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盛唐诗歌
2017-04-19 | 阅:  转:  |  分享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B.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
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D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的句序是倒置的,请写出正常的句序。
“浣女归喧竹,渔舟下莲动”3.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
诗人自己。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首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转”“日”进行分析。答:首联写山中
秋景。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
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2.全诗在写
景和写人之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全诗选取富有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再加上“复值接
舆醉,狂歌五柳前”的描述,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快乐之情。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
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1.诗的赏析,理解错误的一项()A.首联写田家,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
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B.颔联写自然,两种景象互相对比,互
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C.尾联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一正用,一正反
,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D.在这首七律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
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B(解析:是映衬不是对比。)2.本诗尾联抒发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尾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没有心机,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抒写
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2017-04-11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
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1.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
项是()A.首联前句写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后句即景生情,写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
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轮明月。前句写“望月”,后句写“怀远”,紧扣诗题,丝毫不露痕迹。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怨”,因“思
”生“怨”,“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竟夕”,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强烈。。C.颈联
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具体描绘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吹灭灯烛,因为满屋的月光,柔柔的、静静的,使人怜爱,催人联想,逗
起了相思之情;“披衣”,到庭院走走,时间一久,不觉露水打湿了衣裳,而相思之情更为浓重。D.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意思是
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回屋睡觉,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思念之切。B“怨”,因“思
”生“怨”,“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远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应理解为:“怨”字,诗中指“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
。2.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答案: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
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该和我望着同这天上的明月吧!自然浑成,意境雄浑壮阔。表达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
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1.古人评诗常用“诗
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
要赏析。2.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答:万籁俱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
者,徒有羡鱼情。写景临洞庭湖抒情赠张丞相退而结网希望得到对方援助引见,不要使从政愿望落空
(1)填空: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前四句,扣住题目;后四句,表达题目之意。最后两句借用了“
临渊羡鱼,不如”的古语,其言外之意是
。2.请简要赏析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写6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烘托出作者
的不卑不亢和雄心大志。洞庭湖的雄浑气势,正如作者豪爽、不俗的气魄。与诸子登砚山???
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1.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首联以一种笼罩古今的豪情和笔力,既写出无限的伤感情绪,也包含积极的用世思想。B.颈联写远眺所见,以景写情,寓有凄
清冷落之意。C.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贴切,意蕴丰厚,韵致深婉,体现孟浩然诗古澹清远的风格。D.这首诗歌先虚后实,先议论
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触景生情”的写法。C2.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答案:颔联借景抒情。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
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3.诗的尾联说“读罢泪沾襟”,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
“泪沾襟”的原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①胜迹犹存,光阴流逝。②寒冬(或者深秋)登临,触景生情。③怀古伤己,壮志未酬。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诗中“
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答:“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
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2.李贺的
《燕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和本诗前两句作用有相同之外,但写景角度有所不同,试作简析。答:通过境界壮
阔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李诗既从视觉角度写,又从听觉角度写,本诗只是从视觉角度写。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
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两句说,
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
”指山中美景。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
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D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林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言欢,以至忘了归期。2.
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答: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兴而为;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或: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纵有满山美景,也只能一人欣赏。在离尘绝俗的空静中也不得不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孤独落寞。)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献花(0)
+1
(本文系让快乐伴你...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