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白喉全生集 书名:白喉全生集 作者:李纪方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82年
<目录> <篇名>自叙 属性:先外祖尹慎徽先生博学诗词书画。各臻其妙。尤精岐黄术。纪方负笈从学。而于内外科。喉科。肿证。刻志 研求。二十年来。险逆诸证。一一经历。博访旁咨。悉心讨论。窃谓深有所得。第白喉一证。世无专书。而时医之 业喉科者。于内经缺焉不讲。故偶遇危殆。茫然莫解。即有一二高明。亦多狃于习见。有偏于寒者。有偏于热者。 偏寒偏热。不独不为济世资。且适贻为杀人刃。余心焉悯之。诵读余暇。辙与表兄赵仲标以外祖所传治白喉证方之 屡试经验者。纂辑白喉全生集。是书以寒热二字为纲领。而寒热中又分轻重虚实。其辨证辨脉。缕晰条分。而用药用 方。通权达变。 简而精。约而备。使人得是书以释疑难。非敢云良方济世。亦足以立起沉焉。 \x光绪八年壬午冬月衡山李纪方伦青氏叙于龙门山房\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白喉病热证本多。寒证较少。而寒热所郁。无不有毒。此时医所以专指为疫。而用药多偏于凉也。不 知白喉少寒证。非无寒证。白喉之热证有毒。寒证亦非无毒。时医一偏之见。杀人无算。论中设为问 答。分条详辨。熟玩之自悟其谬。 一凡病必有寒热二种。非白喉独异也。是书以寒热二字为纲领。而其中又分出轻重虚实。毫无一偏之弊。 其方又无不从亲验而来。故言之最质最切。 一寒热之分。必先证书。证既认清。复参之以脉。自无遁情矣。盖言脉尚可含糊。而言证无可迁就也。古人 以切居望闻问之后。自有深义。故是书辨证最详。辨脉从略。 一是书以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分三大纲。病情万变。总不出此三者也。而三证之方。即附于后。以便寻览。 一各方皆借古人成方而加减之。无一师心者。按证寻方。皆药到病愈。切勿增 损。如有兼证。则不妨变通。至寒热错杂证。尤不易治。故方论独详。 一治白喉之法。服药宜慎。吹药尤宜精。若乡村僻壤。一时水药不能骤得。全赖吹药以救其急。时医有通行吹 药。遇轻证尚可。重证无不贻误者。是书吹药。亦以寒证、热证、寒热错杂分三大纲。按证用药。无不立验。 切不可一味增减。 一白喉险证坏证。牙关紧闭。痰涎上涌。有不能服药。亦无可吹药者。法宜先开关以扫其痰涎。甚则针刺 各穴以出恶血。通经活络。便立时清醒。再行吹药服药即愈矣。是书开关敷贴针刺方法。备极精详。但当根据法行之。 一是书虽专为白喉立法。然一切喉风、单双乳蛾、重舌等证。总不外表、里、寒、热、虚、实六字。医者临证 果能通权达变。彼此类推。无不可治之喉疾矣。 一是书和盘托出。不隐秘一方。不杜撰一法。医者得之。可以立开其沉痼。病 者玩之。亦不终误于庸医。救人之功。余不敢分。害人之罪。余当独认。
<目录> <篇名>白喉证论 属性:白喉证古书未载。而时医专目为疫证。谬矣。凡治病必先寻经络。次察寒热。次审虚实。三者既明。虽杂证百 出。可一以贯之。如白喉证亦寒暑之不时。气血之不调所致。非六经之外别有一病也。焉有不审寒热虚 实。而概指为疫者乎。经云。赤属热。白属寒。如所言则白喉只有寒而无热。其曰热者。亦从证而别之耳。 若概指为疫。则只有热而无寒矣。于理安在。此其弊皆由不辨证不辨脉徒听时医之说。以人之性命。委诸无形之斧 斤。予甚惜之。诵读之暇。因将白喉证治法。条分缕晰。以寒热二字为纲领。而寒热之中又分轻重虚实。庶用药 无毫厘千里之谬。书既成。或有疑之者。曰既非疫。焉有传染。曰气之相感。理之常然。如伤风疮毒之类。防身者每 不与共寝食。若以传染为疫。则伤风疮毒。不亦可云疫乎。曰有传染不传染何也。曰物必先朽也。而后虫生。其传染 者。必其人内有寒热。始触而发也。故有同一室而传与不传各异。传者之寒与热亦各异。曰其色白。