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15毒理学题库
2017-04-03 | 阅:  转:  |  分享 
  
毒理学题库

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一、A11、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有A.直线型曲线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D.非对称S状曲线E.以上都是2、最小有作用剂量是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E.DNA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存在选择毒性的原因有A.物种和细胞学差异B.不同生物及其细胞器官对化学毒物亲和力差异C.体内生物转化过程差异D.对化学毒物所致损害修复能力差异E.以上都是4、最大无作用剂量是A.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B.阈剂量C.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D.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贯E.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5、属于毒理学上限指标的是A.ADIB.LD0C.LD50D.LOAELE.MLD

6、致死剂量(浓度)包括A.半数致死剂量B.绝对致死剂量C.最小致死量D.半数致死浓度E.以上都是7、LD50的概念是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剂量D.在一个实验组中使50只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E.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实验组剂量8、关于毒性说法正确的是A.毒性的大小和外源性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途径有关B.剂量是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关键C.毒物毒性的大小与半数致死剂量LD50值成反比D.是指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E.以上均正确9、毒物是A.动植物中的天然毒素以及有毒的矿物质B.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的物质C.凡能对机体产生功能和(或)器质损害的物质D.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效应的物质E.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的物质10、关于急性非致死性毒性试验说法正确的是A.常用评价指标是LimacB.Limac值越大,表明该受试物急性毒性越大C.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对机体急性毒性的大小,并进行急性毒性分级D.剂量设计一般以LD10作为最高剂量组E.以上均正确11、关于Zac说法正确的是A.Zac=Limac/LD50B.Zac越大,表明化学物质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大C.Zac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D.Zac是急性毒性常用参数之一E.以上说法均正确

A、B两种化学物质剂量一反应关系曲线关于上图中A、B两种物质说法错误的是A.A、B两种物质LD50值相B.A、B两种物质毒作用带不相同C.B物质致死剂量范围斜率比A物质的斜率大D.B物质实际危险性低于A物质E.B物质实际危险性高于A物质

13、急性毒性试验常用参数有A.LD50B.ZacC.剂量-反应曲线D.LD84/LD16E.以上都是14、急性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A.阐明外来化合物毒性作用的中毒机制B.确定LOAEL和NOAELC.评价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毒性剂量一反应关系,并根据LD50进行毒性分级D.为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E.以上都是

15、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基础毒性又称一般毒性B.基础毒性可分为急性、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C.研究方法以体外试验为主,体内试验作为补充D.基础毒性是指实验动物单次、多次染毒所产生的总体毒性综合效应E.基础毒性是相对特殊毒性而言的

16、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A.与人类接触并进人机体B.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E.以上都是

17、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是A.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C.引起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低剂量D.引起染色体畸变的最低剂量E.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低剂量

18、急性毒性评价的常用参数有A.LD50B.LimacC.ZacD.LOAELE.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

19、外来化学物对免疫功能毒作用不包括A.免疫抑制反应B.变态反应C.增强机体抗病能力D.降低机体抵抗力E.自身免疫病

20、未观察到损害作用水平(NOAEL)是指A.不引起亚临床改变或某项检测指标出现异常的最高剂量B.引起DNA损伤的最低剂量C.引起免疫功能降低的最低剂量D.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学物不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E.引起畸形的最低剂量21、一般对致癌物制定的实际安全剂量在人群中引起的肿瘤超额发生率不超过:A.10-2B.10-3C.10-4D.10-5E.10-6

22、体外试验方法常用A.游离器官B.原代培养细胞C.细胞器D.CHO,V79E.以上都是23、有阈值效应A.能够检测出阈值的效应属有阈值效应B.一般的生理、生化异常和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都属于有阈值效应C.发育毒性或胚胎毒性引起的结果属于无有阈值效应.D.生殖细胞突变引起的生殖毒性则也属无阈值效应E.以上都不是

24、卫生毒理学体外试验常选用A.大鼠和小鼠B.果蝇C.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D.鸟类E.鱼类

25、S-曲线的特点是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E.曲线始终比较平缓

26、卫生毒理学研究的任务是A.中毒机理B.外来化合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及生物转运,转化过程C.对外来化合物进行安全性评价D.制定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E.以上都是

