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A11、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的任务是加强A.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B.环境卫生监测和卫生监督工作C.农村环境卫生工作D.开拓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新领域E.以上都是
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范畴不包括下列哪项A.环境质量评价B.公共场所卫生C.城乡规划卫生D.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E.化妆品卫生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自然环境包括四部分A.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食物圈B.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C.大气圈、水圈、有机圈、无机圈D.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食物圈E.生产圈、消费圈、分解圈、非生命圈
4、环境卫生学所研究的环境主要包括A.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B.自然环境和劳动环境C.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D.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E.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5、一次污染物是指A.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物,其理化形状保持未变B.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物,发生了物理性变化C.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化学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与其他物质发生了反应D.原来就存在在环境中的化学物E.自然环境中的化学物
6、环境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SO2和NOXB.二噁英和甲基汞C.甲基汞和光化学烟雾D.NOx和酸雨E.多环芳烃和二噁英
7、次生环境是指A.无机物所形成的环境B.有机物所形成的环境C.由于人类活动(生产和生活)所形成的环境D.天然形成的环境E.某些元素分布不均所造成的环境
8、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A.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B.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C.受到人类和生物活动影响的环境D.未受到人类和生物活动影响的环境E.未受到人类活动和动植物影响的环境
9、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介质A.大气B.水体C.土壤D.生物体E.有机和无机物
10、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A.人群健康B.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D.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E.原生环境与健康
1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A.自然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B.生活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C.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D.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E.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2、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是A.污染物的理化特性B.剂量C.作用持续时间D.个体感受性E.以上都是
13、下列哪项不是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A.相加作用B.活化作用C.协同作用D.独立作用E.拮抗作用
14、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为A.低浓度长期作用B.对机体危害的复杂性C.作用广泛性和途径多样性D.污染物的多变性和综合作用E.以上都是
15、环境污染的特征是A.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B.影响人群面广C.多为低剂量、高浓度、多种物质联合作用D.环境污染一旦形成,消除很困难E.以上都是
16、某些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在体内浓度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产生危害,这种污染物具有A.潜隐性B.蓄积性C.迟发性D.时间性E.以上都不是
17、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A.色素沉着作用B.杀菌作用C.红斑作用D.抗佝偻病作用E.镇静作用
18、制订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的目的是防止A.出现刺激、过敏或慢性中毒B.发生慢性中毒或蓄积现象及远期效应C.出现过敏、刺激或中毒等急性危害D.发生致癌作用E.发生“三致”作用
19、环境卫生管理内容不包括A.环境有毒、有害因素的卫生监测B.空气卫生监测C.食品卫生监督D.工业废水卫生监测E.土壤卫生监测
二、B1、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独立作用D.拮抗作用E.综合作用
<1>、两种化学物质产生联合作用的毒物为各单项化学物质毒性的总和称为<2>、一种化学物质能减弱另一种化学物质的毒性称为<3>、两种化学物质同时进入机体。其毒性作用超过两者之和称为<4>、两种化学物质的毒性比单独化学物质的毒性大,但引起动物中毒时并不是两种毒物累加的结果称为2、A.听觉系统B.心血管系统C.急慢性疾病和某些癌变D.免疫力E.血液循环
<1>、环境噪声常影响<2>、微波辐射影响<3>、放射性污染影响机体第二节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A11、一次性给动物注射毒物,经过3个生物半减期后,该毒物在动物体内的蓄积量为A.87.5%B.50%C.12.5%D.6.25%E.3.5%
2、影响环境污染物在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因素是A.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B.吸收量、排出量和蓄积量C.进入途径、排出方式和作用时间D.吸收量、排除方式和作用时间E.摄入量、进入途径和排出方式
3、食物链的概念是A.生物与生物间因化学因素而建立的链锁关系B.生物与生物间因食物和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C.生物与环境间因食物而建立的链锁关系D.生物与环境间因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E.生物与生物之间因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
4、生态系统是由A.生物群落构成B.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C.人类聚居而成D.人类与其他生物组成E.人类与非生物系统构成
5、关于生态平衡的定义,下列正确的是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B.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暂时平衡C.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暂时相对的平衡D.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E.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平衡
6、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最本质的联系是A.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B.吸收与排泄C.信息传递D.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E.营养物质的转换
7、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人类改造和利用环境的关系B.环境决定和制约人类的关系C.辩证统一、相互依从的关系D.互为因果的关系E.无特异关系
8、生态系统健康是指A.指具有活力和自调节能力、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B.活力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C.自调节能力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的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到威胁时维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保证系统达到一定的稳态D.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E.以上都是
9、生态系统内形成的生态平衡,是何种性质的平衡A.自然的、动态的相对平衡B.封闭的绝对平衡C.间断性平衡D.波动式平衡E.永恒的开放式平衡