何也。曰白属肺。 凡风寒热之中人。未有不由肺入而伤气者。喉为气之门户故宜宣发。而时医忌表药。谬矣。曰寒热之为病甚 多。而独发于喉何也。 曰十二经惟足太阳主表。别下项。余皆内循于喉。尽得而病之也。盖阳明为水谷之海。而胃气直透咽喉。故喉 疾惟阳明之火最盛。少阳厥阴。为木火之藏。亦多热证。少阴之脉。络于舌本。凡阴火冲逆。多生喉疾。但 其中有虚有实。不得概从火断。而少阴尤不可概从火断。如酒色过度。真阴中之阴亏损。火无所养。非补水以 配火不可。易所谓水火既济者是也。真阴中之阳亏损。火无所归。非补火以引火不可。易所谓火就燥者是也。 此褚氏遗书所以有上病疗下之说也。曰何死之速也。白喉急证。非死证也。治之不善。则死矣。如热证投以 热药。寒证投以寒药。或表证而攻下。或虚证而表散。如人之无辜受戮。虽欲不死。焉得而不死。且每闻白喉之死。 死于热证者少。死于寒证者多。大抵人知有热证。而不知有寒证。即知有寒证。而不知有虚寒之证。皆误于 疫之一字也。然则予之辨之也。其容已乎。但见浅学寡。不无疏漏。尚冀高明之士。匡予不逮。则幸甚。
<目录> <篇名>辩证法 属性:一白点在外关者。(小舌旁边。)多属热。在内关者。(小舌内。)多属寒。 一热证必肿。寒证不肿。喉内反大而空。(亦有虚肿者。其形必润。) 一热证必痛。痛无止息。(略痛者轻。痛甚者重。)寒证不甚痛。或时痛时止。 一热证喝水不甚痛。吃饭则痛。寒证喝水痛。吃饭不甚痛。 一热证必渴。喜喝水。(喜温者轻。喜冷者重。少喝者轻。多喝者重。)寒证不渴。虽渴不多喝水。( 喜温者轻。喜极热者重。) 一热证不思食。亦不能食。(一由肿痛。一由不知味。)寒证能食。而不甚思食。(一由脾虚。一由脾绝。 一由过服寒剂。) 一热证有风涎。(涎少者轻。涎多者重。宜解表。从凉散。)寒证则断无风涎。(若风寒相兼。亦有风涎。 宜解表。从温散。) 一热证白点必干涩。或一边一点。或一边数点。大小不一。寒证白点必明润或成点。或成块。甚者满喉俱 白。状如凝膏。或如霜雪。 一热证白点外皆深红色。或红丝。(红丝者轻。)寒证白点外皆淡红色。或红丝。(红丝者轻。) 一热证舌苔。或黄或黑。宜察其润燥。燥者是实热。宜下之。润者是假热。宜清之。寒证舌苔必白。或间有黑黄 色。(水极似火之象。)亦宜察其润燥。燥者寒轻。宜微温。润者寒重宜大温。(鼻孔口唇。俱宜察其润燥。但有火烁 肺而鼻燥者。有肺气绝而鼻燥者。有肺火伏而唇燥者。有胃气不升而唇燥者。有脾气绝 而唇燥者。有伤食而唇燥者。俱宜详察。眼目但察其畏风与否。畏火与否而已。) 一热证小便必赤。赤而热。且短数者。是实热。宜导之。赤而不热。且长而多者。是假热。 宜清之。若清长。则的是寒证矣。 一热证大便必燥。燥而腹中坚满。欲解不能。或解如羊矢者。为实热。宜下之。燥而不结。或先结后溏。或旬日 不解。而全无胀意者。为虚热。宜清之。若大便纯溏。则的系是寒证。宜温之。至滑泄不守。宜温而补 之。即兼有热证亦不可妄议攻下。 一辨证宜相天时。度地势。审人事。大约夏秋多热。春冬多寒。住平阳之地者多热。住深山冷浸之地者多寒。体 强者多热。体弱者多寒。好酒者多热。好色者多寒。少壮者多热。年老者多寒。虽不尽然。此其大较也。 一白喉无论寒热证。如汗出似油者。不治。失音动痰气喘者。不治。目光直视者。不治。用针无血者。不治。吹药 无涎者。不治。吹药即刻痛止白落。过日复患者。不治。满喉白满喉肿者。惟热证不治。医者如遇此等证候。切勿轻与 用药。
<目录> <篇名>辨脉法 属性:热证脉主数。浮细而数为风热。其热轻。宜散之。(如升阳散火汤之类。)浮洪而数。按指有力。或沉而 牢实为实火。其热重。宜下之。(如清咽利膈汤之类。)不拘浮数沉数。但按指无力。乃是假热。宜散 而兼清。(如甘桔汤之类) 寒证脉主紧。浮细而紧。为风寒。其寒轻。宜表散。(如荆防败毒散之类。)沉细而弦紧。其寒重。宜 温散。(如参桂饮之类)若重按不见。为虚寒。宜温补。(如理中汤之类。)
