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2017-03-19 | 阅:  转:  |  分享 
  
2010年3月(上)98

浅议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张世萍牟映雪

(重庆市儿童发展与教师教育中心重庆400047)

摘要王守仁把长期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其“致良

知”的哲学观点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与独特的教育

思想体系,并针对当时儿童教育中的弊病,提出了“自然

教育论”,这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对今天的儿童教育

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明代中叶著名的教育家。他热衷于教育事业,从34岁起开始

从事讲学活动,直至去世。王守仁深谙传统儒学在几千年的

封建体制中沿袭下来的诸多教育弊病,以“反传统”的姿态提

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他重视教育对

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结合长期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

验,形成了以自然教育为核心的儿童教育观。王守仁的自然

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儿童教育仍有很多的借鉴价值。

1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其自然教育思想以“致良知”学说为基础。在哲学上,王守仁

以“心即理”作为他哲学的出发点,提出了“良知”本体说。他

晚年曾说:“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寄正宪男手墨二

卷》。因为“良知”是一切人所固有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

的类本体,良知是顺应自然的最和谐的纯善。“良知”人人都

有,不待学而有,但普通人的“良知”由于受物欲的引诱常被昏

蔽,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过“诚意正心”,清除蒙蔽人心的私

欲,唤醒人们头脑中原始固有的天赋观念,促使其自然发展。

王守仁通过“致良知”而“明其心”从而实现“存天理,灭人欲”

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的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灌输封建伦

理道德,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教化,从而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地

位。这一目的与当今社会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目相悖,但是从

积极的角度来说,王守仁为实现他的教育目的而采用的许多

教育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对于深化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

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受当时文化教育环境的影响,

儿童教育存在种种弊端。他认为“若近世之训蒙者,日惟督以

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

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①指出当时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

是督促儿童读书习字,但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想使儿童聪明,

却不知道用德善来培养。对待儿童使用鞭打体罚,就像对待

囚犯一样。长此以往,儿童便“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

仇”常常借故逃学,“以遂其嬉游”,“以肆其顽鄙”,因而“偷薄

庸劣,日趋下流”。王守仁不仅对当时这种教育方法进行了严

厉的批评,而且还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

集中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提出了儿童教育新主张:自然

主义教育论。

2.1顺性自然,鼓舞儿童志趣

王守仁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促

使其自然发展。这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倾向道出了

自然主义教育的主旨,包含了正确的儿童心理学的观点。因

为一般来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②儿童的性情

活泼好动,爱好嬉游,而厌恶拘束。如果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点,顺其性情,就像草木开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反之,

则“推挠之则衰萎”,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儿童教育必

须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顺应其性情,因势利导,使

他们“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这样儿童自然就能长进,激发

他们的学习志趣,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就好比“时

雨春风”滋润的花草树木生机勃发,生气盎然,而不是强制就

范,扼杀儿童个性。儿童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主动、积

极、自觉地接受教育,从而促进学习的长进,使其生机盎然,情

趣舒畅,由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2.2循序渐进,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

王守仁认为:“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

而进。”③儿童个体生理发育、认识能力发展的过程性决定了儿

童教育的过程性和阶段性,对儿童进行教育应根据每一阶段

不同的特点来安排和组织教学。一个人从婴儿发展到成人的

自然顺序,有一定的阶段性,“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

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

又既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④儿童

教育首先要明白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其发展的过程性、阶段性

的特点,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即能够以儿童的生活经验、认

识能力和性格特点为教育基础,循序渐进,即如同孩童学步,

“学起立移步,便是学步趋庭除之始;学步趋庭除,便是学奔走

往来于数千里之基”,⑤因材施教,就是顺着他“精气日足,筋力

日强,聪明日开”的顺序为学,合理安排教学组织。

2.3量力施教,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

王守仁认为儿童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教育教

学应注意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为此他提出“与

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指的是儿童智力发

展所达到的水平。他曾用“种树”作过一个比喻:树刚发芽只

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萌芽再长,便再加水,“若幼小萌芽,有

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它了。”⑥同样,如果教学不顾及儿

童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高深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就

像一桶水浇注在幼芽上把它浸坏了。教导儿童如同种树,要

顾及儿童的实际能力,量力施教,因此他还认为儿童教学“授

师资

2010年3月(上)99

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教学应该留有余地,“量其资察,能二

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⑦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儿童

就“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⑧授书要量力而教,这样儿童

不会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他的这一观点

对我们今天减负有很大启示。

2.4因材施教,重视儿童个性培养

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是有独特心灵的生命个体。每个儿

童都有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教育应从每个独特的个体出

发,因材施教,重视儿童的个性培养。为此,王守仁提出“良医

治病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

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

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⑨

他把教书育人比作是医生治病救人,强调了对象的个体情况,

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能够

发掘每个儿童的个性。这种具有生态意义的“生命”教育观,

打破了整齐划一的“机器人”教育观,树立了以人为本,顺应自

然的教育观点,在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3王守仁自然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及启示

