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88式太极拳动作详解
2017-03-11 | 阅:  转:  |  分享 
  
88式太极拳动作详解

(一)预备势

此势又称“无极势”,拳中讲“无极形者,即寻常不动之立正姿势也”,暗合“太极者无极而生”之理,表明太极拳中静为无极,动为太极。

身体自然直立,两脚跟并拢,两脚尖稍外展,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目视前方。

外形要求:(1)完全保证身型技术要求,即:头顶虚领,项部松竖,腕坐掌撑,胸含背拔,腰松臀敛等等,此要求贯穿始终,后不赘述。

(2)要求“百会穴”与“会阴穴”及两脚“涌泉穴”连线中点成一直线,两耳垂、两肩峰、两胯极、两脚底构成的截面平行,称为“四平一竖”,即拳中要求的“中正安舒”。

内意活动:(1)思想活动平缓,注意力集中在拳上,排除其它杂念。可以默想动作外形要求,或存想“丹田”部位,达到“心静”。

(2)待“心静”后,意想从“百会”到脚底“涌泉”及两手指尖即“四梢”,似有一股暖流贯注之感,引导全身做到“体松”。

(3)根据练习者不同情况也可以选择其它内意活动,不需强求。

呼吸配合:(1)采用腹式深呼吸,调整呼吸做到细、深、匀、缓。

(2)在练习中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呼吸方式,一般宜从自然呼吸式到腹式深呼吸式,从只注意呼气不管吸气,到完全的拳式呼吸。其中,可以采用顺、逆两种呼吸法,这些都以自然舒适为标准,不要过分强求。

技击作用:“拳艺以沉着为本”,此势意在调整身心状态,养成良好心理素质,以静御动,待机而动。

教学要点:此势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包括了诸多太极拳要求,并将贯穿全套路始终,应引起重视。建议教学时先应做一些太极桩功练习,如“意功”、“气功”。

(二)起势

起势是练拳开始动的第一势,又称“太极势”、“开门势”、“初势”,表示动即为太极,分出阴阳,露出虚实。

1.左脚开步:重心微右移,左脚向左侧移一步,两脚间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保持基本掌型,目视前方,面部自然。此势即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预备式,这里我们归起势中。

外形要求:保持预备势基本要求。两腋下能容约一立拳,两拳不贴大腿两侧(微微离开),提脚时亦高不过右踝,落脚时由脚前掌轻轻过渡到全脚掌,重心落于两腿之间,头顶没有明显起伏。

内意活动:意想胸部“膻中”(两乳连线中点)之“气”,经“丹田”沿身体中轴线向下行,至胯间则向右脚底下沉,似有磁力相吸。同时,左胯根微内缩上提,左膝松力,用腰带动大腿,大腿带小腿,小腿带脚,依次上提。然后再反序,左胯微舒伸,左脚带小腿,小腿带大腿,落地,体现“节节贯串”,此时两脚与地面似有磁力相吸,又如树根牢固置入大地。

呼吸配合:先配合呼吸使内“气”下沉脚底,当提左脚时吸气,落脚时呼气。

技击作用:此势多数人认为无技击作用,其实此势内含用左脚插入对方两脚之间,即“脚踏中门”用肩靠击对手。

教学要点:此势要想开步保持头顶平稳,要注意两胯根的缩与舒及膝关节微屈,当脚落地时,腰部也要有沿“带脉”走后弧划半个圈。教学时,可以用尺子或手置于练习者头顶以检查是否平稳移动。

2.两臂前举: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外形要求:两臂起时,双手沿足尖方向,以中指领劲,慢慢上举。两臂起前要先使两掌向拇指侧内旋移至胯前,手心向身后。前举时,两肘尖对地,肘关节微曲,手臂略呈弧形,大小臂间可容一食指小窝,手腕与小臂平直。两臂前举时,动作须轻缓,不可紧张用力。

内意活动:意想背部之“气”下行到“尾闾”,使臀部内收,腰部“命门”后撑,用意使两膝、两胯松力下沉。同时,肩下沉劲贯手臂,十指有热胀感,中指领劲臂自动上举。

呼吸配合:接上势呼气后,吸气起手,如用于技击也可调整呼吸用逆式呼气以助发力。

技击作用:当我双腕被人攥时,用举臂掤力向对方掌心发力,通过其臂作用于身体重心,令其后仰跌出,同时可以变成勾手以助掤力。

教学要点:教学中防止紧张用力“耸肩”直臂毛病。采用触摸体感方法或做攻防示意让同学体会掤发要求之“秒”——松圆内含。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游泳时手臂在水中的浮力体认“松”产生动的感觉。

3.屈膝按掌:两腿屈膝,两掌下按,两肘下垂与膝相对;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上体要保持正直,身前肘尖、膝盖尖、脚尖及身后的背脊、臀部、脚跟基本上与地面成一条垂线。两腋保持可容一立拳,两腕不可用力上挺,五指自然分开,两掌虎口相对。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臂下落与两掌下按,两腿屈膝及身体的下蹲动作协调一致,三位一体同时进行。

内意活动:意想全身之“气”下沉于脚底,两掌似按一浮漂入水,沉肩、坠肘、松身,利用全身的体重下按,力达掌心,有膨胀吐力之感。

呼吸配合:接上势,深呼气,小腹微鼓逆式呼吸。

技击作用:对方抓我手腕后拽时,我听力后双手稍向前松力后化劲,用整力下按令其前仆。或当对方推按我胸部时,含胸下按使用。

教学要点:教学中发现同学身型不正时,可用背靠墙,或用手点触“百会”、“命门”、“两胯根”纠正。

(三)揽雀尾

太极拳中将敌人手臂比作雀的头尾,用双手持取雀头雀尾,并随其旋转上下,而形象称为揽雀尾,此势内含“掤、捋、挤、按”四种劲法,称“四正手”。

1.丁步抱球:右脚尖稍向外撇,同时身体微向右转,右臂平屈于胸前,左手随体转动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肋下,与右手相对成抱球状(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身体重心落右腿上,左腿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两掌心基本相对,如抱球状,右臂的大小臂之间的夹角约为120度左右,手腕距“膻中”约三个平拳距离,腕低于肩,肘低于腕,整个臂呈弧形,左手基本与脐同高,两腋下能容一平拳,即虚腋。右膝与右脚尖相对,左脚踝与小腿肌肉放松。如动作熟练后,脚腕部有足够支撑力量,能掌握变换身体重心的要领时,也不必脚尖点地,只要前进脚经过支撑脚的内侧后,即可向前迈步。类似动作与此相同。

内意活动:意想“气”沉于左脚“涌泉”,右胯根松力,以腰脊为中轴,以右脚跟为圆心点,上体右半面及右腿似半扇门面开,向右旋转45度,胸中线对右前方45度,同时劲由左脚蹬地通过背随腰转动传于两臂,以右臂为主,内含捋化之意,接着意想“会阴”穴处向下划一浅弧线,重心移向右腿,“气”沉右脚底,左胯根微内收,带动大腿,大腿带小腿,而成丁步。

呼吸配合:接上势采用拳式呼吸则为吸气,小腹微内收逆式呼吸,也可采用自然呼吸。

技击作用:接对方来拳,通过转腰旋臂掤住对方来拳而捋化其力,同时蓄势以为下步借力打力做好准备,这是太极拳技击中的特点,不以硬相抗,而是接对方力化之即打,化打相合。拳谱称“引进落空”。

教学要点:教学着重体会以腰为轴的“旋腰转脊”带动全身运动,还应注意手臂的滚旋,教者可用双手像扭方向盘一样,两手推扭学者两髋以体会。

2.弓步掤臂(左):上体向左转,左脚向右前方迈一步,脚尖向前,右腿自然蹬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掤出(即左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前方推出),左手和前臂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向下落于右胯旁,肘微屈,手心向下;眼看左前臂。

外形要求:弓步要求两脚横向约一平拳(10厘米左右),纵向约3~4脚长距离,左膝关节与地面垂直;左掌心与“膻中”相对约三平拳距离,右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右掌根与髋相距约两平掌,右腋下有一平拳距离,两臂均呈弧形,俯视两臂构成一个立体的“S”形。动势,掤出时,两肩下沉,两臂均成弧形。分手、松腰和弓腿三者必须协调一致。

内意活动:意想右侧“肾俞”下沉似托起左“肾俞”,“气”沉右脚至右脚“涌泉”似根植入地三尺,左胯根微内收,依次带动左腿向前迈出一步,裆中似有一个大气球膨胀,即“开档圆胯”;劲起于右脚蹬地,命门后撑,尾闾前送,过背贯于左臂及右掌,全身有上下、左右、前后饱满胀撑“气”感,所想劲点有热胀感。拳谱谓之“气遍身躯不少滞”。

呼吸配合:随弓步重心渐渐前移,两臂掤撑,深逆式呼气,若只求健身则以自然呼吸为宜。

技击作用:接上势,引进敌力蓄以待发,右手下按对方来臂,上步插于对方脚后,脚尖内扣管住对方下盘,乘势用左臂掤发,令其跌出,体会太极拳“动必进步以占势,进必套插以跌人”技击特点。劲力上接上势“引进落空”,本势即为“合即出”。

教学要点:此势定势与传统杨式大架动作不同,区别在于身体的朝向(与杨澄甫拳照对比),实内劲相同,学者明辨。上左脚时,右腿易出现“跪膝”毛病,教者可以用手固定学者右膝,以及要求学生加强腿力练习,步子不宜过大等方法纠正。

3.丁步抱球:身体微向左转,左臂平屈于左胸前,与肩同高,手心向下;右手经腹前向左划弧,至左肋下(手心向上)与左手上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身体重心落在左脚,眼看左手。

内意活动:意想“气”沉至左脚底,左胯根微内收沉住劲,右臂及胯松力,头顶“百会”上领立身竖腰,带动右大腿、小腿及脚内收;两臂似抱一转动的球相合。右脚收回与两臂合抱似有一线相牵,一气呵成。有“抱球不触身”,“似抱非抱”之意。

教学要点:教学中易出现上体前倾、左膝前突起过左脚尖而收右脚毛病,可以用手挡住学者左膝同时用右手点触学者左胯根,令其由前倾变成立身中正。

4.弓步掤臂(右):上体向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左脚跟向后蹬伸,右腿屈膝,成右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右转,而向前方,右臂向前掤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左手向左下落,放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眼;眼看右前臂。

教学要点:教学中注意此势与24式、48式太极拳的动作相同,与传统杨式大架动太极拳在外形上不同,杨式为左掌随右臂向前推出,左掌附于右臂内侧,应在对比中让学者记清楚,避免混淆。

5.后坐下捋:上体稍向右转,右手随即前伸翻掌向下,左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上、向前伸至右前臂下方,然后两手一齐下捋,即上体向左转,两手经腹前向左后划弧,直至左手手心向上,高与肩齐,右臂平屈于胸前,手心向后;同时身体重心移至左腿;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两掌前伸时保持两手间一小臂长距离,在整个下捋过程中不可忽大忽小,两肱里侧不可贴肋部,两腋要留一平拳的空隙。后坐下捋时要身体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后坐时左腿的膝关节要始终与脚尖对正,两胯根微缩,两膝及档部撑成“圆拱”即开档圆胯”。两臂下捋须随腰旋转,仍走弧线。右脚全脚掌着地。

内意活动:意想两胯根“气”向下沉,背部“气”上行过背催动两手放松舒展,同时,右手前伸与右胯微内缩似一橡皮筋伸缩有弹性;接着左臂、左胯“气”沉于左脚底,左胯微内缩,左膝松力,似有气催动、身体后坐,用腰带两手随身体转动向左侧水平划弧,劲点在右掌下缘,意想在掌中,即“上下相随”,“两膊相系”,“捋在掌中”。

呼吸配合:接上势,此势为合为收吸气,也可以采用自然呼吸,不完全与拳势配合。

技击作用:接对方来臂,右手粘贴对方肘部,左手采抓对方腕部向左侧借力弧形捋之,令其前跌,其它武术招式称为“顺手牵羊”。推手中当对方推击我腕部时,可用一手外旋来手,双手捋击。

