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2017-04-20 | 阅:  转:  |  分享 
  
武则天——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
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后自立为武周皇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
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
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武则天为唐朝开国功臣武士彠次女,母亲杨氏。其父武士彠家境殷实,富有。隋炀帝大业末年,李
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结识。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
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荆州都督等职,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贞观十一年十一月
,唐太宗听说年轻的武氏长得明媚娇艳,体态丰腴,楚楚动人,且性格刚强,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不
久,唐太宗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
感情。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但是她与新皇帝唐高宗李治一直藕断丝连。唐高宗即位后,
他的妃子萧淑妃专宠,永徽二年,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年武则天26岁。武则天回宫后的确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高宗的宠
爱,第二年便升为昭仪(二品),后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后来,武则天不满昭仪之位。开始动起了当皇后的念头。王皇后和萧淑妃结成一
派,和武则天周旋于后宫。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绩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
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昭仪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力的宰相褚
遂良贬为外州都督。十一月初,武皇后又派人将正被囚禁的废后王氏和萧淑妃各打一百棍杖、断其手、足,投入酒瓮之中,还气愤不过地说:“令二
妪骨醉!”王、萧二人在酒瓮中哭喊了几天几夜,才气绝而死。临死以前,萧淑妃大声骂道:“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后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
扼其喉以报!”据说武皇后后来在宫中禁止养猫,而且常常夜梦王、萧二人披头散发,在宫中作祟。所以,她在执掌朝政以后,故常住东都,显庆四
年四月,武皇后又捏造罪名,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至此,反对武皇后的大臣都被或贬或杀,一个不剩。光
宅元年九月,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垂拱四年五月十八日,武太后加尊号“圣母神皇”,在打击反对派的同时,武则天还造祥瑞,建明堂(万象神宫)
,并在佛教经典《大云经》中找到了女人称帝的依据,为自己称帝大造舆论。载初元年九月,武则天六十七岁时,在洛阳则天楼,宣布改唐为周。称
“圣神皇帝”,改元天授。并降皇帝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武则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
,从此“武周”取代了“李唐”。神龙元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发动政变,杀死二张兄弟,逼武则天退位,
迎中宗复位。同年十二月,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去世,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死后,立了一块“无字碑”。一个迷信
文字的女皇石碑却没有刻一个字。其说法有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
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
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还有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儿子恨透了自己的母亲,她本写好碑文,却被她的儿子藏在了墓室之中,
留下一块无字碑。也有学者认为,石碑原本计划刻字,但武则天死后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始终不能对武则天作出适当的评价,因而便不了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武则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别人不知如何写碑文,所以没有文字。对于武则天历来褒贬不一,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
之一。历史评价第一、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
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
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第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虽然,早在贞观年
间就提出过“劝农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因此,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她掌权以后,又
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
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
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第三、稳定了边疆形势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
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
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
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第四、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
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
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
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
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
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
献花(0)
+1
(本文系光头强学IT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