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治疗知识】萎缩性胃炎症状与治疗
2017-04-09 | 阅:  转:  |  分享 
  




【治疗知识】

萎缩性胃炎症状与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该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甚高,其中萎缩性胃炎占受检人数的13.8%。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据报道,我国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2.55%。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属中医学“痞[1]满”、“胃脘痛”等的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相关疾病的影响相关连,中医认为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先天不足等有关。在本病的治疗上,目前中西医都尢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中医主要从整体出发,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报道甚多。有不少好的偏方验方,对改善自觉症状、促进病体康复大有帮助。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在其病变过程中常出现胃出血、胃溃疡、贫血、胃癌等并发症,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重视。



一、病因病机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在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响下,加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度疲劳、失眠、受凉等,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久之导致胃分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色、变薄、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失调等,从而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气机壅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机制。老年阴亏、七情内伤、饮食痰积、久病致瘀诸因素都可使脾胃功能受损,升降无力,气机运行不畅,而呈现胃脘部胀满、隐痛、纳差、乏力等症状。本病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以正虚为本,正越虚则邪越结,邪越结则正越虚,常互相影响,难以速愈。



二、临床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症状者也缺乏特异性。一般来说,常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1)胃脘部胀满: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脘部胀满不适较为多见,有的患者感觉胃部痞闷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胁肋部、胸部也感到胀满,暖气频频。



(2)胃脘部疼痛:胃脘部疼痛可以单独出现,但多数情况下是与胃脘部胀满同时出现。呈胀痛、隐痛、钝痛,急性发作时也可出现剧痛或绞痛。疼痛部位一般在胃脘部,少数可出现在胁肋部、腹部、背部或胸部,胃脘部有局限的压痛或深压不适感。有的患者仅感胃脘部不适或难受,无可名状。



(3)烧心及消化不良症状:患者自觉胃脘部灼热或嘈杂不适,部分有泛酸现象。常常出现食欲减退,甚至无食欲,或虽有食欲但进食后感胃脘胀满不适或消化不良。



(4)大便异常及虚弱症状:大便以秘结多见,常数日1次,少数患者可表现为便溏。病程较久者可出现消瘦、疲乏无力、精神萎靡等虚弱的症状。



(5)贫血:可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前者因长期营养不良,铁剂补充不足所致,后者因内因子缺乏致使维生素B12减少所致。一般为轻、中度贫血,表现为头晕、乏力,眼结膜色淡,面色萎黄,甲床色淡或苍白等。



三、诊断依据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确诊主要靠纤维胃镜和胃粘膜活组织病理检查。



(1)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长,常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



(2)症状体征:长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胀满不适,纳差、乏力、消瘦、贫血等。



(3)纤维胃镜检查:胃粘膜有颜色改变、变薄、血管透见及增生性改变。正常胃粘膜为橘红色,萎缩时呈灰白、灰黄或灰绿色,同一部位的粘膜颜色也不一样,红色强的部位也带灰白色,而灰白、灰黄的部位也有略隆起的小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粘膜的范围也不一致,可以以弥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呈小灶状,境界常不明显。因腺体萎缩而使胃粘膜变薄,血管隐约可见,萎缩初期可见到粘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到粘膜下大血管,呈暗红色树枝状。腺体萎缩后,腺窝可增生延长或有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粘膜层变厚,此时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只见粘膜表面粗糙不平、颗粒或结节,有僵硬感,光泽也有变化。



(4)病理检查:表现为固有腺体萎缩、粘膜肌层增厚,以及固有膜炎症、淋巴滤泡形成、肠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可有可无)等。



(5)X线钡餐检查:可见粘膜皱襞减少、平坦,胃窦胃炎可见胃窦轮廓呈钝锯齿状,窦部痉挛,也可有粘膜紊乱、充盈缺损、向心性狭窄等改变。胃液分析胃酸正常或缺乏。



四、常见的中医证型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素体情况及其临床特点,中医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基本证型。



(1)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不思饮食,遇情志不遂则加重,嗳气频作,矢气较舒,大便不畅,时有腹痛欲便,便后痛减,或有恶心呕吐、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2)脾胃虚寒型:平素四肢不温、怕冷,胃脘部不适或有微痛,喜热食,食冷则不舒或常因多食生冷而发病,疼痛喜用手按或热熨,得按或热熨则痛减,泛吐清涎,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迟缓或沉。



(3)胃气不足型:脘腹胀满,暖气呃逆,或食欲不振,食后更感脘腹胀痛不适,或恶心呕吐,脘腹时痛,神疲乏力,时有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4)气滞食积型:胃脘部不适或胀满,时时嗳气,偶有轻微疼痛,攻撑不定,食欲减退,多食则易引起食物不化,或呕吐酸腐,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兼滑。