教学要点:教学中下捋的路线很重要,向左下或向下都不对,应通过用手划弧引导学者正确下捋或让学者实际下捋,明白正确的弧形运动。此势后捋与传统杨式在运行幅度上不同,传统杨式幅度较小,不超出左肩,内劲实为相同,学者注意在比较中掌握。

6.弓步前挤:上体稍向右转,左臂屈肘折回,左手附于右手腕里侧(两腕相距约5厘米),上体继续右转至面前向前方,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右手心向后,左手心向前,两前臂要保持成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成右弓步;眼看右手腕部。

外形要求:向前挤出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松腰弓腿相一致。弓步要求同“2.弓步掤臂”。左手贴近右手脉门处似挨非挨,右掌心距“膻中”约三个平拳,定势时两臂的肘低于肩和腕,右小臂微外旋。

内意活动:向前挤出时,先意想右胯根“气”下沉,松膝屈腿,裆撑开,同时想劲起于左脚蹬碾,即由脚而腰而通于脊背,形于小臂手指,“节节贯串”,“周身劲整”;上体随下肢而向下松沉,两手相搭,一气向前挤出,意想右小臂外侧有胀热感,腰部“带脉”处有充实感。

呼吸配合:接上势,此势为开、发,则深呼气。

技击作用:接上势后捋,对方本能地向后撤手,我则借力,双手合力,挤击其胸,令其跌出,力达对方“重心”,此为“曲中求直”,内含多方向的劲路变化。

教学要点:教学中接上势后捋转为前挤时中间过渡不易做到“圆活”和“劲整”,应强调转体前挤时先松右侧胯关节产生“内动”,不要急于主动强硬转身,或让学者先放大转动幅度以体会要求,劲力上重点体会臂前挤实为脚蹬出,“周身一气”,教者用手按于学者挤的前臂,令其屈左腿蹬地以体会劲力上传之感。

7.后坐收掌:左手经右腕上方向前、向左伸出,与右手齐平,手心向下,右手随即翻掌向下,两手左右分开,与肩同宽;然后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翘起;同时,两臂屈肘收至胸前,手心均向前下方;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后坐保持上体正直,后脑、尾骨、脚跟基本成一垂线,左膝与左脚对正,右腿微屈膝不可挺直,上翘脚踝放松,两胯根撑开,两掌心斜相对,两肘不可贴于肋部,肘尖距肋骨有一平拳,两腋虚容一平拳。动势:两掌收回时要在腰带动下外旋,弧形收回。

内意活动:意想左胯根微向后抽,上体后坐,“肾俞”气下沉,“尾闾”前送,背部“夹脊”有后依之意,同时胸中之气下沉,沉肩垂肘,肩带大臂,大臂带小臂,带手随上体后坐收于胸前,后收之中还要有前掤之意,有“对向拔长”之感,气吞山河之势。

呼吸配合:接上势,此为收、为化,则吸气。

技击作用:对方双手来击,我两手接劲连旋边后坐,“引进”令其“落空”,蓄势待发。

教学要点:教学中收掌易出现挺胸的本能反应,教者可用手轻按学者“膻中”穴,或让其背靠教者手而后收,形成“含胸拔背”要求。

8.弓步按掌:上势不停,两手慢慢继续向后收,然后经腹前再向前、向上按出,掌心向前,手腕与高与肩平;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腿前弓成右弓步;眼平视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两掌心斜相对,两掌间距约同肩宽,掌缘向前,不可平掌向前,拇指一侧微向后翘,两臂呈弧形,右膝盖尖不可超出脚尖,上体保持正直,弓步两脚横向约为两个平拳(20厘米)。动势:向前按时,上体要正直,松腰、松胯。两臂应随着弓腿徐徐向前按出,沉肩垂肘,两手须走曲线。整个动作均以腰为主宰。两臂绕行,须圆活自然。腿部的前弓后坐,要灵活稳健。在做捋、挤、按动作时,后腿的脚跟不要随意扭动。

内意活动:意相胸中“气”下沉,右胯根松力,右腿屈膝前弓,两“肾俞”气下沉,松腰,气至左脚,左脚松力蹬地,再上传于腰脊,鼓命门,送尾闾,含胸拔背沉气,肩肘关节拉开,身后撑力达于双掌外缘,这叫“力由背发”,“行于手指”,有意远劲长之想象。

呼吸配合:接上势,此势为发,呼气发力。

技击作用:接上动而后“合即出”,化解对方来力后,蓄劲双手前按,按时略走弧形让对方足根浮起跌出。

教学要点:教学时易出现平掌,直臂按出,可以讲明攻防含义,让同学用错误动作推击,比较错误所在,纠正不对做法。太极掌中多“非圆即弧”运行,按出时注意弧形,一般不宜直出直入,要“压弧逼出”,启发学者多思考弧形运动妙处。

(四)单鞭

太极拳中将手臂击人称为鞭,一手吊勾,一手拂面后而挥出,犹如跨马扬鞭之势而称为单鞭。

1.扣脚云手:上体后坐,身体重心逐渐移到左腿,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左高右低)向左弧形运转,直至左臂平举于左侧,手心向左,右手经腹前运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右脚尖以脚跟为轴内扣约90度正对胸前方,左膝与左脚尖对正,右手心距左肘约一平拳,两胯根微缩撑开,上体正直。

内意活动:意想左胯根松沉气下行左脚,“百会穴”至“会阴”间似有一气轴转动,“右肾俞”似托起左“肾俞”,上体左转,带两臂向左划立圆弧,即“主宰于腰”。

呼吸配合:接上势,后坐时先吸气调整,扣脚转体云手时为呼气。

技击作用:若我左肩被人抓击,则松左肩转体化力,用左臂滚动外旋化脱,为下面动作作铺垫。

教学要点:教学中体会松左肩左侧身体自转的感觉,防止僵硬生转,教者可用手按其左肩用语言诱导放松。传统杨式此势为“两掌向左抹转半个平面椭圆形”与本势不同。

2.丁步勾手:身体重心再渐渐移至右腿,上体右转,左腿向右脚靠拢,脚尖着地;同时,右手向右上方划弧(手心由里转向外),至右侧方时变为勾手,臂与肩平;左手经腹前向右上方划弧停于右肩前,手心向里;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勾型松握,吊腕,肘尖下垂,臂成弧形,丁步的左脚掌轻触地。

内意活动:接上动意不断,意想右腰肾俞气下沉,松右胯,以肚脐与命门相连为一轴由左向右立体旋动,同时包括沿“带脉”平面转动,带动两臂顺惯性向右划弧。

呼吸配合:接上势向右移步时为吸气蓄势,势完吸气结束。

技击作用:接上势,用左手化开对方来力,绞手绕臂,右手捋之变勾手抓拿,蓄势以待下一步发之。

教学要点:教学中,用腰沿前后轴带动两臂交叉划弧,完整一气,采用假想肚脐与命门中有一前后轴达到转动目的,可以双手配合练习绞手勾拿。

3.弓步推掌: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脚尖向左微斜),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左掌随上体继续左转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与眼齐平,臂微屈;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定势:弓步为顺弓步,两脚横向间约一平拳距离(10厘米),胸中线对左前方45度方向,左右臂基本上成150度夹角,两臂成弧形状,不可伸直。完成姿势上身正直松腰;右肘部稍下垂,左肘与左膝上下相对,两肩下沉。动势:左手向外翻掌向前推时,要随转体边翻边推出,不要翻掌太快或最后突然翻掌。全部过渡动作,上下要协调一致。如面向正南起势,“单鞭”的方向应面向东稍偏北(约15度)。

内意活动:意想左胯根放松外旋,胸中之气下沉,松左肩,左脚似有气催动,大腿、小腿脚依次而动,左脚掌逐渐踩实,右脚蹬地,意想“会阴”处向下划一浅弧,撑命门,送尾闾,转腰,劲贯左掌外缘。同时两手对向撑拉,似一张弓。

呼吸配合:接上势,此势发为呼气。

技击作用:接上动,右手抓拿对方,左手插于对方腋下,上左步扣其脚跟套步,即传统“套封插逼”用法,左手翻转向下、向前推按,令其跌倒。

教学要点:教学中注意左手的运动方法,不是提起轻按而是边翻转边前推,教者用手阻挡对方推拿,让其旋臂再推,以体认此中要点。

(五)提手

拳中将向上提物的劲力称为提,此势两手合抱向上提起如提物状,故称为提手,传统杨式称为“提手上势”。

右膝徐徐弯曲,身体后坐并向右侧回转,左脚尖里扣,然后身体重心再落于左腿;同时右勾手变掌由右侧移至脸前成侧立掌,指尖高与眉齐,左手收于右臂肘部内侧,高与胸齐,两手心左右相对;同时右脚提起落于左脚前,脚跟着地,成右虚步;眼看右手食指。

外形要求:定势:上体自然中正,左手心对右肘尖内侧,右脚尖不能高翘使脚腕紧张,臀部不可外凸,头、后背、脚根在一个平面内,肩松肘垂,两腋下虚空一平拳距离。动势:在移动身体重心时,上体要平稳自然,臀部不可外凸。在右脚跟着地时,两肩放松下沉,两臂微屈,肘尖下垂。胸部肌肉放松。如面向南起势,“提手”方向为正南偏西(约30度)。

内意活动:意想,右侧腰间“肾俞”松沉,右踝、右膝松力似“气”过达于“涌泉”,以腰为轴先向右转,再左侧腰间放松重心回移,同时左脚内扣,两手像挤压大气球相合,即腰部左旋右转,“命意源头在腰隙”,是用腰带手脚的体现。

呼吸配合:此动第一次腰向右转时为蓄,则吸气,最后成虚步提合时则为发,是呼气。

技击作用:若对方用拳击我胸部,我用右手先略顺势回带,再用左手接其腕关节,利用转腰上步合手整力向上、向前发之。

教学要点:教学中此势外形和“手挥琵琶”相似,很易混淆,要通过体会劲力不同而区分,“提手”重在“提劲”,两手内含向上、向前合力,而“手挥琵琶”重在两手左右方向的“挥合”,内含缠劲和截劲,两势动作都含向前的挤劲。

(六)白鹤亮翅

拳中取两臂左右对称分展,身脊中直开如鸟翼,如白鹤亮翅而得名,这是一种模仿动物形象,比类取象的命名方法,形象生动。

身体向左转,两手向左下划弧,在身体左侧相抱(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同时右脚稍向后移,脚尖里扣;然后上体右转,再微向左转,而向前方;同时两手随转体分别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上提停于右额前,手心向左后方,左手下按落于左胯前,手心向下,指尖向前;同时身体重心后移至右脚腕上,左脚移至体前,脚尖点地,成左虚步;眼平视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动作完成时两臂呈弧形保持半圆,构成“S”型造型,右掌在额前,掌心斜相对“太阳穴”,左掌距髋骨约一个平拳,前后足跟在一条线上,两足跟相距一般为一脚长,身体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后仰,挺胸、凸臀。完成姿势,转回成面向东方。动势: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后移和右手上提、左手下按要协调一致。

内意活动:意想右侧腰间渐气向下沉,上体右转,两手环抱,然后随右脚移步,两臂合劲有向前挤出之意。随挤再意贯右肩有靠意,通过腰部的两肾俞抽换,腰部恰似划了一个“S”,带动手、脚划弧分开,重心移向右腿,左脚轻点地为虚,但要意贯拇趾尖,叫做“虚中有实”,“阴中有阳”,全身像一个由“丹田”向四梢扩散的球体,有上下对拉,气势恢宏之感。

呼吸配合:本势中间有过渡,在扣脚左转时吸气蓄劲,向右挤、靠、分掌一气呵成,发则深长呼气,呼气结束仍有向下沉气之感。

技击作用:若对方用右拳击我胸面,我左手划弧采拿其右腕,用右手上挥击其下颏。或我用左手向划弧推击卸其力,而右手插向对方腋下,用挤、靠、分配合步法,令其跌翻,也可用虚步防守对方踢我下盘,而后待机用虚脚击之。

