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粲然有伦[唐代士人家内秩序之构建]
2017-04-29 | 阅:  转:  |  分享 
  
2010年第6期

No.6,2010

历史教学

HistoryTeaching

总第595期

SumNo.595

粲然有伦:唐代士人家内秩序之构建

董佳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1唐代士入主要通过理念上的指导和规正,构建出家庭、家族之内的一整套秩序。首先,从男性本

人来说,要“正己”,使自身的行事合乎儒家规范。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学有所成及建立功业,并始终保有“有所

畏”的谨慎态度。其次,从处理各种交错的家内关系:父母、兄弟姊妹、妻妾和仆婢等方面来说,男性要“正他”,

即使得每位家庭成员各得其名,各享其实,各安其位,尊卑有序、上下不失。唐人在这些方面所持的观点基本

上继承了儒家传统精神。而当伦理与性别发生摩擦与冲撞时,他们默默遵行着孝道为先、父系血缘优先的原

则。

【关键词】唐代,家内秩序,儒家,性别

【中图分类号1K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57—6241(2010)06—0018—07

翻检史籍,回顾那些功名心如炽的唐代士

人,在权力世界进行轰轰烈烈角逐的同时,我们

不禁发问,当他们退守到一门之内,与门户、家

庭乃至家族联系起来时,这些信奉“天生我才必

有用”的豪情男子又该如何立身行事呢?社会主

流理念赋予他们的行为重点、治家之道是什么?

在这里,本文将就唐代男性在家庭、家族内部的

职责分两个角度予以探讨:一是从个体的角度,

讨论他们本人应具备怎样的内在品行?即该如

何“正己”。另一角度,则是他们与家内成员的关

系。怎样处理那些在血缘和情感上交错复杂的

人际关系才是合乎规范的?即如何“正他”。

关于“正己”,首先看唐代的“家法”。宋代的

士大夫多持这样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唐代礼

法、家法不正,由此导致了后来动乱衰败的局

面。朱熹就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论断:“唐源流出

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范祖禹在

《唐鉴》一书中也提到:“昔三代之君莫不修身齐

家以正天下,而唐之人主起兵而诛其亲者,谓之

‘定内难’;逼父而夺其位者,谓之‘受内禅’——

此其闺门无法不足以正天下,乱之大者也。其治

安之久者,不过数十年;或变生于内,或乱作于

外,未有内外无患承平百年者也。”由于宋代对

文人士大夫道德人格重建的迫切感,他们对唐

代的评价有欠客观。邓小南教授已指出,有唐一

【收稿日期】2010—0l一12

l8

代,不论是在受胡风影响较盛的初期,还是动荡

不安的中后期,士大夫家族对于家门礼法从未置

之不理,而是或以此标榜自举、或以此绵延世祚

【l1

。对此,史料中有大量的记载,兹举数例如下:

萧华“谨重方雅,绰有家法,人士称之”《卷;崔

佑甫“家以清俭礼法,为士流之则”[21(卷“;裴向

“本以名相子,以学行自饬,谨守其门风”翻“;

柳公绰“理家甚严,子弟克禀诫训,言家法者,世

称柳氏云”[21倦“50)等等。

以上唐代诸家均是数代谨遵家法、保守门

风的楷模。不仅如此,家法发展到唐代,还实现

了文本化和逐渐统一的过程嘲。卢弘宣“患士庶

人家祭无定仪,乃合十二家法,损益其当,次以

为书”97)。从上述材料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

“家法”,是指体现在家庭和家族伦理中的儒家

的纲常和礼法。具体地说,它指导着家人,尤其

是男性家庭成员在家庭、家族内外上下的立身

行事嘲一。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对

男性该如何持身,要重点做什么、避免做什么都

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家法家训是男性“正己”

