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017-04-30 | 阅:  转:  |  分享 
  
《東海中文學報》

第19期頁195-238

東海大學中文系2007年7月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鍾慧玲

?



【提要】

沈善寶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活躍於江南及北京文壇的女作家。著作豐

富,交遊廣闊,負有盛名,對於清代女性文學發展具有相當貢獻。

本文考訂沈善寶前期階段之命運遭遇、師友往來、生活遊蹤等重要行誼,

按年編次求覈。除依據其全集外,並參考時人詩文別集、史傳方志等相關資

料印證之。以呈現沈善寶前期之生命歷程及其思想感情,裨有助於對其作品

深入了解。

本文繫年起自嘉慶十三年(1808),迄於道光十七年(1837),亦即沈

善寶三十歲以前之經歷。





關鍵詞:沈善寶清代女作家



?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東海中文學報.



.196.

前言

沈善寶(1808-1862),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活躍於江南及北京文壇的

女作家。著作豐富,交遊廣闊,負有盛名,對於清代女性文學發展具有相當貢

獻。著有《鴻雪樓初集》十五卷、《鴻雪樓詞》一卷、《名媛詩話》十二卷。

沈善寶生長於書香門第,如同清代許多閨閣女性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

母親吳浣素亦為女作家,培養了她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沈善寶能詩善畫,聰

穎孝友。十二歲時,父親突然亡故,改寫了沈善寶的命運,也使她早熟的面對

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以及家庭生計的重擔。她以詩畫奔波求售於江浙之間,奉養

母親,撫養弟妹。其後母親病故,弟妹又相繼而亡,歸葬父親及經營母親弟妹

叔伯墳塚之事亦皆由其奔走完成。迭遭家變,艱苦備嘗的的際遇,鑄造了她獨

立堅強的個性,也使她的作品流露出強烈的生命力及沉鬱悲壯的情懷,而其性

別意識的呈顯尤其值得注意。

沈善寶一生,可以道光十七(1837)年入京為界,分為前後二個階段。前

期以江南地區為主,後期以北京為主。《鴻雪樓初集》以繫年編次,始於嘉慶

二十四年(1819),迄於咸豐元年(1851)。本文因篇幅所限,謹就其前期階

段之命運遭遇、師友往來、行蹤事蹟等,按年考訂求覈,並參考時人詩文集、

史傳方志等相關資料印證之,以見出沈善寶三十歲以前之生命歷程及其思想感

情,裨有助於對其作品深入了解。

本文繫年起自嘉慶戊辰十三年(1808),迄於道光丁酉十七年(1837),

亦即沈善寶三十歲以前之經歷。

嘉慶戊辰13年(1808)1歲

沈善寶字湘佩,晚號西湖散人。浙江錢塘人。

˙沈善寶《鴻雪樓初集》各卷卷首題識:「錢塘湘佩女史沈善寶著」。

˙卷1〈題莊瑞紅女史詩集有序〉:「予也生長浙西」,頁3。





案:沈善寶於咸豐11年為顧太清《紅樓夢影》題序,署名「西湖散人」









為便行文,此下凡引《鴻雪樓初集》,皆僅載其卷頁,不再贅述全稱。



相關考證參見趙伯陶,〈《紅樓夢影》的作者及其他〉,《紅樓夢學刊》3(1989.8):243-251。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197.

父沈學琳,為江西義寧州判;母吳世仁,慈惠溫厚,有詩名。

˙丁申、丁丙編《國朝杭郡詩三輯》卷95「沈善寶」:「江西義寧州判學琳

女」,頁32。

˙李世治《鴻雪樓初集.序》:「女史母吳浣素夫人,一時名媛,才藻富麗。

著有《簫引樓集》。」

˙沈善寶《名媛詩話》卷6:「先慈吳浣素太孺人世仁,先世如皋,後外王

父宦於杭,遂家焉。太孺人天資敏悟,凡為詩詞書札,揮筆立成,不假思

索,著有《簫引樓詩文集》。」又:「太孺人存心慈惠,克己厚人。親黨

有告匱者,不惜典質以應。」,頁13。

嘉慶己巳14年(1809)2歲

週歲已能識字。

˙卷3〈除夕祭詩〉:「週歲識之無」,頁18。

嘉慶壬申16年(1811)4歲

妹善芳蘭仙出生。

˙《鴻雪樓詞》〈一翦梅.夏日湖上憶蘭仙亡妹蘭仙號湘娥〉,頁7。

案:沈善芳字蘭仙,號湘娥,歿於道光己丑9年(1829),年十九歲。

有兩兄三弟一妹。大兄笛舟,善寶行三,四弟琴舫,五妹善芳蘭仙,六弟詠樓,

小弟善熙雪舫。

˙卷3〈述哀〉其三:「燕山五桂空林立」,自注:「謂兩兄三弟」頁7;

大兄笛舟,見卷2〈舟中失竊笛舟大兄急欲追捕口占數語止之〉,頁4。

˙卷7〈憶琴舫弟四十韻〉:「憶昔童稚日,歡笑依親旁。親顏未衰老,兒

女欣成行。雙珠掌上秀,五桂階前芳。戚里盡成羨,鄒鳳聲清揚。」,頁

15。案:「鄒鳳」應為「雛鳳」之訛。

˙卷4〈誡琴舫弟〉:「父母生五男,汝居五之中」,頁12。

˙卷3〈述哀〉其六:「詠絮深憐小妹才,曇花隱後恨成灰」,自注:「五

妹蘭仙,母所鍾愛,惜於己丑春病歿」,頁7。

˙《名媛詩話》卷6:「妹病歿時,適琴舫、詠樓兩弟由餘姚幕中染傷寒歸

.東海中文學報.



.198.

家,小弟雪舫亦患此症。」,頁16。

案:小弟善熙雪舫,嘉慶23年生。

嘉慶癸酉17年-乙丑20年(1812-1815)5歲-8歲

隨外祖母洪太孺人拜見浙江同知姚德豫母楊瓊華女史,聞其孝悌端肅之行誼。

˙《名媛詩話》卷5:「憶余幼時,曾隨外王母洪太孺人晉謁(楊瓊華),

嘗聞洪太孺人云:太宜人性至孝……父陷緬甸時,素服持齋,焚香籲天,

願得冤雪生還。弟在獄時,遣人周恤之。教子嚴肅,愛民如子,所到之邑,

莫不稱頌。彼時余纔數齡,不知太宜人能詩」,頁11。

案:楊瓊華字瑞芝,漢軍人,著《綠窗吟草》一卷。

幼承家學,母教其辨四聲,解吟詠,訓其學詩須從《文選》入手。讀書過目成

誦,穎悟絕倫,外從祖沈雨芳潤田先生頗為獎賞。性篤孝友,父母愛憐之。

˙卷3〈除夕祭詩〉:「總角解吟諷」、「三唐與六朝,過目皆成誦。聞詩

獨向鯉庭趨,慈愛真同掌上珠。教辯四聲勞阿母,敢矜七步壓通儒。謝幃

飛絮風前起,鮑家香茗誰堪比。」,頁18。

˙卷12〈四十初度口占〉其三:「少小椿萱絕愛憐,幾番絲竹啟華筵」,頁

2。

˙《名媛詩話》卷6:「太孺人每訓寶等學詩,須從《文選》入手,不至粗

鄙。倘從唐以下入手,必失淺薄矣。」,頁15。

˙《名媛詩話》卷9:「余時甚幼,初學吟詠,(外從祖)潤田先生頗為獎

賞。」,頁10。

˙富呢楊阿《鴻雪樓詩集.序》:「女史穎悟絕倫,性篤孝友。」

嘉慶丙子21年(1816)9歲

與表姊趙蓉裳相聚吟唱,曾於香溫茶熟軒競詩、賞花、試粧。

˙卷1〈寄趙蓉裳表姊〉其一:「別來不覺五經春」、「憶得憑欄曾疊韻,

手持紈扇鬥詩新」;其二:「憶得香溫茶熟處,玉簪花墮小闌干」;其三:

「憶得月明涼露下,瑤階同採海棠花」;其四:「憶得繡幃簾乍捲,鏡臺

相對試新粧」,頁4。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199.

案:此詩繫年於道光辛巳元年(1821)。「香溫茶熟」下,自注:「軒名」。

杭城大火,波及居處,屋宇珍物,盡付一炬,簫引樓萬卷藏書悉遭焚燬。母吳

浣素所著《簫引樓詩文集》,未能倖免。樓前有玉蘭花樹一株,亦燬於火。

˙卷4〈玉蘭〉:「漫誇勝跡留珂里,簫引樓前劫火陳」句下自注:「故居

簫引樓前有玉蘭一株,高數丈。花時,先嚴置酒延賓,登樓吟賞,後於嘉

慶二十一年毀於回祿。」,頁2。詩後附姪孫沈敏元〈後記〉:「嘉慶二

十一年,杭城大災,被焚者數千戶,余家同罹是劫。屋宇珍物,盡付一炬,

譜牒亦於此役被燬,家道由是中落。」,頁3。

˙卷4〈秋日感懷〉其十自注:「家藏萬卷,悉遭回祿」,頁21。

˙《杭州府志》卷85〈祥異〉四:「嘉慶二十一年丙子七月,清河坊火延三

四里,燔民居數千家。布市巷、打銅巷,焚斃屍骸甚多,鎮海樓燬。」,

頁20。

案:藏書燬於火,應即簫引樓玉蘭遭回祿之年。又,《名媛詩話》卷6:「先

慈吳浣素……著有《簫引樓詩文集》,於嘉慶丁丑燬於回祿……」,頁

13。紀年「丁丑」,疑誤記。

嘉慶丁丑22年(1817)10歲

隨父母至江西南昌任。喜吟詠,能以詩娛親。後又學繪畫。

˙卷1〈題莊瑞紅女史詩集有序〉:「隨親江右,笑貽鳴蚓,謬學塗鴉」,

頁3。

˙卷3〈除夕祭詩〉:「隨宦章江擅彩毫,吟成博得雙親喜」,頁18。

˙卷3〈登舟歎〉:「少小耽吟詠,東抹與西塗。既而學丹青,聊復以自娛。」,

頁3。

師事譚庭錫,秋日嘗共飲賞桂。

˙卷1〈中秋懷柳原師〉:「千里仝明月,三年隔絳帷」,頁14。案:此詩

繫年於道光六年,則知善寶於江西時嘗師事譚庭錫。

˙卷1〈譚柳源師庭錫寄書見憶感答〉其二:「昔時桂院共傾醅,此日秋風

桂又開。」,頁12。案:此詩繫年於道光乙酉5年,詩中飲酒賞桂之情景,

.東海中文學報.



.200.

宜在家變之前。

案:詩集中「柳原」、「柳源」並見,二者孰是,待考。

母與閨秀徐德馨結社唱和,善寶隨侍之,兩家時相往還。後德馨赴山東,其母

思念成疾,善寶與母探慰之。

˙《名媛詩話》卷9:「烏程徐德馨隨父宦于章江,與先慈結社唱和。余時

甚幼,見其丰神秀麗,侍母最孝。其母沈孺人與先慈至契,時相往還。及

德馨隨翁任山東,母念女成疾,余與先慈尚往視之。後母女相繼而亡,不

通聞問。」又,自注:「德馨為知縣徐駟女」,頁10。

隨親遠宦,曾兩度赴京看花。

˙卷14〈朔方寒甚吟此自遣〉:「回思少小多吟興,侍親遠宦探幽勝。看花

兩度赴燕臺,佳日春秋記驂乘。」,頁15。

案:兩度赴京,確切時間待考。

嘉慶戊寅23年(1818)11歲

在江西。小弟善熙生。

˙卷4〈先伯祖育亭公暨庶伯母邵孺人歿俱二十餘年停柩未葬……〉其五,

自注:「先嚴歿時,善熙弟尚未週歲,稍長,即從予讀書。」,頁12。

冬,父母唱和,母詩頹喪感戚,詞意不祥,似為讖語。次年家變,母屢以此誡

善寶。

˙《名媛詩話》卷6:「猶記戊寅冬日,先慈和先君〈彈琴〉原韻云:『已

成絕調君休訝,不慣循聲我亦癡』。次年先君棄世,先慈每自悔恨,常謂

寶云作詩不可有頹喪氣,不哀而戚,大非佳兆。」,頁13。

嘉慶己卯24年(1819)12歲

父被讒罷職,自戕,年三十七歲。善寶匍匐奔喪,悲痛逾恆,恨不身為男子,

手刃仇人。又須忍悲照顧病母弱弟。性別意識浮現。

˙錢仲聯《清詩紀事.列女卷》引陳詩《皖雅初集.尊瓠室詩話》:「錢塘

沈湘佩夫人,才女也。少孤。父韻秋先生琳官義寧州州判,為同官所譖,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01.

