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宝宝发烧勿输液
2017-03-23 | 阅:  转:  |  分享 
  
宝宝发烧勿输液,蔬菜三样保平安?生姜切成片??白萝卜????????????????香菜根在宝宝生病发烧的时候,轻易不要给宝宝吃退烧药,也
不要输液!宝宝发烧的时候有个中医告诉我只要你给孩子输了一次液,孩子大部分会1-1.5个月就病,因为免疫功能退化的缘故。告诉各位妈妈
退烧的一个方子:是在宝宝生病的时候,一个老中医给的。“香菜去叶子留茎和根3-4根?白萝卜2-3片?生姜1-2片?加冰糖加水煮
15分钟。待温度适中给宝宝喝,宝宝喝下去会出汗退热的”各位妈妈们可以试试看,效果非常好。。。小儿推拿按摸详解【一】(动画图解)五脏
相对五行一、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
向掌根直推,见中图。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约推100~300次。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
无力等。图解:?二、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
0次。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穴位
: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
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图解:四、穴位: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
0次。?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穴位: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操作:①补
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主治:高热神
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图解:?这是从网上找到的,五脏相对于五行的,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做按摩,闲着也是闲着,做
了总比没做的好。只是上面说的是患儿,应该对应大人的也可以的,我询问过中医,穴位是一样的。健身是全民的,无论是以什么方式。没事时,坐
车时都可以按摩一下试试了!小儿推拿按摸详解【二】根据小儿的形体、生理、病理以及特定穴位的形态位置等特点,专用于防治小儿某些病证的
推拿方法。又称小儿按摩。关于小儿推拿,早在2000多年前即有这方面的论述。1973年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五十二
病方》中即有这方面的描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法中介绍了捏脊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膏摩防治小儿疾病的方法;宋代
《苏沈良方》记载用掐法治疗脐风撮口等证。明清时期,推拿疗法在儿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小儿推拿专科,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
专门体系,这一时期出版了近30多种小儿推拿专著,在现存的10余种著作中,有《针灸大成》等。小儿推拿的特点有:①在经穴方面提出了五
指经穴通联的观点。②有适应于推拿特点的穴位,这些穴位大多集中于头面及上肢部,且穴位不仅是点状,也有线状和面状。如前臂的三关穴和六腑
穴都是线状穴,而指面部的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诸穴皆为面状穴。特定穴位的点、线、面状和分布特色,更能反映推拿手法治病为主的
特点。③诊断中发展了腹诊法,治疗上很重视归经施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则。④在推拿手法方面,强调以轻柔着实为主,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适达病所,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八法为主的一整套小儿推拿手法和复式操作法。⑤在临床操作中,一是强调先头面、次上肢、次
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程序;二是强调手法的补泻作用;三是重视膏摩的应用和使用葱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这样既可保护娇嫩
皮肤不致擦破,又增强手法的治疗作用。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如泄泻、呕吐
、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证。儿科推拿按摩——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一、感冒感冒俗
称伤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气候变化多端,冷热交替的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发病率最高。小儿脏腑娇嫩,得病之后
,容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以及化热变喘等兼症,这是小儿感冒的特点,临床上应予注意。小儿常见的一些传染性疾病在早期,也可表现为感冒
症状,必须提高警惕,加以注意以免延误治疗。(病因病理)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在气温低下,或突然变冷时最易发病。
外感风寒是感冒的主要原因。小儿形气未充,肌腠疏薄,表卫不固,抗病能力差,一旦外界气候突然变化,冷热失常时,易被外邪所侵而致病。外
邪侵袭首先犯肺,肺主呼吸,系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风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客于肺卫,导致表卫调节失司,肺气失宣而出现恶寒、发热、头
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肺失清肃,津液凝聚成痰,痰阻气道,导致肺闭痰喘。小儿脾常不足,感受风邪之后,会影响脾胃运化的功能,造成
乳食积滞呕吐、腹泻。邪热不退,扰乱神明,引动肝风出现烦躁不安、抽搐等症。(临床表现)小儿感冒,根据临床症状的表现,分为风寒感冒
和风热感冒两型。1、风寒感冒发热、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头身疼痛、喉痒、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
淡红。2、分热感冒高热、微恶寒、汗少、喷嚏、鼻塞、流黄涕、头痛、面赤、咽红、咳嗽痰黄、舌尖稍红、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指纹