的行为模板和处事指南。

唐代,在讲论家法最为典型的柳氏家族中,

柳公绰“性谨重,动循礼法”团倦回;柳仲郢“有父

风,动修礼法”,又“以礼法自持,私居未尝不拱

手,内斋未尝不束带”[21(卷。牛僧孺对此曾叹

中国史研究

道:“非积习名教,安能及此!”囝65)到了孙辈的

柳砒,则秉承家风,总结父祖以来的治家经验,

著家训以诫子弟[2165)。柳砒首先提出了作为男

子立身根本的五条基本原则,那就是要具备孝

悌、恭默、畏怯、勤俭的品质,同时要以交结为末

事,以气义为凶人。然后,他重点从列举反面事

例的角度,指出男性应注意有五种行为是极不

可取的;如若为之,不仅会败坏自己的名声、招

致灾祸,更会令祖先蒙羞,家门不幸。第一,不能

甘于淡泊而只求自身安逸。第二,缺乏学养,对

儒家学说不甚了解又不以为然。第三,厌恶超过

自己的人,喜爱谄媚自己的人;嫉妒别人的优

点,宣扬别人的过错。第四,不思进取,沉溺于闲

游、饮酒和歌舞,荒废正途。第五,汲汲于功名,

谄媚权贵谋求官职。最后,柳王比总结了具有以上

不合规范的两类人。一类是功名心太盛而急躁

冒进、患得患失者;一类是过于超脱淡漠世事,

未尝留心于学问和功业者。那么,究竟什么样的

男性才是合乎理想的呢?这就是处事谨慎、精研

学问、广博见识、坚定心志,无论进退皆从容无

碍的人才是“上智”之人,也就是所谓的君子。

概括来说,在柳王H=这个唐代楷模世家子孙

的观念中,理想化士人男性最重要的是求学孜

孜不倦,增长自身才识,绝不能耽于其他优游戏

弄之事而导致学问无成。这里的“学”又特指儒

家之学。其次,他在人世功业上也应有一番作

为。达到这个目标所依恃的还是本人的学问素

养,而不是靠急功近利得来。此外,又有一种品

性是男性应该自始至终具备或逐步养成的,即

谨慎,或言“有所畏”。而男性致力于这一切,主

要目的之一还是为了维护整个家庭、父系家族

的绵延和昌盛。这完全契合于《孝经》中所说的

“修身慎行,恐辱先也”的大义。

再从“正他”这个方面来说,标准化理念中

的男性要使各个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姊妹、妻

妾和仆婢等各正其位。各得其份,以使尊卑、长

幼、贵贱有别,使家庭关系井然有序、和谐稳定。

唐代李翱在《正位》一文中就专门谈到男性居家

的职责和意义:“善理其家者,亲父子,殊贵贱,

别妻妾,男女高下内外之位,正其名而已矣。古

之善治国者,先齐其家,言自家之刑于国也;欲

其家之治,先正其名而辨其位之等级。名位正而

家不治者有之矣,名位不正而能治其家者未之

有也。”闻9)文中,李翱明确指出了“正名”和“辨

位”对于治家的决定性作用,并重申了儒家家国

一体的政治伦理观。孔颖达也曾表达过这样的

观点:“尊卑有序、上下不失而后为家道之正。”

㈣同样也是强调“名”和“位”的规正之于家道

的关键意义。那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男性应

在哪些方面按什么标准行事呢?从唐人观念看,

无外乎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友悌,与妻子关

系和睦、令妻妾名分有序,对仆婢尊严不失等几

个方面,以下将分别阐述。

唐人重孝道,社会上普遍持有“夫兴家之

道,存乎孝敬”[81唧的观念。唐代最高统治者对

“孝”的伦理功能和政治作用也十分重视,历代

君主采取各种政策来宣扬孝道。如唐玄宗亲自

“训注《孝经》,颁于天下”;后又于天宝三载,“诏

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2】倦9J。《旧唐书》中则

记载了一则关于《孝经》的孝道感化故事:“(韦

景骏)开元中为贵乡令。县人有母子相讼者,景

骏谓之日:‘吾少孤,每见人养亲,自恨终天无

分。汝幸在温清之地,何得如此?锡类不行,令之

罪也。’因垂泣呜咽,仍取《孝经》,付令习读之。

于是母子感悟,各请改悔,遂称慈孝。”[21由

此也能看出统治阶层对于孝道及其文本的着力

宣行。在政策、风气的作用之下,唐人评价一位

男性,当提及其优美德行时,常重点叙说的就是

此人出众的孝行。这一点,在唐代男性墓志铭中

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严怙早没,慈亲在堂,色

养有闻,孝恭不殆”髑;“孝于闺门,仁在乡

党”嘲;“是时太夫人在堂,有赢老之疾。公孝

性纯恳,兴言饮泪衣不解带,药必亲尝,居丧之

礼,哀毁过度。”[sl249)