<目录> <篇名>用药法 属性:一治白喉者。时医各有忌药。有忌升麻者。忌细辛者。忌麻黄者。忌白术者。忌地黄者。并全忌表药者。 种种恶习。深可慨叹。若舍证而言药。何药不忌。 一热证误服寒证尚轻各方者。虽不愈。尚不死。误服寒证渐重各方。及补方者。必死。寒证误服热证渐 重各方者。必死。虚寒证过服表剂。或误服下药者。必死。寒热二证。判若冰炭。此之不审。杀人反掌。可不慎与。 一表药不过宣发内邪。使无遏抑。原不能取急效。治者不可因其无效而过服。或凉或温。急宜转方。 盖表药多辛窜。过服则耗散真气。必至气壅也。 一白喉服药。与吹药并重。盖寒热伏于内。非服药不能治其本。而毒瓦斯壅于喉。非吹药不能解其标也。若危险之 证。必先吹药。扫去痰涎。而后可以服药。至轻证初起。则吹药一二次即愈矣。并无庸服药也。故 吹药尤炼之宜精。备之宜豫。 一白喉不无传染。非因热证而传染者。即为热证。因寒证而传染者。即为寒证也。宜视人之秉赋强弱。气血虚实用 药。 一患白喉者。必兼感杂证。若有万难兼理者。只治白喉证。不理杂病。而杂病亦自可愈。何也。病未有不相因 者也。即或白喉已愈。而杂病未愈。或白喉已愈。而杂病又生。则在医者变而通之。神而明之。古方俱在。不能备述。
<目录> <篇名>白喉热证尚轻治法 属性:(俗所谓时疫毒证者。即专指此热证也。) 初起白见于外关。或薄或小。淡红微肿。略痛。声音响亮。牙关饮食稍碍。口 干头闷目胀。舌苔与小便微黄。即其候也。此热邪尚在表。治宜人参败毒散。升阳散火汤。连翘饮加减主之。 \x人参败毒散\x 洋参(二钱,或用条参)防风(二钱,去芦)白芷(二钱)浙贝(二钱,去心)桔梗(三钱) 银花(三钱)僵虫(三钱,姜汁炒)鼠粘(三钱)荆芥(一钱)人中黄(一钱)蝉蜕 (七只,去头、翅、足)皂角刺(三根,煨)水煎服。 \x升阳散火汤\x 柴胡(二钱,去芦)连翘(二钱)僵虫(二钱,姜汁炒)防风(二钱,去芦)桔梗(三钱) 鼠粘(三钱)蝉蜕(七只,去头、翅、足)山豆根(一钱)射干(一钱)薄荷(一钱)荆芥( 一钱)人中黄(一钱)皂角刺(三根,煨)水煎服。 \x连翘饮\x 连翘(三钱)桔梗(三钱)鼠粘(三钱)僵虫(二钱,姜汁炒) 银花(二钱)黄芩(一钱)人中黄(一钱)粉葛(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五分)薄荷(八分)皂刺(三根)水煎服。
<目录> <篇名>白喉热证渐重治法 属性:白见于关内外。色必干焦。或黄而凸。浓而多。牙关紧闭。满喉红肿。疼痛异常。痰涎壅甚。饮食难咽。 语言不爽。舌苔深黄甚或焦黑芒刺。口渴口臭。便闭溺涩。目赤心烦。身轻恶热。即其候也。此热邪已 入里。治宜达原饮。普济消毒饮。清咽利膈汤。加减主之。 \x达原饮\x 槟榔(二钱)草果(二钱,煨)连翘(二钱)僵虫(二钱,姜汁炒) 浓朴(一钱)知母(一钱)蝉蜕(七只,去头、翅、足) 栝蒌壳(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人中黄(一钱五分)水竹茹(一钱五分)银花(三钱)水煎服。 \x普济消毒散\x 元参(三钱)桔梗(三钱)连翘(三钱)鼠粘(三钱) 薄荷(一钱五分)陈皮(一钱五分)黄芩(一钱五分)马勃(三分,布包煎) 黄连(六分)僵虫(二钱)板蓝根(一钱,或青黛代)水煎服。 \x清咽利膈汤\x 芒硝(三钱)银花(三钱)鼠粘(三钱)大黄(六钱,酒炒) 黄连(八分)枳实(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栀子(一钱五分) 薄荷(一钱五分)僵虫(二钱,姜汁炒)人中黄(二钱)浓朴(一钱)生石膏(三钱)水煎服。
