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大学_在王阳明思想中的架构
2017-03-19 | 阅:  转:  |  分享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JOURNALOFCONGQINGTHREE-GORGESUNIVERSITY

2000年第5期第16卷No.5.2000Vol.16.

收稿日期2000-03-13

作者简介罗华文1969-男重庆丰都人重庆三峡学院社科系讲师硕士

-64-

历史研究



大学在王阳明思想中的架构

罗华文袁瑛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从前期大学古本原序与大学古本旁释的诚意之教到后期大学古本序与大学问

倡导的致良知说王阳明的大学思想是由初创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其间既包括了王阳明恢复古本大学并

推崇其为达到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的大人之学的努力也包括了王阳明对大学思想内容的重解以服

从其心学体系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大学问诚意致良知架构

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347(2000)05-0064-04



大学是先秦儒家典籍中结构最严谨体系最完整的阐述儒家伦理思想的文章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本将自我道德修养与建构理想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

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行为宋代大学一跃而为四书之一地位等同于儒家基本经典五经并进

而成为穷极绝对真理成就圣人德业的大人之学的经典著作

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会稽阳明洞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王氏在明代程朱理学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之时创立心学异军突起迅速发展为显学取代程朱理学而在学术

思想界占据了主导地位王阳明由此而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那么大学与王阳明及其心学究竟有些什么关系呢

根据黄宗曦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中对王阳明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历程的概述知道王阳明的学术思想经历

了前后三变其中引人注目之处在于王阳明入儒家圣门之处是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学术思想成熟的表现

又在致良知说的提出他的格物致知与致良知均本于大学由此可知大学对王阳明思想的形

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就是我们应该弄清大学在王阳明思想中的地位与作用究竟如何或者说王阳

明的大学思想究竟是如何演变的

要考察王阳明大学思想是如何演变的必然离不开对其相关著作的考察从中探明王阳明各个时期的大学观和

大学思想演变的脉络综观一生王阳明对大学极为推崇主张复其古本而且长时间对大学进行研究

因而留下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其中刻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的大学古本旁释大学古本原序和稍后的

传习录上卷中的部分语录集中地反映了王阳明前期的大学思想;而刻于嘉靖元年四月的大学古本序和嘉

靖丁亥征思田时由钱德洪手录的大学问则反映了王阳明后期的大学思想

下面我们就以此为准来探究王阳明大学思想的演变轨迹借以弄清大学在王阳明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先看大学古本原序记载于阳明文录中也见载于罗钦顺的困知记(三续)中其全文如下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

用也以言乎已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

后有不善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格物以诚意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复而体正体正无不善之动矣

是之谓止至善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本于诚意而徒于格物者

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支与虚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于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离吾惧