10、对生态系统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B.使生物圈内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C.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所连接的稳态系统D.构成生物群落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体E.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11、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表现为A.环境污染物可通过多种介质多途径进入人体B.人群常处于低水平长时间暴露C.受环境污染影响人群的反应个体差异大D.往往是多因素的联合作用E.以上都是
12、下列哪项不是敏感人群的影响因素A.遗传B.年龄C.职业D.性别E.健康状况
13、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时,应重点考虑的人群是A.老年人B.青年人C.正常人群D.健康人群E.敏感人群
14、人群对环境反应产生的健康效应谱,从弱到强的分布规律是A.两头大,中间小B.两头小,中间大C.最强效应的比例大D.最弱效应的比例大E.最强和最弱效应的比例几乎相等
15、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环境决定人类B.人类驾驭环境C.人类改造环境D.环境适应人类E.人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6、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健康效应常可采用的研究方法A.病例对照调查B.动物实验研究C.现况调查研究D.现况研究和前瞻性调查研究E.以上都不是
17、暴露因素和人群健康效应已基本清楚,要研究暴露一反应关系.可以利用的方法是A.群组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现况调查研究D.动物实验研究E.以上均不对
18、环境中某些化学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致使生物体内该化学物质的浓度成千上万倍增大,这种现象称为A.生物学吸收B.生物学放大C.生物学富集D.生物学累积E.生物学代谢
19、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必须考虑哪种情况A.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健康效应B.已知人群中健康已出现异常,寻找病因C.因果均已清楚,研究剂量一反应关系D.以上均考虑E.以上均不考虑
20、根据实验研究和流行病调查,诱发人类癌症主要是与A.病毒因素有关B.放射性因素有关C.物理因素有关D.化学性因素有关E.遗传因素有关
21、亚临床状态变化也就是A.正常调节变化B.二蓄积阶段的变化C.代偿阶段变化D.失代偿阶段变化E.耐受阶段的变化
22、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死亡者中,80%以上是有心脏或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其易感性增强的主要因素是A.性别B.膳食C.遗传D.职业E.健康状况
23、进入机体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被称为A.有效剂量B.作用强度C.剂量-反应关系D.剂量-效应关系E.相关关系
24、环境污染的自净是污染物进入环境后A.受污染的环境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B.其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C.污染物的毒性逐渐降低D.污染物的生态效应逐渐降低E.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逐渐减弱
25、环境污染是指A.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B.环境中的污染物造成了环境质量的恶化C.环境中的污染物影响了人体健康D.A+CE.A+B+C
26、环境有害物质是指环境中对人体可产生不良作用的A.物理因子、化学因子B.化学因子、生物因子C.生物因子、物理因子D.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生物因子E.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微生物因子
27、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是A.急慢性中毒、三致作用B.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C.慢性中毒、致癌作用D.致癌、致畸、致突变E.慢性中毒、三致作用
28、化学性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A.呼吸道、消化道、皮肤B.鼻腔、口腔、鼻窦C.皮肤、黏膜、结膜D.血液、唾液、淋巴液E.腮腺、淋巴腺、扁桃腺
29、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会产生特定反应的基因称之为A.应答基因B.环境应答基因C.等位基因D.受体基因E.信号传导基因
30、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内容不包括A.危害鉴定B.暴露评价C.污染来源鉴定D.危险度特征分析E.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31、危害性鉴定时。属于有阈值毒物效应的是A.致癌效应、生殖细胞突变效应B.发育效应、器官/细胞效应C.生殖细胞突变效应、发育效应D.致癌效应、发育效应E.生殖细胞突变效应、器官/细胞效应
32、健康危险度评价的资料是A.人群流行病学调查B.毒理学试验C.环境监测D.健康监护E.以上都是
33、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时,不宜采用与发病同时甚至以后的环境资料来进行两者关系的研究,因为A.环境因素繁多复杂B.有潜隐期C.效应不特异D.观察指标不灵敏E.监测仪器不够精密
34、下述中哪一点不是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特点A.多因素B.弱效应C.非特异性D.以生物性致疾病为主E.潜隐期
35、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中,环境卫生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是A.回顾性调查B.现况调查C.前瞻性调查D.实验性研究E.理论性研究
36、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暴露因素主要是A.物理因素B.化学因素C.生物因素D.理化因素E.有害因素
37、在确定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真实相关性方面,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A.经常性环境卫生监测方法B.经常性环境卫生监督方法C.动物实验方法D.快速推算方法E.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38、引发胎儿畸形发生率明显增高的环境污染物是A.甲基汞B.反应停C.苯并芘D.硫氧化物E.硫酸盐
39、下面是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除外A.伦敦烟雾事件B.日本发生的水俣病C.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D.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酸甲酯泄露事件E.前苏联的核电站泄露事故
40、肺癌发生率一般较高发生在A.乡村居民中B.城市居民中C.燃天然气的居民中D.燃煤气的居民中E.空气中苯并(a)芘浓度较高的居民中
41、不属于环境污染特异性损害的是A.致癌作用B.致敏作用C.致畸作用D.急性中毒E.降低人群免疫力
42、污染物对机体所起的毒害作用主要取决于A.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B.机体对污染物的吸收量C.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D.环境污染物的理化特性E.环境污染物在人体内半衰期的长短
43、下列哪项非环境中易引起持续性蓄积危害的污染物A.DDTB.多氯联苯C.氮氧化物D.铅E.镉
44、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包括A.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B.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C.慢性肺炎、肺水肿D.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E.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二、B1、A.SO2、烟尘B.O2、NOxC.NOx、碳氢化合物D.CO、O3、NOxE.CO、O3、NO
<1>、容易引起组织缺氧的污染物是<2>、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是<3>、导致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物主要是2、A.生物放大作用B.生物蓄积作用C.生物浓缩作用D.生物相互作用E.生物降解作用
<1>、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的延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称为<2>、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逐步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的浓度,称为<3>、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多加大,称为第三节大气卫生一、A11、进入体内经过生物转化使其毒性增强的污染物是A.SO2B.CO2C.BaPD.DDTE.Pb
2、下列非人为污染源为A.汽车尾气B.工业三废C.森林火灾D.化肥农药E.生活污水
3、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稀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气象因素是A.风和湍流B.气温C.气湿D.气压E.热辐射
