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一个人的学校
2017-03-22 | 阅:  转:  |  分享 
  




一个人的学校



从县城锁南镇到龙泉乡达柴学校,大约要走二十多公里的山路,虽说这条通向大山深处的土路还算平整,但汽车行驶在几千米的深沟边,还是让人有些目眩。

“教学点的孩子们一般中午不回家,午饭都带着干粮,学校会按时提供开水。”

龙泉乡学区的区长马自信告诉我们。

在干旱的东乡山区,能够保证孩子们中午喝上洁净滚烫的开水,也着实不容易。山区的很多学校大都修建在半山腰,平时的饮用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山泉去挑,辛苦不说,仅在陡峭的山路上一个来回就要占去很多时间,和城里的教师相比,这些山区的老师们要付出更多,他们除了正常上课,还要保证孩子们的喝水,有时候遇上雨雪天,有些路远的孩子回不了家,老师们还要解决他们的午饭,如果雨雪一直不停,放学后又要陪着这些孩子走好几公里的山路送他们回家,而这些老师的报酬那时候也只有几百元多。

达柴学校的教师章宪元就是东乡县众多山区教师中的一个,他在这个偏远的山区学校已经教了十几年的书,让山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再说服他们去上高中或者大学,是章宪元到这个山区学校任教的最大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他以最初400元的工资在达柴学校呆了整整十年多。这十年,他既是这个学校的校长,又是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同时还兼顾了学校的门卫和孩子们下雨天回不了家的吃喝问题。

我和章宪元是在龙泉乡中心学校不期而遇的。在听过介绍后他握着我的手憨厚地说:“我就是个教书的,没什么可说的。”

可他仅仅是教书的吗?

2005年秋季开学时,章宪元背着行李踏上了去达柴学校任教的路程。当爬过几座山梁,趟过几条旱沟,气喘吁吁爬上一个山头时,他就远远望见了坐落在两座山之间的达柴学校,学校的脚底下有一条深深的山沟,沟底下一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将学校和村子连接了起来。章宪元拖着疲惫的步履,风尘仆仆走进了学校。

眼前的学校使他不敢想自己的眼睛。这还是学校吗?没有大门,只有两间用粗糙的木头顶着的破陋教室。教室里,几张残缺不全的课桌靠墙角立放着,教室外,一堵一米高的土墙围着坑坑洼洼的操场。

章宪元的心里似乎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怎么也提不起精神。

下午,他又去村里转了一圈,村民们的生活比他想象的还要穷。他的心又凉了半截。但他同时也了解到,达柴村有几百名村民,由于坐落在大山深处,设立的教学点一直没有聘请到来这里愿意教学的老师。

这一夜,章宪元在土屋子里整整思考了一夜,他知道,如果自己甩手一走,村子里的这些孩子们又要失学,村民们多年的期盼也要落空。一咬牙,他终于留了下来。

虽然是留了下来,但很多具体的困难接踵而来。首先是吃饭问题,头三个月他还硬着头皮在村主任家吃住,可是时间长了,他都有些不好意思了,毕竟村主任家也还不是很宽裕。后来,村主任虽然一直挽留他,但他还是在村民们的帮助下添置了厨具,一个人就在学校里盘起炉灶住了下来。为了节约时间不去山沟里挑水,他学着村民们的样子找了几块塑料布平铺在房顶上,下面放一个水桶集留雨水,经过沉淀后就当做了饮用水,虽然有些苦涩,但毕竟节约了时间,也没有了在陡坡上急急忙忙挑水的风险。

吃住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学校没有电怎么办?他找来村民们一商量,大家就找了两根木棍,一些旧电线,从最近处的农民家接了过来。

但是问题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由于这些电线破损严重,经常短路喷火,不仅会时不时的停电,而且还耗电严重,加上那时候一度电两元钱,章宪元一个月的工资有三分之一就交了电费。冬天一旦停了电,他更是卷缩在冰冷的床上挨过漫漫的长夜。

“那时候住的房子太陈旧了,有很多裂缝,晚上夜风吹进来后就冻得发抖。因为屋顶有裂缝,有时候碰上下雨天,外面的雨停了,屋子里的雨还滴滴答答个不停。”章宪元苦笑着说。

山区的交通也是村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难题。达柴村的农民出门就爬山,挖出的洋芋几天运不到外面销售,这使我深深理解了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在山大沟深的东乡,不要说陡峭的山路制约着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就是日常的生活也是困难重重。

2011年,营养改善计划在东乡县全面实施,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可是章宪元却犯了愁。因为通往村子的那条山路又陡又窄,发送营养餐的汽车到不了学校,开始他就央求村民借他们的毛驴驮运,可是时间长了,学校和村民都不方便。

说起这件事,章宪元至今感慨不已:“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只好挪用学校的经费买了一辆旧摩托,自己来回接送。我知道挪用经费是违反纪律的,可我没有办法,只好向领导作检讨。好在领导也理解,只是批评了我几句后也再没说什么。”

买了摩托车后还发生了一次事故。那是2012年11月份的一个下雪天,章宪元在接送营养餐时由于山路陡峭,他一不小心掉进了路边的一个深坑,左腿子上划下了一道七寸长的伤口,至今还留有伤疤。但是尽管如此,章宪元还是非常欣慰,按他的话说,最起码保住了这些贫困的孩子们能按时吃上营养餐。

来自河滩镇的章宪元是一名汉族教师,为了让学生们深入理解每一节课的内容,他用三年的时间学会了说东乡话,十多年来,只要有哪位学生不来上课,他就会踏上陡峭的山路,走进偏僻的山坳,苦口婆心把那些不打算继续上学的孩子给拽回来,他的执着和认真负责,深深打动了那些孩子的家长,他们不仅按时送孩子上学,还让孩子们给他带去自家种植的玉米和土豆等,村子里只要有喜事吃平伙,也一定会请他参加。要是学校有事,村民们更是全力帮助。达柴村淳朴的民风和孩子们渴望读书的梦想坚定了章宪元留在山区的决心,每一个学期,他总会拿出一部分工资,给孩子们买一些学习用品。

十年的坚守和辛勤,换来了达柴村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四月,我们进入这个山区学校的大门时,两排崭新的瓦房映入眼帘,宽阔的操场里铺上了平整的红砖,花园里已经撒上了花籽,五星红旗在校园的中心高高飘扬。

马自信告诉我们:“达柴学校是一个人的学校,章宪元既是校长,也是唯一的教师,而且还兼着门卫、做饭的厨师。但在他任教的十年多时间里,大概有100多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习,升入到高一级学校就读,特别让人高兴的是,十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失过学。”

章宪元说道:“山里的孩子能吃苦,再大的雨雪,他们都坚持上学。这一点令我非常感动,这也是我能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东乡山区的教师们所付出的,却远远不止这些。他们的报酬不算很高;但他们的奉献精神个个都到了无私无我的境地。

那几天,我一直在想:

当贫困在侵袭这些山区的孩子时,是谁,向他们伸出了温暖的双臂?

当失学的孩子无助地徘徊在校园的门口时,又是谁,把他们首先拥进自己的怀抱?

是他们——这些生活工作在山区的老师们;是他们,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守望着山区孩子明天的梦想。



















献花(0)
+1
(本文系牛之道wxy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