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地方生物学_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_国外医学人类学新近发展述评_余成普
2017-04-03 | 阅:  转:  |  分享 
  
地方生物学



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



———国外医学人类学新近发展述评

余成普

加拿大医学人类学家罗克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地方生物学的概念,强调生物和文化长期

交织而导致的生物社会差异,反对生物医学普适性身体的有关假定。本文通过对地方生物学这一

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展现出医学人类学新近发展中三个相互关联的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

义的论争和理论主张:反对身体的标准化,主张生物和文化的地方变异性和可塑性;反对生物-文

化、先天-后天的二元对立,在具身化的策略下强调生物-文化的整体性和辩证关系;反对基因决

定论,借助表观遗传学来探索生物-文化连接的微观机制。

关键词:地方生物学



具身化



罗克



医学人类学



生物医学

作者余成普,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学人文中心副教授。地址:广

州市,邮编510275。

一、地方生物学:国外医学人类学的新近发展

生物医学(

biomedicine





是指有关临床和实验的知识植根于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医

学分支。



顾名思义,生物医学的本质是生物学,它视身体为自然的一部分,旨在探索身体的

结构及其化学成分,坚信身体的病变在医学技术面前展露无疑,而心理的、社会的和道德的维

度,虽偶尔被提及,但终究被认为是发现和治疗疾病的障碍。人类学在生物医学的研究中是一

个后来者。有学者指出,身体,尽管普遍存在,并调节着有关世界的所有反思和行为,但由于没

有被问题化,被大多数文化人类学家置于黑箱之中,成为自然科学的专属对象。



受身体





201



《民族研究》

2016年第6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慢性病人患病经历的人类学研究”(项目编号:15CSH031)和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慢

性病人的身体管理与临床遭遇:以糖尿病人为例”(项目编号:GD14CSH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得益于2016年2-8

月笔者在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访学期间凯博文(Arthur

Kleinman

)教授安排的阅读课程。论文写作得到凯博文、罗克



MargaretLock

)、景军、潘天舒、程瑜、张文义、王思萌等师友的建议。感谢《民族研究》编辑部和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

生物医学有时也称为现代医学、西方医学和世界医学,以区别于所谓的传统医学、民族医学和替代医学(alternative

medicine

)。

参见M.Lock

&Vinh-KimNguyen



AnAnthropologyofBiomedicine



Oxford



Wiley-Blackwel



2010



p.365



参见M.Lock,“Cultivatin

gtheBody



AnthropologyandEpistemologiesofBodilyPracticeandKnowledge

,”

The

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



Vol.22



1993



灵、自然



文化、先天



后天二元分割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分野,以“物质身体”为对

象,以“科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长期以来游离于文化人类学学家的视野之外。



当越来越多的医学人类学学者把关注的目光试图从(狭义的)民族医学转向生物医学

时,



发现这种转向未被人类学同行和医学专业人士所理解,而更大的困难则在于没有合适的

理论框架作支撑。



医学人类学的真正发展源于二战后的国际卫生运动,



一些实践导向的人

类学家致力于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服务于第三世界的公共卫生研究。至少在初始时期,这些

医学人类学研究者的应用倾向过于突出,忽略了理论探讨,更谈不上批判思维。

20

世纪

70

年代后,医学人类学逐渐走向理论自觉,一系列具有反思和框架意义的理论和

分析概念,如解释模型(

explanatory



models

)、地方道德世界(

localmoralworld

)、语义网络



semanticnetworks

)、结构性暴力(

structuralviolence

)、地方生物学(

localbiologies



)等,得

以提出或在医疗领域内获得新的生命力。其中,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期从事医学人类学研

究的加拿大女人类学家罗克(

MargaretLock





及其追随者以地方生物学为分析概念开展的

一系列研究,开启了有关生物医学与民族医学、身体与具身化、自然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与人

文社会科学之间关系的持续讨论,成为医学人类学领域新近发展的标杆。



医学人类学专业

期刊《医学人类学:健康和疾病跨文化研究》(

MedicalAnthropology



Cross-CulturalStudiesin

HealthandIlness

)在

2013

年第



期还开辟专栏,在器官移植、艾滋病、阿尔茨海默病、结核

病、胚胎干细胞治疗等主题下讨论了全球健康时代的地方生物学。



地方生物学概念下的民

族志研究,呈现出病痛体验和生物过程的地方变异和可塑性,而这些变异与环境、饮食、文化、

健康政策等联系在一起。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会发挥叠加的、相

301

地方生物学: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



















参见罗红光:《科学现象的文化视角辨析》,《科学与社会》2013年第3期。

这种转变一方面受生物医学全球扩张的影响,一方面也与人类学本身从研究无文字社会到文明社会的转变有关。

参见M.J.Cas

per&B.A.Koenig

,“

ReconfiguringNatureandCulture



IntersectionsofMedicalAnthropologyand

TechnoscienceStudies

,”

MedicalAnthropologyQuarterly



Vol.10



No







1996



参见张有春:《医学人类学的社会文化视角》,《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



biologies

”之所以为复数,表明了生物学存在多样的知识系统,而非西方科学之下单一的、普适的类别。

罗克,1936年出生于英格兰,1961年移民至加拿大。曾受过生物化学的训练。197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获得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完成博士后工作之后,进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从事医学人类学研究。因

其对人类学的贡献,她分别于1994年和2015年被遴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参见P.C.Kontos,“Local

Biology



BodiesofDifferenceinAgeingStudies

,”

AgeingandSociety



Vol



19



No.6



1999



S.Horton&J.C.Barker

,“

StigmatizedBiologies



ExaminingtheCumulativeEffectsofOralHealthDisparitiesfor

MexicanAmericanFarmworkerChildren

,”

MedicalAnthropologyQuarterly



Vol



24



No.2



2010



D.Fulwiley



The

EnculturatedGene



StickleCelHealthPoliticsandBiologicalDifferenceinWestAfrica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2011



E.Koch

,“

LocalMicrobiologiesofTuberculosis



InsightsfromtheRepublicofGeorgia

,”

MedicalAnthropology



Vol



30



No.1



2011



N.J.Burke

,“

LocalBiologiesandEcologiesofScreening



TracingtheAftereffectsofthe



Shanghai

Study

’,”

AnthropologicalQuarterly



Vol.87



No.2



2014



A.M.Nading

,“

LocalBiologies



LeakyThings



andtheChemical

InfrastructureofGlobalHealth

,”

MedicalAnthropology



Vol.36



No.2



2017



参见M.Lock,“The

EpigenomeandNature



NurtureReunification



AChalengeforAnthropology

,”

Medical

Anthropology



Vol.32



No.4



2013



E.Koch

,“

TuberculosisIsaThreshold



TheMakingofaSocialDiseaseinPost-Soviet

Georgia

,”

MedicalAnthropology



Vol.32



No.4



2013



S.F.Hamdy

,“

PoliticalChalengestoBiomedicalUniversalism



Kidney

FailureamongEgypt'sPoor

,”

MedicalAnthropology



Vol.32



No.4



2013



H.Gilbert

,“

Re-VisioningLocalBiologies



HIV-2

andthePatternofDifferentialValuationinBiomedicalResearch

,”

MedicalAnthropology



Vol.32



No.4



2013



A.