那么,在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孝”的具

体内涵是指什么呢?时人是否就此产生过一些

争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几位唐代皇帝、皇后

对于“孝为何物”的官方解释。贞观十四年时,孔

颖达讲孝经。太宗就此开展了一场关于孝的本

质的君臣对话,宣扬了自己的孝道观:“侍臣诸

儒各生异意,皆非圣人论孝之本旨也。孝者,善

事父母,自家形国,忠于其君,战陈勇,朋友信,

扬名显亲,此之谓孝。具在经典,而论者多离其

文,遍出事外,以此为教,劳而非法,何谓孝之道

中国史研究19

耶?”[21(巷24)

太宗认为,孝的核心和真实旨趣在于将一

种单纯孝敬父母的家庭道德升华为于君忠、于

友信的社会道德。他特别强调忠君爱国、建立功

业以光耀门楣,这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在先

贤的论述中,孔子曾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

世,已显父母,孝之终也。”[91(p.254~曾子也说过:

“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

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110]卿因此,太

宗这一番讲论孝道的内容基本上承袭了传统儒

家对于“孝”的解释。此外,太宗对于“忠君”予以

特别强调,认为应将孝道融合在对君主的忠诚

之中。这点与太宗登上皇位的经历有关,有为玄

武门之变辩护之意。唐长孺先生曾指出:在“忠

君”与“孝亲”二者之间,汉代倾向于“忠”,魏晋

南朝选择“孝”【ll】(m233--248)。在奠立有唐近三百年

根基的伟大君主这里,“忠”又再次被赋予了特

别的地位。

高宗在尚未即位时,与太宗之间也有过一

场关于《孝经》的父子谈话。高宗认为,孝经诸多

文字中最为重要、最能体现“孝”本质精神的,是

《开宗明义章》和《事君章》中关于自亲及君、移

孝于忠、竭力事君、忧思为君的论述。太宗非常

满意,认为这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正道【21倦4)。圣

历年间,著名孝子元让被封为太子司议郎。武

则天在召见时对他说:“卿既能孝于家,必能忠

于国。今授此职,须知朕意。宜以孝道辅弼我

儿。”[21倦t88)武则天肯定了“忠”“孝”之间的必然

因果联系,点明了“孝”的政治功用。

相反,如果一名男性在事功方面建树颇丰,

但未尽到身为子女的孝顺之职;那么,在时人眼

中,他也是没有资格忝列官位、报国事君的。如曹

王李皋在得知殿中侍御史李钧、京兆府法曹李锷

两兄弟宦游二十年不归家,李母贫困不能自给

时,大怒道:“人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

以学文。若二子者,岂可备于列位!”[21倦”李皋

明确指出孝悌为先,方能忠君报国。因此,他奏

报朝廷,褫夺了两人的官职。李氏的两个儿子虽

然名重于时,但因为对母亲凉薄不孝的行径而

丧失禄位。这个例子极好地说明了唐人对孝道

的高度强调和所赋予的政治意义。

此外,《旧唐书》在《孝友传》的开篇就说:

“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夫善于父母,必能隐

身锡类,仁惠逮于胤嗣矣;善于兄弟,必能因心

广济,德信被于宗族矣!推而言之,可以移于君,

施于有政,承上而顺下,令终而善始,虽蛮貊犹

行焉,虽窘迫犹亨焉!自昔立身扬名,未有不偕

孝友而成者也。”闭倦t88)中唐古文大家李华在为

侯知道、程俱罗所写的《二孝赞》中也说:“厥出

生人,有君有亲。孝亲为子,忠君为臣。”[41蜘这

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均是孝与为官、事君、扬名之

间的关系。再从唐代男性的墓志铭来看,此类观

点也屡屡突显,如:“奉亲之资,业隆于事上;居

家之理,道著于移官。故能俗以义敦,众以悦劝,

家人莫能枉其政,黠吏无以厝其奸”[81彻),“莅于

职以忠诚,居于家以仁孝,九族六亲,恩惠必及。

每以客众礼贤敬奉释道为事经。日居家理,故治

可移于官,卜君是矣。”[81(p.2o69)

