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做喜欢的事,做欢喜的自己
2017-03-20 | 阅:  转:  |  分享 
  
做喜欢的事,做欢喜的自己

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我们半路来学习中医,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比别人会看病的人,而是在每一次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唤醒内在最深沉的共鸣;是在与一位位老师的交流对话中,不仅仅学习到中医知识,更触摸到彼此神气交感的能量场,提升对自我的觉察力……最重要的是,在这些过程中,看到自己,感受自己,认知自己,找到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

2014年9月28日晚,在国子监街正安文化的教室里,黄剑、李辛两位老师和正安聚友会中医人文记录团队的志愿者们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医与生活"的交流座谈,我十分荣幸在场。大家席地而坐,气氛热烈而欢快。两位老师分别从个人过往经验,以及对中医与生活的认识展开,在这个深秋的夜晚,给大家带来了温暖的力量。犹如灯塔,指引和照亮着我们的前行之路。

一、如何面对人生低谷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起伏高低,甚至还会有一段时间得抑郁症、焦虑症,在这种时候,身心是一种停滞的状态。但是,在低点的好处是,会有更多的接纳,好比地上的一个坑,会往里掉更多的树叶、石子,要善于把低点当作需要休息和充电的时刻。黄剑老师说的更形象,人生的低谷犹如一盘棋的残局,先要求稳,不要求胜,求胜会欲速而不达,败得更快;再比如,航海时风浪来了,这时候要做的是降帆,低下头休息,因为,你不知道这时候哪根绳子会崩断,但是,海浪总会过去的。所以,我们首先是要接纳自己的状态,甚至有必要示弱,不要逞强,然后慢慢的做出调整。

在低谷也是认知自我的时机,这时你不得不去看看自己,真正深入地了解、认识自己。人往往都是在找出路--找生活的出路,找人生的出路。而人弱的时候内心会敏感,会保护自己,就像一台中毒的低版本电脑,它无法运行高版本的软件,此时的思想、观念也会偏颇,可是要明白这一点,不要把此时脑袋里的想法都当作事实。用这种自我觉察的状态,调整过后再重新与外界交流,这才是找到了自己。因为在此之前,你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只是一堆标签。你要是一条鱼,你就要在自己的水里,而不要在别人给你的鱼缸里。

处在低点时我们能做什么呢?具体来讲,其实真正困住我们的,往往不是空间或时间,而是不愿意去动,这个把自己限制住了。很多时候是想的太多,动的太少。要把思想放一放,让行动走在前面。人在弱的时候能量是不足的,社会活动往往需要耗散能量,甚至起心动念都是在散,但自然环境却是可以聚集能量的。所以,首先要多到自然环境里去,呼吸好的空气,感受山水的气场。在城市里待久的人会有个体会,容易觉得困乏没劲,周末去郊区大自然里玩一玩,就不觉得困了,会觉得精气神很足,就是这个道理,放松下来,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让天地之气来给自己充充电。

平时也要尽可能的动起来,从走路开始,每天创造条件走走路、打打拳、跑跑步,让身体动起来,会带动着停滞的能量也动起来,情绪也会随之不那么低沉,身心一体嘛。不管是怎样的低点,生活不顺、事业失败,还是生病,都可以先把思想的纠结放一放,从身体入手,让自己的形体动起来,带动着气机运转起来,维持这样一种良性的运转,一段时间后,形成规律,身体肯定会好转,也会必然影响到神气的层面。那么有一天,你就会突然发现,曾经的问题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李辛老师讲,自己也有过低谷,当年他发现身心都出现问题,于是放弃了都市生活,追随张至顺老道长修行,回常熟老家和父母住在一起,去欧洲的圣地亚哥朝圣之路长时间徒步,在这个过程中,身心都逐渐的发生着好的变化。今天我们看到的他,精气神很饱满,人很清爽,谈笑风生,是看不出来之前得过各种严重疾病的样子。

如果今天你处在低点,那就首先要接受自己,感知自己思维身心的状态,然后接触大自然山水,行动起来从身体习惯开始改变,与自然界与周围的环境,在交换与互感中提升自己的能量。慢慢来,只要在这条路上就好,不要着急结果,总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二、很多病是能量的堆积

黄剑老师说,有外国人曾问他,在中国,多大年纪算老人呢?他不知如何准确回答。因为在国外,七八十岁去野外徒步的人很多,而中国人五六十岁时的状态看起来就很老年了,每天的生活基本就是带孩子,煲点粥,有时间敲敲胆经(哈哈,我补充一下,还有看看养生堂,吃各种补药)。李辛老师说,上一代与世界接触是不够的,他们的视野、知识、情感与世界接触是受限的,所以他们会习惯于看他们习惯的东西,买他们觉得可以买的东西。这样来看,实际上上一代人生命的能量总体是局限的。

