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第三讲:茶情和茶事礼俗
2017-04-01 | 阅:  转:  |  分享 
  
茶情和茶事礼俗第三讲严欣要目一、茶情二、茶事三、茶趣四、茶俗五、茶礼一、茶情中国文化的
产生与发展过程,存在着一个重要而共通的心理基础,那就是追求和谐。这种重视和谐的心理素质,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人与自
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人化;同时又不断让人化的自然为世人服务
,发展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人性。从而大大增强了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这种天与人的共感交互作用,无疑促成
人得到愈来愈多的自由,并使社会出现净化与谐调的效果。这大概要算“天人合一”论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体现了鲜明的人伦精神。
???????透视“茶经法”的精神意蕴,在于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为实现这个崇高目标,其重要手段便是不断化“自在之
物”(如茶叶、水等)为“为我之物”(指茶事等):“为我之物”通过反馈作用,不仅强化了社会谐调的氛围,而且不断唤醒人们对自然的
一种内在道德责任心。“茶经法”的“茶理”,不外如此。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心理基础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化“
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人化;同时又不断让人化的自然为世人服务,发展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人性。从而大大增强了人对自
然的道德责任感。???????接着看一看茶具中的“理”吧。《茶经·四之器》载古鼎形风炉为三足,其中一足写“坎上巽下离于
中”,一足写着“体均五行去百疾”“坎”、“巽”、“离”是《易经》八卦中的三卦。所谓“八卦”,就是八种符号,每个符号代表一种
“自在之物”,可以说这八种自然物质就是万物之源“坎”代表水,“离”代表火。人类生存离不开水与火,饮茶当然也是这样。
鼎形风炉正是生火煮水的关键工具,而煮水时确也是水在上,火在下。这种尽人皆知的事象,却用古文字形式郑重地铸定在鼎足上,应该说
含有“咒语”的作用,表明茶事活动过程,完全符合〈易经〉观象取物而创造文化之“理”。八卦相重,就生出六十四卦。其中的“坎
”卦与“离”卦结合,便形成“既济”卦。“既”,含有已的意思;“济”,本义是渡水,这里引申为成功。“既济”卦是“坎”上“离
”下,即水在上,火在下,水与火原是不相容的,是相克的。如何变相克为相生,使不相容的对立面趋于和谐,就要靠调济物。这
个调剂物不是别的,正是置于水火中间的锅。明代耒知德〈易经集注〉在谈到“既济”卦时指出:“水火相交,各得其用”。说的就是这种
水火调和,变相克为相生的事实。请不要忘记,加速其调和的中介物质还有风呢;“巽”卦就代表风。风主齐,“波动散发,可以济事。
”用锅实现水火相交,鼓风帮助燃烧,这是人类管理水火方面的重大突破。鼎形风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期间分三格,一格画“
离”卦,一格画“巽”卦,一格画“坎”卦。〈茶经〉说: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所以须有三个卦。这种说法,
进一步显扬了易理用于指导茶事的深层意义;集中反映出“天人合一”思想对茶事渗透的深度和广度。古鼎形风炉的又一足写着“体均五行
去百疾”。所谓“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在五行学说中已升华为五种符号,代表着五种功能属性,从而
形成五行结构观念。五行学说便是由五行结构观念建构而成的关于自然万物相互转化的理论体系。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便形成中医学独特
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无疑地大大有助于认识并促进人体与大自然尤其是生活环境的直协调统一。“体均五行去百疾”便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
来的。意思是说,五脏调和,五行资生,去除百疾。阴阳学说,讲的是对立统一;五行学说,讲的是相生相克。因为天与人的运作
,都同样体现阴阳五行变化规律;两大系统的结合,相辅相成,深化了人们对于自然与人体关系的认识程度。显然,在风炉两足铸上两句
