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从_西游记_和_白鲸_看中西文化核心价值之差异
2017-03-19 | 阅:  转:  |  分享 
  
2010年7月中州学刊July,2010

第4期(总第178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4

【比较文学研究】





西游记







白鲸



看中西文化核心价值之差异

黄燕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跨文化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西游记》与《白鲸》是具有重要哲学意蕴的文学巨著,分别展示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核心价值取向。《西游

记》展示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社会

和他人的责任,具有“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的文化特征。而麦尔维尔的《白鲸》所展示的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

是“个人的自由”,注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强调进取精神,具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文化特征。分析比

较两种文化核心价值的差异,对面临现代性和后现代问题困扰的当代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西文化;价值观;社会秩序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4—0223—05

《西游记》与《白鲸》



是世界文坛中具有重要哲学意蕴

的文学巨著,分别展示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核心价值取向。两

部作品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但却有着诸多的

相似之处:两部长篇小说均为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大

量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是两部作品共有的写作特点。更为

重要的是,二者在题材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即同为探索和

实现人生意义之途径的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作品。而正是

在这后一个层面上,两部作品展现出了中西在世界观、思维

方式、人生观等核心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

通过分析比较两部作品的主题,以及其中充满象征意义

的各种冲突及解决冲突的方式,可以发现,吴承恩笔下展示

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以“和为贵”,“和而不

同”。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讲究宽恕,强调个人对社会

和他人的责任,具有“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的文化特征。

护送唐僧前往西天取“佛经”的孙悟空,常常实践的却是儒家

的入世哲学,一路上行侠仗义,擒妖灭魔,扶助弱小,甚至不

惜犯“杀戒”以救人。表面看似专门弘扬佛教的隐喻,实际蕴

含的是儒释道三家融合而形成的人生哲理。而麦尔维尔的

《白鲸》所展示的西方文化,其核心价值是“个人的自由”,注

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强调进取精神,具有“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他人”的文化特征。这种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

一方面激励人们在面对自然、社会或命运的挑战时勇往直

前,百折不挠。另一方面,过度强调个人意志也加剧了人与

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麦尔维尔将从古

希腊文化中承继的对探索客观真理的痴迷,主客观二元对立

的思维模式,以及基督教“罪感”文化中对人生悲剧命运的思

考等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通过书中人物生动地展示在读者

面前,为人类进行自我批判和反思提供了素材。

一、两种世界观与两种信念

透过《西游记》和《白鲸》这两部小说,我们感受到的中

西文化在世界观或说对世界或宇宙存在的总体看法,以及在

社会公共秩序倾向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

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具有伦理秩序的倾向性;而脱胎于欧

洲文化传统的美国文化明显带有契约秩序的倾向性



,形成

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其主客二分的认识论。

1.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重情理的自然人伦秩序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世间万物的组成部分,自

然、人、社会具有本质的同一性,三者间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诞生于黄河流域的华夏农耕文明,十分重视血缘关系,不仅

形成了与宗教血缘关系紧密结合的政治组织和经济结构,而

且用血缘纽带把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

收稿日期:2010—05—28

作者简介:黄燕,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跨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322

和谐统一的整体。也形成了以追求整体和谐为终极关怀的

中国文化价值模式





《西游记》中的各路神佛、妖怪和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

界———人生活的世界里:神佛与妖魔,动物与植物,甚至山水

自然,无一例外,全都像人,他们像人一样要吃饭、喝水、睡

觉,累了要休息,高兴了要聚会。在玉皇大帝的天国,王母娘

娘每年要举办蟠桃会,宴请天上的各路神仙;玄奘启程西天

取经时,人间的皇帝唐太宗为他举行送别宴,归来时为他摆

下接风酒;取经来到西天极乐世界,如来佛祖也是同样一套

接风与送别宴。而几乎所有的山精、树怪、妖兽都有想变成

人和长生的欲望。这里揭示的显然是典型的从人的视角看

待世间一切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这也是梁漱溟先生在《儒

佛异同论》中所谓的“儒家从不离开人来说话,其立脚点是人

的立脚点,说来说去总还归到人身上,不在其外”



的中国传

统人本主义世界观的写照。而西天取经之行,本是“出家”、

“出世”期望成佛、成仙的精神之旅,实际却成了儒家修齐治

平、积极“入世”的践仁成圣之行。

其次,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重情理的

自然人伦秩序倾向。跟随唐玄奘前往西天取经的成员构成,

显示的就是重血缘纽带的自然人伦秩序倾向。玄奘与悟空、

八戒等既是师徒关系,也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情同父

子的关系。唐僧有对徒弟行使惩罚的权力,徒弟即便有委屈

也要服从。当黄袍怪羞辱悟空,嘲笑他被师傅逐出时,悟空

道:“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父子无隔夜仇!

