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瓶欣赏——兽耳瓶
清雍正炉钧釉双兽耳四方雍正朝在制瓷上的成就达到了清代制瓷的历史高峰,期间烧造的瓷器质量上乘,品种丰富,蔚为大观。作为这一时期创烧新品种之一的炉钧釉瓷器,以其特殊的表现效果,精湛的制作工艺,堪称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炉钧瓷由景德镇仿钧窑而烧出,先通过高温烧成素胎,后在瓷胎上施以不同的颜色釉,再经低温炉火烘烤而成。它以流淌的蓝釉形成自然的水波纹路,其间密布着星星点点的红、青色斑,绚彩缤纷,极富自然之美。《南窑笔记》记载:“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风格独特的炉钧瓷,在秉承了钧窑的特点之外又有了新的发展。其色调丰富,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各色釉垂流过程中,互相熔融于一体,形成各种美丽的彩斑或五光十色的垂流条纹,幻化天然,恍若山峦云气,流水柔波。雍正年的炉钧瓷红蓝相间,釉面流淌大,色泽以红为主。乾隆朝以后,炉钧釉的釉色明显退化,釉层稀薄,釉色中变化平淡,缺少了前朝那种变化万千、自然流淌的明快感觉。华辰本期“鉴藏”所备拍品中的清雍正炉钧釉双兽耳瓶既为一件炉钧瓷精品。此件造型端庄,浑厚古朴,釉面肥厚滋润,色泽深郁,气韵幽雅,釉面呈密集不规则垂流状,给人以“流动”之美。
德化窑白釉兽耳瓶
德化窑白釉兽耳瓶,清,高33.5cm,口径8.1cm,足径8.9cm。
瓶身呈筒状,撇口,束颈,细长腹,圈足。腹部两侧置兽耳。通体施白釉。
瓶的釉色莹润,乳白如凝脂,因而人们常称德化窑白釉为“猪油白”。
南宋影青双龙赶珠兽耳瓶南宋影青双龙赶珠兽耳瓶宋代是瓷器蓬勃发展的一个顶峰时期,并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官窑,这就给龙纹的运用带来了契机。而随着北方定窑(对景德镇影青的印花、贴花、刻划花等工艺影响极深的窑口)的崛起,此时龙纹的装饰开始相对多的应用到瓷器上。影青类瓷器上的龙纹是从北宋末到南宋初才开始出现的,手法有立体的也有平面的。立体的捏塑主要应用在陪葬的魂瓶上,平面的龙纹工艺包括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等,应用在做工较为精细的瓶、盘、碗等器物上,而无论是立体还是平面,一般来说,都是龙虎一起出现,单独龙纹的极其少见。龙纹发展到宋代,其整体的形状已经有了固定的样子。基本确定了蛇的身体,身上的鱼鳞纹代替了唐代的网状纹,腿部逐渐缩短,以强壮的、锋利的鹰爪代替了过去的兽爪或马蹄爪。脚上的肘毛画得较长而有曲线,改变了过去短、少或无的情况。而宋代影青上的龙纹身胖体粗,张牙舞爪,给人一种凶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南宋影青双龙赶珠兽耳瓶】,很好的印证了宋代龙纹的典型特征,瓶身腰部双龙在云海中翻腾飞舞,一龙回首顾盼,一龙紧随其后,中间一火珠烈焰腾腾,造型生动,画面感极强。瓶腹部印不规则海浪纹,通体伴有冰裂开片,釉水滋润,颈部双兽耳曲线流畅。在南宋影青类的瓷器中,有双龙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上的应属极为少见
黄地粉彩蕃莲纹兽耳瓶乾隆
清
青花釉里红双兽耳瓶一对
粉彩婴戏纹双兽耳瓶(一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