罷職,自戕,時嘉慶二十四年,夫人方十二。」,頁15915。

˙《清詩紀事.列女卷》引陳融《顒園詩話》:「(湘佩)幼承家學,十二

歲即工吟詠」,頁15915。

˙卷1〈題莊瑞紅女史詩集有序〉:「三載章門,痛大椿之頓折;一棺蕭寺,

嘆慈竹之無依」,頁3。

˙卷3〈述哀〉其三:「大椿竟折早春時」,自注:「先嚴以官事歿於任所,

年甫三十有七」,頁7。

˙卷1〈述哀〉:「我父入縣城,路僅百餘里。牽衣問歸期,言別數日耳。

詎知凶問來,奇禍降尺咫」、「匍匐奔縣城,呼搶曷能已」、「我思覓吳

鉤,願學趙蛾技。左揕仇人胸,右抉讒人齒。」,頁2。

˙卷3〈登舟歎〉:「我父仕豫章,宦海多齟齬」,頁3。

˙卷1〈述哀〉:「自恨弱草質,不櫛非男子。況扶病母身,泣血骨欲毀。

設我殉父亡,更誰承菽水。」,頁2。

嘉慶庚辰25年(1820)13歲

三月,莊瑞紅女史寄詩,善寶感其雖未謀面,而有蓬飄異地,同心共慰之意,

以七絕四首題集並作序。

˙卷1〈題莊瑞紅女史詩集有序〉:「庚辰暮春,莊瑞紅女史以感懷詩寄示,

琢句清新,不愧玉臺之詠。……讀幸百回,未親淑範;神交兩地,恰喜同

時。……一樣蓬飄異地,何當共慰風霜。於今結綰同心,應許唱酬閨閣。」,

頁3。

˙《名媛詩話》卷12:「余幼在江西,見菰城莊瑞紅女史詩鈔,……余讀之

不勝悽惻,愛其才之幽艷,悲其遇之坎坷。遍訪其人,卒無知者。」,頁

15。

案:莊瑞紅,浙江烏程人。著有《瑞紅女史詩鈔》,又有《豫章旅壁題詩》,

自序題「乾隆己酉(54年)秋日」。見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頁

555。

與劉箋雲女史比屋而居,詩柬往來。

˙卷1〈與劉箋雲女史味道〉、〈新秋夜坐柬箋雲女史〉,頁3。二詩繫年

.東海中文學報.



.202.

於庚辰。

˙卷4〈秋日感懷〉其十二自注:「昔在豫章,與劉箋雲姊味道,姊有『大

道還從心內求』之句」,頁22。

˙《名媛詩話》卷7:「南昌劉箋雲為大刀將軍鋌後,深通易理,兼精拳法,

性亦剛毅,頗有家風。與余最為莫逆。時余年尚幼,箋雲長十餘齡,比屋

而居,倡和時頗多,皆不記憶。後忽悟元功,日以煉神養氣為事,與余相

見漸疎,詩亦不作,氣質為之大改。余僅記其〈味道〉首二句云:『大道

還從心內求,六根凈處絕無憂』,進境可想。」,頁22。

母作悼亡詩數十章。

˙《名媛詩話》卷6:「猶記庚辰僑寓章江,太孺人有悼亡詩數十章,為長

親鄭雪鴻參軍見而悲之,云不減劉令嫻之作。序而付梓,後板失於水,稿

亦無存。」,頁14。

˙《名媛詩話》卷3:「悼亡之作,閨中甚多。……先慈之『可憐兒女盡童

孩,短幅縗麻稱體裁。燈下依然作歡笑,不知哀處更堪哀。』沉痛已極,

讀之酸鼻。」,頁20。

道光辛巳元年(1821)14歲

留滯江西,思念家鄉,有身世之感。秋,寄七絕四章與表姊趙蓉裳,追憶舊遊。

˙卷1〈寄趙蓉裳表姊〉:「目斷鄉關道路賒」、「東籬又見菊舒黃」,頁

4。

˙卷1〈感懷〉:「窮途失路復何求,坐對寒檠淚暗流」,頁4。

道光壬午2年(1822)15歲

弔婁妃墓、游百花洲。

˙卷1〈弔婁妃墓〉,自注:「江西藩署為寧王邸,大門屏翰二字即婁妃所

書」;〈游百花洲〉:「紅橋迤麗繞芳塘,暑意全消竹逕涼」,頁5。

案:百花洲在江西南昌縣東,東湖北。

端午思念父親,感傷不已,陪伴母親話家常。

˙卷1〈端午感懷〉:「椿蔭不堪歌楚些,蒲觴猶記教之無。傷心忍把靈符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03.

佩,且伴慈帷話索居。」,頁5。

道光癸未3年(1823)16歲

秋日憶往,念髫齡痛失父親,舉家猶流落江西,生活困頓,進退俱難,悲從中

來,淚灑千行。

˙卷1〈秋日書懷〉:「痛髫齡之失怙兮,落魄西江;望鄉關之迢遞兮,水

遠山長。……我心憂傷兮,淚灑千行」、「何處能安兮,進退俱難」,頁

7。

秋,奉母返鄉。父櫬留滯江西。經瑞洪鎮、桐江,扺家。舟旅之中,悲慨萬千,

愧己未能為父報仇,以「曹娥」、「趙女」、「緹縈」為比,餘恨猶在。悲己

為女子,無有作為,困境亦無人援助。

˙卷1〈奉慈回浙舟次感懷〉其一:「愧說曹娥能覓父,空悲趙女欲尋仇」;

其三:「七載章江笑宦居,歸裝只剩一囊書。自憐弱質同秋燕,誰向窮源

問涸魚」、「緹縈救父傳古今,看取吳鉤恨有餘」,頁7-8。

˙卷1〈抵家〉:「旅櫬尚羈千里月,孤懷空斷九迴腸」、「麥舟誰繼當年

范,葛帔同悲此日羊」,頁8。

別尊師譚庭錫。

˙卷1〈中秋懷柳原師〉:「千里仝明月,三年隔絳帷」,頁14。案:此詩

繫年於道光丙戌6年。

賣畫奉母,維持生計。四弟琴舫留滯江西,寄人籬下。

˙卷1〈奉慈回浙舟次感懷〉其二:「一片淒涼感雁群」,自注:「四弟留

滯西江」,頁7。

˙卷4〈誡琴舫弟〉:「匍伏歸故里,蕭條四壁空。我以畫奉母,聊佐甘旨

供。汝依人籬下,藜藿僅得充。」,頁12。

為閨友題圖。

˙卷1〈題閨友拈蘭圖〉,頁9。

.東海中文學報.



.204.

道光甲申4年(1824)17歲

在杭州。夏,胃痛,老嫗以艾灸治之。

˙卷1〈予患胃寒經年不愈老嫗以艾灸之感賦〉,頁10。

睡時,曾以茉莉花置於枕畔,芳沁心肺。

˙卷1〈宵來置茉莉于枕畔,清夢乍迴,芳沁肺腑,不知此身之化蝶歟,蝶

之化此身歟,笑占一律〉,頁10。

未得江西家書,心中惦念。思及父櫬及四弟留滯異鄉,人情冷暖,不得而知,

為之嗟傷。

˙卷1〈寒夜感懷〉其一:「蕭條往事成塵夢,黯淡羈魂滯異鄉」,自注:

「先君靈櫬尚寄江西」;其二:「江樹漫教雲影隔,朔風偏送雁聲來。隙

駒歲月留難駐,蒼狗人情豈易猜。」,自注:「時久不得江西之信」,頁

11。

秋,庶祖母楊太孺人染痢而歿,善寶侍湯藥,日夕不離,太孺人心甚不安,歎

己病累善寶。

˙卷4〈先伯祖育亭公暨庶伯母邵孺人歿俱二十餘年……〉其三,自注:「庶

祖母楊太孺人於甲申秋染痢而歿,寶侍湯藥,日夕不離,太孺人心甚不安,

危篤之日猶曰:『此日以病累汝,他時不知以葬累誰?』」,頁11。

妹善芳蘭仙年十四,學詩初作有佳句,善寶甚賞之,然惜其難於結句。姊妹友

愛,妹聰慧,能鼓琴,又每為姊收拾書案。

˙《名媛詩話》卷6:「(妹善芳)年十四學詩,初作有『撲將蝴蝶過鄰牆』

句,余甚賞之。妹由是喜拈管吟哦,然每每艱於結句,此其夭折之證耳。」,

頁16;又:「舍妹蘭仙善芳性甚敏慧,玉貌珠顏,端莊靜默,女伴見者無

不稱羨。余素性落拓,案頭書卷狼籍,筆墨縱橫。妹每辰必為檢拾整齊,

恐侍兒不當余意。先慈嗜琴,屢授余姊妹。余習之茫然,妹則勾挑按撥,

過目不忘。……花晨月夕,時一鼓之。」,頁15。

師事陳權簫樓。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05.

˙卷1〈題陳簫樓師詩集〉其二:「叨附門牆忽數年,殷勤衣缽許心傳」,

頁15;又〈甬上顧君白先生逸為予點定詩稿賦謝〉:「問字還欣到槐市」

自注:「予近年受業於陳簫樓夫子」,頁17。案:二詩分別繫年於道光6

年、7年。善寶於道光3年甫自江西返杭州,師事陳簫樓可能於道光4年。

案:陳權(1771-1831)字簫樓,浙江鄞縣人,著《簫樓詩稿》。

道光乙酉5年(1825)18歲

秋,尊師譚庭錫來書,信中憶念,有來杭之意。善寶亦以未能再親聆受教為憾,

賦詩感答,並以身為女兒身為恨。詩中期望尊師來杭。

˙卷1〈譚柳源師庭錫寄書見憶感答〉其一:「欲坐春風難負笈,此生苦恨

是蛾眉」;其二:「獨對花枝倍惆悵,閒雲何事不飛來」,自注:「柳源

師常以閒雲野鶴自喻,每有來杭之意」,頁12。

父櫬留滯江西已七載,寄父姚盷樹堂出資助歸故鄉,善寶感泣賦詩謝之。

˙卷1〈江西姚樹堂寄父盷以寶父柩久留章水,慨助麥舟,俾羈魂得歸故土,

感泣賦謝〉:「七載羈魂泣路窮」、「深感脫驂歌露薤,免教旅櫬等飄蓬」,

頁13。

˙卷3〈述哀〉其四:「旅櫬歸來感麥舟」,自注:「先嚴柩滯江西七載,

賴姚樹堂寄父助資搬回」,頁7。

時聞歸懋儀在杭州,欲見無由,悵甚。

˙卷4〈瑟君姊以折柳圖小照屬題圖係歸佩珊夫人懋儀別後所摹寄者系詩其

上情致纏綿讀之如見兩人交誼企慕之餘率題三絕〉其三,自注:「乙酉春

聞佩珊在杭,欲晤無由,至今悵悵。」,頁16。

˙陳文述《西泠閨詠》卷14〈蒹葭里懷歸佩珊〉:「佩珊名懋儀,琴河閨媛。

工詩。適上海李復軒秀才。往來江浙,為閨塾師。」,頁1。

案:歸懋儀字佩珊,江蘇常熟人。巡道歸朝煦女。為袁枚(1716-1798)隨

園女弟子,著有《繡餘續草》、《繡餘再續草》、《繡餘餘草》、《聽

雪詞》等。

道光丙戌6年(1826)19歲

.東海中文學報.



.206.

中秋,懷念尊師譚庭錫,分別已三年。

˙卷1〈中秋懷柳原師〉:「秋風添別思,對景倍淒其。千里仝明月,三年

隔絳帷。」,頁14。

秋夜,懷念劉箋雲女史。

˙卷1〈秋夜懷劉箋雲女史〉:「病骨倚愁城,懷君對短檠」,頁14。

題尊師陳權簫樓詩集,崇仰備至。善寶作詩,每多感慨語,師常謂非少年所宜。

善寶喜填詞,嘗和師作,師每稱之。

˙卷1〈題陳簫樓師詩集〉其一:「兩晉風流今再見,三唐格調世爭推。文

章聲價由來重,故我何脩列絳帷。」、其二:「叨附門牆忽數年,殷勤衣

缽許心傳。吟來黃葉秋多感,按到紅牙句未圓。」,自注:「余詩每多感

慨,師常謂非少年所宜」、「余喜填小令,師每稱之」,頁15。

˙《鴻雪樓詞》〈喜遷鶯.和簫樓師秋感〉,頁4。

道光丁亥7年(1827)20歲

懷念劉箋雲女史。

˙卷1〈懷箋雲女史〉:「感時與惜別,恨又上眉端」,頁17。

春,沈善寶久仰顧逸君白詩名,奉呈詩稿,顧為點定稱賞,善寶以詩賦謝。

˙卷1〈甬上顧君白先生逸為予點定詩稿賦謝〉:「絳幃偶論詩壇將,當代

詞宗推顧況。……側聆斯語心景仰,荊州未識神先往。」、「今春夫子賦

歸歟,攜將詩草投冰壺。冀免貽譏題鳳字,敢邀相賞到鴻儒。孰意先生留

月旦,珠璣貫若明星燦。不薄金閨脂粉詞,轉勞玉律宮商按。……蕪詞何

幸得垂青,敝帚從茲抵結綠。」,頁17。

讀錢塘閨秀吳藻蘋香《花簾詞稿》,思慕之。

˙卷1〈讀吳蘋香夫人花簾詞稿〉:「綠窗耽翰墨,閨閣少知音。……從此

闌干畔,臨風思不禁。」,頁18。

˙《西泠閨詠》卷16〈花簾書屋懷吳蘋香〉:「蘋香名藻,錢塘人。高致逸

清,雅工詞翰。善鼓琴、繪事。嘗寫飲酒讀騷小影,作男子裝,自填南北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07.

