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古瓷碗欣赏—— 碗
2017-05-05 | 阅:  转:  |  分享 
  
古瓷碗欣赏——碗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

定窑白釉“官”字款碗,五代,高6.6cm,口径17cm,足径6cm。

碗敞口,斜壁,圈足。胎体轻薄。碗里外及圈足内均施白釉,釉色纯正。足中心刻划“官”字。

此碗是五代时期河北曲阳定窑产品,属同一时代白釉瓷器中的精品。

据考证,晚唐至北宋定窑瓷器铭款中以刻划“官”和“新官”者居多,仅1985年陕西西安北郊火烧壁出土晚唐定窑“官”字款白瓷就达33件之多。1969年河北定县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基和净众院舍利塔基也曾出土17件北宋定窑刻划“官”和“新官”款的瓷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数件“官”字款定窑瓷器收藏,主要是盘、碗、水丞、罐等器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国内外收藏的署“官”字款的定窑瓷器大约有80件左右。过去曾有学者认为这些署“官”字款的瓷器中有一部分是辽代官窑的产品,但是,自从河北定县两座塔基出土大批“官”字款瓷器后,学术界基本统一了观点,即认为“官”字款白瓷均为定窑产品。当年定窑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防止与民用器物相混淆,特刻划”官”字,以示区别。与同时期不署款定窑瓷器相比较,这些“官”字款器制作工艺都相当精细,属于精品,已达到宫廷用瓷的标准。

清道光·胭脂红轧道粉彩博古丰登碗





清同治·红釉开光金囍字碗,

高9cm,口径17cm,足径8.2cm碗直口微敞,弧腹,圈足。口描金彩,口沿内外均有描金回纹一周,碗内壁红地上描金“囍”字,里心饰金彩团寿字,外壁红地上有四个圆形开光,其内皆饰龙凤“囍”字,开光之间以花蝶纹相隔。外底白釉地上以红彩书“长春同庆”四字楷书款。全器以红色为主,并用蓝、白、绿等色点缀,画面喜庆热烈,这是同治皇帝大婚时所用之器。



清康熙·珊瑚红地五彩花卉纹碗





清,康熙御制珊瑚红地五彩九秋图碗





定窑红釉贴花五福捧寿碗



清嘉庆·斗彩博古碗



清康熙·珊瑚红地五彩花卉纹碗



仿木纹釉碗,清乾隆,高4.6cm,口径13.6cm,足径9.2cm。

碗敞口微外撇,浅腹,玉璧底,底部有支钉痕。里外满施木纹釉。仿木纹釉出现于清雍正时期,乾隆时制作更为广泛,釉面比雍正时有更富于变化。

此碗仿木纹纹理清晰,釉面质感逼真。



清乾隆·松石绿釉粉彩缠枝花卉碗

敞口,收腹,圈足,修足规整,器底正中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碗内与器底均施松石绿釉,即所谓乾隆本朝流行的“绿里绿地”,迎风侧看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釉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的现象。碗外壁满地绿釉,上绘缠枝花卉,间有万字图案和喜庆纹样,画工精美规范,枝叶穿插妩媚,花朵绚烂奇妙,呈色清新艳丽,饱满成熟,特别是无论碗内碗外的松石绿地色,均有极细碎的开片纹。乾隆朝粉彩存的瓶、罐、尊、觚等宫廷御用器相对较多,而碗则较为少见,殊弥足珍贵。



清乾隆·松石绿釉粉彩缠枝花卉碗

敞口,收腹,圈足,修足规整,器底正中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碗内与器底均施松石绿釉,即所谓乾隆本朝流行的“绿里绿地”,迎风侧看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釉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的现象。碗外壁满地绿釉,上绘缠枝花卉,间有万字图案和喜庆纹样,画工精美规范,枝叶穿插妩媚,花朵绚烂奇妙,呈色清新艳丽,饱满成熟,特别是无论碗内碗外的松石绿地色,均有极细碎的开片纹。乾隆朝粉彩存的瓶、罐、尊、觚等宫廷御用器相对较多,而碗则较为少见,殊弥足珍贵。