<目录> <篇名>白喉寒证尚轻治法 属性:初起白见于关内或关外。色必明润而平。满喉淡红。微肿略痛。头痛恶寒发热。饮食如常。舌苔白。二 便和。即其候也。此寒邪尚在表。治宜柴胡饮。参艾饮。荆防败毒散加减主之。 \x柴胡饮\x 柴胡(二钱,去芦)羌活(二钱)法夏(二钱,姜汁炒抖)僵虫(二钱,姜汁炒) 桔梗(一钱五分)银花(一钱五分)蝉蜕(七只,去头、翅、足) 浓朴(五分,姜汁炒)陈皮(一钱)粉草(一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x参艾饮\x 条参(四钱)前胡(二钱)法夏(二钱,姜汁炒抖)僵虫(二钱,姜汁炒) 桔梗(三钱)银花(三钱)陈皮(一钱)枳壳(一钱)粉草(一钱)艾叶(三皮)水煎服。 \x荆防败毒散\x 防风(三钱,去芦)柴胡(二钱,去芦)僵虫(二钱,姜汁炒)法夏(二钱,姜汁炒抖) 桔梗(二钱)前胡(二钱)独活(二钱)荆芥(一钱五分)羌活(一钱五分)银花(一钱 五分)枳壳(一钱)粉草(一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目录> <篇名>白喉寒证渐重治法 属性:白见于关内。成点成块。或满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内淡红微肿。时痛时止。头项强痛。身重。恶寒发热。咳嗽结 胸。声低痰壅。舌苔必白而浓。不思饮食。目眩。倦卧。或手足冷。逆欲吐。腹痛。即其候也。此寒邪已入里。治宜五 积散。参桂饮。温胃汤。加减主之。 \x五积散\x 苍术(二钱)白芷(二钱)法夏(二钱,姜汁炒抖)桔梗(二钱) 川芎(二钱)银花(一钱五分)僵虫(一钱五分,姜汁炒) 浓朴(一钱,姜汁炒)枳壳(一钱)粉草(一钱)煨姜(三片)水煎服。 \x参桂饮\x 条参(五钱)银花(二钱)法夏(二钱,姜汁炒抖)僵虫(二钱,姜汁炒) 肉桂(五分,去皮)陈皮(一钱)砂仁(一钱,姜汁炒)粉草(一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x温胃汤\x 条参(五钱)银花(三钱)法夏(三钱,姜汁炒抖)僵虫(三钱,姜汁炒) 炮姜(一钱五分,炒)白芍(一钱五分)本制附片(三钱)陈皮(一钱)粉草(一钱)水煎服。
<目录> <篇名>白喉虚热证治法 属性:白见于关内外。色稍不润。喉内红肿。下午痛甚口干不渴。舌苔虽黄而滑。小 便略赤而长。饮食稍碍。心烦不眠。此虚阳上浮。不可认作实热攻下。治宜甘桔汤。四物汤。甘露饮。加减主之。 \x甘桔汤\x 甘草(三钱)桔梗(四钱)银花(一钱五分)麦冬(二钱,去心) 僵虫(二钱,姜汁炒)鼠粘(二钱)冬桑叶(三皮)水煎服。 \x四物汤\x 生地黄(三钱)僵虫(二钱,姜汁炒)川芎(二钱)白芍(一钱五分) 银花(一钱五分)当归(一钱)粉草(一钱)青果(一粒)水煎服。 \x甘露饮\x 生地黄(四钱)熟地(三钱)麦冬(三钱,去心)僵虫(二钱,姜汁炒) 银花(一钱五分)天冬(一钱五分)石斛(一钱)枳壳(一钱)粉草(一钱)水煎服。
<目录> <篇名>白喉虚寒证治法 属性:白见于关内。色明润成块。甚或凹下。不红不肿。不甚疼痛。饮食稍碍。舌苔 滑白。二便如常。或自溏泻。间或寒热往来。两颧作红。嘴唇燥裂。此上假热下真寒证也。宜治理中汤。 镇阴煎。附桂理阴煎。加减主之。 \x理中汤\x 党参(五钱)淮药(四钱,炒)僵虫(二钱,姜汁炒)炮姜(二钱)银花(二钱)炙草(一钱)水 煎服 \x镇阴煎\x 熟地黄(四钱)泽泄(五钱)淮牛膝(五分,盐水炒)本制附片(三钱) 僵虫(二钱)银花(一钱五分)肉桂(四分,去粗皮蒸兑)炙草(一钱)煨姜(一片)水煎服。 \x附桂理阴煎\x 熟地(四钱)僵虫(二钱)本制附片(三钱)炮姜(一钱五分,炒) 银花(一钱五分)当归(一钱)炙草(一钱)肉桂(八分,去粗皮蒸兑)水煎服。