教学要点: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动作过程中的肩靠劲,而流于形式地划弧。其实在杨式大架拳势中,此势是表现靠劲的最主要动作。不能忽视,应强调这一靠劲,并让学者实际地感受一下。传统杨式的右掌心向前也应注意区别。

(七)左搂膝拗步

拳中将手横过膝关节称为搂膝,是防守对中、下路攻击的方法,异侧手脚在前称为拗势,其步称为“拗步”,因此本势得名,这是根据动作方法而命名的拳称。

1.丁步托掌:右手从身体前方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部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上起由左下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同时上体先微向左再向右转体,左脚收回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定势:右手指尖与右耳上端相齐,虎口斜对耳门,左掌虎口对右肘,两臂保持弧形似半个太极图,两腋虚空一平拳,上体保持正直。动势:两手的划弧与转体收脚协调一致,均以腰带动。

内意活动:接上动,意向外(四梢)膨胀后,意想“膻中”之气下沉“丹田”,右侧“肾俞”气下沉似托起左“肾俞”,在腹背形成一个由右向下、向左、向上循环的“气”圈,带动两臂沿胸中线左右各管半边身体而划弧,劲贯两臂。

呼吸配合:随两臂划弧为化为蓄则吸气。

技击作用:对方用右手击我,我用腰带右手下压划弧,收左脚勾其前足,令其跌倒,若对方提脚躲过,我则蓄势为丁步托掌以待后发。

教学要点:教学时两手在胸划弧常做成两手交叉划弧而不动腰,实际由于腰的带动两臂并没有超过胸中线而交叉,只是由腰的转动造成错觉,应向学者讲明白,并先做不动腰划弧再过渡到转腰划弧,掌握动作实质。

2.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向前(偏左)迈出,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右臂屈回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指尖向前;眼看右手手指。

外形要求:定势:弓步两脚跟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右,即三平拳,左膝关节与地面垂直,后腿微屈,左手置于大腿中点相距一平掌,右手位于体前,手心斜向前,中指尖对鼻尖,形成与脚尖“三尖相照”。动势:左手要经过膝关节上方以半圆形搂出,右手以虎口对耳门旋转推出,身体保持中正平稳。右手推出时,须沉肩垂肘,坐腕舒掌,身体不可前俯后仰,要与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如果在向前迈步时,能掌握好交换身体重心的要领,也可脚尖不点地向前直接迈步。但前进脚务必经过支撑脚的内侧(慢练时可作停顿)再向前上步,身体要保持平稳稳定。以后类似动作,同此处理,不再注明。

内意活动:意想胸中之“气”下沉,带动左手搂右手收、左腿出,三者似一气贯串,同步运动,左脚轻轻落地后,意想“气”沉于右脚底,通过右脚的蹬蹍,上传腰胯沉转,命门后撑,尾闾内收,劲贯四梢,以右手为主推出,在后掌推出将要结束时,掌心贯意,微微吐力。

呼吸配合:此势为开、为发,以呼气配合。

技击作用:接上势,左手搂开对方来腿或掌,上左脚套插对方足跟,用右手推击其胸部。

教学要点:教学中由于支撑腿力不足,方法不对易出现凸臀、跪膝等毛病,应强调“顶悬”、适当减小上步幅度,教者可以用手把住支撑腿膝关节防止跪膝,用手轻轻置于头顶“百会”,以纠正身体前俯后仰凸臀。

教学中发现出腿、搂手、收掌三动不一致时,可用独立势自己或在人帮助下专门练习三者配合。

教学中有时易出现弓步步幅不一致,间距不合理现象,可以在地面上划线或设标志物来专门练习步法。

(八)手挥琵琶

拳中将两手里扣,比作抱琵琶,前手伸出,后手护肘,似挥拨琴弦,故称手挥琵琶。

右脚跟进半步到左脚后,上体后坐,半面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提起略向前移,脚跟着地,脚尖翘起,成左虚步;同时,左手由左下向上,向前上方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曲,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侧,掌心向左;眼看左手食指。

外形要求:定势:左掌中指尖、左脚尖与鼻尖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即“三尖相照”,右掌心对左肘关节,两腋下可容一平拳。动势:左手向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与右手相合,身体在移动中平稳自然,臀部不要外凸。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心后移与上体半面向右转、左手上起、右手回收要协调一致。

内意活动:意想气下沉左脚底,左胯根向内微缩,右胯根松力,带动右大腿、小腿、脚依次回收,然后再随右脚落地重心移向右腿,背有靠意,头有顶意,两手合拢时不前送之意,有“动短,意远,劲长”之感觉。身体重心后移,半面向右转,左手上起,右手回收似有“气”相系,协调一致。

呼吸配合:此动在后脚跟步时为合、为蓄,吸气,双手合抱,前脚跟轻着地时为放、为开,呼气。

技击作用:对方用右拳击我胸时,我用左脚勾击或跟对方前腿,两手合击,左手管对方右肘,右手管其腕、夹击并前送发力,即“合即出”。

教学要点:教学中注意与提手区别。由搂膝拗步接此势,重心前移和后坐不要前俯后仰,重在利用胯关节收缩,保持平稳正直,可用尺子置于头顶检查对否。

(九)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

(1)丁步托掌:右手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部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上向右下划弧放在胸部内侧,手心斜向下;同时上体右转;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2)弓步搂推:上体左转,左脚向前(偏左)迈出左弓步;同时右臂屈回,右手由右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眼看右手手指。

2.右搂膝拗步

(1)后坐翘脚:右腿慢慢屈膝,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于右腿,身体左转,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

外形要求:上体正直,右手与左脚上下相对或逆合对应关系,右膝与右脚对正,左腿屈膝,左踝尽力放松。

内意活动:意想右胯要右膝右踝依次松力,气向右脚下沉,上体微左转。

呼吸配合:此势为过渡动作,短暂吸气。

技击作用:若遇对方顶力过大,则通过后坐翘脚配合两臂拧旋以助化力,为下步发力做蓄劲。

教学要点:原本杨式太极拳并无此动,经改编后为了移动方便而设此过渡动作,注意后坐翘脚时后坐不可丢劲一味后坐,教者应将攻防含义解释清楚。

(2)丁步托掌:接上势,随后左脚掌慢慢踏实,左腿前弓,身体重心再移到左腿上;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划弧至左肩外侧,肘微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肩前,手心斜向下;眼看左手。

教学要点:此势从后坐翘脚过渡而来,教学中要注意右脚上步时应有蹬蹍之劲,收右胯根依次收右脚成丁步,让学者练习右脚蹬地上步,防止右脚拖拉上步及跪膝错误。

(3)弓步搂推:同“1.左搂膝拗步的(2)弓步搂推”,只是左右相反。

3.左搂膝拗步

(1)后坐翘脚:同“2.右搂膝拗步的(1)后坐翘脚”,唯左右相反。

(2)丁步托掌:同“1.左搂膝拗步的(1)丁步托掌。”

(3)弓步搂推:同“1.左搂膝拗步的(2)弓步搂推”。

(十)手挥琵琶

同“(八)手挥琵琶”。

(十一)进步搬拦捶

搬是搬移,拦是拦阻,进步搬拦捶即搬移敌拳,加以拦阻,进步用拳击敌之意,因动作方法而得名,《太极拳体用全诀》讲:“搬拦得法显技艺”,是太极五捶之一。

1.转体握拳:身体左转,左脚尖外撇踏实;同时,左掌翻转,左臂平屈胸前,手心向下;右掌变拳由体前向左下划弧,至左肋旁,拳心向下;此时身体重心前移,落于左腿,右腿稍屈,脚跟提起向外扭转;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定势: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搬45度,右脚跟提起约5厘米,右拳眼距左肋骨中部约一平拳,左掌置于胸前拇指距“膻中”约一平拳。动势:保持身体自然平稳中正。

内意活动:意想“气”向左脚底松沉,左胯根外旋撇脚,同时以脊柱为中轴向左扭转,带动两手回收蓄劲待发,头要有顶意不可丢顶俯身。

呼吸配合:此势并无停顿,为过渡状态,是向里收蓄劲,故为吸气。

技击作用:对方来拳击我胸部,我利用转体收掌下压来拳,为下一步的搬拳做准备。

教学要点:教学中转身稳定是难点,应强调在松沉中转动,不要生硬转动,还要保持在外形夹裆的交叉状态下有“开裆”之意。细节上注意左脚没有上提,传统杨式太极拳此动前还有一个“左搂膝拗步”。

2.上步搬拳:上体右转,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顺势落于左胯旁;同时右脚前进一步,脚尖外撇;眼中右拳。

外形要求:定势:左手置于左胯前约距一平拳,右拳与“膻中”穴同高,左膝与左脚对正,右肘与右膝上下对齐。动势:右拳经心窝向上弧形搬出,握拳不宜过紧,拳背与小臂平齐,始终保持沉肘状态。右脚也要外旋弧形上步,不可直进直退。

内意活动:意想气沉于左脚,立稳似植地生根,松右胯根,用大腿、小腿、脚依次带动像链环连锁反应踏出,内含踩敌胫骨之意。同时,利用右脚上步前蹬劲及腰背的鞭劲用意贯于右拳拳背。

呼吸配合:此势上步攻击是发,采用呼气。

技击作用:接上势,借左手下压掤住敌劲,右手反背击敌面、锁骨等部位,同时右脚有横踩敌胫骨含义,“上下相随”取胜。

教学要点:教学中上步、搬拳、压手不容易同步,可以分解为下肢上步、压手、搬拳练习,然后再上下肢配合完整练习。

3.上步拦掌: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左手经身体左侧向上、向左再向前划弧拦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左脚前进上步,脚跟着地;右拳向右划弧收到腰部右侧,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定势:下肢是半马步状,前腿与后腿体重比为3∶7,左手指尖与锁骨齐,右拳收于右腰部不可紧贴,要虚腋立拳。动势:两臂均为弧形出入,不能直出直入。

内意活动:意想右胯内缩气下沉,重心移至右腿,左胯内收,左大腿带动小退,小腿带脚向前有踩击之意落下。同时,意想百会至会阴似有一根立轴,在腰带动下左手由左向右横拦,劲贯左掌心。

呼吸配合:此动为拦拨引化,为下势打捶准备,是蓄势,故为吸气。

技击作用:接上势或对方用右拳直线打来,我则横拦转身化劲,同时蓄劲后发,体现太极拳“直来横拦”不以直对直硬拼的“以柔克刚”思想。

教学要点:教学中连续上步,重点体会步法的轻灵及沉稳,弧线运动,应讲明太极步法的技击方法,迂回套、插上步,适当增加专门步法练习,表现“迈步如猫行”,“迈步如临渊”特点。

4.弓步打捶:左腿前弓变左弓步;同时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看右拳。

外形要求:定势:弓步两脚跟的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即约10厘米。右拳与膻中穴同高,臂呈弧形,肘下垂,左手轻贴右小臂里侧。动势:右拳向前打出时,右肩要随拳略向前引,沉肩垂肘,右臂要微屈。上体自然正直。右拳要松握。

内意活动:意想气沉至右脚,蹬地劲上传,“命门”后撑,沉腰转胯,拔背,“力由脊发”,传于拳面,即内劲“由脚而腿,由腿而腰,由腰而行于手指”,意有一着重千斤的含义。

呼吸配合:此势是向外的开、发则采用呼气。

技击作用:接上势,左手拦掌后即用右拳顺对方来拳的臂下侧、外侧击敌肋间。

教学要点:教学中强调从上势到本势有中间马步过渡的蓄劲过程,并明确发力的过程,可用手从脚踝处沿劲力传递路线轻抚,以增加本体认识。

(十二)如封似闭

封闭字义为封锁,格闭。拳中右手后撤左手横拦谓之封,双手前推谓之格,因此动作过程两手交叉封敌的进攻如贴封条状,两臂外化后反击对手又像关门闭户一样故得名。

1.后坐收掌:左手由右腕下伸出,右拳变掌,两手手心逐渐向上并慢慢分开回收至两肋旁;同时上体后坐,左脚尖翘起,身体重心移于右腿;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同“(三)揽雀尾”的“7.后坐收掌”。动势:左手要经右腕下紧贴腕关节伸,左右手经交叉相错后再回收。身体后坐时须松腰、松胯,上体不可后仰,臀部不要外凸。两臂随身体回收时,肩、肘略向外松开,不要直着抽回。

