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浅论宋明理学之知行观
2017-03-19 | 阅:  转:  |  分享 
  
文史哲

浅论宋明理学之知行观

夏青(河北大学政法学院071002)

摘要: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中在儒学的基础上融汇佛老学说,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特点,其

中的知行学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向,理学在经历五六百年的历史

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知行论,理学家们以精锐的目光探析了先儒的

各种论点,得出了各种具体而有说服力的论点,这些知行观点为后来

的学者所传承发扬,产生了更加丰富的知行学说。

关键词:宋明理学;知行观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一对重要的命题,最早可以追溯到

《古文尚书·说命中》一句名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这就

是最早的知行观点,也就是知易行难。据说这段话来自商朝重臣

傅说对殷高宗武丁的对话,其情其景针对的是治国安邦,治理天

下。也就不难看出知易行难的着重用意之处。之后的孔圣人也论

述了自己的知行观点,把人分为三等“困而知之”、“学而知

之”、“生而知之”,孟子继承了“生而知之”的观点,荀子则

发扬了“学而知之”的观点。西汉的董仲舒一脉继承了孟子的先

验论观点,东汉王充则继承发展了荀子的朴素唯物经验论学说。

随着佛学的出现,知行观也渗透到其中,并且其价值占有了重要

的理论地位。其中“定慧双修”就是典型的后期佛学知行观点。

宋明理学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和糅杂了佛老的思想,创造

了自己独到的道学思想。其中每一种观点都融汇了前人的智慧与

结晶。尤其在与人日常生活有密切关联的知行问题上产生了极其

丰富的论说。

程颐第一个把知行问题引入理学中,他提出了知难行易的

观点。他认为知有真知和浅知的区分,他举三例说明,听虎之知

与遇虎之知,听脍炙之知与亲食脍炙之知,读书解经之知与履历

解经之知。这三例深动说明了何为真知和浅知。真知也就是“实

有诸己”的知,见闻之知并非真知,如果按照这些耳闻口诵之知

去“行”,必然会产生勉行的结果,而且也不会持久下去,只有

真知才能“泰然行将去”。人性本善,循理而行才是人的本性,

真知获得这个大道,自然也就乐行了。从理论上说,在程颐那里

真知就是人的本性自觉。本性即天理也,人在思维活动时,天理

自然发用,人的思想、意欲、喜怒哀乐之情也就合乎天理,也就

达到了实有诸己。这里的天理其实就是儒家的伦理纲常,“人们

可以将某些伦理观念逐步内化,由勉强遵行而习惯遵行而自然遵

行,以至于不可以己,仿佛成了人的本能要求。”这句话准确

概括了这种“实有诸己”。~种本性的知觉状态,后来的王阳明

也自觉接受了这种伦理本性,所谓“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

悌”就是这种模式。他进一步发挥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以人

欲往京师为例,必是先知哪路哪门,然后才能到达。又举例说某

人问道,识道之本源就是要明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者,然

其五者上行而达到乐循理。如何才能乐行呢,则必须真知。也就

是“除非烛理明,自然乐循理”。程颐的知先行后也是看到这层

知行之间的外在表现的事实关系的前提下得出来的,他的真知并

非耳目口诵之浅知,而是至善的本性自觉,他的乐行既非冥行,

也非勉行,而是获得真知之后的不可以己的至善之行。由于五代

战乱的影响,程颐的知行论重新调整并让人们回归到了正常的社

会伦理纲常的秩序。

朱熹在继承二程的知行论的基础上,结合张载的思想更加

全面的论述了知行思想。他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

重。而且看到知行之间的联系性,知行相须,知行相发。知先行

后的观点和程颐大体一致,但是比程颐更进一步看到了二者的内

存关联性,认为知与行互为前提,互为条件,只有真知然后才有

实行、乐行、安行。真知一定能实行,不能实行的就肯定没有真

知。朱熹认为真知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只有每一步都做到了

真知和实行才能达到更进一步的真知与实行以至达到最后的全面

的真知与实行。也就是知行相发而成人道。在治学上朱熹主张知

行并进,不可偏废。知行中,真知是整个过程的起点和关键所

在,至于是不是真知他认为还是要到实行中去找答案,所以他

说,学之之博不如知之之要,知之之要,不如行之之实。也就是

论轻重,行为重了。朱嘉这样论述知行关系就比较全面和系统一

