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 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随着时间流逝沉淀,中国的传统建筑逐渐形成八大流派——四合院、徽派建筑 、江南民居、岭南建筑、海派建筑、川西民居、川西邛笼建筑、书院建筑。八大流派风格迥异,各成一景,都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都是古老中国传 统文化下珍贵的建筑产物。一.四合院里的天地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所谓四合,是一个院落四面建有房屋,从四 面将庭院围合在中间。1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四合院出现,随着各朝代替更,四合院也不断有新发展。 2总体格局传统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大小不一,小到只有一进,大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形成两个四合院宽的跨院式。3单体建筑 影璧:在四合院中通常用于遮挡视线、美化和突出大门。通常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构成。四合院的大门内一般也有一个影璧。倒座房 :这是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临近胡同,一般不开窗。其中的房子一般都是仆人居住。垂花门:又称为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 于院落中轴线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二门,就是指垂花门。垂花门可以说是四合院中装饰富丽的建筑。正房:四合院的正房一般都是 三间,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所。厢房:东西厢房是子孙的住房,也常为三间,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东厢房一般是长子长媳居住,而且 在建筑高度上,略高于西厢房。耳房:正房两侧的两间房间,高度低于堂屋,如果院落狭长,厢房通常也设有耳房。后罩房:通常是最里面的 一进院落,靠近边界的房子,通常为女眷居住。等级低于正房和厢房,因此房屋尺度和质量相比而言都稍差。廊:四合院中的廊是有顶的建筑,用 于下雨、下雪时行走,分为檐廊和游廊两种。庭院:四合院中除了内宅、外宅主要院落之外,还会存在一些小的院落。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 外观规矩,中轴对称,但是用法极为灵活,大到皇宫、王府,小到民居,都有四合院的身影。二.徽派情怀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行于徽州及严州等浙西地区。其中更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历史渊源古代徽州各村均有独立宗祠,家族思 想浓厚,加之地理位置及文化的影响,徽州建筑形成独树一帜的特点,加之徽商的崛起,出现大量优秀的豪华住宅、园林、书院等。建筑特色 徽州建筑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也是坐北朝南依山伴水。布局以中轴线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有“天井”,用于采光通风 ,也有“四水归堂”的寓意。木构架为主徽派古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注重装饰在装饰上面,大多采用砖、木、石雕工艺 ,让整个建筑显得如诗如画,融古雅、简洁、华丽于一体。徽州三雕砖雕徽州盛产质地坚硬细腻的青灰砖,经过精致的雕镂即形成建筑的装 饰。主要用于门楼、门套、门楣、屋顶等,它是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雕主要用于寺庙的廊柱、门墙、牌坊等处装饰,属于浮雕和 圆雕艺术。木雕主要出现在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品上,宅院内的屏风、栏柱、桌椅、文房用品上都可以一睹木雕的风采。依山就势、构思 精巧、自然得体的徽派建筑,造型丰富,追求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深入人心。三.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 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其中水系是江南民居特有的景致,江南民居因水而有了灵气。历史渊源江 南水乡民居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之后随着战乱,大批人口迁移南方,带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使得经济中心逐步南移。形 成背景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地形复杂多变,对建筑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院落小、开间大,并多以两层楼房为主。建筑特色江南 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 板,起到防潮的作用。檐廊邻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下面设栏杆,两者共同构成檐廊。不仅可开店铺,也是聊天的场所。二层建筑 江南民居多为二层,底楼是砖结构,上层为木结构,为了防潮,也是沿河地带有限空间扩展的一种形式。清新淡雅雪白的墙壁、黑青的瓦,粉墙 黛瓦,这就是江南民居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马头墙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即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吊脚 楼当向河面延伸出的空间过大时,就会在底部设支柱,形成吊脚楼的形式。屋顶上铺瓦,形成江南民居双层重檐的结构。四.中西合璧的岭南 建筑岭南建筑不仅具有江南建筑特色,同时兼具西方风情,在经历了数次变化后,最终形成自身的风格。与“京派”、“海派”建筑三足鼎立,闻 名海内外。形成背景岭南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因此统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独具特色。建筑特 色中西合璧岭南建筑兼容并包,糅合了多种文化,发展至今,又吸收新的建筑材料及工艺。比如碉楼、骑楼等都折射着西方建筑的影子。轻巧 通透区别于中原和北方建筑的凝重鲜艳,又不同于江南建筑的隽秀,岭南建筑呈现出的是轻巧通透。装饰性强岭南建筑注重装饰,屋脊、墙 头、细部收口等处都少不了装饰,不仅为了美观,并且充满趣味。石雕、木雕、陶塑、琉璃等工艺屡见不鲜,装时所采用的题材也是包罗万象,且充 满地域特色,如岭南佳果,番石榴、芭蕉、杨桃等广泛出现。建筑代表骑楼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它的沿街部分分二层以上出挑到街道红线处, 用立柱支撑,形成了内部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如同建筑骑跨在人行道,因此取名骑楼。祠堂(以陈家祠为例)广州陈家祠,是中国宗祠建筑最 典型的代表之一。和江南地区黑瓦白墙的建筑不同,广东的祠堂格外简朴,从头到尾都是灰色调。在陈家祠中,木雕、石雕、砖雕、陶塑、彩绘 等传统建筑装饰的应用让人应接不暇。