内意活动:与“(三)揽雀尾”的“7.后坐收掌”基本相同,但是本势要有两手相剪错击之用意。

呼吸配合:此势后坐为化,为蓄势,则吸气。

技击作用:当我右手被敌抓握时,则有左手沿右腕下侧插出,两腕交叉似剪刀,错击敌手腕以解脱,同时后坐蓄劲,为下势发劲做好准备。

教学要点:同(三)揽雀尾”的“7.后坐收掌”,但是此势要强调两手的封错用意,突出封的技术要求。

2.弓步推掌:两手在胸前翻掌,与肩同宽,向下经腹前再向上、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眼看前方。

(十三)十字手

两手在胸前交叉环抱,形状如十字,故名。在蹬脚、分脚、如封似闭等动作中也有十字手法。

1.转体展臂: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尖里扣,向右转体;右手随转体动作向右平摆划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掌心向前,肘部微屈;同时右脚尖随着转体稍向外撇,成右侧弓步;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定势:两掌指尖基本与肩同高,两肘下垂,两臂成一弧形。动势:左脚以脚跟为轴里扣90度,腰向右转90度,右脚外撇45度,左脚对正南方(面南起势),右脚对正南偏西(约45度),右掌弧形用腰带动平摆。

内意活动:意想气向右脚底沉,松右踝,屈右膝,缩右胯,“命门”倚,身体自然后坐,同时意想身体中垂线上下一气向右转动,带动上下肢运动,劲贯于右臂。

呼吸配合:此势前半动后坐吸气,扣脚转身为呼气。

技击作用:当我右肩被敌按击或抓住时,急松右肩卸敌力,同时回身用右掌摆击敌人。

教学要点:教学中注意向右转体时先要松右侧肢体再转,而且重心由左到右再回左有个移换,与传统杨式太极重心转换稍有不同,杨式只移至左脚后即接下动,没有来回转移。

2.收脚合手:身体重心慢慢移于左脚上,右脚尖里扣;随即右脚向左收回,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腿逐渐蹬直,成开立步,脚尖向前;同时两手向下经腹前划弧交叉合抱于胸前,两臂撑圆,腕高与肩平,右手在外,成十字手,手心均向里;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两臂环抱时须圆满舒适,沉肩垂肘。左腕距胸部约两个平拳,两腿膝关节微屈,身体正直。动势:两手分开和合抱时,上体不要前俯。右脚收回时,脚尖先向里扣。站起后,身体自然正直,头要微向上顶,下颏稍向后收。

内意活动:意想左胯根放松微下沉,“会阴”处划下浅弧,屈右胯带动右大腿、小腿、右脚收成开立步。同时,意贯两中指尖,以中指领劲,划弧合抱。

呼吸配合:此势向内收,为吸气。

技击作用:如果对方用双手向我胸部推来,我即以两手腕粘其两手向上挑起,随后左右分开击对方两手,即右手下采,左手推击,也可以直接用两手相搭十字状弹击敌方。

教学要点:教学中两掌向下再向上划弧相合时,容易出现撅臀俯身,应提示学习者想自己臀部下坐,尾闾前送纠正,还要加强腿部力量及胯关节柔韧性练习。

(十四)抱虎归山

敌人由身后偷袭,假想其来势迅猛如虎,我用抱势而擒化其势,借力推之于外,故名。

1.扣脚托掌:身体重心微向右移,,左脚尖向里扣,然后两腿屈膝,身体落于左腿;随即身体左转,左手由胸前向下、向左划弧至与左肩齐平,手心斜向上;右臂屈肘,右手回收至左肩前,手心斜向下;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此势唯下肢不是丁步,其它同“搂膝拗步”中“丁步托掌”。动作由站立姿势开始,身体重心先移至右腿,再扣左腿并下蹲。

2.弓步搂推:上体微向右转,右脚向右后侧迈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同时右手随着继续向右后转体动作向下、向右搂按放在右膝外侧;左臂屈肘,左手经左耳旁向前推出,高与鼻尖齐平;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右手搂按时,比“搂膝拗步”略高一些,然后落于右膝外侧。转身与推掌要协调一致。如起势方向朝南,“抱虎归山”势应面向偏北(约30度)。其它的同“搂膝拗步”中“弓步搂推”。

(十五)斜揽雀尾

上体微向右转,随转体右手从右下侧上举,约与肩同高,手心斜向下;同时左手翻转,手心向上,落至右前臂下方;然后做捋、挤、按动作,方法均与“揽雀尾”势相同,只是方向同“抱虎归山”势。

本势除没有掤的动作外,其余都与“右揽雀尾”相同,只是面向斜方向。

(十六)肘底看捶

将右拳放在左肘尖下,看守肘底,以静待动,故名。杨式太极拳也简称“肘底捶”,还有的人将此势左肘直立、左掌上托比拟为叶,将右拳置于左肘底比似为花,所以亦称“叶底藏花”,此势是太极五捶之一。

1.扣脚云手:上体后坐,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左高右低)向左弧形运转,直至左臂平举于左侧,手心向左;右手经腹前运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

2.丁步云手:身体重心再渐渐移至右腿,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向右上方划弧运转至右侧平举,与肩同高,手心向外;左手也同时向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到右肩前,手心向里;眼看右手。

本势唯右手未变勾手,其它同“(四)单鞭”中的“2.丁步勾手”。

3.跟步摆掌:左脚向左侧方(偏前)迈一步,脚尖外撇,身体重心过渡,身体左转;右脚随身体的转动,向左跟进半步,落于左脚后。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左运转,至身体左方再收到左腰侧,掌心向上,右臂也随转体向左划弧运转,平屈于胸前;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右脚尖距左脚跟约一脚长,右掌心斜向下,指尖与“随中”同高,上体不可前倾,收臀立腰。动势:在腰带动下迈左脚和两臂弧形运转与身体左转协调一致。左脚站稳后,右脚再跟进。

内意活动:意想左侧肾俞气向下沉,左胯根外旋开胯,意注左脚拇指领劲弧形摆出含有外踩之意。同时,腰带手向左后依次平摆,右手置于胸前,劲注右掌心及拇指食指一侧。

呼吸配合:此势转身过程向左后开为呼气。

技击作用:若敌从我左后偷袭,我用左脚外撇踩击敌前腿或用左腿拐压其腿,同时,左右手依次搂、砍其头颈部。

教学要点:此动作转动方向变化大,易造成下肢关节扭伤,应注意开胯旋腿,保持支持体重腿膝与脚对正,还要加强胯关节柔韧性练习。

4.虚步穿掌:左手由腰际经右手腕上面向前穿出,成侧立掌,掌心向右,高与鼻尖齐平;左掌则变拳置于左肘下(拳眼向上);与此同时,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左腿向前迈出半步,脚跟点地,膝部微屈,成左虚步;眼看左掌。

外形要求:定势:下肢保持虚步要求,上体自然正直,左手指尖与左脚尖、鼻尖相对应,左肘与左膝,右肩与右胯,上下相对,即“外三合”。动势:左掌向上、向前穿出带有弧形运动。

内意活动:意想气向右脚下沉,背有后依之意,同时左手有前穿之劲,右拳则蓄劲待发之势。

呼吸配合:后坐时为吸气,前穿掌时为呼气。

技击作用:若对方以右拳击我胸部,我即用左掌化开。接上势,对方再以左拳击来,我即用右手下压、左手前穿击对方面部,抽右手再暗中变拳击其肋。

教学要点:此势外形不难,重在找合劲,教学时要求外形上下三个关节对应以求内劲合一。

(十七)左右倒卷肱

传统也称“倒撵猴”,因为拳中将退步过程中腰胯向后的移动称为撵动,将敌人比拟为猴,敌前扑,我退步撤手转移其进攻之势,同时又以手击其头部,故名。倒卷肱(gong)的得名是因手臂侧向后方回环倒卷,长期以来误称为肱(hong),已为默认。

1.右倒卷肱

(1)转体撤手:右拳变掌,手心转向上,随上体右转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即翻掌向上;左腿膝部放松,眼随着转体先向右看,再转向前方,再转向前方看左手。

外形要求:定势:两臂呈弧形,右手略高于左手与肩同高,两臂之间成135度夹角,下肢保持虚步状态。动势:右手经腹部向下、向外弧形撤弧,左手同时前伸,此动皆用腰带动完成。

内意活动:意想右腰侧气下沉,似右肾俞上托左肾俞带动上体向右后转动,右手在下沉带动下随腰后撤,左手在肩催肘、肘催手作用下前伸,两臂对向撑拉,背有“气贴背”之感,此皆用意想不用拙力。

呼吸配合:此势卷合为蓄吸气。

技击作用:若我被敌从身后抱住,则撤右手挑裆或撩击裆部以解脱,并为下面动作做铺垫。

教学要点:教学中后撤手路线不可贴腿划弧,要离大腿外侧约两平拳距离,注意体会腰的转动与手臂同步。也可专门练习手法动作。

(2)虚步推掌:右臂屈肘推向前,右手由右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臂屈肘后撤,手心向上,撤至左肋外侧;同时左脚轻轻挑起,向后(偏左)侧退一步,脚掌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身体重心移到左腿上成右虚步;右脚随转体以脚掌为轴扭正;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定势:下肢保持虚步状,左手至左肋外约一平拳处,右手中指尖与鼻尖相对。动势:右掌虎口对耳门弧形前推,臂不伸直,左手后撤走弧形不要直抽,两手速度一致,避免僵硬。左脚“S”形后退,转腰,松胯,退步时,前脚掌先着地,再慢慢踏实,同时把前脚扭正。退左脚略向左后斜,退右脚略向右后斜。后退时避免忽高忽低,须平衡稳定。虚步的前膝不要挺直。两眼随转体动作先向左右看(约转90度),然后再转看前手。保持平稳。

内意活动:意想左肩之气下沉左胯,左胯根微内收,带动左肩、左肘、左腕回卷,同时,右胯内收提腿,腰髋转动似磨盘,两手在上同步一后一前运转,意贯右掌心。

呼吸配合:此势为发,则呼气。

技击作用:若对方击我胸,我用前手粘其来手,顺势退步抽带,后手则击其面部。

教学要点:教学中注意此动中退步步法要稳定,其关键是两脚不可踩在一直线上。可以用地面划标线方法专门练习退步。

2.左倒卷肱

(1)转体撤手: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转体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仍向上;右手随即翻掌,手心向上;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本势同“1.右倒卷肱”的“(1)转体撤手”,唯左右相反及起始动作的虚步不翘脚。

(2)虚步推掌:本势同“1.右倒卷肱”的“(2)虚步推掌”,唯左右相反。

3.右倒卷肱:同“1.右倒卷肱”。

(十八)斜飞势

拳中将自己比喻为鸟,两臂斜展,有如鸟张翅而飞之势,故名。

1.转体撤手:上体微向左转,同时左手随即向后上方划弧平举,手心斜向上;右手松腕,掌心斜向下;眼随转体先向左看,再转向前方看右手。

2.撤步抱球:左手划弧,左臂平举胸前,左手手心向下,右手经体前下方划弧与左手上下相对;右脚收至左脚跟旁,脚尖着地。

3.弓步斜分:以左脚脚掌为轴,身体右转(右脚随之扭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成右弓步,面向右前方;同时两手向右上、左下分开,右手高与眼齐,手心斜向上;左手停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定势:右手指与眼齐,右腕距颈部约四个平拳距离,左腕距胯两个平拳,两脚间约10厘米宽。动势:向右转体时,不可太快,整个动作要稳定、自然。左手下采与右手上分要对向用力弧形旋臂运动,如面向南起势,“斜飞势”应面向南偏西(约30度)。

