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及现实意义
2017-03-19 | 阅:  转:  |  分享 
  
?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7年11月武警学院学报Nov.2007

第23卷第11期JOURNALOFCHINESEPEOPLE’SARMEDPOLICEFORCEACADEMYVol.23No.11

收稿日期:2007-09-28

作者简介:马关泉(1980—),男,甘肃嘉峪关人,在读硕士。

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及现代意义

●马关泉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领域具有适应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王阳明通过对“知行合一”

的论证,凸显了关于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有价值的认识。这一文化底蕴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以及今

天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道德;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077(2007)11-0056-03

王阳明是明代的心学大师,其心学思想的核

心———“知行合一”说思想的形成是他一生实践成圣

的道德理想的过程。他提出“知行合一”是要找到一

个救天下之病的方法。他在论证的过程中特别强调

道德,把道德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出来。“知行合

一”说之所以能在我国广泛流传,是因为其在道德认

识与社会实践领域具有适应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

直至今天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知行合一”的提出

知、行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中一个重要问题。王

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提出,是中国古代哲学史“知

行”范畴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但王阳明“知行合一”

命题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明确的目

的。就为何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王阳明说得十

分明白:“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

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

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

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

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

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1]在这里,王阳明以知为

行,他把“一念发动处”说成“即是行了”,因而必须

“彻根彻底”克倒那不善的念头。王夫之批评它是

“以知为行,销行以归知”,现代人批评它是主观唯心

主义先验论。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王阳明的“知

行合一”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针对人们道

德修养实际问题的理论特性。

一方面,王阳明生活的明朝中叶农民起义此起

彼伏,连绵不断,正是内忧外患极其严重的时候。不

仅严重威胁着封建统治,而且猛烈冲击封建伦理纲

常。王阳明痛感“今天下波颓风靡,为日已久,何异

于病革临绝之时。然又人是己见,莫肯相下求

正”[2]。王阳明正是针对这种大厦将倾、言行乖异的

社会现实和道德危机提出的“知行合一”,并自认为

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王阳明在平定南赣山民

起义的过程中,发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的感叹。高度的匡事济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要完

成他的“破山中贼”和“破心中贼”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理学由一种可以依循的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和原则到了明代成了人们法定

的行为原则和取士的惟一标准,走向了僵化和反动。

王阳明不得不重建一种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程朱

的知先行后说,认为这种学说使得道德认识和社会

实践相脱节,造成“交知行分作两截用功”的流弊,人

们只求知而不顾行。他说:“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

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4]在这

种情形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由此可见,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本意,不只是为了解决知行关

系的理论问题,更是为了解决人们道德实践过程中

·65·

?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武警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总第137期)·文史研究·

的知行脱节问题,挽救危在旦夕的封建伦理纲常。

二、“知行合一”的论证

在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中,所理解和论证的知行

问题与今人理解的知、行是有差别的。相对来说,古

人理解的知行问题范围相对较窄,更多的是集中于

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上面。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中,“知”则是“良知”。“良知”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

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

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的良知良能,是指人的天赋

道德。他认为小孩子之所以能够爱父母敬兄弟不是

后天学习得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还有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是

人与禽兽的区别所在。王阳明继承孟子这一思想,

再次提出“良知”,他所谓“良知”是一种主观意识,

是善恶、是非的标准,是绝对至善的。他说:“若鄙人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

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

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

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

与理而为一者也。”[5]他又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

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

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5]可见,王阳

明把良知看成是天理,看成是道。

王阳明的心学是从他对朱熹“心理为二”问题的

批判开始的。程朱学派认为“心”与“理”分别独立

存在,也就是通常指的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王阳明

提出自己的心学主张———心即理,断言“夫万事万物

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他否认心外有

理、有事、有物,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

的良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良知

属知,致良知属行。致良知的“致”字有推广和扩充

两层含义。推广是行为,推广的就是良知这种与生

俱来的道德意识。扩充是推广行为的目的,是将被

私欲掩盖的良知本体恢复,最终达到王阳明的“第一

等事”,成为圣人。他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

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

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4]王阳明认为人们无需向

外求知,只需向内反求诸心,向外扩充自己的良知即

可,他以其“心即理”的学说否定了求知识的意义。

可见,王阳明“知行合一”中的“行”也不是我们今天

说的社会实践,“行”是身心上对封建道德的体会和

实践。王阳明认为人的本质源于心,他表达了与孟

子思想极为相似的观点。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

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

是物……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

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

良知,不假外求。”这也就是说,心为身之主宰,良知

为心之本体。王阳明在“心即理”的基础上,从实践

过程来看待规定知行关系,认为知行没有先后差别,

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应该合一并进。知行合一

本质上就是道德实践论,是从道德实践指向道德实

践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说:“‘知行’二字,亦是就功

用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冯友兰说: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并不是一般的讲认识和行为

