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名家谈养生
2017-04-12 | 阅:  转:  |  分享 
  
嵇康:形神互养祛除五难

嵇康的养生理论提倡形神互养,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与形体健康的辩证关系。

嵇康,字叔夜,安徽宿县人,三国魏末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官至中散大夫,所以人称“嵇中散”。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崇尚老庄,所著《养生论》是我国现存文献最早的养生学专论,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嵇康的养生理论提倡形神互养,主要介绍了心理健康与形体健康的辩证关系。具体的养生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小事着手,从一做起嵇康认为,养生保健要从小事着手,一切从“一”开始。不可认为“一怒不足以侵性,一衰不足以伤身”,他以大旱之年的禾苗为例,浇过一次水的禾苗,总是比一次也没有浇水的禾苗后枯萎,这是明明白白的道理。所以应当“守之以一”,从一做起,不可忽视“从一”之功。长寿之道,贵在坚持,不能从一做起,不在乎一点一滴的修养,怎能谈得上健康长寿。

崇尚老庄,远离世俗?嵇康生活在三国魏末时期,当时社会动乱,天下名士多采取逃避现实的办法,一起到深山老林,饮酒赋诗,谈论老庄。“竹林七贤”就是这样的组合。他们游乐于山水林泉之间,追求长寿之道。而嵇康又擅长于抚琴,相传后世帝王所渴望的“广陵散”就是他的作品。山中空气新鲜,环境幽雅,他们以诗为乐,以琴取乐,虽然生活有点单调,但无七情六欲之烦恼,这种自然环境与心情对于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祛除五难,淡泊名利?嵇康认为养生要祛除五难,淡泊名利。他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这五难就是个人的名利与欲望,包括吃、喝、色、声、情绪等。欲望人人皆有,但要有节制,没有节制,就是灾害。可见调整自己的欲望,也是养生之大法。

修形养神,形神兼备?嵇康非常重视形与神的辩证统一,他有一个比喻,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这种比喻虽然有点欠妥,但也足以说明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养生必须注重外在的“形”与内在的“神”,既要修形,又要养神,即“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如此养生,可达上寿。

葛洪的养生四法

葛洪比喻:要想养生,必先治身,身如难保,焉能养生。

先治身后养生

先治身后养生,是葛洪独到的新见解。他在《抱朴子·附篇》写道:“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设,犹宫室也,支体治位,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腠理之间,犹四衢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至人能治其身,亦如明主能治其国。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元气)所以全其身,民弊国亡,气衰身谢,是以至人之士,乃施药于未病之前,不追修于既败之后。故知生难保而易散,气难清而易浊。若能审机权,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

葛洪比喻:要想养生,必先治身,身如难保,焉能养生。他发现当时不少研究养生者一方面追求声色货利,一方面又想延年益寿,自相矛盾。“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延年驻颜)于百年。何者是邪?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少食厚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诅嫉(忌贤妒能)。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盖缘未见其益,虽心希妙道,口念真经,咀嚼英华,呼吸景象(调息时经气运行现象),不能补其短促,诚缘捨其本而忘其末,深可戒哉。”名利货财等,都是人们最容易触犯而有损于养生者。

重视生活卫生

卫生对气功非常重要。生活、饮食、起居、睡眠和锻炼等,无不属于卫生。即使气功研究有多年成就者,如果对个人生活饮食卫生要求不严或管理不当,同样可以疾病缠身,甚至前功尽弃。

葛洪告诫人们:“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而勿过极,少而勿至极;冬朝勿空心(空腹),夏夜勿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以及“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之见肩(预防冻结肩)。”

还说“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常规),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俯仰锻炼之功),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吐纳之法),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劳逸适度),有与夺之要”。并一再强调“长生之理,尽于此矣”。

葛洪将饮食、生活、起居、锻炼、卫生,与养生同样予以重视,值得后人深思,因为它不仅适用于气功锻炼研究者,同样适用于关心养生的人们。

导引行气有时

导引行气是气功的基础功。“行气”有两种,一是导引经气运行于周身曰行气,一是调理呼吸之气亦曰行气。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里向弟子介绍行气:“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呼吸极微似闭非闭),阴以心数(默默记数)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乃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