二、B1、A.迟发性毒性作用B.过敏性反应C.高敏感性D.速发性毒性作用E.特异体质反应

<1>、小鼠经口染毒氰化钾后在十几分钟后死亡,属于<2>、某患者因肺炎就医,经皮试注射青霉素后出现全身荨麻疹,属于<3>、某群体接触低剂量的某化学毒物后,仅有少数个体出现了中毒症状,属于<4>、先天缺乏NAD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患者对亚硝酸盐类十分敏感,属于<5>、CO中毒引起的昏迷病人。有些在恢复后数周甚至数月后突然发生严重的脑病。属于

2、A.效应B.反应C.剂量-效应关系D.剂量-反应关系E.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

<1>、CO浓度增加导致红细胞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随之升高,体现<2>、CO急性吸入毒性试验中。随CO浓度的增加.试验组大鼠死亡率也相应增加.体现<3>、CO染毒大鼠中100只有40只发生死亡。此为<4>、以CO给大鼠经呼吸道急性染毒后红细胞缺氧血红蛋白含量发生升高。此为<5>、过敏反应体现第二节化学物的生物转运一、A11、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A.性别B.年龄C.生理状态D.动物种属E.以上都是

2、影响外源性化学物质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胃肠道内pH值B.血浆蛋白质水平C.体内各种屏障D.AC正确E.BC正确

3、异化扩散与简单扩散的主要区别在于A.前者需要能量,后者不需要B.前者需要载体,后者不需要C.前者没有特异性,后者有特异性D.前者不需能量,后者需要E.前者没有饱和性,后者有

4、一种pH是6.8的有机碱在消化道中最好的吸收部位是A.口腔B.胃C.十二指肠D.小肠E.结肠

5、经皮吸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A.化学物质分子量的大小B.化学物质的脂/水分配系数C.皮肤和血流和组织液流动的速度D.皮肤完整性和通透性E.以上均是

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气体在肺泡中分压越小,越易吸收B.血/气分配系数越小,越易吸收C.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不易吸收D.通气/血流比值越大,越不易吸收E.以上均不正确

7、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索有A.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B.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C.胃肠蠕动情况D.胃肠菌群环境E.以上都是

8、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A.唾液B.母乳C.胃肠道D.肾脏E.汗液

9、外源性化学物质吸收途径主要是A.胃肠道B.呼吸道C.皮肤D.AB是E.ABC都是

10、主动转运的主要特点是A.逆浓度梯度B.有饱和性C.有竞争性抑制现象D.有选择性E.以上都是

11、生物转运过程是指A.吸收分布代谢B.吸收分布排泄C.分布代谢排泄D.吸收代谢E.代谢排泄

12、机体对外源性化学物质的生物转运过程包括A.吸收和分布B.吸收和代谢C.代谢和排泄D.吸收和排泄E.吸收、分布和排泄

13、对简单扩散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物质分子由浓度低的部位向浓度高的部位分散B.消耗能量C.依赖于外源性化学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D.不受外源性化学物质的电离状态影响E.以上都对

14、被动转运包括A.简单扩散B.易化扩散C.膜动转运D.AB都是E.ABC都不是

15、下列哪些化学物质易于从呼吸道进入机体A.苯B.COC.SO2D.粉尘E.以上都是

16、PKa为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A.口腔B.胃C.十二指肠D.小肠E.结肠

17、毒物动力学中室的概念是A.表示解剖部位B.代表器官C.是理论的机体容积D.代表生理学的功能单位E.代表毒物作用的靶

18、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B.滤过C.简单扩散D.载体扩散E.胞饮和吞噬

19、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B.化学物质的分子量C.溶解度D.血气分配系数E.以上都是

20、毒物动力学中主要参数是A.生物半减期B.血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C.表观分布容积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21、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A.肾小球简单扩散B.肾小球主动转运C.肾小球滤过D.肾小管主动转运E.以上都是

22、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A.动物种属B.性别C.年龄D.生理状态E.以上都是

二、B1、A.简单扩散B.滤过C.主动转运D.异化扩散E.膜动转运

<1>、白细胞吞噬微生物、肝脏网状内皮细胞对有毒异物的消除方式<2>、铅、锰、镉、铊等通过生物膜的方式<3>、水溶性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并由血液进入神经组织的一系列通过生物膜的方式<4>、凡是分子量小的(100~200)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5>、颗粒和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6>、脂/水分配系数大,非离子型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第三节化学物的生物转化一、A11、常见的诱导剂有A.苯巴比妥B.苯并(a)芘C.DDTD.3-甲基胆蒽E.以上都是