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他所

讲的‘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致良知。”可见,“知行合

一”与他的“致良知”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三、“知行合一”的现代意义

儒学作为一种价值体系,经过千百年而没有消

亡,而是在历史的积淀中不断得到论证、丰富与发

展。当然会有人认为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

中,在维护民族统一、社会稳定与道德维系方面起到

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即使它走到了穷途末路,也

会有许多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接过这面大旗继续给予

有力的论证。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中

国的孔子、老子充其量是道德讲师,而不是思辨者。

这话让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直至今日都不能释怀。

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儒学从孔子开始就带有

浓重的道德教化的色彩。回顾历史放眼当代,中国

是一个道德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几千年来形成的

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身体里的精神血液使得几乎每个

中国人都会谈道德讲道理。但是有嘲讽意味的是中

国又是一个道德缺乏的国家,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

急剧转型的时期,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问题还是比

较严重的。领导层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号召和民间

提出的“第三次儒学的复兴”的口号都说明了这个问

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造成这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原

因在于意向的道德性与现实的道德性的脱节,它们

之间缺少了实践这个桥梁。“善的动机只是完成善

的开始,并不是善的完成。意向的善不能落实到实

践,它就不是真正的善。”[6]王阳明讲:“知以行为

功。”也就是说,道德不仅仅停止为善的动机,还需借

助行为才能实现自己。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强

·75·

?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马关泉: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及现代意义

调,意向的道德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为现

实的道德性。王阳明发现知识的积累与道德修养的

提升并不成正比。王阳明看到了求知与修德的差别

与联系,在道德修养中“道德的进路与知识的进路是

两条不同的进路”[7]。这个认识是符合道德修养实

际的。王阳明逐步认识到并不是最有知识的人就最

有道德,也不是毫无知识的人就毫无道德,他说:“知

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余英时

先生在其《论戴震和章学诚》一书中提到:“……王阳

明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和朱学奋斗之中,他心中最大

问题之一还是如何对待知识,如何处理知识?”[8]

王阳明于是追问:如何由知善到行善?他提供

了方法:去知识以成德性并进而化为德行。他区分

了成就知识与成就德行,对朱熹的格物说做了批评。

他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即物穷理,就是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

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

矣。”[4]王阳明认为不在于穷尽天下之理,而关键在

于如何由成就知识过渡到成就德性,他认为成就知

识与成就德性是两个不同的序列与层次,知识的积

累并不必然导致价值的实现。对于道德和知识两者

的关系,王阳明认为认知活动可以是纯粹的知,可以

不必见诸行动的。所以他强调道德的首要性,认为

道德修养可以带动知识探求,道德修养好了,知识便

自然在其中了。王阳明以道德带动知识,强调在实

践中完成人格修养而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知行合

一”正是这一重要理论的基础。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的目的是要人们把道德落

实到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王阳明以孝悌

为例:“就如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

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晓得说些孝弟得话,

便可称为知孝弟。”他反复强调只晓得说些孝悌的话

并不是真正的孝悌,懂得孝悌又实际的体现于行孝

行悌的过程,将具有的孝悌的德性转化为行孝行悌

的德行,也就是要言行一致,认识与行动相联系,理

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见,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本

意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道德修养实际中知行脱节问

题。对于今天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道德相对滞

后的社会来说,也只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自

觉地进行道德实践,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社会风气的

好转,道德水平的提升。王阳明一生坚持道德修养。

践履“知行合一”,虽然他没有意识到“知行合一”说

自身的理论困境,以道德行动取代知识活动可说是

不明智的,走不通的。没有知识的担保,成就知识往

往会流于空泛。王阳明很有针对性的首倡“知行合

一”论,虽然未能挽救道德沦丧于狂澜之中,但是这

一理论确实为人们的道德实践提供了现实的可操作

的修养方法,即便对于今天的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

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守仁.传习录下[M]//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2.

[2]王守仁.答储柴虚[M]//王阳明全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2.

[3]王守仁.与杨士德薛尚谦书[M]//王阳明全集(卷四).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2.

[4]王守仁.传习录上[M]//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2.

[5]王守仁.传习录中[M]//王阳明全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2.

[6]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7.

[7]张新民.内省、自律———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人格三题[J].贵州

社会科学,1995,(6).

[8]余英时.论戴震和章学诚[M].北京:三联书店,2000.

TheCommentonWangYangming’stheUnityofKnowledgeandActionandModernSignificance

MAGuan-quan

(PoliticsandLawInstitud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GansuProvince730070,China)

Abstract:Chineseforefathersdefinedknowledgeandactionlieinnotonlyrecognivingfields,butalsomoraltraining

fields.WangYangming’s“theunityofknowledgeandaction”hasadapteditselftothedifferenttimeinthedomain

ofsocialpracticeandmorality.Accordingtothedemonstrationof“theunityofknowledgeandaction”,WangYang2

mingprotrudedobviousvaluablecognitionaboutthemoralrecognitionandmoralbehavior.Thedetailsofthecultural

informationhaveever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formationoftheChinesenation’sspiritandnationaldisposition

andstillmuchinitfortheconstructionofthespiritualcivilizationtoday.

Keywords:WangYangming;theunityofknowledgeandaction;morality;modernsignificance

·85·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