其已衰之阴;兼湿者,若其湿之太过、不及,犹土之旱涝也,寒湿之胜,则
以苦燥之,以辛温之,不及而燥热者,则以辛温之,以寒调之”。在用药方面,他指出苍术、香附、川芎为治郁之要药。苍术乃阳明药,气味
雄壮辛烈,强胃健脾,开发水谷之气,其功最大;香附为阴血中快气药,下气最速。两者配合,一升一降,擅于散郁。川芎为手足厥阴药,直达三
焦,俾升发之气上至头目,下抵血海,疏通阴阳气血,且使胃行其三阳,脾行其三阴,脾胃得水谷之气注输,则各脏腑之郁可籍脾胃之气而得宣发,
先天元真之气亦可因之而利达。“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其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
。”肝实——心火助肝木,肺金不能制约肝木。肺虚——心火克肺金,脾土受肝木克而不能生肺金。(四)伤寒、温暑为治不同论广、狭
义“伤寒”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人体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今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有五,有中
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
于温也。”安道认为伤寒与温、暑,病名不同,病源一致(寒邪),立即发病的为伤寒,过时而发的为温、暑。“伤寒、温暑其类虽殊,其所受
之原则不殊也。因其原之不殊,故一以伤寒而为称;因其类之殊,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以所称而混其治,宜乎贻祸后人。”“仲景之书本为即病者
设,不为不即病者设。”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伤寒——以病因为病名,发于天气寒冷之时,寒邪闭郁腠理,辛甘温之剂(麻黄、桂枝);
温病、暑病——以天时与病形为名,发于天气暄热之时,怫热自内外达,郁其腠理,辛凉或苦寒或酸苦之剂(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夫温病、
热病之脉,多在肌肉之分而不甚浮,且右手反盛于左手者,诚由怫热在内故也……凡温病、热病若无重感,表证虽间见,而里病为多,故少有不渴者
。斯时也,法当治里热为主,而解表兼之,亦有治里而表自解者。余每见世人治温热病,虽误攻其里亦无大害,误发其表变不可言,此足以明其热之
自内达外矣。(五)阐述真中、类中说“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
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
——《素问·风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岐伯
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猝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偏枯者,半身不遂
,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风懿者,奄勿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
风痹……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备急千金要方·诸风·论杂风状》刘河间主火说“中风偏
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则火能克金,金不能克木,则肝木自甚,而兼于火热,则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李东垣主气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年逾
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壮岁之时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
——《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朱丹溪主湿说“西北二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
,痰生热,热生风也”——《丹溪心法·中风》“及近代刘河间
、李东垣、朱彦修三子者出,所论始与昔人异矣……三子之论,河间主乎火,东垣主乎气,彦修主乎湿,反以风为虚象,而大异于昔人矣。吁!昔人
也,三子也,果孰是欤?果孰非欤?以予观之,昔人三子之论,皆不可偏废”“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
而非中风也。三子所论者,自是因火、因气、因湿,而为暴病暴死之证,与风何相干哉。”真中——外感风邪类中——火、气、湿(痰)
首创真中、类中之说戴思恭(1324~1405)一、生平及著作(一)生平字元礼,明代浦江人。从丹溪学习医术二十
余年,得其真传,治疾多获神效。洪武间召为御医,晚年任太医院使。(二)著作《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推求师意》校补
《金匮钩玄》《推求师意》二卷,撰于1443年。本其师朱震亨之学论述各类病证的病因、病理、证脉、治法等,又引证《内经》及诸医家
之相关论述,予以推求发挥,对于朱氏的养阴学说及其临床运用有较深入的分析。本书原无刊本,嘉靖年间由汪机编录,题名《推求师意》,并由
汪氏门人陈桷校刊,编入《汪石山医书八种》。《证治要诀》又名《秘传证治要诀》,十二卷。乃元礼总结丹溪学验之作。分十二门,
每门列述若干病症,先论病因、病源,然后分析病症,介绍治法。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戴氏《证治要诀类方》合刊出版,题名《秘传
