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以天统人_与_以人统天_从对_大学_的重解看朱熹_王阳明的天人合一
2017-03-19 | 阅:  转:  |  分享 
  
“以天统人”与“以人统天”

———从对《大学》的重解看朱熹、王阳明的天人合一

赵玉兰

摘要:在天人关系上,朱熹、王阳明都主张“天人合一”,但在

具体的路径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这集中体现在二人对《大学》的重新

阐释———《大学章句》和《大学问》中。朱子的“天”、“人”合于外在之

“天”,走的是一条由外(穷理)→内(体理)→外(推理)的功夫径路,

而阳明的“天”、“人”合于人心之“良知”,其功夫论则是在知行合一

基础上,进行“致良知”。朱子的天人合一是“以天统人”,而阳明的

天人合一则是“以人统天”①。这正是二者在此问题上的根本不同。

天人关系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

宋初张载明确提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

一,致学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②的“天人合一”思

想,对以后的宋明儒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朱熹、王阳明

作为宋明儒学内部两大流派———理学与心学的代表人

物,在天人关系上也都主张“天人合一”,但他们的差异也

是很明显的。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对儒家经典《大学》的重

新阐释上。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唐以前并没有受

到特别的重视,唐代韩愈始倡“道统说”,对《大学》开始关

注。至宋代二程承接韩愈的“道统说”,“始尊信此篇而表

章之”,《大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经过

朱熹《大学章句》的阐扬发挥,《大学》已成为理学思想体

系的理论基石,三纲八目成为理学讨论的重点。王阳明

的心学是对理学的反动,自然其批判的重点也指向《大

学》,并以对《大学》的重解———《大学问》来阐发自己的思

想。故如何对《大学》进行重新诠释可以说是朱、王争论

的焦点之一。二者在天人关系上的争论也集中表现

于此。

《大学》首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是统领《大学》全文的要旨。

诚如朱子的高足黄所说,“明明德、亲民、止至善,此八

字已括尽一篇之意。”③因此朱子、阳明都把对此句的重

解看作自己《大学》思想的总括。

我们且看《大学章句》上朱子的解释: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寐,以具众理而应

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

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

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

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止于

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

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

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可以

看出,这里的“明德”在朱子看来是:(一)人所具有的,并

且含有“众理”的内容,但其根源在于天。“有得于天而光

明正大者谓之明德。”④这里的“众理”实际上是指包括仁

义礼智等道德规范在内的各种规定性,“人本来皆具此明

德,德内便有此仁义礼智四者。”⑤(二)此“明德”本体虽

明,但由于气禀、人欲的影响,“有时而昏”,“如镜本明,被

外物沾污,则不明了。”倘若“少间磨起,则其明又能照

物。”⑥故而,“明德”虽被人的私欲所蒙蔽,但人只要自觉

去除私欲,就可以明其“明德”。然而,“明明德”并不是最

终目的地,还必须进一步“复其初”,即“止于至善”,因为

“至善虽不外乎明德,然明德有略略明者,须是止那极至

处。”⑦故明其“明德”还必须将此“明德”推广至极至,达

到“至善”;而此“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而无一毫人欲

之私”的境界。这才是“理(天理)”的境界。惟此人方实

现了对“理(天理)”的确认,“人道’才合于“天道”。天人

“以天统人”与“以人统天”

85

《船山学刊》2004年第3期

86

“以天统人”与“以人统天”

87

《船山学刊》2004年第3期

88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