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第五讲 先秦历史散文(一)
2017-04-30 | 阅:  转:  |  分享 
  
第五讲先秦历史散文(一)

一.先秦散文发达的原因

1.外在原因:

经济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事业的发展,都市涌现,商人活跃

政治斗争激烈: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大夫、家臣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武王伐纣800诸侯,春秋中叶170国,战国7国)

文化发达:士阶层兴起(作者如林,百家争鸣)

2.内在原因:

要记载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总结历史教训,阐述思想言论,诗歌不如散文



二.先秦散文的分类

1.历史散文(叙事散文):《尚书》、《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逸周书》、

《国语》《战国策》

2.诸子散文(说理散文):《论语》《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三.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钟鼎铭文



四.《尚书》

1.得名原因:先秦称《书》;汉人称《尚书》,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子编订,故称《书经》。

2.篇目演变:

(1)孔子曾编定过《尚书》100篇:《虞书》、《夏书》共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

(2)秦火后,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衹有28篇。

(3)汉武帝末,鲁恭王(景帝子刘余)坏孔子壁时发现的《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出16篇。

(4)西晋末年,《古文尚书》失传。

(5)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賾奏《古文尚书》58篇,将《今文尚书》析成33篇,又多出25篇,流传於今。(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证明梅本之伪。今本《尚书》唯《今文尚书》28篇可信。)

3.组成:

(1)《虞书》、《夏书》:后人对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的追叙,借之以表达儒家政治理念。

《虞书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夏书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汤誓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盘庚上盘庚中盘庚下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牧誓武成洪范旅獒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第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君牙冏命吕刑费誓文侯之命秦誓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1)《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克:能,能够。俊:才智。德:美德,道德。九族:从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睦:和睦。平:分辨。章:彰明。协:协和。(2)《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克勤于邦,克俭于家。(3)《太甲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盘庚上》《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也。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字以成言。”孔颖达疏:“褒则书字,贬则称名。”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徵圣》:“故《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宋史·王安石传》:“黜《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史记》、《汉书》以为《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歴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

西汉末刘歆以为《左传》不传《春秋》:

《汉书·刘歆传》之《移书让太常博士》:“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篇,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汉书》曰:‘武帝末,鲁恭公坏孔子宅欲以广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论语、孝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天汉,武帝年号也。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发。《汉书》曰:‘仲尼以鲁周公之国,史官有法,故有左丘明观其史记,丘明作传。‘……抑此三学,以《尚书》谓不备,谓左氏不传春秋,岂不哀哉?臣瓒《汉书注》曰:‘当时学者谓《尚书》唯有二十八篇,不知本有百篇。’”

(3)《左传》与《春秋》之关系密切

《左传》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事实补充说明《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如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叚于鄢。叚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西晋前《春秋》与《左传》分开流行,杜预始将《春秋》与《左传》合刊注释。

2.《左传》作者与成书年代

(1)认为作者即孔子所称之左丘明及其反对意见:

《论语·公治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南宋郑樵《六经奥义》卷四《左氏非丘明辨左氏乃六国人》:“刘歆曰:‘左氏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在七十子之后。’司马迁曰:‘孔子作《春秋》,丘明为之传。’班固《艺文志》曰:‘丘明与孔子观鲁史而作春秋。’杜预序《左传》亦云:‘左丘明受经于仲尼。’详诸所说,皆以左氏为丘明无疑矣。至唐啖助、赵氏独立说以破之。啖助曰:‘论语所引丘明,乃史佚、迟任之类。左氏集诸国史以释春秋,后人谓左氏为丘明,非也。’赵氏曰:‘公、榖皆孔氏之后人,不知师资几世。左丘明乃孔子以前贤人,而左氏不知出于何代。’惟啖赵立说以破之,未有的论,然使后世终不以丘明为左氏者,则自啖赵始矣。况孔氏所称左丘明,姓左名丘明,断非左氏明矣。今以左氏传质之,则知其非丘明也。左氏终纪韩魏智伯之事,又举赵襄子之谥,则是书之作,必在赵襄子既卒之后。若以为丘明自获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矣,使丘明与孔子同时,不应孔子既没七十有八年之后,丘明犹能著书。今左氏引之,此左氏为六国人,在于赵襄子既卒之后,明验一也……”

