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世界现当代设计史
2017-03-14 | 阅:  转:  |  分享 
  
世界现当代设计史(文字简介)



现代设计的开端现代设计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1860-1880)德国工业联盟(1907-1914)

新艺术运动(1880-1910左右)俄国构成主义(1917-1925左右)

荷兰风格派(1918-1928)

包豪斯设计学校(1919-1933)

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的变化

功能主义设计和波普设计(60年代)

国际主义风格(50年代)

后现代设计多元化时代的设计

(60年代-80年代)绿色设计(80年代-至今)

人性化设计

个性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

设计的文化含量

·工艺美术运动(1860-1880左右)

·新艺术运动(1880-1910左右)

·德国工业联盟(1907-1914)

·俄国构成主义(1917-1925左右)

·荷兰风格派(1918-1928)

·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1919-1933)

·功能主义设计与国际主义风格(20-50年代)

·波普设计(60年代)

·后现代设计(60年代-80年代)

·信息时代的设计(80年代-至今)



TheArtandCraftMovement

(约1860年代-1880年代)

威廉·莫里斯是设计师、作家和诗人,他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理想主义者。他看到了工业化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失业,以及质量低劣的批量产品,他激烈地反对工业化生产。对他来说,美和社会问题是分不开的,他声称要通过对实用艺术的革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1861年,27岁的莫里斯和他的朋友成立了“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公司”,从事家具、纺织品、彩绘玻璃和日用品的设计和制作。公司的产品都由莫里斯和他的朋友亲自设计,莫里斯负责设计图案,伯恩·琼斯和罗塞蒂负责绘画,菲里普·韦伯负责建筑。

莫里斯认为手工艺品应该具有很高的美学品质,反对繁琐的历史主义的装饰,他欣赏自然的装饰和材料,以及简洁清晰的结构造型。他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试图把艺术的美与手工艺技术结合起来,使手工艺品具有艺术的审美品质。莫里斯的艺术与手工艺技术相结合的思想发展成为现代设计最重要的思想。

工艺美术运动创造了一种质朴、古典、清新的风格,这种风格来源于对哥特式艺术的重新运用和对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造型借鉴。装饰图案以自然的花草为母题,构图对称、稳定,但弯曲的线条和雅致的轮廓线表现出植物的生机。

工艺美术运动是对传统手工艺和装饰的复兴,是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工业运动之间的过渡。但工艺美术运动提出了工艺与美术的结合,在追求质量可靠、形式简练之外,还追求产品和装饰的道德价值。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了一种社会行为,具有非常浓厚的民主色彩,成为了现代设计运动中最重要的内容。



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

(约1880年代-1910年代)

新艺术的目的就是打破传统的风格并创造一种符合新时代的新的美学形式,特点是自由地使用装饰因素。流动而富有韵律的曲线、优雅的花卉图案被用于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装饰已不仅仅是艺术主题的陪衬,它本身就是作品的主题。

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

维克多·霍塔(VictorHorta1861-1947)

霍塔自由大胆地处理室内空间,使用工业化的新材料钢铁和玻璃,他也是最早把这些材料引入住宅装饰的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最能够代表新艺术成熟的曲线风格,使比利时成为新艺术运动的中心。

苏格兰新艺术运动

格拉斯哥学派(GlasgowSchool)

格拉斯哥学派是苏格兰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和室内设计的代表,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麦金托什(CharlesRennieMackintosh1868-1928)和以他为主的四人设计小组。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

安东尼·高迪(AntonioGaudi,1852-1926)

高迪被称为建筑史上的鬼才,是西班牙新艺术运动时期的代表建筑师。高迪的建筑设计复活了民族建筑并探索了对于新形式的创造,但他那些奇妙的、类似新艺术风格的有机建筑风格是极为独特的。

路易斯·康夫德·蒂夫尼(LouisComfortTiffany,1848-1933)和蒂夫尼玻璃公司

最流行的蒂夫尼灯具设计基于植物和树的造型,但蒂夫尼并不是简单地把这些主题用于台灯的设计,而是让植物和树本身变成了台灯。青铜的基座是树根和树杆,不规则的造型上面悬挂着装饰着百合花、荷花或紫藤花的彩绘玻璃灯罩。

