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2017-05-15 | 阅:  转:  |  分享 
  
河南中医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姓名:李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医内科学

指导教师:张延群

20080430

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在导师张延群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科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论文㈣㈣:玺

砂暑年‘月/。日

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已完全了解河南中医学院有关保留、使用硕士学位论文的相关规定,同

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河南中医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论文(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特此声明。论文作者。签名,:—盟

炒彦年伽/口目

导师(签名)

D移

摘要

摘要

目的:本课题对2型糖尿病痰湿证进行临床调查与分析。通过观察糖尿病痰

湿证与非痰湿证伴发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冠心病等相关疾病的比较,探讨糖尿

病痰湿证与糖尿病伴发疾病的关系;通过观察糖尿病痰湿证与西医相关指标的关

系,探讨糖尿病痰湿证的客观辨证及微观辨证依据:通过糖尿病痰湿证与非痰湿

证中医合并证候的比较,探讨糖尿病痰湿证与中医合并证候的关系。

方法:临床研究采用2002年郑莜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

于“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确定的辨证标准,对119例患者的临床资

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痰湿证患者56例,非痰湿证患者63例。运用统计学方法比

较痰湿证组与非痰湿证组在伴发疾病、合并证候及西医相关指标方面有无差异。

结果:痰湿证组与非痰湿证组相比,在糖尿病伴发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

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变、眼病、肾病、糖尿病足、脂肪肝、胆囊炎、尿路感染、

骨质疏松症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户>0.05)。在年龄、病程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

义(P>0.05)。在伴发病脂代谢紊乱方面,痰湿证组和非痰湿证组相比有极显著性

差异,痰湿证组伴发脂代谢紊乱明显高于非痰湿证组(P<0.01)。在西医相关指标

的比较中,痰湿证组和非痰湿证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痰湿证组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明显升高(P<0.05)。在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MI)方面比较中,

2型糖尿病患者痰湿证组和非痰湿证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证组高于非痰湿证

组护
证组伴气虚证较多(P<0.01)。

结论:在伴发脂代谢紊乱方面,痰湿证组和非痰湿证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痰湿证组明显的多伴有脂代谢紊乱;在西医相关指标的比较中,痰湿证组和非痰

湿证组相比,痰湿证组TC、TG明显升高。以上提示部分血脂指标升高可以作为

痰湿证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在超重、肥胖、BMI方面比较中,2型糖尿病患者

痰湿组和非痰湿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属痰湿体质。

多年的研究已证实,肥胖与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IR多伴有脂代谢异常。

本研究中痰湿证组具有明显的TC、TG升高及体型偏胖,提示痰湿证候与胰岛素

抵抗有一定的关系。这启示我们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中医化痰利湿有助于改

善脂代谢、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同时本研究观察到,糖尿病痰湿证组与非

痰湿证组相比,痰湿证组多伴有气虚证。对于痰湿证患者,中医在重视化痰祛湿

的同时,应适当给予健脾益气之品。

关键词:糖尿病;痰湿证

THECLINICALINVESTIGATIONANDANALYSIS

OFTANSHISYNDROMEOF

TYPE2DIABETESMELLITUS

三fPf略(InternalMedicin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DirectedbyZhangYanqun

Abstract

objective:Thisstudymainlyfocusontheclinicalinvestigati。nandanalYsis。f

tanshisyndromeofType2DiabetesMellitus.Discuss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yndromeoftanshiandnon-syndrome。ftanshiwithacc。mpanied

disease。fdiabetes;

discusssyndrome

ofsymptomsand

oftanshibasedonwhatobjectiveandmicrocosmicdifferentiation

signs;discussthesimilaritiesbetweensyndromeoftanshi

andthe

otherpatternidentification‘

Methods:TheclinicalresearchadoptsZhengXiaoYucopychiefofChinese

herbalmedicinenewmedicineclinicresearchguidelineasfor

treatmentdiabetesof

clinicresearchguidelinethedialecticalstandard,weobservetothestatisticalanalysls

onthedatagotfrom119patients.56casesoftype2diabeticpatientswithsyndrome

of

tanshi.63casesoftype2diabeticpatientswithnon—Syndromeoftanshi·Making

use

ofstasticalmehtods,comparingthesyndromeoftanshiwithnon。syndromeof

tansnl

tohaVe“readymakedifferenceinaccompanieddisease

ofdiabetesandtheother

patternidentificationandsomemedicalindex·

Results:Comparedsyndromeoftanshiwithnon·syndromeoftanshl,there

are

notsimilaritiesbetweensyndromeoftanshiandsomeaccomp''anieddiseaseof

diabetessuchashi曲bloodpressure,coronaryheartdisease,cerebIrovasCuIardisease,

peripheralneuropathy,culopathy,diabeticnephropathy,gangrene,t砒y

liver,

cholecystitis,urinarytractinfection,osteoporosis(P>O-05)·ComparedsYndrome

of

tanshiwithnon.syndromeoftanshi,thedifferenceofageandcourseofdisease

were

notobvious(尸>O.05).Bycomparisonsyndromeoftanshiwithnon-syndromeoftan-

.2.