总而言之,唐代标准观念中“孝”的精髓就

在于男性将这种家庭的德行推及社会、国家和

君主,是一个自内而外的过程。孝顺父母只是

“孝”的起点,只有经过努力,最终达到建功立

业、以身报国、尽忠事君,才算是圆满地完成了

“孝道”。因之而取得社会价值认可,方才是真正

的孝顺父母,而不仅仅是赡养、敬顺、丧葬等个

人和家庭行为。理想化的孝子必须同时是一名

人世有为的忠臣;而一位合格的孝子则有成为

报君良臣的潜质。

正因为“孝”的内涵中包容了“内”与“外”、

“家”与“国”、“私情”与“公义”等多重元素,是一

个二元体系,那么,当这些元素发生冲撞而导致

行为抉择产生时,唐人按其价值理念又会做出

怎样的评判呢?唐代曾多次发生孝子犯法、杀死

杀父仇人的事件。围绕是否该按刑论罪,上至君

主、大臣,下至庶民百姓,常常就此展开大规模

的激烈讨论。不同的声音反映了时人对于“孝”

的施行尺度的不同理解。具体说,就是对于“礼”

“法”的矛盾和处理问题。像宪宗在一道诏书中

所说:“在《礼》父仇不同天,而法杀人必死。礼、

法,王教大端也,二说异焉。”[41哟以开元时张

理张绣案件为例,当时的社会舆论嘉美其为父报

仇的壮烈孝行,倾向于宽恕他的死罪;中书令张

九龄也持此观点。但是,裴耀卿、李林甫则认为

“国法不可纵报仇”[2188)。面对争论,玄宗皇帝

中国史研究

站在了裴、李一边。他说:“复仇虽礼法所许,杀

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

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

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2】倦88)随即下旨处死张

理张。

在玄宗等人看来,为父报仇虽然为礼法所

认同,却与国法相抵触。他们更强调如果不将这

类人绳之以法,会致使更多的人以行孝之名行

凶,最后导致国家纲纪混乱,严重破坏统治秩

序。亲注《孝经》、认为孝乃“德之本”的玄宗,他

首先是一位君主,维护政体的安全与稳定是其

首要任务。广扬孝道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施行

教化,以更有效地统治四海之民。所以,当“孝”

超越了“法”的限度,影响到统治秩序的正常运

作时,它就不再是掌握在统治阶层手中的一把

柔软的利器了,而成为一种莫大的威胁。打破了

王教二端平衡的孝行,也只能被扼杀于国家法

理的权威之下。不过,民间舆论自始至终还是

倾向于他们孝行可嘉、被处决可悯可叹。众人

以饱满的热情为他们写诔文、造义井、作疑冢以

纪念f21倦88)。

在类似的事件中,还有一类折中的观点,以

武后时任左拾遗的陈子昂为代表。陈子昂指出,

法是为了止乱。为父报仇的行为不属于“乱”。这

种行为的本质意义是舍生忘死来完成美好的德

行。现在如果不判处死刑,那么反而不能成全他

们杀身成仁的德与义。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自认

为是两全其美,于德义、国法均不亏的解决之

道:处以死刑,死后予以旌表倦95)。但是,中唐

时的柳宗元对此大有异议。他驳斥道:礼和法

都是为了防乱,本质相同、功用有异。诛戮与旌

表不可并行,否则就是黩刑坏礼,于两者均无益

处倦95)。由此可见,在唐人观念中,对行孝的尺

度、孝与国法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强调男性要以孝道立身外,唐人也十

分注重兄弟姐妹关系的友爱和睦。“孝”“悌”二

字常被连在一使用,用来称赞一位男子的基本

美德。如下列几则唐代不同时期的男性墓志铭

所示:“事父母而孝全,居兄弟而友备”阎(0.938);

