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觉察念头的修行诀窍
2017-03-23 | 阅:  转:  |  分享 
  
觉察念头的修行诀窍

如何行持才算真修行呢?



不只是上座用功,下座做事对人讲话,任何起心动念,无不知晓此念属何心所,或贪或嗔,念念清楚,然后念念托空,随念布施,这就是舍,也是内布施。

修行若只一味在禅堂打坐修行,不晓得觉察念头,都随无明妄想而去,不知舍念,不知三际托空,一天愁眉苦脸,怎么称得上是修行人呢?那是魔障道中人,面上一点慈悲喜舍的气息都没有,随时在无明业障中烦恼,懵懵懂懂,哪算是修行?达摩祖师的四行观,才是真修行,也是上次大慧师所提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的起步工夫,随时随处都在行持中,那才是真修行,真三际托空。

若前念不对,马上忏悔,然后舍念,即得后念清净。若再起念,还在此境界中,自己有多痛苦!

菩萨行是一颦一笑都要清清楚楚,念念舍,提得起放得下,若能“惩忿窒欲”惯了,一上座用不着求定即在定中,此乃自性大定,盘不盘腿都无所谓,即是“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此即如来大定。

要认得它(念头)的法相,晓得这念是嗔、是贪、是恼、是盖覆、是谄曲、是嫉妒、是好胜、是埋怨,都要清楚,都要托空,随起、随扫、随舍、随空。



--南怀瑾老师





在生活中,不论我们做什么,只要能保持一份觉察,对自己的身、语、意进行觉察,这就是禅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修行者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生活纳入禅修;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加上觉察,即是真实的禅修。只要能做到时时觉察,禅修就变得很简单,吃饭、穿衣、举手、行走,只要你加上觉察,这就是禅修之路。

禅修是开启智慧的方法,而这方法就是对当下的身心现象提起觉察。事实上,人们容易陷入身心事务当中而忘记觉察;禅修训练就是培养这种觉察的习惯。如果能够身体力行地进入觉察,人们不难发现,建立这种时时刻刻觉察的心,可以大幅提高智慧;同时,持有一颗觉察的心,在世间的层面上也有很大的利益。保持对当下的觉察是一项能力,需要培养才能形成。心的习气是牢固的,每当我们面对事物时,可能会一再地忘记觉察。以往形成的不良习惯阻碍当下的觉察,对此,只有不断地重拾觉察,培育新的觉察习惯。每当意识到自己并未觉察时,只要振作起来,重拾觉察即可。不要因此而谴责自己,其实,能够意识到自己并未觉察,已经是在觉察了。心从目标上跑开了,那是正常的,只要觉察到这种情形,其本身就是一种觉察。所谓修习就是一种训练,让心培育出一种观照当下的态度。建立觉察的习惯需要从当下这一刻开始,一次一次地训练对当下觉察的能力,久之,这项能力就会被开发出来。

觉察的重点在于当下,修行者无须费力寻找觉察,面对当下的身心,保持专注,这就是觉察了。当你喜悦时,觉察它;当你生气时,觉察它;当你愤怒时,觉察它;当你平静时,觉察它。觉察意味着没有评价,真切地对当下的情形留心察觉,就是觉察。所以,真实的修行就在当下。

假如我们觉察念头,会看到它流动不止,如果你不干扰它,只是留心地看着它,这就是觉察了。面对念头,当你能够反复地进行觉察,那些喋喋不休的念头就会失去一部分力量,它对你的干扰会减弱——这是因为你使用了觉察。我们知道,那些无休无止的念头与觉察出于同一源头;若能保持觉察,那些念头的力量会被削弱,觉察会更有力。

在持续地训练下,那些制造念头的力量会有一部分被转化为觉察,这就是转化——更多的能量被转化为觉察的力量。从根本上说,觉察的力量来源于心。如果心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念头的制造上,那么会有更多的念头被滋生出来;在人们还不清楚念头的本质时,诸多的念头会给心带来混乱。但当你倾注力量进行觉察时,心的力量被调动在觉察上,念头的力量被削弱。