2、I相反应包括A.氧化B.还原C.水解D.结合E.A+B+C

3、N-羟化反应常见的化台物是A.苯B.苯胺及2-乙酰氢基苯C.黄曲霉毒素B1D.苯酚E.羟甲基八甲磷

4、有机磷化合物取代基不同其毒性不同,下列哪项正确A.R1、R2同为乙基时毒性比甲基毒性大B.R1、R2同为乙基时毒性比乙基大C.Y基团为O时毒性大于SD.x基团为酸根时,强酸毒性比弱酸毒性大E.以上都对

5、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B.酶的含量增加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D.滑面内质网增生E.以上都是

6、代谢活化是指A.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B.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D.减毒或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E.MF0具有两重性

二、B1、A.实验动物的物种与毒效应B.实验动物的品系与毒效应C.实验动物的性别与毒效应D.实验动物的年龄与毒效应E.实验动物的生理营养状况与毒效应

<1>、八甲磷35mg/kg灌胃可引起成年大鼠100%死亡,而初生大鼠无死亡<2>、膳食中蛋白质不足导致六六六、对硫磷毒性增强<3>、马拉硫磷对雄性大鼠经口LD50为521mg/kg,而雌性大鼠经口LD50为1000mg/kg<4>、日本人及瑞典人红细胞中缺乏或基本没有过氧化氢酶,因此对过氧化氢解毒能力低<5>、反应停对大小鼠剂量达4000mg/kg时几乎无致畸作用,而0.5~1.0mg/kg剂量即对人有致畸作用第四节影响毒作用的因素一、A11、马拉硫磷可以增强苯硫磷的毒性.体现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拮抗作用D.独立作用E.以上均不是

2、同种动物接触毒物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的顺序正确的是A.静脉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经口>经皮B.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C.静脉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经皮>经口D.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经皮E.腹腔注射>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经皮>经口

3、关于物理性质与毒性效应说法正确的是A.毒物脂/水分配系数越大,毒性越小B.毒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毒性越小C.非离子型比率越高,毒性越大D.Zch越大,产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E.毒物分散度越小,毒性越大

4、毒物的空间结构与毒性大小的一般规律正确的是A.直链烃<支链烃B.环烃<链烃C.间位<邻位<对位D.L-异构体$<$D-异构体E.以上

5、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A.苯主要从呼吸道排泄,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B.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C.甲苯在肝脏中氧化,对肝有损害作用,而甲苯没有D.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E.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

6、下列化学物质毒性大小比较正确的顺序是A.戊烷>已烷>庚烷B.CH4>CH3Cl>CH2Cl2>CHCl3>CCl4C.苯酚<苯D.伯胺<仲胺<叔胺E.乙炔>乙烯>乙烷

7、研究化学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A.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乃至量子水平阐明化学毒物的毒物机制B.有助于指导新的化学物质或药物的设计和合成C.有助于指导解毒药物的筛选D.有助于预估新化学物质的安全限量标准范围E.以上都是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结构决定理化性质及化学活性B.化学活性决定理化性质C.化学活性由生物活性决定D.化学活性和理化性质影响化学结构E.化学结构直接决定生物活性

9、毒理学试验中溶剂的选择原则不包括A.受试物溶解后稳定B.不被机体吸收C.与受试物不发生反应D.不改变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E.本身无毒

10、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A.相加作用B.协同作用C.拮抗作用D.独立作用E.以上都是

11、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C.腹腔注射>经口D.经口>经皮E.以上都是

12、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A.电离度B.熔点C.挥发度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13、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A.CH3CIB.CH2C12C.CHCl3D.CCl4E.CCl3

14、物种差异影响化合物的毒性的例子是A.大鼠、小鼠、狗体内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致癌物B.猴子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致癌物C.家兔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致癌物D.豚鼠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致癌物E.猫体内可发生N-羟化,N-2-乙酰氨基芴与硫酸结合变成致癌物

二、B1、A.脂/水分配系数与毒效应B.电离度与毒效应C.挥发度和蒸气压与毒效应D.分散度与毒效应E.纯度与毒效应

<1>、苯的沸点80.1℃,易经呼吸道吸收<2>、AS2O3细粉状的比粗粉状的毒性大<3>、商品乐果的大鼠经口LD50为247m9/kg.而纯品乐果则为60mg/kg<4>、有机酸的pKa<3。或有机碱的pKa>8时不易吸收<5>、化合物经皮肤吸收,脂溶性越高其毒性越大<6>、对于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只有pH条件合适.才易发挥毒性效应第五节一般毒作用一、A11、属于慢性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A.探讨LOAEL和NOAELB.阐明毒物作用机制C.观察中毒症状D.探讨剂量反应关系E.以上都是