你伤害我师傅,我怎么不来救他?”而徒弟间则为情同手足的

兄弟关系,以入门先后决定兄弟排位,弟须服从兄的调派。

这种强调长幼有序和孝悌的伦理秩序对身为长者兼领袖的

德行要求很高,更强调德高望重而非武艺高强。如身为取经

带头人的玄奘,他懂礼仪、会念经、心地善良,且信仰坚定,但

肉眼凡胎,不识妖魔,更没有任何降妖捉怪的本领,连基本的

生活起居都要靠徒弟照料。这样的组织管理办事效率不可

能很高,但团队的凝聚力却很强。平时虽然有矛盾,可一旦

师傅有难,徒弟们就会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而重人情的文化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孙悟空

取经途中路遇困难求诸各路神佛时,大都靠的是人情和面

子。唐太宗闻玄奘愿领其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时,立即与

他结拜为兄弟。显然,皇帝之尊仍不若兄弟之情贵重。被情

打动的玄奘发誓“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

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更有趣的是,就

连妖怪也尊的是同样的人伦孝悌,但得唐僧者,都望与父母、

兄弟、朋友分而享之。

再次,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又形成了整体辩证的中国式思

维:即没有绝对的善恶,一切都在对立统一中转换,这一思维

模式与“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性相辅相成,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上述重情理、重人伦的文化特征本是儒学的,而非佛教

的,但二者却可以和而不同地共存,这种文化包容性显然与

中国式的整体思维有关。而儒释道三家和平共存的表述在

书中处处可以看到。表面看起来是宣扬佛教的《西游记》,实

际上展现出的更多是儒学的思想。佛学强调入佛门即可获

得仁者之爱,讲究顿悟,体现了单向度(只怜悯他人,不杀生

却无为),只需念经,是与现世生活脱离的非实践性精神生

活。而儒学倡导的仁爱精神具有后天实践性、双向度的特

征,在对象化过程中还伴随对自身严格的约束与自律。



西

天取经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悟空为救人而破杀戒,本可一个

筋斗飞跃十万八千里却不得不陪玄奘一步步走完全程,连经

都不念、且不会念的悟空、八戒、沙僧等,最后都被一一封佛,

甚至被悟空等降拿的妖魔,也多被收入佛门,得了因果,这体

现的就是文化的包容性。换句话说,儒家的“仁爱”与释家的

“仁爱”虽不同,却可以和平共处,包容互补。

此外,中国传统中没有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也没有绝对

的权威,各路神佛君子圣人均互有长短。人的世界和神佛、

鬼怪世界没有清楚的分界,而是相互联系缠绕在一起。第86

回,悟空在降拿魔怪时说:“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

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

教之尊,亦仅称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什么南山大王。”

神佛与妖魔的区别往往不在其神力的高下,而在于其是助人

还是害人。助人的神佛常常就是害人的妖魔之亲戚或下属,

佛祖如来居然是金翅大鹏的外甥。而如来曾被最恶毒的孔

雀吞掉并化生的故事,寓意的就是生活的复杂关系。这种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更能理解并包容差异。因为如来也