清乾隆·仿雕漆蓝地金彩团寿纹碗

仿雕漆蓝地金彩团寿纹碗辅以金彩装饰,刻饰云雷地团寿纹、莲瓣纹、回纹,团寿纹、碗心及外底以金彩装饰,底部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清代乾隆时期是中国制瓷技艺的巅峰时期,弘历皇帝嗜古成痴,瓷器制作仿古之风盛行,除大量仿烧前朝名窑外,也盛行仿各种手工艺品。



清道光·御制洋彩珊瑚红地开光牡丹纹碗





清康熙·酱釉青花花卉纹碗





清道光·胭脂红青花海中八仙人物碗





清光绪·青花婴戏图碗

高7.4cm,口径15.5cm,足径5.8cm碗撇口,弧腹,圈足。外壁以青花装饰,发色灰蓝,口沿和足墙各有青花双环线一周。外壁绘两组婴戏图,婴孩或穿肚兜,或穿宽衣肥裤,嬉戏玩耍,天真可爱。两组图间以树木、山石、花卉相隔。外底有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称为婴戏图,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婴戏图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清代瓷器上出现婴戏图,缘于康熙朝社会生活稳定、人口增长较快。在那种大背景下,婴戏图成为习见的艺术画面,并使宫廷艺术品受到影响。同治、光绪时期婴戏图也多见。





清嘉庆·青花牵牛花碗





清光绪·青花松鼠葡萄纹碗

高11.5cm,口径22.5cm,足径8.9cm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碗内外及底足内均施白釉。碗内光素。外壁绘青花松鼠葡萄纹,葡萄枝叶繁茂,松鼠穿跃其间。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款。





清嘉庆·绿地粉彩花卉碗





清乾隆·蓝地描金团龙纹盌





宋·定窑褐地刻花纹碗高7.7cm、口22cm、底6.2cm





清雍正·祭蓝釉描金三果纹碗

敞口小碗,器形规整。碗心处以粉彩绘三只樱桃,外壁施祭蓝釉,釉上以金彩绘石榴、寿桃、柿子三组纹饰,蓝色亮丽,金色饱满,绘画精细。这一品种十分稀少,成对保存,较为难得。





清道光·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碗





清康熙--御制碗



清雍正·黄地绿彩海水白鹤纹碗

高6.5cm,口径15.1cm,足径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碗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黄釉,锥刻海水、祥云与仙鹤图案,以绿彩填饰海水和祥云,以白、黑、红彩绘仙鹤。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碗采用低温釉彩二次烧成技术。所绘图案笔法细腻,生动传神,表现出雍正时期御窑厂制作的官窑瓷器不计工本、刻意求精的工艺技法。黄釉器在清代是皇帝的专用器具。仙鹤寓意长寿,为清代瓷器上所习见的吉祥图案。





清乾隆·粉彩口碗



清雍正·淡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

淡黄釉做地来衬托釉上彩和釉下彩时也能很美丽,下面这只也是雍正年间的作品,淡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暖色调却非常淡雅。漂亮极了。







清乾隆·粉红锦地番莲碗台北故宫藏

整件作品壁薄如纸,繁花似锦,敷彩淡雅,线条清晰,不失为乾隆官窑的代表作。浅粉红底釉远看似一层薄的素色底釉,近观才发现釉面已先以针状工具逐次剔除底釉,营造出锦地纹。再于织锦的底纹上彩画各种花卉,表现出锦上添花的多层次装饰风格。



清道光·粉彩“福禄寿禧”纹碗

敞口,深腹,圈足,碗形敦厚。内外皆满施彩,内壁以珊瑚红为地,满绘粉彩葫芦纹,取其谐音有“福禄万代”之意;外壁黄地锦地开光,开光内以红彩描金书“福”“禄”“寿”“喜”四字,且以粉彩如意云头五蝠捧字来装饰。边饰皆以如意云头纹表现。底部绘画押款,绘笔、如意、金锭组合,寓“必定如意”之美意。整器无论纹饰亦或用色,皆藴含吉庆主题,应为订烧之物。