4、一般来说,有害气体的着陆点距烟囱的距离是有效排出高度的A.3~5倍B.6~8倍C.9~l0倍D.10~20倍E.>20倍
5、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A.气温、气流、气压、辐射B.气温、气流、气湿、天气状况C.气温、气压、空气离子、天气状况D.气温、气流、气压、气湿E.气温气流、太阳辐射、空气离子
6、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是A.污染物的排放量B.排出高度C.有效排出高度D.与污染源的距离E.风速
7、煤的主要杂质是A.氮化物B.硫化物C.铅化物D.含镉化合物E.砷化物
8、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B.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C.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D.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E.污染的空气中重离子浓度低
9、空气中氧浓度下降,危及生命的浓度是A.8%B.9%C.10%D.11%E.12%
10、与人体健康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E.外大气层
11、我国制定大气卫生标准的原则不包括A.急性或慢性中毒B.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C.选用最敏感的指标D.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E.对大气的自净作用无影响
12、对眼睛具有最强烈催泪作用的光化学烟雾剂是A.O3B.PANC.PBND.PPNE.NO
13、PM2.5是指直径A.<2.5μm粒物B.>2.5μm~<10μm的颗粒物C.>2.5μm~<5μm的颗粒物D.=2.5μm的颗粒物E.≤2.5μm的颗粒物
14、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致癌物是A.多环芳烃B.苯并(a)芘C.多氯联苯D.氡气E.氯乙烯
15、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是A.O3B.颗粒物C.SO2D.N0xE.多环芳烃
16、粒径≤10μm大气颗粒物称为A.TSPB.气溶胶C.细颗粒物D.IPE.降尘
17、我国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燃烧石油B.烧煤C.森林失火过多D.硫酸厂排出废气过多E.硝酸厂排出废气过多
18、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小于A.7.0B.6.5C.5.6D.5.0E.4.6
19、印度博帕尔毒气泄露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A.硫氢酸盐B.硫化氢C.氨气D.异氰酸甲酯E.二氧化硫
20、氮氧化物是多种氮气氧化产物的总称.其中造成严重大气污染的是A.NO2和NO3B.NO和N2OC.NO和NO2D.N2O3和N2O4E.NO2和N2O5
21、S02下列哪种污染物共同作用后可大大增加SO2毒性A.COB.CO2C.PAHD.可吸入颗粒物E.NOx
22、不利于大气煤烟型污染扩散的气象条件是A.气温高,气湿低,风速大,无逆温B.气温低,气湿高,风速小,有逆温C.有湍流,大气稳定度小D.紫外线强烈,出现反气旋E.夏秋季节,午后至日落以前
23、城市大气中铅污染的主要来源是A.铅矿开采B.汽车尾气排放C.钢铁冶炼厂排放D.印刷厂排放E.以上都不是
24、在低浓度大气污染物长期作用下易诱发下列何种疾病A.高血压B.腰痛C.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D.关节炎E.肩周炎
25、关于空气离子化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空气分子受到外界强烈理化因子作用而生成正、负离子B.轻离子是空气离子吸附10~15个中性分子而形成的C.轻离子与空气中水滴、悬浮颗粒物相结合形成重离子D.轻负离子在一定浓度下,有很好的生理功能,如镇静、提高注意力、降压等E.正离子和负离子作用一致
26、关于红外线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红外线是太阳辐射波长最长的一种电磁波B.红外线主要生物学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热效应C.红外线可促进新陈代谢,有消炎、镇痛作用D.红外线为可见的红光E.过量的红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烧伤、白内障及中暑
27、有关平流层特征及卫生学意义哪一项论述是错误的A.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B.平流层又分两个亚层:同温层和臭氧层C.臭氧层能吸收短波紫外线,保护人体不受短波紫外线伤害D.同温层在臭氧层下面E.各种气象现象都是在平流层中发生
28、有关大气对流层特征和卫生学意义哪一项论述是错误的A.对流层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正常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是0.65℃/100mC.对流层空气流动有助于地面污染空气的净化D.所谓气温垂直递减是指每下降100m,温度下降度数E.我们研究的大气卫生,主要是指对流层大气
29、下列哪项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A.慢性中毒B.急性中毒C.变态反应D.肺癌E.佝偻病
30、下列哪项是光化学烟雾事件的特点之一A.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B.多发生在早晨C.多发生在冬春季D.主要污染物是SO2E.多发生在南北纬度60度以上的地区
31、“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不包括下列哪项A.污染物来自煤炭的燃烧产物B.气象条件为气压低、无风、温度高、天气晴朗C.河谷盆地容易发生D.多发生在寒冷季节E.受害者以呼吸道刺激症状最早出现
32、光化学烟雾发生时受害者的主要症状是A.咳嗽、胸痛、呼吸困难B.眼睛红肿、流泪、咽喉痛C.头痛、恶心、皮肤潮红D.恶心、呕吐、呼吸急促E.咳嗽、头痛、胸痛
33、气管注入染毒适用于A.气体B.液体C.颗粒物D.蒸气E.油性物
34、在进行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时.所选择调查对象应在该地区连续居住A.1年以上B.3年以上C.5年以上D.7年以上E.10年以上
35、有关一次最大浓度的采样。错误的是A.选择生产负荷最大B.在污染源的上风侧C.在污染最严重时采样D.采样时间最长不超过30分钟E.在气象条件最不利污染物扩散时采样
36、当出现烟雾事件时。下述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A.劝告居民尽量在室内活动,关闭门窗B.外出戴上口罩C.患有呼吸道及心血管慢性疾病者尽可能吸氧D.减少或停止污染源的废气排放E.以上均不是
37、以下健康调查中有关调查对象的选择条件哪一条是错误的A.居住年限不少于5年B.尽量避免职业暴露C.尽可能选择高暴露人群D.不可选择老人、小孩等体弱人群E.对照人群除暴露情况与研究人群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大致相同
38、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调查时,现场选择原则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应根据大气调查监测结果和有关资料来选定调查现场B.暴露现场要符合调查目的C.暴露现场要尽可能避免各种混杂因子D.要设立对照区E.对照区与暴露现场环境条件要一致
39、工业废气排放标准是指A.工厂四周监测污染物数量B.工厂烟囱或排气洞口排放废气中污染物数量C.工厂烟囱烟波着陆点测出污染物数量D.工人活动范围内监测污染物数量E.工厂四周100m范围内监测污染物数量
40、对个别污染源调查时,采样点的设置不应考虑的条件是A.工厂生产规模B.工人数量C.附近地形D.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及高度E.当地风向频率
二、B1、A.山风B.谷风C.海风D.陆风E.城市热岛
<1>、白天,山坡表面因日照而增温,气温比谷地高,因此,山坡空气上升形成<2>、夜晚山坡表面散热量大,冷却快。气温低于谷地,冷空气下沉,形成<3>、白天由于太阳加热,陆地升温的速度比水面快,形成了由水面吹向陆地的风,称为<4>、夜晚陆地的温度比水面低,气流由陆地吹向水面,形成第四节水体卫生一、A11、生物富集作用是指A.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蓄积,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间传递,并且浓度逐步增高B.某些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浓缩,在生物体内含量增加C.污染物在生物体作用下发生转化D.生物体内污染物含量随时间加长,含量增多E.以上都不是
2、水中总固体是指A.水中溶解性物质的总称B.水中悬浮性物质的总称C.水中有机物的总称D.水中无机物的总称E.水中所有无机和有机物质的总量
3、地面水中三氦含量为: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则说明地面水A.新近受到污染,自净正在进行B.曾受到污染,但自净已经结束C.过去受到过污染,目前正在进行自净D.过去受到污染已经自净,最近又受到污染E.以上情况都不是
4、在地面水污染自净过程中,水生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水中氧的同时,水中的氧也可通过某些途径得到补充,使水中的氧达到一定水平,这一过程称为A.水中氧的溶解过程B.水体的复氧过程C.水中氧的消耗过程D.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有氧分解过程E.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水的补氧过程
5、水体复氧作用是指A.水中溶解氧为不饱和状态时,空气中的氧不断的溶解在地面水的过程B.水中溶解氧为饱和状态时,空气中的氧不断的溶解在地面水的过程C.水中溶解氧为饱和状态时,水中氧逐渐逸散到空气中的过程D.水中溶解氧为不饱和状态时,水中氧逐渐逸散到空气中的过程E.地面水在不同水温条件所含的氧量
6、水体污染物的转归是指A.物理性状变化B.化学性质变化C.化学性质和毒作用变化D.光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E.污染物的空间位移及其形态变化