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有要噫罪我者其亦

以是矣夫

合此序与大学古本旁释而观可以看出如下几点王阳明前期的大学思想

第一以意作为大学之本体也是个体的道德本体好善恶恶的诚意是追求至善的关键之处

至善之体存于内心不在心外至善者心之本体知至善惟在求于吾心尽其心之本体谓之止至善至

善也就是天理求心之至善也就是求心中的天理这正是王阳明心学心即理思想的体现



-65-

历史研究

第二以诚意作为大学诸工夫之首要

从朱熹对大学各章的排列来看他认为工夫应先

从格物作起格物以穷理穷理后遇事触物皆

撞着这道理[1]由格物而穷理到诚意

由外而内由物而心这就是朱熹的修身路线王阳

明与朱熹不同他从古本大学出发主张工夫先

从诚意作起他说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

用功第一义[2]君子之学以诚意为主格物致知者

诚意之功也[3]修身惟在诚意大学之要诚意

而已矣他还批评朱熹以格物为诸工夫之要是不

得要领文公格物之说只是少头脑[4]所以在王阳

明那里诚意是本体格物是诚意的发用之功这完

全是由内而外由心(诚意)而物的修身路线

第三强调将诚意与格物合而为一是达

至止至善之境的为学之功在他看来诚意虽说为

主但离开了格物诚意就不能体现出来尤其是不能

把天下的事物归于天理的范围所以他认为诚意工

夫实下手处惟格物格物以诚意复其不善之动而已

矣不善复而体正体正无不善之动矣是之谓止至善

而格物是由内而外的实际道德体验是诚意实施必

不可少的形式但若只顾格物而不讲诚意主体就流于

空泛支离甚至缺少大头脑而乖违天理因此

王阳明反对割裂两者强调将两者合而为一惟以诚意

为主而用格物之工王阳明将诚意与格物合为一个为

学有机体正是对陆九渊先立乎其大者和朱熹的

博学的较好结合具有内外合一由博返约等性质

这反映了明朝中叶理学家们吸取前辈的优点而克服其缺

点的努力

第四王阳明大学观的本质仍是存天理灭

人欲诚意的目的是趋达至善之体是追求内在于心的

天理封建道德伦理王阳明前期的大学思想中只

把诚意规定为好善恶恶之品性但对它如何能格正

事物天理却缺乏足够的解释在他看来意者其动也

物者其事也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

意之用也即是说至善之体(心意)能够自然发动

流行所到即产生事事物物但至善在流动过程中由于

受人欲干扰就会产生不善人之心体惟不能廓然大公

是以随其情之所发而碎焉因此主体在体验天理流行

时必须努力祛除人欲保持天理的纯善本色如意用于

事亲即事亲之事格之必尽夫天理由吾事亲之良知无

私欲之间而得以致其极这是他对程朱理学存天理

灭人欲思想的继承也是其理论之本质但王阳明的

诚意还不能象后来的良知具有知善知恶的功能

必须借助于外在的封建道德伦理来强化内在天理的纯善

性这反映出王阳明早期的心学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

还未彻底主观唯心主义化

第五反映了王阳明倡导圣人之学继承孔孟圣人

事业的雄心他在序言中直言恢复古本大学的真

正动机就是为了复见圣人之心而倡导圣人之学王

阳明还以孔子作春秋自喻仿孔子之以春秋傲

于后世而言罪我者其亦以是矣夫表现出了他

以圣贤自勉且立志倡圣人之学而不畏惧得罪于程朱显学

之坚定志向

但是随着王阳明思想的发展和成熟他对自己前

期的大学思想渐感不满这可以从他在嘉靖三年给黄勉

之的信中看出来其云

古本之释不得已也然不敢多为辞说正恐葛

藤缠绕则枝干反为蒙翳耳短序亦尝三易其稿石刻

其最后者今各往一本亦足以知初年之见未可据以

为定也[5]

王阳明承认他早年所作短序(即大学古本原序)

与大学古本旁释是学术初创时期的成果还未可

据以为定也而且他的学术思想在不断更新是以才

有短序亦尝三易其稿之言更主要的是在此之前

即正德十六年左右王阳明通过对孟子和大学

的融汇贯通以孟子来解大学释致知为致

良知提出了良知本体形成致良知说将

宇宙观认识论和修养论都囊括其中致良知说被

称为圣门正眼法藏[6]成为其心学体系的核心致

良知说的提出是王阳明心学体系成熟的标志

之后王阳明就用致良知说来重新理解大学

据嘉靖元年他给薛侃的信说致知二字是千古圣学之

秘向在虑时终日论此同志中尚多有未彻近于古本

序中改数语颇发正意然见往往不能察[7]表明他修

改序言是在致良知说的新体系下进行的期以发

正意合圣学之传其修改后之序文如下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

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

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已谓之明

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

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致其

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

致其知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

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谓之至善圣人

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复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

