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从_大学古本序_的两种文本看王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
2017-03-19 | 阅:  转:  |  分享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文史哲年第期

从《大学古本序》的两种文本

看王阳明心学的形成过程

衷尔拒

内容提要从两种《大学古本序》文本,可以看到王阳明心学形成与成熟的过程。其最

初丈本本是向程朱理学挑战,由于罗钦顺指出其丢了“大头脑”,才有“致良知”学说的提

止和成熟。罗钦顺本来带有不少程朱烙印,在批利王阳明心学的过程中,却逐渐得以洗汰,

并枪炼了自己的气本论。从两种文本和罗王论战中可以看到明代中期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

忍潮鼎立和争雄的局面。

王阳明的《大学古本序》是他的心学理论体

系中一篇重要著作,其地位可与《传习录》、

《大学问》等相提并论,历来为研究王阳明哲学

思想之学者所重视。这篇序文虽简短,却提出了

他心学理论的许多重要思想,其中包括他用以标

宗的“致良知”学说。我们通常看到的该文是编

人在《王文成公全书办中的文本,然该文并非王

阳明所撰之最初文本笔者在罗钦顺的《困知记》

三续中发现录存的另一《大学古本序》,经

考证为明正德十三年最初文本,以之与

存于《王文成公全书》中之该文逐句逐字对照,

内容有重大增删,这对于深入研究王阳明心学形

成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又一线索。现以《困知记》

中的序文为基础,先校录两序文如下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

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

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

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己,谓之明

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

间,则备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

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

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致

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

之,则无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诚意之本

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

而有以复其本体,是谓之至善。〔格物以

诚意,复其不善之动面已炙不善复而体

正,体正无不善之动矣,是之谓止至善〕

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旧本

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本务于诚

意,而徒于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

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本于致知,而徒

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

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于敬而益绷,补之以

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

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庶几复见

圣人之心,而求之有要。呛乃若致知则

存乎心悟,其致知焉,尽矣〔罪我者,

其亦以是矣夫。〕

上录两个文本对校之《大学古本序》,无任何符

号标志者是两个文本共同之文字,号内

之文字是罗钦顺《困知记》中所录之文本中没

有,为《王文成公全书》中之文本所有,即后来

增入之文字。〔〕号内之文字,是《困知记》

所录文本有,《王文成公全书》文本没有,为后

来删去之文字,一增一删,说明在两个文本中有

一是最初文本,有一是后来修改本。修改本和最

初文本之不同,说明在其间王阳明思想变化及其

学说有一成熟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与其

他学派的斗争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困知记》和《王文成公全书》所录之《大

学古本序》以下简称“两个文本”,有下列

数点值得注意和进一步研究

一、“两个文本”的孰先孰后间题。经过考

究,可以认定,《困知记》中之文本是王阳明最

初所撰,《王文成公全书》中之文本,是后来修

改稿,两个文本时间上相距大约一年或

年其所以如是说,是根据罗钦顺在《困知记》

三续中录存《大学古本序》之前语“庚辰

春,王伯安王阳明以《大学古本》见惠,其

《序》乃戊寅七月所作。”按戊寅年即为明正德

十三年,这一年王阳明正在江西,以左

金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镇压了谢志珊、蓝

天凤和池仲容等领导的横水、桶冈及俐头赣粤边

界的农民起义。在以功加官进禄封妻荫子之后,

也与朋友门人聚讲,“日与发明《大学》本旨”