不能违犯人伦而杀掉如同其生母的恶孔雀,当然也不能追杀

孔雀的兄弟金翅大鹏。而这种包容性或许也可视为是不较

真的中国文化与始终执着于终极真理追求的西方文化之间

的鲜明对比。

2.源于欧洲传统的西方文化秉承的是重科学理性的契

约秩序精神

源于欧洲传统的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一是古希腊罗马

文化,二是基督教神学文化。西方哲学文化强调的是对真理

的执着追求。柏拉图哲学主张,可以为尊严而追求生命之外

的理想,可通过死亡获得一个比此生更有价值的生命。黑格

尔则认为,人类愿冒生命危险也要为实现信仰而斗争。





督教神学强调的是重理性的契约秩序精神。如周剑鸣所言,

人神分裂是西方文化本质的宗教隐喻。人出生为人已经是

对上帝的背叛。当上帝无法阻止人类的必然叛变时,他就和

人以立约的方式来保留他对人的权利,契约就是人类世俗化

的自由证书。当上帝让渡给人相互平等的权利时,也让渡了

人与人的契约关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上说明了这种

人与人的立约和神与人立约的同构性。因此人与神的分裂

是西方社会的秩序之源。人对神的逃离就是神对人的世俗

化让渡,所以人中永远有神,这正是西方宗教永恒的价值。



在《白鲸》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人神分裂的秩序

422

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

之源对西方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巨大影响。

首先,这种人神分裂意味着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分

离。梅普尔神甫在沿着绳梯爬上他那船形的讲坛后,竟然将

绳梯收上去,让自己彻底与听布道的信众隔离开来,以“这种

肉体上暂时跟人们隔离的举动来表示他在精神上也暂时与

外界一切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割绝了……”。船本身也是逃离

尘世生活的象征。伊实马利出海的一个原因是,想逃离尘俗

世界的烦扰,抛开岸上生活的日常琐事,以思考宇宙的本质

意义。



想追求精神生活就要远离世俗生活,因为按照契约,

走向世俗生活就是对上帝的背叛。如梅普尔神甫在布道中

所说:“凡是上帝要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不容易做的……他一

向总是命令我们,而不是来劝说我们。所以如果我们遵从上

帝,我们就得违反我们自己。”由此可以看出契约秩序属人的

自觉或理性选择,没有自然可作参照物,完全是背叛神的人

自己的创造。既要背叛上帝,又要像上帝那样行使创造权,

这使得契约秩序本身即充满了冲突与矛盾,因为信神与信自

己的自由精神追求之间是二律背反的关系。契约精神的文

化注定充满了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甚至

人与自我之间的冲突。例如亚哈与白鲸之间的较量,就是所

有这些冲突的集中写照。亚哈向往绝对的自由,追求绝对的

自主精神,就必须证明自己可以超越任何束缚———包括形体

的束缚。他那被白鲸伤残的肢体,证明他不是神,所以他要

通过打败白鲸以证明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是

真正意义上与神平等的人。所以,亚哈与上帝的矛盾永远无

法解决,他只能如他的名字在《圣经》中的象征意义那样,用

大无畏的自主意志迎接注定到来的死亡,以此证明自己的人

生价值。亚哈这“个不敬神却又像神似的人物”,否认冥冥之

中束缚人类生命的力量,想做自我命运的主宰,追随人性自

由的境界,试图‘戳穿现世的面具’,看出神的真面目”。这

里的亚哈,实际上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相似,追求的是对知

识或者说真理的绝对占有,但不同于歌德对浮士德精神的赞

颂,麦尔维尔塑造的亚哈揭示出的恰恰是过分强调人的自主

意志的理性可能导致的理性丧失的疯狂与执着。

其次,契约秩序所具有的神性在人神平等的前提下又制

造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新的不平等。因为,人生而平

等意味着世俗生活中的机会平等。而机会是上帝创造的,也

是上帝给的。前提是上帝已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世界,

提供了世俗生活的机会。但如梅普尔神甫所言,上帝“总是

命令我们”。同样,契约也是以上帝面孔出现的命令,只能照

办,不能质疑。事实是,按照契约,以实玛利作为捕鲸新手,

只能拿很少的报酬,技术好的标枪手拿的多,船长和大二三

副拿的更多,但拿的最多的是大股东。这就是契约秩序,将

人按能力分成等级,身份就意味着权利。但是,有时权利不

仅与责任相连,还需要用丧失尊严来换取。例如,船上的大

二三副,要严格按等级顺序进入船长室就餐,坐好后要等着

亚哈给他们分菜。他们在亚哈面前都像小孩一般,不敢随意

说话,连天气这样无关紧要的话题都不敢谈。最倒霉的是品

级最低的三副,他必须最后一个进餐,还要第一个站起来,他

根本没时间松松快快地吃上一顿饭。他甚至还不如一个普

通捕鲸手活得有尊严,虽然他的收入要高很多。而这种契约

秩序下因个体能力差异造成的实际上的权利和权力的不平

等,使得亚哈取得了至高无上的与神相似的权力,让他的疯

狂无人能够阻挡,即便是船上地位和权力仅次于他的虔诚的

基督徒大副斯巴达克,也只能屈服于他的疯狂与执着,最终

帮着他在对自然的征服与报复过程中将自己包括亚哈及几