7、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所消耗的氧量称为A.溶解氧含量B.化学耗氧量C.生化需氧量D.水体复氧量E.水中微生物产气量
8、对多氯联苯的描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具有耐酸、耐碱、耐腐蚀、绝缘等优良性能B.可对机体的心脑血管系统产生严重损害C.易于发生生物富集作用D.具有雌激素样作用E.在环境中非常稳定,易附着于颗粒物上沉积于底泥中
9、当地下水的温度突然发生变化时.可能是由于A.地面受到强烈的日照B.受气温剧烈变化的影响C.地层断裂使地面水大量渗入D.受无机化学物质污染E.附近存在有地热
10、有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浓度极低且极为稳定,该污染物通过水生生物摄取进入食物链系统,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大增加,这种现象被称为A.生物放大作用B.生物转化作用C.生物降解作用D.生物富集作用E.生物对污染物的自净作用
11、水体污染物吸附于悬浮物和颗粒物后。逐渐下沉进入水体底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转变成毒性更大的理化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化学物质。这种情况最常见于水体A.镉污染B.有机氯农药污染C.多氯联苯污染D.酚污染E.汞污染
12、水体的硬度取决于A.水中碳酸盐的含量B.水中硫酸盐的含量C.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D.水中钙镁盐类的含量E.水中氯化钙的含量
13、水的硬度是指A.溶于水中钙、镁等盐类的总量B.水煮沸后形成的碳酸盐沉淀所去除的硬度C.水煮沸后不能去除的硬度D.非碳酸盐硬度E.碳酸盐硬度
14、关于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的论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对任何太气污染物均需制订B.指任何一天内多次测定的平均浓度的最高容许值C.为了防止污染物慢性和潜在性危害而制订的D.是污染物在任何24小时内的平均值均不能超过的限值E.是以基准值为主要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制订的
15、以下有关“总大肠菌群”的论述,哪项是错误的A.在人体肠道内,大肠菌群的数量最多B.在外环境中的生存条件与肠道致病菌相似C.是肠道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D.是反映水体受粪便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E.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每升水中不得超过3个
16、医院污水是一类特殊的废水,为防止其健康危害,应进行特殊处理。与其他废水处理不同的是必需进行A.一级处理B.二级处理C.三级处理D.生物处理E.消毒处理
17、工业废水的处理按照处理程度分为三级处理,其中二级处理是为了去除A.水中无机化合物B.水中有机污染物C.水中悬浮性固体杂质D.水中的胶体物质E.水中的重金属
18、对于湖泊、水库水的污染调查,与河流污染的调查内容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别是A.应对不同污染区进行调查B.应对水生生物进行调查C.应加强对水体底泥的调查D.应加强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E.应进行不同水层的样品采集
19、以大肠菌群作为水污染的指示菌的原因是A.大肠菌群数量多,其抵抗力较病原菌弱B.大肠菌群的数量多,生存条件与肠道病菌相似C.大肠菌群数量多,生存时间较粪链球菌短D.与肠道病原菌的数量相一致E.其数量少于肠道病原菌
20、水体的污染源主要有A.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B.冷却水、洗涤污水、化工污水C.有机污水、无机污水、混合性污水D.物理性污水、化学性污水、生物性污水E.以上都不对
21、水俣病的症状不包括下列哪种A.视野向心性缩小B.走路不稳运动失调C.言语不清,听觉障碍D.四肢末端感觉麻木E.脊柱弯曲变形,身长缩短
22、地面水中有机物污染较重时,会引起A.溶解氧含量增加B.生化需氧量降低C.化学耗氧量降低D.溶解氧量降低E.有机碳降低
23、铜在生活饮用水中规定含量不超过1mg/L,而在地面水中规定含量不超过0.1mg/L,这是因为铜在地面水中的含量是根据A.铜对鱼的毒性比人大B.铜对水生植物有影响C.铜对感官性状有明显影响D.铜能抑制水体的自净过程E.铜对水生动物有影响
24、深层地下水是指A.位于地表面以下的水B.位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上的水C.位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水D.位于地层中的水E.以上都不是
25、多氯联苯进入人体后,可蓄积在各个组织中,其中何种组织中含量最高A.肝脏B.肾脏C.血液D.淋巴E.脂肪
26、水体酚的主要来源是A.工业废水B.生活污水C.农业污水D.炼焦废水E.炼油废水
27、慢性甲基汞中毒的靶器官是A.血管B.中枢神经系统C.肝D.肾E.心脏
28、水俣病的病因是A.慢性铬中毒B.慢性镉中毒C.慢性甲基汞中毒D.慢性汞中毒E.慢性铅中毒
29、水体的自净是指A.水体污染物的总量逐渐降低B.水体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水质好于污染前的水平C.水体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水质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D.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无明显改变,但水体可以使用E.水体中的污染物总量没改变,浓度也没增加
30、引起水体藻类污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含氮、硫、磷的有机物污染水体B.大量含钠、钾的污染物污染水体C.大量含氮、磷的污染物污染水体D.大量含氨、钠的污水进入水体E.大量含氨、磷的污染进入水体
31、水体被人畜粪便污染的最好判断指标是A.细菌总数B.大肠菌数C.痢疾杆菌D.伤寒杆菌E.肠球菌
32、医院污水的特征是A.含氮、磷等元素B.含多种病毒、病菌和寄生虫卵C.含农药成分D.水质和水量差别很大E.含重金属
33、某地区人群一段时间以来出现皮肤瘙痒、腹泻及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你认为水源可能受到哪种物质污染A.砷B.甲基汞C.苯D.酚E.氰
34、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水中哪种物质含量过度升高A.氮、磷等元素B.氮、钾等元素C.氯酚D.溶解氧E.铁、锌等元素
35、水中总固体是A.水中溶解性固体的总称B.水中悬浮性固体的总称C.水中有机物的总称D.水中无机物的总称E.水中溶解性固体与悬浮性固体的总称
36、在水体污染源的调查内容中,有一条与大气的污染源相似.即A.企业的种类、性质和规模B.产生废水的工艺流程,所含毒物种类和浓度C.用水量、排水量D.废水排放口位置E.废水净化处理情况
37、制定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的原则是A.防止地面水传播疾病B.防止地面水引起急、慢性中毒及远期效应C.保证地面水感官性状良好D.保证地面水自净过程正常进行E.以上都是
38、溶解氧的含量可作为A.有机物污染的间接指标B.水体污染的间接指标C.水体污染及自净快慢的间接指标D.水体无机物污染的直接指标E.水中有机物污染的直接指标
39、地面水自净作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方式是A.物理化学净化过程B.化学净化过程C.生物净化过程D.物理净化过程E.水生生物净化过程
40、BOD表示A.水体中可被分解的有机物的总量B.需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水中溶解氧的量C.易被分解的有机物的含量D.水体中所有有机物的量E.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
41、水体的浑浊度主要取决于A.悬浮于水中的砂土含量B.悬浮于水体中的胶体颗粒的含量C.悬浮于水体表面的细小颗粒物质的含量D.存在于水体中有机颗粒物的含量E.存在于水体中的无机物的含量
42、湖水如呈现特殊的绿色、红色或黄绿色时,表明A.水中藻类大量繁殖生长B.含氯化钠的污水大量排入湖内C.含低铁的水排入湖内D.含硫酸盐的污水排入湖水E.含硝酸盐的污水排入湖内
43、一般说来水质最软的水源是A.江河B.泉水C.雨雪水D.井水E.湖水
44、水中大肠菌群指标是指A.发现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小水量B.发现一个大肠菌群的最大水量C.发现大肠菌群的最小需水量D.1L水中大肠菌群的个数E.以上都不是
二、B1、A.细菌总数B.总大肠菌群C.粪大肠菌群D.粪链球菌群E.肠球菌总数
<1>、培养温度为37℃时能使发酵乳糖,24小时内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2>、44.5℃时能生长繁殖发酵乳糖而产酸、产气的菌群<3>、1ml水在营养琼脂培养中经37℃24小时培养后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2、A.Ⅰ类水B.Ⅱ类水C.Ⅲ类水D.IV类水E.V类水
<1>、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2>、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3>、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4>、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5>、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所等3、A.水中宥机物分解的过程中溶解氧被消耗的同时,空气中的氧通过水面不断溶解于水中而补充水体的氧B.水中化学污染物经水中微生物作用成为毒性更大的新的化合物C.经食物链途径最终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D.水中污染物吸收光能发生分解E.水中有机物过多水体变黑发臭
