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茶文化-第二章_茶的起源与发展3
2017-04-01 | 阅:  转:  |  分享 
  
茶文化第二章茶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茶的起源与发展第五节宋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1.茶区不断扩展,产量得到提高2.制茶技术得到改进
(出现了散茶的生产,但同时团茶的制作也达到了顶峰。)3.皇室贵族的大力提倡(斗茶之风盛行等)4.饮茶风俗深入平常百姓家(
“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宋.吴自牧《梦梁录》)2制茶技术改进(1)饼茶开始《茶经》
引三国时魏人张揖《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
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茶叶加工最早的记载)《茶经》记载:唐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四类。粗茶——将
采来的茶叶、芽、梗一起切碎待用。散茶——仅用采下来的芽叶。末茶——将茶叶烘烤碾成茶末。
饼茶——将茶叶蒸、压成饼后烤干,再捣碎成末。饮法有两种:一种是将茶放入瓶缶之中,以沸水注入而饮;也有的将茶与葱、姜
、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类一起煮饮。2制茶技术改进(2)宋代团茶
2制茶技术改进(3)散茶王祯《农书》记载,散茶源于元朝。不过,元代散茶尚未普及,还
处于饼茶与散茶混用状态,即便饮散茶,也大多碾成茶末,依然是唐宋遗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
,从而导致了饼茶的衰微,促使了散茶的崛起。3皇室贵族的大力提倡斗茶的之风盛行斗茶又称为茗战,是宋代茶人评比茶叶品
饮技术的高下,形成的一整套品饮抹茶(细末绿茶)的艺术.斗茶要经过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燲(xié)盏、点茶六个步骤。灸
茶,是把茶饼放到炭火上去烘烤。碾茶,把烘烤过的茶饼碾细。罗茶,用细绢做的茶筛筛下碾好的茶。候汤,就是煮开水。
燲盏,是把茶盛放到火上面灸热。点茶,是把煮好的开水冲到装有茶末的茶盏内,并把水与茶调匀。斗茶,不但是斗茶的品质,更是
斗技艺、斗经验、斗器具。斗茶之前,往往需先鉴别一下茶饼,其方法有三:一是以色辨,“色莹彻而不驳”是为上品;二以质辨,要求茶饼
“缜绎而不浮”、“举之凝结”;三以声辨,要求茶饼“辗之则铿然”。达到以上要求,就是“真品”。点茶是先将茶粉加入少量开水调成膏状,
然后用茶筅击拂,使汤花显现,以汤花色泽鲜白、茶面细碎均匀为佳,而且汤花与盏咬紧,保持时间长为胜。整个过程深入细致、适情适意、注重人
的感官享受和审美情趣。茶书的繁荣宋代有关茶的书籍不断增多,两宋的茶书统计起来约有三十本,内容也比唐代的更为广泛,记述
采茶制茶:《北苑茶录》论述茶的品质与品饮方法:《茶录》、《品茶要录》、《大观茶论》专门描写宜茶之水:《述煮茶泉品》还有众多的
关于茶业经济法规的书籍。宋徽宗:《大观茶论》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调之静面点。盖击拂
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
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宋徽宗:《大观茶论》“白茶自立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
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
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世人评价宋徽宗:“端王轻
佻,不可君天下。”《宋史》记载:“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
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
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遂与石晋重贵同科,岂得诿诸数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
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馀,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
特著以为戒。”元代脱脱撰《宋史》的《徽宗记》,不由掷笔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茶圣陆羽与宋徽宗赵佶
陆羽:有德有才(茶圣)德:精行俭德才:《茶经》一文功垂千古,立范后世。赵佶:无德有
才(亡国)无德:骄奢淫逸有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大观茶论》培养德行是人生幸福成功的根本:亲近仁德之人;
对照经典修正自己的思想与行为。http://www.dizigui.cn/http://www.dfg.cn/gb/
茶馆文化初步形成,并成为茶文化的一部分《梦梁录》记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书,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
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茶坊成了市民休息、娱乐、交往的场所,有供士大夫、读书人聚会的“车儿茶肆”.第六节中国茶的
传播(一)茶在国内的传播1.我国古代早期茶叶传播特点:①巴蜀是中国茶叶的传播的源头;②大致传播
路线是:从西往东,由南向北,南北交流③早期的茶叶传播和扩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2几个传播阶段:①巴蜀为中心阶段(
先秦两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扩散的途径:水路:向东经
长江往下游,向南经灵渠连长江与珠江。向西经汉水到陕西。陆路:三条古道:蜀身毒道(印度),灵关栈道(楚雄),朱提道(昭通?昆
明)。《史记.货殖列传》:“巴蜀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②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中心阶段(三国西晋)。西晋时期《
荆州土记》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③向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发展阶
段(东晋南朝)《南史卷四齐本纪上武帝》上有:南齐武帝肖臣责临终时立遗诏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惟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