調樂府,極感慨淋漓之致。……著有《花簾影詞》。自稱玉岑子,余弟子

也。」,頁2。

案:吳藻(1799-1862),浙江錢塘人,為陳文述(1771-1843)碧城仙館女

弟子。著有《喬影》、《花簾詞》、《香南雪北詞》、《花簾書屋詩》。

雲間閨秀丁佩步珊慕善寶才名,雖未謀面,繪桃花冊頁寄贈,善寶賦詩以謝。

丁佩離浙,致函訂交,畫梅花贈善寶,並乞賜全集。善寶為又為題紅綠梅橫幅。

其後神交七年,唱和不斷。

˙卷1〈雲間丁步珊夫人來浙,耳余名,繪桃花冊頁見贈,未謀半面,遽定

神交,賦此報謝〉、〈步珊夫人歸帆已掛猶寫梅花見贈賦謝〉、〈題步珊

夫人紅綠梅橫幅卻寄〉詩,頁18。

˙見《鴻雪樓詞》〈鵲橋仙.題紅綠梅〉,頁9。

˙《名媛詩話》卷7:「雲間丁步珊佩,與余神交七載,方得一晤。而七載

之中,音問不絕,此唱彼和,不啻聚談一室。著有《繡譜》行世,尺牘最

佳。猶憶初次寄余一函,題為〈梅訊〉,內云:『佩耳芳名久矣!月下暗

香,水中



影,第彷彿遇之耳。昨寄呈便面,草草塗抹,殊覺赧顏。迺承

寵賁瑤華,情詞斐亹,古香新色,沁人心脾。班史伏經,不能獨擅千古,

始信姑射仙人果爾秀絕人世也。惟是匆匆放櫂,一面緣慳。林下清風,山

中幽抱,未獲詳悉一二。南枝消息,尚少端倪。回首孤山,益增惆悵。差

喜得通芳訊,如挹清芬,便覺此行不負;而扁舟風雪,驛使稀逢,轉增一

段相思滋味矣。承囑繪事,倚裝點筆,聊贈一枝,寄供妝臺一笑。大作芬

芳悱惻,實足弁冕閨英。全集如有副本,尚乞寄賜一觀。當於雪後園林,

紙窗竹屋,焚香細讀,快何如之。月落參橫,時聞翠羽,安得如槐



聚首,

相守弗離。欲結歲寒之盟,尚未識此生修到否也。』」,頁3。

案:丁佩字步珊,江蘇婁縣人,道光12年(1832)進士蘭谿陳毓棡妻。著

有《繡譜》3卷、《十二梅花連理樓詩集》。參見胡文楷《歷代婦女著

作考》,頁213。又、陳毓棡兩橋舉進士一年後,病歿京寓。無子,丁

佩撫三女,以女紅度日,境遇困厄。參見《名媛詩話》卷7,頁4。

秋,師母陳簫樓妻徐秋娥夫人歿。

.東海中文學報.



.208.

˙卷2〈恭輓簫樓師〉:「玉簫聲斷淚盈眸」,自注:「師母徐秋娥夫人歿

於丁亥秋」,頁17。

˙《鴻雪樓詞》〈鳳凰臺上憶吹簫.寄慰簫樓師悼亡〉:「悠悠。蟾圓易缺,

偏潘岳多情,頓折鶯儔。怪嫦娥底事,遽返瓊樓。」,頁5。

冬,善寶以丁佩步珊所繪之紅綠梅幅向吳藻索題,吳藻為填小令,情致纏綿。

又、善寶亦曾以自繪紅白梅花卷子圖索題,吳藻填詞題贈。

˙《鴻雪樓詞》〈滿江紅.題吳蘋香夫人花簾詞稿〉其二(流水高山)自注:

「丁亥冬日,曾以步珊姊所繪之紅綠梅幅索題,承填小令,情致纏綿,令

人神往。」,頁10。

˙吳藻《花簾詞》〈鵲橋仙〉(斷橋流水)詞序:「沈湘佩女士屬題紅白梅花

卷子圖亦女士所作」,頁32。

道光戊子8年(1828)21歲

觀察李世治怡堂來杭,收善寶為女弟子。後又以書信召善寶至山東壽光(山東

青州府),並收善寶為義女。

˙卷2〈山左李怡堂觀察世治來杭過訪即蒙收為弟子賦此誌感即以送別〉其

一:「綠窗自分才華淺,絳帳遙依福澤深」;其二:「立雪乍稱詩弟子」,

頁1。

˙卷2〈李觀察怡堂師以書見召並命作螟蛉女感激賦呈〉:「謝庭問字師原

父,伏室傳經父即師」、「關山千里休相憶,開到梅花是見期」,頁3。

˙《名媛詩話》卷6:「(吳世仁浣素)〈寄長女善寶壽光〉云」,原注:

「時因山左李怡堂觀察寄為螟蛉女接赴壽光」,頁15。

案:李世治(1757-1837)字怡堂,山東壽光人。著有《怡堂詩草》、《怡

堂六草》。

李湘棻雲舫寄《說劍山房詩稿》,善寶題詩奉贈。李湘棻讀善寶詩集,亦題詩

寄贈,善寶依韻奉答。又另有呈詩及題圖詩。

˙卷2〈山左李雲舫孝廉湘棻以說劍山房詩稿寄示奉題〉其四:「岱峰遙望

五雲深,景仰何時慰夙心。千里魚書傳白雪,愧無彩筆和清吟。」,頁2。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09.

˙卷2〈李雲舫先生在清江見拙集題詩寄贈依韻奉答〉其二:「豈有文章海

內聞,頒來尺素感情殷」、「流傳縱少千秋句,高誼何殊泰岱雲」,頁3。

˙《名媛詩話》卷7:「雲舫漕帥具文武才,道光壬辰(12年)進士,入詞

館改部擢員外,從戎東粵。……以守城功擢知府,入覲洊升太常寺少卿。

時夷犯長江,奉命守禦江北,會夷就撫,署漕運總督。」,頁1。

案:李湘棻雲舫即李世治怡堂之子,道光12年進士,散館改戶部主事,官至

漕運總督。卷8〈送李寄母史太恭人回安邱〉其二:「投筆班超去」,

自注:「謂雲舫十兄」,頁10。

善寶整裝往赴山東壽光。臨行之際,姊妹情深,妹善芳蘭仙執手痛哭,為料理

行裝,私以珠環暗置行篋贈姊。大兄笛舟送善寶赴壽光。至江蘇,舟次吳江,

經金焦兩山。舟中失竊,大兄急欲追捕,善寶止之。

˙《名媛詩話》卷6:「戊子冬,余探親山左,妹送別時,握手痛哭,為料

理行裝,私以珠環置余行篋,余至壽光始知。」,頁16。

˙卷2〈吳江舟次寄蘭仙妹善芳〉、〈舟次望金焦兩山〉、〈舟中失竊笛舟

大兄急欲追捕口占數語止之〉,頁3-4。

渡揚子江,感古來巾幗有才難取功名,悲慨己之別家遠遊,無能作為。

˙卷3<除夕祭詩>:「無端負笈青齊去,又寫雲山入錦箋。瓠子寒濤秋有

句,妙高夕照人何處。」,頁18。

˙《鴻雪樓詞》〈滿江紅.渡楊子江感成〉:「滾滾銀濤,瀉不盡、心頭熱

血。想當年、山頭擂鼓,是何事業?肘後難懸蘇季印,囊中賸有文通筆。

數古來、巾幗幾英雄,愁難說。望北固,秋煙碧。指浮玉,秋陽赤。把篷

窗倚遍,唾壺擊缺。游子征衫攙淚雨,高堂短鬢飛霜雪。問蒼、生我欲

何為?空磨折。」,頁7。案:「浮玉」即金山。

案:善寶道光17年赴京,卷5〈曉渡揚子江〉有云:「浮玉有靈應識我,乘

槎三度此間來」,頁9則知前此嘗二度北行經北固,過揚子江。此次舟

旅紀行,卷2〈吳江舟次寄蘭仙妹善芳〉詩有云:「楓冷吳江行路難」;

〈舟次望金焦兩山〉云:「舟師指點說金焦」,頁3-4;則〈滿江紅〉

詞所云時地與此相合,宜繫年於此。又善寶初程似應在季秋。

.東海中文學報.



.210.

在袁江。善寶初識寄母李世治妻史太夫人,母女情親。

˙《名媛詩話》卷7:「寶於戊子歲始識太夫人於袁江,太夫人撫之為女。……

惜稿存甚少,〈別後見懷寄示〉四章云:『……我昔在袁江,爾適來錢塘。

一見寄膝下,事我以高堂。高堂爾有母,爾能承顧復。睹爾境艱難,使我

心掁觸。』」,頁1。

˙《名媛詩話》卷7:「高密史太夫人,為安邱李金臺訓導于京先生室,諸

生湘荃、監生湘芝、雲舫漕帥湘棻母,為寶義母。博學強記,性復慷慨慈

祥。……恤親族,拯貧乏,見善如弗及。」,頁1。

案:袁江,今江蘇淮陰市西南。

拜見李湘茝春畹觀察,呈詩贈答,並和韻賦別,續登前程。

˙卷2〈清河呈春畹李觀察湘



〉:「為仰宮牆賦遠遊,今朝先幸識荊州」,

頁4。又〈和春畹觀察見贈原韻〉、〈再和春畹觀察原韻即以告別〉詩,

頁4-5。

案:清河,今江蘇淮陰縣。李湘



(1774-?)字春畹,山東安邱人,著有

《碧琅玕館詩鈔》。

渡黃河,見寒濤滾滾,思念母親。乘車翻覆,驚魂未定。

˙卷2〈渡黃河〉、〈翻車自嘲〉,頁5-6。

抵山東壽光,除夕思鄉。

˙卷2〈壽光除夕〉:「行盡山程與水程,故鄉風景已全更。一年又向今宵

盡,萬感都從此夕生。」,頁6。

˙卷3〈除夕祭詩〉:「無端負笈青齊去」,自注:「戊子冬,赴山左怡堂

寄父李觀察之召。」,頁18。

˙卷5〈恭輓李怡堂寄父〉其三:「青齊遠效鯉庭趨」,自注:「己丑冬承

接赴壽光」,頁3。案:「己丑」應為「戊子」之誤。

˙卷3〈自傷〉:「戊子冬月遠赴山左,丑夏始回」,頁7。

開啟囊篋,始知妹善芳暗贈珠環。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11.

