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杨颙眩晕病辨治经验
2017-03-17 | 阅:  转:  |  分享 
  
2011年05月第34卷第3期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May.2011Vol.34No.3JournalofShaanxi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17·

杨颙眩晕病辨治经验

李瀛均



王红

(西安市中医医院心内科,陕西西安710001)

摘要:杨颙是陕西省名老中医,擅长心脑血管病的中医诊治,笔者跟师数年,总结了杨颙对眩晕的独特辨治

经验,明确指出眩晕病证治以肝为本,虚实夹杂,治疗上强调从肝论治,兼顾他脏,标本并治。

关键词:杨颙;名老中医;眩晕病;辨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2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8X(2011)03-0017-02

杨颙老师是陕西省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从医

40余载,学识渊博。他几十年来潜心研究心脑血

管疾病的中医诊治,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救人无

数。笔者有幸师从杨颙老师,受益匪浅。现将导师

对眩晕病的辨治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眩晕即头晕眼花,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症,

主要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

椎病、梅尼埃病、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

贫血、前庭神经元炎、脑外伤综合征等临床常见的

慢性病、多发病

[1]

。本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

作、学习和生活,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一直

以来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1病机认识

回顾文献,历代医家对于眩晕病的病因多责之

于风、痰、瘀、虚等,且邪有虚实、内外之别

[2]

。其

病位在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肝为



[3]

。杨颙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从脏腑辨

证,认为眩晕与五脏之肝关系最为密切。《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指出“诸风掉眩,皆属

于肝”,故临床上常见的肢体抽搐、动摇和视物旋

转昏花的病症,多可从肝木论治。中医学认为,肝

为五行风木之脏,将军之官,罢极之本,在体合筋,

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其性喜

舒畅条达。功能上肝主藏血,主疏泄气机,条畅情

志。是调节气血和人体气机升降的核心。在安静

状态下人体60%的血液储藏于肝脏,同时通过肝

气的舒发条畅推动人体气机运行,因此说肝阴、肝

阳平衡协调,表现为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肢体

经筋、眼目赖肝血所养运动舒缓;全身脏腑气机依

赖肝气舒畅条达而上下出入,功能正常。

第一,肝之本病引起的眩晕。杨老师认为,由

于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肝之阴阳平衡失调,表现为

肝阳上亢和肝阴不足、肝风内动及肝气郁滞等证。

或素体禀赋肝阳气太盛,风阳上亢,扰动清窍而见

面红目赤,头晕眼花伴舌红/绛;或年老、久病劳伤

阴精,肝血亏虚,肝风内动上扰清窍;或肝气疏泄不

利,肝气郁滞,日久郁而化热,上扰清窍见头晕目

眩。这一类都可归结为肝之本病未及他脏而导致

的眩晕病,临床上肝阳上亢伴见面红目赤、声高气

粗;肝风内动常伴见目涩、视物不清、手抖抽搐、咽

干等;肝郁化火则常伴见烦躁易怒、胁痛、口苦、舌

红等,不难鉴别。

第二,他脏引起的眩晕。眩晕一证,“不离于

肝,不止于肝”

[4]

。1.肝郁脾虚型:《金匮要略·脏

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

传脾,当先实脾”,即指出肝气疏泄不利,气机郁

滞,不但肝失条达,全身脏腑气机也受到影响。尤

其是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水谷运化之枢的脾脏运化

更有赖肝气的推动。肝气郁结不舒,横逆犯脾,脾

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不能上养清窍而

作者简介:李瀛均(1972.10~),男,副主任医师,第四批陕西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主要从事心脑血

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月第34卷第3期

·18·JournalofShaanxi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y.2011Vol.34No.3

为眩。伴见神疲乏力、便溏,善叹息。2.痰湿阻滞

型:脾虚水湿不化,停聚为痰,也是临床上常见的。

痰湿停聚,加重肝疏泄不利,阻塞脉络,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故也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蒙,

