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诗经
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命名原因:
《诗经》原名《诗》、《诗三百》,因经过孔子整理,故汉儒尊称为《诗经》,为五经之一。
2.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郑玄以为本来有词,在战国至秦之世亡佚;朱熹以为有声无词,“《南陔》以下,今无以考其名篇之义,然曰‘笙’曰‘乐’曰‘奏’而不言歌,则有声而无词明矣。”
3.诗经创作的时间: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作品的上限,因对商颂创作年代的不同看法,而有不同理解。
《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於周太师,以《那》为首。”古文经学家则认为,正考父校理的是商亡后所散佚的商代颂歌。今文学家则认为是正考父创作,为赞美宋襄公。近年来,随着古史研究的深入和地下文物的发掘,商颂为商诗之说,又渐为人们所接受。但商颂在《诗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诗经》仍主要是一部周诗集。《诗经》中作品的下限为春秋中叶是肯定的。最晚的作品大多认为是《陈风?株林》,大约创作於公元前599年(鲁宣公十年)前。也有人认为是《曹风?下泉》。
4.诗经的作者
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许穆夫人赋《载驰》”(《左传?闵公二年》),“家父作诵”(《小雅?节南山》),“吉甫作诵”(《大雅?崧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小雅?巷伯》),“奚斯所作”(《鲁颂?閟(bì)宫》)。
5.诗经的编订
(1)“献诗”说:
《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献诗。”
《国语?晋语》六:“於是乎使工诵谏於朝,在列者献诗。”
《左传?襄公十四年》:“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
《左传?昭公十二年》:“(周穆王时)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
《礼记?王制》:天子“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诗?大雅?民劳》:“王欲玉汝,是用大谏”。
《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2)“采诗”说:
刘歆《与扬雄求方言书》:“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宷代语、童谣、歌戏。”
《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於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於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宣王十五年”何休注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於邑,邑移于国,国以闻於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周礼?春官》详细列举了周朝乐官的职掌:“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瞽矇掌播鼗、柷、敔、塤、簫、管、弦、歌,讽诵诗,奠世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
鼗(táo)鼓:长柄,鼓身两旁缀灵活小耳,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zhù)古代打击乐器,像方匣子,用木头做成,奏乐开始时敲打。敔?yǔ)古代打击乐器,奏乐将终时,击之使演奏停止。瞽书·尧典传:“无目曰瞽。”“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河水》为《沔水》之误:“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2)作为学习的教材
《论语》:
A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读诗,无以言。
《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不宜有怒。不念昔者,伊余来墍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唐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