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于格物者谓之友不事

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

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

合之于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

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庶几复

见圣人之心而求之有要噫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

其致知焉尽矣

此序与前序相比较在内容方面更为丰富而周密



-66-

历史研究

表现出如下一些思想特点

第一王阳明后期大学思想以致知为主从对

比中可以看出原序中无一语提到致知改序所增的

内容全与致知有关知则是指至善也者心之本

体的良知致知即是致其本体之知也就是致

良知良知在这里代替意成为心之本体成为

内在的至善之体意就由原先的好善恶恶的善体变成

为有善有恶的意念之物而作为本体的良知自身具有知

善知恶的先天判断能力即本体之知未尝不知

而且致知又成为诚意之本也诚意只作了

良知的功用又从字面看把不本于诚意的本

改成了务字并补上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

意者谓之妄就清楚地表明诚意的地位降低致

知取代诚意成为心之本体也成为了大学诸

工夫之根本目的

第二格物成为致良知之实功原序中格

物是实现本体诚意的下手处现在格物变

成为致知服务的手段王阳明说然欲致其良知

亦岂影响恍惚而悬空无实之谓乎是必实有其事矣故

致知必在于格物[8]而且去恶为善是格物以达到

至善的良知的最好途径即是说格尽人欲之非

以恢复良知清明的本性就成为了格物的实际任务

第三方法论上王阳明的致知从格物上

升到心悟格物必须即事即物而致良知就

可以直接由心悟而得心悟代表了一种非理性的

直觉体悟是一种对理性思维的超越当是如格物

之类的理性思维长期长展的结果在王阳明则反映了

他的思想逐渐向主观随意性发挥而不违本心之善的方向

的发展和深化所以王阳明在不久后就达到了这样的

境界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

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

象毕照[9]

除了大学古本序反映了王阳明后期大学思想的

改变外还有大学问一书是王阳明详细阐述其大学

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嘉靖三年王阳明在稽山书院讲大

学时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10]嘉靖六年由

门人钱德洪将王阳明讲大学之旨整理成文即是大

学问大学问是王阳明对前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完全抛开了程朱理学对他思想的束缚对大学的

思想全文贯通自由发挥因此体现出了如下一些特色

第一以良知为心之本体纳天命之性明德

仁等为一王阳明以良知为心之本体又将良知视为明

德之本体是粹然至善灵昭不昧的天命之性

也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反映了王阳明以心(良知)

包括内外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彻底化

第二良知之于大人小人之别王阳明认为有

德行的大人与无德行的小人都有天赋的粹然

至善灵昭不昧的良知本体(或曰明德或曰仁)