166

些。朱熹的知行论不论是在治学还是社会伦理大道上都是有助于

他所处时代的政治需要的。

王阳明对知行的问题也是做了深入的研究,他首先提出了知

行合一的观点。这和他的本体心性论有直接的关联,他的知行合

一是在朱熹的知行关系的内在联系性的基础上在加上心即理的观

念,直接得山了知行合一。知行从本体上说就是良知良能,只是

为了说明知行过程以及二者在过程中的不同功夫而区分了知行。

所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巾有行,行中有知。

也就是“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王阳明也举例说了知先行后的关系,知孝悌就一定会孝于亲,

悌于长;否则就不是真知。真知也就是达到圣人那种知,力行也

就是圣人那种行。王阳明的知行论中,知行合一是做功夫的最高

意境,达到圣人的境界。所以这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做到,概述为

“困知勉行”、“学知力行”、“牛知安行”几个阶段。他说:

“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只有这几个阶

段依次知行功夫合力去做,才会达到最后的“生知安行”,做到

圣人的境界。可以看出王阳明的知行论是在当时社会以最求成圣

的向往的前提下而最求的一种内心参悟与道德践履的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末的王夫之,他在总结和吸收了荀子

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前面几位理学家大相径庭的观点。前

面三位都是~脉继承和发展唯心思想论者。而王夫之则猛烈批驳

了他们的观点,通过先破后的方法,得出自己鲜明的思想观

点。他认为行先知后,不论是从孔子的“先难后获”的思想还是

事实关系上驳斥了朱熹的观点,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做了深入

的批判,王阳明对知、意、行的概念的混淆,以至得出“以知为

行”,“销行以归知”,“一念发动之处便是行”这种知行不分

的观点。王夫之认为行可以兼知,知不可以兼行。“知以行为

功”,“行不以知为功”,“行可有知之效”,“知不得有行之

效”。进而于夫之得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达到日

进于高明而无穷的地步。王夫之的知行论与王阳明的不同之处在

于王阳明知行关系也就是天理人伦,成圣成贤。一种伦理道德的

劝勉与践履。而王夫之的知行中不仅有伦理道德践履而且在一定

意义上看到了知识对实践的作用和客观事物之理的探究。也就是

“君子之学,仰事大,俯治物”。思维上判断真善美,实践上遵

循社会和自然规律。这一点,是以前所有理学家都没有提到的,

站在自发辩证法n}l-素唯物思想的基石上,这位明末的大儒把中

国古代哲学知行学说推向了巅峰。

总而言之,宋明理学在知行关系上主要是在先后、分合、

轻重、难易上展开论述,唯物和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互相交

织在一起的学说。理学家们足在自己的伦理思想中糅杂知行关系

论,劝勉和宣扬一种符合儒家伦理纲常的思想,以期达到实现天

理和圣人的大道。程朱和工阳明的唯心思想知行学说具有典型的

代表性,它们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论中占有不可缺少的一个重

要环节。明末的工夫之的知行观达到了古代哲学知行论的最高

点,对以后的唯物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思想价值。但是由于宋

明理学家们普遍重视的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所以总是将认识

论和伦理学混淆一起讲,所以就形成了巾国古代哲学独具特色的

知行学说,而曲方认识论学说士要同相对先进的自然科学特别是

数学论和实验科学等有密切的联系,产生出了比较抽象的思维认

识论,虽然它们的结合点不同,但是它们共同要解决的问题还是

认识的起源、认识的方法和途径、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宋明理学

中的知行学说的发展是达到了中围知行学说的最高峰,很有力的

证明了认识论足中国哲学叶】的重要一个方面。对宋明理学中知行

观的整理e2,结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科学系

统的继承和发展其知行观合理成份,对于培养我们现代人的道德

建设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子震《理学基本理论概说》,河北教育出版社2【1(】5年版,-g117



[2lI3l《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