<1>、生物放大作用指的是<2>、生物活化指的是第五节饮用水卫生一、A11、必须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物学效应不包括下列哪项A.参与酶的构成和酶的激活B.参与某些蛋白质的合成,发挥特殊功能C.参与激素及其辅助因子的合成,与内分泌活动密切相关D.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E.参与体内维生素的合成
2、生活性“三废“是指A.废水、废气、废渣B.污水、垃圾、粪便C.废水、垃圾粪便D.废水、废渣、垃圾E.废气、废水、垃圾
3、混凝剂净水的主要作用是A.它是不带电荷的胶体,能促使水中不带电荷的胶体颗粒自动凝聚B.它是带电荷的胶体,能促使水中不带电荷的胶体颗粒自动凝聚C.它是带正电荷的胶体,能与水中带负电荷胶体颗粒凝聚D.它是带两性电荷的胶体能与水中胶体颗粒凝聚E.它是带阴电荷的胶体,能和水中带负电荷胶体颗粒凝聚
4、在饮用水水源的选择上除了考虑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以外,还应考虑A.安全卫生B.技术经济上合理C.运行费用低廉D.兼顾城镇的中远期发展E.配水管网配置方便
5、在氯化消毒法中,哪一种是杀菌能力最强的物质A.漂白粉加入水中后水解成的次氯酸(HOCl)B.次氯酸在水中电离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根(OCl—)C.漂白粉消毒时生成的氢氧化钙D.漂白粉加入水中后水解成的氯离子(Cl—)E.以上都不是
6、在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定依据中,有一组毒理学指标,其意义为A.保证流行病学安全B.保证饮用水感官性状良好C.保证不产生毒性和潜在性危害D.保证不引起介水传染病E.以上都不是
7、当生活饮用水水源受到严重污染时,应采取何种氯化消毒法A.普通氯化消毒法B.折点氯消毒法C.过量氯消毒法D.氯胺消毒法E.以上都不是
8、需氯量等于A.加氯量-余氯量B.加氯量+余氯量C.加氯量×余氯量D.加氯量÷余氯量E.以上均错
9、漂白粉的杀菌效率A.与pH值无关B.随pH值增加而提高C.随pH值增加而降低D.pH值为7时效率最高E.以上都不是
10、HOCl和OCl—杀菌效果为A.HOCl和OCl—的杀菌效果相同B.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低10倍C.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高10倍D.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高80倍E.HOCl的杀菌效果比OCl—低80倍
11、衡量氯化消毒效果的简便指标是A.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B.水中的加氯量C.水体中的有机物的含量D.水中的细菌总数E.水中的余氯量
12、氯化消毒时水中细菌、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氯的量为A.加氯量B.有效氯C.需氯量D.余氯量E.以上都不是
13、硫酸铝为常用的混凝剂,其使用浓度一般为10%~20%,其特点是A.腐蚀性小,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凝体比较松散B.腐蚀性小,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凝体比较紧密C.腐蚀性大,对水质有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凝体比较松散D.腐蚀性小,对水质有一定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凝体比较松散E.腐蚀性小,对水质无不良影响,水温低时形成絮凝体比较紧密,效果好
14、目前水质净化处理中最常用的混凝剂是A.漂白粉B.硫酸钙C.臭氧D.硫代硫酸钠E.硫酸铝
15、我国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G135749-85)中规定A.每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CFUB.每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CFUC.每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0CFuD.每100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CFUE.每500ml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CFU
16、我国贵州省部分地区居民习惯在室内燃煤、用煤火烘烤食物等.由此较易造成A.地方性镉中毒B.地方性氟中毒C.地方性甲状腺肿D.汞中毒E.多环芳烃中毒
17、地方性砷中毒常见的临床症状为A.全身皮肤瘙痒B.皮肤色素缺失或高度沉着C.恶心、呕吐、全身不适D.骨质疏松E.心脏肥大
18、地方性氟病的预防主要是A.改水B.饮水加除氟剂C.种植吸氟植物D.食物除氟E.治疗氟斑牙
19、一般认为氟中毒的发病机制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氟与钙结合沉降在骨中B.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C.形成氟磷灰石D.使恒齿的牙釉质钙化变色E.使牙釉质疏松多孔
20、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的儿童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呆、小、聋、哑、瘫等临床表现,这种病称为A.严重型地方性甲状腺肿B.先天性水俣病C.地方性营养不良D.慢性铅中毒E.地方性克汀病
21、哪一个不是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A.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B.甲状腺素合成减少C.促使甲状腺增生肥大D.促甲状腺素分泌减少E.甲状腺胶质过量分泌
22、碘缺乏病可对人体产生多种危害,除了A.早产、死胎B.单纯性聋哑C.视野缩小D.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E.亚克汀病
23、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用氯消毒时A.接触l~2h,游离性余氯不低于2mg/LB.接触l~2h,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2mg/LC.接触0.5h,化合性余氯不低于0.5mg/LD.接触0.5h,游离性余氯不低于2mg/LE.接触0.5h,游离性余氯不低于0.3mg/L
24、下列哪些物质是氯化副产物A.氯仿、酸性氯化呋喃酮B.卤化氢、氯化氢C.酸性氯化呋喃酮、环己烷D.卤乙氢、氯化钾E.二氯化氢、溴仿
25、经氯化消毒的饮水,其原水的有机前体物通常是指水中A.所含有机物B.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C.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有机物和无机物D.能与氯形成氯化副产物的化合物E.含氮、磷的有机化合物
26、与成年人相比婴幼儿对硝酸盐更为敏感。其原因之一是婴幼儿的A.胃液的pH值较成年人高,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生长B.胃液的pH值较成年人低,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生长C.胃液的pH值较成年人高,不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生长D.胃液的pH值较成年人低,有利于亚硝酸盐还原菌的生长E.以上都不对
27、铬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但过量的摄入可致损害,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6价铬的毒性比3价铬的毒性要小100倍B.铬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C.铬具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D.铬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E.6价铬的毒性比3价铬的毒性要大100倍
28、氰化物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对A.肝脏的损伤作用B.肾脏的损伤作用C.对大脑的损伤作用D.对呼吸的强烈抑制作用E.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29、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疾病呈暴发性流行B.病例的分布与水源供水范围一致C.对水源采取措施对控制疾病流行影响不大D.对水源采取有效处理可迅速控制疾病蔓延流行E.大多数病人有饮用或接触同一水源的历史
30、水质处理器中的过滤材料对改善水质具有良好作用,但也可能存在一些隐患,哪些过滤材料可能导致含氨氮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A.活性炭B.三碘树脂C.五碘树脂D.黄金碳E.KDF
31、我国规定水质处理器的成型材料和过滤材料需经浸泡试验合格后才可使用,浸泡试验不包括下列哪项指标A.一般化学指标B.毒理学指标C.感官性状D.微生物性状指标E.放射性指标
32、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下列哪项涉水产品须经卫生部审批方准投入生产、销售、使用A.与饮用水接触的防护涂料B.水质处理器C.与饮水接触的新材料和化学物质D.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各类进口产品E.以上都是
33、二氧化氯消毒的特点是A.消毒效果稳定,能够消除水色,但成本高,且受pH影响B.消毒效果稳定,能够消除水色,不受pH影响,但成本高C.消毒效果不稳定,但能够消除水色,成本较低,不受PH影响D.消毒效果稳定,但对水色效果不明显,成本高,且受PH影响E.消毒效果稳定,能够消除水色,成本较低,但受PN影响
34、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分别对铁和挥发酚、氟化物、游离性余氯都作出了明确的限量要求。这些指标为A.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B.特殊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C.一般化学指标、特殊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D.感官性状指标、特殊化学指标、细菌学指标E.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微量元素指标、细菌学指标