(5)胃热阴虚型:胃脘部不适,时有痞塞或微痛,有灼热感,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食欲减退,形体消瘦,面色潮红,胃痞、胃痛常由热食或热性食物而诱发,大便不畅或秘结,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6)气滞血瘀型:平素情志不舒,常抑郁,易激动,善太息,脘腹胀满,疼痛不适,每遇情志不畅而胃脘部不适、疼痛加重,疼痛固定不移,按之明显,入夜痛甚,嗳气,饥不欲食,心烦少寐,口渴而不欲饮,舌质暗有瘀点,舌苔少或无苔,脉细涩。



(7)寒热夹杂型: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食欲减退,口苦口粘,大便不畅或时有干结,舌质淡红,舌苔厚腻,脉弦滑。



(8)气血亏虚型:身体虚弱,面色无华,唇色淡白,平素食欲不振,易感冒,常自汗出,动则气短乏力,头晕心悸,胃痞、胃痛常因过劳而诱发,胃痛隐隐,喜得揉按,空腹痛重,进食可缓解,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关键在于益气温中,活血化瘀。建议根据临床表现,检查结果,舌苔脉象等加以辨证,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的同时要注意饮食规律,劳逸适度,心情愉悦;避免生冷刺激食物和烟酒,慎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激素等。萎缩性胃炎有增生、肠化生者应禁食无鳞鱼、松花蛋、土豆、菠菜、牛奶、菠萝等,不要饮茶、吸烟,食要清淡,不要吃含盐太高的食物,并可每天加服常量维生素C,生气后不可马上进食。



利用穴位治疗萎缩性胃炎



中国的医学,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穴道疗法的效果。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记载“气血不顺百病出”的句子。所谓的气血,就是支配内脏的一种能量,而这种能量若流动混乱,就会引起各种疾病。



“内病外治”之精华,古方今制。穴位保健治疗法又是我国中医治疗的根本,他对于疾病的保健治疗可发挥莫大的助力。比如治疗胃病的李氏胃肠贴便是针对人体相关穴位,采用纯天然中草药精华,利用经皮给药,大大减少了西药直接作用内脏给人体带来的副作用和依赖性。从而达到改善微循环,增加肌体细胞活力,有效缓解患部疼痛的作用。



穴道就是位于能量流动的通路上。这种通路称为“径路”,穴道的正常称法应是“经穴”。内脏若有异常,就会反应在位于那有异常的内脏径路上,更进一步地会反应在能量不顺的经穴上。因此,通过给予穴道刺激,使能量的流动顺畅,而达到治病保健的功效,这就是穴道保健治疗的目的了。



穴道保健治疗法对疾病的治疗,的确有极高的效果,而且,最近也逐渐借科学的方法剖析其效果。



其结论,简单的说,就是:穴道疗法之效能是借刺激穴道而调整自律神经达到健体强身为目的的运动。中医认为体内循环系统发生紊乱,就会生病,而这所谓能量紊乱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自律神经平衡失调的状态。





萎缩性胃炎怎么进行穴位治疗

(来源:寻医问药社区责任编辑:洛熙时间:2013-06-13)



萎缩性胃炎怎么进行穴位治疗,穴位治疗对萎缩性胃炎的康复有帮助吗,穴位治疗萎缩性胃炎效果好吗,穴位治疗有助于改善萎缩性胃炎病情吗,那么,下面就请专家为我们介绍萎缩性胃炎怎么进行穴位治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太阳神经丛:这个穴位在脚底底部,二三脚趾掌关节下面,用手取寻找这个穴位的时候,可以摸到有一个凹陷的地方。找到位置之后进行按摩,按照从下往上的方向进行按摩。

2、胃:按摩两脚大脚趾下的第一骨节部位处的凹陷位置,左右脚的按摩方向稍微有些差别,左脚应从外往内按摩,右脚则从内往外按摩。

3、肾上腺:太阳神经丛下面的最深处,用手指去寻找可以感觉有一小洞凹陷,肾上腺在脚底的位置是最深的凹陷部位,这个反射区比较难找到。在按摩的时候以一按一放的方式进行。

4、胰脏:胰脏的反射区在两脚脚底内侧,胃的下面,用手触摸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有一些微凸的颗粒。左右脚按摩有差,左脚从外往内按,右脚从内往外按。