Bharadwaj

,“

SubalternBiology



LocalBiologies



IndianOdysseys



andthePursuitofHumanEmbryonicStemCel

Therapies

,”

MedicalAnthropology



Vol.32



No.4



2013



P.S.Brotherton&Vinh-KimNguyen

,“

RevisitingLocalBiologyin

theEraofGlobalHealth

,”

MedicalAnthropology



Vol.32



No.4



2013



互交织的效应,而地方生物学的民族志研究则致力于揭示出生物社会的整体面貌。

地方生物学不仅直接导向生物医学既有假定的批判,成为诸多人类学者研究生物医学及

其技术的直接的或隐含的理论视角,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同时也是对人类学及相关学

科长期以来所探讨的生物



文化、先天



后天等若干二元关系的可能超越和突破。本文通过

对地方生物学这一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评析,来展现国外医学人类学的新近发展态势。

二、地方生物学:生物与文化的交织

(一)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更年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草药、动物药、矿物药、巫术,以及宗教等都共同参与到处理人们的

病痛和不适上。在过去的三四个世纪之中,尤其是近百年以来,生物医学的理念和实践与其他

草医学、体液医学、超自然医学等展开竞争,整体上形成以生物医学为主导,医疗方式多元化



medicalpluralism

)的局面。生物医学的发展与扩展,并不是疾病真相的自然结果,而是特定

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它是科学革命和欧洲现代化的一部分,是韦伯(

MaxWeber

)所谓“世界的

除魅”(

disenchantmentoftheworld

)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人们开始系统地理解自然,使用

技术对自然世界进行客观化描述。身体、健康和疾病就处于这个“对象化”的自然领域之中。



生物医学认为,身体是自然的一部分,疾病作为自然现象,应该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在科学

的规范之下)来发展有关它的知识,并使其合法化。其处理方式一般为,将前来求助的个人变

成医学监视的对象,即病人;将病人陈述的零碎事实(病痛叙述)转变为科学的事实,以制定诊

断、治疗计划;劝服病人相信医学的力量,并开始治疗。



简而言之,生物医学的知识和实践至

少表明如下假定:其一,身体由物质构成,遵循自然的法则。疾病不同于厄运和神灵的惩罚和

考验,疾病存在机理。医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与凝视发现身体的奥秘和疾病的机制。其二,

客观性。对身体的观察和研究,其意义来自于身体本身,独立于人的目的、关系和情感。它坚

持唯物主义是知识的基础,而对辩证的思维模型表示反感。虽然生物医学偶尔也引入心理、价

值等主观性概念,但其在处理这些资料时,依然就像处理客观性资料一样,习惯各种指标和量

化策略。临床医生倾向于将治疗作为独立的、不受时空影响的、文化无涉的过程。其三,原子

化和机械论。生物医学秉持身体的机械观,认为整体是由部分决定的。生物医学家相信,单一

的原因链条应该对应特定的病理机制。寻求病灶、细菌理论及某些慢性疾病的基因解释就是

这种假定下的产物。其四,超越时空的标准化和普适性。这一假定认为,人类的身体,尽管存

在外表的不同,但出于诊断和管理疾病的目的,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表现为去情境化的



decontextualized

),不受时空和环境影响的特征。



上述基本假定,表明生物医学一开始似乎就是拒斥文化研究的,因为它宣称身体具有超越

时空的标准性,并且与文化、社会和道德相分离。但是当人类学家以及从事科技与社会

401



《民族研究》

2016年第6期









参见[德]韦伯著、钱永祥等译:《韦伯作品集



:学术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

168页



参见M.Lock

&Vinh-KimNguyen



AnAnthropologyofBiomedicine



p.32



参见S.Greenhal

gh



UndertheMedicalGaze



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2001



参见M.Lock

&D.Gordon



BiomedicineExamined



Netherlands



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1988



C.R.Ember

&M.Ember



EncyclopediaofMedicalAnthropology



NewYork



KluwerAcademic



PlenumPublishers



2004



A.Kleinman



WritingattheMargin



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1995





Science



Technology



andSociety

)研究的学者



进入生物医学的场域,对生物医学的实验、技

术和实践开展研究时,会逐渐发现生物医学本身就是“民族医学”,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它并非

“不受文化限制”(

culture-free

)的科学系统,而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前提和认识论基础,镶嵌在

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中。



在挑战生物医学的普适性假定上,罗克及其同事的更年期研究当属

经典案例,他们也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方生物学的概念。

20

世纪

80

年代,罗克及其同事开始对日本和北美(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妇女(年龄在

45

岁到

55

岁的普通人群)的更年期(

menopause

)进行比较研究。



他们并不是要争论说两地妇

女的身体结构是不同的,不是要否定生物学和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也不是说生物实验

是不可靠的。他们的研究所强调的是,在不同地方,人们对“更年期”的身体体验、话语体系是

不同的,而这与地方性的环境、饮食、历史传统、医疗体系等相互交织。通过民族志的描述和问

卷数据,罗克等学者想说明的是,普适性生物学(

universalbiology

)是局部的真实。他们提醒

人们,需要警惕那些未被检验的普适性假设,注意到生物学的跨文化比较在全球秩序中越来越

重要的政治、社会和健康含义。



menopause

”(更年期)这个术语在

1821

年由一位法国医生首次提出,然后在北美和欧洲

医学界逐渐流行。它是指一种在妇女绝经前后的身体转变。事实上,在欧洲中世纪,



climacteric

”也指生命周期的转变,但没有区分男人和女人。将更年期与妇女绝经联系起来,

既表明了妇女在更年期后的衰老,也预示着其生育能力的终结。由于当时妇女的预期寿命只



50

岁左右,人们一度认为,没有妇女的寿命能够超越更年期,那些顺利度过更年期的妇女,

是生物学上的异类,是技术和文化干预的结果。现在大多数临床研究者和医务工作者相信,更

年期具有生物学上的普适性,因为随着卵巢老化、雌激素的下降,妇女的绝经是必然的。这种

从生育阶段到后生育阶段的转变,也必然带来身体一系列显著的症状和不适,比如皮肤弹性的

下降、认知能力的衰退、阴道干燥,尤其是夜间盗汗、潮热(

hotflush

)等。更年期同时也是诸多

慢性疾病(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骨质酥松症、中风等)风险的信号。



因而,将更年期视为一

个病理学状态,加以医学化的管理,以减少不适和降低疾病风险,成为欧美医疗行业,乃至中年

妇女自身的普遍认识。相应的,荷尔蒙替代疗法(

MHT

)成为应对更年期症状及健康风险的首

要医疗选择。

在日本,无论是妇女还是医生,在

19

世纪

80

年代之前,都没有把绝经作为妇女更年期的

重要标志,甚至没有合适的日语词汇等同于英语中的更年期。在日本,“

konenki

”经常指称更

年期,但它实际上表达的是不同的意思。“

konenki

”更类似于欧洲早期使用的“

climacteric

”,它

501

地方生物学: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











参见B.Latour

&S.Woolgar



LaboratoryLife



TheConstructionofScientificFacts



Princeton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1986



A.H.Goodman



D.Heath&M.S.Lindee



GeneticNature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2003



E.F.S.Roberts



God'sLaboratory



AssistedReproductionintheAndes



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2012



参见[美]罗伯特·汉著、禾木译:《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160-161页。

参见M.Lock,Encounters

withAging



MythologiesofMenopauseinJapanandNorthAmerica



Berkeley



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1993



M.Lock&P.Kaufert

,“

Menopause



LocalBiologiesandCulturesofAging

,”