《王宁仁年谱》正是在本年七月,手录

《大学》古本,经过伏读苦思,认为《大学》原

无经传之分,格致本于诚意,原无缺传可补。于

是“录刻成书,傍为之释,而引以叙”同上

书。这就是此后二年庚辰年王阳明赠送罗钦顺

的《大学古本》和他所撰的序文这一事实和时

间不但在《王守仁年谱》中记载了,《困知记》

中《与王阳明》信也可得到证明,《王守仁年

谱》载明正德十五年六月,巡视吉安,“行

至泰和,少宰罗钦顺以书间学先生指王阳明

答日‘来教训某《大学古本》之复,”。所谓

“以书问学”,这是王阳明学生钱德洪等在编纂

《年谱》中对本师的尊祟,实为罗钦顺在得到王

阳明所赠《大学古本》及序文后,理论上不能苟

同,、致书驳难,这见之于《困知记》中《与王阳

明》和《王文成公全书》中《答罗整庵少宰书

其时,罗钦顺任满南京吏部右侍郎后,辞官家居,

正潜心学间,理论观点正处于一个转变阶段。王

阳明把自编的《大学古本》和自撰的序文赠送给

他,此举,可以说既是王阳明为宣扬自己的思想

观点而进行学术交流,也是向罗钦顺作理论挑

战。罗钦顺对之也作了反应,数致书驳准,形成

了一场气学对心学的论战。关于这一点,将在后

面论述这里只是论证《困知记》和《王文成公

全书》两个《大学古本序》的先后问题。《困知

记》中录存之文本,罗钦顺已注明是王阳明正德

十三年所撰,而《王文成公全书》中之文本,原注

明是戊寅年,也是正德十三年,这是经过王阳明

所自定之年月。“两个文本”虽载明同年,但内

容却有重大修改,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哪

一文本在先哪一文本为修改本呢从内容和行

世等方面考证,可以认定,《困知记》中的文本

在先,《王文成公全书》中之文本为修改本。因

为后者在内容方面比前者更丰富而周密,增添了

前者未提及的“致良知”思想,认真比较一下

“两个文本”就不难发现,后者是前者文本基础上

的修改,修改时间大约在明正德十五年罗钦顺与

王守仁辩论之后到明嘉靖六年四月之前。

据《王守仁年谱》载王阳明门人邹守益一

于嘉靖三年贬滴广德州为

判官后,曾手录王阳明的一些文章和答学者之问

文字记录,并向老师建议汇编成册,以刊刻行

世。王阳明接受这一意见,对这些文章作了“自

标年月,命钱德洪类次。且遗书日‘所录以

年月为次,不复分别体类。’··一德洪日‘先生

文字,虽一时应酬不同,亦莫不本乎性情,况学

者传诵日久,恐后为好事搀拾,反失今日裁定之

意矣。’先生许刻附录一卷,以遗守益,凡四

卷”。这就是当时刊刻的《阳明文录》,后来编

人《王文成公全书》卷五至卷八中的《文

录》底本,《大学古本序》编在《文录四》,

《王文成公全书》卷七中标明撰于戊寅年,却

未注明经过修改,但可以肯定是在《困知记》所

录存之文本基础上的修改,因为它增添了《困知

记》文本中没有的内容,这在前面已论述。且

罗钦顺已指出,嘉靖年间刊刻的《阳明文录》比

正德十三年的文本多了“致知立说”见《困知

记》三续修改时间当然不会晚于邹守益刊刻

《阳明文录》之嘉靖六年四月,估计就是在王阳

明“自标年月”这一段时间,而不能在此之后

因为嘉靖六年五月,王阳明即奉命赴广西思田镇

压少数民族和农民起义,次年十一月即病逝于旅

途在戎马佼惚中,很少有可能去做文字修改〔

作《阳明文录》后又在嘉靖十四年,

由门人钱德洪一、王徽峨一

、黄给了一和闻人淦等增版续

刻于姑苏。弟子们不可能在王阳明去世后年搜

改老师的重要文篇之主旨。所以可以断言,现编

入《王文成公全书》中之《大学古本序》,原撰

于明正德十三年,在邹守益于嘉靖六年刊刻《阳

明文录》时,王阳明在“自标年月”时作了修

改,罗钦顺《困知记》所存之《大学古本序》是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最初之文本。

二、“两个文本”是王阳明心学形成和发展

的纪录。罗钦顺在《困’知记》三续录存的

《大学古本序》全文后评论说“首尾数百言,

并无一言及于致知,近见《阳明文录》,有《大

学古本序》,始改用致知立说,于格物更不提

起,其结语云‘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

焉,尽矣。’阳明学术,以良知为大头脑,其初序

《大学古本》,明斥朱子传注为支离,何故将大

头脑遗下,岂其拟议之未定软”