˙卷4〈先伯祖育亭公暨庶伯祖母邵孺人歿俱二十餘年……〉其四,自注:

「戊子冬予赴山左,妹將所帶珠環暗置行笥,予至壽光,開篋始見。妹因

家貧,無多珍飾,知明贈予必不受耳。」,頁11。

妹善芳寄詩來,有明春盼歸之意。

˙卷2〈除夕憶蘭仙妹〉,自注:「去年予在山左,妹寄詩有歸期須在柳含

煙之句」,頁11。案:此詩繫年於道光己丑9年。

˙《名媛詩話》卷6:「(舍妹蘭仙)寄余壽光云:『萱堂雖茂近衰年,況

復離心日夜懸。草草報君惟一語,歸期須在柳含



。』」,頁17。

母亦寄詩,憐善寶風霜跋涉,又知其素負男兒之志,勉其暫寬鄉思。

˙《名媛詩話》卷6:「(先慈)〈寄長女善寶壽光〉云:『偶寄青齋去,

深憐道路難。星霜親鬢短,風雪客衣單。爾負奇男志,吾將孝子看。得逢

喬木蔭,



思暫宜寬。』」,頁14。

道光己丑9年(1829)22歲

在山東壽光。寄父母疼愛善寶,視為掌珠,培護有加。

˙卷8〈答李寄母作〉:「憶昔侍親側,朝夕承顏色。疾痛加撫摩,珍饈賜

先得。視此寄生枝,真同明月珠。」,頁20。

˙卷5〈恭輓李怡堂寄父〉其三:「培護珍同掌上珠」,頁3。

˙卷9〈恭題李寄母梧竹小照〉其四:「猶紀當年拜膝前,課經圖上賦詩篇」,

頁9。

李世治詩集每命善寶校閱,偶為商易數字,頗為心折。又精風鑑,對善寶期許

甚高。常言能記前身事,謂善寶前身為山左黃柱山,曾從授詩。

˙卷5〈讀怡堂寄父詩集愴然有感〉自注:「詩集每命校閱,偶為商易數字,

頗為心折。嘗云知寶前身為山左黃柱山,曾從授詩。」,頁4。

˙卷5〈恭輓李怡堂寄父〉其三:「巾幗英雄辱期望」,自注:「精於風鑑,

然於予獨未驗」;其八,自注:「常言能記前身事,今世乃南屏法相寺從

神轉輪」,頁3。

.東海中文學報.



.212.

春,送笛舟大兄回杭,臨行傷別,請為報平安。思念善芳妹,填詞寄贈。

˙卷2〈送笛舟大兄回杭〉其一:「生憐一行雁,同出不同歸」;其二:「高

堂應念我,好為說平安」,頁6。

˙《鴻雪樓詞》〈鳳凰臺上憶吹簫.寄蘭仙妹壽光作〉



:「眉列春山,眼

橫秋水,天涯能不魂銷。況琴書落拓,蓬轉萍飄。不信離家幾日,纔餞歲、

又是花朝。……」,頁7。

二月九日,妹善芳蘭仙病歿,三弟皆染病,善寶返家始知。

˙卷2〈抵家哭蘭仙五妹〉題注:「妹歿於二月初九日」,頁9。

˙卷3〈述哀〉其六:「詠絮深憐小妹才,曇花隱後恨成灰」,自注:「五

妹蘭仙,母所鍾愛,惜於己丑春病歿」,頁7。

˙《名媛詩話》卷6:「己丑仲春,妹患痧疹,庸醫誤投寒劑,於初九日坐

逝。歿後,顏面如生,先慈冀其復活,不忍即殮。次日,滿面發出紅點,

親戚赴唁者皆泫然嘆惜。」、「先慈愛妹如掌珠,不忍一日離。妹亡數月,

悲痛過甚,雙鬢皆白,有哭女詩數十章。」、「妹詩雖不多,句頗娟秀。

歿年僅十九,所學未竟,殊可惜也。」,頁16。

˙《名媛詩話》卷6:「妹病歿時,適琴舫、詠樓兩弟由餘姚幕中染傷寒歸

家,小弟雪舫亦患此症。三人連榻呻吟,先慈無從措手。」,頁16。

案:善寶三弟得妹陰助,悉皆痊癒,詳見《名媛詩話》卷6,頁16。

汪鳳英姨母以瓶梅穿贈善寶,善寶以詩謝之。上巳日,與李倚香四姊比肩同遊,

吟詠唱和。題寄父李世治怡堂詩。

˙卷2〈汪鳳英姨母以瓶梅穿餉粧台詩以謝之〉,頁6;〈上巳與李倚香四

姊同遊也園〉、〈題李怡堂寄父村居雜詠〉,頁7。

˙卷5〈恭輓李怡堂寄父〉:「月姊金閨雁序聯,棣棠花下比吟肩」,自注:

「謂倚香」,頁3。

三月,賦別返杭,回首依依。劉嘉蔭、張學圃兩先生製南歸詩送行。

˙卷2〈留別也園〉其一:「三月春風憐小住」、「岱宗回首倍依依」;其





原作「寄蘭仙妹□光作」,闕字應作「壽」。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13.

二,自注:「時劉嘉蔭、張學圃兩先生製南歸詩見貽」,頁8。

十日後抵郯城(山東沂州府),寄詩贈李倚香。

˙卷2〈郯城寄倚香姊〉:「憶別也園纔十日」,頁8。

˙卷3〈題蔣退庵孝廉驛柳圖即次原韻〉其二,自注:「余己丑夏歸自山左,

經郯城道中」,頁9。

陪侍寄父李世治怡堂遊揚州平山堂,經楓橋,舟過虎邱。

˙卷2〈侍怡堂寄父遊平山堂〉、〈楓橋夜泊〉、〈舟過虎邱〉,頁9。

˙卷3〈除夕祭詩〉:「弔古頻添客路情,揚州明月連瓜步」,頁18。

夏,抵家方知妹善芳蘭仙已卒,悲傷慟哭。

˙卷2〈抵家哭蘭仙五妹〉其二:「誰信華年似夕暉,乍聞傳語尚疑非。搴

帷一慟腸俱裂,底事儂歸汝不歸。」,頁9。

˙卷3〈除夕祭詩〉:「季子言歸只敝裘,慈親痛妹雪盈頭」,自注:「己

丑夏余自山左歸,蘭仙妹已於春間病歿」,頁18。

˙卷7〈憶琴舫弟四十韻〉:「小妹最聰慧,二豎偏為殃」,頁15。

夏,陪侍寄父李世治怡堂西湖泛舟、遊雲林寺瀑來亭,並有詩唱和。

˙卷2〈夏日侍怡堂寄父泛舟湖上〉、〈遊雲林寺瀑來亭和怡堂寄父作〉,

頁10。

思念李倚香姊。中秋、除夕追憶亡妹善芳蘭仙。

˙卷2〈寄倚香姊壽光〉、〈中秋憶蘭仙妹〉、〈除夕憶蘭仙妹〉,頁11。

道光庚寅10年(1830)23歲

夢遊大海,巨浪中見一龍躍起,作欲攫狀,驚寤。

˙卷2〈余素少夢,偶一夢率多生平未見事。今夢遊大海,澄波萬頃,須臾

日出,五色迷離。憑眺間,忽巨浪如山,波濤中躍起一龍,俯視余舟,作

欲攫狀,驚寤賦此〉,頁12。

丁佩步珊來函問訊。

.東海中文學報.



.214.

˙卷2〈步珊姊書來問訊走筆奉答〉,頁13。

家貧母病,張理庵六伯多餽贈。善寶感愧,嘆受限於女兒身,無法改善家境。

˙卷2〈呈張理庵六伯〉其二:「造物於儂數太奇,凌雲有志限蛾眉。燈青

陋室貧難送,頭白高堂病不支。……閨中菽水頻憂缺,慚愧盤餐飽德時。」,

頁14。

˙卷6〈莫春下浣聞張理庵六伯於四月十九日安葬泣賦〉:「臥疾每勞貽藥

石,分甘常得飽饈珍」,頁4。案:此詩繫年於道光戊戌18年,二句為追

憶之筆。

道光辛卯11年(1831)24歲

春,二月花朝,追憶善芳蘭仙妹。

˙卷2〈花朝憶蘭仙妹〉詩,頁16。

送張理庵之台州。為張理庵女弟子。張善書法,亦精風鑑。

˙卷2〈送理庵六伯之台州〉:「纔欣講席參同異,劇憐衰柳牽離思」,頁

17。

˙卷6〈恭輓張理庵六伯〉其四:「絳帷腸斷女門生」;其五:「八載門牆

桃李春」、「張旭書名真入聖,子卿風鑑妙如神」,頁2。案:此詩繫年

於道光戊戌18年。

˙卷6〈莫春下浣聞張理庵六伯於四月十九日安葬泣賦〉:「絳帷侍講當年

事,獨向瑯嬛問奇字」,自注:「先生齋名小瑯嬛仙館」,頁4。

尊師陳權簫樓師逝。

˙卷2〈恭輓簫樓師〉:「曩時疾病維持切,不料紅顏哭白頭」,頁17。

六月,劉笠人索和石鼓歌,有才人不偶,易遭毀掊之歎。

˙卷2〈石鼓歌次坡公韻.劉翁笠人索作〉:「辛卯六月日己丑,吟題寄自

寒江叟。囑我同賡石鼓歌……從來物理總一轍,玉碎珠沉終不偶。才人遠

謫美人死,驥材伏櫪空低首。何如此鼓得逢時,萬古未曾遭毀掊。」,頁

17。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15.

題丁佩步珊梅花小照。

˙卷2〈題步珊姊十二梅花連理樓小照〉,頁18;〈詠盆中古梅寄步珊姊〉,

自注:「步珊姊居十二梅花連理樓」,頁20。

秋,張理庵自台州晉省過訪。

˙卷2〈理庵六伯自台州晉省過訪〉:「秋雨初晴日,高軒過草堂」,頁19。

冬至,家中貧寒無炭,炊廚斷煙。悲母憔悴衰老,嘆謀生艱難,風霜飽歷。

˙卷2〈感懷〉:「堂上霜華兩鬢生,青蚨飛盡祇吞聲。……氣絲未斷腸先

斷,忍聽飢烏繞屋鳴。」,頁19;〈長至〉:「睡鴨無紅炭,炊廚斷綠煙」,

頁19;〈聞雁〉:「嘆我艱辛謀菽水,憐伊羽翼飽風霜」,頁20。

表嫂劉湘畹夫死,屢次輕生皆被救免,賦詩慰之。

˙卷2〈劉湘畹表嫂失所天屢次輕生皆被救免賦唁〉,頁19。

寄詩清江李湘茝春畹觀察,感戴其恩。

˙卷2〈寄春畹觀察清江〉:「自愧仍如原憲貧,何期小草被陽春。未消塵

海艱難劫,遙望雲天感戴頻。」,頁20。

詠梅寄丁佩步珊,有思念知己之意。

˙卷2〈詠盆中古梅寄步珊姊〉:「廣平去後又逋仙,問花究與誰知己。詩

成我更起離愁,望斷雲間十二樓。」,頁20。

填詞題詠吳藻《花簾詞稿》,表欽慕私淑之意。

˙《鴻雪樓詞》〈滿江紅.題吳蘋香夫人花簾詞稿〉其一:「續史才華,掃

除盡、脂香粉膩。記當日、一編目睹,四年心□。殘月曉風何足道,碧雲

紅蕅渾難比。問神仙、底事謫塵寰,聊游戲。寫不盡,離騷意。銷不盡,

英雄氣。儘綠箋恨託,紅牙興寄。浣露迴環吟未了,瓣香私淑情難置。儻

金鍼、許度碧紗前,當修贄。」;其二:「流水高山,念今昔、幾人同調。

況又是、金閨博士,玉臺仙藻。……憶梅窗韻冷,梨雲夢繞。翠袖紅羅人

隱約,暗香疏影詞飄緲。謹題成、尺素寄蓬萊,煩青鳥。」,頁10。

.東海中文學報.



.216.

案:沈善寶嘗於道光7年讀吳藻《花簾詞稿》,即思慕不已。依此詞「一編

目睹,四年心□」句意,則題贈宜繫年於此。二人僅為文字交,道光15

年始晤面。

小除夕、除夕連續撰寫送窮詩,詩中歎家境蕭條,無以奉母。

˙卷2〈送窮.小除夕〉:「自從與我作周旋,金釵典盡明珠賣。……高堂

菽水每無奉,陋巷簞瓢常有塵。」,頁20;〈又送窮.除夕〉:「室如懸

磬釜生塵,四壁蕭條惟筆硯。……炊廚煙斷人長嘆」,頁21。

道光壬辰12年(1832)25歲

張理庵贈詩文集,善寶題詠奉答。後又為善寶點定詩稿。

˙卷3〈理庵六伯以詩文集見示奉題〉,頁1;〈理庵六伯為余點定詩稿賦

謝〉:「點睛妙筆人爭仰,月旦榮偏及掃眉」,頁3。

仲春下旬,孤山探梅。

˙卷3〈仲春下浣孤山探梅〉,頁1。

詠紅拂、紅綃、紅線,稱美閨閣之義行。

˙卷3〈紅拂〉:「功成圖畫凌煙閣,獨惜蛾眉姓未揚」;〈紅線〉:「閨

閣由來多義俠,漫將妙手說空空」,頁2。

遊金沙港,小憩延青水榭。立秋後一日,夜泛西湖。

˙卷3〈遊金沙港小憩延青水榭〉、〈立秋後一日西湖夜泛〉,頁3。

八月初十日,拜別高堂,遠赴袁江,求售書畫以奉甘旨,愧己非男兒。

˙卷3〈別家.八月初十日〉:「不櫛愧非男,跋涉求甘旨。豈矜書畫能,

勢處不得已。」,頁3。

˙卷3〈述哀〉其二,自注:「寶自八月初赴清江售畫」,頁6。

˙卷4〈秋日感懷〉其十三:「菽水關心放畫船」,自注:「昔售詩畫,為

負米計」,頁22。

˙卷5〈和鄂松亭學士恆題拙集韻〉:「乞米走袁江,孤帆書畫舳」,頁12。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17.