American

JournalofHumanBiology



Vol.13



No.4



2001



M.Lock



P.Kaufert&P.Gilbert

,“

CulturalConstructionoftheMenopause

Syndrome



TheJapaneseCase

,”

Maturitas



Vol.10



No.4



1998



M.Lock

,“

MenopauseinCulturalContext

,”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Vol.29



No.3







1994



M.Lock&Vinh-KimNguyen



AnAnthropologyofBiomedicine



参见L.E.Leid



,“

BiologicalAspectsofMenopause



AcrosstheLifespan

,”

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



Vol.23



1994



不区分男人和女人,更不单纯指绝经这个事件,而是表示生命中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在

45

岁或是更早开始,一直持续到

60

岁左右。日本的医生常将这个过程视为

正常的生理过程,甚少将其病理化。

罗克等人的研究发现,在症状的表现上,北美与日本妇女的叙述也具有明显的不同。潮

热、夜间盗汗被认为是更年期的典型症状,但日本妇女对此则较少抱怨;在这个阶段,肩膀僵硬



shoulderstiffness

)和头痛是她们的主要病痛。调查资料还显示,参与调查的妇女,在日本只



28%

的被访者患有慢性疾病(糖尿病、过敏症、哮喘、关节炎、高血压等),而北美麻省的比例



53%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比例为

45%

。这说明,日本的中年妇女并没有北美中年妇女遭

遇那么多的慢性病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妇女的平均预期寿命位居全球之首。

人们对所谓更年期的体验、概念体系、话语结构是不同的,罗克及其同事从历史、饮食、家

庭结构和医疗等多方面分析了其原因。被调查的这些日本妇女,多出生在二战后,大部分在孩

童时候经历过营养不良。但是,她们几乎没有人抽烟,甚至饮酒和咖啡消费也很少。这些日本

妇女的饮食多以丰富的豆类(天然雌激素的重要来源)、蔬菜及一些低脂肪的食物为主。日本

的妇女也经常使用草药,习惯饮茶,这些也包含着植物雌激素。日本妇女对健康的关注、有规

律的运动,以及日本较为均衡的财富分配和相对平等的健康保障机会等,都对日本妇女的健康

和长寿产生正面作用。日本中年妇女在家庭中的负担,尤其是对孙辈的照顾,加重了她们肩膀

疼痛等症状,这些繁重的家务甚至让她们无暇顾及身体的其他感受。

在日本,虽然绝经很早就被传统医学所认识,但在

19

世纪晚期之前,它只是获得很少的注

意。日本医学受德国医学的影响,创造了“

konenki

”这一术语并与日本医学的“自主神经系统”



autonomicnervoussystem

)的不适相关联。这就意味着,在日本的主流话语中,所谓更年期

的不适不是直接与雌激素的下降相联系,而被认为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不稳定所导致。在

20



纪之前,日本较少受生物解剖学的影响,一些医生也主要是草药师,他们很少将潮热及其他血

管方面的症状作为更年期的典型症状。表



比较了北美和日本更年期的不同特征。

表1



北美和日本的更年期比较

北美日本

术语名称Meno

pauseKonenki

出现时间以妇女绝经为标志的事件45岁之前持续到60岁左右的生命过程

典型症状潮热、夜间盗汗等肩膀僵硬、头痛等

适合人群中年妇女中年男和女

医学话语病理问题、慢性病风险及荷尔蒙替代疗法生理问题或自主神经系统的不稳定

可能归因卵巢老化和雌激素下降生命周期、饮食结构、家庭负担等

上述研究表明,月经的“结束”、雌激素的改变对于

40



50

岁的妇女来说是“真实的”现

象,但这种现象被不同地方的妇女以不同的方式体验,而不同的行动者,如妇女、医生、药物厂

商等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解释和话语的塑造之中。更年期是生物学和社会文化持续互动的产

物。更年期的身体体验,部分来自文化所表达的有关这个生命阶段的期望,这些期望包括什么

才是“正常的”身体感受。这说明,更年期不应该被概念化为一种普适的、不变的生物学转变,

它也不是妇女所必须面对的普适性病理事件,甚至也不一定是一个难以度过的、慢性病徒增的

生命历程。个体的生物学与历史、环境和社会过程相互交织,表现出地方性的特征,因此,必须

601



《民族研究》

2016年第6期

在具体的历史和情境中对更年期加以重新理解。

(二)地方生物学的界定与基本主张



1993

年出版的对更年期的比较研究中,罗克首次提出了地方生物学这一概念。



她强

调,不能接受物质的身体作为不变的自然事实的简单集合体的看法,而有关身体的文化接受的

形式和沟通的知识,反映了生物学的地方性差异。为此,需要讨论生物学和文化之间相互交织

的关系,因为它们共同生产了地方性的体验和知识。而后,罗克及同事进一步对地方生物学作

出界定,认为地方生物学是身体感受具身体验的方式:人们对福祉、健康、疾病等的体验部分被

物质身体所获知,而物质身体本身因进化、环境和个体的不同而变动不居,这表明了身体与文

化之间的辩证法。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生物学这一概念与社会生物学(

sociobiology

)和生物

社会学(

biologicalsociology

)虽然都探讨先天



后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但地方生物学强调的

是人的生物



文化的整体性,而社会生物学和生物社会学(作为

20

世纪

70

年代后出现的新兴

学科)则是研究生物界各个类别(比如蚂蚁、昆虫、非人灵长类、人类)的社会性。

事实上,生物医学所创造的不同知识范畴是被历史和文化建构出来的。



生物医学虽然

能够测量到身体的差异,但要么忽视了人的生物性及其差异本身,要么把复杂的生物社会互动

过程缩减为去情境化的一系列指标,这与地方生物学的主张是迥异的。地方生物学所强调的

是文化和生物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长期交织而导致的生物社会的差异(

biosocial

differentiation

)。这个差异或许会也或许不会被个体所察觉。生物和社会文化过程的交织有

时候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优生学的实践、公共健康机制的实施,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它的发生是