红紫。(治疗)治则清热解表,发散外邪。处方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河水。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风
热者加推脊。方义清肺经,清河水宣肺清热;推天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祛
散风邪,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推清河水以清热解表。若兼咳嗽,痰鸣气喘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运内八卦;兼见脘腹胀满,不
思乳食,嗳酸呕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推天柱;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宁者加清肺经,掐揉鱼际交,掐揉五指节。二、咳嗽有
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实际上咳不尽无嗽,嗽亦不尽无咳,故一般统称之为咳嗽。咳嗽是小儿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一年四季皆可发病
,而冬春季节尤为多见。咳嗽的成因不一,种类亦多,外邪侵袭肺脏可引起咳嗽,其它肺腑有病累及于肺,也可发生咳嗽。因此在临诊时必须全面检
查,仔细分析正确诊治。临床上一般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小儿以外感咳嗽多见。(病因病理)1、外感咳嗽本病的发生多
因人体卫外功能不固,在寒冷季节或气候突变时,风寒等外邪侵袭而致。肺主气,为五脏之华盖,上系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呼吸,为人
体气体出入治节的主要器官。肺为娇脏,风为百病之长,人体一旦遭受外邪侵袭,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必首先犯肺。肺气壅遏不宣,清肃
之令失常,影响到肺气之肃降,上逆则致咳嗽。2、内伤咳嗽本病多由外感,咳嗽久治未愈或失治转变而成;或肺脏虚弱,或脾肾有病累及肺脏
所致。久咳伤阴,肺失濡润,则肺气上逆而咳嗽少痰;肺气不足则气短而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肺气化不足,影响于脾,则脾失健运
而水液不能化生精微,反而生湿聚为痰浊。湿痰积于肺,影响气机出入,逐为咳嗽。寒久伤肾,肾虚则不能纳气,而影响津液之输化,肺气之升降。
人体的气化功能失常,则水气不能循常而积为患,上逆犯肺,可见喘促气短,咳声无力。(临床表现)1、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初起咳
嗽无痰或少痰,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恶寒不发热或有微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指纹淡红。(2)风热咳嗽咳嗽,痰黄稠,咯痰
不爽,发热恶风,汗出,口渴唇燥,流黄涕,咽燥干痛或痒,便秘,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指纹鲜红。2、内伤咳嗽(1)阳虚咳嗽咳声
不扬,痰稀色白,便溏,面色咣白,易出汗,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动则气急,苔薄白,舌淡红,脉缓无力。(2)阴虚咳嗽干咳无
痰或少痰,吐痰胶粘,咽喉干痛,大便干燥,甚则口苦,低热或不发热,舌红无苔,脉多弦细或细数。(治疗)1、外感咳嗽治则疏分解表
、宣肺止咳。处方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方义推天门,推坎宫,揉太阳
疏风解表;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清肺经,揉乳旁,揉肺俞,分推肩胛骨宣肺化痰止咳。若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风
热者加清天河水;痰多喘咳,有干、湿性罗音加推小横纹揉掌小横纹。2、内伤咳嗽治则健脾养肺,止咳化痰。处方补脾经、补肺经、运
内八卦、推揉膻中,运内八卦宽胸理气,化痰止咳;揉乳旁,揉肺俞宣肺止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健脾胃助运化。久咳体虚喘促加补肾经,推三
关、捏脊;阴虚咳嗽加揉二马;咳痰不利加揉丰隆、天突。三、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临床上常以阵发性呼吸困难,呼
气延长,喉间有哮鸣声,严重时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多见于春秋季节。气候突变,寒温失宜,饮食不当等为本病诱发因素。古人认为哮与喘
不同,《医学正传》说:“喘促喉间如水鸣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但在临床上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为哮喘。小儿哮喘多指
支气管哮喘。(病因病理)小儿哮喘病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证治汇补》说:“内因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
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病”。1、内因本病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不足有关。肺虚表卫不固,痰邪内状;脾虚运化失职,不能
行其津液,积湿生痰,上贮于肺;肾虚不能纳气,则气短而喘。2、外因气候转变,寒温失调,外邪侵袭肺脏,肃降失常,肺气壅塞,呼吸不利
,气逆而喘。哮喘是由于外来因素作用于内在因素而发病。素有特异体质的小儿,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如外感风寒或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咸酸
食物等,常可导致现出发作。反复发作则可导致肺气耗散,病程日久肺虚及肾,出现肾阳虚亏的症候。哮喘有寒、热及寒喘兼阳虚之分。《景岳全
书》载有:“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外感风寒,寒伏肺俞而聚液生痰,或素体阳虚,气不化津而致寒痰内伏发为哮喘。
素体阴虚,痰热郁肺,或寒痰久伏化热则发为喘。哮喘反复发作,肺气耗散,肾阳虚亏,气不摄纳为寒喘兼阳虚。(临床表现)哮喘主要症候为
呼吸急促,咳嗽气逆,喉间哮鸣有声,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平卧困难,咳痰不出,甚则张口抬肩,面白唇青,神倦肢冷,头汗涔涔。1、寒喘
咳嗽喘促,喉间有痰鸣声,吐痰清稀,色白多沫,形寒无汗,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不温,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数
或浮滑,指纹淡。2、热喘咳嗽气喘,呼吸憋气,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膈满闷,烦躁不安,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