35、饮用水消毒的主要目的是A.保持水中的余氯B.改善水物理性状C.消灭大肠杆菌D.杀灭病原菌预防介水传染E.消灭虫卵,预防血吸虫病
36、集中式给水水源选择有以下几个原则,除了A.水量充足B.用水方便C.水质良好D.便于防护E.技术经济上合理
37、集中式给水适用于城镇和有相当数量人口的集体单位或农村居民点,其优点有以下几点,除了A.有利于水源的选择和防护B.较易保证水质C.水质如受污染,危害面积不大D.用水方便E.便于监督
38、各种微生物因其不同的生物特性而对氯化消毒的耐受程度不同,一般规律是A.细菌对氯化消毒的耐受力强于病毒B.细菌对氯化消毒的耐受力弱于病毒C.腺病毒的耐受力较一般病毒更强D.原生生物对氯化消毒的耐受性最强E.以上都不是
39、经水厂处理过的水,其水质应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要求,包括流行病学上安全、感官性状良好和A.化学成分正常B.有毒化学物质含量正常C.矿物质含量丰富D.水中化学物质对健康无害E.水中不含有毒有害化学成分
40、生活饮用水中制定了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的标准,其原因是A.这两种物质可恶化水的感官性状B.这两种物质可损害肾脏,引起人群的慢性中毒C.二者均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D.进行氯化消毒时可产生氯化副产物E.以上都不是
41、在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一些偏远农村居民的躯干、四肢皮肤发生色素沉着和脱色斑点,伴有周围神经炎症状,患者的手掌和脚跖皮肤过度角化。甚至发展到四肢和躯干,严重者可发展成皮肤癌。调查发现,当地居民饮用的井水中某种化学物质含量过高。该种地方性疾病很可能是A.硒巾毒B.砷中毒C.氟中毒D.镍中毒E.铊中毒
42、下列哪些病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A.乌脚病,痛痛病B.水俣病,地方性氟病C.乌脚病,碘缺乏病D.心血管病,乌脚病E.痛痛病,地方性氟病
43、目前我国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最主要措施是A.多食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B.提倡喝开水C.多吃海带D.供给碘化食盐E.改善居住条件
44、地方性克汀病是由于A.婴儿期摄入氟过多所致B.母体妊娠期间摄入过多非必需微量元素所致C.胚胎期和婴儿期碘摄入过多所致D.胚胎发育期和婴儿期严重缺碘所致E.胚胎期和婴儿期多种微量元素严重缺乏所致
45、某山区于20世纪60年代,陆续出现不少骨骼变形以致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后经上级派员进行调查,发现这些病人除肢体骨骼变形外,还有明显的黑褐色斑牙。当时初步诊断为氟骨症,但水及土壤氟含量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最应进一步检测的项目是A.进行卫生调查B.村民吸烟情况调查C.核查饮水中氟含量D.检测燃料中氟含量E.检测蔬菜中氟含量
46、集中式供水的卫生监督的内容不包括A.水源选择是否符合卫生要求B.供水系统是否能处理足够的水量C.由于已多次清洗设备,不必检验水质D.处理后的水质能否达到水质卫生标准要求E.施工过程和验收时应审核是否符合原设计
二、B1、A.经食物链传递而富集最终影响人体健康的是B.胚胎期和婴儿发育早期机体严重碘缺乏可引起C.污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受污染而危害人体健康的是D.引起居民以斑釉齿和骨骼损害为特征的疾病是E.以皮肤损害为显著特点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为
<1>、地方性砷中毒<2>、地方性克汀病<3>、地方性氟病<4>、慢性甲基汞中毒2、A.脊柱受压缩短变形,终日疼痛呼叫B.视野向心性缩小,感觉障碍C.氟斑牙D.黑脚病E.脱发(斑秃或全秃)
<1>、水俣病的典型症状<2>、地方性砷中毒可造成<3>、痛痛病重症患者常出现的症状是<4>、土壤重金属铊污染可造成六节土壤卫生一、A11、环境的自净作用有三大作用方式,即A.硝化作用、氨化作用、无机化作用B.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C.中和作用、氧化作用、分解作用D.稀释作用、沉淀作用、扩散作用E.还原作用、络合作用、吸附作用
2、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污染物是A.可吸入颗粒物B.铅化合物C.多环芳烃D.过氧化物E.二噁英
3、下列关于土壤卫生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土壤能有吸附和过滤作用,有利于土壤的自净B.有机物无机化和腐殖质化是土壤有机物自净的主要途径C.环境条件改变,生物间拮扰作用使土壤中病原体死亡D.土壤中化学污染物(重金属、农药)多数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E.土壤固体污染物污染范围比较局限,但可通过风吹、雨水淋溶冲刷而扩大污染范围
4、以下对土壤污染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土壤污染来源很复杂,有来自空气、水、废渣、垃圾、粪便等B.土壤污染物以间接影响人体为主,主要途径是土→植物→人,或土→水→人C.土壤污染物主要通过与人的直接接触而影响人体健康D.土壤污染物的性质很多样化,有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等E.土壤受重金属和农药的污染后,很难消除,污染期很长
5、为了防止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对新农药的要求是A.低价格,低残留,低毒B.低价格,高效,低毒C.低价格,高效,低残留D.高效,低毒,低残留E.低价格,低毒,高效
6、土壤的主要污染物是A.粪便、化肥、农药B.厌气杆菌、寄生虫、农药C.有毒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D.致癌物、致畸物、致突变物E.厌气杆菌、寄生虫卵、放射性物质
7、堆肥法的原理是A.人畜粪便、垃圾在适宜条件下和微生物作用形成腐殖质B.人畜粪便在有氧条件下发生化学分解达到无机化C.人畜粪便、垃圾在密封容器中氧化分解,达到无害化D.人畜粪便、有机垃圾在密封容器中氧化分解,然后又在厌氧菌作用下发酵腐熟E.以上都不是
8、土壤的生物性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威胁,下列哪种疾病可以直接由土壤传播给人类A.肠道传染病B.寄生虫病C.血吸虫病D.肉毒中毒病E.军团菌病
9、含有病原体的动物粪便污染土壤后,通过皮肤传染或黏膜进入人体而得病,这病可能是A.血吸虫病B.炭疽病C.破伤风D.蛔虫病E.痢疾
10、土壤中镉的卫生标准是1.0ppm,经调查研究认为某地土壤环境镉的环境容量是0.6ppm。请问该环境单元镉的自然本底值是多少A.0.1B.0.2C.0.3D.0.4E.0.6
11、下列哪种情况容易导致重金属向农作物中转移A.土壤中富含有大量的腐殖质B.土壤的pH值较高,呈碱性C.土壤处于还原状态D.土壤的pH值较低,呈酸性E.土壤中富含有无机矿物质胶体
12、痛痛病就是A.慢性汞中毒B.慢性铅中毒C.慢性铬中毒D.慢性镉中毒E.慢性镍中毒
13、土壤中大肠菌值大,而产气荚膜杆菌值小时,表示A.土壤的污染是陈旧性的B.土壤的污染是新近性的C.土壤的污染是连续性的D.土壤的污染是间断性的E.土壤污染还未自净
14、腐殖质是A.有机含氮化合物分解形成的最简单的无机成分B.化学性质不稳定的复杂有机物C.动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简单的化合物的同时又重新合成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D.土壤中有机物厌氧分解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E.腐殖质成分很单一
15、土壤中何种物质的吸附作用最强A.土壤中的胶体颗粒B.土壤矿物质胶体C.土壤中的沙砾D.土壤中的有机物残体E.土壤中的腐殖质
16、土壤污染的来源有A.生活污染城市污水化肥污染B.工业“三废”及汽车废气污染、生活污染、农药污染C.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D.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农业污染E.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工业三废及汽车废气污染
17、水源水往往不能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因而需要进行处理,地面水的常规处理为A.过滤一混凝沉淀一消毒B.过滤一澄清一消毒C.混凝沉淀一过滤一消毒D.消毒一过滤一再消毒E.消毒一混凝沉淀一再过滤
18、“密封发酵法”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时,杀死病原菌与寄生虫卵的主要因素是A.高温B.缺氧C.氨气D.缺乏营养物质E.生物拮抗作用
19、土壤对重金属的环境容量是指A.重金属溶解在土壤中的最大值B.土壤中重金属不对农作物产生危害的最大值C.土壤中重会属能对农作物产生危害的最小值D.土壤中重金属的实际含量E.以上都不是
20、焚烧法适用于处理何种工业废物A.含汞化合物B.含氰化合物C.含铬化合物D.含镉化合物E.工业废渣
21、目前应用最广泛并且安全卫生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处理垃圾的方法是A.卫生填埋B.焚烧C.热解D.堆肥E.低温氧化法
22、以下对粪便无害化处理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杀灭全部血吸虫卵和钩虫卵,蛔虫卵减少95%B.防止苍蝇孳生和繁殖C.大肠菌群值应大于l0-4~l0-3g以上D.肥效可以不予考虑E.避免污染居民区的环境
23、垃圾的主要用途是A.作肥料B.回收利用C.发电D.制沼气E.以上都不是
24、通过哪种方式可以减少金属镉向农作物转移A.加入其他有机物,使其产生拮抗作用B.加入石灰调节土壤pH值,使镉成难溶的盐,减少转移C.使土壤中氧气充分,创造氧化条件D.加入硅酸使土壤pH降低,转化成难溶盐E.以上都不是
25、慢性镉中毒主要影响A.脑B.心脏C.肝脏D.肾脏E.甲状腺
二、B1、A.硫化作用B.腐殖质化作用C.氨化作用D.亚硝化作用E.硝化作用