偶尔的,没有任何技术的目的,比如农业实践或工业污染的未预结局。



罗克及其同事在提出地方生物学这一概念时已经意识到,学者们之所以对地方生物学视

而不见,不愿触及,或许源于他们不愿意落入种族主义和进化论的陷阱和责难之中。

19

世纪

晚期,人类生物的同质性理论渐渐浮现,代替过往的种族差异理论,这被认为是生物学对人类

平等理念的一大贡献。而后,在以博厄斯(

FranzBoas

)为代表的人类学家的努力下,种族主义

理论逐渐式微。



地方生物学强调生物社会的差异,似乎走向历史的倒退。实际上,地方生物

学所言的生物社会的差异,在于生物学的身体与社会情境的互动过程,是生物学与社会关系、

政治、文化等相互交织的动态的具身化,与种族主义的路径具有根本的不同,因为后者强调种

族间身体的本质差异,而不关注造成差异的具体情境。因此,既不能用生物学的差异去主张种

族(以及性别)的不平等,也不能因种族主义的诟病而掩盖生物社会的差异。忽视地方生物学,

会让人们对社会和政治过程如何生产生物学的差异视而不见,也会对由此而导致的不平等的

加剧置若罔闻。

地方生物学的概念源于对更年期这一经典案例的分析,因而,对经典案例中资料和方法的

701

地方生物学: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













参见M.Lock,Encounters

withAging



MythologiesofMenopauseinJapanandNorthAmerica



参见M.Lock

&P.Kaufert

,“

Menopause



LocalBiologiesandCulturesofAging

,”

AmericanJournalofHuman

Biology



Vol.13



No.4



2001



格瑞斯(A.D.Gaines)在较早时候也曾提及“地方生物学”(Local

biology

,他用的是单数),他主要强调的就是生物

学知识的文化建构。参见A.D.Grines,Ethno

psychiatry



TheCulturalConstructionofProfessionalandFolkPsychiatries



Albany



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



1992



参见M.Lock

&Vinh-KimNguyen



AnAnthropologyofBiomedicine



博厄斯早期关于头围的研究,也表明了社会文化情境对人的生物性的塑造。参见F.Boas,The

MindofPrimitive

Man



Norwood



MA



MacMilan



1911



质问,将直接指向这一概念的立论基础。与北美妇女相比,更年期的典型症状,如潮热和盗汗

等,日本妇女会较少提及。这可能引起如下问题:日本妇女或许不熟悉这类症状,这不是身体

表征和体验的差异,而是语言转译的问题;或是由于被访者害羞和不合作;当生物医学在日本

普及后,日本和北美妇女的身体体验或许会趋同;这份研究侧重于日本,而北美的资料主要来

自于已有的文献,这将导致对北美妇女更年期体验研究的简单化。



罗克及其同事否定了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不合作或是害羞的情况,但他们承认如果在北

美进行更详细的民族志研究,将会增加比较的深度。不过,这并没有动摇其地方生物学的立场

和主张,因为不仅更年期研究,其他如器官移植、艾滋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牙齿形状等诸

多研究都充分展现了地方生物学的存在。更年期的追踪研究,还进一步揭示出在生物医学及

其理念在日本逐渐普及的状况下,日本妇女有关更年期的体验和话语的变化依然是有限的。



这说明,在文化特殊性和生物医学的普及之间,人们有选择地参与其中。

其他跨文化研究也显示出更年期体验的文化差异性,比如在中国和泰国的某些民族中,人

们认为绝经后的妇女是一个新的开始,她们不再有经血的污秽,反而可以去参加一些宗教仪式

了。



根据以上论述,可对地方生物学与生物医学的核心理念进行比较。参见表





表2



生物医学与地方生物学的比较

生物医学地方生物学

处理对象物质身体具身化

核心假定去情境化的普适性,标准化情境化的地方性,差异化

呈现方式指标和量化具身化的复杂性和动态过程

认识论和方法论还原论及机械观生物-文化的交织与生物社会差异

地方生物学无疑挑战了生物学及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的既有假定:它既反对生物

决定论和普适性的身体观,又拒斥社会决定论———身体处于不能言说的黑箱之中,而将身体与

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互动和相互交织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人类学一贯坚持生物





化的整体性(

holism

),这种一般意义的整体性强调了人的根本属性。罗克及其同事在这种整

体性的基本理念下,更强调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交织、变动不居的具身化过程,

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揭示这种变动的、可塑的差异,以及给予生物文化的整体解释。

三、地方生物学对生物



文化二元论的超越

上述的概念界定表明,地方生物学从本质上说,处理的是身体问题及与之相关的生物





801



《民族研究》

2016年第6期







参见S.Lon



,“

Reviewon



EncounterswithAging



MythologiesofMenopauseinJapanandNorthAmerica

’,”

JournalofJapaneseStudies



Vol.21



No.2



1995



L.Manderson

,“

Reviewon



EncounterswithAging



Mythologiesof

MenopauseinJapanandNorthAmerica

’,”

TheAustralianJournalofAnthropology



Vol.8



No.3



1997



参见J.M.Zeserson,“How

JapaneseWomenTalkaboutHotFlushes



ImplicationsforMenopauseResearch

,”

MedicalAnthropologyQuarterly



Vol.15



No.2



2001



M.K.Melby



M.Lock&P.Kaufert

,“

CultureandSymptomReporting

atMenopause

,”

HumanReproductionUpdate



Vol.11



No.5



2005



参见J.L.Shea,Revolutionar

yWomenatMiddleAge



AnEthnographicSurveyofMenopauseandMidlifeAgingin

Beijing



China



DoctoralDissertation



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1998



S.Chirawatkul&L.Manderson

,“

Perceptionsof

MenopauseinNortheastThailand



ContestedMeaningandPractice

,”

SocialScience&Medicine



Vol.39



No.11



1994



化的关系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对身体的既有研究进行简单归纳,之后转向地方生物学的身体

取向,并展现地方生物学如何对生物



文化二元论进行超越。

(一)身体研究的三种取向

既有的身体研究大体上包括三种取向:一是自然主义的或基础主义的身体取向,二是社会

建构的或反基础主义的身体取向,



三是笔者称之为互动的、辩证的身体取向。

第一种取向强调以身体的生物性来说明社会结构,个人的意向、行动、潜力、健康和疾病等

是由生物和基因决定的,把身体看成是社会意义、社会关系、健康福祉的生成器。

第二种取向认为身体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形塑、约束甚至创造,揭示身体被赋予的那些特

征和意义,以及不同人群的身体之间存在的界限,主张身体并不是社会的基础,而是社会的产

物。莫斯(

MarcelMauss

)有关身体技术的研究,



道格拉斯(

Mary



Douglas

)对身体象征和社

会结构的考察,以及对物质身体和社会身体之间关系的分析,



大体上都表达了社会建构论的

身体观。社会建构论把身体概念化为一个符号系统,即把它作为社会意义或象征符号的载体

或承担者,社会现实“铭刻”在身体上,而人们的肉身体验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掉了。

第三种取向,不是要否定身体的生物性和身体的符号意义,而是将身体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首要的关注点。西佩