Abstract

shi,thedifferenceofhyperlipemiawerequiteobvious(P<0.01).Syndromeoftanshiis

higherthannon-syndromeoftanshi.Bycomparisonsyndromeoftanshiwith

non.syndromeoftanshi,therewerestatisticalsignificanceinoverweight,adipositas

andbodymassindex(P<0.050rP
non-syndrome。oftanshi.Bycomparisonsyndromeoftanshiwithnon—syndromeof

tanshiintheotherpatternidentification,thedifferenceofqixusyndromewere

obvious(P
Conclusions:Comparedsyndromeoftanshiwithnon-syndromeoftanshi,the

differenceofhyperlipemiawereobvious.Syndromeoftanshiishigherthan

non.syndromeoftanshi.Comparedsyndromeoftanshiwithnon-syndromeoftanshi,

theleveloftotalcholesterol(TC),triglyeride(TG)werebothhigherinsyndromeof

tanshi.ItallsignedthatthepartofsteppingupofBloodfatcandoanindexof

microcosmic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Bycomparisonsyndromeof

tanshiwithnon.syndromeoftanshi,thedifferenceofoverweight,adipositas,body

massindexwereobvious.ItindicatedthatliparousType2DiabetesMellitusalways

pertainingtophysicalcapacitywithtanshi.Inmanyyearsstudy,InsulinResistance

andlipariahaveclosingrelation,InsulinResistancealwayshasanomalouslipid

metabolism.Thesyndromeoftanshihadobviousincreasingintotalcholesterol(TC),

triglyeride(TG)andadipositasextent.TheTradtionalChineseMedicineofdissipate

phlegmandresolvingdampnesscanimprovelipidmetabolismandenhanceinsulin

sensitiviy.Thestudyalsoobservedthatsyndromeoftanshiwasalwaysstayingwith

syndromeofqixu.Especiallywhentreatingsyndromeoftanshi,dissipatephlegmand

resolvingdampnesswasimportantin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

Meanwhile,weshouldusesomeinvigoratethespleenandbenefitingvitalenergy

Chinesemedinice.

Keywords:Type2diabetesmellitus;syndromeoftanshi

-3.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前言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文献中的“消渴病”。传统的中医认为消渴病分为上、中、

下三消,其主要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治疗侧重于补阴。但饮食不

节,或过食肥美甘甜之品,或好逸少动,或脾肾亏虚,或肝郁痰阻,凡此种种,

均可聚湿生痰。中医古籍中很早就有“痰湿致消"的病机及治法和方药记载,说

明痰湿证与消渴病相关。临床所见,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痰湿证候。因此,

很多医家主张化痰利湿是消渴病治疗重要治法之一。

导师张延群教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

提高、。生活方式的西方化、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患者表现为痰湿证者不在少

数。2型糖尿病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2型糖尿病人多伴肥胖,

肥胖者多痰多湿。痰湿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

或蒙心窍,或流窜经络,或郁于脑络,变证丛生。临床上有“痰瘀同源”的说法,

导师认为痰瘀互结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通过对痰湿证与糖尿病伴发疾病关系的

研究,也有利于中医瘀血理论的发展。

本研究拟运用统计学方法,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临床调查与分析,对收

集到的客观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重点探讨糖尿病痰湿证与糖尿病伴发疾病的关系、

糖尿病痰湿证与相关检查指标的关系、糖尿病痰湿证与中医合并证候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和来源

1.1病例来源:

自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从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

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符合病例纳入标准者共119例。

1.2一般资料:

病人总数119人,年龄在39.80岁之间。伴有高血压者60例,无高血压者

59例。伴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7例,无周围神经病变62例。伴有脂代谢紊乱

者56例,血脂正常者63例。体重正常者或偏低者48例,超重者42例,肥胖者

19例。伴有冠心病者33例,无冠心病者86例。伴有脑血管疾病者27例,无脑

血管疾病者92例。伴有糖尿病眼病46例,无眼病73例。伴有糖尿病肾病43例,

无肾病76例。

2诊断标准

2.1糖尿病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符

合下列条件之~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有症状(多尿、多饮及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随机血糖值芝lI。Immol/L;

2)空腹血糖值27.0mmol/L;