<1>、土壤中蛋白质和其他含氮化合物,在需氧和厌氧条件下分解而产生氨的过程<2>、土壤中NH3氧化为HNO2的过程称为<3>、土壤有机物在细菌、真菌、放线菌的作用下形成腐殖酸、木质寨、富里酸、胡敏酸的过程第七节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一、A11、我国的绝大部分领土在北纬45°地区,居室最适宜的朝向是A.坐北朝南B.东西向C.西南向D.东北向E.坐南朝北
2、以下关于住宅地段的卫生要求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土壤清洁、干燥、渗水性好B.与污染源之间应有卫生间隔地带C.有良好的日照,通风良好D.地下水位高E.地势平坦而有一定坡度,有利排水
3、以下有关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小气候适宜B.采光照明良好C.空气清洁卫生D.环境安静整洁E.卫生间距越大越好
4、关于室内小气候的确切概念是A.人体周围环境中的气温、气湿、气流辐射等所形成的气候B.室外的气温、气湿、气流、辐射所形成的气候C.大气的温度、湿度、气流、气压所形成的气候D.局部环境气温、气湿、气流、气压所形成的气候E.室内由于围护结构的作用形成了与室外不同的室内气候
5、室内小气候对人体的直接作用是A.影响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B.影响儿童、老人身心健康C.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D.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E.影响居民休息和睡眠
6、在现代家庭中儿童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不断上升,这可能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蚊子B.臭虫C.尘螨D.蟑螂E.病毒
7、室内空气污染物中哪个与肺癌发病密切A.甲醛B.SO2C.NOxD.222RnE.CO
8、下列哪个指标是判断机体热平衡是否受到破坏的最直接指标A.皮肤温度B.脉搏C.体温D.出汗量E.温热感
9、城镇住宅居室容积一般至少为A.20m3B.30m3C.60m3D.15m3E.40m3
10、夏季在住宅群建筑区使建筑物长轴与主导风向形成多少度角时,在相同间距情况下,更有利于下风侧各排房屋的通风A.30°B.45°C.60°D.90°E.<30°
11、室内工作点与对面室外遮光物上端的连线与采光口上缘连线之间的夹角为A.投射角B.开角C.采光系数D.室深系数E.窗地面积比
12、当人体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量大于人体接受周围物体的辐射热量时称为A.正辐射B.负辐射C.热辐射D.强辐射E.弱辐射
13、冬季,某居民在自家较封闭房间内的一盆煤火旁发生昏迷,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导致该症状最可能的空气污染物为A.COB.CO2C.SO2D.N0xE.PAH
14、某居室经检测空气中氡含量较高,空气氡最可能来自A.房屋地基土壤B.吸烟C.家用电器D.油漆、涂料E.燃料燃烧
15、制定住宅小气候标准应以何季度为主A.冬春季B.春秋季C.冬夏季D.夏秋季E.秋冬季
16、较长时间接触90dB(A)以上的强烈噪声,使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15—30dB(A),离开噪声环境数小时至20多小时后听力才能恢复,称为A.听力适应B.听力疲劳C.噪声性耳聋D.听觉外反应E.神经性耳聋
17、居室中空气中CO2应保持在A.0.07‰以下B.0.1‰C.0.1%以下D.0.07%以下E.7%以下
18、评价居室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不包括A.二氧化碳B.微生物和悬浮颗粒C.一氧化碳D.冶金过程中形成的气溶胶E.二氧化硫
19、某一高层封闭式办公大楼。终日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近日工作人员诉说呼吸道干燥、鼻塞、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等,但下班后返回家中,上述症状自行消失。此病症最可能是A.与建筑物有关的疾病(BRI)B.不良建筑综合征(SBS)C.CO中毒D.CO2中毒E.流行性感冒
20、主要来自于建筑材料的室内污染物是A.SO2B.NOXC.COD.氡及其子体E.微生物
21、居室进深与地板至窗上缘高度之比称A.室深系数B.采光系数C.日照系数D.窗地面积比值E.居室进深与居室宽度比值
22、评价室内空气清洁度和居室容积的最重要指标是A.SO2B.COC.CO2D.O3E.颗粒物
23、室内小气候主要包括A.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B.气温、气湿、气流、气压C.气温、气湿、气压、热辐射D.气温、气湿、热辐射、空气离子E.气温、气湿、气流、空气离子
24、新装饰的居室中,常常有一种可使人眼红、流泪和咳嗽的刺激性气体,这很可能是A.SO2B.COC.CO2D.甲醛E.氮氧化物
二、B1、A.黑球温度B.湿球温度C.干球温度D.有效温度E.校正有效温度
<1>、表示气温和气湿综合作用的结果为<2>、表示气温、辐射和气流速度综合作用的结果<3>、人体在温度、湿度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冷热感觉指标<4>、人体在温度、湿度、热辐射和风速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冷热感觉指标第八节公共场所卫生一、A11、我国的《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对以下项目提出了卫生要求。除了A.小气候B.照度C.噪声D.空气质量E.新风量
2、我国的《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对以下项目提出了卫生要求,除了A.小气候B.照度C.噪声D.二氧化碳E.新风量
3、我国的《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对以下项目提出了卫生要求,除了A.小气候B.空气质量C.噪声D.照度E.氨
4、《理发店、美容店卫生标准》规定,在理发刀具、胡须刷、毛巾不得检出的细菌是A.链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B.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枯草杆菌和大肠杆菌D.枯草杆菌和链球菌E.所有致病菌
5、我国的《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对以下项目提出了卫生要求,除了A.有效温度B.总风量C.空气细菌总数D.二氧化碳E.噪音
6、某人拟准备在市区开办一文化娱乐场所,在经营前必须到当地卫生机构申办有关证件后方可营业。此证件名为A.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B.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合格证C.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D.公共场所防火安全合格证E.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合格证
7、我国《公共浴室卫生标准》规定就浴者不得患有A.心血管疾病B.过敏性疾病C.性病及传染性皮肤病D.消化送疾病E.呼吸道疾病
8、负责制定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部门是A.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B.省级卫生行政部门C.国务院质量技术监督部门D.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E.省级环境保护部门
9、某城镇一电影院春节期间放映新片,场场爆满,每场3小时,场次间隔仅15分钟.而且管理紊乱,吃东西、抽烟相当普遍。大多数观众散场后均感到疲乏、头晕、头痛,甚至恶心不适等,其原因最可能是A.CO中毒B.室内通风不好,CO浓度过高C.放映时间过长D.电影院建筑质量差E.传染病流行
10、理发店对一些头癣等皮肤传染病顾客采用下列哪个方法为正确A.拒绝服务B.让顾客自带理发用具,方可服务C.用公用理发工具给顾客服务D.用理发店专门提供的皮肤传染病顾客理发工具服务E.建议去其他理发店
11、《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规定,文化娱乐场所动态噪声不超过A.75dB(A)B.85dB(A)C.95dB(A)D.80dB(A)E.70dB(A)
12、人工游泳池应设专人负责池水消毒,卫生清扫,并在每场前测定水中的A.pHB.硫酸铜C.总大肠菌群D.余氯E.尿素
13、我国的《公共交通工具卫生标准》对以下项目提出了卫生要求,除了A.小气候B.照度C.噪声D.空气质量E.乘客人数
14、对水源选择进行环境卫生监督属A.经常性卫生监督B.预防性卫生监督C.环境监督D.环境监测E.环境调查
15、有关预防性卫生监督的概念中。错误的是A.对公共场所的建设进行监督B.对城乡规划进行监督C.对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进行监督D.对住宅建设经常进行安全监督检查E.对建筑设计图纸进行卫生审查第九节城乡规划卫生一、A11、以下关于卫生防护距离的描述哪个有误A.卫生防护距离是指产生有害因素的企业、场所的主要污染源的边缘至住宅建筑用地边界的最小距离B.严重污染源的卫生防护距离内应设置防护林带C.卫生防护距离因污染源不同而距离不同D.卫生防护距离的制定是由各企业根据自己的企业性质制定的E.配置时可将危害最大要求防护距离最远的工厂企业设置在离居住区最远的地段
2、生活居住区的卫生要求不包括A.地势高,土壤清洁干燥B.良好日照,通风好C.附近有良好的水源D.有适宜的微小气候E.附近应有过境公路
3、与每人居住面积定额关系较密切的指标是A.人口净密度B.人口毛密度C.居住区用地面积D.居住建筑用地面积E.居住区人口数
4、城市给水水源一般应设在A.生活居住区B.工业区C.对外交通运输区D.仓库区E.郊区
5、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流动人口的增加,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给城市增加的主要是A.人们的心理负担B.环境污染的负担C.人的生活方式改变的负担D.生活设施的负担E.空气质量的负担
6、以下是关于工业区与居住区配置的不同说法。你认为哪个有误A.工业区应位于该地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B.工业区应位于生活饮用水源的下游C.工业区与居住区要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带D.对严重污染的工厂,应设在远郊E.工业区面积应宽阔,交通方便