休斯(

N.Scheper-Hughes

)和罗克合作发表的带

有范式意义的论文《精神性的身体:医学人类学未来研究导论》强调,需要悬置已有的身心二元

取向。她们认为,身体同时是物质性和象征性的人造物,既是自然产物又是文化产物,被牢牢

地固定在特定的历史时刻。



她们激发了身体研究的整体互动取向,由此,在身体人类学和身

体社会学中,精神性的身体图式已经代替笛卡尔(

ReneDescartes

)分离主义的思想图式。





如特纳(

BryanS.Turner

)认为,对于个体和群体而言,身体既是一个环境(自然的一部分),又

是自我的中介(文化的一部分),身体决定性地处于世界的自然秩序和世界的文化安排结果之

间的人类结合点上,它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和社会的。



希林(

ChrisShiling

)旨在弥合上述

第一种和第二种两种取向的鸿沟,视身体为兼具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现象,人的“自然”属性并未

与社会彻底分离,而是社会关系和文化活动的必要前提,身体本身依然充当着社会关系的基

础,而不能被简单化约为社会关系的某种表达。



(二)地方生物学对具身化的再检视

很明显,地方生物学所秉持的是上述第三种身体取向。一方面它强调身体的体验性,另一

方面也将社会文化情境对身体的塑造纳入思考范畴,这正是具身化的方法论策略。身体是一

个生物性的物质实体,而具身化则属于方法论领域。具身化的概念最先来自哲学领域。

1945

年,梅洛



庞蒂(

M.Merleau-Ponty

)出版了法文专著《知觉现象学》。其中,他使用法语名词

901

地方生物学: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

















参见[美]希林著、李康译:《身体与社会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

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参见[法]莫斯著、林宗锦译:《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见[美]道格拉斯著、黄剑波等译:《洁净与危险》,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M.Dou

glas



NaturalSymbols



ExplorationsinCosmology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0



参见N.Sche

per-Hughes&M.Lock

,“

TheMindfulBody



AProlegomenontoFutureWorkinMedical

Anthropology

,”

MedicalAnthropologyQuarterly



Vol.1



No.1



1987



参见[美]斯特拉桑著,王业伟、赵国新译:《身体思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参见[美]特纳著,马海良、赵国新译:《身体与社会》,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参见[美]希林著、李康译:《身体与社会理论》。



corps

”表示身体(

body

),法语动词“

incarné

”表示具身(

embodied

),法语名词“

incarnation

”表

示具身化(

embodiment

),偶尔也会使用“

incorporé

”表示具身化。



具身化而后逐渐影响到认

知科学、人类学等学科。



以梅洛



庞蒂、布迪厄(

P.Bourdieu

)等为代表的学者,将具身化作为一种转化器,或者一

个纽带,试图超越长久以来困扰哲学、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主观



客观、行为



结构等二元

论。



罗克及其同事正是对梅洛



庞蒂、布迪厄的研究进行重新检视的基础上,来推动地方生

物学框架下的具身化研究的。

以梅洛



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致力于处理主客观关系,试图通过具身化研究,打破主客观

二元论。梅洛



庞蒂将身体作为方法论的起点,以具身化作为方法论准则,强调身体本身并非

二元的,身体并不能与其对立面心灵相区分。身体是世界关系中的一个存在(

setting

),意识是

身体对这个世界的投射。即,知觉开始于身体,并通过反思性思考,作用在对象上。在知觉的

水平上,没有主客观的区别,人们同样都在这个世界上,分析开始于知觉的前对象行为(

pre-

objectiveactofperception

),而不是在已经形成的对象上。



对梅洛



庞蒂而言,身体从来不

是一个简单的生物性客体,而是意识的具身化,是意图及各种实践的起源地。这一具身化的表

述,至少部分地超越了上述自然主义的本质论和建构主义的象征论。

如果说梅洛



庞蒂处理的是知觉领域内的主客观问题,那么布迪厄则在实践领域内面对

行为与结构二元论。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认为,文化既非源自个体的动机和行动,也不是潜在

规则和结构的产物,而是社会行动者依据习性(

habitus

)积极建构出来的,同时也是被先前的

规则所约定的结果,是规则、行动及行动策略之间互动关系的产物。在这里,布迪厄借鉴了莫

斯的习性



概念,强调植根于无意识普通身体实践的再现,认为社会世界既存在于身体(习性)

中,也存在于实践的场域中,表现为二重性,即一体二面。



身体拥有的习性是不言而喻的生

存倾向性,具有一种无意识特征,



但身体是未完成的实体,要通过社会生活才能形成,并被烙

上社会阶级的标记,要通过个体的社会位置、习性和品味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发展。



通过这

011



《民族研究》

2016年第6期



















参见M.Merleau

-Ponty



PhénoménologiedelaPerception



Paris



Galimard



1945



M.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ofPerception



TranslatedbyD.A.Landes



NewYork



Routledge



2012

;[法]梅洛

-庞蒂著

、姜志辉译:《知觉

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有关具身化的认知科学和哲学研究,参见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心理学报》2014年第7期;刘哲:《具

身化理论视域下的反笛卡尔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有关具身化的人类学研究,参见T.J.Csordas,

EmbodimentandExperience



TheExistentialGroundofCultureandSelf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94

;[美]

斯特拉桑著,王业伟、赵国新译:《身体思想》。

二元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将其推到顶峰,它习惯将世界划分为两个对立的范畴,

并且赋予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具有更大的价值,比如在身心关系上,自然主义取向的学者赋予身体以决定地位,而建构论取向

的学者则视身体为社会建构的产物。参见T.Bartole,“The

StructureofEmbodimentandtheOvercomingofDualism



An

AnalysisofMargaretLock'sParadigmofEmbodiment

,”

DialecticalAnthropology



Vol.36



No.1







2012



参见T.J.Csordas,“Somatic

ModesofAttention

,”

CulturalAnthropology



Vol.8



No.2



1993



p.137



参见P.Bourdieu,Outline

ofaTheoryofPractice



R.Nice



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77



莫斯在研究身体技术时,强调身体的习性不是简单地随个人和他们的效仿而变化,而是随着社会、教育、礼仪、习俗

和声望等而变化,这是技术方法、集体和个人实践在身体上的成果。参见[法]莫斯著、林宗锦译:《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第

88页



参见刘拥华:《从二元论到二重性:布迪厄社会观理论研究》,《社会》2009年第3期。

参见郑震:《身体: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参见[美]希林著、李康译:《身体与社会理论》,第124页。

种具身化策略,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既给予了结构以地位,也赋予了行为以自主性,他试图在个

体行为决定论和结构决定论之外,寻找一条出路和替代性立场。

罗克及其同事认为,现象学的具身化,其重点在于普适性身体及对知觉的哲学反思,这些

研究明显缺乏历史的深度和社会学的洞察力;