但行气有时,不是任何时候都合适:“夫行气当以生气之时,勿以死气之时也。”话虽不多意义深远,后世气功书籍中提倡“子后午前”的时间实源出于此。

五官保健与体育仿生

从现存文献来看,不少养生专著多偏重于静功,葛洪主张动静双修,则更益于延生。如《抱朴子》内篇记载,有人问如何能使齿牙坚固而不动摇?葛洪说:“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叩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常用清澈象泉水一样的口水,洗涮灌溉,则牙齿将得到保养,再能每晨叩齿三百下,自然牙齿日渐坚固永不摇动。有人又问,怎样才能使耳朵听觉正常而不失灵呢?葛洪说,根据体育仿生效益,能做好“龙导、虎引、熊经、龟咽(咽津)、燕飞、蛇屈、鸟伸、天俛(俯)、地仰……猿据、兔惊千二百至,则听不损也。”

《抱朴子》介绍的全身锻炼,是继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彩绘《导引图》后的又一次体育仿生总结。其锻炼次数,比民间流行的“八段锦”、“二十四段锦”的次数要多出上百倍。只有这样持之以恒锻炼,才能壮筋骨,强身心,驱病魔,抗衰老。

有人又问,如何方能明目?葛洪说,如能导引三焦升腾的阳火,引火以归元(归于脐下丹田关元),再用石决明水以洗目,两掌心对搓产热以熨双目,不难恢复视力。

有人问道,如何登山而不累,远行而不疲?葛洪指出,单靠后天伙食营养远远不足,“惟服食大药,则身轻力劲,劳而不疲矣。”若能导引行气与体育相结合,达到大周天,任督通,服食大药完成,则神气充盈,体健身轻,虽登山远行,也不会疲劳矣。(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曹元成)



诸葛亮的养生之道

在养生方面,诸葛亮也有独到之处。首先,他认为,“治身”的关键在于“养神”。其次,他十分清楚“酒大伤身,气大伤人”的道理,并在此方面严加防范和大作文章。

三国蜀相诸葛亮(181~234年),千古留芳、家喻户晓。在养生方面,诸葛亮也有独到之处。首先,他认为,“治身”的关键在于“养神”。他说:“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他在写给嗣子诸葛乔的一封信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清静无以致远”;“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在写给外甥庞涣的信中也强调:“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颖滞”,万不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可见,他还将“养神”与品德的修养密切联系在一起。

其次,他十分清楚“酒大伤身,气大伤人”的道理,并在此方面严加防范和大作文章。诸葛亮晚年时得次子诸葛瞻和三子诸葛怀。在诸葛瞻稍大一些时,常参加一些礼仪活动。诸葛亮惟恐他饮酒过多,伤了身子,特地给他写信说:“夫酒之设,合礼之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意思是:设酒请客,为的是合于礼节,增强感情,使身体舒畅,回恢性情,酒宴后大家愉快地散席,这是最和谐的。但一定要“无致迷乱”,即千千万万不要喝到神智不清的地步。

至于“气大伤人”,诸葛亮则是一方面确保自己不生气,一方面千方百计气敌人。在《三国演义》中,东吴大都督周瑜就是被他活活气死的;老司徒王朗也是被他“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他六出祁山后,进兵五丈原,因急于同魏军决战,而魏军统帅司马懿却一直按兵不动,又开始设法气之:他将一套妇女服装盛于盒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不料,司马懿竟非等闲之辈,拆视其书,开盒观“礼”,不但没生气,还佯笑着说了句“孔明视我为夫人耶?”随后,盛情款待起使节来,致使其计落了空。

诸葛亮最成功的养生术,还是在饮食方面。在他南征孟获时,便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一是《食物纪原》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助之,为出兵也”。诸葛亮出于他一贯奉行的“养德”以“治身”的养生哲学,不忍“妄杀”,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祭之。结果,“神助之,为出兵也”。明人朗瑛在其《七修类稿》中,也写道:“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化为馒头也”。在《三国志》中,陈寿也谈及了这件事,也说“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东汉之前,面食主要是“饼”。而诸葛亮创制的“馒头”,是用“羊豚之肉,包之以面”,实际上是我们现在所吃的“包子”。诸葛亮常吃“馒头”,对他的身体健康很有益处。