5、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的反射区在两脚脚底内侧,胰脏反射区的下面膀胱反射区的上面,在用手摸的时候可以感到有凹陷,同样的按摩的方法是左脚从外往内按,右脚从内往外按。

6、肝胆:肝胆的位置在脚底一半的上方,和三四脚趾掌关节下方位置,在用手摸的时候可以感觉有长条的凹陷沟,这里便是胆的反射区,在按摩肝胆反射区是应从下往上按。

7、上身淋巴腺:上身淋巴腺的位置在两脚脚背内侧,位于脚踝关节的上方,用手的摸的时候也有凹陷感,进行按摩的时候用从外往内按摩的方式进行。

8、胸部淋巴腺:胸部淋巴腺是淋巴的总开关,它的位置在脚部脚背上,在大脚趾和第二脚趾之间凹陷的地方。按摩的时候从脚的外侧往脚跟方向推按。

上面本文详细的介绍了萎缩性胃炎怎么进行穴位治疗,相信大家对萎缩性胃炎的穴位治疗有所了解了吧,如果对萎缩性胃炎的穴位治疗方法还有什么疑问,小编建议大家可以咨询专业的胃肠科专家,让专家告诉你萎缩性胃炎的穴位治疗效果如何。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论其病因如何。均应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和辛辣食物。积极治疗慢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







(2)弱酸治疗:经五肽胃泌素试验测定证实低酸或无酸患者可适量服用米醋。每次1~2匙。一天3次;或10%稀盐酸05~10ml,饭前或饭时服。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ml。1天3次;亦可选用多酶片(DPP)或胰酶片治疗。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3)抗幽门螺旋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酸降低或缺乏。胃内细菌孽生。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检出阳性率很高。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对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疗效。常用于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是:三钾二橼络合铋(TDB。De?NOL)。每次120mg,1天4次。服用4~6周;羟氨苄青霉素胶囊。每次05g。1天4次;呋喃唑酮(痢特灵)100mg。1天3~4次。这些药物不仅能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而且对减轻和消除伴同的活动性胃炎有帮助。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还有庆大霉素。黄连素。甲硝咪唑。四环素。氟哌酸等。



(4)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消胆胺可络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粘膜屏障。方法为每次3~4g,1天3~4次。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方法为05~1g,1天3次。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每次100mg。每日3次。Stefaniwsky认为胆汁中对胃粘膜最有毒害作用的是去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胆汁反流患者胃液中胆汁酸以胆酸和去氧胆酸为主。UDCA仅占1%。服用UDCA。胃液内胆汁酸以UDCA为主(可占43±15%)。而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浓度明显下降。从而减轻后两者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胃复安。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返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具体应用方法:胃复安5~10mg。每日3次;吗叮啉10mg。1天3次;西沙比利5mg。每日3次。



(5)加粘膜营养:合欢香叶酯能增加胃粘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粘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粘膜作用。剂量为50~60mg。每天分3次服用。也可选用活血素。剂量为每天80~90mg;或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



(6)五肽胃泌素和激素:五肽胃泌素除促进壁细胞分泌盐酸。增加胃蛋白酶原分泌外。还对胃粘膜以及其他上消化道粘膜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可用于治疗低酸无酸或有胃体萎缩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剂量为50μg。早餐前半小时肌注。每天1次。第三周改为隔日1次。第4周改为每周2次。以后每周1次。3个月为一疗程。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故可以试用短程强的松等作免疫抑制治疗。本法应尤适用于PCA阳性并恶性贫血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但临床效果亦不太确切。



(7)其他对症治疗:包括解痉止痛。止吐。助消化。抗焦虑。改善贫血等。对于贫血。若为缺铁。应补充铁剂。大细胞贫血者根据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分别给予补充。方法是维生素B??12?50~100μg/日。连用20~30天;叶酸5~10mg。每日3次。直至症状和贫血完全消失。



(8)手术治疗:中年以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如在治疗或随访过程中出现溃疡。息肉。出血。或即使未见明显病灶。但胃镜活检病理中出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可以考虑作部分胃切除。从这类病人的胃切除标本中可能检出早期胃癌。



中医辨证论治:



(1)脾胃气虚型:



主证:胃脘隐痛。绵绵不休。食后饱胀。嗳气。食少纳呆。喜热喜按。得食则痛减。便溏。或虚秘。小便清长。或精神乏力。面色黄白。舌质胖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



(2)脾胃虚寒型:



主证:胃脘痞满隐痛。喜温喜按。遇冷加重。得温痛减。食后脘胀。倦怠乏力。呕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懒言。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3)胃阴虚型:



主证:形体消瘦

献花(0)
+1
(本文系长庚书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