乎全船的人送上不归路。

应该说,生活于19世纪的麦尔维尔已经洞察了18世纪

启蒙理性中蕴含的矛盾性,即:人的理性已经赋予人以如上

帝般无限自由的创造力,那么,什么还能给人以约束呢?康

德所谓“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的道德律

令果然可以对现代人无限追求知识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

欲念形成约束力吗?通过亚哈及其所为和造成的悲剧性结

果,麦尔维尔表示出了他的怀疑。

二、两种信念与两种价值观

价值观是由信念决定的,对个体自由和社会秩序的不同

信念导致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中国重情理的自觉人伦

秩序倾向孕育出的是具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西

方重科学理性的契约秩序倾向培育出的是具有个人主义价

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

任,具有“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的文化特征。

《西游记》中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随处可见。例如,

取经前,玄奘讲的是小乘佛教,因菩萨说大乘佛教“能超亡者

升天,能度难人脱苦”,于是弃小乘而取大乘,之所以做出这

样的选择就在于前者即能普度众生而后者不能。取经的目

的是“要超度那幽冥无主的孤魂”,“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

我王江山永固”。悟空在取经途中多次出手降妖捉怪,但有

时出手并不公是为了保护师傅之故,而是因为这些妖魔危害

了黎民百姓的生活。如第47回,悟空和八戒联手从妖怪口

中救下了陈氏兄弟的一双独生儿女。又如第78回,比丘国

国王昏庸,听信妖道谗言,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

肝煎汤服药。玄奘感觉痛不欲生,但只能在灯前洒泪长吁短

叹。悟空让师傅宽心,与妖道大战,最终救了这些幼童的性

命。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另一个表现是,群体利益高于个人

利益,大群体利益高于小群体利益。现实中如出现冲突,要

求为大群体利益牺牲小团体利益,为集体利益放弃个体利

益。例如,悟空因三打白骨精遭师傅误会,被逐出不用,回到

花果山后发现,原来的景物遭摧残,自己的猴群部下遭射杀。

于是,他带领部下夺回领地,重修了花果山水帘洞的美景,又

522

从《西游记》和《白鲸》看中西文化核心价值之差异

逍遥自在地过起安居乐业的日子来。可一听说师傅有难,他

立刻放弃儿孙家业,赶回来救自己的师傅于水火之中。另如

第81回,玄奘病倒在禅林寺三天,耽误了取经行程,感觉辜

负了皇帝嘱托,十分焦急,病体稍好,即要求动身。但悟空说

寺里有个妖精,要替他们捉捉。玄奘阻拦道:“常言说得好,

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

何如忍气高!”悟空只得说实话道:“师傅,实不瞒你说,那妖

在此吃人了。”闻听6个小和尚被吃,玄奘立刻放悟空去除

妖,耽误取经的行程也顾不得了。

另外,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对弱者

的同情和照顾。团队没有严密分工,做事凭的是良心、情意

和自觉。能者要多劳,但多劳并不意味着多得。取经队伍

中,悟空的本事最大,立下的功劳也最大,但受到师傅的惩罚

和责骂却最多。相反,八戒的降妖捉怪的本领比不上悟空,

却常因其不能做事而受到师傅的特殊照顾。当行者抱怨师

傅“忒护短,忒偏心”时,唐僧的逻辑是:“你去,我岂不挂念?

想着你会变化,断然不至伤身。那呆子生得狼犺,又不会腾

挪,这一去,少吉多凶,你还去救他一救。”但这种看似不合理

的组织管理形式,却表现出超强的凝聚力。平时虽然也有矛

盾,可一旦有人遇到危险,大家就会捐弃前嫌,齐心抗敌。最

典型的莫过于宝象国遇黄袍妖一节,当时悟空因唐僧听信八

戒谗言被逐,沙僧被捉,师傅被妖精幻化成虎,八戒逃走,于

是白龙马挺身而出,虽因武力不济而受伤,但最终说服八戒

前去搬来“有情有义的猴王”救星,化险为夷,救了人,也救了

己。

2.西方文化具有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注重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强

调进取精神,具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实用理性或

工具理性特征。

这种价值取向崇尚个人主义的英雄人物,看重个人的能

力、奋斗精神和技艺。例如《白鲸》中裴廓德号捕鲸船的船长

由亚哈担任,因为他有丰富的海上捕鲸的经验,深受船东们

的信赖。他“就像一个刚从火刑柱上解下来的人,虽然火焰

烤干了四肢,却没有把四肢烧掉,也分毫没有损及他那久经

风霜的结实躯体”。他高大的身材“仿佛古铜铸成的……有

如切林尼塑出来的柏修斯。他站立时,“直瞪着那颠簸不停

的船头的远方。在这种笔直向前、固定不动、不畏不惧的目

光里,含有一种无限的、最坚决的、不屈不挠的神气,一种坚

定不移的、永不妥协的顽强精神”。

这个独腿的英雄还擅长演讲,他的演说极富政治家的激

情和煽动性,能让全船人跟他一起恨那条咬掉他一条腿的白

鲸,连以实玛利都被他鼓动起来,他感觉“我的叫喊声已经同

他们的一起爆发了;我的誓言已经同他们的结合在一起了;