话,“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并非出于偶然。陆羽巧妙地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以类相感,让天与人在阴阳五行
的框架内合而为一。突出了茶饮去疾健身、完善价格、师法自然、净化社会的功能。有鉴于此,“天人合一”的哲学功能和美学功能便也得以兑
现。古鼎形风炉壁厚三分,炉下三只脚,三脚下开三个通风口,支撑锅子的垛间分三格并画三卦,灰承三只脚,炉口边缘宽9分,炉足铸籀文2
1字......。应该注意这个“三”字。设计处处用“三”(包括三的倍数)实受易卦以三数重迭为形影响的结果。〈史记·律书〉说
:“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为什么称“三”为“成”?不妨先举实例吧。求签向卜往往是“三占从二”乒乓比赛也取“三局二胜制”
。如此之“三”,颇有奥妙处;当二数对峙时,加上一,便可形成多数示胜负。这个“一”的地位所以重要,关键不在于它所处序列位置
,而在于它的参与,使对立得以中和。也就是说,这个“三”,能给对立的双方带来调和、中和的力量。〈易〉“说卦”以天、地、人为
三才。天地是对立的,通过人的中介,天地也调和了,统一了。可见〈茶经〉设计茶具,时时不忘“三”,同样为着突出“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事实确如上面所讲,“茶经法”开列了好多茶饮的条条框框。但请别担心,戒律是相对的,灵活性仍然存在。〈茶经·九之
略〉的讨论,足可释人重负。制茶的灵活性且不说,单表煮茶的灵活性:如果出外交流,松间有石可坐,那就省去陈列床或陈列架等用具
用干柴鼎锅之类烧水,便可不用风炉、炭挝、火夹等用具。若在溪边或有泉的地方休憩,用水方便,就能去掉水方、涤方、漉水囊等用具。
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茶又可以碾得精细,就不必用罗筛。如果是登上险岩,或须攀藤附葛,或须抓住粗大绳索进入山洞,便要先在山口
处把茶烤干捣碎,用纸或盒包装,那就无须碾、拂末等。???茶饮程序的利缩性,显示出精神享受的随意性。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
忽视的一种心路走向,是老庄思想长期影响的折射。陆羽本人的气质,充分表现出厌恶死板戒律、向往个性自由的物质。〈新唐书·隐逸列
传·陆羽〉便谈到他和朋友饮酒聚会时,什么时候想离开,便立即离开,全不顾及任何礼节。如此表现,让我们有理由认为,在陆羽身上,其实
存在着更多的“自恣以适已”的道家风味。指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陆羽已将这种精神输入茶事活动,形成了既有相对稳定的格式而又随
和灵活的“茶经法”,并一直影响着后世的茶事活动。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哲学是“唯情”的哲学,哲学的最高境界是“物我相忘,人我
相安”。若把这段话用来概括“茶理”的基本精神,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与其说是“茶理”,毋宁说是“茶情”。请看:释皎然〈饮共茶歌
诮崔石使君〉有“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句,李郢〈茶山焙歌〉有“使君爱客情无已”句,理中含情,情中见理,情、理融合,天人
合一。茶饮的精义确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茶道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的“理解”与“沟通”。??二、茶事《茶经》说茶
事,颇突出“理解”与“沟通”的深远时义,《六之饮》所载最具典型性:“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
三碗;至七,行五碗。”用“珍鲜馥烈”者待,寓“和”于香,动之以情,已经为彼此的“沟通”奠定基础。接着便是“行”茶汤。这里
的“行”,有流动、传布的意思。《周易·乾·彖》云:“云行雨施”。《左传·僖公十三年》载:“行道有福”。其中之“行”,均属
此义。可知“行三碗”,含“三碗传饮”的意思。“传饮”,就是每碗茶都轮流着喝完,这应该说是一种强调“沟通”主题的十分特殊的
饮茶法,颜真卿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有“素瓷(指茶碗)传静夜”句可证。与“传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当数联句咏茶。唐代的
颜真卿.陆士修(嘉兴县尉).张荐(累官御史中丞).李萼(历官庐州剌史).崔万.昼(即释皎然)等六人曾一起品茗,并联合撰成《五言月
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
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联句之文字
.意境,非得茶之真趣者不能言。这是得茶之真趣后的一种“沟通”与“理解”,没有这种“沟通”与“理解”也不能言。“传饮”.