西关大屋是广州西关(今荔湾)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大部分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为名 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岭南建筑在中西合璧中雕琢出自身独特风格,而在中国的另一个城市,同样是中西方文化结合,却形成另一种风格,这 就是海派建筑。五.海纳百川的海派建筑上海的传统建筑称为海派,它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形成背景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 底蕴深厚的城市,经历百年岁月洗礼,将各国建筑风情和上海独有的气息完美融合。建筑特色多样性一说海派建筑,最先联想到的是“石库 门”,当然还有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包容性在上海石库门中,很容易发现中西并存这一特点。创新性上海近代建筑如同中国近现 代建筑发展的缩影,因为它始终站在近现代建筑演变潮流的前沿。建筑代表石库门作为将西方文化和汉族传统民居特点融合的新型建筑,石库 门是最具有上海特色的民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都是石库门建筑。花园洋房起源于上海的花园洋房,自19世纪中期起,为上海、福建、广东 一带上流阶层所专属,更具体地说,它是当时国内房地产开发商顺应上海租界辟建而带来的市场需求。外滩西式建筑从延安东路到苏州河临黄 埔江岸,存在一排建筑,包含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结合风格各异的多种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建筑群。六.朴实飘逸 的川西民居不同于江南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川西民居自带一种朴实飘逸。形成背景地理位置传统的川西民居诞生在川 西平原,位于眠江、沱江及其支流的冲积平原。人文背景川西人讲究礼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熟知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华。大小院 落中的天井和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都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明朗的生活空间,让人纳凉、嬉戏、喝茶下棋及接待宾客等。建筑特色 开敞自由川西民居住宅布局开敞自由,汉族民居建筑一般是以庭院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就是”院“。有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四合头“房 ,立面和平面布局十分灵活,对对称要求不严格。轻盈精巧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汉族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 透、轻盈自如。朴素淡雅川西民居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为棕色。重点装饰部分是小门 楼,但还是以冷色调为主,常常是雕而不画。七.川西邛笼建筑“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数丈”,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即为邛( qióng)笼(也称为石碉),在史书上多有记载。在千年历史中,军事防御是邛笼的重要功能,碉高墙厚,多依山守险,易守难攻。形成背景 文化背景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处于农耕文化和旅游文化的边缘地带,有着类似的生态环境。邛笼建筑广泛分布在横断山脉地区,处于半月形文化传 播带的西段,因此更多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地理条件特殊的地理条件带来丰富的天然材料,以岷江上游为例,向北沿江而上,一过都江 堰,就有遍地鹅卵石和片状云母石。理塘、新龙等地,有着深厚的有机质泥炭土和黄土,当地人们用此来夯筑墙身,铺设屋面。气候条件风大 寒冷是高原山地气候的一大特征,邛笼建筑选址多坐落在向阳背风的场所,主要的窗户朝南,东西方向极少开窗。建筑组群密度羌族与彝族的 房屋布局紧密相连,建筑之间仅留出可供通行的走道。紧凑的布置减少了寒冷气候的不良影响,弯曲的狭隘的街道空间一方面阻止了风在其中穿行, 另一方面在炎热的白天提供人乘凉之处。邛笼类型邛笼的分类,依据不同着重点而不同。依靠建筑的具体形态,可分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 和八角碉四种。现存以四角碉为常见,大多建造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四角碉平面呈现方形或近方的“回”字形,立面呈由底部向上逐渐内收 的方锥形高台,四角碉属于最为古老的一种石雕造型。五角碉建在斜坡地。在平面上皆呈近方的“回”字形,第五角位于临坡地下方的长边中 部,最高可达34米,一般宽度在20余米。六角碉外部造型平面呈正六角形,六个角明显突出,立体呈现下大上小的六棱柱形。六角碉通常较 高大,在数量上较为少。八角碉各种石碉中造型最美、建筑艺术最高的一种,流行于清代嘉庆-咸丰年间。石碉外部造型平面呈八角形,立面呈 下大上小的八棱柱形,外部八角突出,内部呈圆形,造型与六角碉相似。八角碉的高度低者20余米,高者达到40多米。除此之外,可以根据 邛笼的建造材料分类,即片石材、鹅卵石材、板筑木材等;或者依据建筑的等级分类,一种为普通平民居住生产用房,一种为土司奴隶主的官寨。 建筑特点邛笼居住民族多为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加之严寒的气候在客观上决定了它的楼层功能分布。邛笼建筑一般空间高度多在2.3~2.6 米之间,一般由三个不同标高的层面组成。地面层地面层为过冬的牲畜提供御寒场所,同时也是杂物放置间。中间层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活动 场所,一般由主室、储藏室、卧室和楼梯间组成,基本都是各有定型。早期的较为简单,多无卧室,家人都在主室内活动。最顶层通常为半开敞 房屋,是室内空间的延续,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辅助作用,不仅是农事的延续场地、运动的平台,也是祭祀的场所。八.书院建筑书院是继先秦 私学、两汉精舍之后的又一种私学组织,它继承了古代私学的传统和特色,又汲取佛教寺庙和官办学校的长处,在建设和管理上都自成一格。儒家士 人将书院视为独立研究学问的场所,从萌芽之日起,就与士人“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因此书院一般建在偏僻、静谧、优美的名胜之地 。四大书院严谨规整书院建筑多为一组较为庞大严谨规整的建筑群,是社会群体意识的体现,反映“礼乐相成”的思想。每一座书院都有讲堂、斋舍、祠堂、书楼在内的建筑群,从每个殿堂厅房所处的位置、装饰到总体布局都遵循纲常礼教,让师生们置身浓厚的政治伦常观念及秩序之中。中轴对称书院建筑群讲究对称的理想布局,以居中为尊,通过轴线层层递进,用以区别尊卑、上下、主次和内外。造型简朴古代文人反对土木之奢,提倡简朴之风,强调社会实用功能的美学思想。因此,书院不同于官学建筑,强调“贤官”、“官员下马”等神圣氛围。更多吸取民间地方建筑的特点,显得朴实庄重,典雅大方。寄情山水但由于注重地形的利用,多依山而建,前卑后高,错落有致。多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之,山墙起伏,与自然相得益彰,构成生动的景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