布迪厄虽引入了习性的概念,但他对社会转型

与身体习性的变动缺乏探讨,他更为关注结构的优先性和生产功能,对身体的创造性没有兴

趣。



在对梅洛



庞蒂和布迪厄具身化研究批评的基础上,罗克及其追随者开始在地方生物

学概念下重新使用具身化策略,他们更强调具身化的情境性及由此引发的变动性和可塑性:身

体和文化相互交织,都不可避免地处于进化的、历史的、生命周期的和周遭环境的时空变动之

中,具有可塑性和偶然性(

contingent

)特征。具身化的不同路径参见表





表3



具身化的不同路径

代表人物领域处理关系方法论策略核心概念基本观点不足之处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主观-客观具身化知觉

知觉开始于身体,并通

过反思性思考,作用在

对象上

缺乏历史的深度和

社会学的洞察力

布迪厄实践行为-结构具身化习性

社会世界既存在于身

体的习性中,也存在于

实践的场域中,表现为

一体两面

对社会转型与身体

习性的变动缺乏探

讨,对身体的创造性

缺乏关注

罗克身体生物-文化具身化地方生物学

身体和文化相互交织:

人们对福祉、健康、疾

病等的体验被物质身

体所获知,而物质身体

本身因进化、环境和个

体的不同而变动不居

寻找生物-文化连

接的机制还面临学

科合作的困难

(三)地方生物学对生物



文化二元论的超越

地方生物学从其缘起来看,如前文所言,是对生物学普适性身体的批判。所以它从一开始

不仅将身体作为一个“理论工具”,而且直接以身体作为研究对象。地方生物学试图强调身体

本身的过程性与可塑性,从而将身体的变动不居作为具身化理论的首要关注。身体,在地方生

物学的框架下,被看成不仅是结构的也是暂时的,不仅是客观的存在,也是某一嵌入在社会、历

史和多样性时空环境下的地方产物。这样,地方生物学所主张的具身化由人们呈现身体的方

式所构成,而这种方式来自知识和体验的地方的和情境的范畴。人们的生物学知识和体验是

社会性的获得,反过来,社会世界也被体验的现实所型塑。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作为辩

证关系的互相生产,最终落实在既是主体的也是社会文化的身体上,表现出动态的特征。

可以看出,地方生物学既不认同社会文化决定论,也不认同生物决定论,它通过具身化的

策略,在强调人们身体的生物性和体验性的同时,也将这种生物性与外在的地方情境联系起

111

地方生物学: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







参见M.Lock

&J.Farquhar



BeyondtheBodyProper



ReadingtheAnthropologyofMaterialLife



Durham



Duke

UniversityPress



2007



p.7



参见M.Lock,“Cultivatin

gtheBody



AnthropologyandEpistemologiesofBodilyPracticeandKnowledge

,”

The

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



Vol.22



1993



来,从而一方面跳出了生物



文化二元论的困境,一方面也避免了现象学对社会情境的忽视以

及布迪厄对身体的创造性和变动性的冷漠。有学者批评地方生物学概念下的具身化仍存在缺

陷,因为它的出发点还是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它只是形式上克服了二元论,在本质上并没

有成功。



确实,罗克及其同事所研究的依然是两个事项(生物



文化)之间的关系,但原有的

二元对立,通过具身化的策略,已经开始走向辩证统一。他们在具身化上的贡献,在于视具身

化为动态的、情境化的过程。与梅洛



庞蒂、布迪厄相比,罗克等其实并没有满足这种对二元

论形式上的处理,而是积极走向有关生物



文化连接的更为具体的机制探索上。

四、地方生物学对生物



文化连接机制的探索

地方生物学这一概念表明,人们的物质身体与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环境持续互动和相互

交织,生产出一个变动的、可塑的实体。但正如巴托勒(

T.Bartole

)的提醒,文化不能直接影响

生物性,必须首先“转译”成生物性本身,生物性也不能直接影响文化,必须“文化化”



culturalized

)为不是它本身的东西。



也就是说,地方生物学所强调的文化与身体之间的互动

尚存罅隙,需要某个中介和桥梁来弥合。上文讨论的具身化旨在超越生物



文化二元论,但它

主要是方法论的策略,还不是探索具体连接机制的手段。实际上,在地方生物学这一概念提出

之前,西佩



休斯和罗克已经尝试弥补这个“缺失的环节”。她们认为情感既需要感觉和认知

的指引,也需要公众道德和文化意识形态,可以充当连接个体身体、社会身体和身体政治的纽

带。



但罗克及其同事没有将情感研究进行到底,而是另辟蹊径,从生物学前沿研究———表观

遗传学(

epigenetics





中找到了灵感。

人类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共享性与差异性,并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回答

“何谓人”这一根本问题。生物学对人类的变异充满兴趣。

20

世纪,生物学已经从有机体水平

走向分子水平,试图通过基因项目解开人类变异的神秘面纱。基因决定论者宣称基因造就了

生命本身,也就是我之所以为我的根本。在此导向之下,生物学者秉持还原主义路径,乐此不

疲地寻找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终极原因。基因解释一方面强化了健康和疾

病的个体化路径,忽视了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没法解释某些表型变异的类型,

比如为什么有相似基因,有些人患病了,而有些人没有?这些问题引发了生物学在

20

世纪

80

年代范式的转变,即从单纯的基因决定论走向表观遗传学。

与基因研究强调基因的序列不同,表观遗传学试图发现人们

DNA

的化学变异如何关联

到基因表达,它关心在相似的基因情况下变异是如何发生及在代际进行传递的。



表观遗传

学研究发现,生物体因环境(微观的身体内环境和外在的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持续的内在改变

211



《民族研究》

2016年第6期











参见T.Bartole,“The

StructureofEmbodimentandtheOvercomingofDualism



AnAnalysisofMargaretLock's

ParadigmofEmbodiment

,”

DialecticalAnthropology



Vol.36



No.1







2012



参见N.Sche

per-Hughes&M.Lock

,“

TheMindfulBody



AProlegomenontoFutureWorkinMedical

Anthropology

,”

MedicalAnthropologyQuarterly



Vol.1



No.1



1987





epigenetics

”由前缀“

epi-

”(在……上,在……周围)和“

genetics

”(遗传学)组成,意味着它更强调遗传学的外在环境

以及因此而导致的表型变异,这是对传统遗传学基因导向的挑战。国内生物学界对此译名尚未统一,有“表观遗传学”、“表

现遗传学”等,以“表观遗传学”的译名最为常见。

参见Z.M.Tha

yer&A.L.Non

,“

AnthropologyMeetsEpigenetics



CurrentandFutureDirections

,”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117



No.4



2015



和外在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从个人处于胚胎那一刻起,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并在代际之间传

递。



这样,表观遗传学创造了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图景,它承认身体内在的不稳定,要求在具

体的时空情境下重新定位身体,这不仅对人口、健康和疾病研究具有深远意义,也打破了基因

决定论的主导范式,部分地撬动了生物学的原有格局。



这要求人们进一步探究物质身体是

如何被内外环境所刺激并发生持续改变的,此与地方生物学的主张不谋而合。

对罗克及其追随者来说,表观遗传学之所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是因为表观遗传学与基因决

定论不同,它将身体与环境同时纳入思考的范畴。不仅个人出生即来的基因,而且他或她的生

长环境,对预测个人的健康和疾病风险同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表观遗传学强烈建议结束