舟中善寶感慨萬端,未料少時所學詩畫,翻為謀生工具。家徒四壁,備嘗人情

冷暖,雖非男子,然奉親心切,乃不辭千里至袁江,冀以筆墨換斗米。困窘至

此,善寶以冰心玉壺自許。

˙卷3〈登舟歎〉:「豈知陶情舉,翻作謀生圖。……釜甑日有塵,菽水時

不敷。豈無戚與串,難望危能扶。炎涼判貧富,今古情無殊。昔之趨奉者,

今反來揶揄。嗟余雖不櫛,反哺心願攄。與其坐待斃,無寧將伯呼。……

但冀易升斗,何必論錙銖。袁江千餘里,不少高人居。……牽裾別吾親,

攜弟辭吾廬。秋水浸帆影,心跡同冰壺。」,頁3。

˙卷3〈除夕祭詩〉:「長篇短韻揮難已,生計艱難翻藉此」,頁18。

適逢秋漲,洪流決堤,高寶湖氾濫。

˙卷3〈放舟口占示兩弟〉其二:「傳聞秋漲決洪流,高寶湖連大地浮」,

自注:「時值奸人陳端挖堤致災」,頁4。

˙卷3〈自傷〉:「破浪危乘八月槎」自注:「去秋(壬辰)赴清江,適逢

河決」,頁7。

首程塘西。中秋,夜過常州。渡揚子江,經揚州,過高郵湖,有飄萍之感。售

詩鬻畫,舟中揮毫,吟詠不輟。

˙卷3〈夜過塘西〉:「挂席塘西路,離鄉第一程」,頁4。

˙卷3〈中秋夜過常州〉、〈阻風瓦窯口〉、〈過高郵湖〉,頁4-5;〈舟

夜〉:「燭未成灰淚自零,惹人幽思感飄萍」,頁5。

˙卷3〈放舟口占示兩弟〉其二:「如此驚濤真險絕,笑儂一葉下揚州」,

頁4。

˙卷3〈舟中書畫刻無暇晷宵又耽吟詩以自嘲〉:「鎮日揮毫腕未停,新詩

又向枕邊成」,頁5。

˙《鴻雪樓詞》〈滿江紅.重渡楊子江〉:「笑兒家、幾度學乘查,悲歌發。」,

頁11。

自袁江返棹,呈李湘茝春畹觀察。

˙卷3〈袁江返棹呈春畹觀察〉:「西風吹冷雙蓬鬢,負米無多又放舟」,

.東海中文學報.



.218.

頁5。

返經揚州,重九日,陪侍寄父姚盷樹堂登平山堂。

˙卷3〈重九日侍樹堂寄父登平山堂〉:「千里尋詩汗漫遊,又從袁浦返揚

州」,頁6。

九月中,母感寒疾,病不起。彌留之際,一再呼善寶名。善寶星速遄歸,已遲

九日。小弟善熙望姊歸甚切。

˙卷3〈述哀〉其一,自注:「母彌留之際呼寶名者再」;其二:「賣賦天

涯思負米,誰知篤疾盼歸舟。」,自注:「寶自八月初赴清江售畫。九月

中,母感寒疾,竟至不起。星速遄歸,已遲九日,哀哉!」,頁6。

˙卷3〈哭小弟善熙〉其二,自注:「母歿九日,余始回里,弟望余甚切」,

頁9。

˙卷3〈除夕祭詩〉,自注:「去秋(壬辰)往清江售畫歸,母已見背九日」,

頁18。

善寶負米歸來,而母已歿,抱恨終身,悲痛筆墨何用,傷己為無父無母之孤兒。

˙卷3〈自傷〉:「負米歸來親棄養,傷心血淚染衰麻」,頁7。

˙卷3〈述哀〉其九,注:「近年鬻詩售畫,原為甘旨計,茲已抱恨終天,

筆墨復何所用。」,頁7。

˙卷5〈和鄂松亭學士恆題拙集韻〉:「詎知慈竹萎,空費明駝足」,頁13。

˙卷3〈述哀〉其五:「十年無父今無母,溼透麻衣淚不乾」;其十:「相

對僅餘形與影,九原能不憶孤兒」,頁7。

依伯母鮑安人居。與堂妹善禧湘卿相從,教授唐宋詩,朝夕講論。善寶愁疾,

妹則曲意慰解。

˙卷5〈別杭城感成〉,自注:「予自先慈見背之後,依伯母鮑安人居」,

頁8。

˙《名媛詩話》卷6:「余從妹湘卿善禧,風度閒雅,敏慧不群。先慈見背

後,余依伯母居。室甚隘,與妹同榻五載,授妹唐宋五七言詩,朝夕講論,

誦過不忘。偶作小詩,亦有韻致。」;又:「妹最柔婉,余有悲愁疾病,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19.

曲意慰解。」,頁18。

仲夏,叔父沈綸新病逝。

˙卷4〈先祖育亭公暨庶伯母邵孺人歿俱二十餘年,停柩未葬。道光壬辰仲

夏,綸新叔又復病逝。宗支零替,呈嗣乏人……〉,頁11。

送弟善熙至宗文義塾,望其接續書香門風。

˙卷4〈先祖育亭公暨庶伯母邵孺人歿俱二十餘年……〉其五,自注:「先

慈棄養之年,送至宗文義塾,滿望接續書香。」,頁12。

˙卷3〈哭小弟善熙〉其三:「多感鄉賢絳帳開,春風化雨育英才。高堂未

遂丸熊志,期爾書香接續來。」,頁9。

母歿未久,兄弟相煎,百感交集。

˙卷5〈和鄂松亭學士恆題拙集韻〉:「箕豆驟相煎,此舉殊不卜。衰麻如

雪時,百感胸中蓄。」,頁13。

˙卷3〈送樹堂寄父回里〉其二:「萁豆相煎欲斷腸,夢魂無處覓高堂」,

頁8。

˙卷4〈誡琴舫弟〉:「詎知母又逝,哀哀恨何窮。艱難誰復恤,萁豆煎偏

工。」,自注:「謂大兄八弟」,頁12。

˙卷7〈憶琴舫弟四十韻〉:「前年(道光18年)長兄至,元髮漸蒼蒼。操戈

深自悔,泣涕沾衣裳。」,頁15。

˙卷3〈先慈冥忌泣成〉:「煮豆徒傷死後神」,頁15。

˙卷3〈除夕祭詩〉:「鬩牆煮豆才雖累,玉尺冰壺譽轉深」,頁18。

道光癸巳13年(1833)26歲

送張理庵入都。送寄父姚盷樹堂回里。感激二人深護之情。

˙卷3〈送張理庵轉餉入都〉:「得學彭宣侍絳紗,青藍冰水漫相誇。已悲

世味同虀臼,猶幸春風護玉芽。」,頁8。

˙卷3〈送樹堂寄父回里〉其一:「今日枯魚沾厚澤,何時寸草報春暉」,

頁8。

.東海中文學報.



.220.

清明,展母墓。後十日,掃墓歸,經孤山,見落梅滿地有感。

˙卷3〈清明展先慈墓泣成〉其二:「麥飯澆殘千點淚,教兒回首倍淒然」,

頁8。

˙卷3〈清明後十日掃墓歸經孤山見落梅滿地有感〉其二:「踏遍春泥香滿

徑,斷腸人對可憐花」,頁8。

案:善寶後為雙親弟妹族親卜地併葬,參見道光14年條,則母墓應為暫厝。

春,閨友丁佩步珊夫陳毓棡兩橋來信致意。三月初十日陳兩橋歿於京寓,善寶

寄詩悲輓。

˙卷3〈寄輓兩橋先生〉題注:「三月初十日歿於京寓」;其一:「春初猶

寄平安札,尚慮孤兒獨活難」;其三,自注:「步珊姊於三月北上」,頁

10。

三月十二日,小弟善熙病卒於義塾。二兄四弟遊幕在外。

˙卷3〈哭小弟善熙〉題注:「三月十二日卒於義塾」其六:「伶仃我已不

勝悲,痛汝青年數太奇」;其五:「雁影分飛各一天」,自注:「二兄四

弟遊幕在外」,頁9。

˙卷4〈先祖育亭公暨庶伯母邵孺人歿俱二十餘年……〉其五,自注:「先

慈棄養之年,送至宗文義塾,滿望接續書香。不意中邪而殞,殊可惜也。」,

頁12。

五月,端午,思親感悲。憶舊日西湖競渡,母嘗命其吟詠,又教搓彩線,飲酒

觴壽。

˙《鴻雪樓詞》〈滿江紅.端陽感成〉:「死別生離,半年內、肝腸寸裂。

數恨事、萲花萎露,荊枝壓雪。……望霜幃、何處覓慈雲,悲無極。天中

序,蒲榴節。思去歲,傷今日。記西湖競渡,命題援筆。彩線教搓長命縷,

霞觴曾晉延年席。賸孤兒、孑影奠杯羹,空嗚咽。」,頁12。

秋,琴舫四弟自慈谿回里。善寶因連遭喪痛,悲痛過度,肝疾發作,琴舫為調

藥餌,勸進羹湯。善寶病癒,弟又臥病三月,善寶徬徨中夜,不令其遠行。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21.

˙卷7〈憶琴舫弟四十韻〉:「我生胡不造,五歲遭三喪。骨肉既零替,手

足多參商。痛極肝疾作,幸汝還故鄉。為我調藥餌,勸我進羹湯。我愈汝

又病,三月臥繩床。恐汝有差失,中夜起徬徨。不令汝行役,藜藿甘共嘗。」,

自注:「癸巳秋日琴舫自慈谿回里」,頁15。

張理庵關心善寶處境,自京來詩慰唁,善寶答寄。未幾,張理庵自都返浙,又

以書存問,善寶感念賦答。

˙卷3〈寄理庵六伯都中〉其二:「關心弱羽摧殘甚,千首詩添滿鬢霜」,

自注:「慰唁之詩成帙」,頁10。

˙卷3〈理庵六伯自都旋浙以書存問賦答〉其二:「弱羽勞垂問,難言別後

情……絳幃重侍坐,樗散仰裁成。」,頁15。

秋,小住西湖一月。弔岳武穆王、韓蘄王,拜于忠肅公墓。謁表忠觀,登放鶴

亭。

˙見卷3相關詩作,頁12-13。

˙卷3〈西湖雜憶〉其一:「小住西湖一月餘」,頁14;〈留別西湖〉:「又

逐紅塵去,臨風感不禁」,頁13。

代禹卿弟作崇文書院課題。

˙卷3〈天台桃源行〉題注:「崇文書院課題代禹卿弟作」,頁15。

案:禹卿為堂弟,參見卷4〈玉蘭〉詩後,沈敏元附記,頁2。

秋九月,母親冥忌,泣成詩。

˙卷3〈先慈冥忌泣成〉:「誰憐焦女竟無親」、「音容一載悲難接」,頁

15。

與丁佩步珊晤面,匆匆又別。寄詩劉箋雲。

˙卷3〈寄步珊姊蘭溪〉:「神交七載繫離思,不道相逢在路歧。我已無依

君失意,一杯重話定何時。」,頁16。

˙卷4〈步珊姊雨中過杭未獲一晤悵然有感〉:「惜別匆匆憶去年」,頁7。

案:此詩繫年於道光14年。

.東海中文學報.



.222.

