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7.2.1中国国土开发思路
2017-05-03 | 阅:  转:  |  分享 
  
`事实上,地球虽然很大,但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却不多,地球上50%的人口拥挤在了1%的土地上。可以说人们所向往的发达国家不过向往的是更好的生活条件,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正在朝着产业往城市放、人口向大城市流,城市越大越好的大城市化方向前进,大型城市不可否认对经济发展有极强的带动做用,但是,大城市下却非常容易出现极其严重的弊病——城市病,如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就业困难、住房紧张、贫富两极分化、公共卫生恶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90%的人口迁移进大城市,然后让中国绝大部分人都低生育率了吧?

于此同时,没有农民开发土地,土地就无法有开发效利用,没有土地开发利用哪里来资源供给?介时将面对的是农村、边疆人口萎缩,广大农村荒废,已开发的农田荒废的尴尬局面。

西方解决低生育率的方法是移民,日韩是牺牲经济死扛,我国13亿人的低生育率如何抗的下去?介时只有吸引移民一条路,但是欧洲前车可鉴。

继续这样大城市化下去,城市和乡村会一起萎缩,土地会慢慢荒废,小城市也会逐渐被废弃,城市会被外国移民占领,那就简直是事实上的亡国灭种了。



所以:我国的城乡建设思路必须要改!城市化必须以人为核心,让人口合理、健康发展才是根本。

城市化根本原则:乡镇居民实现就地城市化,构建合理的城乡生态、合理的人口生态,保证人口数量、结构的稳定,保证国土开发面积,稳定我国庞大的消费市场。

主要措施:从大城市化转为小型城镇化,限制城市群数量,限制大中城市规模,大力发展小微型城市,主力推广建设适宜生活的集体化微型小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分散布局居民点,保证国土开发面积。

模式:城市群——大中城市——小城市——集体小镇、居民点。

城市群(产业升级)——大中城市合作圈(承接产业转移)——小城市(服务地方经济开发)——集体小镇与居民点(开发国土资源)。

一,城市群

城市群作用:城市群是国家经济的发动机,国家经济的心脏,有利于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简单理解为城市群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研发能力,快速融资,提高竞争力。但是每个城市群都有自己的腹地,而城市群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内市场,还需要与国际市场的经济交流。

我国最主要经济发展的经济带有三条,沿海一条,沿江一条,沿京九线一条,三条线呈现伞状格局。依照目前经济带和经腹地来看,我国三大城市群刚好分处在两端的、中心:

京津冀腹地为东北华北,西北。

长三角腹地为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

珠三角腹地为珠江流域与西南地区。

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正好既有经济腹地又可方便沟通海外市场、获得海外资源。



但是城市群是有自己的边际效益的,人口资金大量涌入城市群的结果只能是城市群内生活成本过高,居住条件变差,人口萎缩,周边土地闲置,最终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持续发展。所以中国城市化也不能城市群化。

规划建议:

除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三个城市群外不再建设城市群。同时加快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陆去,以缓解城市群人口压力。



二,大中小城市

大中城市如西安、郑州、重庆及其卫星城市,他们是地区经济的发动机。但是城市规模不是可以无限扩大的,一个地区承载力有限,过分发展大中城市,侵占了耕地,导致区域内小城市和乡村地区人口、资源被吸走,发展后继不力,城市出现城市病。



中国地形单元破碎,不过独立地域单元却比较完整,每个省如一个独立王国一般,如四川盆地。但每个独立的地域单元又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如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成都市。但是随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种隔绝依然减弱,客观上可以为大城市之间协作提供条件。

规划建议:将联系紧密的大城市与卫星城组成城市协作区,承接国家产业转移。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流动人口吸引到当地大中小城市里来,同时不再扩大城市规模,将资金投入到合作区内小城镇建设上来。



三,乡镇地区

乡镇地区是国家经济末梢,遍布全国的乡镇和居民单开发了广大国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劳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虽然解决了温饱但失去组织的农民却很难单打独斗富起来,造成人口外流,城镇荒废。

农村地区乡镇的荒废最终结果是:大量农民入城,农村土地闲置荒废减少了农村对城市资源的供给,而农民进城却加剧了城市用地紧张,使得城市生活成本提升。

规划建议:

乡镇职能转为服务型,主要负责对所在辖区内的乡镇和居民点进行服务如治安、法律、引导。

建设集体小镇,集体小镇作为村民自治机构存在,对乡镇区域进行管辖,加强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乡镇企业与土地开发,稳定农村资源产出。为最基层人民提供生活、学习、医疗、娱乐、购物等服务,将农民固定在当地,实现就地城镇化。















献花(0)
+1
(本文系大海小妖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