证治要诀及类方》。《证治要诀类方》四卷。取其《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编成此书,简要
地说明所列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二、学术思想(一)对气血的阐发:1、气属阳,动作火论;2
、血属阴,难成易亏论(二)痰证、郁证论治1、气属阳,动作火论“气之与火,一理而已,动静之变,反化为二。”气、火之理其本为
一,生理之常为气,病理之变为火。(一)对气血的阐发“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当其和平之时,外护其表,复行于里
,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源出中焦,总统于肺气,曷尝病于人也。及其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遽发,乖戾失常,清者遽变之为浊
,行者抑遏而反止,表失卫护而不和,内失健悍而少降,营运渐远,肺失主持,妄动不已,五志厥阳之火起焉,上燔于肺,气乃病焉,何者?气本属
阳,反胜则为火矣。”生理之气外则护卫,内则营养,人身赖以延续生命。当情志过极时,生理之气遂“反胜则为火”,燔灼全身,导致病变
产生。诸气病证——有损气、泄气、行气作用的药物,主张气实可用,但不能过剂;反对把气病作寒治,概用香辛燥热之剂而治的不良倾向
。火证论治——君相之火的为病十分广泛,皆因心、小肠、心包络、三焦气机变乱所致;君相火治疗不同,“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
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火;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湿折之,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2、血属阴难成易亏论阴
血“总统于心,藏于脾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血
者,神气也,持之则存,失之则亡。”指出保养阴血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阳动易化为火,阴血最易耗损,即形役、情志等过度则阳亢,火
盛则阴必衰,导致阴血耗伤。“阳道常饶,阴道常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盛则阴必衰”,导致阴血亏损,百病丛生。“治血必
血属之药”——四物汤“夫川芎血中之气药也,通肝经,性味辛散,能行血滞于气也。地黄血中血药也,通肾经,性味辛温,全用能活血,各
归其经也。芍药阴分药也,通脾经,性味酸寒,能和血气腹痛也。若求阴药之属,必于此而取则焉。”(二)痰证、郁证论治1、痰饮证元礼
在痰饮的病因、病机方面指出:“或饮食不谨,或外伤六淫,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厚,皆致谷气不升资发,营卫先郁,滞而成膈热,故津液不行,
易于攒聚,因气成积,积气成痰。”痰饮之证普遍而复杂,“为呕吐,为反胃,为喘满,为咳逆,为噎膈,为吞酸,为嘈杂,为膨胀,为痞为痛,
为泄利,为不食,冲上为头痛,为眩晕;溢下为足肿,为颓疝。散于表为寒热,为跗肿,为支节痛,聚于心为癫为狂、昏扑,为不语。”病理变
化及治疗“饮凡有六:悬、溢、支、痰、伏、留,痰饮持六饮之一耳,人病此而止曰痰饮者,盖停既九未有不为痰,多因气道闭塞,津液不通。故善
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王履(1332-1391)一、生平及著作(一)生平字安道,号畸
叟,又号抱独老人,元末江苏昆山人。学医于朱丹溪,尽得朱氏之学,洪武四年为秦王府良医正。《华山图册》《古今医统》称王安道“学究
天人,文章冠世,极深医源,直穷奥妙”。《四库全书提要》称其“···会通研究,洞见本源,于医道中实能贯彻源流,非漫为大言以夸世者
”。(二)著作《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医经溯洄集》一卷,收论文二十一篇。对《内经》、《难经》、《伤
寒》等的医理及宋以后著名医家的论点进行阐述、发挥。二、学术思想(一)阐论“亢害承制”;(二)分析四气所伤;(三)对阴阳虚实
补泻的发挥;(四)伤寒、温暑为治不同论;(五)阐论真中、类中说。(一)阐论“亢害承制”《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
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亢,过极,亢盛太过。害,损害、危害。承,随。制,制约,抑制。刘完素把“
亢害承制”与人体的五脏病变相联系,指出病理变化中存在“反兼化”。反兼化——病理本质和现象不一致。五运之气偏亢过度,出现“甚则兼
有胜己之化”的假象。刘完素将“反兼化”现象扩大到六气致病的各个方面:“病湿过极则为痉,反兼风化制之也;病风过极则反燥,筋
脉劲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病热过极而反出五液,成为战栗恶寒,反兼水化制之也。”安道认为“亢则害
,承乃制”是造化之枢纽。“‘亢则害,承乃制’二句……言有制之常与无制之变也。承,犹随也……有防之之义存焉。亢者,过极也;害者,害
物也;制者,克胜之也。然所承也,其不亢,则随之而已,故虽承而不见。既亢,则克胜以平之,承斯见矣……盖造化之常,不能以无亢,矣不能以
无制焉耳”——《医经溯洄集》
亢为气之甚,承所以防其甚。人体有亢而自制、亢而不能自制两种情况。“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则肾水虽心火之所畏,亦不过防之而已,
一或有亢,即起而克胜之矣。”若“亢而不能自制”则发而为病,故用汤液、针石、导引之法以助之,制其亢,除其害。说明两方面的问题:
1.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运动与变易;“故易者,造化之不可常也,惟其不可常,故神化莫能以测,莫测故不息也,可常则息矣!