修行者可以自己体会到,觉察的力量愈强,念头的力量愈弱;在强烈的觉察下,念头就会显出它的基本状态,念头变得单一而清晰——这是觉察的结果。现实中,许多人想尽办法,希望自己的心能够清净一些,能够不受念头的干扰;在这方面,最好的方法是面对念头,不评价,不抵抗,只是觉察。人们心理上的诸多问题与弱点,都与不了解念头有关。当我们太过执着念头的内容,烦恼会不断地被引生出来;而觉察念头,就可以了解念头的本质,同时也可以阻止烦恼在当下生起。我们可以在自己内心进行测试,只要你对念头保持觉察,念头的力量就会被削减,执着的情形同时也会减弱,而烦恼很难从你的觉察中生起。

有人或认为,这种觉察也许会让他丢失一部分意念,丢失的意念可能会有价值;但有经验的人会认为,意念并非越多越好,诸多错误与混乱的念头缠绕在一起,并不会制造智慧,反而是产生错误的源头。只有智慧才能带来平静,所以佛陀指出,清净的心理是产生智慧的最佳环境。观念头的禅修就是发现念头的整体运作模式与结构,不再受它的迷惑,不再身陷其中而受念头的束缚。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深陷意念之中,只要立刻重拾觉察,当下你就能保持清醒,远离烦恼,并继续你的工作。

觉察并不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在工作与生活的同时,觉察与其同时进行,它们互不相碍。对现阶段的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能时时保持觉察,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觉察,就是真实的修习——这与专业的禅修者有着同样的效果。我们一直在使用念头,而不知道它的本质;禅修即是觉察,在你使用念头的时候觉察它,真正的智慧将从这种觉察中升起。



如是2008-1-26





放下,不是不管、而是觉察(杨楠)



夏令营已开始四天。虽然我没能参加,但一直在关注网上的禅修营报道,期盼着每一篇活动记事或参禅日记。今早一起床便打开网页,发现《养息香慧命香》这篇参禅日记,其中的坐禅感受,正说到了自己的痛处。而记录的法师开示,精彩地点到了痛处的病根。回想自己禅修时,心里总有个东西在提着:“这是在用功,要用功,要仔细想个用功的诀窍!”殊不知这个提着的“要用功”,恰恰违背了用功的第一要务——放下!



既是放下,便要放下万缘,惦记“找诀窍”的想法要放下,琢磨怎样腿不疼的念头也要放下,如何参话头的思考也要放下。可是,说了这么多“放下”,怎么做才是放下呢?



“它本身有什么方法可言呢?是纯净天然的事。”法师开示,“就如‘静止的流水’,这个境界不是寻伺得来的。”这句一下道破“放下”的玄机:不是寻伺,而是觉察。



所谓“静止的流水”,我想“流水”便是心中的杂念,这些杂乱的念头是心的习性,是奔流不息的,用功之处不是改变流水的方向,乃至要一刀切断水流,否则会越改越累,越断越复杂。而流水背后这个潜伏起来的“觉察”,才是用功的关键。



任其流水不止,而觉察不随其转,静止的是觉察,不是念头。或者说,觉察不需要刻意去让它静止,觉察本身就是一种静止,这也就是止观的相互关系。观力的增强依赖于止,同时又能增强止的能力,止力的增强也依赖于观,同时又能增强观的力量。所以,越能觉察,便越能静止,越能见到静止的流水,也就越能放下对流水的追逐。



法师常讲“放下,就那么简单”,但是这个“简单”,我直到现在才琢磨出一点简单的味道。确实很简单,把改变念头的精力转移到觉察念头上来就行了。看流水,不会让人疲劳,挖沟通渠地去改变水流的方向,可谓徒劳而无益。



“静止的流水”,精辟地告诉了我们坐禅是在做什么——那就是轻松地坐在那里,看水的流来,流去……

献花(0)
+1
(本文系万众传媒济...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