清雍正·粉彩福寿纹碗

敞口小碗,深腹圈足,碗形周正。胎体细腻润泽,釉质莹润光滑。碗心以矾红彩绘五蝠,围绕一蓝彩“卍”字符,周围以绿彩绘海水纹围绕。外壁绘六组缠枝莲托“寿”字,矾红、蓝彩相间,衬以绿彩的枝叶,甚为素雅。近足处绘一周黄、蓝彩装饰的莲瓣纹。画工精细,色泽典雅。是难得的雍正粉彩佳器。





清乾隆·蛋壳彩瓷碗官窑



清雍正·粉彩牡丹蜻蜓碗



清乾隆·豆青粉彩过枝梅花碗



清嘉庆·绿地粉彩花卉碗



清嘉庆·粉彩花卉碗



清道光·蓝地轧道粉彩开光花卉碗





清道光·胭脂红轧道粉彩博古丰登碗





清道光·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碗



清道光·粉彩花卉碗



清道光·粉彩婴戏图碗





清同治·粉彩福寿纹莲花碗



清代·青花五彩描金开光花卉纹碗



清嘉庆·黄地洋彩开光端午节五毒灵符图膳碗



清光绪·青花松鼠葡萄纹碗

高11.5cm,口径22.5cm,足径8.9cm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碗内外及底足内均施白釉。碗内光素。外壁绘青花松鼠葡萄纹,葡萄枝叶繁茂,松鼠穿跃其间。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款。



清光绪·青花婴戏图碗

高7.4cm,口径15.5cm,足径5.8cm碗撇口,弧腹,圈足。外壁以青花装饰,发色灰蓝,口沿和足墙各有青花双环线一周。外壁绘两组婴戏图,婴孩或穿肚兜,或穿宽衣肥裤,嬉戏玩耍,天真可爱。两组图间以树木、山石、花卉相隔。外底有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以儿童游戏为装饰题材称为婴戏图,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婴戏图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瓷器。清代瓷器上出现婴戏图,缘于康熙朝社会生活稳定、人口增长较快。在那种大背景下,婴戏图成为习见的艺术画面,并使宫廷艺术品受到影响。同治、光绪时期婴戏图也多见。



清嘉庆·青花牵牛花碗



仿雕漆釉碗,清乾隆,高4.5cm,口径13.1cm,足径8.2cm。

碗撇口,弧壁,圈足,玉璧底。碗里满饰金彩。外壁施红釉,仿雕漆工艺,口沿剔刻一周回纹,腹部刻排列有序的锦纹,近足处刻莲瓣纹,底红釉无款。

清乾隆年间,景德镇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的能工巧匠,不惜工本,以瓷器摹仿各种工艺品,如仿木器、竹器、漆器、铜器,摹仿技艺之高,几可乱真。

此碗形制、釉色、纹样、质感均与漆器酷似,体现出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炉火纯青的制瓷技艺。



嘉庆官窑





清乾隆·松石绿釉粉彩缠枝花卉碗

敞口,收腹,圈足,修足规整,器底正中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碗内与器底均施松石绿釉,即所谓乾隆本朝流行的“绿里绿地”,迎风侧看有极细小的皱纹,像微风吹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釉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的现象。碗外壁满地绿釉,上绘缠枝花卉,间有万字图案和喜庆纹样,画工精美规范,枝叶穿插妩媚,花朵绚烂奇妙,呈色清新艳丽,饱满成熟,特别是无论碗内碗外的松石绿地色,均有极细碎的开片纹。乾隆朝粉彩存的瓶、罐、尊、觚等宫廷御用器相对较多,而碗则较为少见,殊弥足珍贵。







