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子仙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17-05-11 | 阅:  转:  |  分享 
  
子仙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在写这个话题的时候,虽然心有所想,却不知该如何表达。思考了很久,找不到思路,久久不能下手,无奈之下,会有些
郁闷、有些“怒”、有些生气,却也只好去向先贤们请教。看吧,人就是这么容易郁闷、动怒、生气,而这就是“愠”。《说文》:愠,怒也。但在
大多数古籍中,常常把“怨”写作“怒”,所以这两个字常常是相同的。但如果认为“怨就是怨,怒就是怒”,也是完全可以的。因为没有绝对的对
,也没有绝对的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记得这句话,当时老师教我们的是:人家不知道,你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吗?现在的
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知,这个字在《说文》中是:词也,从口从矢。但我认为它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知道,了解”,一种是通“智”,智慧。作
为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却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听不懂、学不会,然而作为老师的你又不能把学生怎么样,所以经常是头疼、郁闷、生气
。老师有时候觉得:我明明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为什么就是听不懂、学不会啊?不要认为别人跟自己一样,我知道的,人家就有义务知道;我认为很
简单很简单的道理,别人也应该很明白。也有一些对于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事,我们根本弄不了呢!所以,对于一件事情,我一直是罗里吧嗦的从头到
尾较为详细的说个明白。我也常跟我老婆说: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以及“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就是说:你首先把心态放好,把学生能够接
受的知识交给他们就行了,教(说)是我的事,学不学(接不接受)是你的事,不是我求着你学(接受)。假如老师是百科全书,你作为学生也是不
能随便去翻它的。学生要先自己去找答案,最后实在是找不到了,再去问老师,这才是作为学生应有的学习之道,不然你的脑子还能有所“思考”吗
?但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学生,对于学习这件事,都会有“郁闷”“生气”。那么是不是应该说:人不知而愠!为什么要说“人不知而不愠”
呢?难道我连生气、郁闷、抱怨一下,都不可以吗?如果这才是所谓的“君子”的话,宁愿不当君子!之前我在《少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一文中
写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对于流传下来的文字,要从字或者话的字(正)面看、反面看、前后颠倒看,甚至是断句来看。再加上如
果知道字的本意是什么,或许就能比较充分的理解是什么意思了。所以,对于先贤们流传下来的话,我们要去看看它是要让我们“正面”去解读,还
是从“反面”去解读,或者“断句”去读。如果把“知”当做“智慧”来解读,那意思就变成:人家不聪明、没有多少智慧,你也不生气、没有怨恨
,这难道不是君子吗?作为“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个体,我没有“义务”去教你什么。但是,作为“人”这同一个“个体”,尤其是“中国人”
这一个“个体”,我觉得我应该要教你点什么。当然,前提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且自己本身要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能力。所
以,有句话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更有句话叫“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深有感触的是:今天的人很喜欢教别人东西,但是
你跟他说的越多,对方越不放在心上。只有等到某一天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时候,或许才会想起曾经你对他说过的那一番话。熟读玩味,言语切己,
心态放好,慢慢体会。声明:本内容为本人现阶段理解,日后或将推翻此番言论。
献花(0)
+1
(本文系李氏子仙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