生物学与社会科学长期分割的局面,因为它既需要人类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对人的生存环境

的揭示,也需要遗传学对基因转变和表达的研究,以此超越所谓的先天



后天之争:



有机体

的环境暴露,内化和改变了表观基因符号;反过来,表观基因符号作用于有机体的生物学、行

为,甚至作用于与它们互动的其他有机体的环境。





型糖尿病(以中老年人为主,患者胰岛素不足或作用障碍)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不同

分布,被视为地方生物学的一个案例。



接下来,笔者以



型糖尿病的解释模式为例,说明从

基因解释到表观遗传学解释的重要转变,以及表观遗传学在探求地方生物学微观机制中的可

能贡献。

在基因解释上,遗传学家倪尔(

J.V.Neel

)首先提出了糖尿病的“节俭基因假设”(

thrifty-

gene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在采集狩猎时期,食物不能长期保存,供应也具有不确定

性,这样,那些能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食物的人群方能继续生存,即那些能够在食物丰富的时

候将食物大量摄取并储藏于体内的人群,在食物不足的时候才能存活。经过基因的反复选择

后,能够生存的人群具有了“节俭基因”。但当食物不再短缺,变得稳定且异常丰富,尤其是人

们的饮食模式转变为以碳水化合物(又称“糖类化合物”)为主导时,那些已经逐步形成“节俭基

因”的人群很容易肥胖,从而增加糖尿病患病的风险。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糖尿病发

病率的差异,维斯(

K.M.Weiss

)及其同事提出了“基因易感性”(

geneticsusceptibility

)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一些人群比其他人群更易高发糖尿病,是因为前者本身基因脆弱的问题。这一

假定突显了基因的顽固性和某些“种族”劣势。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促使生物学家寻求环境与基因的互动问题。有

311

地方生物学: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



















参见O.J.Rando

&K.J.Verstrepen

,“

TimescalesofGeneticandEpigeneticInheritance

,”

Cel



Vol.128



No.4



2007



参见M.Lock,“Com

prehendingtheBodyintheEraoftheEpigenome

,”

CurrentAnthropology



Vol.56



No.2



2015



参见H.Landecker

&A.Panofsky

,“

FromSocialStructuretoGeneRegulation



andBack



ACriticalIntroductionto

EnvironmentalEpigeneticsforSociology

,”

AnnualReviewofSociology



Vol.39



2013



A.H.Goodman



D.Heath&M.S.

Lindee



GeneticNautre



Culture

;胡雯等:《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社会学的影响》,《社会学研究》

2012年第5期



参见H.Landecker

&A.Panofsky

,“

FromSocialStructuretoGeneRegulation



andBack



ACriticalIntroductionto

EnvironmentalEpigeneticsforSociology

,”

AnnualReviewofSociology



Vol.39



2013



参见M.Lock

&Vinh-KimNguyen



AnAnthropologyofBiomedicine



参见J.V.Neel,“Diabetes

Melitus







Thrifty



GenotypeRenderedDetrimentalby



Progress

’?”

AmericanJournal

ofHumanGenetics



Vol.14



No.4



1962



参见K.M.Weiss,R.F.Ferrel

&C.L.Hanis

,“

ANewWorldSyndromeofMetabolicDiseaseswithaGeneticand

EvolutionaryBasis

,”

AmericanJournalofPhysicalAnthropology



Vol.27



IssueS5



1984



参见M.Monto

ya

,“

BioethnicConscription



Genes



Race



andMexicana



oEthnicityinDiabetesResearch

,”

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22



No.1



2007



学者通过实验提出“节俭表型假设”(

thrifty



henotypehypothesis

)。这一假设从倪尔的进化

取向的基因适应性问题转向胎儿的微观生存环境上,认为胎儿在子宫内的营养不良将导致他

们容易在成人后患



型糖尿病及其他慢性病。胎儿在子宫内的营养不良,不仅导致胎儿的低

体重,也容易导致胎儿胰腺和肝功能的结构性改变,而这些对于胰岛素的分泌和葡萄糖的耐受

性至关重要。另外,葡萄糖耐受不良的妇女在怀孕期间的子宫环境,也会使得胎儿成年后患糖

尿病的风险成倍增加。这就非常清晰地将环境(胎儿在子宫内的微观环境)对糖尿病的影响过

程揭示了出来。



虽然人类学家也试图从涵化、社会苦难等角度分析糖尿病不均衡分布的原因,但终究是宏

观解释,具体的发生机制语焉不详。



而表观遗传学所做的,不是简单强调环境对身体的影

响,而是在于探索一些改变的机制,将人们对环境的经历转变为特定细胞的改变,



这实际上

帮助人类学家去理解环境与身体之间互动的具体发生机制,也就是地方生物学的微观机制。

个体或群体之间生物上的差异,是先天业已决定的,还是环境塑造的,成为长久以来争论

的话题。具体到疾病上,基因很少能准确预测疾病,而环境对疾病的影响也语焉不详。通过解

释社会环境具身化的微观过程,表观遗传学或许能填补这个空缺。这实际上也意味着人们对

生命现象的再认识:个体的身体同时拥有先天的条件和环境的经历,它不仅仅是填满生物存在

的收容器,按照生理学的规律,走向成熟和衰老;它也是进化的产物,深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塑

造。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表观遗传学这个领域尚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释,比如

环境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基因表达,

DNA

甲基化(

methylation





的多大程度对表观基因

是必要的,目前所知依然较为有限。

罗克对人类学与生物学,尤其与表观遗传学的合作充满信心。



这种合作要求超越学科

和派别边界,将未经检验的假定摆到前台,并将有关生物和文化的地方声音和地方可能性纳入

思考的范畴。也就是说,合作的前提是必须处理一些根深蒂固的学科理念和知识生产方式问

题,因为不同的学科,存在不同的假定和不同的方法论。如上文所言,生物学以及生物医学的

基本假定与人类学本身所坚持的生物



文化整体性是背道而驰的。有学者评论,虽然表观遗

传学家已经意识到基因与环境互动的意义,但由于环境是一个复杂混沌的实体,由此可能会导

致将环境的丰富性压缩为标准化的一系列指标。



在笔者看来,在上文糖尿病的例子中,虽然

表观遗传学强调了胎儿在子宫内的微观生存环境对他们成年后糖尿病的影响,但其他外在的

环境(比如人们的饮食、环境污染等)却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表观遗传学家也没有将糖尿病患

者体验的差异性和变动性纳入分析的范畴,而这些恰恰是地方生物学所强调的。

411



《民族研究》

2016年第6期













参见C.N.Hales

&D.J.P.Barker

,“

Type2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Melitus



TheThriftyPhenotype

Hypothesis

,”

Diabetologia



Vol.35



No.7



1992



有关糖尿病的人类学研究,参见余成普:《糖尿病的生物社会性》,《思想战线》2016年期5期。

参见K.M.Weiss

&A.V.Buchanan

,“

Commenton



ComprehendingtheBodyintheEraoftheEpigenome

’,”