内意活动:意想“气”向左脚下沉,右胯催动大腿、小腿、右脚落地,落地后意

想右胯根松力,屈膝,踏脚,边外旋边下沉,同时,用腰带动右手意贯右手合谷穴外挒;左手向下采,左脚亦协同蹬地,最后将左脚的蹬劲传于左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由肩到肘再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分挒。

呼吸配合:此势向外挒发是开势,应呼气。

技击作用:对方用左顺步拳击我时,我用左手采拿其左腕,右手向左腋下插入,上右脚扣腿发力令其跌出。

教学要点:此势在右腿外旋向后迈步时,不易掌握平衡,要注意“以左脚掌为轴”右转,还应强调先坐实右腿,松右腰胯,边转边出脚,适当增加有关髕关节柔韧性练习。

(十九)提手

左脚前跟半步,身体重心移于左腿,然后右脚提起落下,脚跟着地,膝部微屈,成右虚步;同时,右掌略向右侧方斜带,再向前方下落成侧立掌,高与眉齐;左手上起举于右肘内侧,高于胸齐,两手手心相对;眼看右手。

(二十)白鹤亮翅

动作和要点均与前“白鹤亮翅”相同。

(二十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均与前“左搂膝拗步”相同。

(二十二)海底针

海底是指“会阴”穴,四指比喻钢针,插击“会阴”即为海底针。

右脚向前跟进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身体稍向右转,右手下落经体前右方向后、向上提抽至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左转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与此同时,左手向前、向下划弧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

外形要求:定势:虚步与“白鹤亮翅”虚步同,完成姿势上体不可太前倾,避免低头和臀部外凸,左膝要微屈。左手腕距左大腿中点旁开一平拳,右手下插指尖同裆高。动势:右手划一个立圆,左手划一个平圆,身体要先向右转,再向左转。

内意活动:接上势“左搂膝拗步”,意想右小腹“气”先向前送;右肾俞“气”也前移,这时感到“气”沉于左腹,胯根内收,右脚跟一步,意想右肾俞向后抽回下沉,右小腹充实,左胯微内收,左肾俞里有微向上向里的移动感觉,有右腰肾托起左腰肾之感,正是“命意源头在腰隙”。同时,由右脚跟起劲,经过腰间,通于脊背,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串”地形于手指,手指用意贯足内劲,似铁指钢针。

呼吸配合:此动跟右脚时为吸气,落脚插掌为发呼气。

技击作用:若对方抓我左腕时,我先下采左手,令其前扑,若对方本能地后撤,我用右手插击敌裆“会阴”或用掌推击。

教学要点:教学中尤其注意根据体力决定下蹲程度,最低应为大腿水平,保持上体正直,不可前俯,应强调头的顶劲,像坐凳子,同时加强单腿支持力练习。

(二十三)闪通臂

拳中将自己的脊背比做扇轴,将两臂看成是扇辐,在腰脊的作用下,两臂横侧分张,如折扇张开,称为扇通背。

上体稍向右转,左脚向前迈出,屈膝弓腿,成左弓步;同时右手由体前上提,屈臂上举,停于额前上方,掌心翻转斜向上,拇指朝下;左手上起经胸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定势:上体自然正直,松腰、松胯;左臂不要完全伸直,背部肌肉要伸展开。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同“揽雀尾”,即约10厘米。右手背距发际约2个立拳,两臂保持弧形。动势:右手上提时沿体前中线边上提边翻掌心上架,左手由下向上、向前推出。推掌、举掌、弓腿三者协调一致。

内意活动:架推时意想从右脚底蹬拧起劲,通过背脊直贯上架和前推两掌掌心,背有绷胀之感,即“收气入骨”,“力由脊发”,“气贴背”。

呼吸配合:此动上步提手为蓄,吸气,架推弓步时呼气。

技击作用:此势多与上动结合使用,接海底针势向上架向前推。也可以当敌来拳击我,我一手上架掤化,另一手同时推击。

教学要点:此势与后边要学习的“玉女穿梭”的“弓步架推”要区别开来,此势为侧架,两臂几乎在一平面内,身体侧向前,注意比较。此势中劲力的顺通也很重要,应强调背部开张,周身整劲,突出“通背”劲力特点。

(二十四)转身撇身捶

撇身也称“闪身”,是以腰为转折,臂用横劲做圆弧,用拳进击对手,故名。这也是太极五捶之一。

1.转身握拳:右腿慢慢弯曲,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右转,然后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与此同时,右手随转体向右、向下(变拳)经腹前绕行至左肋旁,拳心向下;左手上举于头前上方,臂成半圆形,手心斜向上;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左手背距头顶约4个平拳,右拳眼距左肋约一平拳,左膝与左脚对正。动势:两臂要用腰带动弧形运动,左脚内扣90度左右。

内意活动:意想胸中之气下降,松右胯,背后倚,腰部“带脉”似从左向右后转,带动两臂由上向下落于头顶及左肋。

技击作用:此势为过渡动作,躲闪前后敌击,蓄劲为下步发力做准备,若遇敌背后偷袭,则用右拳转身劈击其头部。

教学要点:教学中强调松右侧腰胯体自转。

2.弓步撇捶:身体继续右转,右脚提起向右前迈出(脚尖稍斜向右),成右弓步;同时,右拳翻转(拳心向上)向前撇出;左手由上而下,落于右肘内侧;眼看右拳。

外形要求:定势:弓步横向两脚约一平拳距离,右拳与胸部“膻中”同高。动势:右脚先收回,脚不点地再外旋弧形迈步,与撇拳、压掌一致完成,弓步方向正西稍偏北约15度。

内意活动:意想“气”向左脚下沉立稳,松右胯外旋弧形外摆有拐踩之意,待脚一落地,由右脚跟过渡到全脚掌,即想“气”向脚心下沉踩实,劲起于右脚,上传过背,全身之“气”贯于右拳背,意贯右拳背。

呼吸配合:此势为开、为发,呼气。

技击作用:接上势若敌上架,或遇敌踢击,我用右拳下沉化力,然后上右脚踩击对方胫骨面,并用右拳顺势反击。

教学要点:教学中重在强调用腰带手,“上下相随”,与脚配合一致运动。传统杨式做法稍有不同:即左手下压右手撇出,随即左手又推出,左拳收于腰间。

(二十五)进步搬拦捶

1.丁步握拳:左腿弯曲,身体重心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收回停于左腿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拳翻转,掌心向下,由前向下、经腹前向左划弧至左肋旁;左臂下落由前下向后上方划弧平屈胸前,手心向下;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下肢保持丁步状,左手拇指对“膻中”穴,右拳在左掌下,两手距胸前约一平拳距离,不可夹腋,手贴身体。动势:收脚、收手、旋臂三者同时进行。

内意活动:身体欲后移,先意想左胯要松力内收,背向后靠,重心移向左腿,同时,意想在腰的松沉带动下,两肩及右胯根同时松力,边划弧边自旋收回,劲点在右臂外侧贯意。

呼吸配合:此势回收是蓄劲则吸气。

技击作用:若对方踢我下盘,则收右脚躲过,待机还以腿击,若对方用拳击我中盘,用右臂挂防,蓄劲以为下面动作做准备。

教学要点:教学中注意联系前后相似动作比较,利用技能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2.进步握拳:向右转体,右脚向前垫步迈出,脚尖外撇;同时右拳经胸前向前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由右臂外侧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拳。

3.上步拦掌:身体重心移于右腿,身体右转,左脚向前迈一步;左手上起经左侧向前划弧拦出,手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拳向右划弧收到右腰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4.弓步打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右拳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平;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向前平视。

2.3.4动与前“进步搬拦捶”相同。动作熟练后,右脚收回至左脚内侧时,脚尖可不点地。

(二十六)上步揽雀尾

1.丁步抱球:身体重心稍向后移,身体半面左转,左脚尖外撇;同时,左手向下、向左后上方划弧平屈胸前,手心向下;右拳也同时变掌由前向下划弧停于腹前,手心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右脚前进停于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2.弓步掤臂:同前。

3.后坐下捋:同前。

4.弓步前挤:同前。

5.后坐收掌:同前。

6.弓步按掌:同前。

2~6动掤、捋、挤、按各法与前“揽雀尾”相同。动作熟练后,右脚经左脚内侧时,脚尖可以不点地。

(二十七)单鞭

动作和要点均与前“单鞭”势相同。

(二十八)云手

两手在腰脊转动的带动下,分别作上下左右的回旋盘绕,如云气旋绕不断,称云手。

1.扣脚云手:身体重心移于右腿,身体渐渐右转,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手变掌,手心向右前;眼看左手。

2.收脚云手:上体慢慢左转,身体重心随之逐渐左移;左手由脸前向左侧运转,手心渐渐转向左方;右手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脚左移靠近左脚,成小开立步(两脚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定势:两膝屈膝半蹲,两脚平行,上体保持正直,两臂保持屈肘弧形状态。动势:用腰带动两臂相向运动,与胸腹间有三平拳距离,两臂自身也要旋转,运转中始终要撑圆。身体没有起伏。

内意活动:意想左胯气下沉,沿“带脉”腰由右向左后划弧转动,运劲贯于两臂,似气催动保持球面旋转,再意想左脚底蹬劲,收左胯根,屈膝随转腰带腿成并步。

呼吸配合:转身前呼气,转身提脚吸气,落脚并步为放则呼气。

技击作用:敌击来,我用左手掤圆接对方来劲沾住,通过转动化力,用右掌下击对方肋部,用时可以插或推击。

教学要点:教学中保持身体平稳和用腰带手不易做到,应加强手法、步法分开练习,注意并步时两脚间距。

3.伸脚云手:上体再向右转,同时左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右手继续向右侧运转,手心翻转向右;随之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定势:两脚平行相距四个平拳距离,成侧弓步状,上体正直,两臂弧形。动势:左掌上运右掌下按与出左腿要协同一致,不可散乱。

内意活动:先意想立身中轴转动上体右转,同时两臂运转,再想右掌下按,似与左脚有一线相系,接出左脚,两掌要有掤劲,全身向下松沉。

呼吸配合:此势动为吸气,随后为发则呼气。

技击作用:接上势利用沉身按掌连续攻击敌方。

教学要点:教学中重在体会手脚相随,其关键在于腰,以腰脊为枢纽,上带手下带脚,上下相随,自然圆活,缓慢均匀。

4.收脚云手:同前。

5.伸脚云手:同前。

6.收脚云手:同前。

教学要点:在连续练习时,始终要做到,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主,松腰,松胯,不可忽高忽低。两臂随腰的转动而运转,要自然圆活,速度要缓慢均匀。下肢移动时,身体重心要稳定,要前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脚尖向前。眼的视线随左右手而移动。为使收势回到起势位置,此处“云手”应做5个。第5个“云手”右脚最后跟步时,脚尖微向里扣,便于接“单鞭”动作。教学中不要急于手脚配合,先分开练习,下肢多做侧行步,上肢可以左、右手单独练划弧,然后两手一起配合划弧,待上下肢基本正确后,再上下配合练习为宜。

(二十九)单鞭

云手做5个之后,右手运转至右上方时变勾手,同时左脚迈出变为“单鞭”势。动作过程及要点均与前“单鞭”势相同。

(三十)高探马

因动作造型像高高站在马镫上探路,或说像探身跨马之势而形象取义得名。

1.跟步松勾:右脚跟进半步,身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逐渐后移至右腿上;右勾手变成掌,两手心翻转向上,肘部微屈;左脚跟渐渐离地;眼看左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下肢保持虚步状,两掌心向上,右手略高于左掌,两肘下垂,两臂呈弧形。动势:跟步换重心时,身体不要有起伏。

内意活动:先意想左胯根内收,右胯根松力,头向上有顶意,立身,右腿大腿、小腿、脚依次提起跟步,同时,意想右肩沉“气”,右臂中似有“气”流过,沿臂中轴线自转,劲由肩传至手指尖。