罗钦顺所说的“并非一言及于致知”的《大

学古本序》,即其录存于《困知记》中最初的文

本据罗钦顺自撰《履历记》载,《困知记》卷

上卷下完成于嘉靖七年,嘉靖十年

完成续上,二年完成续下,三

续完成于嘉靖戊戌年即十七年五月罗

钦顺录存之《大学古本序》是在《困知记》三

续中,那末,他所说的“近见《阳明文录沪,

总在嘉靖十七年五月前不久正是这个《阳明文

录》中的《大学古本序》“始改用致知立说”,

指的就是邹守益于嘉靖六年所刻的《文录》。罗

钦顺指出,最初文本没有提其学说的“大头脑”

致良知,致良知是在后来修改《大学古本序》改

用以立说的,在正德十三年初撰这文本时还“拟

议之未定”,致良知学说的提出是在此之后罗

钦顺也看到了《困知记》和《阳明文录》中两个

文本之不同,反映了王阳明学说有一个形成和成

熟的发展过程,其关键问题是,王阳明学说的核

心致良知理论提出与否

应该说明的是,《阳明文录》中的《大学古

本序》,并无“致良知”三字,“致良知”见诸

文字还略晚,序文中只有“致知”的提法。但这

里说的致知之“知”指的是“至善也者心之本

体”,致知就是“致其本体之知”。这实即“致

良知”的一种提法罗钦顺是在嘉靖十七年前后

揭示上述意思的,此时王阳明的“致良知”已遍

传风靡,罗钦顺以王阳明“致良知”来理解《阳

明文录》中的文本所说的“致知”,还是符合其

原意的。

王阳明致良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其心学理

论体系的成熟。也是从南宋以来心学最高发展和

成就心学从南宋陆九渊一发韧,

至明代初期陈献章一接绪,至中期

王阳明,可说达到了它的鼎盛。王阳明心学理论

主要有他先后提出的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心外

无理和万物一体等学说,而其学说最重要的核心

是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生来具有的对真理的认

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在良知中有,人们只要

对自身内心中的良知认真寻求,就能达到对一切

真理的认识这样,他不但否认了客观物质世

界,也不承认物质规律的客观性,这一主观唯心

论比起陆九渊、陈献章的理论来说,当然十分彻

底。陆九渊把心与宇宙、理等同起来,说“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杂说》,《陆九

渊集》,中华书局年版,第页,以下凡引

此书,只注篇名,“心即理”《与李宰》,第

拍页,把“心”说成宇宙本原。在认识论和修

养论方面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语录

上》,第页以明本心,认为仁、义、礼、智

此等封建伦理道德“即是本心”《年谱》,第

吐页,这显然是先验论但是,陆九渊反对分

析,把辨析性、才、心、情说成“解字”、是

“枝叶”为学,只要理会“心之休”才是“血脉

骨髓”《语录下》,第改、朽页,在理欲观

上也不彻底。这就使他的心学陷于不精密所以

朱熹批评说“陆子静陆九渊之学,只管说

一个心,”一若认得一个心了,万法流出,更都

无许多事,”一所以不怕天,不怕地,一向胡

叫胡喊”,“便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朱子语类》卷。这就给后世心学留有歧解

和分化之余地果不其然,陈献章提“此理此

心”,有待“凑泊吻合”。认为有一个“干涉至

大,无内外,无始终,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

运”的“理”,只有在人们去“会此”理,才

“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与林

郡博士》,《陈献章集》,中华书局年版,

第页。照此推论,在没有会得此理之前,此

理是独立存在的,即承认心之外存在一个理。这

与他在《次韵张东海》诗中,还承认有‘超形气”

的“道”同上书,第”页是一个意思,带有

程朱理学痕迹,有视心与理为二之嫌。所以,可

以说,陆九渊的心学失于粗糙不精密,陈献章之

心学,失于不彻底。自从王阳明提出“致良知”

学说后,断然肯定“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

外求”《明传学案·姚江学案一》,这样,

就一扫从陆九渊到陈献章等不精致、不彻底、不

完备之弊,把心学推向了极峰。王阳明自提出

“致良知”学说后,他的其他理论诸如“知行合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一”、“心即理”、“心外无物”等说就不太多