2、亚慢性毒性试验的一般性指标有A.特殊基团检测B.特殊基因测试C.灵敏指标的检查D.动物死亡率E.脏器系数

3、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是A.环境毒理学3~6个月B.食品毒理学90天喂养C.工业毒理学1~3个月D.食品毒理学3~6个月E.以上都对

4、亚慢性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是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B.观察中毒症状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E.以上都是

5、寇氏法的要求是A.各剂量组剂量呈等比级数排列B.各组小鼠不可少于10只C.最大剂量组死亡率100%,最低剂量组死亡率0%D.动物数相同E.以上都是

6、霍恩法的要求是A.4个染毒剂量组B.每组动物4只或5只C.组距3.16D.组距2.15E.以上都是

7、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A.1小时B.1天C.1周D.2周E.1月

8、几种实验动物的一次灌胃容量范围正确的是A.小鼠0.1—0.5ml/100gB.大鼠lml/10gC.家兔<5mL/kgD.狗<50ml/kgE.以上均正确

9、经呼吸道方式染毒的主要优点是A.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B.保证染毒柜内氧和二氧化碳分压不变C.温湿度恒定D.染毒时间不受染毒柜体积限制E.以上都是

10、经呼吸道静式染毒的主要优点是A.操作方便B.受试物消耗少C.设备简单D.适用于小动物急性毒性研究E.以上均是

11、大鼠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给入消化道内,多采用A.喂饲B.灌胃C.吞咽胶囊D.鼻饲E.饮水

12、关于急性毒性试验中动物选择的原则说法错误的是A.一般要求选择两个不同种属B.通常选择刚断乳动物C.雌雄各半D.常用哺乳类动物E.每组实验动物的数量因求LD50方法不同而不同

13、关于急性毒性说法正确的是A.是指机体瞬间接触外来化合物在短期内所引起的毒效应B.是指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外来化合物在短期内所引起的毒效应C.是指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外来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D.是指机体连续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E.毒效应观察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14、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LD50值与染毒剂景成正比C.1/LD50与毒性大小成反比D.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E.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15、慢性毒性试验设有四个剂量组(高、中、低、最低)及对照组,哪个剂量组为最小有作用剂量A.高剂量组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1B.中剂量组出现了轻微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C.低剂量组出现了个别动物极轻微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D.最低剂量组无任何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E.对照组无任何中毒症状

16、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A.成年动物B.必须雌雄各半C.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D.仅使用单一性别E.必须为啮齿类或非啮齿类

17、蓄积作用是A.化学物质发生慢性中毒的基础B.分为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C.是化学毒物分布的一种特殊形式D.多来自小剂量的长期接触E.以上均正确

18、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品,其LD50小于人体可能摄入量的10倍,则A.毒性较大,应放弃,不用于食品B.可考虑用于食品,并制订其ADIC.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D.应进行遗传毒性试验E.应由专家做出取舍决定

19、皮肤致敏试验最常用的动物是A.大鼠B.豚鼠C.兔D.小鼠E.乳鼠

20、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A.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充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D.温湿度恒定E.以上都是

21、几种动物静脉注射的注射量范围(ml)是A.小鼠0.2~0.5B.大鼠1.0~2.0C.豚鼠1.0~5.0D.家兔3.0~10E.以上都是

22、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A.灌胃B.喂饲C.吞咽胶囊D.鼻饲E.饮水

23、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A.初成年,未成年动物,初断乳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E.性刚成熟,初断乳,初成年

24、经典的毒理学研究的对象是A.核素B.微波C.细菌D.病毒E.各种化学物质

25、改进寇氏法要求A.设5—7个剂量组B.每个剂量组小鼠不可少于10只C.组距为几何级数D.死亡率呈常态分布E.以上都是

26、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B.易于饲养管理C.操作方便D.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E.以上都是