“联句”分别用“同品一碗茶”.“同吟一首诗”的流水作业方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成了茶事活动中名副其实的“灵犀”。理解
.沟通.是“人道”之重要内涵。?三、茶趣名人话茶趣:品好茶是清福鲁迅在《准风月谈.喝茶》中写道:“某公司又在廉价了
,去买了二襾好茶叶,每襾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
多,颜色也很重浊。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
叶。”可见鲁迅是会品茶的。品好茶是清福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
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胡适生于茶商之家,一度曾嗜饮茶,任驻美大使时,曾多次要妻子寄茶叶到美国,
他在信中对夫人江冬秀说:“只要上等可吃的茶叶就好了,不必要顶贵的。”但胡适很忙,他大概没时间去品烹茶之水来自三峡哪一段。斟
细呷之茶文化梁实秋也写有《喝茶》,他在《喝茶》开篇就为自己定位:“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
的经验。”梁实秋《喝茶》记有亲历:《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要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
为清绝。“我没嚼过梅花,不过我旅居青岛时有一位潮州澄海朋友,每次聚饮酩酊,辄相偕走访一潮州帮巨商于其店肆。肆后有密室,烟具
、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有如玩具。更有娈童伺候煮茶、烧烟,因此经常饱吃工夫茶,诸如铁观音、大红袍,吃了之后还携带几匣回家。
不知是否故弄虚,谓炉火与茶具相距以七步为度,沸水之温度方合标准。举小盅而饮之,若饮罢径自返盅于盘,则主人不悦,须举盅至鼻头猛嗅
两下。”有人说,西方文化是咖啡文化,东方文化是茶文化。梁实秋在《麻将》中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麻将;梁实秋在《喝茶》中
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苦茶庵老人说茶道周作人既为“苦茶庵”老人,应该很讲究喝茶。但周作人也写有一篇《喝茶
》,文章开篇首先提到徐志摩:“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
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
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剎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
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鲁迅不喜徐志摩,周作人虽为徐志摩写过悼文
,但他对徐志摩的“茶道”似也并不很热情。唐瓷茶盏见茶色中国有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这都是很伟大的。
中国还有四项更伟大的发明,那就是书法,京剧,对联,喝茶。王羲之一幅《兰亭集序》成千古之谜,京剧黑头洪钟大吕让上帝也颤,古代
大诗人同情后人对不上对子到世间来再走一趟,唐时竟陵积公和尚品茶竟能判断煮茶者谁,那四大发明弄得好了,都会让人有一种雅人气派
,高人一等,若再弄到好处,更可以不可一世,小觑万物。东汉陶茶碗,因年代久远而非常值钱,但它到底仍是一个粗糙茶碗,河
南偃师出土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穆悰墓中唐瓷茶盏,已精致到能照顾茶汤颜色,到乾隆御制时款茶碗茶盘,白瓷盖碗,红彩蝙蝠
纹,更把传统社会伦理纲常和福禄寓意的文字画面用于瓷器之上,想乾隆端杯品茗,当能品出万里江山大好味道。鲁迅在《喝茶》中
说:“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
态,不久就要收梢。”鲁迅所说的收梢,可能还远。生命,思想,压抑,痛苦,该敏感的地方不敏感,不该敏感的地方,仍越来越
发达。四、茶俗中原大地的饮茶习俗别具一格,独具风采。中原人们把茶分为细茶和粗
茶。细茶,即从茶树上采摘的鲜叶,经过加工制成的茶叶。细茶之中,尤以绿茶和红茶最受欢迎。粗茶,则是采集各种树木的叶子、如竹叶
、柳叶、枣叶、梨叶等,经过加工后当茶喝,人们称它为粗茶。中原人朴实厚道,热情诚恳,民间素来有喝茶的习惯,客来
敬茶自然是待客之礼,喝茶名目繁多,礼仪也讲究。招待客人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客人执杯沏茶。为客人沏茶时,即使是干净