“事亲孝而奉兄友,训家俭而育子慈”[81t;“幼

而好古,长而知礼,乡曲誉之孝悌”is];“童而

惠,冠而明,孝以奉亲,悌以事长,骞翱远致,万

里为途”闻;“其在家也,孝以奉上,悌以事

兄,慈以抚下,仁爱敬睦,天禀其性”18]。上述

诸位男性在作者的笔下,都被描写成合乎《孝

经》中“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

悌”[81岣要求的楷模男性。

不过,当时还存在一种观念,那就是:身为

妻子的女性会对这种兄弟友爱之情产生一定的

威胁。如白馥兰在《技术与性别》一书中所说:

“无论是儒家的道德说教还是民间谚语,都把妻

子描写成此闲言碎语的麻烦制造者,一心挑动

原本感情深笃的兄弟发生冲突。”{121“0》《旧唐书》

就记录了这样一个事例。隋末唐初的刘君良世

代同居共爨。他的妻子对此不满,设计让庭院中

群鸟相斗,乘机调唆丈夫兄弟分居。刘君良中

计,一个多月后突然醒悟,痛斥妻子为“破家

贼”,当晚离开妻子,重新回到兄弟身边,情好如

初}2】倦t88)。刘君良所说的“家”,当然不是以夫妇

二姓好合为核心的小家庭,而是通过血缘纽带

联结的父系大家族。《新唐书》中也记载了一则

类似的故事。中唐时的著名谏官阳城一直不肯

娶妻。他曾对弟弟说:“吾与若孤茕相育,既娶则

间外姓,虽共处而益疏,我不忍。”[41港弟弟对

这份情谊十分感动,结果终身不娶。阳城将未来

妻子视为父系家族的“外姓人”,尽管父系家庭

还要依靠这个“外人”来繁衍后代、维持绵延不

绝。在他的观念中,由于妻子生来就不是这个共

同体的成员,因此,她肯定不会真心去密切共同

体内男性成员之间的关系,反而会威胁到“五

伦”之中最受尊崇的关系之一——兄弟的感情。

因此,阳城兄弟二人选择放弃与“外人”的联姻,

以更好地恪守兄友弟恭之道。在上述两则事例

中,男性在面对以父系家族血缘联结的男性共

同体,以及由“二姓”缔结盟约组成的夫妇共同

体时,他们均表露出对妻子显而易见的敌意。

反过来,这也是唐人重视兄友弟恭之道的明证

之一。

夫妇是伦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没有

这一环节,其他父子、兄弟等关系都无从成立。

所以,历代儒家典籍中都非常重视夫妻关系的

正规性、严肃性和长久性。《礼记·内则》说:“礼

始谨于夫妇。”【l3】蚴《周易·序卦传》说:“夫妇

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I71㈣唐代孔

中国史研究2l

颖达在注释《诗经》首篇《关雎》时也说:“以夫妇

之性,人伦之重,故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

君臣敬。”【缸269)在唐代的标准规范中,男性在门

户之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处理好夫妻之间的

关系。丈夫应该尊重妻子,尤其是尊重她在内阃

中的权威地位。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错乱

妻、妾、婢之间的名分。从法律观点上看,《唐律

疏议》在《户婚律》“以妻为妾”条中说:“妻者齐

也,秦晋为匹。妾通卖买,等数相悬。婢乃贱流,

本非俦类。若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违别议约,便

亏夫妇之正道,黩人伦之彝则,颠倒冠履,紊乱

礼经”[151;又说:“妻者,传家事,承祭祀,既

具六礼,取则二仪。婢虽经放为良,岂堪承嫡之

重。”其中就明确区分了妻、妾、婢的等级,

申明了妻尊不能侵犯、妾婢卑贱不可妄加逾越

的原则。

从时人的观念来看,牛僧孺在《奏黄州录事

参军张绍弃妻状》中揭发张绍宠爱婢女花子,令