二是传说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到达西双版纳,不少将士因水土不服而双目失明,大大削弱了蜀军战斗力。传说诸葛亮凭其渊博的知识,重演拿手好戏,让人设坛,自着道服,将手杖往山梁上一插。结果,手杖变成了一颗根深叶茂的茶树。患病的将士们饮过茶水,一个个恢复了视力。从此之后,当地人便学会了制茶。因诸葛亮字孔明,所以至今这一带还有人称茶树为“孔明树”,并有孔明山,还称孔明为“茶祖”,每年开一次“茶祖会”。很明显,诸葛亮本事再大,也不可能令其手杖立时变为一棵树。但从另一方面讲,说明他懂得茶的功能,并坚持饮茶以健身。

三是说他七擒孟获期间,孟获曾将他的主力部队诱至秃龙洞。此地山险岭峻,道窄路滑,常有毒蛇出没,更有瘴气弥漫。因此,许多人都染上瘟疫,情势十分危急。这时,幸亏一位老者告诉诸葛亮:“此地有哑泉、灭泉、黑泉和柔泉四眼泉水,人若饮之,无药可医;又瘴气密布,人若触之,乃可致死。”但“此去正西数里,有一隐士号‘万安隐者’,其草庵前有一仙草名‘韭叶芸香’,含一叶,瘴气不染”。诸葛亮再三感谢老者后,便亲自求助于“万安隐者”,令全军将士服食“韭叶芸香”,结果转危为安,如愿以偿。这“韭叶芸香”,乃多年生草本植物,每株九片叶子,故名九叶芸香,也称“韭叶芸香”。

不过,由于他事必躬亲,日理万机,久而久之还是“劳累过度”,导致了身体的内在平衡严重失调。正像他的使者无意中透露给司马懿的那样:“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审焉。所啖之食,日不过升”。司马懿基于“操心不经老”和“思之气结”、“伤神则死”的道理,认为他“事无巨细,每必躬亲”,必然有损寿命。于是,遂对来使说:“孔明食少事烦,命能久乎?”果然,此后不久,他便活活累死在五丈原!为此,至今仍有人感叹道:作为智慧化身的一代贤相诸葛亮,几乎达到了“完人”的境界。

孙思邈以德养身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待人和气,享有101岁的高寿。他以德养生之道,值得学习和借鉴。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待人和气,享有101岁的高寿。他以德养生之道,值得学习和借鉴。

修身?儒家强调养生以养德为第一要旨。孙思邈正是以德养身,医德高尚的典范。他以医药济世为怀,不慕功名利禄。隋文帝、唐太宗先后召见他,给他高官厚禄,他都固辞不受,隐居著述,完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医药学著作。他常常出游各地,访求方药,并为百姓防治疾病。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济世救人的事业。老百姓感谢他,在他去世后尊称他为“药王”;唐代为表彰他的功迹,赠封他为“妙应真人”。

养性?孙思邈主张养生要养性,性既为善,内外百病皆不生。他认为,人要健康长寿,就要修养身性,心地善良;如果心性不善,即使吃灵丹妙药,也不得长寿。他自己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为人治病,不论贫富贵贱,都待如亲人;病人求医,不论昼夜寒暑,必亲往救治。

淡食?在生活中,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他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他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六十多种素食,除了常见的蔬菜外,还有大量的野菜,如荠菜、莼菜等。他对黄花菜、荠菜、芹菜、竹笋等蔬菜的评价很高。他将葡萄、大枣、胡桃视为果中佳品,认为“久食轻身耐老”。对于肉食,主张适量。

运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运动锻炼。他每天要做三件事,一是打两遍自编的健身拳法;二是做一次自我按摩;三是做一遍气功。除此以外,“食毕当漱口,令牙齿不败”,“扣齿三十六,津令满口”,“食饱行百步,以令消食”等,都是他常做的“功课”。















































献花(0)
+1
(本文系老王4hlfo8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