我越叫得响亮,就把我的誓言槌扣得越紧,因为我的灵魂感

到畏惧。我有一种狂热而神秘的同情心;亚哈那难以压制的

仇恨仿佛也就是我的仇恨”。

此外,崇尚强者的文化特点还表现在以实玛利对魁魁格

的描述中。虽然以实玛利比亚哈更有平等精神,更能理解并

宽容异己文化,但他所使用的溢美之词让人质疑,如果魁魁

格不是那么优秀,不是一个像“野化了的华盛顿”这一美国式

英雄的话,他还会表现出同样的平等和宽容精神吗?这也从

另方面说明,在英雄崇拜的个人主义文化观念中,弱者没有

地位。《白鲸》中可怜的小黑人皮普,永远是被嘲弄戏落的对

象,而恃强凌弱并不受道义的谴责。

实用理性的特点是理想主义(自强自立的精神)与功利

主义巧妙结合。那个虔诚的船长比勒达就是一例。这个桂

格派教徒,虽然因良心上的迟疑,不肯拿起武器去抵御陆地

来的侵略者,却已无节制地入侵了大西洋和太平洋;虽然他

对人类的自相残杀深恶痛绝,然而他却穿上紧身短衣,使大

鲸流出一大桶一大桶的血。以实玛利说,他可能早就获得一

种贤明的结论,认为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是一回事,而这个现

实社会又完全是另一回事。这种世界是有利可图的,如魁魁

格,一个来自太平洋岛屿的生番,一个异教徒,因为他精湛的

投标枪技艺,居然获得了90分之一的拆账,比以实玛利高出

数倍。而法勒船长之所以如此慷慨,并不介意他的信仰和肤

色是因为“虔诚的标枪手做不成好水手———只会使他丧失胆

量;做标枪手没有好胆量就一文不值”。这里表现出的就是

美国式的实用理性。有了这种实用主义理性,就可以为所欲

为地向自然索取一切可满足物质欲望的东西,而不会有违背

宗教信仰的负罪感了。

三、两种价值观下的精神追求模式

1.在生活体验中实现人文化成的道德理想

一个世界和贵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因为生活的本

质就是生,因而精神追求的实现就在此生。

孙悟空的人生经历就是通过文化教化和社会化从而实

现人文化成的过程。孙悟空的经历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尚未

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蒙昧质朴阶段;自由意志与秩序产生冲

突的阶段;在取经过程中完成从被迫到自觉的内心道德秩序

建构,最终实现人文化成的社会化目标的阶段。

悟空“乃天地精华所生”的一石猴,出生时蒙昧质朴,与

群兽为伍,过着“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逍遥日子。该

形象寓意深刻,反映出的是一种视世间万物为一体的整体型

世界观:未经“人文化成”的人与兽并无区别,只是自然界中

“尚未仁化”的一分子。既非上帝的选民,也非“万物的灵

长”。



进入人类社会的猴,从被命名姓“孙”开始,就已进入了

伦理社会,既有了姓,就有了后代,也有了长辈,因为“孙”本

身就有子孙之意。这时的孙猴,增长了见识,学会了72变的

本领。但自主行动能力的增强使其也有了争夺功名利禄的

野心。自主的意志加上超强的行动能力,让自封为齐天大圣

的猴子自以为有了藐视一切权威,向一切规章制度挑战的本

622

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

钱。但最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彻底失去了人身的自由。

后经菩萨点化,皈依佛门,护送玄奘西天取经,开始了其在现

世生活中实践构建个体道德秩序的“人文化成”的历程。原

本无法无天的“齐天大圣”被戴上了紧箍咒,初时常常因行动

不自由而与师傅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到后来越来越少,最后

见到如来佛祖,当悟空要求去除那紧箍咒时,他甚至不知道

那箍早已不见了。这表明,此时的悟空,已经在心灵中建立

了与社会一致的道德秩序,这种社会秩序的内化已使他感觉

不到束缚。这里实际上传达的应是儒学“仁”的理念,“仁

者,爱人也”。“爱人的过程是把‘非人’变成‘人’的过程。

‘成仁’是确定真正具有人的关系的人化过程。我与他者双

方都在人化过程中‘成人’,才算实现‘成仁’的目标。”