王守仁的自然教育思想体现了儿童教育应根据儿童的年

龄特征,身心特点,顺导儿童性情,注重个体差异,促进其自然

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首先应以人为本,树立生命论教

育观。自然主义教育代表了教育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即关

注人的情感、自由等人格精神层面。个体生命的自由性和能

动性表现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育的本质不是规制人,

而是开释人的自然潜能。其次,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使儿童

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儿童是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这种尊

严来自他们作为人的权利与幸福,也来自他们发展的内发性

和主动性,他们有自己的儿童世界,用自己的心灵诠释生活,

因此,学习王守仁关注儿童期,尊重儿童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

活和外在的丰富的文化活动,以儿童的视角去理解和参与儿

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是成功教育的一个前提。再次,儿

童教育应确立适度、个性化的教育目标。在王守仁的教育思

想里,这包含了承认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为儿童的个性多样化,

在知识、能力、兴趣、爱好、需求、习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这就要求教师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儿童,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发

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个性潜能;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

的教学方式,促进其多元发展。最后,教育方法应注重回归自

然,营造自由自在、宽松和谐、有利于儿童心理安全和自由的

精神环境和课堂气氛。

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是现代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儿童本身的发展特点与需要才是我们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的

重要依据。王守仁富有智慧的自然教育论,是符合儿童心理

发展规律和现代教育进步理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促

进“完整儿童”的发展颇有借鉴价值。

注释

①②③⑥⑦⑧(明)王守仁著.张怀承注译.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M].长沙:岳麓书社,2004.

④⑤⑨(明)王守仁著.王阳明全集(上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上接第88页)求,当做出的一个行政行为可能对公众有重大

影响的时候,应该听取公众的意见。听取意见的时候不仅要

听取西部考生的意见,同时也要听取东部考生的意见。听取

意见的方式应该多元化,可以采取座谈会、专家论证会等方式,

也可以采取书面、网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教育落后地区

降分录取的幅度不应该是一成不便的,应该根据当年的报考

人数,试卷的难易程度等进行动态的调整。如果常年维持一

个不变的降分幅度,是不利于真正的平等实现的。

其次,要提高透明度,增强人们对这一措施的认同感。行

政公开是现代行政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行政决定过程

和结果都要公开透明。在公开透明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才能最

大程度上取得公众的认同。正如西谚所云:“正义不仅仅是正

义,还要是看得见的正义。”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观念变革。教育行

政机关在对西部教育落后地区制定降分录取计划的时候,一

定要做到公开透明,这样才能取信于民众,减少质疑的声音。

要公开的对降分的依据和理由进行充分的说明。说明理由制

度是行政法意义上的一个基本制度,也是对行政执法的基本

要求。对于民众来讲,他不仅应该知道结果,还应该知道得出

这个结果的理由。从近几年的实践,这一点是做的很不够的,

以至于人们往往会对这一制度感到不理解。甚至每年都有考

生对此提起行政诉讼,比如在2001年发生的青岛两考试状告

教育部录取计划不平等案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第三,适当增加西部地区考生的定向培养录取计划。虽

然降分录取西部落后地区的考生是实现实质平等的需要,但

是毕竟大大压缩了东部地区的录取名额。能不能既保障西部

教育落后地区考生受教育的实质平等,又能很好地缓解和东

部地区的录取矛盾呢?笔者认为,可以更大幅度的降分录取

西部地区的考生进行高等教育的定向培养,即这部分考生要

在毕业后回到西部工作,这样既能保证西部考生有更多的机

会接受高等教育,也能有利于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同时这

样的制度安排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高考移民的出现,因为定

向回到西部地区工作对于东部考生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这种制度虽然在我国有实践,但是比例还不大,笔者认为,为

了实现实质平等,应该大幅度的增加这类考生的录取比例。

首先,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支持力度。西

部地区的教育水平低并不是靠当地政府自身的努力能完全解

决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倾斜是必

要的,事实上这种倾斜制度是存在的,但是从整体上分析仍然

有很大的不足,尤其是高水平的教育人员无法有效到位是制

约问题的瓶颈,急需有效的解决。②

其次,健全事后的责任追究制度。我国目前对于高考移

民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够健全,尤其是对于相关行政部门的监

管职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发现高考移民后往往只

是对考生进行处罚,对于失职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未能有效

的进行行政问责,应该把杜绝高考移民作为教育行政机关绩

效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52WM67)

注释

①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M].法律出版社,2001.106.

②孙艳青.“高考移民”现象的宪法权利思考[J].法商论丛,2009(6).

师资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