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藏书之颠扑不破的规律
2017-03-28 | 阅:  转:  |  分享 
  
藏书之颠扑不破的规律

藏书的着眼点

我认为,藏书的第一个着眼点在于内容,即要以内容为王。书是用来让人看的,这是

书跟其他艺术品不同的地方之一。虽然图书本身是艺术载体,也有其文物性,但首先注重的

终究是内容,与内容紧密相关的是学术价值。在中国学术史上,两汉、两宋、清学可谓中国

三大学术顶峰,而清学又是三个顶峰中的最高峰。清代学术又可以基本分类为:乾嘉学派(汉

学、考据学、朴学)、古文经学(吴派、皖派)、今文经学、宋学。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清

学中最有成就的领域是:经学、舆地、算学和训诂。那么在清代刻本中,有关这些内容的刻

本,相对而言较有收藏价值。

藏书的第二个着眼点是外在形式。对于古籍而言,外在形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版

本。以《三希堂法帖》为例,乾隆亮墨拓不带花边,便是其第一个拓本。

乾隆年间,皇帝搜集了很多这样的珍贵墨迹。古人没有复印机、照相技术,也没有电

子邮件,于是发明了当时特有的方式:把古代名人墨迹用双钩方式描摹下来,然后把它刻在

石头上,叫作帖。帖和碑虽然都是将文字刻在石头上,但它们的刊刻目的不同,碑的刊刻目

的是为让后人铭记,并不是为了让人拓,而帖从刻文起,就是为了让人拓。所以,碑和帖的

区别就在于主动性和被动性。

《三希堂法帖》就是这种套帖。当年宫里制作这种套帖成本极高,按照内阁上谕档来

说,制作一页亮墨拓的工本费是木刻版的7倍。所谓亮墨拓,就是这种拓本有一种暗暗的幽

光,这种拓法极难,因为人手椎拓难免有深浅,想要拓得纯黑需要极高的技法。因为这个套

帖太有名了,因为人们反复椎拓,到了道光年间,这套法帖出现了磨损,于是人们在磨损之

处加上了花边,就是现在的道光后带花边本。到了光绪年间,连带花边本都很难得到了,于

是后来又有了石印本。

从价值而言,《三希堂法帖》的乾隆亮墨拓价值最高。这套法帖共有32本,然而,30

年来,我只见过一套完整的版本,80年代大概是2万元。大家要知道,80年代初的2万元,

非常值钱。我记得当时一套四室一厅的员工宿舍也就4万元左右,而且就在北太平庄外。同

样,如果现在出现在拍场的话,这一套法帖的价值应该在400万~500万元左右。更何况,

我们现在看不到全本,由此可知其稀有程度。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三希堂法帖》道光后带花边本反而价值会低一些?这其中涉及

一段特殊历史。当年袁世凯登基时,为了庆典,他命手下拓一大批,据说有500多套法帖,

所有参加洪宪登基典礼的官员每人赏一套,所以说,这套带花边本的流传比较多。除此之外,

民国年间,这套石头存在现在北海公园内,那时候,那个地方叫松坡图书馆,馆长是梁启超。

当年因为图书馆经费紧张,梁启超及其馆员就拓了一批拿来卖钱。这些原因导致这套法帖存

世量较多。按照“物以稀为贵”的规律,花边本的价值也就不会太高。

再来说说石印本。因为石印本可以大规模印刷,数量增多,价值自然会降低。所以说,

古籍的不同版本,虽然内容一致,但因为其形式不同,致使它们之间的价值也会相差上百倍。

稿抄校本的独特性

稿抄校本是中国独有的,很特殊。原因在于中国的语言系统。汉语是以原音发音为主的

一个语系,并且是表意文字,这使得两者叠加在一起会产生很多同音而不同意的字,所以很

多字必须写出来才知道是什么,由此导致古籍在历代传承中产生了很多错讹,这也是中国古

籍有校刊学的原因。西方则很少出现这个问题,因为拉丁语系主要以拼音为主,错误率相对

汉语来说比较低。

稿抄校本是对古籍的校正,是还原古代重要著作原本的重要手段,所以,校刊学在中国

极其重要。我们举三个例子。第一,我们先看《攈古录金文》。大家看到涂改很多,原因在

于这是初稿本,其特性就会把不同的东西掺杂进去,不要看它乱,在中国,这就是单独一类。

第二,抄本。为什么我要专门谈邓之诚抄本?他是大学者、大文献家,学识、眼界使得

他知道、了解什么样的古籍、什么样的版本才是最珍贵、最稀有的。

第三,批校本。批校本是古人在各种刻本上做过批注的古籍,即在古籍中加入自己的观

点,这也是古人治学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有的人会单独著述,有的人则是在别人著书之上