呼吸配合:此动不停为收则吸气。

技击作用:此势过渡动作,重在为下势蓄劲,若右手被拿则可松腰沉肩利用旋臂以解脱。

教学要点:本动上步平衡是难点,教学中采用头顶限制物如手、尺子检查是否平稳,强调两胯的作用。

2.虚步探掌:身体稍微左转,面向前方,右掌经右耳旁向前推出,手心向前,手指与眼同高;左手收到左侧腰前,手心向上;同时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定势:下肢保持虚步要求,左手掌心对右肘,之间约两个立拳,两腋虚空一平拳,上体正直,双肩要下沉,右肘微下垂。动势:右掌弧形前推,并与左手有交叉弧线。

内意活动:意在腰部“带脉”转动,两手有相吸相系之感,一手出与另一手回似有“气”相系牵,完整一气,并内含两掌交错之意。

呼吸配合:接上势此为发则呼气。

技击作用:若遇强大对手,利用两手扭转其颈。如前手被抓,错手用右手推击其面部。

教学要点:教学中讲明内涵十分利于掌握动作要领,防止右手直线硬推。

(三十一)右分脚

又称“翘脚”,“起脚”,“踢脚”,因脚左右分踢,故名。

1.丁步合手:左手手心向上,前伸到右手腕背面,两手相互交叉,随即向两侧分开并向下划弧,再抱成十字手;同时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尖略外撇),成左弓步,然后再把右脚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平看右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下肢保持丁步状,两掌(右外左内)交叉胸前,左腕距“膻中”约4平拳。动势:两掌在胸前与肩齐平时左右弧形分开,左脚上步,右脚提脚与支撑腿踝关节同高,移动保持平稳,不可前俯后仰。

内意活动:意想左胯根微微内收带动左脚离地,然后迈出,当脚跟落地时,想气逐渐向右腿沉落。同时,左手在肩沉“气”下从肩催动肘,手穿出,并且两臂侧分,右脚含蹬地之意,并将内劲传于手臂。动作完成时两手及背部相接成环状,有膨胀之感,两腿屈蓄松沉。

呼吸配合:接高探马提脚穿掌时为合吸气,上步分掌合手为呼气。

教学要点:突出胯根内收,立身中正。

2.分脚撑掌:两臂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于身体两侧(肘部微屈,手心向外);同时右脚屈膝提起,然后使小腿向前方慢慢踢出(脚面绷直);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定势:左膝微屈,右脚侧举不低于腰高,脚尖绷平,左右手保持弧形,指尖与鼻尖同高。动势:时两掌分开高不过头,分手与分脚须协调一致,(并有掌撑、脚伸之意)。分脚时,左腿微屈,右臂和右腿须上下相对,分脚方向为东偏南(30度左右)。

内意活动:意想右胯根气下沉,使右膝自动上提,好像右肘与右膝相吸对应,同时,意想内“气”从肩催肘到手,从胯催膝到脚,一气相系分脚、撑掌、拔背,左脚松力下踩,似从“百会”至左脚“涌泉”一气下注。

呼吸配合:提膝时为吸气,撑掌分脚向外发力则呼气。

技击作用:(两手上封对方面部,下则分脚踢击),若对方以右拳向我胸部击来,我即以双手粘其臂向左侧捋之,对方必本能抽手;我顺势分开两手,以右掌击其耳面,并起右脚向其腹裆肋等部踢击。

教学要点:教学中凡是提脚动作,主要是平衡问题,除要求心理放松外,必须增加相关的平衡、柔韧练习。但是切记因人而异,不可过分强调举腿的高低。

(三十二)左分脚

1.丁步合手:右脚收回后再向右前方迈出一步,成右弓步,身体半面右转;左手由左向下经胸前向前伸出(手心转向上)与右手交叉(左上右下),然后两臂左右分开自两侧向下划弧,再抱成十字手,左手在外(手心均向里);同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平看左前方。

2.分脚撑掌:两臂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于身体两侧(肘部微屈,手心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然后使小腿向左前方慢慢踢出(脚面绷直);眼看左手。

本势与前“右分脚”相同,只是左右相反。分脚方向应为东偏北(30度左右)。

(三十三)转身左蹬脚

此势与分脚不同点在于以脚跟为力点。

1.转身合手:左脚落于右脚后,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左右下落收至腹前合抱,左手在外(手心均向里);以右脚掌为轴,身体向左后转(左脚随之扭转),两臂慢慢上举成十字手;眼看左方。

2.蹬脚撑掌:接上动,两手再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于身体两侧(肘部微屈,手心向外);同时左脚屈膝提起,慢慢向左前方蹬出;眼看左手。

本势与分脚相同,唯勾脚力点在脚跟。即:身体要稳定,不俯不仰。两手分开时,两手腕与肩平。蹬脚时站立腿微屈,左脚脚尖回勾,用力点在脚跟,左腿和左臂上下相对。如面向南起势,“转身左蹬脚”应向正西蹬脚。分手和蹬脚须上下协调一致。

教学要点:教学中应介绍传统杨式的做法是左脚不先落地,而是单腿支持转体,难度较大,但是内涵左脚回勾盘旋之劲。因此,尽管88式先落地后转体仍不应丢弃左脚的内涵,这不仅为了保留传统特色,也是保持稳定的窍门。

(三十四)左右搂膝拗步

1.左搂膝拗步:左脚落下,再向左前方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屈肘,左手由上方划弧落于右肩前,右手心翻转向上;然后左手搂左膝停于左胯旁,右手则从右耳旁向前推出;眼看右手。

2.右搂膝拗步:右搂膝拗步与以前说明相同。

(三十五)进步栽捶

因为此动作用拳从上向下栽击,故名。

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右脚尖外撇,身体右转;同时,左手随转体落于左肩前,右手向右后方上举变拳;然后左脚前进一步,成左弓步;左手搂左膝停于左胯旁,右拳则向前下方打出(拳心斜向下、拳眼向左);眼看前下方。

外形要求:定势:右拳心与裆部同高,上体正直,松腰、松胯,右肩不可下倾。动势:过程与搂膝拗步相同,唯右拳击打部位不同。

教学要点:教学中要强调胯下沉,眼向斜前下方看,以保持上体自然正直。

(三十六)翻身白蛇吐信

翻身抡臂像蛇之挥首状,掌指吞吐穿插仿佛是蛇的吐舌,故名。

1.翻身撇拳:身体重心后移,右拳上提右前臂横置于胸前,拳心向下;左手自左向前划弧上举,至头部的前上方;同时左脚尖里扣,身体右转,重心再移于左腿;右脚收回即向右后方迈出(步子略小些,脚尖稍斜向右),身体重心大部仍在左腿,左膝微屈,同时右拳与右脚同时向同一方向撇出,拳心向上,肘部下垂;左手右拳撇出时下落于右前臂内侧,掌心向下;眼看右拳。

2.弓步推掌:左手经右拳上方向前推出,掌心向前;右拳变掌收至右腰旁,掌心向上;同时右腿前弓成右弓步;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弓步为拗势,两脚跟间横向约两个平拳20厘米,左掌指尖与鼻尖、右脚尖三尖相对,右掌轻贴右腰,两腋下均保持一个立拳的间隙。动势:左手前推时,要向右、向前略带弧线,同时与右拳回撤一致。

内意活动:左掌前推与右拳回撤似有一线相牵,意想腰部“带脉”气转动,劲由脚上传到腰、手。本势用意基本同搂膝拗步,唯左手是掌。

呼吸配合:此势向外发力,为呼气。

技击作用:身后有敌人袭击时,我接上势翻身用右拳撇出防守,若右拳被敌抓握,随即出左掌或推或插击敌胸面部。

教学要点:《太极拳体用全诀》有“转身白蛇吐信烈,穿喉刺瞳敌胆碎”的说明,教学中可以介绍一下此含义,但是要强调安全。

3.撤步冲拳:身体重心再移于左腿,右脚略向后撤,前脚掌着地,成右虚步;同时右手变拳从左手下方向前打出(拳眼向上),高与胸齐;左掌附于右前臂内侧;眼看右拳。

外形要求:定势:下肢为虚步状,右拳与胸口“膻中”穴同高,左掌轻贴右臂内侧。动势:右拳打出时,右臂不要伸直,沉肩垂肘。撤步时,先翘脚尖,再撤右脚,注意动作自然稳定。如面向南起势,转身白蛇吐信势应面向东稍偏南(约15度)。

内意活动:撤步时,意想气向左脚涌泉穴下沉,松左踝、左膝、左胯,背有向后靠击之意,尾闾前送,身体中正,重心移向左脚,同时,转身收掌冲拳一气呵成,右脚也在大腿及小腿带动下回撤半步。

呼吸配合:此势退中有进,先调整呼吸,身体下沉吸气,退中出拳再呼气。

技击作用:接上势若我左掌被人采拿,则边退身撤步,边利用两臂相错解脱或用右拳击对方肋部。

教学要点:教学中注意采用上、下肢分解练习,特别是动作细节及过程的连贯性。

(三十七)进步搬拦捶

身体左转,右拳经腹前向下、向左上绕行停于左腰旁(拳心向下);右脚收回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左掌(翻掌,掌心向上)经腹前向左后再向前上绕行,左前臂平屈胸前,掌心变为向下。这几个动作姿势与前“进步搬拦捶”相动作的说明相同。

(三十八)右蹬脚

1.丁步合手:两手上举向左右分开,并向下划弧,在胸前交叉成十字手(右手在外,手心均向里);同进,身体重心略后移,左脚尖微向外撇,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右脚跟进至左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右前方。

2.蹬脚撑掌:右腿屈膝提起,右脚慢慢向右前方蹬出(脚尖回勾);同进两手向左右分开,肘部微屈,两臂平举;眼看右手。

本势与前“右分脚”相同,只是用力点在脚跟。

(三十九)左披身伏虎

一手握拳上举,拳眼向下,一手握拳下压,两脚开裆如门,扭项转头,目视敌人,气势凶猛,如同打虎,故得名。

1.插步合手:右脚收回落于左脚后方,成交叉步;同时左手由左上方向体前绕行,停于右前臂内侧;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定势:两脚成交叉步状,右脚插在左脚后,虽然外形上夹裆,但是要开胯,屈膝,左手掌心对右肘内侧,两掌心斜相对,中间约一小臂长距离,上体保持正直。动势:左掌与右掌相对时,要与右腿下落一致,即上下相合。

内意活动:接右蹬脚势,意想左支撑腿气向下沉,屈膝松胯,右腿各关节依次收回,再按脚、小腿大腿顺序伸出,右腿有回勾之意。

呼吸配合:落脚收手为合则吸气。

技击作用:此势有两手捋化对方来击之力,在蹬出右脚后,撤腿防止被人抓抱含义,也是为下势发力做准备,所以蓄劲。

教学要点:教学中要讲清楚落脚撤步的运动顺序,避免插步似砸夯毛病。加强腿的控制力和平衡力辅助练习,如各种控腿、独立。

2.弓步贯拳:左腿提膝,左脚向左侧方撤一步,同时身体左后转,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两手一齐向腹前下落,右手变拳停于左胸前(拳心向下),左手变拳由下向左上划弧,停于左额上方(拳心向外),两拳上下相对;视线随转体而移动,然后平视右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下肢弓步防止膝关节超出脚尖,两脚跟间约10厘米,完成姿势左弓步方位与中轴线垂直。如面向南起势,此时弓步方向正北,面向东偏北。两臂保持半圆形,胸肌要放松。弓步要松腰、松胯。动势:用腰带动两臂运动。

内意活动:意想松左侧腰部“肾俞”,屈胯,迈左脚,当脚跟一着地时,松左胯,想气沉向左脚底,“百会”与“会阴”相对,转身动腰,带动两手弧形摆动,最后劲贯于拳面,全身气向下沉。