˙卷3〈寄箋雲姊江西〉:「攲枕不成眠,離懷斷復連」,頁16。

除夕,回顧成長過程,歷經喪痛,遭際艱難,惟寄情筆墨。作品雖不敢冀望傳

世,然自是聚精瀝血之作。。

˙卷3〈除夕祭詩〉序云:「境足傷心,僅有霜毫可訴。……今則一歲將闌,

一編又竣。敲詩千百首,敝帚自珍;琢句十餘年,金鍼疇度。茲當除夕,

難賣癡獃。謹酌屠蘇,聊酬慧業。」詩云:「苫塊餘生欲碎心,未忘結習

起哀吟。……我今顛沛勝前人,少女緣何合受辛。敢望千秋傳麗藻,自憐

一卷聚精神。悲歡離合十餘載,心血嘔乾終不改。」,頁18。

道光甲午14年(1834)27歲

正月十五日,偕堂妹善禧湘卿山樓玩月。

˙卷4〈元夕偕湘卿妹山樓玩月〉,頁1。

˙卷5〈別杭城感成〉:「綠窗同繡句同拈,覽鏡平分月一奩」,頁8。

二月上旬,泛舟西湖,探梅孤山。

˙卷4〈仲春上浣放舟湖上探梅孤嶼口占六絕〉,頁1。

三月十五日,登鳳凰山,小憩南宋御教場。

˙卷4〈三月望日登鳳皇山小憩南宋御教場玩排衙石歸由慈雲嶺看八卦田菜

花作〉,頁4。

丁佩步珊雨中過杭,未獲一晤,善寶悵然。

˙卷4〈步珊姊雨中過杭未獲一晤悵然有感〉:「茫茫後會知何日,拜到瓊

瑤倍惘然」,自注:「時承遺餽多珍」,頁7。

黃武陵寄父由江西回杭,出示詩文集,善寶題詩,覺其詞意頗有與己作相同之

處。二人不見已八年。

˙卷4〈黃武陵寄父由江西回杭出詩文集見示率題〉其一:「不睹慈顏歲八週,

趨庭今喜慰離愁」;其二:「欲藉薪傳疑夢授,雛鶯多類鳳鸞聲」,自注:

「集中之作頗有與拙稿意見相同之處」,頁7。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23.

案:依詩意,善寶與寄父黃武陵分別之年應在道光六年,然前此善寶集中皆未

言及寄父黃武陵,置此待考。

有為蜚語者,善寶悲憤,控之官。

˙嚴蘅《女世說》:「(沈善寶)倜儻能詩。未嫁時,有為蜚語者,湘佩控

之邑侯。並呈長律八章,有云:『知我有誰同鮑叔,殺人自古坐曾參』。

聞者傷之。」,頁10。

案:卷4〈劍〉:「光蘸七星紋,芙蓉出匣新。摩挲三尺影,幽憤幾時伸。」、

〈鏡〉:「寶鏡蒙塵垢,菱花久不呈。還余真面目,賴爾現光明。」,

頁8。二詩並列,繫於道光14年。詩中有不平之氣,疑與蜚語有關。其

事未詳,置此待考。

七月七日,湖上觀蓮,重過蓮池庵。

˙詩作見卷4,頁9。

閨秀黃履穎卿贈詩,善寶唱和答贈,表示欣慕之意。

˙卷4〈和黃穎卿夫人履見贈之作〉:「何幸鈞天下界聞,幾時煮茗細論文」,

頁10。

˙《西泠閨詠》卷13〈天鏡閣詠黃穎卿〉:「名履。蕉卿胞妹。工詩詞,通

天文算學,作寒暑表、千里鏡,與常見者迥別。……讀書過目不忘,洵名

稱其實也。著有《琴譜》及《詩詞稿》。」,頁7。

秋,母冥忌二週年,感傷售畫積金籌為葬親之費,尚未及半。

˙卷4〈先慈二週冥忌泣成〉:「一坏恨未安窀穸,閨閣文章不救貧」,自

注:「本擬售畫積金為葬親之費,至今十未及五,哀哉!」,頁10。

十月八日,黃履穎卿邀往夏園賞菊。

˙卷4〈小春八日黃穎卿夫人邀往夏園賞菊〉:「霜露釀成秋色麗,聯吟端

讓左家才。」,頁10。

冬,售畫數十幅,積金方足,併葬親人之事終可期成。

.東海中文學報.



.224.

˙卷4〈先伯祖育亭公暨庶伯祖母卲孺人,歿俱二十餘年,停柩未葬……〉

其六,自注:「秋深葬資尚無就緒,幸入冬後,得售畫數十幅,遂克集事。」,

頁12。

仲冬十六日,安葬父母暨妹善芳、弟善熙。又安葬伯祖育亭公、庶伯祖母邵孺

人、叔綸新、庶祖母楊太孺人,八棺併葬。善寶心願完成,終無遺憾,時人稱

其賢孝。

˙卷4〈仲冬十六日安葬先父母暨妹善芳弟善熙〉:「典盡圖書又敝裘,經

營坏土築山邱」,頁10。

˙卷4〈先伯祖育亭公暨庶伯祖母卲孺人,歿俱二十餘年,停柩未葬。道光

壬辰(12年)仲夏,綸新叔又復病逝。宗支零替,承嗣乏人。先庶祖母楊

太孺人歿亦十年,近歲蘭仙妹及善熙弟相繼而亡,俱未營兆。寶因雙親未

卜佳城,終宵惶悚,年來售詩鬻畫,稍積葬資。於敬安窀穸之日,八棺併

葬,聊以仰承先志。若謂遠希隋文帝時孝婦鍾覃氏,及唐太宗時楊李氏積

金葬親之遺徽,則余何敢〉詩題,頁11。

˙卷4〈秋日感懷〉其四,注:「寶於去冬(道光14年)始克為雙親營葬」、

「亡妹蘭仙附葬墓側」,頁20。

˙卷4〈誡琴舫弟〉:「勉力營窀穸,積累三年功」,頁12。

˙《國朝杭郡詩三輯》卷95「沈善寶」:「因以潤筆所入,奉母課弟,且葬

本支三世及族屬數槥。遠近皆稱其孝且賢。」,頁32。

雙親營葬畢,善寶苦勸弟琴舫繼承先志,並擬為其婚娶,然弟與群小遊,流蕩

花柳,後竟遠走不歸。

˙卷4〈誡琴舫弟〉:「縱不慕遠大,勿遺父母恫。奈何事遊蕩,花柳迷厥

衷。」,頁12。

˙卷7〈憶琴舫弟四十韻〉:「願汝承先志,苦口實匡襄。雙親營葬畢,擬

為汝求凰。汝質雖魯鈍,汝心頗循良。奈何誤群小,竟爾學高颺。一去不

回顧,未卜否與康。」、「弱弟別我去,孑影行何方。六載斷消息,撫念

摧中腸。」,頁15。案:此詩繫年於道光庚子20年,則弟遠走不歸,約

在道光15年。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25.

道光乙未15年(1835)28歲

早春,西湖探梅,又以詩柬約黃履穎卿。

˙卷4〈孤山探梅歌柬黃穎卿夫人〉:「月明願約美人來,三弄瑤琴作花影」,

自注:「穎卿善鼓琴」,頁13。

春分前一日,與梁德繩楚生太夫人暨女許延礽雲林、閨秀鮑覲玉士、吳藻蘋香、

黃履穎卿諸女史,於夏氏園偕看盆梅。吳藻蘋香、黃履穎卿兩人鼓琴,善寶即席

賦詩。

˙卷4〈春分前一日,梁楚生太夫人暨許雲林、鮑玉士女史偕看盆梅,兼聽

吳蘋香、黃穎卿兩夫人鼓琴即席口占〉其一:「霏微香雪橫斜影,引得仙

姝聯袂來」,頁14。

˙《名媛詩話》卷6載吳藻唱和沈善寶詩,有「寒梅高格出風塵,一笑相逢

愛性真」句,下引吳藻原注:「余晤君於夏氏園,看盆梅。一見傾心,遂

成莫逆。」,頁8。

案:梁德繩(1771-1847)字楚生,浙江錢塘人,工部侍郎梁敦書女,兵部

主事許宗彥室。著《古春軒詩鈔》、《古春軒詞鈔》。次女許延礽,字

雲林,一字因姜,休寧貢生孫承勳室。工詩詞,善鼓琴,精篆刻,著《福

連室集》。鮑靚字玉士,浙江錢塘人,為許延礽姨姪女



,著《見青閣

詩詞稿》。

其後,許延礽雲林夫人函寄和章,善寶走筆奉答。又為其題畫。

˙卷4〈許雲林夫人延礽寄示和章走筆奉答〉、〈題雲林夫人湖月沁琴圖〉

詩,頁14。

四月十七日,許延礽雲林邀飲,初識龔自璋瑟君,善寶即席贈詩。席上延礽鼓

琴。三人吟詠唱和,各有詩作。

˙卷4〈清和望後二日,雲林夫人招飲齋中,得晤龔瑟君夫人自璋,即席賦贈〉:

「綠綺快聆魚躍妙,紅閨恨接麈談遲。」注:「時雲林鼓三弄」。詩後附

龔自璋、許延礽和作,頁15。





參見鍾慧玲,〈吳藻與清代女作家交遊續探〉,《東海學報》38(1997.7):39-58。

.東海中文學報.



.226.

˙《國朝杭郡詩三輯》卷96龔自璋<清和望後二日,許雲林姊招飲齋中,

即席和湘佩姊韻>:「追陪已幸生同世,傾倒何嫌恨見遲」,頁12。

˙《國朝杭郡詩三輯》卷96「龔自璋」:「龔自璋字瑟君,仁和人,江南蘇

松太道麗正女」,又載:「女士母段淑齋夫人為若膺先生之女」,頁12。

案:龔自璋為龔自珍(1792-1841)妹,著有《圭齋詩詞》。

龔自璋瑟君以折柳圖小照屬題。圖係歸懋儀佩珊別後所摹寄者,並系詩其上,

情致纏綿。善寶讀之,如見兩人交誼,頗企慕之;兼憶道光五年,歸懋儀在杭,

欲晤無由之憾。龔自璋瑟君將隨宦赴江蘇石港任所。

˙卷4〈瑟君姊以折柳圖小照屬題,圖係歸佩珊夫人懋儀別後所摹寄者,系

詩其上,情致纏綿,讀之如見兩人交誼,企慕之餘題三絕〉其二:「儂今

初識金閨彥,莫便攀條唱渭成」,自注:「時將榮赴石港任所」;其三:

「十載吟壇仰素心,披圖何幸讀清吟」,自注:「乙酉春,聞佩珊在杭,

欲晤無由,至今悵悵。」,頁16。

與龔自璋瑟君同遊西湖,並題詩壁上。

˙卷5〈正月下浣孤嶼觀梅〉:「雙揮彩筆尋前跡」,自注:「前歲偕瑟君

題詩壁上」,頁1。案:此詩繫年於道光丁酉17年。

送龔自璋瑟君赴石港,並獲謁見其父龔麗正闇齋觀察。

˙卷4〈送瑟君姊之任石港〉其一:「纔向西湖聯雀舫,那堪南浦唱驪歌」;

其二:「差喜登龍面識韓」,自注:「獲謁尊翁闇齋觀察」,頁16。

與許延礽雲林往來密切,延礽嘗攜琴過訪,又以夜來香鸚鵡贈善寶。

˙卷4〈秋日感懷〉其六:「焦尾攜來月色賒」,自注:「許雲林姊攜琴過

訪」;「碧蕊香攢鸚翅軟」,自注:「時以夜來香穿成鸚鵡見貽」,頁21。

諸閨秀於許延礽宅雅集,梁德繩楚生太夫人持夜來香鸚鵡茉莉花架首唱並徵題

詠。閨秀有席慧文怡珊、吳藻蘋香、黃履穎卿、項絸章絸卿、吳茝香諸人。

˙卷4〈楚生太夫人將夜來香穿成鸚鵡架以茉莉見示爰賦七古一章〉詩,頁

17。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27.

˙卷4〈秋日感懷〉其九:「領略宣文白雪詩,幸隨月姊侍西池」,自注:

「同社諸彥咸集雲林姊宅中,梁楚生太夫人首倡夜來香鸚鵡詩命和」;「烏

絲翠帙瑤珠草,碧串紅牙漱玉詞」,自注:「席怡珊夫人著有《瑤草珠華

閣詩集》」、「吳蘋香姊著有《花簾詞稿》」;「江夏無雙唐博士,金閨

第一漢班姬」,自注:「謂黃穎卿夫人」、「謂鮑玉士夫人」;「同岑更

喜同聲應,愧我尖叉步韻遲」,自注:「項



卿吳



香兩夫人兼善詞畫」,

頁21。

˙吳藻《香南雪北詞》〈虞美人.序〉:「夜來香綠花尖瓣,或謂即海南綠

茉莉,其說近是。有以綠花結為鸚鵡,白花作架者,楚生太夫人持示,屬

題填二解。」,頁29。

˙《名媛詩話》卷6:「乙未夏日,梁楚生太夫人見有以夜來香穿成鸚鵡形

者,茉莉為架,製絕工巧,遂作小啟徵詩,首唱一絕。啟中有:『直疑分

自雕籠,身霏暗麝;還羨移來香國,舌吐妙蓮。荷榭風



,待喚茶而岑寂;

筠簾月到,看堆雪兮玲瓏。用是補綴禽經,遍徵鴻什;鬘華璀璨,慧語通

靈。借張鎡嬌勝之詞,釵猶挂鳳;續老鐵手擎之句,花亦名鵑。詩云:『何

處飛來翠羽涼,金絲架護小南強。晚風浴罷輕紗揭,巧舌輸他一段香。』

啟出,和者如雲,余賦七古一篇。」,頁26。

案:席慧文字怡珊,河南澠池人。浙江紹興知府席椿女,山陰知縣石同福繼

室。工書畫,通音律,著《瑤草珠花閣詩鈔》。項



章,字屏山,號



卿,浙江錢塘人。許滇生繼室。著《翰墨和鳴館集》。吳



香,吳藻姊。

立秋日,偕許延礽雲林山樓玩月聯句。時同接龔自璋瑟君來信。

˙卷4〈立秋日偕雲林夫人山樓玩月聯句〉自注:「時同接瑟君石港手札」,

頁17。

˙《名媛詩話》卷6:「雲林號伯孫,又號因姜。休寧孫子勤承勳明經室。……

有《福連室詩稿》。性情伉爽,與余最契密。在里時,春秋佳日湖山勝處,

兩人必偕遊吟玩。」,頁1。

此時多與閨友分韻題詠之作。

˙卷4〈玉簪花˙分韻〉等作六首;〈分詠席上諸果〉十四首,頁17-19。

.東海中文學報.