2.在对邪恶力量的征服中展现人的进取性和对精神自

由的向往

麦尔维尔创作《白鲸》的时代,正是美国民族意识形成、

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也是美国超验主义的文学和哲学运动

方兴未艾之时。超验主义追求人的自由精神,该思潮发源于

单一神教,同时接受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与上帝的直

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

的自由成为可能。但也因此拔高了人的地位,使人处于无约

束的绝对自由之中。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能超越感觉

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其主要思想有三:一是强调精神或

超灵,它是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惩恶的力量,是万

物之本、万物之所属,存在于人和自然内;二是强调人的重要

性,认为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三是把自然界看作超灵

或上帝的象征。主张回归自然,接受其影响,以在精神上完

善自己。

瑏瑡

麦尔维尔声称自己不是正统的超验主义者,并未“摇摆

于爱默生的彩虹”世界

瑏瑢

。但事实上,他的作品和他本人都

参与到了这场旨在与宗主国文化分手的美国文化建构运动

中来。不过细细分析《白鲸》就会发现,他对超验主义描绘的

理想的个人主义英雄是持怀疑态度的。他塑造出来的亚哈

的确是一个“不信神的天神般的英雄”,独立自强,但回归自

然的海上捕鲸生活并未让他在精神上得到完善,反而出现了

明显的残缺,对白鲸的仇恨令他疯狂偏执,他为了实现个人

复仇的愿望不惜拿全船人的性命冒险。这里,麦尔维尔表现

出对上帝完全让渡了权利之后的人类境况的担心:与上帝平

等并获得了自由权利的人能管理好自己的世俗权利吗?因

不信神而没有了他律的民众将如何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

他们将用什么来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贪婪,约束自己的行为

呢?亚哈以及裴廓德号捕鲸船的覆灭结局说明,人的理性力

量不足以约束自己的欲望,而自由民主也有可能演变成多数

对少数的专制,这同时也证明麦尔维尔的担心并非多余。

神人分离,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背离的西方文化特点决

定了人的精神追求只能是形而上的、思辨的,永远处在悖论

之中的。人永远无法在世俗世界实现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

到达彼岸,因而注定是悲剧的。不过,也正是这种明知不可

为而为之的悲剧性格展现出了人性的伟大。亚哈与邪恶力

量的象征———白鲸进行了力量悬殊的拼死搏斗,但正是在死

亡中,亚哈完成了精神追求,超越了自己,实现了精神升华。

中国正在进行着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过程,麦尔维尔在

《白鲸》中揭示出的西方工具理性导致的诸多现代性问题,是

我们正在或将要遭遇的。通过对比分析《西游记》和《白鲸》

中展示的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差异,我们或许可以在被认为

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前现代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找出可资借鉴

的方法,以应对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中西核

心文化价值观进行比较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可以为正在步

入现代化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中国人提供借鉴和反思,使

我们得以了解自己目前采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可能会出现

的问题,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解决的方案;二是让我

们对各自的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发现传统文化价值的意义,

为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现代性难题另辟蹊径,找到更健康、

更合理的发展模式。

注释

①文中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麦尔维尔的《白鲸》(上海译文出

版社,1990年中文版,译者曹庸)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岳麓书院,

1987年版)。②⑦周剑铭:《互补的人类秩序:契约与道德———中西

文化中的意识形态论》,中国儒学网,http://www.confuchina.com/

03%20lunlizhengzhi/renleizhixu.htm.③黄慧珍:《终极信仰视野下的

三种人类文化价值模式》,《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④转引自

花三科:《佛表道里儒骨髓———〈西游记〉管窥再得》,《宁夏大学学

报》1994年第2期。⑤张洛:《〈西游记〉中的儒家仁爱精神解析》,

《淮海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⑥⑩陈志良、余乃忠:《后现代主

义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回归》,《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

⑧JamesL.Robets.MobyDickNotes,CliffsNotes,Inc.LincolnNe-

braska,1961/1966:P22.⑨朱生豪译:《汉姆雷特》,《莎士比亚全集》

(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瑏瑡参考百度百科“美国超验主义”

词条。瑏瑢RobertS.Levine.HermanMelville.Shanghai,ShanghaiFor-

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P69.

责任编辑:凯声

722

从《西游记》和《白鲸》看中西文化核心价值之差异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