提,把他的上述诸说都包括在“致良知”中。王

阳明自己在《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中宣称“吾

生平之讲学,只致良知三字”。罗钦顺说“致良

知”是王阳明学说的“大头脑”,即为用以标宗

的核心学说,确是如此。

然而,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提出,也有

一个理论准备和酝酿过程。据《王守仁年谱》

载,早在正德三年,王阳明被贬贵阳龙

场择时,就开始怀疑朱熹“《大学章句》非圣门

木旨。手录古本,伏读精思,始信圣人之学本简

易明白,其书止一篇,原无经传之分,格物本于

诚意,原无缺传可补”。这些观点,在代困知

记》录存的《大学古本序》也有表达,原是反对

朱熹关于对《大学》分经传和补“格物致知”章

及其解释的,初步站在主观唯心论方面反对客观

唯心论。次年,针对朱熹“先知后行”提出“知行

合一”说,正德八年,提出“心外无物,心

外无事,心外无理”,这见之于癸酉年《与王纯

甫载《王文成公全书》卷四,至正德十六

年“始揭致良知之教”王宁仁年谱》,

这见之于辛巳年《与杨仕鸣》及以后的《与邹谦

之》乙酉。在作这一修改上,起关键作用的

是罗钦顺《与王阳明》对之问难,王阳明为堵塞

自己理论上的漏洞而提出的。关于这一点,下面

还要详论。王阳明在嘉靖三年用“致良

知”解释的《大学问》也是在修改的《大学古本

序》的基础七进一步发挥《大学问》是他在稽

山书院讲授《大学》的纪录,嘉靖六年门人钱德

洪整理成文的,这在文前短序和后跋都有交待。

此也证明“致良知”学说是在正德十六年后,嘉

靖三年前提出的。

倘若说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

外无理”毫无掩饰地否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

观存在,体现了他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那末,

他的“知行合一”说则是他的认识论和修养论。

前者虽为露骨的主观唯心论,但却与认识论脱节,

后者固以前者为前提,却有一些合理的说法。如

说“路歧之险夷,必待亲身履历而后知。”《传

习录二》这就无异承认了行是知的条件又如

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

上》把“行”看成“知”的目的。这些合理的

说法具有唯物的因素,从心学来看这是不彻底

性‘只有“致良知”说,既是宇宙观,又包含认

识论和修养论,它被称为“圣门正法眼藏”《玉

宁仁年谱》,更无半点不彻底性,所以可以说

致良知学说的提出,标志王阳明心学的成熟,两

个《大学古本序》给我们提供了探寻这一成熟过

程的重要线索。

三、“两个文本”反映了王阳明心学与理学

和气学的鼎立和争雄。王阳明心学兴起于明中叶

正德和嘉靖年间,这是明代哲学思潮消长和剧烈

争雄时期此时出现了理学、心学和气学即气

本论三大哲学思潮鼎立和争雄的局面,它是宋

代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以陆九渊为代表的

心学和以张载等为代表的气学鼎立和争雄局面的

继续和进一步发展明初,程朱理学进一步确立

了官学地位,朱元璋明命天下以“圣人之道”即

以新形式出现的儒学程朱理学“为天下法”,把‘

发挥程朱理学真德秀的《大学衍义》作为治国指

导思想。成祖朱棣命儒臣辑五经四书和性理大

全,颁布天下为士子教科书,科举命题和评卷,

皆以程朱传注为标准,此时理学代表人物有曹端

一魂、薛暄透一、胡居仁

一、吕梢一等。他们

后期虽有所分化,而一般“谨绳墨,守先擂之正

传,无敢改错”《明史·诱林传序》,固守

程朱成说中叶出现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

它是在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衰朽,而仍禁锢着人

们头脑的情况下,以反程朱理论的姿态兴起的。

对此,王阳明“两个文本”中体现有以下几个方



第一,反对程朱改编《大学》主张复旧本。

《大学》本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它阐述的

是儒家的政治哲学。唐代韩愈把它与《周易》、

《孟子》一样推崇为“经书”。到宋代,程颜、

程颐并无证据,却断言为“孔氏之遗书”,并把

它说成“初学入德之门”朱熹《大学章句》。

又认为《大学》简编散脱,又不经考订,妄自作

了重新编定的《改正大学》朱熹又据二程遗

说,再为编次,有些章或从大程本,或从小程

本,有的章从旧本,有的章则自定。南宋绍熙初

年,朱熹把《大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合为“四书”。著《四书章句》,以理

学来解释“四书”,作为进一步读“五经”之阶

梯。王阳明以《大学》注疏本为古本,认为“旧

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程朱改定本不过逞其私

意,失去它本来面目,主张“去分章而复旧本”。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这显然是对通行了多年的朱熹《大学章句》