.228.

˙吳藻《香南雪北詞》〈如夢令〉序:「橘瓤作腊名楊妃舌,湘佩即席賦詩,

余亦拈小令以和。」,頁30。案:此詞前首為〈金縷曲.送秋舲入都謁選〉,

趙秋舲入都約在道光15年



;其前又有梁德繩命題夜來香鸚鵡花架〈虞

美人〉詞。則沈善寶與吳藻詠席上果品,姑繫此年。

南昌姚武瑛慧卿、淑卿武珍兩妹寄詩札慰語。

˙卷4〈秋日感懷〉其七:「衍波快展章江訊,慰語殷勤感鶺鴒」,自注:

「近得南昌姚慧卿、淑卿兩妹詩札」,頁21。案:姚慧卿、淑卿為寄父姚

盷樹堂之女。

˙《名媛詩話》卷7:「南昌姚慧卿武瑛、淑卿武珍姊妹,美秀能詩。慧卿十

二齡作西湖十景詩,極其妍麗,為時傳誦。……淑卿十三歲,贈余七律,

有『書畫竟能供菽水,才名直欲動公卿』之句。……慧卿姊妹為姚樹堂鹺

尹盷女。」,頁22。

撰〈秋日感懷〉七律十五首,抒身世之感及友朋情誼,流露佛家思想。傳誦一

時。

˙卷4〈秋日感懷〉其十五:「證得菩提無上諦,六根清淨是生機」,頁22。

˙《名媛詩話》卷2:「余有〈秋懷〉十五律,頗為一時傳誦」,頁14。

初冬十月七日,與鮑覲玉士晤於南屏。初九,復至南屏,未獲再晤,憾甚。後

聞染病,詩以問之。

˙卷4〈聞鮑玉士姊染恙詩以詢之〉:「湖上匆匆一笑逢」,自注:「初冬

七日晤於南屏」;「重來不復遇芳蹤」,自注:「初九再至南屏,未獲重

晤」,頁24。

善寶得信知許延礽雲林病,乃冒雨探訪。延礽出示詩稿。

˙卷4〈雨中訪雲林姊〉其一:「珍珠小字浣花箋,報說飛瓊病可憐。不速

客隨風雨至,同聽檐溜玉臺前。」;其三:「金閨俊彥誰能匹,只有璇璣

巧思同」,自注:「時以全稿見示」,頁23-24。





參見鍾慧玲,〈吳藻與清代文人的交遊〉,《東海學報》39(1998.7):63-86。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29.

登山樓望雪,懷念龔自璋瑟君,盼能再聯袂同歡。

˙卷4〈山樓望雪歌寄懷瑟君姊〉:「忽憶美人隔千里,揚州明月廣陵濤。……

安能即放山陰櫂,與君聯袂同歡笑。」,頁24。

題孝廉黃憲清《凌波影傳奇》。

˙卷4〈題黃韻珊孝廉憲清凌波影傳奇〉其四:「他日雲璈天上奏,清平不

讓謫仙人」,頁25。

案:黃憲清字韻甫,一字韻珊,浙江海鹽人。道光15年舉人,官湖北松滋

知縣。工詩詞,通音律。著《倚晴樓詩集》、《拙宜園詞》、傳奇《帝

女花》、《凌波影》、《桃谿雪》等。

十二月上旬,採梅孤山。十二月十五日,偕許延礽雲林至孤山探梅,登巢居閣

遠眺,懷念龔自璋瑟君。

˙卷4〈季冬上浣採梅孤嶼口占〉,頁25。

˙卷4〈嘉平望日偕雲林探梅孤嶼登巢居閣遠眺懷瑟君姊〉:「惆悵廣陵無

雁到,折枝誰與寄江鄉」,頁26。

小除夕,擬將詩稿初集付梓。

˙卷4〈初集擬付剞劂,小除夕詩以祭之〉:「敝帚自珍千古笑」、「一杯

清酌當殘歲,願向詩仙乞秀靈」,頁26。

道光丙申16年(1836)29歲

春,偕許延礽雲林孤山觀梅,鼓琴花下。

˙卷5〈正月下浣孤嶼觀梅〉:「三弄瑤琴感舊盟」,自注:「去年偕雲林

鼓琴花下」,頁1。

正月十四日,偕許延礽雲林西溪觀梅賞竹。破曉即乘轎前往,泛舟吟遊,塵慮

全消。午時至茭蘆庵飯畢始回。同行者尚有許延礽媳俞漱珊。

˙《名媛詩話》卷8:「吾鄉西溪梅竹最多。平橋約略,流水迴環,掩映竹

籬茅舍,境之幽邃,景之清逸,雖善圖者亦難描寫。春日梅花,秋日蘆花,

最為大觀。猶憶丙申試燈日,雲林偕余同往探梅,籃輿破曉,翠舫衝寒,

.東海中文學報.



.230.

每遊一曲,則野梅臨水,修竹干雲,冷香撲面,塵慮全消。惟溪面窄甚,

一葉蜻蛉,難安茶灶。午刻至茭蘆庵,飯畢返棹。與雲林聯句云……同行

者為雲林子婦俞漱珊。漱珊詩筆秀雅。」,16。

四月,與吳藻吳茝香姊妹、席怡珊慧文、許延礽雲林諸閨友泛舟皋亭,賞玩初

夏綠陰。村中婦女異之,主人殷勤待客並餽贈黃梅。諸人笑語聯吟,流連忘返,

歸來已是萬家燈火。

˙卷6〈和雲林秋日登陶然亭懷故鄉閨友作〉:「自泛綠陰舟,清波未能掇」,

自注:「自丙申初夏,與諸閨友泛舟玩皋亭綠陰後,勝遊未繼。」,頁10。

˙卷5〈寄雲林都中〉其一:「憶泛西溪棹,同賡東野吟」,頁1。

˙《名媛詩話》卷6:「丙申初夏,蘋香



香姊妹偕澠池席怡珊慧文、雲林并

余泛舟皋亭。看桃李綠



,新翠如潮,水天一碧,小舟三葉,容與中流。

較之春花爛漫,紅紫芳菲時,別饒清趣。將近皋亭,泊舟橋畔,聯步芳林,

果香襲袂。村中婦女咸來觀看。以為春間,或有看花者,至今則城中人罕

有過此,蓋從未見有賞綠葉者。余誦屈宛仙『惜花須惜葉,葉好花始茁。

花有幾時紅,葉自經年碧』之句,相與一笑。導至村舍,桑麻遍地,雞犬

迎人,正繅絲煮繭之時。



香曰:『此間風景不減桃源,只恐重來又迷向

路。』主人以黃梅贈客,情意殷殷。留連半晌,重上小舠。推篷笑語,隔

舫聯吟。歸來已六街燈火上矣。」,頁19。

冬,摯友許延礽雲林赴北京。善寶罹瘧疾,病甚,生計益窘。張理庵為善寶刪

定詩集付梓。

˙《名媛詩話》卷6:「(許雲林)先余一年入都,次冬余亦北至。」,頁

1。

˙卷5〈寄雲林都中〉其一:「知君到都日,相思繞梅林」;其二:「一自

分襟後,無端二豎侵。葠苓扶病骨,風雨攪愁心。」,頁1。

˙卷6〈莫春下浣聞張理庵六伯於四月十九日安葬泣賦〉:「細輯殘編付梨

棗」,自注:「丙申歲,寶病瘧甚,先生刪訂拙集付梓,殊可感也。」,

頁4。

˙卷5〈和鄂松亭學士恆題拙集韻〉:「去歲臥沉痾,生計益窘蹙。」,頁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31.

13。案:此詩繫年於道光丁酉17年。

道光丁酉17年(1837)30歲

正月,元日臥病,風雨驟晴,見庭梅綻放,喜而病起吟賞。

˙卷5〈元日驟晴庭梅舒萼病起喜賦〉:「漫擁紅爐停藥鼎,好邀縞袂舉霞

杯」,頁1。

善寶寄詩許延礽雲林遣懷。孤山觀梅,思及龔自璋、許延礽舊遊,心緒落寞。

˙卷5〈寄雲林都中〉其二:「詩思花前減,離懷筆底深。不知羈旅客,幾

費短長吟。」,頁1。

˙卷5〈正月下浣孤嶼觀梅〉:「雙揮彩筆尋前跡,三弄瑤琴感舊盟。獨自

看花縈別緒,一枝難寄許飛瓊。」,自注:「前歲偕瑟君題詩壁上」、「去

年偕雲林鼓琴花下」,頁1。

清明前五日,春遊賞花,並訪沈仲英園林。

˙卷5〈清明前五日半山看花兼訪家仲英園林〉,頁2。

寄父李世治怡堂逝,善寶悲輓;讀其詩集,愴然感念。

˙卷5〈恭輓李怡堂寄父〉其四:「謝庭問字傳佳話,那信全成水月緣」,

頁3。

˙卷5〈讀怡堂寄父詩集愴然有感〉:「難忘絳帳論文日,猶憶斑衣繞膝時」,

頁4。

見《拱璧緣》彈詞,記幼年所識徐德馨夫婦之事。

˙《名媛詩話》卷9:「丁酉歲,見《拱璧緣》彈詞,紀徐德馨夫婦事甚悉,

惟姓氏稍訛耳。」,頁10。

案:《拱璧緣》彈詞,清陸怡安編,道光8年雲秀閣刊本。見胡士瑩編《彈

詞寶卷書目》,頁39。

夏,與吳藻蘋香、鮑靚玉士酬唱消夏。

˙《名媛詩話》卷6:「蘋香消夏詞十章,頗能描摹真景,余與玉士和之」,

.東海中文學報.



.232.

又:「玉士最賞余之『碧影玲瓏涼似月,侍兒含笑試瓜燈』之句。」,頁

10。

案:《鴻雪樓初集》卷5,收錄〈消夏雜詠〉十首,其九有「碧影玲瓏」句,

頁6,則此十首詩應即與吳藻、鮑靚唱和之作。此詩繫年於道光丁酉17

年。

八月十九日,吳藻為善寶選竣《鴻雪樓詞》。

˙《鴻雪樓詞》末頁附刻:「丁酉中秋後四日蘋香姊吳藻拜讀僭選」。

˙雷



、雷瑊《閨秀詞話》卷1:「(沈善寶)其詞曾由吳蘋香女士精選,

皆有裁雲縷月之妙,湔香滴粉之奇。」,頁10。

寄母史太夫人召善寶赴京依親。

˙《名媛詩話》卷7:「(史太夫人)後聞先母棄養,復召至京寓相依」,

頁1。

善寶將離杭赴京。仲秋,吳藻蘋香、鮑靚玉士飲餞於香南雪北廬,周琴暖姝應

邀攜桂花至,初識善寶。四人縱談古今,相得甚歡。鮑靚題集贈別,時西湖秋

蓮盛開。善寶即席走筆,留別三章。次日,吳藻和詩至。鮑靚、周琴亦皆寄和,

周琴詩因郵誤,未及時接讀。

˙《名媛詩話》卷6:「丁酉秋仲,(吳藻)知余欲北行,約玉士餞於香南

雪北廬蘋香室名。時晚桂盛開,周暖姝攜花適至,蘋香即留共飲,四人縱

談今古,相得甚歡。余即席走筆,留別三章云。……蘋香、玉士、暖姝皆

為黯然,各有贐贈,却之不得。次日蘋香和章至……;後玉士寄和云……;

暖姝寄和云……。暖姝為錢唐魏滋伯廣文謙升繼室。」,頁8-9。

˙《名媛詩話》〈續集.中〉:「丁酉秋仲,余北行時,蘋香、玉士和余留

別三章,皆錄於六卷中。周暖姝來音亦和而寄之,誤扥洪喬,余未接讀,

今復以前章見云云。」

˙卷5〈入都留別吳蘋香鮑玉士〉其一:「知己喜聯文酒會,相逢況有散花

人」,自注:「時飲蘋香齋中,魏暖姝攜花後至」;其二:「秋風江上促

行舟,一曲驪歌萬縷愁」;其三:「令暉佳句宛如仙,何事愁吟贈別篇。

今日匆匆一樽酒,蓮紅水綠思無邊。」,自注:「時題拙集」、「時西湖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33.