换句话说,如果人的精气神都没有充分的舒展开来。那么,宝贵的生命能量逐渐堆积,变成了脂肪肝、高血压、乳腺增生……多可惜呀!这些堆积的病,还有胆结石、哮喘、高血压等等,都是活动太少,能量淤积造成的。得了这些病怎么办,等待好的医生来拯救自己?可是,每个人能遇到的好医生其实很少,医生治病其实只是个媒介作用,能真正治疗疾病的人其实只有自己。想想,怎么得的病?不都是自己造出来的吗?如果疾病是潜意识给我们寄来的情书,那么听到自己内在的需要,疗愈就产生了。

其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让我们无能为力的事,很多情况,是可以去选择的。固有的性格其实就是习惯了一套反应模式,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改变的。等待别人拯救,不如自己行动起来!能量不是堆积了吗?那就努力散出去啊。这些能量其实都是我们的精气神换来的,把它堆在身上变成了病,倒不如用来去做点事儿,去看看风景,去帮助别人,与外界多沟通接触,扩大个人世界的局限,让身心跳出固有的范围,与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接通,把自己融入进更大的能量群中,与大的能量同频共振,完成应有的补充与疏泻,这不就是最好的调理吗?

而这一点,正是中医所重视的东西,其实也是正安聚友会成立的一个初衷。一群有共同想法的人走在一起,一起参与和分享关于中医的点点滴滴,同时把能量散发出去,影响着更多的有共同理念的人们,大家一起互助前行!

三、做心动的事,与喜欢的人与事交往

谈到黄剑老师拍照片,其实他并不是随时举起相机在拍,只有当心动有感觉时才会按下快门。在这些年记录中医的过程中,也并不是说哪个大夫看病好就拍照记录下来,而是要仔细的观察,最重要的是要能打动他才行。所以,黄剑老师一直在做的是能让自己心动的事,他对自己很真诚,这样做事时,气是通的,没有心里、思想和身体上的压迫,欢欣鼓舞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就是一种正能量,就是在给自己补正气。什么是正气呢?李辛老师说:"如果把人比做一个气球,有的饱满,有的干瘪,有的外面还挂着一些杂物,有的呢,经过人手捏造之后还变形了,而当一个人身心,扭曲变形的比较少,气也比较足,是个比较饱满的气球时,这就是正气。"

补正气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吃补药,去做多么高尚伟大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动心,然后专注的投入,人就会神足气顺,做事也容易出成果。人首先是为自己活着,自己照顾不好自己,什么都是空的。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想起来就会笑的事,开心的事。徐文兵老师也说过"做不喜欢的事,是最下贱的。"

不要欺骗自己,不管一件事有多么多么的好,假如没有打动自己,就不要去做。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这样慢慢的,就会很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对于那些自己硬着头皮、违背良心的状态会有感知,会逐渐远离。同样的,对别人硬着心肠或者违背良心对你做的事,也会有觉察,而不是逐渐麻木忍受。这样,真诚的对待自己,对待别人,这是真正的爱自己。

四、中医只是工具,为的是照见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由的、独立的个体,无论做什么事情,最终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加清晰和独立。学习中医也如是,粉丝的心态其实并不可取。李辛老师举了个例子,他在成都讲座时,一个女粉丝来见他,激动的都哭了,并说自己决心要做一名针灸师。于是李辛老师就对她说:"成为一个针灸师是需要冷静和有主见的,在关键的时刻,病人的生死要你来决断,甚至需要力排众议,而仅仅是以一个中医粉丝的心态,这是非常危险的,这对自己、对他人都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每个人都要学会独立,这比深入学习知识更重要。"

同样的,任何事情,都尽量不要把别人变成粉丝。不要让别人变的不自主,那否则就成了卖"大力丸"的了。这样的人一旦背了太多的粉丝,肯定容易得血脂高、血糖高、脂肪肝这些堆积的病,因为走不快了。中医只是一门学科,中医大夫也是人,好的中医大夫也会生病,也有治不了的病。不要用粉丝的心理来神话中医和中医大夫。

我们可以把中医当做一个工具,借由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去认知自己。比如人有形气神三个层次,当神混时,会不安、产生分别心;当气浊时,人就会震荡、产生偏颇;当形体堆积时,人会免疫失调。这些是中医最基本的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要学习多么高精尖的中医知识,能把这些基本的概念用在生活中,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观察自己的身心,当外力来了会发生什么变?如此增加自我觉察的能力,当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时,不能马上走出来时,那就先安然地在状态里去觉察自己,觉察状况所发生的规律,逐渐就会知行合一。

而会不会《黄帝内经》、学不学《伤寒论》,这些其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通过中医,如实的观照,看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中医是这样一个工具,工具有很多,琴、棋、书、画、诗、酒、茶等等,这些都是媒介,而不是本质。如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讲的是一个意思。让我们绕回到生活最本质的东西,一起去觉察自己、发现自我!

这次座谈,真的有醍醐灌顶、涤荡身心的作用。让我们把靠别人指导拯救的心先放一放,如实地生活,成为我自己!让我们这些因为中医、因为聚友会而聚起来的朋友们,一起去走路,一起去爬山,一起做喜欢的事儿……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一起高高兴兴地走完这起起伏伏的一生!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