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5文明困于制度
2017-04-23 | 阅:  转:  |  分享 
  
(四)制度篇

文明力量是伟大的,但是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的竞争,文明并能不直接参与竞争,那文明通过什么来发挥作用呢?个人认为文明和制度是相互作用的,文明主要是靠人类制度来实现竞争,次要通过人与人、人群与人群的交流传播。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西方政体,在中华民国和西方却是两种效果。同样是中国,49年之前连日本都单挑不过,49年之后直接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开篇,还打了个平手。同样是华夏文明圈,越南套上一套社会主义就敢和中国叫板。朝鲜套上一套社会主义,美国都不怕,这说明什么问题?一个文明实力的发挥需要一套合理的制度,这个制度不应该照搬,而是要依据国情。

别跟我说朝鲜现在水深火热,朝鲜建国后二三十年里生活水平比起中国韩国好的不是一点半点的好,只是现在体制僵化了,所以建国60多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制度也需要不断改进,不进化则意味腐朽和着灭亡。

1,文明困于制度之内

汉族虽然是农耕民族,但是并不代表华夏文明里就只有农耕,要知道曾经北端农牧分界线和农耕最南线并不是民族分界线,更不代表国界线。华夏文明里同样有游牧群体、渔猎群体和采摘群体,也同样有商业群体、手工业群体及其相应的文明,比如西安以西曾经大片汉族的牧马区,长城内外的小片牧区。南方和东北未开发地区同样有汉族渔猎人口存在。

实际上汉族走的比分界线更远,有的走出了国界之外,甚至在华夏族形成之初也要比分界线更远,所以农耕民族并不代表农作线以外汉族就无法生存更不意味着汉族无法向更远扩张。

那为什么西方商业文明里诞生出了现代文明西方各族而走向全球扩张,而华夏文明下的汉族却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止步不前了呢?

在个人眼里古代历史上的中国至少有3点阻碍了华夏文明的扩张。

1,重农抑商思想和自然经济。

2,大一统思想和中央集权制。

3,政治中心远离海岸线

可以比较肯定的是,在华夏文明的初始炎黄蚩尤的年代汉族的始祖们过着半游牧或者半采摘的生活,即使是到后来周人和秦人的也一样是半游牧状态。随着华夏文明占据了中原地区和农业文明日益发达,小农经济诞生,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从黄土高原地区转移到平原上来。国家的兴亡逐渐与农业经济联系起来,游牧和渔猎才退居次要地位。

小农经济环境下诞生重农抑商思想,这种思想把国家的兴亡根本和农业中的种植业联系起来,思想上就抑制了汉族游牧和渔猎的发展。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将这种思想从中央贯彻到了地方,并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执行,这只是思想上的因素。

而真正的病根其实恰恰在于延续华夏文明的中央集权制上。

扩张最重要的是要有集权给予的扩张者的自主权,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先看西方,最早扩张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进行扩张因素竟然有完成中央集权,但是扩张者在外却有极强的自主性!!西方殖民扩张里典型的英国,殖民地都有极强的自主性,自身中央集权十分有限,甚至本土都存在数个王国,这种政治制度放在中国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没听说过哪个将领打下了一片地后中央王朝让他自己治理的,宋朝以后甚至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实施起来都会困难。

再看中国,中央集权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强干弱枝,强中央弱地方。中央政权会要求地方与自己同步,容不下一个不跟自己同步的地方政权存在,更容不得地方权力大于自己。这导致的不良后果是,中央无法从实际情出发去处理边疆问题,更无法轻易进行扩张,尤其在唐代之后最为明显。最典型的是明朝在关外与清打仗,竟然从广西征兵,这样怎么可能有效率?反观南北朝之前,一个地方军阀都能打败一个边疆民族差距何其大。

在相对落后的古代,农业边缘地区的游牧汉族、半游牧汉族或其他生产方式的汉族,农业王朝对于这些人们并不方便管理,或执行的政策并不符合边疆地区的生产环境,或者选择忽视,而缺少中央王朝政权和地方割据政权的支持的他们往往成为胡化最严重的人群,因而最终在中央王朝衰落之时导致这些区域随之被抛弃,被异族占领和同化。

中央对国界之外或者中央政权之外的人民则更加漠不关心,这也是早期中央政权衰落后西北汉人,东北汉人消亡的重要原因。时至近代乃至今日,明清对于海外华人,当今中央对于海外华人都多少有这种倾向。

古代新疆汉族就是这样被抛弃。相似的典型的当属中国历代下南洋的那一批人,多少汉族在没有统治者的参与下相继在南洋建设乡村、城市甚至国家。但是最后结局怎样?不是被同化融合就是断绝了关系,华人国家新加坡反华也有其深刻的原因。所以华夏文明只在农耕文明更加浓厚的附属国有所传播,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政府支持的殖民地。

实际上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当属明初朱元璋搞得那一套,边界设立藩王(将军府),边境征战由藩王(将军)来搞。但是可惜后来被自己子孙给推翻了。



献花(0)
+1
(本文系大海小妖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