(2)今人意见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以为成书于公元前403年魏斯为侯之后,周安王13年(前389)之前。



3.《左传》的思想内容

(1)民本思想

神民关系中重视民: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注言鬼神之情依民而行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注政顺民心将亡,听于神。’”

君、国、民关系中重视民:

《左传·襄公十四年》:“师旷曰:或者其君实甚。……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纵)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背景:卫人逐其君,晋侯以为太甚。)

《左传·哀公元年》:“左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何?公曰: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对曰:国之有是多矣,何必不复?小国犹复,况大国乎?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注如伤恐惊动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然明)问(子产)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zhān)

《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2)不虚美:赞扬爱国主义精神及政治家的风采

僖公三十三年:弦高遇秦兵侵郑,犒师全郑。

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七日夜哭不绝声,勺饮不入口。秦哀公出兵,败吴复楚。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3)不隐恶: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勾心斗角及荒淫无耻

统治者的残暴: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胹,ér烹煮,蹯,pán兽掌。)

统治者的勾心斗角:

《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统治者的荒淫无耻:

《左传·宣公九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注:二子,陈卿。夏姬,郑穆公女,陈大夫御叔妻怀也。衵服,近身衣。(衵,rì此作动词。)

《左传·宣公十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酒于夏氏。公谓行父曰:‘征舒似女。’对曰:‘亦似君。’徴舒病之。公出,自其廐射而殺之。二子奔楚。”

(4)浓厚的宗法制观念,迷信思想

《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諫曰:“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左传·昭公七年》:“无宇辞曰:天子经略,注:经营天下,略有四海,故曰经略。诸侯正封,注:封疆有定分。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注:毛,草也。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濵,莫非王臣。注:《詩·小雅·濵涯》也。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皂),皁臣輿,輿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臺。”

晋范宁《春秋榖梁传序》:“《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

清汪中《左氏春秋释疑》:“左氏所书,不专人事。其别有五:曰天道,曰鬼神,曰灾祥,曰卜筮,曰梦。其失也巫,斯之谓欤?”

《左成公十三年》:

这写齐军以骄狂轻敌致败,晋军以沉着顽强获胜,是一段有声有色的文章。原来卻克使齐,为妇女所笑,发誓说:“所不报此,无能涉河!”他是抱着愤激报复的心情来作战的。所以血流到脚跟还不肯停止鼓声,显得那么坚强。但他身受重伤,实在支持不住了。当此一发千钧之际,由于张侯、郑丘缓的鼓励,特别是张侯的勇敢顽强,并辔助鼓,终于冲入敌阵,打败了齐军。一场惊心动魄、令人兴奋紧张的战斗到此告一段落,以下便是齐军败退、晋军追击、逢丑父被俘几个片段,中间穿插齐侯如何脱险逃走,韩厥故意放走齐侯等情节,都是细大不捐、曲折生动地描绘出来。《左传》中大小战役不计其数,这样动人的描写还是很多的。

第三是行人辞令之美。辞令之美就是语言之美。不过辞令虽靠语言来表现,而更重要的是有充分的理由,出使专对才有说服力。例如烛之武对秦伯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僖三十年)用事势必然之理来耸动秦伯,秦兵就非撤退不可。又如郑子家以书告赵宣子说:“传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文十七年)也是真情至理,委婉中含有巨大威力,使晋人不得不屈服。他如屈完对齐侯(僖四年),知罃对楚子(成三年),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前人说,这是当时国史成文,作者不过编次而已,这种情况可能会有,但未必尽然,而且加工剪裁更是必然的。至于寻常记言叙事,如叔时谏县陈(宣十一年),子罕辞玉(襄十五年),以及“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闵二年)、“室如悬磬,野无青草”(僖二十六年)、“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宣十二年)、“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同上)、“鲍庄子之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成十七年)等语,无不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罕譬而喻,富于形象性。这在全书中更是随处可见。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