技击作用:接上动,对方俯身抱我左腿,我用撤步躲过,同时以左手下绕挂开来手,右手抓其头发后顺势下按,再用左拳贯击其头部。

教学要点:此身体角度变化较大,腰部有个回环的动作,应加以体会。

(四十)右披身伏虎

身体重心后移,脚尖里扣,上体右转,重心再移至左腿上;随即右膝提起,右脚向右侧方迈出一步,弓腿成右弓步;同时,两拳变掌下落经腹前向右划弧,左掌变拳停于右胸前(拳心向下),右掌变拳经身体右侧上举于右额上方(拳心向外),两拳上下相对;眼看左前方。

本势除无交叉步外,其它都和前“左披身伏虎”相同,只是左右相反。完成姿势弓步方向向正南,面向东偏南。

(四十一)回身右蹬脚

1.丁步合手:左膝弯曲,右脚尖里扣,身体左转,左脚随之使脚尖外撇,身体重心移于左腿;左拳随转体上举,两臂在脸前分开变掌,再合抱于胸前,成十字手(右手在外,手心均向里);同时,右手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右前方。

本势身体左转,当重心在两腿中间时,左脚随之使脚尖外撇,动作要自然。其它同前丁步合手。

2.蹬脚撑掌:蹬脚动作与前“右蹬脚”的说明相同。

本势与前“右分脚”相同,只是用力点在脚跟。

(四十二)双峰贯耳

两拳向敌双耳贯击犹如落下两座山峰,故名。也有人因其速如风行,又名双风贯耳。

1.屈膝落手:右脚收回,膝关节提起;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至体前,两手心均翻转向上,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两侧;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右大腿水平,两掌外缘各距膝关节两侧约两个平拳,上体自然竖直。动势:两手外旋弧形下落,右腿松胯、屈膝,依次落下。

内意活动:意想右膝松力右小腿自然落下,同时右胯内收身体右转,想两肩关节的肩井穴凹似有气下沉,两臂弧形下落,劲贯于两掌背。

呼吸配合:落腿落手为合则吸气。

技击作用:假定对方向我胸部击来,我两手向下粘其两腕向下沉带并左右分开化力,并可用膝顶击其胸裆部。

教学要点:此动落腿和落手要一致,不可右腿失控突然掉下,应加强腿力控制练习。

2.弓步双贯:右脚向右前方落下,重心渐渐前移,成右弓步,面向右前方;同时两手下落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面部前方,成钳形状,两拳相对,与耳同高,两拳拳眼都斜向内下(两拳中间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拳。

外形要求:定势:完成姿势头颈正直,松腰、松胯,两拳松握,沉肩垂肘,两臂均保持弧形。如面向南起势,“双峰贯耳”与“回身右蹬脚”的右蹬脚势方向相同,皆为面向东偏南。动势:两臂弧形外摆基本上不超过体宽,弓腿与贯拳同时完成。

内意活动:右脚上步时,意想裆部“会阴”穴走下弧,气向右腿及右腿底下沉,左脚在松沉中蹬转,使劲力通过背传于两拳眼,配合意想胸中之气下沉丹田而含胸,周身合劲贯击双拳,背有“气贴背”胀热感。

呼吸配合:此势合力夹击为发则呼气。

技击作用:接上动,两掌划弧拨开对方来拳,走内弧击打对方两耳门。

教学要点:教学中强调双拳夹击重在背部开合,所谓“力由脊发”,教者可用双掌沿脊柱向两侧轻推背部,以助体会背的感觉。

(四十三)左蹬脚

1.丁步合手:身体重心后移,右脚尖外撇,两拳变掌向左右分开,向下划弧后合抱于胸前成十字手(左手在外,手心均向里);同时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上,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左前方。

2.蹬脚撑掌:两臂慢慢分开划弧成左右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向外);同时左腿慢慢提起向左前方蹬出(脚尖回勾);眼看左手。

本势与前“转身左蹬脚”相同,只是方向不同。如面向南起势,此势蹬脚方向为正东。

(四十四)转身右蹬脚

1.转身合手:左腿屈膝收回向右胸外侧落下,趁左腿落势,以右脚前脚掌为轴,向右后转体约270度;左脚落地后,身体重心立即移至左腿,右脚前掌着地;同时两手向左右下落,向下划弧,再向上合抱于胸前成十字手(右手在外);眼看右前方。

2.蹬脚撑掌:两臂分开向左右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向外);同时右腿屈膝提起,右脚慢慢向右前方蹬出(脚尖回勾);眼看右手。

本势与前“转身左蹬脚”相同,只是左右脚不同,蹬脚方向为正东。

教学要点:教学中对转体的要求是转动脚跟不要高提,以保持转动稳定,身体不大幅度起伏。

(四十五)进步搬拦捶

右腿屈膝下落,脚尖点地,再向前迈出,脚尖外撇(如果能掌握好重心,右脚也可以不落地而直接迈步);同时,右掌下落变拳,经腹前向上、向前撇出(拳心向上),左掌屈肘收至身体左侧(掌心向下);眼看右拳。

其余的动作与前“进步搬拦捶”的说明相同。

(四十六)如封似闭

动作及要点均与前“如封似闭”相同。

(四十七)十字手

动作及要点均与前“十字手”相同。

(四十八)抱虎归山

动作及要点均与前“抱虎归山”相同。

(四十九)斜揽雀尾

动作及要点均与前“斜揽雀尾”相同。

(五十)横单鞭

动作及要点均与前“单鞭”势相同,唯左脚应向起势方向跨出,并落地成左弓步,方位与中轴线垂直,面向正南。

(五十一)左右野马分鬃

拳中把躯干比作马之头部,将四肢比作马鬃,运动中身体舒展,两手左右,一上一下,似骏马奔腾而头鬃分张,故名。

1.右野马分鬃

(1)丁步抱球:身体重心微微移向左腿,同时身体微向左方转动,左臂平屈于胸前,右勾手变掌经体前向左前下方划弧,与左手相对成抱球状(左手心向下,高与胸平,右手心向上,高与腰平);同时右脚跟进至左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左手。

(2)弓步分靠:上体微向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左脚跟后蹬,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右转,两手随转体慢慢分开(右手向上,左手向下),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亦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定势:弓步时两脚横向距离应保持30厘米左右,约为三个平拳距离。此弓步虽为顺势弓步,但是,由于有外靠劲力,故两脚跟之间距离不同于一般顺弓步,右手中指尖与鼻尖右脚尖相对,左掌拇指距左胯约一平拳,两拳保持半月弧形,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动势:身体转时要以腰为轴。两臂分开时保持弧形。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分手时向上的臂要有向外靠的意念。迈步时,如果变换重心能掌握得好,前进的脚可不点地,但须经过支撑脚的内侧再向前上步,以保持身体平稳稳定。

内意活动:上步时用意与“弓步掤臂”相同,只是右手具有向外分靠之意,且形不同掤,劲点在右臂外侧。

呼吸配合:此势向外分靠为发则呼气。

技击作用:若对方用左拳打我胸部时,我用左手下采,右手插于其腋下,上右脚扣其脚跟,用右臂外侧分靠。

教学要点:教学中注意区分与揽雀尾“弓步前掤”的不同,即从右臂外形,弓步横向距离,劲力点区分,在对比中掌握动作。

2.左野马分鬃

(1)丁步抱球: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于左腿,右脚尖翘起微向外撇(约45度~60度),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右腿慢慢前弓,身体右转,身体重心再移于右腿;同时,右手翻掌向下,右臂收于胸前平屈;左手经体前向右上方划弧放在右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右手。

(2)弓步分靠:左腿向左前方迈出,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左转,两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手心向下,肘亦微屈;眼看左手。

3.右野马分鬃

(1)丁步抱球:同“1.右野马分鬃”的“(1)丁步抱球”。

(2)弓步分靠:同“1.右野马分鬃”的“(2)弓步分靠”。

(五十二)进步揽雀尾

1.丁步抱球:上体后坐,身体重心移于左腿,右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即右腿前弓,身体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同时,右手翻掌向下收在胸前,右臂平屈,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放在右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跟步至右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右手。

2.弓步掤臂:左脚向左前方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左臂向左前方掤出,左手高于肩平;右手向右、向下落于右胯旁,手心向下;眼看左前臂。

3.丁步抱球:上体后坐,左脚尖外撇,身体左转;同时,左手翻掌向下,臂平屈于胸前,右手经腹前划弧与左手成抱球状;右脚跟步至左脚内侧,脚尖着地;眼看左手。

其余动作及要点均与前“上步揽雀尾”相同。动作熟练后,进步时脚尖可以不点地。

(五十三)单鞭

动作及要点均与前“单鞭”相同。

(五十四)左右穿梭(四斜角)

此动运行于四正四隅,旋转八面,往来不断,有如织锦穿梭,称为穿梭,传统杨式太极拳亦称“玉女穿梭”。

1.拗步架推(西南):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左脚尖里扣,身体重心又移于左腿,右脚掌为轴脚跟内转,身体随之向右后转,两腿扭转成半坐盘势;同时,右手变掌右臂收到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由左向下划弧停在腹前,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然后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左手由脸前翻掌向上举起,置于左额前,手心斜向上,右手则向前方推出,高与鼻尖平;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定势:弓步两脚横向距离保持约30厘米。左手背距额前约两个平拳距离,右肘下垂,两臂保持弧形,上体保持正直。动势:手向上举时,不要引肩上耸;前推动作与松腰弓动作上下协调一致(左右要领相同)。

内意活动:接上势,意想右腰侧放松屈膝,重心后移右腿,再松左腰侧,即“两肾抽提”,重心再移回左腿,意想“带脉”有气由左向右转动,催动两臂弧形合抱,上左脚成左弓步,左手滚臂上架,右手前推,其劲由右脚蹬地上传于左臂外侧及右掌心,两臂掤圆像抱一个大气球滚动推出。

呼吸配合:右后转体成坐盘时为蓄吸气,上架推掌为呼气。

技击作用:左掌边滚动边上架击来之拳掌,右掌前伸推击对方胸部,在推手中,利用上架化对方来力,同时粘住对方旋臂推按,令对方两脚离地跌出。

教学要点:教学中要注意辨别上步方向,初学者在地上划线或利用外界标志物记忆动作为好。

2.拗步架推(东南):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右后转,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里侧,前脚掌着地;同时左手下落平屈于胸前,右手下落在腹前,手心向上,与左手相对成抱球状;然后以左脚掌为轴,身体再向右后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弓腿成右弓步;右手上举置于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则向前推出;眼看左手。

内意活动:转动时意想从“百会”到‘会阴“到脚底似有一要轴转动,腰像一个车轴,带动上下肢同时转动。

呼吸配合:转身抱球吸气,架推时呼气。

教学要点:教学中常出现转动角度不够,身体不稳定毛病,应该突出扣脚和转轴要求,可以用手指点住”百会“穴,当身体转动,手指未移动,说明立身中正。

3.拗步架推(东北):身体重心稍向后移,右脚尖微外撇,随之身体重心又移至右腿,左脚进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左手划弧收至腹前,手心朝上,右手落下,右前臂经胸前,手心朝下,两手相对成抱球状;然后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左手上举置于左额前,手心斜向上;右手则向前推出;眼看右手。

4.拗步架推(西北):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右后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左手下落,手心向下,前臂平屈,右手划弧收至腹前,与左手成抱球状;然后以左脚掌为轴,身体再向右后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右手上举置于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则向前推出;眼看左手。

(五十五)进步揽雀尾

1.弓步掤臂:身体重心稍向后移,右脚尖微向外撇,随之身体重心又移至右腿,左手心翻转向上,右手心翻转向下,两手相对在体前成抱球状;同时左脚跟进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如果变换身体重心掌握较稳,左脚前进时也可不点地);然后左脚向左前方迈出,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左上右下分开,左前臂向前方掤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右手向右下落放于右胯旁,肘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前臂。

2.丁步抱球: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左脚尖外撇,身体左转,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熟练后,可以不点地);同时,左臂平屈胸前,右手经体前向左上划弧,与左手上下相对成抱球状;眼看左手。