晚清广彩人物花鸟大碗





清康熙--御制碗





清同治粉彩福寿纹莲花碗



清道光·粉彩婴戏图碗



清咸丰·豆青加粉彩描金花卉高足碗



清道光·御制洋彩珊瑚红地开光牡丹纹碗



清道光·粉彩花卉碗





清道光·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碗



清道光·胭脂红轧道粉彩博古丰登碗



清道光·蓝地轧道粉彩开光花卉碗



清嘉庆·粉彩花卉碗



粉彩梅花纹碗



粉彩梅花纹碗碗心



粉彩梅花纹碗底款

粉彩梅花纹碗,清雍正,高5cm,口径9.2cm,足径3.8cm。

碗敞口,深腹,圈足。通体粉彩装饰。里心绘三朵散落的梅花,外壁绘两株梅树,树干屈曲遒劲,枝头梅花盛开,树下绘两支灵芝。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碗造型厚重端庄,内、外画面互为呼应,浑然一体。在用色上颇为讲究,以黑赭色树干衬托粉色花朵,愈显示出梅树的勃勃生机。



清嘉庆·绿地粉彩花卉碗



清乾隆·豆青粉彩过枝梅花碗



粉彩牡丹蜻蜓碗



清道光·粉红地轧道粉彩九秋玉兔纹碗一对

D14.7cm。此对碗胎釉轻薄莹润,外壁以藕粉色为地。其上绘设四个开光,内里彩绘各色花卉,采用国画技法,笔触细腻。开光之间勾绘西洋花蔓,妍丽精巧。碗内壁绘四季花卉,与外壁开光内花卉图案相得益彰。碗心以青花于双圈内绘有温顺小兔伏在嫩草间,气韵清雅。



清代·万花卉金边碗



清道光·粉彩七珍纹碗

碗敞口,溜肩,圈足,造型小巧秀美。外壁绘佛教七珍纹饰,图案新颖,粉彩厚实。器底满文二字红款,外加双方框,甚为珍罕见。





清嘉庆·松石绿地粉彩描金瓜果蝴蝶纹碗





清雍正·粉彩花卉纹碗





清乾隆·粉红锦地番莲碗

高7.6公分,口径15.9公分,足径6.9公分。

此碗侈口、深弧壁、矮圈足,外壁施浅粉红色底釉,其上再锥划蔓草及回纹。粉红釉彩之上,又以各色彩料画出缠枝番莲花,近口缘加饰一圈蓝料回纹,碗心彩画秋葵花一簇,器底以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楷款。整件作品壁薄如纸,繁花似锦,敷彩淡雅,线条清晰,不失为乾隆官窑的代表作。乾隆官窑善于制作繁密的瓷绘,如「粉彩花卉瓶」已极致地表现出琳琅满目的花朵。相较于「粉彩花卉瓶」,此件作品似乎更为考究,浅粉红底釉远看似一层薄的素色底釉,近观才发现釉面已先以针状工具逐次剔除底釉,营造出锦地纹。再于织锦的底纹上彩画各种花卉,表现出锦上添花的多层次装饰风格。依据造办处档案的记载,御窑厂曾烧造绿地、黄地、白地、红地、月白地「锦上添花」的瓷胎珐琅,此此可见锦上添花纹饰流行于乾隆朝的情形。





清道光·粉红地轧道粉彩九秋玉兔纹碗一对

D14.7cm

此对碗胎釉轻薄莹润,外壁以藕粉色为地。其上绘设四个开光,内里彩绘各色花卉,采用国画技法,笔触细腻。开光之间勾绘西洋花蔓,妍丽精巧。碗内壁绘四季花卉,与外壁开光内花卉图案相得益彰。

碗心以青花于双圈内绘有温顺小兔伏在嫩草间,气韵清雅。







清乾隆·粉彩花蝶纹碗

外壁绘粉彩四季花卉图,分两层错落排列,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竞相开放,在盛开的花朵间,又点缀了两只粉彩蝴蝶,动静相宜。内壁碗心青花双圈内绘两枝粉彩花卉和灵芝仙草。整体笔触流畅,色