她与妻子卢氏平起平坐,以贱凌贵、傲慢无礼,

显然认为这是破坏“二姓之好”的丑行,是家道

不正的表现。张绍作为罪魁祸首,应被判刑以警

醒士人【q㈣。反映唐人对此类问题观点的事例

还有很多,如齐浣令妾室取代正妻的地位和职

责,专制家事的做法,引起了李林甫的厌恶,派

人寻其过失,免其官职闭倦90)。集解头、状头、宏

词敕头于一身的武翊皇尽管才学冠绝当时,但

是却因宠婢灭妻,虽有李绅为之回护,还是被当

时的舆论所不容【7】㈣。右卫大将军慕容宝节与

爱妾在别宅居住、冷落妻子的做法致使杨思训

在公众场合对他深加斥责闭【巷62)。张亮弃妻再

娶、后娶之妻淫邪不贤等家事使其声誉大受影

响翻(卷69)。李元素宠溺仆妾、听信谗言无故出妻,

又供给不足,导致妻族上诉。结果,皇帝下诏指斥

李元素理家不当、给予免官的惩罚田潜36)。

由以上可以看到,唐代社会对于男性这种

颠倒尊卑、扰乱宗法秩序的行为是被大为诟病

的。这不仅是深闺内闱的私人家事,还直接关系

到一位男性在整个社会面前的形象和地位,影

响到人们对他的评价和仕途的进退。妻、妾、婢

之间,掺杂着关于尊严、关于性吸引力的角逐等

多重复杂问题,而妻子由于年龄的劣势、性的挫

败感等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①。身份卑下的妾婢

也不是人人都能谨守其位的。尽管时人对于此

类女性有以下的规范:“不得为人之妻者,则又

闺衽不得专妒于其夫,使令不得专命于其下,外

己子不得以尊卑长幼之序加于人。”㈣是,

这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期待。妾婢的敌意和不

安分言行让闺房内充满流言的气息②【I9】29)。处

于这群尊卑有异的女人中间,理想化的男性显

然不能只凭自己的情感或欲望来行事,更不能

颠覆妻子在闺阁的基本权利。正确而合乎规范

的做法是让她们各正其位、秩序和谐。值得注意

的是,唐代社会对男性娶妾持中立的态度,既没

有把它看作是一种堕落的象征,也没有唐代以

后那种以妻妾成群为男性成功标志的倾向

“4)

。不过,没有妾婢之宠的男性是受到唐人称赞

的,被认为是有正家之道的表现,也是妻子值得

夸耀的幸福IS](p.2249)。这一点在唐代后期则更为

明显[2”~175)。

以上谈到的婢,特指与男主人发生了性关

系的侍女。那么,如何对待纯粹为主人家服役的

婢女以及其他男性奴仆,也是唐人在提及男子

家内职责时有所关注的方面。李商隐写过一本

饶有趣味的小册子,名叫《义山杂纂》。相对于其

诗作裱丽深婉、用典精工的特点,《义山杂纂》源

于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有感而发,用三言两

语提炼出对于人生、居家的种种感受,其中不乏

俚语趣谈,充分展现了李商隐睿智、幽默的另一

面。在本书中,李商隐有几处谈到了主仆关系,

如他说何事为难容?其一为仆妾搀言语;何事为

有智能?答日不妄信奴仆。在他看来,男性不应

纵容下人肆意言语;精明能干、善于治家者不能

轻易听信奴仆之话。这些都是为了保证不以下

扰上,从而维护家庭的和睦有序。现实生活中,

不能管理好奴仆,甚至反过来为其所辖制的男

子,往往被视为治家无法之人。如文宗时的王

①唐代陈羽的《古意》一诗,就吟咏了一位年老色衰的官员

之妻对丈夫宠爱婢妾的怨恨:“看郎佩玉下朝时。归来略

略不相顾,却令侍婢生光辉。郎恨妇人易衰老,妾亦恨深

不忍道。看郎强健能几时,年过六十还枯槁。”参看《全唐

诗》卷348,北京:中华书局,199年,第3888页。

②白居易在《续古诗十首(其七)》一诗中描写了一位饱受

妾婢谗言困扰的妻子:“自从富贵来,恩薄谗言多。冢妇

独守礼,群妾互奇袤。但信言有玷,不察心无瑕。”白居易

在最后哀叹:“闺房犹复尔,邦国当如何?”