以至“四书”另树一帜,目的是动摇程朱理学地

位,其用心很显然。

第二,反对朱熹把《大学》分经传,批判其

补传支离。朱熹说自己根据二程遗说,把明明

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定为三纲领八条

目为“经”,以下分传十章传之一章释明明

德,立章释新民,三章释止于至善,以上从程

本,而增诗云“瞻彼淇澳”以下。四章释本末,

五章释致知,并今本。六章释诚意,七章释正心

修身,八章释修身齐家,九章释齐家治国平天

下,并从旧本并断言传五章释格物致知已亡

失,自作了补传补传计字,是程朱

理学对格物致知的精辟的论述程朱释格物为至

物,主张即物穷理,通过日格一物,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贯通虽然认为知识为先天固有,但不

否认通过接触事物是获得知识的途径王阳明反

对朱熹“补传”,说“补之以传而益离”,批评

朱熹格物致知说支离。提出“物者,事也”,

“格物以诚意”,“格物者,致知之实”。后来

在《大学间》中又发挥说“格者,正也。正其

不正,归于正之谓也。”这与程朱格物致知说迥

然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补传,实质是反对他的

格物致知说,其理论七的对立是心学与理学斗争

一个方面的体现

第三,反对所谓“求之于外”,主张致知在

“心悟”这一问题与上面格物致知论是密切相

连的,它是认识和修养的方法和途径问题它的

理论前提是承认不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

性,程朱主张即物穷理,在王阳明看来是“求之

于外”,而会造成“日远于至善”的后果,从而

背离“圣人之意”。王阳明这一主张立足于他无

所不包的“良知”或至善的“心之本体”,良知

不但包有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真理认识,而且

包有天地山川鸟兽以至深山中自开自落之花树等

客观物质世界,所以为学之方法和途径只要“心

悟”而“不假外求”

总之,王阳明“两个文本”《大学古本序》,

反对程朱重编《大学》,分经传、作补传和值改

经文,反对程朱格物致知说和认识的方法、途

径,这些间题都涉及了学派理论根本问题,深刻

体现了心学对理学的挑战和争雄

我们在前面提到,程朱理学在明代初期,已

从僵化走向分化。其分化之趋势是,到中期,有

的分化为心学,代表人物是陈献章,他出自向心

学倾斜的本为程朱学派信徒的吴与弼一

。有的走向气本论,其代表人物中就有罗

钦顺一。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

江西泰和县人明成化六年进士第三,

历任翰林编修、南京国子监司业、南京太常寺少

卿、南京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

职。正德三年,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擅,一度被夺

职为民学术思想先后曾受程朱理学、禅学影

响,后在批判理学、禅学中,走向气本论。曾提

出过许多著名的唯物论命题,诸如说“盖通天

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困知记》卷

上,“理须就气上认取”同上书,卷下,而

成为明代颇有影响的气本论者据罗钦顺自撰

双履历记》,正德十五年六月,他辞官家居时,

当时任江西巡抚的王阳明在巡视吉安时,路过泰

和,·把他的《大学古本》和序文送给了罗钦顺。

据罗钦顺在《与王阳明》信中说,还赠送了后来

编入《传习录三》中之《朱子晚年定论》,在此

之前一年,他还读到《传习录》。信中说,对他

的理论“再三寻绎,终未能得其旨归,而向口了

疑,尝以面请而未决者,复丛集而不可解”。这

是向王阳明表明,不能荀同他的观点。于是二人

展开了一场文字辩论。罗钦顺曾先后两次致书王

阳明其后一信因王阳明病逝而未达其手。又

在所撰《困知记》中多处批判心学及其思想渊

源。王阳明亦有《答罗整庵少宰书》反辩编入

《传习录二》。此时之罗钦顺虽还带有不少程

朱理学痕迹,但在哲学基本间题上,许多观点坚

持了气本论。王阳明的《大学古本序》本是以心

学反对程朱理学,却又引起一场气学对心学的批

判,从而使双方理论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罗钦顺就《大学古本序》为主,对王阳明心