7、某市要兴建一较大工厂,为确定该工厂位置。观测其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那该工厂应设在该城市的A.西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东北方E.东方
二、B1、A.居住建筑密度B.人口净密度C.人口毛密度D.居住系数E.建筑容积率
<1>、描述居住建筑基底面积占居住建筑用地面积比例<2>、描述居住面积与建筑总面积之比<3>、1ha(=10000m2)居住建筑用地面积上的居住人数为第十节环境质量评价一、A11、现场生物监测的特点是A.经济、简便、快速、结果可靠B.经济、准确、灵敏、结果正确C.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度高D.准确、灵敏、快速、结果可靠E.快速、灵敏、省事、准确度高
2、根据一个区域历年积累的环境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用以发现和评价该区域环境质量的发展变化过程,称之为A.环境质量现状评价B.回顾性环境质量评价C.环境影响评价D.总环境质量评价E.单因素环境质量评价
3、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主要为以下几点,除外A.较全面揭示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B.确定污染治理重点对象C.为确定区域规划和制定区域环境综合防治方案提供依据、D.为企业更好的生产提供依据E.预测和评价拟建的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町能产生的影响
4、下列哪个评价方法在我国已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在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程项目中给予执行A.区域环境质量评价B.回顾性环境质量评价C.环境健康效应评价D.环境影响评价E.单因素环境质量评价
5、Brown水质指数中筛选出的9项水质评价因子,不包括下列A.温度B.总硬度C.溶解氧D.硝酸盐E.BOD5
6、美国PSl指数在200时,大气污染浓度水平为A.显著危害水平B.大气质量标准C.警戒水平D.警报水平E.紧急水平
7、根据我国空气污染指数的类别,当易感人群症状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时。空气污染指数应该是A.0~50B.51~100C.101~200D.201~300E.>300
8、按照美国PSI指数原理建立的我国大气质量指数是A.大气质量综合指数B.比值算术均数型大气质量指数C.空气污染指数APID.Brown指数E.橡树林大气质量指数
9、美国PSl指数的评价因子不包含A.SO2B.NO2C.COD.CO2E.O3
10、某湖水水质经治理后,有明显改善,水质指数由35上升至78,你认为该水质指数最有可能是A.Brown水质指数B.I2环境质量指数C.比值算术均数型指数D.等标污染负荷指数E.分段线性函数型指数
11、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有A.污染源、污染程度和环境质量B.污染源、污染方式和环境效应C.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应D.污染源、污染范围和环境质量E.污染源、环境效应和环境治理
12、排毒系数表示A.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对人群危害程度的一种相对指标B.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危害程度的一种相对指标C.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对生物危害程度的一种相对指标D.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对动植物危害程度的一种相对指标E.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对微生物危害程度的一种相对指标
13、对污染源进行评价可采用A.流行病学和卫生毒理学方法B.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方法C.卫生统计法和卫生毒理学方法D.排毒系数和等标污染负荷方法E.“三致”方法
二、B1、A.比值简单叠加型大气质量指数B.兼顾最高分指数和平均分指数的大气质量指数C.分段线型函数型大气质量指数D.水质评分加权型指数E.比值算术平均型大气质量指数
<1>、计算结果会受选用参数个数影响的是<2>、计算结果掩盖了高浓度参数的影响的是<3>、污染物标准指数(PSl)属于上述哪类参数<4>、Brown指数属于上述哪个参数第十一节家用化学品卫生一、A11、聚氯乙烯(PVC)管是目前常用给水塑料管材,若处理不当可带来一定健康危害,其中可能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是A.聚氯乙烯树脂B.氯乙烯单体C.二氯乙烯D.二氯乙烷E.聚乙烯
2、化妆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常见的是引起A.造血系统损害B.生殖系统的损害C.变态反应D.神经系统损害E.皮肤损害
3、对化妆品原料的要求中.规定禁用物质359种。其中包括A.麻醉药、紫外线吸收剂B.抗生素、紫外线吸收剂C.防腐剂、激素D.精神药物、防腐剂E.农药、放射性物质
4、化妆品中下列哪些物质规定限量要求A.汞、砷、铅、甲醛B.汞、砷、铅、甲醇C.汞、砷、铅、镍D.镍、汞、砷、甲醛E.镍、汞、砷、甲醇
5、在每克或每毫升化妆品中不得检出的为A.真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B.真菌、粪大肠菌群、溶血性链球菌C.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杆菌D.厌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大肠菌群E.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6、化妆品中易引起光变应性皮炎的物质有A.香料、祛臭剂、遮光剂中的某些成分B.漂白剂、乳化剂、脱毛剂中的某些成分C.影响化妆品酸碱度的某些成分D.香水、染料、防晒剂中的某些成分E.抗氧化剂、溶剂、冷烫剂中的某些成分
7、经常使用化妆品的油性皮肤者常发生A.光变应性皮炎B.刺激性接触性皮炎C.变应性接触性皮炎D.化妆品痤疮E.色素沉着症
8、一青年妇女在初次使用护肤霜后未出现任何反应,连续使用多日后,皮肤逐渐出现红斑,并有皮肤干燥、皲裂,以后发展为丘疹、疱疹样湿疹等皮肤炎症.皮肤发痒,有不适和疼痛感。这种情况可能是A.刺激性接触性皮炎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C.光变应性皮炎D.化妆品性痤疮E.真菌性皮肤损害
9、化妆品本身具有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的具有致癌作用,有的属毒性物质。如冷烫液中的硫代甘醇类,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这些物质均属于A.致癌性化合物B.致突变性化合物C.微毒类化合物D.高毒类化合物E.无毒类化合物
10、受何种细菌污染的化妆品进入眼内会引起角膜化脓性溃疡A.金黄色葡萄球菌B.绿脓杆菌C.粪大肠菌群D.变形杆菌E.荧光假单胞杆菌
11、导致化妆品性酒渣鼻的主要原因是A.化妆品对皮肤内螨虫增殖的刺激B.化妆品对皮肤的直接刺激C.化妆品诱发螨虫在皮肤的寄生D.化妆品引起的皮脂腺分泌过剩E.化妆品引起的皮肤内螨虫毒素排出受阻
12、化妆品直接使用于皮肤,最常见的不良影响是引起A.化妆品皮肤病B.微生物感染C.眼部感染D.全身中毒E.皮肤癌
13、下列均属于特殊用途的化妆品,除了A.脱毛剂B.美乳剂C.润肤霜D.祛斑剂E.防晒剂
14、一患者使用某化妆品后5—7天。再次使用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水疱、大疱。病变皮肤边界不清,患处有瘙痒和灼热感。此病情应诊断为A.刺激性接触性皮炎B.变应性接触性皮炎C.光敏性皮炎D.光毒性皮炎E.急性皮炎
15、最常见的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化妆品是A.防晒剂B.唇膏C.香水D.染发剂E.指甲油
16、洗涤剂中对健康影响的主要成分为A.表面活性剂B.黏合剂C.助洗剂D.有毒金属E.碱性物质
17、对首次进口化妆品卫生质量的监督时,下列哪个有误A.进口单位必须提供该化妆品的说明书B.进口单位必须提供出口国或地区批准生产的证明文件和安全惭资料C.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即可签定进口合同D.进口化妆品必须经国务院行政部门批准方可签定进口合同E.进口化妆品须经商检部门检验合格
18、化妆品安全性评价是在A.化妆品生产以前对其原料或成品进行安全性评价B.化妆品生产之后对其原料或成品进行安全性评价C.化妆品生产之前或销售之后,对原料或成品进行安全性评价D.化妆品生产之前或销售之前原料或成品进行安全性评价E.化妆品生产中间对其原料或成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二、B1、根据国内市场调查,目前化妆品中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例如A.含砷高B.含汞高C.含镍高D.含镉高E.含铅高
<1>、祛斑霜<2>、生发剂<3>、香粉第十二节环境卫生学基本技能一、A11、在污染源常年或季节主导风向比较明确时,大气监测采样点的选择应采用A.扇形布点B.梅花布点C.四周布点D.方格布点E.捉烟波布点
2、测定大气中有害气体的采样高度为A.呼吸带高度B.0.5米高度C.1.0米高度D.3米高度E.5米高度
3、为换算采样的标准体积.在采样时必须测定的气象因素是A.气温、气压B.气温、气湿C.气温、气流D.气湿、气流E.气湿、气压
4、要测得污染物日平均浓度每天至少采样几次A.2次B.3次C.6次D.8次E.10次
5、用滤纸滤膜阻流法通常采集A.气态物质B.气溶胶态的物质C.雾态物质D.蒸汽态物质E.以上都不是
6、检测水样中“三氮”,在采样前应在采样容器中加入的水质保存剂是A.H2SO4B.Na2CO3C.NaHCO3D.Na2SO4E.NaCl
7、应用注射器采集空气样品时,采样体积一般不大于A.10mlB.50mlC.100mlD.150mlE.200ml
8、分析空气中一氧化碳宜采用的样品采集方法是A.塑料袋采样法B.注射器采样法C.溶液吸收法D.滤膜阻留法E.固体吸附剂阻留法
二、B1、A.5米B.3—5米C.3米D.1.5—3米E.1.5米
<1>、采集空气颗粒物时。采样器放置的高度应为<2>、测定有害气体的采样器放置高度应为
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环境卫生学》
31/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