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六国论2
2017-04-27 | 阅:  转:  |  分享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六国论(节选)李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
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
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1.对文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罪秦:认为秦有罪。B.曾:竟。C.视:比照。D.向使:原先的使命。E.是以:因此,属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以
”:因为;“是”:代词,代这个原因。【答案】D2.对“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只是他们最
终没能做秦国所做的事。B.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C.希望他们不要打败秦想打败的国家。D.只是他
们最终不愿做秦国所做的事。【答案】A名句默写,于
我如浮云。莫春者,春服既成,,,,,。,齐彭殇为妄作。,
,卷起千堆雪。,谈笑间,。,,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元嘉草草,,。2015-04-30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
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
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
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
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
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祐集》十五卷。《六国论》是《
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后一般作《六国论》。介绍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
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
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
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
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
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
之师”。解题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战国七
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
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2.“论”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散文文体,以提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
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文章思路一、提出中心论点,并作简要分析。二、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三、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
的。学习第一段(1)非兵不利????(2)战不善??(3)弊在赂秦??(4)赂秦而力亏????(5)破灭之道也
??(6)或曰???(7)六国互丧??(8)率赂秦耶(9)不赂者以赂者丧?(1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一自然
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提出中心论点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学习第二段(1
)秦以攻取之外??????(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较秦之所得???????(4)其实百
倍?????????(5)则秦之所大欲??????(6)固不在战矣(7)思厥先祖父????????
(8)暴霜露,斩荆棘???(9)以有尺寸之地(10)子孙视之不甚惜???(11)举以予人???
?????(12)然后得一夕安寝(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4)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16)此言得之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赂秦”的危害?比较实际的结果
愿望与现实矛盾引用古人的名言秦:所得百倍诸侯:所亡百倍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暴秦之欲无厌、侵之愈
急比喻贴切,形象生动道理说得深入浅出学习第三段(1)终继五国迁灭?????(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4)燕赵之君,始有远略??(5)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7)斯用兵之效也???
???(8)始速祸焉?????????(9)二败而三胜???????(10)后秦击赵者再????(1)李牧连却之????
????(12)洎牧以谗诛??????(1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4)智力孤危??(15)刺客不行(16)胜负
之数,存亡之理??(17)当与秦相较????????(18)或未易量此段是怎样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齐——与嬴而不助
五国燕——至丹以荆卿为计赵——惜其用武而不终学习第五、六段(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2)以事秦之心礼天
下奇才(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其势弱于秦(
7)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8)苟以天下之大(9)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10)是又在六国下矣第五六段各写了什么
内容?得出历史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警告宋朝当局:应该改弦更张,去赂用兵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总体而言,
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具体论述时,运用了比较、引用、事实、假设等论证手法。1.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
”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洎牧以谗诛【答案】D2.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
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答案】C(①读wèi其他读wéi②治理③成为④是)3.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A.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答案】C4.
翻译句子。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②以赂秦之地封……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③苟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国下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生物学家通过对舌苔上味蕾的研究,终于回答清楚了我们吃有些食物时为什么会觉
得食物味道鲜美。B.在克服大风沙、强干旱、大温差等不利条件之后,沙生芦苇、沙生柽柳、河西菊、沙拐枣、甘草、骆驼刺等植物在西
北大沙漠地带顽强地生存了下来。C.出汗是很高效的散热方式,每蒸发1克水就可带走2.43千焦的热量。但是并不是汗流出来就一定能马上蒸发掉,它能否有效地蒸发,取决于周围空气的湿度。D.浏览新闻是人们目前通过移动终端主要进行的活动,因此,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客户端。C(A.成分残缺。缺少“回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加上“的问题”。B.搭配不当。“克服……条件”不能搭配,将“不利条件”改为“困难”。D.语序不当。“主要”应放在“活动”前。)
献花(0)
+1
(本文系让快乐伴你...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