新艺术内容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以及雕塑和绘画,而且和文学、音乐、戏剧及舞蹈都有关系。这一运动带有较多感性和浪漫的色彩,表现出怀旧和憧憬的世纪末情绪,是传统的审美观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新的审美观念之间矛盾的产物。



德国工业联盟DeutscherWerkbund(DWB)

(1907-1914年)

德国在1907年成立了“德意志工业联盟”,简称“DWB”,其成员包括了制造商、建筑师和工艺家。德意志工业联盟把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所改变的社会当作不可避免的现实客观接受,并利用机械技术开发满足需要的设计品,开展了一系列的现代设计实践活动。

德国工业联盟宣言

1.艺术与工业、手工艺结合。

2.通过教育、宣传,努力把各个不同项目的设计综合在一起。

3.强调走非官方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

4.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承认现代工业生产方式。

5.反对任何装饰。

6.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

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

德意志工业联盟的中心人物,建筑师,开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主要从事建筑设计。1907年,他受聘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的设计师和顾问,为该公司设计了厂房、电器、标志、海报及产品说明书等,他的设计极好地诠释了现代设计的理念,成为工业设计史上第一个工业设计师,也被称为德国的“现代设计之父”。

1912年,德国工业联盟出版了第一期年鉴,书中介绍了贝伦斯为德国AEG公司设计的厂房、电灯和电风扇等,对这些新产品的介绍可以看到新的工业设计风格正在形成,特点是讲究功能性,外形简洁大方,去掉了装饰,完全脱离传统手工业产品的特征,呈现出新的审美风格。

德国工业联盟的设计实践活动接受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并生产出了具有新的审美特点的工业产品,同时,工业联盟的论争还澄清了现代设计的观念,传播了现代设计思想,尤其是对于标准化生产的讨论指明了现代设计的发展方向,并成为了现代设计的原则。



俄国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

(1917-1925)

俄国的现代设计探索被称为“构成主义运动”,出现在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大约在1925年左右结束。在苏联十月革命成功的鼓舞下,一批年轻的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组织起来,试图在建筑、艺术、平面设计和服装设计等方面探索出一种能代表新政权的形式,他们的探索带有极为明显的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色彩。

俄国的构成主义设计在观念上受到了共产主义的影响,是知识分子希望发展出代表新的苏维埃政权的视觉形象的结果。从形式上来讲,则是西方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综合影响的结果。可以说,俄国的构成主义是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风格的综合。

构成主义的平面设计采用非常粗糙的纸张印刷,目的是表现新时代的艰苦朴素精神,特别是无产阶级朴实无华的阶级特征;在版面编排上,采用了未来主义杂乱无章的方法,表示与传统的、典雅的、规整的版面设计决裂的态度。



荷兰风格派(DeStijil)

(1918-1928)

1918年,荷兰几个具有前卫思想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聚在一起,以《风格》杂志为宣传阵地,开始探索艺术、建筑、家具设计、平面设计等的新方法和新形式,形成了对现代设计影响很大的荷兰“风格派”。

荷兰“风格派”的平面设计主要体现在《风格》杂志的设计上,特点是高度理性,完全采用简单的纵横编排方式,字体采用无饰边体,除了黑白方块或者长方形之外,基本没有其他装饰。直线方块组合文字成了全部的视觉内容,在版面编排上采用非对称方式,追求非对称之中的视觉平衡。



包豪斯设计学校(Bauhaus)

(1919-1933)

1919年4月,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在魏玛开学,35岁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担任校长。

学校初创时期,格罗皮乌斯其实是想建立一个类似工艺美术运动的行会组织,为艺术家、建筑师和工艺家创造一个具有团队精神和平等思想、具有理想化色彩的工作环境。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格罗皮乌斯逐渐改变了办学观念,校名也增加了设计的内容,采用了较科学的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方式,强调为大工业生产进行设计,并最终成为了现代设计教育方式积极的探索者,成为了现代设计史上第一所设计学校。

包豪斯的三次迁址:

魏玛:1919-1924,校长:格罗皮乌斯(1928)

德骚:1925-1930,校长:汉斯·迈耶

柏林:1931-1933,校长:米斯·凡·德·罗

包豪斯的教学特点:

1.基础课:把对平面、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独立起来,并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开始了采用现代材料,以批量生产为目的,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

3.进行了平面设计的功能化探索。

4.采用了工作室制。

包豪斯教师:

约翰·依顿(JohannesItten,1888-1967)

康丁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1944)

保罗·克利(PualKlee,1879-1940)

莫霍里-纳吉(LaxzloMoholy-Nagy,1895-1946)



包豪斯学生:

赫伯特·拜耶(HerbertBayer,1900-1985)

朱斯特·斯密特(JoostSchmidt,1892-1948)

马歇尔·布鲁尔(MarcelBreuer,1902-1981)



在平面设计方面,包豪斯在教学中综合了立体主义、达达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流派的新观念,把绘画、色彩、摄影、材料、印刷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和设计中,把在这之前和同一时期欧洲对现代平面设计的探索集中起来,发展出来具有典型现代特色的新的平面设计风格。

包豪斯的贡献:

1.是现代设计史上第一所现代设计学校,发展了现代设计教育的模式。

2.确立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课教学内容,采用了工作室制的专业教学方式。

3.开始了采用现代材料,以批量化、标准化生产为目的、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教育。

4.进行了平面设计的功能化探索。



包豪斯学校通过10多年的发展,把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现代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成果,特别是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和德国现代设计的成果进行了综合发展和逐步完善,使设计和设计教育实现了从手工艺向现代设计的转变,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和现代设计风格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

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Style)



奥地利建筑师阿道夫·卢斯(AdolfLoos,1870-1933)1908年发表《装饰与罪恶》一文,他在文中认为“装饰就是罪恶”,主张建筑和实用艺术应去除一切装饰,认为装饰是恶习的残余。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道德上,他都憎恶任何浪费现象。



美国建筑师路易斯·H.沙利文(LouisHenrySullivan,1890-1924)提出“形式服从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形式永远服从功能,这是规律”(Formeverfollowsfunctionandthisisthelaw)



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1965)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他认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像机器一样,住宅也可以大批量生产。他极力鼓吹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屋,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设计建造了一组标准化住宅。



德国建筑师米斯·凡·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1886-1970)1928年提出“少即多”(Lessismore)观念。



ULM

乌尔蒙高等造型学院

乌尔蒙学院1953年开课,1957年正式开学,1968年宣布解散。

第一任校长:马克斯·比尔(MaxBill,1908-1994)

第二任校长:托马斯·马尔多纳多(TomasMaldonado,1922-)

乌尔姆的创办者是奥托·埃克尔(OtlAicher,1922-1991)和英格·斯库尔(IngeScholl,1917-),目的是希望重新复兴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教育思想。因为学院是为了纪念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组织而被处死的人所设立的家族基金创办,所以学院旗帜鲜明地反法西斯,并提倡国际主义风格和民主思想。

学院阐述的功能主义风格基于简单的矩形造型、有节制的色彩装饰,强调了系统设计的观念,并通过教育过程本身来培养有社会意识的设计师。

乌尔姆学院把现代设计思想带到一个更为理性的高度,在把艺术课程从培养设计师的学习课程中剔除后,学院提出了“科学和技术结合”的现代设计观念,把现代设计的基础建立在技术和科学之上,形成了新的理性主义设计思想。



乌尔蒙学院的专业:

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和交通和通讯系统设计

乌尔蒙学院的基础课:

哲学课、方法论、艺术与设计(构成主义、风格派、包豪斯),增加了数学、社会学、信息理论和人机工学

提出了“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观点



功能主义设计是指产品的造型由它的功能所决定,产品以突出使用功能为特点。从美学意义上讲,意味着一个完全满足其功能的物体,自然会是美丽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民主思想是导致功能主义设计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现代设计史中,功能主义的设计思想始于早期现代建筑的探索者们,经过德国工业联盟和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实践,再发展到乌尔姆高等造型学院的新理性主义,形成了成熟的现代设计思想体系。