下贵贱,咸同此制.”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④长江中下游地区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
心阶段(唐代)唐代茶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⑤茶叶生产
向南扩展阶段(宋代及以后)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
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贡茶制度也要求更早的茶叶满足消费的需要。中国团茶、饼茶制作技术的出现和提高,带动了闵南和岭南
茶区的崛起和发展。(二)茶向国外传播我国茶叶对外传播的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来华的的僧侣和使臣,将茶叶带往周边的国
家和地区,因而使得中国的茶叶生产技术和饮用方法得以流传。2)通过派出的使节,以馈赠形式将茶叶作为礼品与各国上层进行交换。3
)通过贸易往来,将茶叶作为商品向各国输出。(二).茶向国外传播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
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
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二)茶向国外传播1.茶叶传入朝鲜半岛由于早期茶的传播者主要是佛教徒,
而佛教最初传入高丽为公元372年,一般推测茶入朝鲜半岛约在公元四世纪以后。在6和7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
》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
茶籽带回新罗。《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已属三国时代末期,
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由于陆路交通便利的缘故,茶入朝鲜半岛要早于日本列岛。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在天下元年(公元72
9)四月(《奥仪抄》)。《三国史记》载:“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三年(公元828年)遣使赴唐。唐文宗皇帝设宴于麟德殿,酬香茗。我
使大廉于唐得茶籽回国。王命植于智异山。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已有茶。唯此时方得盛行。”新罗使者大廉姓金氏,于唐土得茶籽,植
于智异山。韩国饮茶始兴于九世纪初的兴德王时期,这时的饮茶风气主要在上层社会和僧侣及文士之间传播,民间还不太流行。韩国当时的饮茶
方法是采用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茶经碾、罗成末,在茶釜中煎煮,用勺盛到茶碗中饮用。创建双溪寺的真鉴国师(公元755-850年)的碑
文中记:“如再次收到中国茶时,把茶放入石锅里,用薪烧火煮后曰:‘吾不分其味就饮。’”高丽时期从公元923年王建立国至让恭王
四年(公元1392年)共475年,值中国五代后唐至明太祖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是饮茶风俗普及时期,是点茶道形成和流行时期,茶
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这一时期,也是韩国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兴盛时代。韩国的茶
道——茶礼亦在这个时期形成,茶礼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百姓中。(二)茶向国外传播2.茶传入日本①.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
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
(公元710-794)初期。公元804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
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
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也带来茶籽种于各地.②.《日本
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
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国的,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各国种植茶树,
每年都要上贡。③.日本当时是如何饮茶的?与永忠同时代的几部汉诗集中可以发现,日本当时的饮茶法与中国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完全一
样。《经国集》有一首题为《和出云巨太守茶歌》描写了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干燥(独对金炉炙令燥),然后碾成末,汲取清流,点燃兽炭(兽炭须
臾炎气盛),待水沸腾起来(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点吴盐,味道就更美了(吴盐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罢余香处处薰)。
这是典型的饼茶煎饮法。④.何谓“弘仁茶风”?是指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为主体,在弘仁年间(公元810-824)开展的茶文
化活动,这一段时间构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之为“弘仁茶风”。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
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时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
。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⑤.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南宋荣西禅师到天台、四明、天潼学佛,造诣深,被宋孝宗赐于
“千光法师”称号,他把茶籽带回日本,并亲自种植于福冈县西南,并著有《吃茶养生记》(分为上下两卷),大力提倡吃茶养生之道,日本饮茶风
气渐盛。他被后人称为“日本茶祖”,《吃茶养生记》也成为第一部日本茶书。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
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
茶”。4.茶传入俄国中国茶叶最早传入俄国,据传是在公元六世纪时,由回族人运销至中亚细亚。到元代,蒙古人远征俄国,中国文明随之
