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哲学与人生-向善而非本善
2017-04-03 | 阅:  转:  |  分享 
  
哲学与人生·向善而非本善(2006-08-1014:54:34)

? 分类:哲学与人生 我们小时候念《三字经》,一开头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后半段是孔子说的(《论语·阳货篇》),但是,谁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呢?孔子没说,孟子也没说,荀子明白主张“性恶”,更不会说了。原来这是宋代哲学家的杰作。

我们先不谈哲学史上的复杂问题,只就这句话来看,立刻可以察觉“人性本善”的概念有两大盲点:一是在经验上缺乏佐证。试问每天电视及报纸的新闻中不是充斥着各种罪恶行径吗?有谁是本善的?如果“本善”是指出生时原本是善的天性,一进入社会就被污染了,那么,试问组成社会的成人不也是本善的吗?若把责任推到过去,那么过去从第一个人出现以来,不也是本善的吗?当然,我们同意人性非常复杂,而“本善”只是描述其主要特质,用以区别人与禽兽之别。但是,为了区别人与禽兽,不可说一边本善,另一边本恶,因为禽兽根本没有善恶问题。只可以说“人有可能行善”,而禽兽与善恶无涉。既然如此,何必用“本善”来混淆视听?

第二个盲点是:善与恶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任何价值之呈现,皆以“自由选择”为前提。那么,试问:在一个人尚未有能力作自由选择的年幼阶段,如何可以说是“本善”?然后,一个人成长到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这种自由必然是同时向着善与恶开放的,亦即任何自由的行动都可能导致善,也同样可能导致恶。如此一来,说“本善”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无法通过逻辑的检验,亦即善以自由为其前提,而自由这个前提又无法保证人一定会行善。因此,从逻辑角度来看,人性本善无法成立。?

批评“人性本善”的想法,是为了回归孔子的哲学立场。依我们对《论语》的研究,可以肯定孔子的观点是“人性向善论”。以下试加说明之。

首先,人的特色在于自由,自由是一种动力状态。其形式是以“知、情、意”的结合为前提。譬如,我知道某事是对的,我喜欢做某事,以及我选择做某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奥秘,而三者配合起来所提供的机会,就是自由得以运作的条件。我所说的“向”,就是指“自由”而言,它是由真诚所觉察的内在力量,要求我去实践“应该”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即称为“善”,这一点稍后会再加以解释。

那么,为何说“向善”?因为知道什么事应该做,并不保证真的会去做,否则自由岂不是假的?不过,虽然人有自由,当他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不安”或“不忍”的感受。这正是儒家思想的关键所在。自由加上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如果进而质疑:是否每个人所不安、不忍的情况都一样?答案是“都不太一样”。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相近到相远,就是不能说“相同”。既然如此,人性安在?

事实上,“向”字就肯定了每个人的不安、不忍,必有程度强弱之异。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幸福家庭,看到别人的小灾、小难很容易于心不忍;反之,一个人从小饱经忧患,就可能非要碰到悲惨至极的人,才会于心不忍。就他们都“可能”不忍来说,可知都是属于“人”的一类;就他们不忍的情况有差异来说,可说是“向善”而非“本善”。这里的关键在于“真诚”。许多时候,我们看到人情险恶,人间犹如丛林,那是因为人们忽略了内心真情,再一路走偏,愈陷愈深,就像孟子所谓“牛山之木”(《孟子·告子上》)的比喻,一座草木盛美的山,如果“旦旦而伐之”,每天每天地去砍伐它,最后成了寸草不生的秃山。但是,每一座山原本都有“可能”长出花草树木的!换言之,对人而言,性即向,向即性,所向者就是善。



哲学与人生·择善固执论(续)(2006-08-1110:25:57)

? 分类:哲学与人生 从择善到固执

?

若是内心感受、对方期望、社会规范三者互相冲突,则以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为最后凭借,亦即孟子所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这是基本原则,然而人生的问题并非一次选择就可以定案的,因此我们又须继续思索。

关键在于:生命的本质就是变化与成长,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表示努力永无止境,否则终究难免陷入困局。譬如,原本交往密切的朋友,经过一段时日的分离,感情自然生疏。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每天都在慢慢变化,如果当事人自己粗心大意,遇到必须选择行动时,就很容易犯错了。

因此,随着择善而来的要求有二:

(一)经常反省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论语·学而篇》)即是例证。若是缺少这种功夫,连“善”都分辨不清楚,行为自然不易适当合宜了。

(二)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

这一点在今天人际交往又快又多的情形下,特别值得注意。因此,首先必须分辨:在我一生中,哪些人最为重要?于是,家庭亲人,从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姐妹,再到朋友、同学、同事等,就列出一张表了。其次,有些关系是以天生的血缘为基础,恒在而稳定,使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向外建立新的关系,求得人间各种成就。这时所要考虑的是本末轻重。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第一句是原则,第二句是变通。只重原则,则个人生命可能受到限制;只重变通,则又容易忘本。如何兼顾呢?试举一例说明。

我的母亲在50岁时因病而半身不遂。我当时忙着努力自己的工作,为了成家立业,出国念书,回国教书,直到领悟儒家的哲学,才明白孝顺的重要,如孟子所说:“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孟子·万章上》)孝顺是善行之一,那么我如何实践呢?我内心有强烈的感受想要表达,但是母亲的期望如何?也就是:我该怎么做,才能使母亲快乐?