秋蓮正盛」,頁8。

˙《名媛詩話》卷6:「玉士題余《鴻雪樓詩稿》云:『關心菽水貧而樂,

放眼雲山壯且悲』,可為知己之言。」,頁10。

˙《名媛詩話》〈續集.中〉引周暖姝詩:「相見初從寫韻人,緣深翰墨總

前因。光風霽月襟懷爽,何幸叨陪末坐春。」,原詩自注:「吳蘋香夫人

見招始獲拜識。」,頁20。

案:吳藻於是年遷居南湖,古城野水,地多梅花,取佛經語,名其室曰「香

南雪北廬」,見吳藻《香南雪北詞.自記》。

又案:周暖姝名琴,一名來音。能詩善畫。家貧,曾脫金釧助夫魏謙升梓集,

有「鷗波夫婦」之美稱。咸豐11年,杭州兵亂,夫遇害,殉夫死。





臨行,告墓拜別。又與伯母鮑安人、堂妹善禧湘卿妹別。

˙卷5〈別杭城感成〉其一:「遠別匆匆告墓前,杯羹未奠淚雙懸」;其三:

「數載相依翼覆多,膝前無奈聽驪歌」,自注:「予自先慈見背之後,依

伯母鮑安人居」;其四:「今日扁舟輕別去,累君新恨壓眉尖」,自注:

「謂湘卿妹」,頁8。

˙《名媛詩話》卷6:「余丁酉赴都,妹(湘卿)依依垂泣,不忍分襟。」,

頁18。

冬,善寶經涿州(河北順天府),張理庵親送入都。臘月又赴京看視。

˙卷6〈莫春下浣聞張理庵六伯於四月十九日安葬泣賦〉:「鴻泥偶爾印天

涯,風雪頻煩馳遠道」,自注:「去冬,寶經涿州,先生親送入都。臘月

又赴京看視。」,頁4。案:此詩繫年於道光戊戌18年。

冬十月,抵達北京。旅途勞頓,然意氣豪邁,自我期許甚高。

˙卷5〈和鄂松亭學士恆題拙集韻〉:「舟似弦離鏃,嚴霜刺骨寒。殘夢車

中續,馳驅數千里。……十月抵春明,頓掃愁千斛。」,頁13。

˙卷5〈抵都口占〉:「不憚馳驅赴帝京,要將文字動功卿。紅閨弱質知多





周琴夫婦與吳藻往來密切,參見鍾慧玲,〈吳藻與清代女作家交遊續探〉,《東海學報》38(1997.7):39-58;

〈吳藻與清代文人的交遊〉,《東海學報》39(1998.7):63-86。

.東海中文學報.



.234.

少,誰學孤鴻事遠征。」,頁9。

寄母史太夫人喜見善寶,為安置居處。

˙卷5〈入都即蒙李寄母史太宜人掃舍相贈感激賦詩〉:「已作無家客,他

鄉即故鄉。……寄生欣有扥,所履盡盡康莊。」,頁10。

˙卷8〈寄瑟君石港〉其四:「慈幃掃榻留」,自注:「入都即蒙安邱李寄

母史太恭人除舍相留」,頁5。

˙《名媛詩話》卷7:「(史太夫人)別後見懷寄示四章:『……別後赴京

華,寓居苦岑寂。忽聞吾女來,喜氣動顏色。……吾盡吾責耳,爾何感泣

為。』」,頁2。

喜晤許延礽雲林,日與同車出入。相偕游天寧寺,玩金鰲玉蝀雪景。

˙卷8〈寄瑟君石港〉其四:「舊雨聯車話」,自注:「余初至都,日與雲

林同車出入」,頁4。

˙卷5〈喜晤雲林談及都中海棠之盛并承招遊天甯寺〉,頁10;〈雲林偕玩

金鰲玉蝀雪景〉,頁11。

詩呈前輩潘素心虛白太夫人,表達嚮慕之心,並自述身世。善寶〈秋日感懷〉

詩,昔蒙激賞,殷勤探問。

˙卷5〈呈潘虛白太夫人〉其二:「自恨非男子,遭逢數太奇。……豈有雕

龍技,空貽畫虎嗤。韋帷欣在望,斤削願先施。」,頁10。

˙《名媛詩話》卷7:「余未入都之前,太夫人見余〈秋懷詩〉十五章,深

為激賞,訪問殷勤。迨余北至晉謁,即蒙刮目,獎許過當。」,頁4。

案:潘素心(1764-?)字虛白,浙江山陰人,知州潘汝炯女,詹事汪潤之

妻。著有《不櫛吟》。

顧太清題詠《鴻雪樓詩集》,善寶酬和。與顧太清會晤於許延礽雲林處,相逢

如故,往來唱和,有惺惺相惜之意。

˙顧太清《天游閣詩集》卷4〈題錢塘女史沈湘佩鴻雪樓詩集二首〉其一:

「輕帆雙槳御風來,示我芸編快展開。佳句讀來嫌太釅,憐君空負濟川

才。」,頁96。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35.

˙卷5〈和宗室太清夫人題拙集原韻〉其二:「敢將姓氏謁名流,鴻爪無端

作遠遊。十丈軟紅塵撲面,何人開卷識儂愁。」,頁10。

˙卷5〈太清夫人面訂金蘭走筆呈此即用前韻〉其一:「紫氣欣瞻貝闕來,

乍親仙袂笑顏開。大羅天上霓裳曲,羞煞人間詠絮才。」,頁11。

˙顧太清《天游閣詩集》卷4〈疊前韻答湘佩〉其一:「命駕凌晨輾雪來,

欣欣懷抱向君開。初逢宛似舊相識,更羨當筵七步才。」,頁97。

˙顧太清《天游閣詩集》卷4〈再疊前韻答湘佩〉其一:「日午忽傳有客來,

雲窗翠幕一齊開。從容笑語無拘束,始信閨中俊逸才。」,頁97。

˙《名媛詩話》卷8:「滿洲西林太清春(1799-1877),宗室奕太素貝勒繼

室,將軍載釗、載初之母,著有《天游閣詩稿》。才氣橫溢,援筆立成,

待人誠信,無驕矜習氣。予入都,晤於雲林處,蒙其刮目傾心,遂訂交焉。」,

頁2。

酬和司徒文孔脩、學士鄂恆松亭題集。義兄李湘棻雲舫時奉使灤河,善寶贈詩

送行。

˙卷5〈和文孔脩司徒見題拙集原韻〉,頁11;〈和鄂松亭學士恆題拙集韻〉,

頁12。

˙卷5〈送雲舫十兄出使灤河〉其一,自注:「時隨文孔脩司徒同往」;其

二:「榆塞兄休縈別緒,萱堂妹可代承歡。」,頁12。

案:文慶(1799-1856)字孔脩,滿洲鑲紅旗人。道光2年進士。鄂恆(1803-1858)

字松亭,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道光16年進士,官陜西知府,

著《求是山房集》。

題朱璵小茝「小蓮花室學隸圖」。

˙《名媛詩話》卷9:「余丁酉冬,曾題小



『小蓮花室學隸圖』」,頁18。

案:朱璵字葆瑛(卒於乙巳年……見詩話9:18),一字小



,浙江海鹽人,

內閣學士朱方增次女,內閣中書孔憲彝繼妻,著《小蓮花室遺稿》、《金

粟詞》。

雪夜思念吳藻蘋香、鮑靚玉士。冬至,懷堂妹善禧湘卿。

˙卷5〈雪夜寄懷蘋香玉士用留別原韻〉其二:「花影一簾人絕世,教儂能

.東海中文學報.



.236.

不憶杭州」;其三:「三千里外飛瓊問,錦字何無寄日邊」,自注:「雲

林入都後未接玉士之書,一見即問」,頁12。

˙卷5〈長至懷湘卿〉,頁14。

結語

綜觀沈善寶前期的生命歷程,幸福的童年因父歿提早結束,閨閣中的藝文

陶養,成了她日後謀生的憑藉。青春年華更因連遭喪痛,奔波生計而顯得慘澹

沉重。艱難困頓的命運中,沈善寶亦幸遇貴人如陳權、姚盷、張理庵、李世治

等人相助,又由於創作上的努力,作品漸受矚目,亦多與文士酬唱題詠。前期

的經歷,打造了沈善寶勇敢堅定的人格特質。她的作品時而充塞不平之氣,時

而放逸飛揚,形成其特有的寫作風格。

道光十四年二十七歲以後,可以看出沈善寶走出了生活的傷痛,社交圈逐

漸擴展。參與以梁德繩為主的詩筵雅集,與許延礽、黃履、吳藻、龔自璋、鮑

靚等閨秀往來唱和,建立了珍貴的友誼。

道光十七年,沈善寶三十歲,孤身赴京,依靠義母,次年結婚。因舊友許

延礽的關係,結識京城才媛,參與以顧太清為主的北京閨壇。詩友切磋,活動

頻繁,沈善寶的著作質量達到了顛峰,人際網絡更為寬廣,奠定了她在清代女

性文學不可忽視的地位。相較於前期,沈善寶的京城生活則是她生命歷程另一

階段的豐盛演出。

參考書目

1.清?丁申、丁丙編,《國朝杭郡詩三輯》,清光緒十九年刊本。

2.清?沈善寶,《鴻雪樓初集》,民國13年(1924)排印本。

3.清?沈善寶,《鴻雪樓詞》,徐乃昌編《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清

光緒二十二年南陵徐氏刊本。

4.清?沈善寶,《名媛詩話》,《續修四庫全書》第1706冊,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年,據清光緒鴻雪樓刊本影印。

5.清?吳藻,《花簾詞》,徐乃昌編《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清光緒

二十二年南陵徐氏刊本。

.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



.237.

6.清?吳藻,《香南雪北詞》,徐乃昌編《小檀欒室彙刻百家閨秀詞》,清

光緒二十二年南陵徐氏刊本。

7.清?陳文述,《西泠閨詠》,清光緒十三年西泠翠螺閣重刊本。

8.清?雷瑨、雷瑊,《閨秀詞話》,民國5年(1916)掃葉山房刊本。

9.清?嚴蘅,《女世說》,民國9年(1920)仿宋聚珍本。

10.清?顧太清,《天游閣集》,張璋編校《顧太清奕繪詩詞合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1.清.龔嘉修、李楁纂,《杭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

出版社,1974年,據民國11年鉛印本影印。

12.胡士瑩1957《彈詞寶卷書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13.胡文楷1985《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施淑儀1986《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周俊富編《清代傳記叢刊》本,

台北:明文書局,。

15.錢仲聯主編1989《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6.趙伯陶1989〈《紅樓夢影》的作者及其他〉,《紅樓夢學刊》3:243-251。

17.鍾慧玲1997〈吳藻與清代女作家交遊續探〉,《東海學報》38:39-58。

18.鍾慧玲1998〈吳藻與清代文人的交遊〉,《東海學報》39:63-86。



(本文為國家科學委員會95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成果之一:NSC

95-2411-H-029-010)



.東海中文學報.



.238.

ChronologicalBiographyofShen

Shanbao’sEarlyLife(1808-1837)

Chung,Hui-ling

?



【Abstract】

ShenShanbaowasanactiveandrenownwomanwriterinBeijingandLower

YangtzuRiverareasinthe1820s-1840s.Shewasprolificinwriting,keptgood

relationswithmanyintellectuals,wasalsoimportantinthedevelopmentofthe

historyofQingdynastywomanwritings.

PuttingtogetherShen’spersonallifeincidents,hersocialconnectionsandher

poeticalworks,thisarticlemeticulouslyweavesthemintoachronologically

arrangedbiography.Besideshercollectivewritings,thisbiographyalsoconsults

itemsfrompoeticalandproseworksofhercontemporaries,otherbiographiesand

localhistoriesaswell,withaviewtopresentingfaithfullyherthoughtsand

emotionallife,soastohelpthereadertofurtherunderstandherworks.

ThischronologicalbiographywillcoverthelifeofShen’sfirst30years,that

is,from1808-1837.



Keywords:ShenShanbaoQingdynastyWomanwriter



?

Professor,DepartmentofChineseLiterature,TunghaiUniversity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