茶杯,也要有清水再冲洗一下。中原地区恰恰相反,如果客人来家做客,主人用积满茶渍的茶壶和茶杯为客人倒水,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
为,会被客人视为不卫生而引起反感。所以,待客的茶具必须洗涮得干干净净。而在中国南方茶壶内的茶渍是不清洗的,茶渍积成
茶垢,茶垢越厚,表明茶壶“有年头了”,茶壶也就越珍贵;洗茶渍是不懂事的表现,广东潮州就把那些好心办坏事的人称为“洗茶渍的”。
河南人平时饮用的绿茶,最多是信阳的毛尖茶,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细茶。信阳毛尖常被列入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它色彩碧绿,香气
馥郁,味道醇厚。唐代时信阳已把茶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宋代诗人苏东坡曾说“淮南茶,信阳第一”,对信阳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信阳毛尖茶主要产于信阳的西南崇山峻岭之中,以车云、集云、云雾、天云、云阳和黑龙潭、白龙潭的茶叶最有名,当地人称这几个地方为“
五云两潭”。这里山高地势好,一年四季云雾弥漫,故而茶叶香味浓郁,质量上乘。此茶一年采摘三季,在春、夏、秋三季进行。
春茶碧绿,先苦后甜。夏茶味涩,颜色发黑。秋茶风味别具一格,产量又低,特别珍贵,故而有“秋茶好喝舍不得摘”的说法。民谣有“早
茶留着送朋友,晚茶留着敬爹娘”,表现了茶乡人对朋友的诚挚和对爹娘的孝敬。春茶和秋茶为茶中上品,以它作为馈送礼物,确实再合适不
过了。在信阳茶乡,如果客人来到,以茶待客是必不可少的礼节。客人用的茶杯应是透明玻璃杯,这样做的用意是让客人在喝茶时,
透过茶杯,可以鉴别茶叶的好坏,体会主人待客的诚意。民间用两叶一芽的茶叶做成菊花形状,俗称“菊花茶”。开水冲泡后,膨胀的茶
叶似盛开的菊花,形态优美,味道芬芳。但菊花茶用料考究,制作工艺复杂,只有贵客临门,主人才大显身手,故而当地有“不是贵
客不制花”的说法。在农村,农民饮用的大多是自制的树叶粗茶。常用的树叶有柳叶、竹叶、柿叶、枣叶、苹果叶、梨叶等。人们把这些
叶子采摘收集,用开水焯熟,置阴凉处琼干,称它为“粗茶叶”,一年四季用它来泡水饮用。人们喜喝粗茶的原因,一是受经济条件制
约,农民无力购买价格昂贵的细茶。二是喝粗茶可以强体健身,如柳叶、竹叶茶可败火去毒,枣叶、苹果叶茶可养肝安神,敛汗化瘀等。
槐豆也是人们常喝的一种茶。每到秋季,槐树叶子发黄落去,树枝上只剩下一团团一簇簇的槐豆荚。人们把它采摘下来,上笼蒸熟,然后
晒干。用它当茶叶喝,据说可以养血止血。用菊花泡茶,疏风清热,健脑安神。用艾叶泡茶,温胃散寒,疏理气血。伤风感
冒时,以姜茶祛风发汗。咳嗽时,把白萝卜切成块熬水喝,萝卜茶可以止咳化痰。妇女月经不调,小腹阵痛,喝一些红糖茶,便会调理
血脉,止痛活血。若得了便秘,把青菜煮成菜茶,喝下后可通泻肠胃,清热散结。小孩出麻疹高烧不退,有经验的老人会煮上一碗芫荽
(香菜)茶,孩子喝过不长时间,就会退烧去热,解表发汗。人们吃热馍时,配上一碗蒸馍用的开水,一顿简单的饭就算吃过了。这种
水叫蒸糖茶。家里来了客人,碗里撒把白糖让客人喝,叫作糖茶。夏天,农民下地干活,气候炎热,烧开水时撒把绿豆,这叫绿豆茶,喝了它
可以防暑降温,祛热败火。民间的粗茶形式多体现了劳动群众勤俭持家的精神。粗茶的来源多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和植物,人们利用它
的自然属性,饮茶的同时也达到了防病治病的目的。五、茶礼以手代叩敬茶倒水,用手指头笃笃桌子表示谢意。为啥勿抱拳作揖,弯腰鞠躬,举手敬礼来表示?有这样一个传说,才知道了用手指笃桌子表示谢意的“来历”。据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来到淞江,带了两个太监,便衣打扮,到一爿茶馆店里去私巡察访。茶店老板拎了一只长嘴茶吊来冲茶,端起茶杯,沓啦啦、沓啦啦、沓啦啦一连三洒,茶杯里正好浅浅一杯,茶杯外没有滴水溅出。乾隆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忙问:“掌柜的,你倒茶为啥不多洒一洒,少洒一洒,不多不少齐巧洒三下?”老板笑着回答:“客官,这是我们茶馆的行规,这叫凤凰三点头。”乾隆皇帝一听,夺过老板的水吊,端起一只茶杯,也要来学学这“凤凰三点头”的新鲜玩艺。这只杯子是倒给太监的,皇帝向太监倒茶,这不是反礼了,在皇宫里太监要跪下来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可是在这三教九流罗杂的茶馆酒肆,暴露了身份,这是性命交关的事啊!当太监的当然不是笨人,急中生智,忙用手指笃笃桌子表示以手来代替叩头。这样“以手代叩”的动作一直流传至今,表示对亲朋好友敬茶的谢意.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