二、B1、A.食物利用率B.脏器系数C.病理学检查D.一般性指标E.特异性指标

<1>、某个脏器的湿重与单位体重的比值<2>、从形态学角度取得毒效应的证据<3>、反映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机体毒性作用本质的指标.有助于取得中毒机制的线索<4>、能综合反映外源性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有助于发现某些毒性特征<5>、动物每食入100g饲料所增加的体重克数第六节化学致癌作用一、A11、关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具有DNA反应活性B.在大多数遗传毒理学试验中为非致突变物C.经代谢活化可形成亲电子剂D.一般具有可检测的阈剂量E.作用一般是可逆的,需长期染毒

2、为了评价化学物质对人类的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所IARC将致癌物分为四大类,其中第四类是指A.对人类很可能或可能是致癌物B.对人类肯定的致癌物C.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的物质D.对人的致癌性尚不能明确的物质E.对人类为间接致癌物

3、关于引发剂(启动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引发剂本身具有致癌性B.引发剂可与DNA发生反应C.有可检测的阈剂量D.大多数是致突变物E.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

4、某化学物质经动物实验致癌证据充分,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尚不足,它应归类于A.确认的致癌物B.潜在的致癌物C.可疑的致癌物D.动物的致癌物E.人类的致癌物

5、煤焦油可致皮肤癌。研究发现,经煤焦油涂抹的皮肤如再接触佛波酯,肿瘤的发生率增加,潜伏期缩短。据此实验,佛波酯应属A.无机致癌物B.免疫抑制剂C.促长剂D.助致癌物.细胞毒剂

6、体细胞转变为癌细胞需要A.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B.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C.癌基因的活化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灭活D.癌基因的灭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活化E.癌基因的活化和DNA修复基因的活化

7、化学致癌过程至少分为哪三个阶段A.引发(启动),促长,进展B.促长,进展,浸润C.引发(启动),促长,转移D.进展,浸润,炎症E.引发(启动),进展,转移

8、基因突变不包括A.转换B.颠换C.移码突变D.DNA大段损伤E.裂隙

9、下列属于无阈值效应的是A.汞所致的中毒性脑病B.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细胞坏死C.氢氟酸所致的皮肤灼伤D.乙酰水杨酸所致的胎儿畸形E.氯乙烯所致的肝血管肉瘤

10、WHO提出的机体对于致癌物的反应不包括A.试验组发生对照组没有的肿瘤类型B.试验组一种或多种肿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试验组每个动物的平均肿瘤数明显多于对照组D.试验组发生肿瘤的组织器官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E.试验组肿瘤的发生时间早于对照组

11、使用大鼠对一农药进行长期致癌试验,每组的动物数至少应为A.40B.60C.80D.100E.120

12、下列哪组致癌物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A.免疫抑制剂,无机致癌物,促癌剂B.免疫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促癌剂C.直接致癌物,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细胞毒物D.激素,固态物质,无机致癌物E.促癌剂,前致癌物,细胞毒物

13、协同致癌作用机理包括A.抑制DNA修复B.选择性增强DNA受损细胞的增殖C.活化作用酶系统活力发生改变D.上述AB正确E.上述AC正确

14、恶性转化细胞的特征不包括A.细胞形态改变B.细胞生长能力改变C.细胞生化表型改变D.细胞坏死E.与肿瘤形成有关的表型

15、致癌物的最终确定应该依据A.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B.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动物致癌试验C.流行病学调查,剂量反应关系,动物致癌试验D.构效分析,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E.恶性转化试验,动物致癌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16、影响致癌作用的因素有A.致癌物的相互作用B.维生素C.脂肪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17、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结果分析指标是A.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B.肿瘤死亡率,肿瘤发生率,肿瘤潜伏期C.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死亡率D.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肿瘤死亡率E.肿瘤发生率,肿瘤存活率,肿瘤死亡率

二、B1、A.构效关系分析B.致突变试验,恶性转化试验C.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D.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E.流行病学调查

<1>、阳性结果可确定哺乳动物致癌物,阴性结果不能否定对哺乳动物致癌性,这类试验是<2>、用于筛选致癌物的试验是<3>、用于确证人类致癌物的研究方法是<4>、用于确证哺乳动物致癌物试验是

2、A.代谢活化成终致癌物过程的中间代谢产物B.不经代谢活化即有致癌活性的物质C.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癌活性的物质D.兼有引发(启动)、促长、进展作用的物质E.经代谢转化最后产生的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