”2.天地万物在无限运动中必须相互协调相互平衡。“尝观夫阴阳五行之在天地间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强者抑之,弱者举之,盖莫或使
然,而自不能不然。”“不如是则高者愈高,下者愈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二)分析四气所伤《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
,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历代医家从病因推论其病理。王冰:
“夫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最为杀厉之气,中而即病,故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风
中于表,则内应于肝,肝气乘脾故飧泄……”成无己:“当春之时,风气大行,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以春适旺,风虽入之,不能即发,至夏
肝气衰,然后始动,风淫末疾,则当发于四肢,夏以阳气外盛,风不能外发,故攻内而为飧泄……”安道主张从现有病情剖析病原,即审证求因。
“风、暑、湿、寒者,天地之四气也,其伤于人,人岂能于未发病之前,预知其客于何经络、何脏腑、何部分而成何病乎?”“且夫伤于四气,
有当时发病者;有过时发病者;有久而后发病者,有过时久自消散而不成病者,何哉?盖由邪气之传变聚散不常,及正气之虚实不等故也。”“夫
洞泄也,痎疟也,咳与痿厥也,温病也,皆是因发动之时,形诊昭著,乃逆推之,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非是初受伤之时,能预定其今日必为此
病也。”“且以伤风言之,其当时而发,则为恶风、发热、头痛、自汗、咳嗽、喘促等病;其过时与久而发,则为疠风、热中、寒中、偏枯、五
脏之风等病。是则洞泄、飧泄者,乃过时而发之中之一病耳。因洞泄、飧泄之病生,以形诊推之,则知其为春伤风,藏蓄不散而致此也。苟洞泄、飧
泄之病未生,孰能知其已伤风于前,将发病于后耶?假如过时之久,自消散而不成病者,人亦能知乎?世有太素脉法,虽或预知死亡之期,然亦是因
诊之昭着而始能知耳。夏伤暑为疟,冬伤寒为温病,意亦类此。”医者不能仅据四气之因而判断其必发某病,当与病邪的聚散、正气的虚实、体质
的强弱、时令的太过与不及等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分析。亦提示医者不能拘泥于《内经》的片言只语,如“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三)对阴阳
虚实补泻的发挥《难经·五十八难》:“伤寒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外台》:“夫表和里病
(一作阳盛阴虚),下之而愈,汗之则死;里和表病(一作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表里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
则桂枝下咽,表和则毙,承气入胃,里平则亡。”王焘:表为阳,里为阴;病者为虚,不病者为盛。《伤寒微旨论》:“此阴阳,指脉之尺寸言
,尺脉实大,寸脉短小,名阴盛阳虚,可汗。寸脉实大,尺脉短小,名阳盛阴虚,可下。”韩祗和:尺脉为阴,寸脉为阳;实大为盛,短小为虚。
安道:“夫邪之伤人也,有浅深焉,浅则居表,深则入里。居表则闭腠理,发怫热,见恶寒、恶风、头痛等证…惟辛温解散而可愈;入里则为
燥屎,作潮热、形狂、谵语、大渴等证…惟咸寒攻下而可平。夫寒邪外客,非阴盛而阳虚乎?热邪内炽非阳盛而阴虚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阴阳之虚指表里精气,阴阳之盛指寒热邪气。阳盛阴虚,汗之则死,是言里证既全,表证已罢,可攻而不可汗;阳虚阴盛,下之即死,是言表证独具,里证未成,可汗而不可攻。《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安道:“今肝实肺虚,乃不泻肝而泻心,此则人亦知之。至于不补肺而补脾、补肾,此则人不能知……子能令母实一句,言病因也;母能令子虚一句,言治法……火为木之子,子助其母,使之过分而为病矣。今将何以处之?惟有补水泻火之治而已。夫补水者何谓也?盖水为木之母,若补水之虚,使水可胜火,火势退而木势亦退,此则母能虚子之义,所谓不治之治也。”
献花(0)
+1
(本文系冰冷血轮眼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