中国史研究

起,“(文宗)以其家贫,特诏每月割仙韶院月料

钱三百千添给。起富于文学,而理家无法,俸料

入门,即为仆妾所有”[21倦64)。

家庭关系是由父母、夫妻、子女、兄弟、姐

妹、仆婢等长幼、尊卑等多重亲属和等级关系构

成,复杂纠缠。男性在处理家内事务时,必然要面

对这种种交缠纠结的关系网。处理这些棘手关

系时,男性自有一套准则,那就是儒家的孝道原

则。这一点,在处理涉及媳妇和婆母关系的事件

中尤为明显。恪尽孝道,除了自己尽心尽力地赡

养照料好母亲外,当El常生活中遇到有涉媳妇

和婆母两方面关系、利益的冲突或抵触时,男性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毫不犹豫选择了以母亲的利

益至上,以母亲的利益为先,履行孝子应尽的责

任,也才能体现真正的孝。这在唐代也不乏具体

事例。如刘审礼将所有的俸禄都上交继母平寿

县主,作为资助异母弟弟的费用;相反,他的妻

子和孩子的生活则十分困窘。刘审礼平静地认

为这是理所当然,不予介意I2](卷。高士廉因外

事不能居家,便留下妻子专门照顾父母。在孝悌

精神下,他甚至细心想到了妹妹的生活可能无

保障,特意卖掉自己的大宅,为妹妹买房令她安

居。然而,他只考虑到了对于父母、妹妹的责任,

以及赋予妻子的义务,却忽视了对妻子的基本

责任,高夫人的日常生活可谓捉襟见肘翻(巷65)。

李畲更是怕对生病的母亲身体不利,在妻子去

世后,不仅令家人不许大声哭泣,自己也将丧妻

的哀伤强抑于内心l2】。

除此之外,女方即媳妇的父亲也常站在亲

家婆母的角度上考虑,责令女儿应对婆母倾尽

孝道。如中唐名臣李晟“理家以严称,诸子侄非

晨昏不得谒见,言不及公事,视王氏甥如己子。

尝正岁,崔氏女归省,未及阶,晟却之日:‘尔有

家,况姑在堂,妇当奉酒醴从馈,以待宾客。’遂

不视而遣还家,其达礼敦教如此”【21·33)。他强调

的重点在于“尔有家”,即夫家才是女子永久、最

重要的和具有实质意义的生活空间。所谓“古

者,女子出嫁日归,移天事夫,其义远矣。天之经

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221。相应的,女性

一旦转换角色,进入这个生活空间后,就必须承

担起为礼法所设定的责任,扮演好属于自己的

角色。所以,李晟在后面还提到了身为媳妇,就

应该协助婆母主持好内事。因而,女性即使是对

本身父母尽孝,却因此而亏礼于婆母、失职于内

事,也是不能被礼教所允许的。

由于孝道精神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和深入唐

人之心,导致了某些唐代妇女因为在婆媳问题

上的一点微小过失而被丈夫休弃。《大戴礼记》

云:“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

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父母之遗体

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口,

忿言不及于己”㈣85),即指在言语和举止上也要

谨慎小心有修养,以不负父母的训育。唐代“迥

秀母氏庶贱而色养过人,其妻崔氏尝叱其媵婢,

母闻之不悦,迥秀实时出之。或止云:‘贤室虽

不避嫌疑,然过非出状,何遽如此?’迥秀日:

‘娶妻本以承顺颜色,颜色苟违,何敢留也?’竞

不从”圈倦66)。崔氏因为在婆母面前呵斥媵婢而

被丈夫以不能恭顺孝敬的理由休弃。这种连“七

出”都没提及的离婚理由未免显得太过牵强和

不近人情了,尤其是没有考虑到另一重要的伦

理关系——夫妻之间的情与义。另外,似乎也有

借行孝而小题大做、沽名钓誉之嫌。

然而,这种敬母之道优于夫妇情义的实况

在唐代是有其伦理依据与法律支持的。宗法社

会中,媳妇和婆母本身的角色设定就体现了女

性内部的等级尊卑差异。可以说,她们的地位的

轻重高低是“先天”就被社会性别化了的,须“尊

卑有序、上下不失而后为家道之正”,所谓“正

位”是也。这一点,由唐代的法律规定就可窥见

一二。《唐律疏议》中《斗讼律》“妻妾殴詈夫父

母”条疏议规定:妻妾殴击夫之祖父母、父母者,

“绞”。然而,祖父母、父母殴击子孙之妇致死者,

“徒三年”;“故杀者,流二千里”lI5】。《新唐书》

也有关于这条法律的运用案例:“京兆狱有姑鞭

妇至死者,府欲杀之。公绰日:‘尊殴卑,非斗也;