<1>、直接致癌物是指<2>、完全致癌物是指<3>、近致癌物是指<4>、终致癌物是指<5>、间接致癌物是指

3、A.β-丙烯内酯B.β-萘胺C.镍D.佛波酯E.己烯雌酚

<1>、间接致癌物是<2>、促长剂是第七节化学致突变作用一、A11、体细胞突变可能的后果如下,除了A.致癌B.致畸C.遗传性疾病D.衰老E.动脉粥样硬化

2、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以DNA为靶的诱变A.烷化剂作用B.碱基类似物取代作用C.嵌入剂作用D.非整倍体剂作用E.对碱基结构破坏作用

3、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除外A.同义突变B.错义突变C.无义突变D.终止密码突变E.染色体畸变

4、特殊毒性不包括A.致突变B.急性毒性C.致癌D.致畸E.生殖毒性

5、使用环磷酰胺对小鼠染毒,经处死动物、收集骨髓细胞、低渗、固定、Giemsa染色等步骤,光镜下可观察到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为A.着丝点环B.相互易位C.倒位D.插入E.重复

6、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配套原则不包括A.包括体细胞和性细胞的试验B.在反映同一遗传学终点的多种试验中应尽可能选择体外试验C.包括多个遗传学终点D.包括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E.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试验

7、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染色体整倍体畸变A.nB.2nC.3nD.上述AB都是E.上述AC都是

8、染色体断裂后不重接则不能形成下列哪种形态学改变A.无着丝粒断片B.染色体缺失C.环状染色体D.微核E.微小体

9、鸟嘌呤N-7位烷化作用的后果有A.鸟嘌呤脱落B.脱嘌呤C.作用碱基缺失D.移码突变E.以上都是

10、下列哪种作用是以DNA为靶的化学诱变作用A.对有丝分裂作用的干扰B.对DNA合成酶系的破坏C.对DNA复制酶系的破坏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11、常见的烷化剂有A.N-亚硝基化合物B.氮芥C.硫芥D.烷基硫酸酯E.以上都是

12、染色体畸变有A.颠换B.置换C.转换D.切换E.互换

13、最常受到烷化的是鸟嘌呤的A.N-5位B.N-6位C.N-7位D.0-7位E.0-5位

14、以DNA损伤为检测终点的致突变试验是A.微核试验B.染色体畸变试验C.Ames试验D.UDS试验E.基因正向突变试验

15、关于倒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上的基因有丢失B.染色体只发生一次断裂C.染色体两臂均断裂断片互换D.染色体旋转180度E.以上都不对

16、关于微核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实质是DNAB.是丢失的染色体断片C.存在于细胞核中D.存在于细胞质中E.是丢失的染色体

17、正向突变试验基因位点是A.6-GT位点,TK位点,HGPRT位点B.TK位点,HGPRT位点,OUA位点C.HGPRT位点,6-GT位点,OUA位点D.OUA位点,TK位点,6-GT位点E.OUA位点,TK位点,5-Bru位点

18、有关染色体畸变的描述错误的是A.光镜下可见的变化B.光镜下不可见的变化C.DNA断裂的结果D.染色体结构异常E.染色体数目异常

19、描述S9混合液错误的是A.多氯联苯诱导B.肝匀浆9000g上清液C.为代谢活化系统D.含NADPE.含葡萄糖

20、染色体数目异常出现三体可记为A.2n-1B.2n+lC.2n-2D.2n+3E.2n-3

21、哪种试验组合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A.Ames试验,大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B.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C.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大鼠睾丸细胞染色体试验D.显性致死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试验E.SCE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试验

22、下列哪种后果不是生殖细胞突变引起的A.显性致死B.显性遗传病C.隐性致死D.隐性遗传病E.癌症

23、突变的后果是A.肿瘤,显性致死,炎症B.显性致死,隐性致死,遗传性疾病C.显性致死,炎症,遗传性疾病D.隐性致死,变态反应,肿瘤E.遗传性疾病,畸胎,变态反应

24、染色体数目异常表现不包括A.单倍体B.二倍体C.三倍体D.四倍体E.五倍体25、体外试验有A.小鼠微核试验B.大鼠精子畸变试验C.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D.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试验E.显性致死试验

26、关于大段损伤的描述错误的是A.DNA链大段缺失B.DNA链插入C.跨越基因的损伤D.DNA断裂E.光镜下可见

27、有关嵌入剂的概念正确的是A.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B.嵌入碱基之间C.嵌入多核苷酸链之间D.导致移码突变E.以上都对