但大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并致力于为天地万物谋公利

故能保此良知之纯善性当然若大人一有私欲

之弊大人就会变成小人丧失了仁体小人本有

仁体良知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

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

而一体之仁亡矣但是小人若上体仁德除却私欲之

蔽也会变成有德行的大人所以大人小人并非一

成不变只看其能否保持有纯善之仁体而不为私欲所蔽

耳这说明王阳明排除以门弟观念取人的标准更多

地是以人之言行能否符合于封建道德规范为准体现了

他注重实际的风格他以此批判佛老二氏之流失之

虚惘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还以此批评一些学

者只图权谋知术而无有乎仁爱恻怛之诚只能是五

伯(霸)功利之徒算不得知明德亲民而止于至善的圣

学之门人

第三明德亲民之一体性王阳明认为明明德

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

一体之用也即是说明明德是知是本体亲

民是行是用两者虽分为本末但不为二物两

者相互依存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

明德也因此他反对二程朱熹改亲民为新民

的作法因为新字是从效果言而亲字则从心

性言明明德是心上工夫亲民便是心性之体

的外在发用于是明明德与亲民作为心的体用

而合为一体是之谓明德亲民之本为一事耳同

时王阳明认为明明德亲民必须在民彝物则之天

然之中进行实实在在地体验并以至善为本期

以明明德于天下家齐国治天下平内外合一学

问道德事功合一是谓尽性

第四将大学诸工夫合一王阳明不同意程朱

认为大学诸工夫在时间上有先后次序的看法认为

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

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

是其条理所用之功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

接着他从身心意知物诸条理如何环环相扣

以及修正诚致格诸工夫如何层层相系相维一

层深入一层等各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诸条理工夫的一致

性最后王阳明得出结论说其功夫条理虽有先后次

序之可言而其体之惟一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其条

理功夫虽无先后次序之可分而其用之惟精固有纤毫

不可得而缺焉者即是说功夫条理的先后次序只是逻

辑上的划分实践中是完全合一而无先后次序的

第五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观正是建筑在大人

小人同具仁体明明德与亲民本末一体道德与事功一

致条理与功夫合一等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形成了他

的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观王阳明从天地万物



-67-

历史研究

与我心主体都是仁体的发用显现出发追求一种以

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并以

仁体充塞之的天人合一境界这是一种非常博大的心灵

境界是对程颢在识仁篇中所表达的学者须先识

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11]的继承和

发展王阳明说父子也兄弟也以及君臣也夫

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

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而仁体即内在的天理亦即

封建道德伦理因此这是追求一种最恰当的以先验的

天赋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觉的道德理性从而有效地影

响主体的行为就理学的演变而言王阳明对主体意愿

的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朱熹理学在于强调作为当然

之则的天理的外在性亦即道德规范的外在强制性

而忽视了主体自愿原则的倾向化起了纠偏的作用

第六王阳明基于大学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立

场把大学视为达到万物一体的道德境界的大

人之学因此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大学已不

再是道德入门之书而是穷极真理之书追求至高的天

人合一境界之书其地位不仅要高过其它经书而且在

四书中的地位也远胜孟子中庸他说孟

子集义养气之说固大有功于后学然亦是因病立方

说得大段不若大学格致诚正之功尤极精

一简易为彻上彻下万世无弊者也[12]这比起朱熹视

大学为小学的必读书是六经之阶梯初学入

德之门于此方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要重视得多

综上所述从前期大学古本原序与大学古本

旁释的诚意之教到后期大学古本序与大

学问倡导的致良知反映出王阳明的大学思想是伴

随着其心学思想由初创逐步发展到成熟的变化轨迹

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而且其间既包括了王阳明复古

本大学并推崇之的努力也包括了王阳明对大学

思想内容的重新改造以服从其心学体系的需要这种

情况正如晚明的儒学大师刘宗周所说夫阳明之良知本

以救晚近之支离姑借大学以明之未必尽大学

之旨也[13]不可否认王阳明推崇大学重解大

学与王学的兴起是为了救程朱理学之弊一样也是一

种拯救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的一次巨大努力

如王畿在重刻阳明先生文录后语中就阐述了这一事

实我阳明先师倡明圣学以良知之说觉天下天下

靡然从之这是其维护封建纲常伦理的一面另一方面

王阳明重解大学不可否认也是一种对大学进行

学术研究的大胆探索在其思想发展中以吾心良知

上升为天理主宰万物无疑是对当时程朱理学外在

强制的天理一统局面的冲击而且他强调个体良

知的作用无疑也是尊重人的个体性的体现也有利

于激发个体的道德责任感王阳明还认为圣贤之大人与

贱愚的小人具同一良知大人小人最终是成为圣贤

还是贱愚者不是以其出身为标准得全看各人的道德

修养和道德实践这是一种打破人性的品级区别等级

的划分而主张在良知面前人人平等的新观念如

此等等反映出王学具有一些合理的因素

由此可见大学在王阳明思想的变化发展轨迹

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子语类卷十五

[2]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3]文录答天宇书二甲戌

[4]传习录下

[5]王文成公全书卷五

[6]年谱

[7]王文成公全书卷五寄谦

[8]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或问

[9]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

[10]年谱嘉靖三年条

[11]河南程氏遗书卷二

[12]传入录卷中

[13]证学杂解解二十五刘子全书卷文

[14]王文成公全书卷首

(责任编辑李卉)

TheRoleofTheGreatLearninginWangyangmingsThought

LUOHua-wengYUANYing

(ChongqingThreeGorgesCollege,Wanzhou,404000)

Abstracts:FromthesincerityincludedintheformerAPrefaceofTheGreatLearning,theoriginalversion,andAn

ExplanationofTheGreatLearning,theoriginalversion,tothetheoriesonintuitiveKnowledge,whichwasinitiatedinthe

latterAprefaceofAncientTheGreatLearningandTheQuestiontotheGreatLearning,Wangyangming’sthoughtofThe

GreatLearningevolvedwiththeorigin,developmentandmaturityofthethoughtofTheGreatLearning.Tomeettheneedof

histheoriesonconscience,Wangyangmingmadegreateffortstorestoreandholditinesteeninordertoreachthemoralrealm

oftheintegrationofallthings,inaddition,heexplainedthethoughtsaboutTheGreatLearning.

Keywords:TheGreatLearning.TtheQuestiontotheGreatLearning.Sincerity.Theoriesonintuitiveknowledge.therole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