脘痞呕恶,苔腻。3.肝肾阴虚型:“乙癸同源”、“肝

肾同源”,年老体虚或肝肾亏虚日久者,肝肾阴精

互损。或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肝风内动,或肾精亏

虚,脑失所养,髓海空虚,都可见眩晕。伴见耳鸣、

目涩,腰膝酸软,舌红少苔。4.气血不足型:素体虚

弱,久病劳倦都可损伤气血,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

则清窍失养,则发为眩晕,伴见乏力,舌淡等。5.痰

瘀互结型:肝郁气滞,瘀血内生,涩滞血脉,并痰湿

日久不愈,痰瘀互结,阻塞脉道,蒙闭清窍而头晕。

伴头跳痛,刺痛难忍,口干不欲饮。

综上所述,杨颙老师认为眩晕病虽由风、火、

痰、瘀所致,病有虚实之分,但明确指出眩晕病证治

以肝为本,虚实夹杂,病机不离于肝,又不止于肝。

2证治特色

杨颙老师对本病治疗以五脏辨证为基础,标本

并治。杨老师认为本病主要以肝之气血阴阳病为

本,风、火、痰、瘀为标,故治疗以调理肝之气血阴阳

为主,从肝论治,兼顾他脏,标本并治。具体疗法以

补肝脾肾、疏肝气、祛痰瘀为主线。用药特点上坚

持辨证施药,尊古而不拘泥,同时强调各型眩晕选

方用药调理肝经气血阴阳。补肝肾常以首乌、黄

精、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女贞子、旱莲草等平

补之剂,填精益髓,并配以丹皮、茯苓等以泻热、利

湿,以防过于滋腻。阴虚阳亢者,常以天麻、钩藤、

石决明镇肝熄风,夏枯草、柴胡等以清热泻火平肝,

并配牛膝以引热下行。肝郁化火者,以柴胡、青皮、

香附、郁金、白芍、枳实、丹皮、焦栀等疏肝清火,理

气柔肝。痰浊阻滞者,以法夏、陈皮、茯苓、甘草和

胃健脾,燥湿化痰,并配以白术、黄芪、党参等益气

健脾、运脾化湿,茯苓、泽泻等利水湿、阻止痰湿生

成。痰热内扰者,以法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

生姜、黄连等清热化痰、理气和中辛开苦降。杨老

师喜用参芪类益气补虚,并常配升麻以升阳。病变

日久,入络生瘀,除辅以丹参、川芎活血化瘀,佐柴

胡、香附疏理气机。

3典型病例

3.1肝阳上亢张某某,女,50岁,2009年11月

18日初诊。以“头昏、头晕3个月”为主诉,3个月

前,生气后出现头昏、头晕,伴左上肢麻木,颈部不

适,转头活动略受限,查X线片示颈椎弯曲度变

直。患者平素性情急躁,现症见:口干,面红,纳可,

小便黄,大便,舌红,苔薄白,脉弦缓。BP:

160/100mmHg。治以平肝潜阳为法,方以天麻钩

藤饮加减:天麻15g,钩藤20g,石决明30g,夏枯草

20g,桑枝20g,桑椹15g,柴胡10g,川芎15g,丹参

30g,郁金10g,乌稍蛇15g,川怀牛膝各15g。服

药后,头晕、头昏明显改善,测血压140/90mmHg。

再以原方加减调治月余,症状基本消失。

3.2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李某某,男,39岁,

2010年7月22日首诊,主诉:眩晕1月余。现症

见:头昏晕,头重如裹,站立不稳,纳差,疲乏,微感

恶心,舌淡,苔白厚腻,脉细滑。治法:健脾益气,除

湿化痰。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法半夏10g,

天麻15g,白术12g,黄芪30g,党参15g,升麻6g,

川芎15g,黄柏10g,干姜6g,柴胡10g,炙甘草

10g,服药后头晕明显减轻,恶心及头重如裹消失,

原方加减调理10余天症状缓解。

3肝郁化火肝脾不和颜某某,男,50岁,2009年

7月8日首诊,近5年来,经常头昏,瞀胀不清,心烦,

浮躁,气短,口干苦,常腹痛,大便后则腹痛缓解,

大便常稀,腿抽筋,舌暗红,苔白滑,脉弦滑。治宜疏

肝清火、柔肝健脾。方药:柴胡10g,青皮10g,

香附10g,郁金10g,太子参15g,茯苓20g,白术12g,

白芍12g,川芎15g,枳实10g,丹皮12g,焦栀10g,

炙甘草10g。服药7剂后上症大减,腹痛消失,继用

上方调治10余天症状基本消失。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王春生,刘轲.对中医眩晕病证名称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J].光明中医,2008,23(10):1506-1507.

[3]王立忠.眩晕病的辨证思路与方法[J].河南中医,

2009,29(2):105-107.

[4]黄晔,论高血压不离于肝,不止于肝[J].中国中西医杂

志,1992,12(5):273.(收稿日期:2011-01-07)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