CurrentAnthropology



Vol.56



No.2



2015



作为表观遗传学的机制之一,DNA的甲基化控制了细胞层面的基因表达,或者说它抑制了基因表达的某些必要因

素;作为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果,甲基化还用于调节分子活动的类型。参见Z.M.Tha

yer&A.L.Non

,“

Anthropologymeets

Epigenetics



CurrentandFutureDirections

,”

AmericanAnthropologist



Vol.117



No.4



2015



参见M.Lock,“Com

prehendingtheBodyintheEraoftheEpigenome

,”

CurrentAnthropology



Vol.56



No.2



2015



参见W.Burke,“Review

onComprehendingtheBodyintheEraoftheEpigenome

,”

CurrentAnthropology



Vol.56



No.2



2015



五、地方生物学的学科价值

生物医学假定,人们的身体尽管存在外表的不同,但其本质是同一的和普适性的。地方生

物学这一概念,将身体视为变动的、可塑的主体,直接批判了生物医学的基本假定。身体并不

具有超越时空的标准性,在面对疾病的脆弱性、症候学、对药物的反应等方面,个体表现出微妙

但重要的差异。一方面,生物过程影响人们对病痛、免疫、衰老,乃至健康和福祉等的不同反

应,掌控着人们对社会世界的一切体验;另一方面,个体的生物过程和体验又不可避免地因话

语建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不同而不同,表现为一种情境性和地方性的特征。在理论诉

求上,地方生物学以具身化策略挑战生物



文化、先天



后天的二元关系,并试图与表观遗传

学进行合作,探索环境与身体之间微观的连接机制,以结束具身化语焉不详的状态。

长久以来,人类学的整体观更多地放在社会文化要素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上,以提供某

一情境下社会生活的全面图景。地方生物学所主张的生物



文化、先天



后天的交织,虽得到

了很多认可,但少有学者来具体研究生物



文化的整体观。承认地方生物学作为一个不断塑

造和变动不居的现象,承认其是历史时刻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甚至与显著的社会不平

等和发展的劣势相伴相生,会让人们既正视自己鲜活的主体体验,又将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环

境予以揭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干预改造。在这个意义上,地方生物学概念已经超越了对生物

医学本身的批判,可以成为人类学有关身体、健康及相关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

通过对地方生物学这一概念的缘起及理论意涵的梳理和评述,大体上已经看出国外医学

人类学新近发展的一般态势。第一,如前所述,医学人类学没有停留在应用人类学和行动人类

学的单一定位上,而是逐渐走向理论自觉。地方生物学,连同其他的理论概念(诸如解释模型

理论、结构性暴力理论等),正逐渐形成医学人类学的分析框架,促使医学人类学走向应用与理

论一体的分支学科。第二,医学人类学家在对人及其行为的整体理解下,不仅想架起自然科学

(包括生物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而且试图与自然科学家展开深度合作,致力于打通自

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罅隙,寻找生物



文化交织的微观机制。第三,正如地方生物学所强调

的,医学人类学家一方面要考虑人们切身的体验和情感,另一方面要把他们的认识和体验与所

在的社会文化环境,乃至广阔的政治权力关系一同纳入分析的范畴,将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情境

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第四,在宗教和民间信仰范式下开展的医学人类学研究依然占据着一

定的位置,但医学人类学家没有满足将其降格为宗教(人类学)研究的分支,而是积极地从生物

学的、生态学的、文化建构的,乃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汲取营养,对影响当下人们健康和疾病

的广泛议题(比如艾滋病、自杀、精神健康、医患关系、器官移植、慢性病、生育、老龄化等)开展

一系列探索,由此,使医学人类学成为人类学分支中强有力的活跃力量。



〔责任编辑刘海涛〕

511

地方生物学: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



①国内医学人类学当前发表的相当数量的论文依然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框架下开展

,比如李永祥:《彝族的疾病观念与

传统疗法》,《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刘宏涛:《仪式治疗新解:海南美孚黎的疾病观念和仪式治疗的文化逻辑》,《民族研

究》2013年第1期等。另外,医学人类学学者也向广泛的公共健康议题迈进,有关这方面的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参见景军:

《穿越成年礼的中国医学人类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

;景军、薛伟玲:《医学人类学与四种社会理论之互动》,

《思想战线》

2014年第2期等



Xinjiang.

TheAcademicValueofTibetanHistoricBookyarlung



obovi

chosvbyungZhang



Yun



92

)……………………………………………………………

Abstract



Thispaperdeeplyexaminesthehistoricalvalueofyarlungjobovichos

vbyung



writtenby



shvakyarinchensdeatthebeginning



ofMing



dynasty.Inthispaper



the

authorintroducesthefamily



backgroundofshvakyarinchensde



analyzing



thecauseand

purposeofwritingthisbook



exploring



theediting



rinciplesandthesourceofhistorical

data



andalsopointsouttheoutstanding



academicvalueandtheexisting



deficiency



ofthis

book.Inaddition



thedateoftranscriptionofthisbookandthecauseoftherapid

developmentofTibetanhistoricalstudiesduring



thelateYuanandearly



Ming



dynastiesare

alsostudiedinthispaper.

Keywords



Tibetanhistoricbook



yarlungjobovichosvbyung



shvakyarinchen

sde



academicvalue.

TheConceptualOriginofLocalBiologiesandTheirTheoreticalImplication



LiteratureReviewonRecentDevelopmentofOversea

MedicalAnthropology



YuChengpu



102

)……………………………………………

Abstract



In1990s



medicalanthropologistMargaretLockproposedtheconceptof

localbiologies.Itemphasizestheentanglementofbiologicalandculturalprocessandits

resultofbiosocialdifferentiation



andobjectsrelatedhypothesisontheuniversalbody



of

biomedicine.Thepaperexaminesthisconceptandrelatedtheoriesfordisplaying



three

argumentswithepistemologicalandmethodologicalsignificanceintherecentdevelopmentof

medicalanthropology

:(





standardizationanduniversality



ofbody



vs.localdifferentiation

andvariability



ofbiology



andculture

;(





dualismofbiology-cultureandnature-nurturevs.

holismanddialecticalrelationofbiology-cultureunderthetacticofembodiment

;(





genetic

determinismvs.micro-mechanismforexploring



bio-culturallinkagethroughepigenetics.

Keywords



localbiologies



embodiment



MargaretLock



medicalanthropology



biomedicine.

TheSummary



oftheSymposiumtoCelebratetheCentenary



of

YaHanzhang'sBirthLiuLing



Zhang



LingnaandYang



Lu



116

)………………

ASummary



oftheSymposiumontheNewPeriodChineseEthnic

Theory



andPoliticcalDevelopmentinthe

ComparativePerspectiveMaJunyi



119

)………………………………………………

TheAnnualContentsoftheBimonthly



MinzuYanjiu



Ethno-National

Studies



in2016EditorsBoardofEthno-NationalStudies



121

)…………………

621

Ethno-NationalStudies



No.6



2016

献花(0)
+1
(本文系KOKOKOKO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