其余动作及要点均与前“上步揽雀尾”相同。

(五十六)单鞭

动作及要点均与前“单鞭”相同。

(五十七)云手、(五十八)单鞭

动作及要点均与前“云手”和“单鞭”相同,这里“云手”也应做5个。最低,有仆步向下

(五十九)下势

一腿屈膝全蹲,另一腿仆直,身体极下伏,身腰臂腿均在最低,有仆步向下落身以避敌锋,使敌如临深渊失势,故名。

身体右转,右脚尖稍外撇,重心移至右腿,右腿弯曲下蹲;左脚掌为轴,脚跟外蹬,左腿伸直,成左仆步;同时,左手随转身动作向上、向右下收至右肩前,然后下沉(掌心向外)顺左腿内侧向前穿出;右勾手在身右平举,勾尖向下;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定势:下蹲仆步时,根据自己条件,也可左脚尖里扣,两脚要全脚掌着地,上体不可过于前俯。动势:右脚外撇约45度,右掌沿身体前,大腿内侧弧形穿行。

内意活动:意想两胯根极为松沉开胯,头有上顶之意,上体随松胯屈膝自然下落,意贯左掌指尖。

呼吸配合:此势回身吸气,仆步下势呼气。

技击作用:接单鞭势,用左手粘住对方来拳,顺势向回、向下挂引化劲,以备蓄劲待发。

教学要点: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决定下势高低,另外还要加强踝、胯关节柔韧性练习。

(六十)左右金鸡独立

因外形动作,一足站立,一足提起,一手上挑,一手下按,像雄鸡报晓,故名。

1.提膝挑掌(右):左脚尖微外撇,右脚渐渐蹬直,上体向前直起,右脚尖里扣,左腿继续前弓,身体重心逐渐前移至左腿,然后右腿提起成左独立势;同时右勾手变掌,沿身体右侧向前、向上举起,停于右腿上方,高与鼻平,肘与膝相对,手心向左;左手则下落停于左胯旁,手心向下;眼看右手。

外形要求:定势:独立腿要稍微弯曲。上体要正直,力求平衡稳定。动势:身体上起时要保持立身中正,提膝和挑掌、按掌协调一致,上下相随。

内意活动:起身时意想头领胸,胸领腹,上肢领下肢,下肢催上肢完整一气,手上挑时,再手领膝,似吸周身合劲上提立身。

呼吸配合:接上势,起身提膝为吸气。

技击作用:承接上势,左手下挂敌手,再顺势下采住对方手臂,右掌挑击对方下颌或戳击其喉头,并以右膝撞击敌腹裆部。

教学要点:这个动作难在不容易掌握平衡,教学时通过要求膝与肘合,让尾闾对脚跟,是解决平衡的诀窍。教学中还注意动作叫法,我们根据动作用法主体称挑左掌、顶左膝的为左金鸡独立。

2.提膝挑掌(左):右脚下落于左脚后,脚尖稍外撇,左腿提起成左独立势;同时左掌由下向前举起,高与鼻平,肘与膝相对,手心向右;右手落于右胯侧,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六十一)左右倒卷肱

上体微向右转,右手回撤,翻掌手心向上,随即屈肘,上体微向左转,手掌经右耳旁向前推出;左手后撤至左肋外侧,手心朝上;同时左脚向左后侧方退一步,身体重心后移,前脚以脚掌为轴扭直,成右虚步;眼看前方。

其余动作及要点均与前“左右倒卷肱”相同。

(六十二)斜飞式、(六十三)提手、(六十四)白鹤亮翅、(六十五)左搂膝拗步、(六十六)海底针、(六十七)闪通臂、(六十八)转身撇身捶、(六十九)进步搬拦捶、(七十)上步揽雀尾、(七十一)单鞭、(七十二)云手、(七十三)单鞭和(七十四)高探马的动作及要点均与前各势相同。为使“收势”回到“起势”位置,(七十二)云手应做3个。

(七十五)左穿掌

因其一掌自另一掌臂之上穿出,状若穿捋衣袖,而得名。

右手稍下落,左手经右手背上突出,伸向前上方,手心斜向上,高与眼平;右手落于左肘下方,手心向下;同时左脚向前迈出半步,成左弓步;眼看左手。

外形要求:定势:弓步两脚间横向10厘米,左肘与左膝相对,左掌与鼻尖,左脚尖相照应。动势:伸掌、弓腿和松腰要一致。

内意活动:意想右胯下沉,上左步成弓步,同时,右脚蹬劲力上传于左掌尖,与右手下压同时完成。

呼吸配合:此势在上左脚时吸气,穿掌时呼气。

技击作用:接对方来手,右手下压左手前伸,插击敌咽喉部。

教学要点:注意左掌穿出时右臂要呈弧形,保持身形圆满气势,传统杨式太极拳把“高探马带穿掌”列为一势。

(七十六)转身十字蹬脚

因身体转过后两掌左右平举与右脚前蹬正好构成一个十字形,故名。

重心移于右腿,左脚尖里扣,身体由右向后转,重心再移回左腿,右脚跟离地,然后渐渐提膝;同时两手合抱胸前,右手在外,手心均向里,成十字手势;然后两臂向左右分开,手心转向外;右脚向前方蹬出;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独立时,身体要稳定,右腿要平,蹬脚力在脚跟,脚向正前方。动势:转身要平稳,分掌与蹬腿要同时完成。

(七十七)搂膝打捶

原名指裆捶,因用拳直击对方裆部而得名。

右脚在身前落下踏地,脚尖外撇,身体右转;同时右手下落变拳,随转身收至右腰侧,拳心向上,左手上举划弧落于右胸前,掌心向下,指尖向后;然后上体左转,左脚向前迈一步,成左弓步;左手则从左膝前搂过,停于左胯旁;右拳向前打出,高与腹平,拳眼向上;眼看前方。

(七十八)上步揽雀尾

身体重心略向后移,左脚尖外撇,上体左转;同时右拳变掌收在腹前,手心向上,左手向左后方再向上划弧,与右手相抱(左上右下),同时右脚跟步至左脚内侧,脚尖着地(熟练后,可不点地);眼看左手。

其余动作及要点均与前“上步揽雀尾”相同。

(七十九)单鞭

动作及要点均与前“单鞭”相同。

(八十)下势

动作及要点均与前“下势”相同。

(八十一)上步七星

上步后两拳交错,下肢成右虚步,从侧面看头、肩、肘、手、髋、膝、脚七个出击点的位置似北斗七星,故名。

左脚尖微向外撇,身体重心逐渐前移至左腿,身体起立,右脚向前迈出半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右手向下、向前划弧,两手变拳在胸前相互交叉成十字拳,右拳在外,拳心向前,左拳拳心向后;眼平视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两拳相交时,腕部相贴,两臂要圆满,胸肌放松。动势:两拳相搭与上步一致。

内意活动:意想左胯根内收,右脚蹬地劲由脚底向上传于两掌,随两拳拧翻,意想背后依,收臀形成背与两臂是一个圆满的圆弧。

呼吸配合:起身右掌前穿至胸前为吸气,右脚点地,两拳交叉时呼气。

技击作用:我以左手上挑以挂其来犯之右拳,若对方再以右拳击来,我即以左拳向右回挂,同时右拳自左拳下出,以击其胸肋部。

教学要点:由下势变为右虚步时,防止身体摇晃,要强调虚实分明,须在左脚全部落实后再上右脚。

(八十二)退步跨虎

右脚撤退一步,两手双分,其转身退步之势很像跨上虎背,故名。

右脚后退一步,同时两拳变掌向下、向左右分开,右手向上划弧停于右额前方(掌心斜向外),左手下落停于腰部左前侧,掌心斜向外;身体重心落于右腿,左脚脚尖点地,成左虚步;眼看前方。

外形要求:定势:两肩要平,胸部要松宽,左腿微屈,两掌向外撑劲。动势:后撤时以腰带手运行划弧。

内意活动:意想四梢劲力向“丹田”处回收,屈胯收右脚撤步,两掌外旋有撑意。

呼吸配合:脚和两手刚分时为吸气,落步分开时呼气。

技击作用:接上势,若对方以两手下压我之两臂,我即退步以空其势,以两手粘其两腕向左右撑开,以待进取。

教学要点:教学中注意右脚弧形后撤,右脚收经左脚内侧再向右后撤步。

(八十三)转身摆莲脚

两掌与右脚相向运行击拍,上刮下扫,疾似风摆荷叶,故名。

1.弓步穿掌:左脚掌为轴,脚跟外转,右脚跟为轴脚尖外撇,身体向右后转,左脚随体转(略大于180度)向前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进,左手(手心转向上)经左腰侧自右手腕上穿出,高与眼平,指尖斜向上;右手则落于左肘下,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2.摆腿拍脚:重心后移,身体继续向右转,左脚尖里扣,重心再移回左腿;然后右腿提起,右脚由左向右上方摆起(腿自然伸直);与此同时,右手顺左臂外侧上举,两手经头上方先向右然后向左侧摆过,双手拍击右脚面(左先右后);眼看两手。

外形要求:摆脚保持上体正直,手脚均弧形摆动,摆动腿轻起轻落。

内意活动:意想腰带手先右转后再向左,同时腿部与此运动相反,腰有错劲。

呼吸配合:此势为较明显发力呼气。

技击作用:若对方向我推来,我突然向右后大转身出其不意,顺势以双手向外挂开来手,以右脚踢击其腰肋部。

教学要点:教学中勿强求摆腿高低,也可以不用手拍击脚面,根据自己条件定,同时应加强柔韧性练习,遵循“高练低用”原则。

(八十四)弯弓射虎

两手对向拉撑,像反手开弓状,如猎人骑在马上张弓向下射虎,故名。

右脚向右前方落下,两手经身前向右后方摆动变拳;右拳由后转至头部右侧,拳心向外,与额角同高;左拳经面前向左前方推出,拳心斜向前,与鼻同高;同时右腿弯曲,成右弓步;眼看左拳。

外形要求:定势:完成姿势身体要正直,两臂要保持半圆形。如面向南起势,弓步方向为东南,左拳推出方向为东北。动势:用腰带动两臂及手下摆,两手向后摆动时,上体和头部要随着转动。眼先向右看,再看左掌。

内意活动:接上动,右脚落地,意想气沉至右脚底,两腰侧“肾俞”下沉并由右向左上旋动,贯劲于双拳摆出,意有放箭之想。

呼吸配合:身体右转时则吸气,发劲则呼气。

技击作用:若对方以右拳击我面部,我即以右臂向右挂开,同时出左拳击其胸肋部。

教学要点:教学中重点是腰法,本势腰的转幅较大,易出现散劲,所以,初学时,先让学生不用手,动腰练习,再练手的动作,最后,腰带手协调配合。





(八十五)进步搬拦捶

右脚尖里扣,身体左转,重心移向左腿,左腿随转体动作使脚尖外撇,随即右脚收到左脚内侧;同时,右拳随转体动作向前、向左下方下落转到左肋前,拳心向下;左拳变掌(掌心向上),下落回收,在身体左侧划弧,手心由上转向下,停于胸前。

其余动作及要点均与前相同。

(八十六)如封似闭、(八十七)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与前相同。

(八十八)收势还原

亦称合太极,表示太极拳架练习结束,应使动作还原到起始位置、无极状态,含有动静合而归一的循环思想。

两手向外翻掌,左右分开,手心向下,慢慢下落于两腿外侧;全身放松;眼向前平视;然后左脚向右脚靠拢,立正还原。

外形要求:定势:同预备势。动势:两手下落时,气要徐徐向下沉(即呼气略延长),待呼吸平稳后再收左脚。

内意活动:并步时,意想气向右脚下沉,微缩左胯,提大腿,带小腿,收脚并步,全身有从百会到涌泉向下沉气感。

呼吸配合:按掌时呼气,并步时吸气。

技击作用:两掌下按有采捋敌用法。

教学要点:起势和收势都很重要,练完拳不要急于走动,稍静几分钟,再缓慢走动休息,不宜立即做激烈的活动。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