便燥秘,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浮数,指纹深红。3、寒喘兼阳虚除上述寒喘的症状外,兼面青唇紫,口不渴,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头汗
涔涔,张口抬肩,端坐喘息,四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濡而无力,指纹淡白。(治疗)治则降气平喘、化痰。处方清肺经,
推揉膻中,揉天突,搓摩胁肋,揉肺俞,运内八卦。方义揉天突,搓摩胁肋降气引痰,推揉膻中,运内八卦,揉肺俞,清肺经宽胸宣肺,降气平
喘化痰。热喘加清天河水;寒喘加推三关,揉外劳;久病体虚、阳气不足、肾不纳气者加推三关,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清肺经改为补肺经。小
儿捏脊疗法[概述]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
,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
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基本内容]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
颈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
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捏拿完毕,再按肾俞穴。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
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3、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
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4、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
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
汗提肾俞、照明俞、肺俞;尿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呼吸
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操作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
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
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
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
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适应证]
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
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禁忌症]脊拄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
、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注意事项]1、本疗法一般在空腹时进行,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
息2小时后再进行。2、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手法宜轻柔。3、体质较差的小儿每日次数不宜过多,每次时间也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
宜。4、在应用此法时,可配合刺四缝、开四关、药物、针刺、敷脐等疗法,以提高疗效。[按语]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
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
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小儿按摩诊治(动态)咳嗽【简介】咳嗽是机体对侵入气道的病邪的保护性反应。古人以有声无痰称咳,有痰无声称嗽。临床上二者常并见,通称
咳嗽。咳嗽是小儿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一年四季均可以发病,冬春季节尤为多见。外界气候冷热的变化常是诱发因素。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感冒,部分以咳为主的肺炎等疾病。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的侵袭及肺、脾、肾三
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一般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小儿以外感咳嗽多见。症状主要以咳嗽为主,伴有发热、鼻塞、胸闷气短、干
咳少痰或咳嗽痰多、神疲等。按摩方法一1.常用手法(1)患儿俯卧,家长用小鱼际按揉患儿背部的肺俞穴5分钟。然后,向两侧分推肩胛
骨100次。(2)患儿仰卧位,家长用拇指点揉天突穴50次,揉膻中1分钟。(3)按揉并弹拨患儿足三里、丰隆穴各1分钟。2.随证
加减(1)外感风寒型: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涕,咽痒,或头身痛,发热恶寒,无汗,苔薄白。常用手法加减①推三关300次。②拿风
池、合谷穴各10次。③推太阳30次。(2)外感风热型:咳嗽,痰黄咯吐不畅,咽于咽痛,甚则胸痛,或有发热汗出,舌苔薄黄常用手法加减
①清肺经、退六腑各300次,②揉大椎30次,③用拇指在肩井穴上作按揉法10次,最后用双手拇指与食、中二指提拿肩井5次。(3
)痰湿咳嗽型:痰多而嗽,屡咳痰而不绝,痰白胸闷,恶心,纳呆,舌苔白腻。常用手法加减补脾经300次,掐揉四横纹5次。②运内八卦10
0次。(4)火热咳嗽型:干咳连声,少痰,或痰稠夹杂血丝,胸胁胀痛,烦躁口苦,面红目赤,舌边红,苔薄黄少津。常用手法①按揉掌小横
纹100次。②揉内劳宫50次。③推涌泉穴200次,揉肾俞1分钟。top按摩方法二1.常用手法(1)按揉膻中穴2分钟。
(2)患儿仰卧,家长在其头前,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分开,自胸骨顺1~4肋间向外分推至腋中线,操作3分钟。(3)患儿俯卧,家长用
拇指按揉肺俞、脾俞穴各2分钟,最后轻揉肩胛骨内侧结束治疗。生活调理(1)受凉感冒,常能加重病情,故要注意保暖,预防风寒侵袭。
(2)冬春季节病儿少去公共场所,预防传染病。(3)合理喂养,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感冒【疾病】感冒【简介】感冒是小儿时期最