<目录> <篇名>白喉寒热错杂证治法 属性:寒热二证既明。复有一种寒热错杂证。宜细详之。初起畏寒微热。疲倦。咳嗽。迨至数日。热愈大。夜间尤甚。喉 内渐起白点。日见长大。虽通身大热如火。足趾必冷如冰。或腹痛自利。阴寒犯足太阴牌也。或心胸吵乱作呕者。 混杂之邪。扰于脾胃欲成霍乱也。或鼻出浊涕。且见血丝者。风热熏蒸鼻窍也。或齿牙红肿出血。火毒炽于胃腑也。 此证之迥乎不同也。察其脉两寸浮洪而数。阳邪见阳脉也。两尺沉细无神。阴邪见阴脉也。此脉之显然有别也。脉证既 殊。治疗各异。若专作热证。而用大苦大寒。必至呕吐泻痢。而脾胃败绝。专作寒证而用麻黄炮姜桂附。则上焦之已伤 者再伤。定然吐血衄血。此皆难以救药也。惟疏风清燥以宣于上。调中利湿以和其中。温暖散邪以逐于下。乃克有济。 治宜辛夷散。苏子降气汤。藿香正气散。加减主之。 \x辛夷散\x 辛夷(二粒)桔梗(三钱)防风(三钱,去芦)茯苓(三钱) 僵虫(三钱)前胡(一钱五分)法夏(二钱,姜汁炒抖)蝉蜕(九只,去头、翅、足) 白芷(二钱)川芎(二钱)黄栗芽(八分,草药店有卖)薄荷(五分)陈茶(五钱)苍耳(四分)木 通(一钱)陈皮(一钱)粉草(一钱)生姜(一片)水煎服。 此方辛夷一派。皆驱风开窍以宣发于上。合二陈生姜除痰去湿。以调和脾胃于中。陈茶能清头面之热。木 通能平心肺之火。以降于下。黄栗芽尤解燥热之瘴气。无论喉之已痛未痛。但见脉证相似即投此方。未痛者全 愈。已痛者减半。如头面浮肿去白芷加白附。胸结痰鸣气促。去白芷加旋复花。小便赤涩。加茵陈、瞿麦、扁 蓄。鼻孔出血或吐血。加丝茅根、藕节、侧柏叶炭。 \x苏子降气汤\x 当归(二钱)前胡(二钱)法夏(二钱,姜汁炒)茯苓(三钱)僵虫(三钱)陈皮(一钱) 水竹茹(一钱)浓朴(一钱,姜汁炒)苏子(一钱)粉草(一钱)蝉蜕(九只,去头、翅、足)肉桂 (五分,去皮蒸兑)生姜(三片)水煎服。 投前方。脉必见下虚上实。再用此方。连进二三服。取归桂以温养下元。苏子降逆气以化痰。如颈项喉内肿痛 未除。肺气不降。加葶苈子、旋复花、栝蒌、杏仁之类。 \x藿香正气散\x 党参(五钱)苡仁(四钱,炒)陈米(一小杯,炒)茯苓(三钱) 扁豆(三钱)藿梗(二钱)法夏(二钱,姜汁炒抖)前胡(二钱)苏子(一钱)陈皮(一 钱)浓朴(一钱,姜汁炒)腹毛(一钱)粉草(一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投前二方。病势虽退。必饮食减少。腹中胀滞微痛。或余热不退。或大便溏泻。小便赤短。此脾胃困乏。 余邪滞涩。斯时再逐其邪。正气益虚。欲补其正。邪气未净。宜此方以和解。既和之后。审察脉证偏盛之处。以调 其气血。使精气神三者充。自然困倦起病根除矣。
<目录> <篇名>续方 属性:一邪热既盛。而真阳复虚之候。欲下之而恐亡阳。欲不下而邪热复炽。法宜附子泻心汤。寒热并用。斯为有制之 兵。 \x附子泻心汤\x 大黄(四钱,酒炒)黄连(六分)本制附片(三钱)僵虫(二钱,姜汁炒) 桔梗(二钱)银花(二钱)黄芩(一钱五分)生姜(三片)水煎服。
<目录> <篇名>白喉误治坏证治法 属性:一热证尚轻。误服大黄黄连而病愈加者。宜转服人参败毒散加升麻。(恐邪陷下而不得出。或因药伤胃。 则必用术附。)寒证尚轻误服姜附而见燥证者。用黄土汤、豆粉散解之。再察何证。斟酌用方。若系虚寒。 误服芒硝大黄者。其证与实热相似。舌或黄而黑。唇或红而干。但润而不燥。非附桂理阴煎镇阴煎不治。 \x人参败毒散\x见上。 \x黄土汤\x取三尺深黄土泉水煎服。 \x豆粉散\x绿豆一杯。研末泡服。 附桂理阴煎镇阴煎(俱见上)
<目录> <篇名>白喉愈后补虚治法 属性:白喉为肺之本色。肺主表。病起先由肺入。治之者既服表药以宣发之。复吹片麝以窜散之。而肺气愈伤。故 病后补虚之法。不可不讲也。且肺止太阴一经也。如热证由阳明胃火盛者。治必泻以苦寒。而不免伤夫阳。 寒证由少阴命火衰者。 治必扶以辛燥。而不免伤夫阴。各经之为病皆然。当视其所伤。从而补之。但人之体气各殊。有偏于阳而阴不足 者。宜补阴以兼清。而辛躁之类不可用。有偏于阴而阳不足者。宜补阳以兼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又 有阴阳俱不足者宜平补之。而辛燥清润不可偏。故用药既察其病源。又审其本体。方不犯虚虚之戒。迨至病者邪气既 去。元气又复。而医始可告无罪焉。胪列诸方于下。 \x加减四阴煎\x(热证) 条参(五钱)淮药(六钱,炒)僵虫(二钱,姜汁炒)云神(三钱)生地黄(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麦冬(一钱五分,去心)银花(一钱)陈皮(一钱)粉草(一钱)水煎服。 \x加减固金汤\x 条参(六钱)淮药(八钱,炒)麦冬(一钱五分,去心)茯苓(三钱) 百合(三钱)苡仁(四钱,炒)浙贝(二钱,去心。姜汁炒)粉草(一钱)红枣(三粒)水煎服。 \x六味地黄汤\x 熟地(五钱)淮药(八钱,炒)僵虫(一钱五分,姜汁炒)云苓(三钱)丹皮(一钱,去骨)泽泄 (一钱,盐水炒)麦冬(一钱,去心)炙草(一钱)泡圆(三粒)水煎服。 \x归芍六君汤\x(寒证) 党参(五钱)白术(三钱)白芍(三钱)云神(三钱)法夏(二钱)当归(一钱五分)僵虫(一 钱五分,姜汁炒)陈皮(一钱)银花(一钱)炙草(一钱)煨姜(三片)水煎服。 \x加减益气汤\x 黄(三钱)白术(三钱)僵虫(一钱五分,姜汁炒) 银花(一钱五分)党参(五钱)当归(一钱)陈皮(一钱)炙草(一钱)煨姜(三片)水煎服。 \x加减右归饮\x 熟地(五钱)淮药(六钱,炒)本制附片(三钱)杜仲(一钱,盐水炒) 枸杞(一钱)炙草(一钱)肉桂(五分,去皮蒸兑)泡圆(三粒)水煎服。或加参术。
<目录> <篇名>妇人白喉证 属性:治法皆同。惟孕妇所吹之药。须去片麝。所服之药。如法夏、南星、附片、肉桂、大黄、芒硝、牛膝、浓 朴等药。皆能堕胎。若证稍轻。或认证未确。切戒妄用。如实系虚寒危险之证。必须附、桂。方可回将 脱之元阳。实系壮热危险之证。必须硝、黄。方可救欲绝之真阴。则不妨放胆用之。有病病受。于胎仍无 伤也。但宜中病即止。不可过剂。经云毒药治病。十去六七。此之谓也。
<目录> <篇名>小儿白喉证 属性:治法皆同。惟小儿为哑科。凡有发热咳嗽。口流涎沫。饮乳便哭者。必须看喉咙有无形迹。倘喉内红肿。发有 白点。如法施治。但血骨未充。服药之分两。宜视年岁之大小。体气之强弱。而酌减之。然小儿好哭。难于吹 药。轻证即可以服药而愈。其有危险重证。仍须吹药。不可畏其啼哭而不用也。
<目录> <篇名>白喉热证吹药 属性:(此方不独白喉可治。即风热喉症。以及齿痛舌泡诸病。无不神效。惟熊胆牛黄麝香三味。 真品既少。价值又昂。难于制备。现下另有增减一方。附刻本集之后。功效如神。) \x离宫回生丹\x治热证白喉及乳蛾喉风等证。 熊胆(二钱,如湿润于银窝子内微火焙干)西洋参(二钱)黄连(六分)山慈菇(一钱) 硼砂(二钱)人中黄(一钱)儿茶(五分)真麝香(三分) 青黛(五分)大梅片(一钱)薄荷(七分)真牛黄(一钱) 除熊胆牛黄片麝外。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合熊胆牛黄片麝再乳精细。瓷瓶收贮。腊封固瓶口。勿使泄气。 临时计每次以三厘。对参艮宫除害丹三厘。用铜风鼓吹入白处。含噙片时。使毒瓦斯随风涎吐出。便立刻回生。
<目录> <篇名>白喉寒证吹药 属性:\x坎宫回生丹\x治喉证白喉及乳蛾喉风等证。 真血竭(一钱)细辛(一分)真雄精(二钱)牙皂(二分)大梅片(四分)硼砂(一钱 )真麝香(六分)郁金(一钱)生附片(一钱,密炙极焦枯) 除片麝外。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合片麝再乳精细。瓷瓶收贮。腊封固瓶口。勿使泄气。临时计每次以 三厘对参艮宫除害丹一厘。用铜风鼓吹入白处。含噙片时。使毒瓦斯随风涎吐出。便立刻回生。 \x艮宫除害丹\x专治一切白喉证。 真珍珠(三钱,放水豆腐上蒸三尺香久)地虱婆(二厘,放银窝内微火焙焦)真玛瑙(三钱,入砂 罐内火焙七尺香久)手指甲(五分,瓦焙焦)真珊瑚(三钱,入砂罐内火焙七尺香久)马勃(三厘) 真琥珀(三钱)蚯蚓(六分,瓦焙枯)真辰砂(三钱,水飞)蚕茧(七只,烧灰存性)真麝香(五分 )大梅片(六分) 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再乳精。瓷瓶收贮。腊封固瓶口。勿使泄气。便寒热证临时对用。
