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初探
2017-05-03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早在七千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榫卯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木结构框架式的主要特点,结合夯土、斗拱、石雕、拱券及砖石工程等的传统建筑体系,在民宅、楼阁、陵墓、石窟、宫殿、寺院、古塔园林、桥梁以及水利工程等建筑中都表现出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艺术风格。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形成一种独特风格。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在三者中居于首位。它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在相邻木架间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抬梁式构架在春秋时已有,唐代发展成熟。



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小使柱能直接承受檀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构架。这种结构技术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汉)已相当成熟,流传至今,为中国南方诸省所普遍采用。



井幹式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不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井幹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因此受到限制。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它不仅为中国古建筑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对建筑物的风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带有纪念性或象征皇权、神权的宫殿和寺院大殿,它们的屋顶从总体看有五种主要形式,庑殿或重檐庑殿顶、歇山或重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和攒尖顶。



带有游乐性的园林建筑,它们的屋顶虽然也是由上述几种几何形体所组成,但是通过巧妙的穿插组合后,那种相当简单的几何形体所固有的纪念特征,全然地消失了,而显现出生动活泼的风格。

同样是这些几何形体,竟然被塑造出风格如此不同的屋顶形式来。其主要原因在于“叠梁式”构架可以根据设计需要加以处理,有极大的变化余地。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匠师特别重视屋顶处理的主要原因。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营造法式》

公元1103年(宋崇宁二年)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作,颁行了该书,李诫编修。全书共分五个部分,357篇。该书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法令规范,展示了中国建筑技术史上的两大成就,一是施工管理的科学性,一是建筑设计的摸数制。对促进宋代以后的建筑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独乐寺

独乐寺座落在天津市蓟县城内,相传始建于唐。公元984年(辽统和二年)重建。观音阁是一座三层的木构楼阁,其中第二层是暗层。阁顶为“九脊歇山顶”,通高23米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历经千年,经受28次地震,仍安然无恙,充分表明了它在建筑工程上的科学价值。



永乐宫

永乐宫也叫“纯阳宫”。元代道观建筑典型,也是当时道教全真派活动的中心。原在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相传是道教祖师之一唐吕(字洞宾,号纯阳)的故居,初为吕公祠,金末改祠为观,后毁于火。1262年重建一部分,名为“大纯阳万寿宫”,且改称永乐宫。永乐宫建筑规模宏伟,明清间迭经修建,现存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并依序沿中轴线向北排列;主要大殿三清殿体积和殿前院落空间最大,自此向北建筑体积和院落逐渐缩小,保存着元代建筑面貌。



永乐宫三座主要殿堂内留有精美的元代壁画《朝元图》《纯阳帝君王仙游显化之图》等。

永乐宫全部建筑连同壁画,已于1959年按照原样迁建在芮城县龙泉村。

紫禁城(故宫)

北京的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距今已有五百七十多年的历史。

故宫占地总面积达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宫殿楼阁近万间。四周有十米多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奇异,和谐美观的角楼。有四个城门,南面的正门是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

宫殿建筑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统称“外朝”。其中太和殿又叫金鸾殿,是故宫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面阔十一间,深五间,通高三十五米,用七十二根大木柱支承梁架构成四面坡的屋面。这是国内最大的古代木构建筑,主要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后部分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养心殿和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日常事物以及他和后妃们住的地方,称为“内庭”。故宫建筑以黄琉璃瓦为顶,金碧辉煌,庄严美观。

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

二、建筑材料

中国的陶瓦出现于西周,有板瓦、筒瓦、半圆瓦当和脊瓦等。瓦的各种纹饰也有数十种之多。那时的瓦是用泥条盘筑法烧制,先制成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古人称剖瓦为削,削开后谓之“瓦解”。



板瓦是仰铺在屋顶上,筒瓦是覆在两行板瓦之间,瓦当是屋檐前面的筒瓦的瓦头。战国时,半瓦当都印有花纹,并有了圆瓦当。秦国的圆瓦当上出现了卷云纹图案,沿用了很长时间。汉代用“延年益寿”“长乐未央”等作为瓦当的纹饰。唐代时屋檐前的板瓦上有了“滴水瓦”,板瓦有了滴水和瓦当组合在一起,可以防止雨雪侵蚀屋檐和墙壁。琉璃瓦最初只用于檐脊不用于整个殿顶,到了宋代,才出现了满铺琉璃瓦的殿顶,从而使建筑物增加了绚丽华贵的色彩。



砖的出现比瓦要晚的多,最早的砖有方形的、曲形的和空心的。方砖多用于铺地面或屋壁四周的下部。铺地砖没有纹饰,包镶屋壁的砖多带有几何图案。还有雕刻有收获、猎渔、煮盐、宴乐等图案的画像砖。



太和殿琉璃脊兽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屋顶,除了它风姿飘洒的屋面曲线和华丽动人的屋顶形式外,在正脊、垂脊、岔脊之上,置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吻兽。正脊两端,面朝里、口衔正脊的,名叫正吻,亦称大兽。在垂脊上有垂兽,在岔脊上有截兽,这些统称“兽头”。在兽头前面,垂脊和岔脊的末端,常常排着一队小兽,领头的是一个仙人,而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它的安装数量依建筑物的等级高低和规模大小而定,太和殿上十样俱全(仙人不计在内),其它地位和规模稍低的殿堂,则相应减少。





吻兽是中国古建筑屋面上的一种特殊饰件,它既是建筑构件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唐代的砖