28、SCE是A.染色单体交换B.姐妹染色单体交换C.染色单体内换D.染色单体互换E.姐妹染色体交换

29、下列哪种发生断裂与重接的染色体基因不丢失和增加A.微核B.倒位C.插入D.易位E.重复

30、环状染色体是A.染色体长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B.染色体短臂两端连接形成环状C.染色体两臂断裂重接形成环状D.染色体断片断端重接形成环状E.以上都对

二、B1、A.基因突变B.染色体畸变C.DNA完整性改变D.细胞坏死E.细胞恶性转化

<1>、Ames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2>、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3>、显性致死试验的遗传学终点为第八节化学物生殖和发育毒作用一、A11、外来化学物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的主要影响是A.生长迟缓和功能不全B.畸形C.胚胎死亡D.着床减少E.以上都不是

2、发育毒性不表现为A.死胎B.变异C.生长迟缓D.功能发育不全.畸形

3、器官形成期这一阶段对致畸作用的敏感性最强,受到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易于发生先天性畸形。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形成期是受精后第几周A.1~3B.3~8C.5~8D.4~10E.5~10

4、在致畸试验中,活胎检测内容不包括A.外观畸形检查B.组织病理学检查C.内脏畸形检查D.体重测量E.骨骼畸形检查

5、致畸试验使用的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该受试物LD50的A.1/2B.1/4C.1/6D.1/8E.1/10

6、在致畸试验中,提示啮齿类动物“受孕”(交配)的证据是A.雌雄动物同笼的时间B.雌性动物的活动C.有阴栓发现D.雌雄动物数目的比例E.雌性动物的体重增加

7、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A.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B.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C.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D.无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E.有致畸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不明显

8、胚胎毒性作用是A.母体毒性,生长迟缓B.生长迟缓,功能缺陷C.生长迟缓,致畸作用D.功能缺陷,致畸作用E.致畸作用,致死作用

9、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A.着床期B.器官发生期C.胎儿期D.新生儿期E.胚泡形成期

10、可以作为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物的是A.维生素E,敌枯双,五氯酚钠B.维生素D,敌枯双,五氯酚钠C.维生素C,敌枯双,五氯酚钠D.维生素A,敌枯双,五氯酚钠E.维生素B,敌枯双,五氯酚钠二、B1、A.生长迟缓B.受精卵死亡C.致畸作用D.母体毒性E.母体死亡

<1>、着床前的胚胎易发生<2>、胎儿发育后期易发生<3>、器官发生期易发生2、A.大鼠B.小鼠C.豚鼠.家兔E.狗<1>、致畸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2>、睾丸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3>、皮肤过敏试验首选的实验动物是第九节管理毒理学一、A11、可接受危险度A.当接触某种化学物质人群发生某种损害的频率低于非接触人群,那么,这一频率可作为该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B.当接触某种化学物质人群发生某种损害的频率接近或略高于非接触人群,那么,这一频率可作为该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C.当接触某种化学物质人群发生某种损害的频率高于非接触人群,那么,这一频率可作为该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D.只有当接触某种化学物质人群发生某种损害的频率与非接触人群一致,那么,这一频率可作为该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可接受危险度E.以上都不是

2、管理毒理学是指A.政府有关机构根据描述性和机制研究资料,作出是否允许人工合成的新化学物进入人类环境的判断和决定B.提出相应的安全使用(接触)标准和管理措施C.按照政策法令对现存的外源性毒物进行管理和控制D.参与政策法令的制定并且履行监督和执法职能E.以上都是

3、UFs项不包括A.在人群内部推导到易感亚群或易感个体的不确定性B.从实验动物资料外推到人的不确定性C.从亚慢性毒性试验资料推导慢性毒性试验结果的不确定性D.当用于推导的资料库不完整(如实验物种太少,缺乏生殖毒性资料等)时E.以上都是

4、危险度评定的四个阶段不包括A.暴露评定B.结构活性评定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D.危险度表征E.危害性评定

5、在危险度评价中,进行危险度特征分析的目的是A.确定化学毒物能否产生损害效应B.确定人体接触化学毒物的总量和特征C.测算化学毒物在接触人群中引起危害概率的估计值,及其不确定度D.阐明化学毒物剂量与接触群体(实验动物或人)反应之间的定量关系E.阐明待评化学毒物所致毒效应的性质和特点

6、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A.定性评定B.定量评定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D.毒性评定E.危害性评定7、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原则是A.按一定顺序进行B.最短的时间C.最经济的办法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111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