彩柔和,是乾隆时期民窑的精品之作。





清同治·粉彩过枝梅花碗

敞口大碗,造型稳重。以过枝之技法绘粉彩梅花图,墨彩绘枝干、红彩饰梅花,枝干虬劲、梅花盛开。纹饰疏密有致,布局得当,画意

清新。





清雍正·粉彩虞美人图碗

侈口,弧腹,圈足。胎体轻薄,釉面光亮,碗外壁以没骨法绘虞美人图,笔触精细纤柔,设色清秀典雅,构图疏朗,简洁清晰。





清雍正·粉彩梅花纹碗

高5cm,口径9.2cm,足径3.8cm碗敞口,深腹,圈足。通体粉彩装饰。里心绘三朵散落的梅花,外壁绘两株梅树,树干屈曲遒劲,枝头梅花盛开,树下绘两支灵芝。

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此碗造型厚重端庄,内、外画面互为呼应,浑然一体。在用色上颇为讲究,以黑赭色树干衬托粉色花朵,愈显示出梅树的勃勃生机。





清雍正·粉彩团蝶纹碗

高6.8cm,口径13.5cm,足径4.7cm碗敞口,深腹,圈足。内白釉无纹,外壁绘粉彩团蝶纹5组,每组团蝶纹由2只相异的蝴蝶与四季花卉纹构成。足底白釉青花双圈内

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之上受同时期珐琅彩瓷器工艺的影响而创烧的釉上彩品种。其初创于康熙朝,兴盛于雍正、乾隆时期。雍正粉彩瓷器在造型、胎釉、彩绘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此碗造型轻盈秀巧,胎质洁白细腻,釉面细润纯净,纹饰色彩丰富艳丽,画面生动逼真,体现了雍正瓷器淡雅柔丽的时代风格,是雍正粉彩瓷中的绝美之品。







清雍正·粉彩葫芦纹碗,

高5.8cm,口径11.9cm,足径4.6cm碗口外撇,弧腹,圈足。碗内光素,碗外施粉彩图案三组:口沿绘缠枝花一周;碗身饰折枝葫芦上托红色蝙蝠;近底处为变形莲瓣纹。“蝙蝠”和“葫芦”寓意“福禄”。外底青花双方栏内书“大清雍正年制”

双行六字楷书款。此碗胎体细薄,绘画笔调纤柔,色彩淡雅,十分精致。



青花兔纹浅碗



青花兔纹浅碗碗心

青花兔纹浅碗,清康熙,口径13cm,底径6cm,高4.8cm。

碗外壁光素。碗内青花装饰,绘花、蝶、兔等图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围绕碗心的花朵内所绘四只白兔,兔回首张望,形态写意。中心所绘动物为代表月宫的蟾蜍。外底署青花楷体“白云堂依古制”六字双行款。

明末清初以来,民窑中常见此类以玉兔为题材的日用器,多以盘、碗、杯等为主,寓意“玉兔思乡”。在江山鼎革之时,人们常借以表达对故国的怀思。至康熙时期,这种题材逐渐流行,“相思”的涵义和内容也就更加宽泛了。



斗彩暗八仙折腰碗,清咸丰。



雍正蓝地黄龙戏珠纹碗



雍正蓝地黄龙戏珠纹碗底部

清,高6.3、口径13.9、足径5.9厘米

敞口,弧壁,深腹,圈足。外壁和内心饰以蓝地黄龙戏珠纹,胫部饰三层莲瓣纹,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青花是釉下彩绘瓷,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主流产品,各时期的青花瓷艺术风格不同,各领风骚。雍正朝的青花瓷工艺精湛,以典雅秀美的器形、洁白莹润的瓷质、稳定鲜艳的色调而闻名天下。蓝地黄釉为青花瓷的品种之一,始烧于明代,其制作工艺是先烧制青花,后上黄釉,低温烘烤而成。此碗造型规整,胎白质细,纹饰绘制精工,青花色泽淡雅,黄釉艳丽,色彩对比强烈,极富艺术感染力。