阐述自己观点,因此批校本会被单独作为一类著述看待。



光绪三年潘祖荫翻刻士礼居本



《攈古录金文》吴式芬、陈介祺、许翰等撰草稿本



黄丕烈《百宋一廛赋注》

清嘉庆十年黄氏士礼居刻本

初刻本的价值所在

初刻本的价值在于追源朔本。我们以《旧五代史》为例来谈。事实上,二十四史的最后

一史应该是《旧五代史》,但是它一度失传了,到了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们才

从《永乐大典》中将它辑出来,所以当《旧五代史》成立时,二十四史才真正建立完善。我

们要知道,前二十三史都刻于乾隆四年,只有《旧五代史》写的是乾隆四十九年,原因在于

它是单独辑出来的。因此,虽然它只是乾隆本,但它是截至目前,《旧五代史》已知的最早

刻本。

同一部书除了初刻本外,还有后印本、递修本等。而递修本比较特殊,因为中国古代是

用木板刻书,然后大量刷印,一套书版会使用很长时间,比如说有一些宋版一直刷到了清初。

但是我们往往只会重视书版的刊刻年代,而很少谈及印刷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出现书

版陆续损坏的情况,因为古人刊刻一部书会用到很多木板,而这些木板并非来自同一棵或同

一种树,因为这些木板的坚硬程度不同,因此腐烂与损坏也有先后顺序,当一部书版只烂了

一片或者几片,而大部分书版仍然可以刷印时,古人就会将损坏的几片重新刊刻,掺入旧版

中一同刷印,这样刷出来的书就叫会递修本。这种刷法会产生一个问题——每一个书版的递

修程度不同,使得底本变得有差异,因此,我们通常认为,递修本的祖本才是最重要、最稀

有的。

特殊年号的珍罕性

说起时代的上下限,往往比较纠结。我们今天讲清刻本,首先就要谈谈它的时代上限下

限在哪里?有人会认为上限是1644年,但事实上,满人政权在此之前已经存在了,比如顺

治之前的三朝:天命、天聪、崇德,它们怎么算?同时引发的南明文献问题亦很特殊。一般

情况下,我们会把南明划为明,但南明一直到康熙年间还存在,所以,我们不能用清的年号

涵盖它,但你也不能把它归入明代。

第二,关于吴三桂历史的特殊性,致使带有大周年号的古籍颇为稀罕,因为这关涉到了

一段颇为重要的历史史实。

第三,刚才提到天命、天聪、崇德三朝,从时间角度来说,满人的这三朝其实跟明代的

年号相重叠,虽然如此,它仍然应该划为清朝范畴,是清代版本的收藏范围。

第四,由时代所引发的特殊年号问题,也会增加古籍的价值。我们通常把特殊年号的古

籍称之为趣味品。比如说,顺治元年的古籍就颇为珍罕。这一年清兵刚刚打进北京,还没有

站稳脚跟,所以刊刻的书籍会比较少,带有顺治元年年号的古籍极为稀罕。我在这里告诉大

家,顺治元年古籍的稀罕程度甚至超过了很多明代的古籍。到今天为止,我们只见过一种顺

治元年的刻书,而明代的书则见过成千上万部。

再比如说宣统四年。大家都知道,宣统三年发生了辛亥革命,清朝结束。但之所以有宣

统四年的出版物,原因和我们出挂历差不多,比如2017年的挂历,一定是2016年印刷的,

那么宣统四年的出版物也是如此,有一些书籍早在宣统三年就已经刊刻完毕。然而,因为历

史的原因,带有“宣统四年”这个年号的出版物存留很少,因此这一类古籍的价值也会相对

较高。所以说,古籍爱好者可以通过特殊的一些“记号”来掌握历史的特殊性,这也是藏书

最重要的着眼点之一。

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并不是所有古书都值得收藏,藏书爱好者最好先要了解学术史,

然后再制定自己的收藏计划。

善本的概念与范畴

关于善本的概念,丁氏《善本书室藏书志》中有一段议论,大家可以看一下:

一曰旧刻:宋元遗刊,日远日鲜,幸传至今,固宜球图视之。二曰精本:朱氏一朝,自

万历后,剞劂固属草草;然近溯嘉靖以前,刻书多翻宋椠,正统、成化,刻印尤精,足本孤

本,所在皆是。今搜集自洪武迄嘉靖,萃其遗帙,择其最佳者,甄别而取之,万历以后,间

附数部,要皆雕刻既工,世鲜传本者,始行入录。三曰旧抄:前明姑苏丛书堂吴氏,四明天

一阁范氏,二家之书,半系抄本。至国朝小山堂赵氏、知不足斋鲍氏、振绮堂汪氏,多影抄

宋元精本,笔墨精妙,远过明抄。寒家所蔵,将及万巻,择其尤异,始著于编。四曰旧校:

校勘之学,至乾嘉而极精。出仁和卢抱经、吴县黄荛圃、阳湖孙星衍之手者,尤校雠精审,

朱墨烂然,为艺林至宝。补脱文,正误字,有功于后学不浅。

今天,善本的范畴可以用“三性九条”来概括,“三性”是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

艺术代表性。“九条”是元代或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明代刻印或抄写的图书(版本

模糊、流传较多的除外);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

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以及流传很

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

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刻本、

抄本;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

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

的。凡是符合上述九条细则之一者,可称为善本书。当然,由于历史的复杂性,其中也有很

多问题,我们藏书不要局限于这个范畴,也没有必要按照这个范畴约束自己对善本的认定。

作为藏书爱好者,我们必须要清楚国家制定的善本标准。原古籍定级标准参照文物定级

标准而将古籍分为三级。但国务院新近颁布的《古籍定级标准》将原有的定级标准,由部颁

标准升格为国颁标准,将古籍分为四级,前三级再各分为三等,第四级不分等,被业界简称

为“四级十等”。





清代学术与版本

谈及清代学术与版本,就必须谈到经学大家的代表作,而这些代表作中,又以初刻本最

为重要。清学中间以经学为号召,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四个不是平衡关系,是等

而下之关系,以经部为最尊。古书一再强调,经部要看名家。比如说《孟子字义疏证》是乾

嘉学派中皖派的领头人戴震所撰,也是他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江声也是重要的经学人物,《尚

书集注音疏》他用的全是小篆,是篆书本,这个本子虽并不难得,但是得到初印本也并不那

么容易。

金石学也是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通过在钟鼎上铸字来记录历史,而在清代,

通过金石文字来考证历史、文字及社会风俗等研究大行其道,并成为专门的一个学科,这个

学科又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考古学。

关于各种古籍的影刻本,这里也值得谈一谈。古代不能摄像、不能拷贝,然而为了文化

的传承,古人发明了影刻,完全按照底本的样子,一模一样刻下来,连底本上所钤的印章也

原模原样给刻下来。影刻书成本正常情况下比普通刻本要高得多,所以在古代,只有大的藏

书家,财力雄厚者才刻得起影刻书,这些书的价值也较普通古籍要高。

同一部书版本价值的区别

在古代,同一部书的价值并不是每一本都一样,有些古籍的内容一模一样,但是价值却

是等而下之。按一般规律而言,不同版本的价值大概为:稿本>校本>钞本>活字本>套印

本>刻本>珂罗本>石印>排印。

从内容上来讲,这个排序则是:家刻本>官刻本>坊刻本。原因是,家刻本是自己家刻

书,没有商业诉求,只为传播思想,所以精益求精。官刻本,古今都一样,校刊精度不如家

刻本。坊刻本则是书坊的印本,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利益最大化,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既

要提高速度,还要降低成本,这也意味着校刊不精。

经部之外值得收藏的书

经部书之外还应该收藏哪些书呢?这里可以略提几点。第一是史部名著。在传统观念中,

经史不分家,所以要关注这一类古籍,即史部名著。比如说乾隆年间三大史学名著,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第二是小说中的最高成就《红楼梦》。为什么要把小说的成就单列出来呢?因为在古代,

小说一直不受重视,但是在新文化运动时,小说突然火起来了。四大名著中,清代最有名的

是《红楼梦》,第一个成书的版本是乾隆五十六年程氏萃文书屋木活字本,这就是所说的“程

甲本”。

第三是诗歌,清代诗歌很发达,这种发达必然带起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比如王士禛之

神韵派,袁枚之性灵派,沈德潜之格调派,翁方纲之肌理派等重要诗派的重要版本,都值得

收藏。

第四是清词双壁——纳兰性德、顾春的作品。比如说,纳兰性德《饮水词》(清康熙中

金阊绿荫堂刻本)、顾春《东海渔歌》(民国五年西泠印社木活字本)。

第五是西学东渐的一些著作也值得收藏。英国亨利黎特《炼石编》(清光绪三年排印本),

英国金约翰辑《海道图说》(清光绪间刻本)等等。

清代版本中的特殊关注点

关于清代版本中的特殊关注点,孔夫子旧书网的专业人士曾做过总结,大概包括这么几

条:

第一是原刻与翻刻。比如黄丕烈《百宋一廛赋注》,一个是清嘉庆十年黄氏士礼居刻本,

另一个是光绪三年潘祖荫翻刻士礼居本。这俩乍看上去一模一样,但是细看你会发现它们有

很多地方并不一样。

第二是名刻工。中国古代刻书没有制定一个行规性的标准,因此,在刻书过程中每个人

都会渗透自己的想法,但是名刻工刻的书,质量明显高一些。像陶子麟刻的《山谷内外集》、

《论语注疏解经》等,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第三是日本影刻的中国古籍。比较内容,原刻本、翻刻本,都一模一样,很难区分,但

日本翻刻本比中国原刻本价钱便宜好多。收藏者的心态是,买山寨版总是不痛快,要是便宜

就罢了,如果翻刻版当原版卖给我就很亏,这点需要注意,以免上当。

第四是仿古纸印刷品,比如乾隆仿金粟山藏经纸。金粟山藏经纸很特别,它的制作方法

后来失传了,这种纸有丝光感,由于实物存留太少,因此变得很有价值。

第五是多种文字合刻,比如满汉文字合刻,以及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合刊等。第六

是校样,因为其稀缺性,价钱往往不会便宜。第七是高丽本,即朝鲜刻本。第八是混印本,

就是以两种以上的印刷方式印制出的书,比如《格致须知初集》是木刻与金属版混印本,图

案是金属版,而文字则是中国传统的木刻版,将东西两种不同的方式结合,这类的图书不多,

是特殊的历史产物。图文由韦力老师提供。





献花(0)
+1
(本文系我为你拼搏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