且子在,以妻而戮其母,不顺。’遂减论。”[41倦63)

科罚轻重的明显不同,正是唐代尊长高于卑幼

的伦理等级的法律体现。柳公绰在重判这起婆

母鞭死媳妇的案子时提供的理由有二:一是此

乃尊卑之间的关系,不应以一般斗殴罪论处;二

是从儒家的孝道观出发,认为因为媳妇而处死

婆母,对儿子来说,是违背了恭顺事母的精神。

在种种儒家伦常的权威力量以及法律的呼应保

中国史研究

障下,男性在处理涉及妻母的家庭事务时,强调

并实践以孝道为先,而妻子地位的滞后就不足

为奇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说女

性的“内职”主要是具体事务的处理和实行,那

么,士人男性在门户之内,则主要致力于理念上

的指导和规正,是以支配者的身份使家庭体系

中的各个人、各种关系“正其名”“正其位”。首

先,从男性本人来说,要“正己”,使自身的行事

合乎规范。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学有所成及建立

功业,并始终保有“有所畏”的谨慎态度。这一

切,其目的还是为了整个父系家族长盛不衰的

共同利益。其次,从处理家内种种关系来说,男

性要“正他”,要使每个家庭成员各得其名、各享

其实、各安其位、尊卑有序、上下不失,具体体现

在对父母、兄弟姊妹、妻妾和仆婢的关系处理和

态度上。唐人在这些方面所持的观点基本上是

对儒家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他们将“人则

孝、出则悌”的教义于生活实态中完美演练,同

时也深刻赞同夫妇关系是儒家五伦之中基础性

和关键性的社会伦理,并强力维护之。而当伦理

与性别发生摩擦与冲撞时,他们默默遵行着孝

道为先、父系血缘优先的原则。

【作者简介】董佳贝,女,1982年生,北京师范大

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古

典文献。

【责任编辑:吴丹】

参考文献:

【1】邓小南.“正家之法”与赵宋的“祖宗家法”Ⅱ】.北京大学学报,

2000(4).

[2]刘啕.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张国刚.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A].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

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fc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O06.

【4J欧阳修,宋祁.新唐书【J.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张弓主编.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下)【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6.

【6】李翱.李文公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f7】周易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J.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_b京:中华书局,1983.

[10】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口.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

经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2】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E京:中华书局,1980.

[13]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李畴等.文苑英华[MI.北京:中华书局,1966.

[16J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7].,-L稹.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81,~学颉点校.白居易集(2)[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9]-~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oll李志生.唐人理想女性观念一以容貌、品德、智慧为切入点

[q.唐研究(1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f22]全唐诗fM】.北京:中华书局,1999.

BrightEthic:ConstructionofOrderoftheFamilybytheIntellectual

intheTangDynasty

Abstract:TheintellectualintheTangDynastyconstructedorderofthefamilymainlybytheidealistic

guidanceandregulation.First,theymustrestrictthemselvesinordertomakewhattheydidinac-

cordancetIltheConfucianrules.Inthisaspect,山eyshouldsucceedinlearningandmake

achievement.Furthermore,theymustkeepallauitudeof’fearingsomething’.Second,tlleyshould

handleaj1kindsofrelationswiththeirparents,brothers,sisters,wives,concubinesandservantsin

thefamilyappropriately.Thatis,inadditiontorestrictthemselves,theyneededrestrictotherpeo-

pleinthefamilytomakeeveryonetothesatisfactionofoneandal1.Themainviewpointsofpeople

intheTangDynastyinheritedthetraditionalConfucianrules.WhenConfucianethicscollided

withgender,theycompliedwiththeprincipleoffilialpietyandpatrilinealconsanguinityhaving

precedenceovergender.

KeyWords:TangDynasty,OrderoftheInner,Confucian,Gender

中国史研究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