清·粉彩折枝花卉纹六方碗高8.9厘米、口径10.2厘米、足径9.6厘米。

古瓷碗欣赏——小碗





清雍正·粉彩荷花小碗



明永乐·矾红鸡心小碗釉下

古瓷碗欣赏——诗文碗





清嘉庆·珊瑚红御题诗文碗

品胎薄釉细,造型轻巧。杯心绘松树、梅花、佛手纹参差相迭,内外壁各绘如意云纹两道,色彩鲜艳,绘工精湛。外壁楷书乾隆御制《三清茶》诗。诗云:“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辩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乾隆丙寅小春御题”。另有乾、隆方圆钤印各一枚。丙寅为乾隆十一年(1746年)原诗见《乾隆御制诗初集》卷三十六。底为矾红六字篆款,则是嘉庆年号,其品质上乘,与乾隆者无异,若掩款而言,实无法分辨。嘉庆元年至三年,乾隆皇帝以太上皇的身份仍然执掌大权,宫中诸式器用依循旧制,故此式茶碗沿袭烧制,仅改署嘉庆年款,**所见尚有另一款青花茶碗,造型、纹饰无异,惟改换为嘉庆皇帝的御制诗文,其全文为:“佳茗头纲贡,浇诗月必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漂,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落款为“嘉庆丁巳小春月之中浣御制”,下绘圆形“嘉”、方形“庆”朱文印章,其制作时间应该在乾隆皇帝驾崩之后。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乾隆御制《三清茶》诗,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清,每岁重华宫茶宴联句,近臣得拜茗碗之赐。由此可见,三清茶碗之名贵,故素为世人所重。而若如本品,书乾隆御制诗文而具嘉庆年号款,更是三清茶碗中之名品,殊为可贵。



清乾隆油红御制诗盖碗清粉彩御制三清茶诗盖碗本品小巧别致,装饰清雅简洁,口沿施金彩,杯身外壁上下绘饰粉彩描金缠枝兰花寿字纹一周,取代常见的如意云头纹,彰显出嘉庆朝自身鲜明的特点,中间留白处以墨书写嘉庆皇帝御题诗文:“佳茗头纲贡,浇诗月必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漂,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描绘了深秋寒夜皇帝品览新茶之情景。文后落“嘉庆丁巳小春月之中澣御制”款,下钤圆形“嘉”、方形“庆”朱文连珠印章。底为“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款,篆法精美,盖部装饰亦然,上下一致。所书御制茶诗齐整均衡排列,书体为清隽规整之馆阁体小楷,笔画工整隽秀,书写一丝不苟,甚是精妙。胎釉洁白细腻,粉彩婉约雅致,金彩纯正妍俏,清新复见华贵,温和蕴含富丽,沉稳亦不失和谐,极尽考究之能事,尤显雍容高雅、赏心悦目,可为嘉庆皇帝御制品茗之雅器。深腹碗





清代·绿釉棘刺纹深腹碗





古瓷玩欣赏——马蹄碗





清嘉庆·?斗彩团花马蹄碗



清康熙·釉里红加五彩花卉马蹄尊D12.8cm。

尊广口,溜肩广腹,形似马蹄,故名马蹄尊,浅圈足。器腹外壁以釉里红绘月季花,釉上以绿彩涂叶,褐彩勾叶脉及支茎,构图疏朗,设色清雅,将叶片的阴阳向背均表现得惟妙惟肖。釉里红加彩是一种以釉里红和釉上绿、褐等彩结合而成的瓷器新品种,始见于康熙朝。

古瓷碗欣赏——菱口碗



清道光·粉彩折枝花果纹菱口碗

古瓷碗欣赏——葵口碗





清清道·光粉彩四美图葵口碗



广彩·描金人物故事纹葵口碗

古瓷碗欣赏——葵瓣碗



民国·粉彩群贤图葵瓣碗

古瓷碗欣赏——开光碗

清雍正·胭脂红地轧道粉彩开光博古纹碗





清·粉彩瓜瓞绵绵四开光碗官窑

古瓷碗欣赏——花口碗

花口碗简介:

花口碗碗式之一。因碗口似开放的花瓣,故名。



宋定窑刻划云龙纹花口碗,高5.1、口径20.8厘米。

六出花口、斜壁、浅底、圈足。内壁有与花口相对的凸棱六条,整个碗形犹如绽开的六瓣形花朵,内底划云龙纹。龙身弯曲,张口吐舌,纹饰清晰生动,除口沿外,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白中微泛浅黄。

由于北宋定窑采用覆烧法烧制瓷器,器物倒置于匣钵内,故底足满釉,而口沿刮釉呈涩边,俗称芒口,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遂采用在芒口处镶金、银、铜质的边圈,该碗即有宋时包镶的铜口。



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

耀州窑青釉葵瓣口碗,五代,高7.5cm,口径19.2cm,足径7.2cm。

碗呈五瓣花口状,口沿外撇,斜壁,浅圈足。腹壁自花口凹陷处起棱线。通体施青釉,釉层较薄,釉面玻璃质感强并开细碎片纹。

这件青釉花口碗,釉面虽有水沁痕迹,但造型秀丽,釉色匀净,仍能反映出五代时期耀州窑青瓷的烧造风格。

耀州窑烧制瓷器始于唐代,当时所烧造品种十分丰富。五代时期开始则以烧造青瓷为主,其青翠莹润的釉面和精致优美的造型,并不逊于当时声名显赫的越窑青瓷。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碗心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渐敛,平底,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

越窑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窑。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至晚唐,越窑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式很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此花瓣口碗为越窑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碗心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碗底

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宋,高4.8cm,口径9.5cm,足径3.5cm。

碗呈花瓣状。口内敛,器里凸起、器外凹进10条棱线,将碗自然分成十花瓣形,圈足。通体釉色为天蓝色,其上显现几块紫红斑块,上有铁质斑点结晶。

此碗造型别致,宛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妩媚多姿。蓝、紫相间的釉色,又如同天空中飘浮的彩云。

我国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单一的青釉做装饰,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虽然钧瓷所呈现的红色还杂以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的紫红色,并非纯正的红色,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成就,对后来陶瓷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特别是为元、明、清各时期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青花高士四君子花口大碗

青花高士四君子花口大碗正是这一时期民窑高档器皿的优异代表,此式菊瓣形大碗是正统一朝始见的特色造型,凡此造型的大碗皆是工致质精、青花妍丽之物。其呈十五菊花瓣形,婉转优美,胎薄质坚,釉质厚润微泛淡青,外壁上下分别绘以浪涛纹和回纹,中间则是通景仙山楼阁图,云气翻卷,楼阁隐现,芭蕉迭石与栏杆古松分别点缀其中,碗内心绘一高士闲歇溪边,凝望前方,似深思,似陶醉,予人观之顿入“坐看云起时”之空明静秀的境界。内壁四面对称绘画松柏与芭蕉翠竹装饰,布局新颖独特,亦为空白期所仅见之特色。

本品青花色泽浓妍鲜丽,画笔灵动,沿袭明初常见的一笔勾勒法而又有所变化,特别是中锋运笔所绘的流云和人物,具有独到之处。所画云层常迷漫天际,或从地上涌起,缭绕于亭阁之间,营造出一种亦仙亦幻的气氛。云纹的轮廓线宽广,沿着粗线内侧再用细笔画数层连接的弧状云纹或涡状云,至景泰以后,演化为弹簧状,而且,笔法也更加泼辣恣肆,层数也更多,日本陶瓷界称之为“云堂手”,为三朝所独有。所绘人物大都活动在云雾幻境之中,仙气飘逸,一洗明初瓷绘人物题材的拘谨与生硬,予人深刻感知窑工自由创作、无拘无束的惬意。

本品保存完美,质量佳良,与宣德时期御瓷几无差异,依然秉承御窑之工艺烧造,足以代表彼时高档瓷器的面貌。

墩式碗







清代·粉彩花果纹墩式碗















72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