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分类
书写纸的分类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的纤维柔韧,制成是纸,吸墨较强;
竹的纤维脆硬,所制的纸,吸墨性较弱,所以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
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
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
其特性。
蜀牋: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jiān),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
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
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
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明清人常
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
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
宣纸与仿宣:现在最名贵的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桿
与檀木皮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
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
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
写意画等。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
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
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
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
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
千年寿纸
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所以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
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这里为手工制造宣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檀皮、草料、调
料、溪水等等。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
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
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
宣纸是用精选的草料和净白的檀皮作主料的,草料经过七煮七晒而成的,檀皮经过刨皮、
浸泡、漂白而成,再把精选出的草料和檀皮制成浆料,用细竹精制成的竹帘,让经验丰富的
捞纸师傅从浆池中捞出一张张薄薄的宣纸,再放在榨板上。一张纸的薄厚均匀度全掌握在捞
纸师傅丰富的经验中,纸叠加到4-5百张时,将其榨干成一块帖,晒纸师傅将帖放一木架上,
用当地一种松树叶子做成的晒刷把一张张潮湿的薄纸贴到用火烧的火焙上把它晒干,晒好的
纸折成一捆,把有毛病的纸挑出,成品剪好包好成正品。
区别宣纸与书画纸
总有人会抱怨,一不小心,就买错了纸,回家铺开,磨好墨准备用时,发现纸张不对。
自己明明买的是宣纸,要用时才发现是书画纸。于是,有不少人来问,如何能够“快准狠”
地区别出宣纸与书画纸,避免这种失误一再发生呢?
肉眼分辨
拿起纸,对着光亮透视,如发现纸上面密布着云朵样的丝状物,还能发现燎草的筋丝
就是宣纸。书画纸上是没有这些的,相对而言,它表现得过于洁白。
着墨分辨
用笔把较淡、淡、较浓、浓的四种墨痕描于纸同一处观察纸的受墨效果。如果是宣纸,
它能清晰地显示笔痕与层次。而书画纸,在笔痕交叠处显得模糊,尤其吸附重、浓的墨汁后,
纸张由于纤维度差,会因难以承受而断裂。
宣纸的分类
生宣
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
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
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
熟宣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所以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
不会洇散开来。所以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
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
加工的花色纸。
半熟宣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总结:
熟宣作画容易掌握水墨,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
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故一般画山水者喜用半生半熟的宣纸,因其既有墨韵变化,
又不过分渗沁,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复杂丰富的笔情墨趣。
这种纸可以自己制作:用少许明矾溶入冷水中,用排笔蘸水均匀地刷在生宣上,注意
刷满,不可有漏痕。矾水的浓度。决定宣纸的生熟程度,刷前可蘸点矾水在舌上尝一尝,有
轻微涩味即可,若过涩即成熟宣了。
另:宣纸价格较贵,可选用东北的高丽纸、四川的夹江宣纸、江西的六吉纸,以及陕
西、四川、贵州等地的夹皮纸来代替。它们价廉且性近于半生半熟的宣纸。
宣纸的特点
宣纸品质洁白稠密,柔软均匀,棉韧而坚,光而不滑,透而弥光,色泽不变,而且久藏
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虫防蛀。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
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
丰满的艺术效果。
宣纸使用方法
宜平:书写时必需平放,才易于书写;若纸皱,便不易书写了。
洁净:纸上污秽,会影响观瞻运笔与墨色,灰尘也会影响运笔,若与墨汁相杂,墨既不坚,
亦乏光彩。
分格:布置章法有纵行横列之分,立定间架则有九宫、田字、米字诸式。线条亦有明暗之
别,凡篆隶行草楷诸体都是如此,尤其是楷书更是重要。分格也需随书体而定,法度最严的
楷书和篆隶,纵横需整齐,行列皆可画分,而行草惟有直行,不宜加横列,以免缚手缚脚,
不得纵放。明线宜细,以免妨害观胆,暗线用书宜轻,不必涂抹,以免损毁纸张。若摺纸易
起皱折,妨碍运笔,亦须避免。
固定:书写时纸需固定,若纸随笔动,字便不能随心应手。方法除了以左手按纸,也可以
用镇尺压在适当位置,使纸固定。
垫吸水布:以笔饱蘸浓墨写字时于顿挫重按处,力透纸背,墨渗纸外,不但会沾污桌面,
且笔画染开,也会破坏画面。所以需要以吸水纸或布垫在纸下,可以将渗出的墨吸乾净,保
持画面整齐。
待干收纸:墨汁未干时收纸的下场大家都很明白吧!好好的一个字平白多了个“镜像”,
有时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还有,不要自作聪明想用卫生纸吸干,这样不但会使墨易脱落,且
会使墨色受损。收拾时,不要任意折叠,以免损纸,有碍瞻观。
藏诸干凉处:纸受潮易腐朽,过度干燥又会破裂,因此若想使纸张长久保存,就放在干燥
阴凉的地方,并避免虫蛀。
宣纸的储藏
宣纸存放一段时间后会更好用,尤其是真宣纸,时间越长越好,但前提是必需保管好。
不要朝阳,不可以长时间暴露。纸不用时要用三层报纸包起来。不然宣纸会变僵,洇化不好,
还会出现一些白色斑点,色和墨都画不上去。
宣纸的传说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
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
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
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
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
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
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
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
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
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
“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大家如果喜欢纸类文化,欢迎到孔夫子旧
书网分享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