常见的疾病,俗称“伤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冬春季更为多见。现代医学认为,感冒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感冒,一种是流行性感冒。普
通感冒是由鼻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起病较慢,局部症状较重,全身症状较轻为其特点;流行性感冒又叫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
发病急,全身症状重,可有暴发性流行。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与外界气候变化和小儿正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腠理疏薄,表卫不固,抗病能力较差,对外界气候变化不能很好适应,故易为外邪侵袭,致成感冒。根据其临床表现,一般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
冒两大类型。常见症状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严重者可出现高烧,烦躁不安或嗜睡,甚至出现抽搐等。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1)患儿由大人扶抱或俯卧位,家长以手掌蘸少许生姜汁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用大鱼际着力推搓背,腰部,以红热为度。(2)
家长以双手拇指在背部风门、肺俞穴分别按揉1分钟。(3)患儿仰卧位,家长以双手拇指推鼻翼两侧各20~30次,然后推印堂、攒竹穴,再
向左右分抹额部,抹到太阳穴后用拇指按揉法。如此反复数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4)家长以拇指先点后揉曲池、合谷穴各1~3分钟。
2.随证加减(1)风寒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常用手
法加①重推三关穴500次。②揉外劳宫100次。③双手提拿肩井穴部位肌肉5~7次。④用食、中指揉二扇门50次,揉时要稍用力,
速度宜快。.(2)风热感冒:症见发热重,微恶风或恶寒,咽痛,口干,有汗,面赤,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舌边尖红,苔薄黄。常用手法
加①清肺经300次,清天河水100次。②按揉大椎穴1~3分钟。③以掌横擦骶尾部,以透热为度。④拿肩井3~5次。(3)咳嗽
痰多者,加按揉天突、丰隆穴各1分钟,推小横纹100次,分推膻中100次。(4)高热惊厥者,加清肺经300次,清心经300次,推涌
泉200次,清天河水500次。(5)食欲不振者,加揉板门100次,摩中脘3分钟,按揉足三里穴1分钟。按摩方法二1.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位,家长用两手拇指自印堂穴开始,交替上推至前发际30次,然后,自额中分抹至两侧太阳穴30次,按揉双侧太阳穴1~3分钟
。(2)揉一窝风穴1~3分钟。(3)揉迎香穴15~20次。(4)患儿俯卧位,家长以掌横擦肩背部,以透热为度。(5)家长以拇
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拿揉上下肢部肌肉并做掌擦每部位3~5次。2.随证加减(1)如流鼻涕、咽痛等症状重者,常用手法加①点揉风池穴
1分钟。②按揉曲池、合谷穴各1分钟。③多揉太阳穴。(2)如高热者,常用手法加①清天河水300次,清肺经300次。②直推脊
柱5~10次。③搓擦涌泉300次。(3)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者,常用手法加①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②按揉中脘、足三
里穴各1分钟。生活调理(1)患儿在感冒期间要注意让其卧床休息。患儿的居室要保证空气新鲜湿润,以防空气干燥。因为尘土飞扬刺激患儿的
鼻子和咽喉,可引起咳嗽。(2)患儿发病期间,要给吃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如稀小米粥、鸡蛋汤等,不给油腻的食品,并注意让患儿多喝水,
多给患儿吃青菜、水果。(3)感冒与流感在发病过程中,都可因继发细菌感染而合并其他疾病,如肺炎、中耳炎等,发现这些并发症后要及时请
医生诊治。直推法以拇指端外侧缘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腹,或以掌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直线向前推动分推法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
两旁分向推动旋推法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运法】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
弧形或环形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1.指揉法用
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掌揉法用掌根大、小鱼际部着力在穴位上回环旋转揉
动,称掌揉法。鱼际揉法仅用大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按法】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
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摩法】摩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种。有顺摩为补
,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等说法。1.指摩法用食、中、无名等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指摩。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旋摩法用双手全掌指面着力,自患儿下腹部开始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解剖方向,两手一前一后作交替旋转运摩,称旋摩法。掐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甲用力掐入穴内以不掐破皮肤为宜。拿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后者又称五指拿捏法正位手势捏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分捏脊法和挤捏法两种捏脊法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挤捏法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用单手或双手拇指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移为抹法【捻法】用拇指、食指面,捏住一定部位,作对称的用力捻动,称为捻法。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