传入,到了明朝,中国茶叶开始大量进入俄国。1883年后,俄国多次引进中国茶籽,试图栽培茶树,1884年,索洛沃佐夫从汉口运去茶苗
12000株和成箱的茶籽,在查瓦克──巴统附近开辟一小茶园,从事茶树栽培和制茶。1888年,俄人波波夫来华,访问宁波一家茶厂,
回国时,聘去了以刘峻周为首的茶叶技工10名,同时购买了不少茶籽和茶苗。后来刘峻周等,在高加索、巴统开始工作,历经了3年时间,种植了
80公顷茶树,并建立了一座小型茶厂。1896年,刘峻周等人合同期满,回国前,波波夫要托刘峻周再招聘技工,产菜购茶苗茶籽。1897年
,刘峻周又带领12名技工携带家眷往俄国,1990年在阿札里亚种植茶树150公顷,并建立了茶叶加工厂。???刘峻周于1893年应
聘赴俄,到1924年返回家乡,三十年时间,对苏俄茶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苏联历史学家们曾为此撰专文以示纪念。5.茶传入欧洲
/美洲1607-1607年(明万历年间),荷兰人开始从海上来中国澳门贩运茶叶到印尼.这是欧洲人从东方自设根据地起运茶叶之始.1
610年,荷兰直接从中国和日本运茶回国.1644年英国在厦门设立商务机构,专门贩茶.1650年荷兰人贩运茶叶到北美.1784
年美国第一条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到中国采购茶叶。(三)我国茶区分布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
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城县,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
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全国分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我国的四大茶区1.江北茶区(长
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六安瓜片、紫阳毛尖、信阳毛尖、霍山黃大茶等2.江南茶区(北起长江,南至南岭)西湖
能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黃山毛峰3.西南茶区區(中国最古老茶区,云南、贵州、四川)绿茶、沱茶和花茶4.华
南茶区(中国最适合种茶区)普洱茶、完乌龙茶、六堡茶、铁观音音、凤凰单丛.我国茶区大致颁布在北纬18-38度,东
经94-122度.(四)世界茶区分布东亚茶区(主要指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茶区(印尼、越南、缅甸、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柬
埔寨和菲律宾等)南亚茶区(主要有印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西亚、欧洲茶区(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南美茶区(阿根挺、巴西、秘鲁、
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东非茶区(东非的肯尼亚、马拉维、乌干达、达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南非的纳塔尔;中部的扎伊尔、卢旺达、喀
麦隆;南非和印度洋中的毛里求斯)3.茶传入亚洲其它国家毗邻中国的缅甸、泰国、越南等,可能在秦朝统一以后,就有茶传入。
其余东南亚及中东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去。起点在泉州一带,这里在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当时毗邻泉州的茶叶产地不少
,茶从此向东南亚传输。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时带去了陶瓷、中药材和茶叶等物品,对茶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印尼于1684年引
籽种茶,但在数十年后,种茶始见成效。印度很早就从西藏传去饮茶法。1780年由东印度公司操纵引种茶叶失败;鸦片战争前后
,引种了大批武夷茶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后成功。·斯里兰卡,荷占时就引种中国茶籽未果。约在1875年其咖啡业染疾失败后,改以茶业
替代成功。·马来西亚的茶业发展则在本世纪初,茶树的品种都来自中国。——1848年种茶传至高加索地区及土耳其等中东各地。——近
来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与华侨有很大关系。华侨嗜好饮茶,渐渐影响了当地人民。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的饮茶习俗,均与闽粤
华侨共通。6.茶入非洲中国茶传到西非,以摩洛哥为代表。早在14世纪,中国茶就传入了摩洛哥。到19世纪,茶成为风靡家家户户的
大宗消费品。饮茶在摩洛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世纪初,有闲阶级享用;1830~1860年间,推进到城市各阶层;1861~18
78年,农村开始饮茶;1879~1892年,普及至全国。西北非的其它国家,茶叶消费与摩洛哥相似,消费量也较大。东非于20世纪初开
始种茶,发展迅速。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曾对少数非洲国家发展茶叶生产进行技术援助。第二章茶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茶的发现与
最初利用第二节茶的起源-源于中国第三节饮茶业的开始第四节兴盛的唐代茶文化第五节宋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第六节
茶的早期传播第五节宋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第六节茶的早期传播第四节唐代茶文化1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
2唐代茶文化的发展3陆羽及其《茶经》的历史功绩(1)茶饮的广泛盛行(2)文人介入,诗文吟诵(3)茶叶专著的出现(1)唐代茶叶产地(2)唐代的茶叶生产和贸易(3)唐代茶叶品茗北宋初年的大龙、凤团茶八饼一斤。小龙团二十饼一斤。密云龙二十饼一斤,分装为两袋,称为“双角团茶”。团茶是饼茶的一种,但制作更加精美。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再加工茶:花茶4饮茶风俗深入平常百姓家1.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促进茶叶贸易;2.唐中期后,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日益发展与唐朝实行的禁酒令有关;3.杰出文学家和诗人对推动茶饮之风盛行有益;(李白、白居易、陆羽、皮日休、刘禹锡)4.唐代的对外交流促进了茶叶的传播。<封氏闻见记>有:”按古人也饮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到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