汉代的砖

辽代的砖

明代的砖

这是从万里长城上取下的砖,从每块砖印的载记来看,证明是明代烧制,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三、古代的寺和塔

塔是宗教建筑物,我国建塔是从佛教传入开始的。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在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创立了佛教。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古代原有的高层建筑基础上,吸收了印度木塔的建筑形式,创造出独具中国风格的建筑——塔。

塔最早是佛教徒用来供奉佛的“舍利”的,后来用于供奉佛像和经卷,也用来保存和尚的遗骸或遗物。

我国的古塔建筑多种多样,按结构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式塔两种。实心塔是用砖石材料砌出的实心体,有“阿育王”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四种式样,不能登临。楼阁式塔内有塔室,可以攀登眺远。楼阁式塔有密檐楼阁式、楼阁式、砖木混合式四种形式,多为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圆形等,层数多为单数,主要由木、砖、石、琉璃、铁等建筑材料建造。

我国的古塔有3000多座,其中有100多座已经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中国的塔一般是随着寺庙而建造,但如今许多地方庙宇已经不复存在,而塔却依然耸立。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建于公元523年(北魏正光之年)塔身为12角形,塔高41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密檐砖塔。

全塔分为塔身、塔檐、塔刹三部分。塔室底层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入口,可直接进入塔心内室,内室除底层为正十二边形,往上直到顶部均为八角形直井式,中间用楼板分为十层。塔身外表为白色,轮廓柔和,外型刚健而秀丽。

大雁塔



建于公元652年(唐北徽三年),座落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的名称来源于印度佛教故事,据说有一位菩萨曾化身为雁舍身布施,因此后人为他建塔,取名为雁塔。

大雁塔高六十四米,七层。塔呈方形角锥状,用青砖仿木结构砌成。

佛宫寺释迦塔



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在山西省应县佛宫寺内,平面八角形,共九层,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为中国现存最大最高的多层木结构建筑,也是世界现存最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塔的外观为五层六檐,内设九层,第二层以上各层平座内均为暗层。塔身为楼阁式,立在一个分为上下两层的砌石台基上。塔身明暗各层都有内外两圈柱子,所有的柱子用梁枋连接成筒形的框架。塔的每层由平座、柱、斗拱和屋檐组成,攒尖的塔顶,配以各层屋檐、平座和回廊。为避免各层重复韵律所产生的单调感,各层檐下斗拱造型各异,丰富多彩,共计60多种。每层都安置有泥塑佛像,底层的释迦牟尼坐像高达十一米,至今保存完好。

九百多年来,应县木塔经历了地震十余次而毫无损坏,反映出中国木构建筑技术的水平。

四、古代桥梁建设

跨越江河溪谷的桥梁的建造,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时器时代,随着人们活动区域的扩大,已用石块在浅河滩口修造过水的桥,或用树干在狭窄的河沟上架独木桥等,战国时期架空桥梁已在黄河流域和其它的一些地区较普遍的出现,拱桥至迟在汉代已有兴造,汉画像砖上就有关于拱桥的形象图案,到了隋唐时期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掀开新的一页,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交通运输的需要,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桥梁。

灞桥



灞桥位于陕西西安城东二十里,横跨灞水。是历史上最古老的一座桥梁。始建于汉代,为木桥。公元22年被烧毁。现在的灞桥是清道光十三年重建。桥长三百八是六米,六十四孔,各孔跨度四至七米左右。

赵州安济桥



建成于公元617年(隋,大业13年),是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一条主要干道上的石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南门外的洨河上。

公元七世纪时,每当山洪暴发,洨河流量陡增,水势凶猛,架桥极为困难。当时有一位匠师李春,因地制宜,发扬中国古代土木工程技术特点进行创造,亲自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这座世界上最早的石拱券敞肩桥,桥长50.82米,高7.23米,宽9.6米,跨度为37.37米,呈大弧形石券横跨洨河上,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经历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一直没有间断过为南北交通运输服务,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工程力学的成就。据文献记载,在赵州桥建成700年之后,欧洲才出现了结构相似的桥。

五、古代园林

我国的园林在设计上很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中国的园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建筑中久负盛名,尤以苏州造园为佳。苏州园林不同离宫宛囿那样华丽辉煌,而讲求幽曲,明净,精巧秀丽,因洼疏池,沿阜垒山,植树种花,营造亭榭,一步一景。

颐和园



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利用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吸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意境建造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

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历时十五年竣工。占地约290公顷。苑林区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湖泊,湖中有一道长堤——西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湖心岛,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蓬莱、方丈、瀛洲。颐和园以湖、山、岛、堤及其建筑形成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

谐趣园是模仿无锡畅春园建成的一座园中园,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建有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使整个园林充满诗情画意。

拙政园



明正德八年(1513)建,现园体为清末修复扩建的。面积为62亩,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三部分。

东区面积31亩,建有草坪、土山,木构亭,临水有水榭、曲桥。中区是全园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态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西区面积12.5亩,有曲折水面和中区相连,分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荷藻水禽、假山茶花构成秀美景色。

六、古代的城市规划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长安城

1229年刻制的平江图(今苏州)石碑,图碑刻制了最早的街巷制城市平面图。

明北京城

《清明上河图》



北宋(公元960—1127年)张泽端绘,反映了当时京都汴梁(今开封)及汴梁河两岸清明时节繁荣的社会生活,建筑和地理风光的风俗画。























2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