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气”在阳明心学中的地位
2017-03-19 | 阅:  转:  |  分享 
  
2008年4月

第27卷第4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q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or.2008

Vo127No.4

“气"在阳明心学中的地位

刘建如,段红智

(保定师范专学校涿州分校,河北涿州072650)

摘要: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以“良知”为最高范畴,即体即用,建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哲学,高

扬了人的主体性。“气”在阳明心学中地位隐而不显。事实上,“气”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阳明心学

亦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由于“气”的客观性,以“同此一气”为基础,阳明的“良知”才不致流于主观臆造而具有实实在在

的客观内容,并使其为学工夫有的放矢,理想境界活泼而真实。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气;良知;地位

中图分类号:1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08)04—0050—03

阳明心学,以“良知”作为最高范畴,将天地万

物统一于“吾心之良知”,从而高扬了人的主体性,

形成了一种即体即用、即性即情的特色哲学,可以

说,真正达到了古代哲人尤其是宋明理学家所追

求的那种“体用一源,显微无问”的境地。但学界

对于“气”在阳明心学中的地位则没有引起足够的

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理气”问题在阳明心学转

化为“心物”问题;另一方面则如陈来所说:“阳明

明确把儒学界定为‘为己之学’,‘为己’的真正意

义是指哲学不应是一套理气的命题和体系,不是

一套没有生命的章句训诂,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存

在方式。”J15事实上“气”在阳明哲学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本文即从“气”的角度阐述阳明心学的哲

学特色。



、“气”为良知本体成立之基

张立文先生指出:“两宋哲学经元明的发展,

形成了主气的客体理派、主理的绝对理派和主心

的主体理派,尽管三派哲学本体有异,但却互补互

济……因此在理本体论中,都论及气。理本体论

以气为理生物的中介物和不可少的材料;心本体

论以气为良知的流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格局。”l2J0如果说气本论突出了“理”的“客观

性”,理本论突出了“理”的“绝对性”,那么阳明代

表的突出“主体性”的心本论则通过对二者的双重

扬弃,既吸取了它们的长处,又克服了其不可避免

的片面性。阳明心学,以“心”为本,看似是最具主

观唯心的色彩,然而却有着丰富的客观内容,从而

在理论上较好地处理了“理气”关系问题,在现实

中也慰籍了中国人的心灵。这里要重点讨论一下

“气”。

“气”总是与客观性相连,这是因为有固定形

体的“质”是由“气”构成的,而“气”不一定有“形”

有“质”。“气”的观念是从云气、水气、烟气以及人

的呼吸之气概括出来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泛指

一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现象l3儿。

王阳明正是将“气”作为良知之心物同体的客

观基础来运用的。也正是由于“气”的客观性基

础,阳明心学的良知本体才成为有源之水。对此,

可从“本然”与“应然”的两个角度来说明。从本然

方面来看,宇宙原本就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

已的过程,这一过程乃自然而然,湛然如是,即使

从主体的心性论“气”,把“气”包容于心性之内,甚

或将之纳入人的价值判断,“气”仍同自然生命一

样有着重要意义。而阳明“良知”本体作为万物之

主宰正是建立在这种物我一气流通、全体一贯的

基础之上的。从应然方面看,因着本然的一气流

贯,物我就必定应当互相依赖,相即不离。故而才

会有阳明关于心物同体的论说:

收稿日期:2007—11—10

作者简介:刘建如,女,河北定州人,河北保定师专涿州分校教师,哲学硕士

段红智,女,河北唐县人,河北保定师专教师,哲学硕士。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第4期刘建如,段红智:“气”在阳明心学中的地位。5l’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

以谓之同体,若与人便异了。禽兽草木益远矣,而何

谓之同体?

先生日:“你只在感应之几上看,岂但禽兽草木,

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请问。

先生日:“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对

日:“尝闻人是天地的心。”日:“人又甚么叫做心?”对

日:“只是一个灵明。”可知充塞天地中间只有这个灵

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

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

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

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

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

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

得?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

类,亦有良知否?”

先生日:“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

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

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为天地矣。盖天

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

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

与人原是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

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

耳。’’[4]《传日录》-F

在此,王阳明不是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将问题

进行了转化,他从一种天人同在,主客对待的角度

揭示万物与良知之间的那种不可分割的共在关

系。这种共在关系的成立就只为它们“原只一

体”、“同此一气”。以此为前提,阳明的心学就有

了坚实的客观基础,使得“良知”对天地万物的“并

吞”就不是一种狂妄自大,更不是粗俗浅薄,而是

以“良知”统摄万物,赋予其价值与意义,从而高度

肯定与弘扬了人的主体创造精神。

二、“气”为致良知工夫之下手处

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突出心性问题,它

集中于人生领域,虽讲“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

变”,实不越乎成己立圣之道,也就是“如何做人”。

至于如何做人,则在于“变化气质”。

自孔子提出一个“仁”,孟子教人“发明本心”,

荀子让人“服膺圣教”,至宋明终于将此系统化、条

理化,随之而来的则是必不可免的教条化与僵死

化,并导致了最严重的虚伪,造成人格的分裂与心

灵的紧张。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就成为阳明心学

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为此,阳明虽以“良知”

为本体,但他更为强调上下一贯,动静互摄,即体

即用,这仍是以“一气流行”为底蕴的。这集中表

现于他关于“气即是性”的思想:

“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

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

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源矣。孟子性善是从本

源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

可见矣。恻隐差恶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论性不

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

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

气,原无性气之分也[]《启周道通。

二程曾说:

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

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无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

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性也[5]10。

阳明与二程都讲“气即是性”,然而他们却有

不同。陈来对此论述说:“二程是从气禀的先天影

响立论,而阳明则是从体用不二来说明气的积极

意义。在阳明看来,性是自身不显现的,性只有通

过气才能得到表现,离开了气,性就无从表现,性

的‘善’只有借助气才能为人所确证。在这个意义

上,气就不是纯粹消极的了,不是那种驳杂之气使

人为恶的看法了。在这里,气成为一种使善得以

外在化,得以实现的积极的力量了。……正是在

这个意义上,阳明认为可以说‘气即是性’。”[1J88

此即阳明所说:“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

·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

精0”[4]《传习录》中所以,冯契先生认为,就“道器之辩

来说,朱熹强调道器之间,分际甚明”,而王守仁则

强调“理气”“道器”都统一于心。从而可以用西方

的“形式因”与“质料因”比之于朱熹的“理”“气”,

而绝不可用之于王阳明[6J826。

正是由于气为良知之发用流行,故而致良知

必就从气上做起,教人则要“随才成就”。所以阳

明曾说:“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

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

之才气如何同得?”[]《传习录》下然而,无论狂者狷

者,终要成就其为圣人,故而人之才气虽有不同,

人之良知则无二异,去恶从善,集义养气是理学家

的共识,阳明亦不例外。固然,如此则如陈来所

言,阳明心学中“仍隐含了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

对立,从而默认了朱子性二元论立场”…9o。然

而,人本来就是理欲混杂的,而不是单一的,故而

才有了人的存在。阳明心学的意义不是要抹杀这

种二重性,而在于它肯定了人的双重性,而且通过

此种为学之方、求圣之路,在去恶为善的净化途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52·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正

中,就能够不时体验一种自然洒落清净和乐的境

界,从而使圣不再遥远,人也不再卑微。

三、“气”在阳明境界论中的作用

冯友兰先生曾提出过“四境界说”[,其天地

境界,也即圣人境界,它超越了自然、功利与道德,

是一种完全超脱、彻底觉解,真正无对而与物同体

的境界。阳明追求的正是这种境界,他说“人者天

地之心,心者万物之主”。这里的“人”是一个顶天

立地的“大人”,这里的“心”是一颗“天地良心”,它

就是人类的精神。如果说整个天地可以看作一个

大身体,人类的精神便是这个大身体的心,也可以

说宇宙之心即是人心那一点灵明。然而,此种说

法如果不陷入唯我论之泥潭,仍必须以“一气流

通”作为基石。“岩中花树”是最常被提起的: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

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

相关?”

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期白起来,便知此花

不在你的心外。’’[4](传日录)下

这段话固然是讲“心外无物”,人未看此花时,

花自开自落,人来看此花时,花才进入人的视野,

进入人的心中,受到关注,不仅对人有了某种意

义,花自身亦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真正地存在

着。但此花人共显则离不开那一气流贯。“其精

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

“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

应,有不言而喻之妙0”[4]《拔本塞源论’正因花人本为

一体,乃同此一气,人自身又是一气上下贯通,故

此才可能达到物我不分、两两相忘的至乐境界,而

不是仅停留在功利或道德的境界。也正是这个原

因,阳明把“至善”又表述为“无善”。

圣人境界,不仅是种个人修养,作为圣人,要

修己,又要立人。一个理想的社会,不是有一个圣

人高高在上,下面一群愚民对他顶礼膜拜,而应该

是这个理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圣人。阳明的

理想社会正是这样的:

圣人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

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

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

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分

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

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传日录)上。

对此,钱穆先生曾作出极高的评价:“儒学发

展到王守仁,使人人都可以作圣。……人人平等

自由,各个圆满无缺,这才是美满的社会和人生。

这一意义,与张载《西铭》说法不同了。张载《西

铭》仅就一人言,此一人则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守

仁的良知之学,则就人人言,这一社会,便成了中

国一人天下一家的社会。”_8_而这“天下一家”,也

正是因为“同此一气”。在这段话中,阳明亦提到

“天理”“人欲”之分,但这种对立只是形式的。因

为在阳明那里,人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活

泼的,以“天理”“人欲”二分的方式对人进行分析

并不符合阳明哲学的精神。与朱熹不同,“气”在

阳明那里并不代表“人欲”,而且“不欲”也不等于

“恶”。“气”在阳明哲学中更代表着“才”,在此,

“气”又表现出了他的“异”,从而呈现出人的多样

个性,以及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样,阳明所追求的

圣人境界才显示出它的巨大生命力,它是一汪清

净的活泉,而不是一潭冰冷的死水。

总之,“气”在阳明心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正是在“同此一气”的基础上,阳明的“良知”之学

才不是空中楼阁、主观臆造,进而其工夫论与境界

说也才得以建立,使其哲学呈现出体用相即、显微

无间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1.

[2]张立文.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程宜山.中国古代元气学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程颢,程颐.二程集(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M].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5.

[7]冯友兰.新原人[M]/,,7-5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北

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228.

[8]钱穆.宋明理学概述[M].台北:学生书局,1997:287.

责任编校:徐希军

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