我一向心直口快,有了问题非解决不可。于是当面请教母亲:您希望我怎么做?母亲沉吟不语。我随即提议:往后增加奉养父母的生活费,如何?她说:钱再多又有什么用,我又不能花?的确,她每天躺在床上,日常生活的要求极少,对于金钱也就不大在意了。我再提议:物质方面既然无效,精神方面呢?譬如,古人说,“扬名声以显父母”,也是孝顺。母亲说,你扬名声固然很好,但是别人又不知道我是你的母亲。的确,除非在熟识的朋友中得到肯定,否则名声无异于过眼云烟。古人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穿着锦衣,白天才有光彩;富贵之后,乡亲的赞美也最值得安慰。

然而,我的孝心竟无表达的机会吗?母亲想了一想,最后说:“你要让我快乐,就陪我打麻将。”于是,每逢周日,只要没有特别的事,我就回家陪父母打麻将。这种家庭麻将既可满足母亲的期望与我的内心感受,又不至于违背社会规范,因此成为我尽孝的途径。

上了牌桌,看到母亲忘记自身的病痛,精神大振异于平日,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终于明白儒家的智慧。这是通权达变,天下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因此任何伦理规范都会有些弹性,只要自己有此心意,同时又不影响社会大众的和谐生活,何必拘泥于固定的教条呢?

我举个人的例子来说明,是想指出:善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行动者的动机,以及他与相关对方的关系是否得到适当的发展。想不到“打麻将”居然成为我个人尽孝的途径。我的途径未必是别人可以效仿的。因此,每一个人都须学习及反省,以便找到自己尽忠、尽孝、尽义、尽礼等途径。

?

固执与变通

?

择善之后,还要固执。固执就是坚持原则,绝不妥协。但是,前面在谈“择善”时,一再强调通权达变,现在又如何自圆其说?答案是:固执所坚持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行为的外在表现方式。譬如,我坚持对父母的孝心,但是表现方式却要依实际情况而定。择善是针对具体表现方式而言,固执是针对内心感受而言,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孟子遇到类似的挑战。有人问他:“嫂溺,能否援之以手?”(《孟子·离娄上》)古人的礼规定叔嫂不通问,那么嫂嫂不幸落水时,做小叔的能否伸出援手?若孟子说不可,则未免太狠心,不像平常倡言仁义的样子;若孟子说可以,又显然违背当时的礼教。看似左右为难,其实十分简单:任何女子落水,我都应该伸出援手,救人第一。如果嫂嫂落水而坐视不管,简直就是豺狼野兽,毫无人性了。

孟子强调“执中”,执中与“执一”不同。执一是“举一而废百”,因噎废食。执中,则是“有权”,要权衡轻重,以便选择合宜之途。人性是向善的,所以人心会对别人的遭遇,感受不安与不忍。接着需要行动,以便化解不安与不忍。这就是择善了。固执的意义并非顽固不知变通,却是“勇于实践”。任何实践都需要勇气,在道德领域更是如此。没有勇气,当然谈不上坚持什么原则了。

孔子认为人性虽然向善,但是长期而有恒的行动显然才是成为善人的必经之路。他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论语·述而篇》)所谓“有恒者”,正是有恒于行善之人。何以需要有恒?他的比喻生动自然。他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篇》)有的树苗长高了,却不开花;有的开花了,却不结果。如果不到结果的程度,这棵树苗的存在实在是浪费了。人的生命亦然,不能坚持行善避恶,就是为德不卒,活着就是侥幸,没有意义可言,十分可惜。

孔子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篇》)天气真正冷了,才会发现松树与柏树是最后凋零的;一般人在平常的日子看不出善恶,一定要到“造次、颠沛”(《论语·里仁篇》)时,面临重大挫折与困难时,才知道谁是小人,谁是君子。我们常说:“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正是因为考验之严苛,才凸显出人格的特质。朋友来往,也只有在患难时,才看得出真正的交情。

为了达到这种要求,孟子提议“集义”与“养气”。集义是指:做任何事,不论大小,都须符合内心的指示,不必在乎外在的评价或得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浩然之气”。他的描述令人神往。“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何以如此?因为人的内心充满自信,俯仰无愧,坦荡荡无所求于外,自然觉得一股力量支持自己,源源不绝,生生不息。

集义与养气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体会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是指内心自有主宰,自得自信,无待于外,可以超越于名利权位、成败得失之上,显示自由的境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指回归内心,看见自己一向忠于指示,行善避恶,符合“向善”的天性,不愧作为一个人的身份,快乐由此源生。事实上,孔子与颜渊的“快乐”也都是相同的,就是:努力实践自己该做的事,不去计较其他问题,由此所生的自得之乐,可以维持终生。

至于“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是说:若要实现人之向善本性,就须努力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既考虑自己的感受,又注意对方的期望,然后选择的行为方式,虽不中亦不远矣。在此,“强恕”二字,也有坚持、固执、勇敢的含义。由择善到固执,确实是儒家所主张的人生正途。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