学着重批判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批判《大学古本序》歪曲了《大学》

本旨。工阳明在《大学古本序》最初文中未提他

学说“大头脑”,在后来修改本才提“致知”,

后又用“致良知”来解释《大学》之三纲领八条

目罗钦顺首先指出“致良知”是“拟议未定”

之论,“合二序而观之,安排布置,委曲迁就,

不可谓不劳矣,然于《大学》本旨,恶能掩其阴

离阳合之迹乎”这是说王阳明用心良苦,表面

尊重《大学》实歪曲本旨为白己学说服务。又在

?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与王阳明》书中,引王阳明“《答人论学书》

有云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

之良知,致知也。事事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罗钦顺指出“审如所言,则《大学》当云格物

在致知,不当云致知在格物,当云知至而后物

格,不当云物格而后知至。”如此颠倒,也即对

《大学》的歪曲又指出王阳明理论上的矛盾,

王阳明曾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但又

说“且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

那末,天理、良知,“果一乎果二乎”察为

察验,致为推致,本是向外与向内两种功夫,既

提察又提致,“察也,致也,果孰先乎孰后

乎”《又与王阳明》

第二,提出王阳明对格物的解释和“求之于

外”不可通。罗钦顺指出,王阳明说格物是“格

其心之物,格其意之物,格其知之物,凡其为物

也三,谓正其物之心,诚其物之意,致其物之

知,其为物也一而己矣”。前所格之心、意、知

的物为三物,后所正之心、意、知的物为一物,

故王阳明“格物之训推之,不可通也”同上

书对王阳明解格物为正心,不承认心外有物

和理,而主张“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罗

钦顺以鲜明的唯物观点,有力地论证物质世界的

客观性“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

物资生。凡吾有此身,与夫万物之为万物,孰非

出于乾坤,其理皆乾坤之理也自我而观之,物

固物也,以理观之,我亦物也,浑然一致而已,

夫何分于内外乎”《与王阳明》不但指出

世界的物质性,而且认为理,亦是离开人的主观

世界而存在世界物质之理,连人本身也是物质世

界所产生,难道由物质世界产生的人及其心精

神,岂可包容宇宙乾坤岂可说为学但求之于

内,认识只向内心世界去寻求又“川之流,莺

之飞,鱼之跃,若之何正其不正,以归正邪”

《又与王阳明》这些流、飞、跃都是不以人

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若有不正,怎样从心上正

其不正呢可以看出,罗钦顺在反驳王阳明对格

物的解释和“求之于内”说法时,运用了唯物论

理论。

第三,揭露王阳明随意颠倒朱熹著作的年

代,是一种不严肃的学风王阳明为了张扬自己

的心学,他不但要“为象山一暴其说”《答徐

成之二》壬午,还要从朱熹晚年著作找到根

据。他为说明晚年朱熹已转向心学,找了余条

所谓“晚年定论”以资证明这些材料后来编入

《传习录三》之中对此,罗钦顺一一作了核

证,指出其中如《与何叔京》四条,系撰于淳熙

二年何氏卒前,时朱熹年方岁,何得

称“晚年”这就证明了王阳明所编的《朱熹晚

年定论》不可靠,从而可以证明其理论上不严

肃,使人不能不怀疑其心学有杜撰之处。由于这

与“两个文本”无直接关系,对之就不再详论

王阳明在收到罗钦顺书信后,即作了长篇答

复,无非为其心学辩解。但信中也提出很有价值

的理论观点,这就是他在解释《大学》时,不拘

泥成说,具有反权威束缚的精神,提出“夫

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

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

公言之而已矣”正是在这一观点支配下,他借

复《大学古本》撰文发挥心学观点,此一观点后

又为李费一发挥为不“以孔子之是

非为是非”《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成为犀利的反封建专制和思想禁锢的理论武器。

总之,两个《大学古本序》文本,反映了王

阳明心学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他的最初之文本本

是向程朱理学挑战,由于罗钦顺指出其丢了“大

头脑”,才有“致良知”学说的提出和成熟。罗

钦顺本来带有不少程朱烙印,在批判王阳明心学

过程中,却逐渐得到洗汰,并锤炼了自己的气本论

理论。从“两个文本”和罗、王论战可以看到明

代中期理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思潮鼎立和争雄的

局面。

资任编辑陈绍燕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