在去掉了设计的装饰因素后,无论是建筑还是产品的形式都根据功能来决定,因此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亚洲,现代设计在形式上都逐渐趋于一致,功能主义的风格成为世界各国现代设计的普遍风格,由此形成了国际主义风格。从功能主义发展起来的国际主义风格在战前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后趋于成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造型简洁、造价较低、功能突出的设计风格在战后一段物资匮乏的时期找到了用物之地,因此,国际主义风格在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时的流行风格。

20世纪50年代期间,一种新的平面设计风格在西德与瑞士形成,并通过瑞士的平面设计杂志影响到世界各国。由于这种风格简单、传达功能准确,因而迅速传遍世界,成为战后影响最大的一种平面风格,也是国际最流行的设计风格,因此被称为“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

国际主义风格是在包豪斯、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点是采用新的工业化材料,造型简洁,突出功能,体现出理性的特点。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追求几何学的严谨、简洁明快的版面编排、无饰线字体的运用、完整的造型,从而形成了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设计风格。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往往采用方格网为设计基础,排版方式多采用非对称式的,无论是字体,还是插图、照片、标志等,都规范地安排在框架中,排版上往往出现简单的纵横结构,字体则采用简单明确的无饰线字体,平面效果非常公式化和标准化,具有简明而准确的视觉特点。

国际主义风格创造了一种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国际视觉传达语言,清晰明确,主题突出,为人们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信息提供了便利。作为一种具有国际性的视觉语言,国际风格今天仍然被设计师所重视,以尽量减少信息传达过程中因为文化背景所组成的障碍。



60年代的波普设计和随后出现的激进设计运动是现代设计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它们成为现代设计向后现代设计发展的过渡事件,也可以说是现代设计在理论上的终结和后现代设计时代的开始。波普设计和激进设计运动只是在设计形式上对现代主义采取了嘲笑和反讽的态度,更多地是在设计的造型上和色彩上与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形成对比,波普设计和激进设计运动已经预示了新的设计时代的来临。

波普艺术(POPArt)是60年代首先在美国流行起来的艺术。POP是“Popular”的缩写,是“通俗、大众、流行”的意思。波普艺术在美国大众文化中发展起来,与当时流行的波普文化、反正统文化运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波普设计就是在波普艺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波普艺术借用商业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语言,发展出具有明显商业艺术特征和大众文化特点的艺术风格。



波普设计产生的原因

1、波普文化、反正统文化的影响

2、对功能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风格的反感

3、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

4、审美观念的变化

波普风格的设计通过幽默、夸张等手法,通俗易懂地表达了设计师的观念,有很强烈的时代感,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波普设计风格形象亲切、视觉愉悦、内容通俗、幽默诙谐,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具有都市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特征,因而获得了大众的喜爱,从60年代至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后现代设计产生的主要原因

1、后工业时代(计算机时代的)来临

2、对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观念的反思

3、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

4、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

《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6年

(ComplexityandContradictioninArchitecture)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

(LearningfromLasVegas)



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今日建筑》(ArchitectureToday)

《后现代建筑语言》(TheLanguageofPost-modernArchitecture)

后现代建筑流派

新古典主义

高科技风格

解构主义

新现代主义

后现代是一个笼统的、复杂的,甚至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孟菲斯(Memphis)

(1980年底成立)

孟菲斯代表人物:

埃托·索托萨斯(EttoreSottsass)

迈克尔·德·鲁克(MicheleDeLucchi)

彼特·肖(PeterShire)



1981年9月18日,孟菲斯举行了第一次展览的开幕式,展出了31件家具,3个闹钟,10盏灯具,11件陶瓷作品。

孟菲斯并不打算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家具或功能突出的日用品,他们敢于冲破功能主义设计原则的试验把一些清新的空气带入到家具和其他设计领域,改变了设计领域功能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单调乏味的面貌。