<目录> <篇名>白喉寒热错杂证吹药 属性:\x三仙丹\x即离宫回生丹(一分)坎宫回生丹(一分)艮宫除害丹(五厘)临时和匀。 吹法照前。吹完再根据分两对用。
<目录> <篇名>白喉杂治通用方 属性:\x开关立效散\x治一切白喉牙关紧闭。汤水难入等证。 真雄精(一钱)细辛(一分)真牛黄(一钱)牙皂(二分) 真麝香(四分)薄荷(六分,去梗)大梅片(五分) 除麝片牛黄外。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合麝片牛黄再乳精细。瓷瓶收贮。蜡封固瓶口。勿使泄气。临时以 三四厘吹两腮内。或以少许吹鼻孔。立刻开窃。 \x扫涎立效丹\x治一切白喉风涎壅滞急证。 巴豆(去壳取净肉三粒)明矾(二钱)合巴豆炒枯为度。去巴豆取矾。乳细末。瓷瓶收贮。遇风涎壅滞。用 少许温水泡透。新笔醮水。涂扫喉内。使风涎吐出。然后吹药。则取效更捷。扫后用二次米泔水漱口。 \x提毒异功散\x治一切白喉急证 真血竭(六分)斑蝥(四钱)大梅片(三分)制乳香(六分,去净油) 全蝎(六分)麝香(三分)制没药(六分,去净油)元参(六分) 斑螫去头翅足。糯米拌炒。以米色微黄为度。炒后去米。除麝片外。共研细末。过绢筛。再合麝片乳细瓷 瓶收贮。遇一切喉证。将随用膏药开摊。以此散放膏药中心。贴颈项。须对喉内肿处。左肿贴左。右肿贴右。左右俱肿。两边皆贴。阅五六时。揭去膏药。 贴处必起水泡。用针刺破。揩净毒水。即能消肿止痛。亦救急法也。 \x平险如意散\x治一切白喉内外俱肿急证。 赤小豆(四钱)大黄(四钱)芙蓉叶(四钱)蚊蛤(三钱)四季葱(三根)鼠粘(三钱)燕子窝泥 (五钱) 共研细未。将四季葱抖汁。以陈茶水白酒各半。共调和炒微热。敷颈项。 拔毒外出。消肿止痛。 \x引龙归海散\x治寒证白喉急证。 本制附片(五钱)吴萸(三钱) 共研细末。白酒调作二饼。贴两足心涌泉穴。若天气寒。用火微烘。庶无 根之火浮越于上。得此引之而自降。亦以类相求之法也。
<目录> <篇名>白喉针穴经络法 属性:颊车穴。在耳下八分。属足阳阴胃经。 少商穴。第一手指内甲角。属手太阴肺经。 商阳穴。第二手指外甲角。属手阳有大肠经。 中冲穴。第三手指中甲角。属手厥阳心包络经。 关冲穴。第四手指内甲角。属手少阳三焦经。 少冲穴。第五手指内甲角。属手少阴心经。 凡此六穴。应病行针。穴处俱离指甲一韭菜叶宽。如病者畏针穴之多。只针少商一穴。亦立起沉。 宜针出恶血为妙。无血者不治。再用生姜擦针口。布条包裹。以避风袭入针口。 三方银针式 太阴肺经在大指内侧。去甲角一韭叶。 \r图\p05-c30a1.bmp\r 在中指端去甲角一韭叶。系厥阴心包经。 \r图\p05-c30a2.bmp\r 在小指甲内侧去甲角一韭叶。系少阴心经。 \r图\p05-c30a3.bmp\r 在二指内侧。去甲角一韭叶。系阳明胃经。 \r图\p05-c30a4.bmp\r 在四指外侧去甲角一韭叶。系少阳三焦经。 \r图\p05-c30a5.bmp\r 人有大小长短不同。以同身寸尺取之。人长则寸长。人短则寸短。老幼男妇皆然。取法男左 女右。屈中指以草量中节屈纹为准。 \r图\p05-c30a6.bmp\r 颊车在耳下。同身寸八分。曲颊端近前陷中。开口有空。即是穴。系阳明胃经。
<目录> <篇名>附录 属性:一谢城明经有二孙。俱患白喉。季孙已死矣。长孙在危急间。医总用攻利解毒清润诸剂。不效。余用荆防败毒散。 重用羌活以散表邪而始效。继以参桂饮而夏效。适余他出。前医复用元麦地芍之类。喉内加生两蛾。蛾上见白点。 又内关复起白块两条。鼻塞出血。痰壅。两颧通红。右寸关脉浮数而散大。左缓弱。而两尺微。此皆为肾中阴寒 所逼。龙雷之火上乘也。若再清凉。则愈滋阴寒。寒愈盛而火愈升。肾脏几希之火。其为阴寒所灭甚速耳。故少阴脏 中。重在真阳。阳不回则邪不去。余以人参君主之药保元。肉桂辛温补火。入坎宫之命穴。但中宫为寒凉久困。更入 炮姜温中以助健行。少加柴胡以提外陷之邪。鼠粘僵虫利咽消核。