后现代主义首先反对社会中一切的规范性、同一性和秩序性,以反叛的姿态对现代主义的创造进行破坏和革新,同时反对建立任何新的模式,进而主张实现根本的多元化,倡导互异或相悖的各种文化理论、艺术形态乃至生活方式的并存共生。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反对权威,反对性别歧视,反对等级制度,反对在高级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做出明确的界限和区分,而是强调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汇合流;拒斥传统文化和美学的深度价值取向,而强调消除历史感和深度化的平面化倾向。

与现代主义设计不同的是,后现代设计师希望他们的设计除了具有功能性之外,还能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诸如情感、趣味、美感、个性等特点,重视人们对精神和心理空间的需要,强调表达更多的含义。他们从符号学、产品语义学及造型的隐喻和寓意中寻找设计的灵感,以表达他们的设计新观念。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也被称为生态设计,主要的宗旨是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绿色设计意味着设计可以节约原材料,使用的材料可以回收,设计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环境的废气、不会造成对水资源和自然生物破坏,以及产品的安全性能等。

绿色设计运动中,对环保材料的生产也成为很多材料生产公司的目标,积极开发环境保护产品是绿色设计的有力保证。包括光电板、集热器、吸热百叶和有效的遮阳织物。以及利用太阳能的太阳能集热器、双层隔热玻璃、太阳能发电设备等。



人性化设计就是把产品的使用者放在比产品本身更重要的地位,设计师在构思阶段就要把人作为设计的重要参数。一件新产品的开发,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调查产品面对的消费人群,调查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方式、文化层次、心理需求,以及喜欢的色彩、偏爱的造型、可以接受的价格等等。“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人机工学、美学等。

人性化设计从关注人的生理要求到关注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提倡对人的精神关怀。要考虑到产品使用的特殊人群,那些过去常常被忽视的消费群体,如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在设计中考虑这些人群对产品的特殊要求和他们特殊的消费心理,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设计师在设计残疾人用品时要尽量弱化残疾人用品的特征,在造型上考虑与一般的产品形似,减少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不是需要特殊对待的人群。为老年人的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在造型、色彩和使用方式上要适合老人的生活习惯和他们的身体状况,为他们的饮食起居提供方便舒适的产品。

主张个性自由的后现代思潮是影响信息时代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的重要因素,人们在摆脱了现代化对于个人意志的压抑后,渴望个性解放并获得最大的个性自由。在经济繁荣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希望用代表他们品位的物品装饰他们的房间,用具有特点的产品表达他们的个性,购置家庭用品的过程成为了个人风格的不断清晰化过程。



在后工业时代,设计师在形式的创造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他们像艺术家一样希望把自己的个人风格展示在自己的工作中;消费者则希望能够购买到符合自己个性的产品,把日用品变成自己表达个性的符号;制造商希望在市场上确立自己的形象,也乐意生产那些具有特点的物品。可以说,个性化设计的出现是设计师、消费者和制造商不谋而合的共同愿望。



在符号学流行的时代,产品也具有了符号的功能,它成为了使用者身份的标志。产品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符号特点甚至超过了它们的功能,这也是个性化设计得以流行的原因。



今天,人们频繁地使用互联网、移动电话和各种各样的数码产品,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十分重要。但是,产品单有精湛的技术是不完善的,因为最重要的是设计作品能否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体验和使用乐趣,成功的产品关注的是情感。

当人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感到迷惑或者沮丧时,会导致消极的情感。如果在使用时充满乐趣而且很容易实现目的,就会导致热烈的、积极的情感,会激起强烈的情绪,如热爱、依恋和快乐。正是积极的情感使我们的生活具有意义,把我们引向美好的感受中。



在信息时代,人们开始希望,产品既要有功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又要能够体现出对使用者的精神关怀和满足文化消费的要求,设计与其他文学和艺术一样承担着人类文明延续的角色。

设计强调文化含量,体现本民族和地方特色,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模糊。



设计的文化含量一方面反映了设计师的修养和知识水平,也表现出设计师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体现出一个设计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和素养,也是一个设计师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觉维护。另一方面,设计的文化含量也是消费者在信息时代的消费要求。许多消费者也把消费一件带有文化含量的产品作为自己品位的象征。

















献花(0)
+1
(本文系杨世冠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