果服一剂而平。但内关白块未退。痰与火未降。继 以参桂姜砂温补中下。南星法夏以消痰饮。鼠粘利咽。更入葱汁以通阳气。真火既归于中。而阴凝之毒自解。后以 术姜桂以收全功。 一杨君钧和有女三。长与季俱患白喉证毙。而仲女又患此证。延余往视。白块 将满。不甚疼痛。此虚寒证也。服理中汤。吹坎宫回生丹而愈。后其家传染者二。一服参艾饮。吹坎宫回生丹。一 服清咽利膈汤。吹离宫回生丹而皆愈。传染者虽一病源。而体气寒热攸分。所以又不可拘方也。 一湘潭胡君筠棠之子。小舌旁边一点白。痛甚。脉浮数而细。此病尚在表也。余用人参败毒散。其家恐药之 太轻也。别请医。以大承气汤加豆根元参二剂而病剧。既又延余转用荆防败毒散。三剂全愈。此轻证而用重剂之一戒也。 一湘潭马丈益卿六十余得一子。视若掌珠。凡食之稍寒者。必禁勿与。忽患白喉。色焦黄痛甚。余知其有积热 也。用清咽利膈汤。其家嫌药之苦寒。坚不与服。余因辞去。后医迎其意。以人参术归地姜桂。其病转剧。次日声嘶 鼻血气喘。不三日而毙。此实热必用寒剂之一法也。 一常宁总戎周定安夫人病数日矣。杂证多端。尚不知为白喉。因不甚痛故也。一日偶言喉痛。延余往治。视内关白 块两条。色如凝膏。其家惧甚。余曰。幸而未服凉剂也。犹可以治。吹坎宫回生丹。服参桂饮二剂。白块减半。继以温 胃汤。不数剂而全愈。此寒证必用温剂之一法也。 一长沙清军府李兰生都转夫人忽患喉痛。发热恶寒头闷。心烦口渴。便涩鼻出 血丝。延余往医。见内关白块两条。色焦黄。肿痛异常。汤水难咽。舌苔边白中黄。诊右寸洪大。而左关浮数。 此足厥阴手太阴风火上冲而成也。余初用人参败毒散。吹离宫回生丹。肿痛俱减。次用四物甘桔汤。白块退。 诸证悉除。后用六味地黄汤加栝蒌壳丝茅根而全愈。 一长沙陈汉仙茂才喉痛数日。医用清润解毒诸剂而病愈剧。发热恶寒。痰涎上涌。声如拽锯。小便不通。汤 水不能下咽。已二日余矣。其家视变证蜂起。怆皇惧甚。延余往治。视喉内淡红微肿。内关白点已陷。舌苔白。 两手脉弦而紧。误以清凉凝闭风寒。阻滞经络。余用坎宫回生丹。合开关立效散。连吹二三次。立刻上下交通。 饮食即进。随以柴胡饮提已陷之邪。不数剂诸证悉除。后以加减六君子汤十剂而全愈。 一善化沈筱岚孝廉。大舌边起白泡数颗。医用元麦赤芍竹叶之类。连进三剂。一宵忽痰涎上涌。精神疲倦。 恶寒发热。胸结。饮食不能下咽。延余往治。诊两寸浮弦。右关沉紧。喉内白块已满。色如霜雪。痰涎稠粘不断。 此风寒在表。未经宣发。误以寒凉迭进。变成坏证也。余用荆防败毒散以驱表邪。吹 坎宫回生丹以祛恶毒。次日白块退净。而胸膈为风痰阻隔。食入少顷即吐。 不能直达中下二焦。证类关格。其家惧甚。复巫医杂投。百计罔效。余细察脉证。犹属风痰之毒阻隔。与喉无干。遂 用拔毒及引龙归海之法。始两耳颈项稍发红疹。再用艾叶皂角白酒炒热。布包熨之。随熨随发。遍体红疹无间。 其家以为变证。惧之尤甚。余曰此佳兆也。必欲提毒表出。始能开其阻隔。次日果胸膈豁然。饮食即进。随以人参败 毒散再提表以托毒。继以人参君主之药保元。鼠粘僵虫利咽。法夏陈皮以消痰饮。银花蝉蜕以清余毒。不数剂诸 证悉除。后用六君八珍以收全功。此风寒表证。必须宣发。不可辄用清凉之一戒也。
<目录> <篇名>附治单双乳蛾神效吹药方 属性:\x紫砂散\x 明月石即硼炒(一两)净牙硝(五分)当门子(一分)紫荆皮(五分)大梅片(五分)飞朱砂(五分) 共研细末。瓷瓶封固。遇症吹之。孕妇忌用。
<目录> <篇名>附原定增减白喉热证吹药方 属性:西洋参(二钱)大梅片(一钱)云连(一钱五分)山慈菇(一钱)元明粉(六分) 硼砂(三钱)人中黄(一钱)西洋参叶(八分,去梗)薄荷(七分)块儿茶(五分)建青黛(五分) 上药除梅片青黛元明粉外。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再合梅片青黛。元明粉。 同KT精细。瓷瓶收贮。黄蜡封固瓶口。勿使泄气。用法同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