3)OGTT(75克葡萄糖)中2小时血糖值兰11.1mmol/L。

以上诊断均根据两次血糖检测结果确定。

4)有伴发病者,必须同时符合糖尿病和各有关疾病的诊断标准。脂代谢紊乱

诊断标准参照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规划(NCEP)2001年新修订的成人治疗

’组第三次指南(ATPIⅡ)和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于2004年提出的血

脂异常防治建议把血脂紊乱分为4种类型:(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

≥5.72mmol/L):(2)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清甘油三脂芝1.70mmol/L):(3)混合型

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均增高);“)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

清高密度脂蛋白<0.9mmol/L)。

2.2糖尿病分型方法

根据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分型方案【11分为

l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本研究仅选2型糖

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2.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参照2002年郑莜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治疗糖尿病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确定的辨证标准制定糖尿病证候诊断标准及痰湿证诊断

标准。

1)虚证

(1)气虚①气短乏力;②神疲懒言;③自汗;④舌淡:⑤脉虚。具备二项可诊

断。

(2)血虚①面色淡白或萎黄;②唇舌爪甲色淡;③头晕眼花;④经少色淡或闭

经;具备二项可诊断。

(3)阴虚①潮热盗汗;②五心烦热;③口燥咽干;④舌红少苔;⑤脉细数。具

备二项可诊断。

(4)阳虚④畏寒肢冷:②口淡不渴;③尿清便溏;④舌淡胖;⑤脉沉迟无力。

具备二项可诊断。

2)实证

(1)燥热①口燥咽干;②烦渴多饮:③干渴少痰;④大便干结:⑤舌红苔糙;

⑥脉数。具备三项可诊断。

(2)血瘀①刺痛有定处,拒按;②脉络瘀血;③皮下瘀斑;④肌肤甲错等。具

备一项可诊断。

(3)肝郁①喜叹息;②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③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郁;④乳胀

或月经不调⑤脉弦。具备二项可诊断。

(4)痰湿①胸脘痞闷;②肢体困重;③痰滑易咯;④食少口腻:⑤舌苔滑或腻。

具备二项可诊断。.

(5)湿热①脘腹胀闷;②口渴少饮;③食少纳呆;④大便溏而不爽:⑤小便短

黄;⑥舌苔黄腻。具备二项可诊断。

2.4纳入标准

凡符合2型糖尿病与伴发病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者即可作为入选病例。

2.5排除标准

1)经确诊为l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类型糖尿病者;

2)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者;有急性冠脉

综合征、心衰、一月内的脑梗塞等急性应激情况者;

3)合并肝脏、造血系统、肿瘤等严重原发疾病或精神疾病者:

4)不能或不愿积极配合调查者。

3资料的收集

3.1调查问卷内容

根据文献报道及我们临床所见,列举了糖尿病痰湿证常见临床表现及相关因

对象与方法

素部分。

3.1.1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婚姻状况等。体重

指数(BMI):调查当天由同一人分别测量,受试者清晨空腹状态下的身高(去鞋)、

体重(去外套)。BMI(kg/m2)=体重(kg)/身高(m2)。BMI判断标准参照中国肥胖问

题工作组通过大规模数据分析,确定的中国人体重指数的标准【21,以BMI值的高

低分组:体重过低<18.5,体重正常18.5.23.9,超重24.0.27.9,肥胖>28。

3.1.2西医相关指标

包括血压、血糖、血脂、尿常规等。

3.1.3中医辨证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设计出糖尿病中医调查表,对所有患者进行

证候特征评定(见附录),辨证结论由两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共同确认。

3.1.4伴发疾病

列出了高血压、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眼病、

脂肪肝、脑梗塞、胆囊炎等十余个选项。

4统计分析

用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

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4-标准误表示,并用t检验各组间差异。

2型糖尿病痰湿iiEJl【缶床调查与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统计

1.1性别资料统计

表l性别资料统计

性别出现次数出现频率%性别出现次数出现频率%

男6352.9女5647.1

1.2年龄资料统计

表2年龄资料统计

堡鳖!兰!!竺二兰竺三竺二!竺曼!二鱼竺二竺二二竺

例数(人)22323827

出现频率%18.526.931.922.7

1.3病程资料统计

表3病程资料统计

病程(年)O~23-56~lOI1.一20≥20——————————————————————————————————————_————————————●—————————_——————————一———————————————————————————————————————一

例数(人)131437478

出现频率%10.911.831.339.56.7

1.42型糖尿病并发症及伴发疾病统计

表42型糖尿病并发症及伴发疾病统计

并发症例数发病率%

高血压6050.4

周围神经病5747.9

脂代谢紊乱5647.1

眼病4638.7

肾病4336.1

冠心病3327.7

脑梗塞2722.7

脂肪肝1411.8

糖尿病足86.7

胆囊炎86.7

尿路感染75.9

骨质疏松症75.9

.8-

结果

1.5痰湿证的发生率

通过对119例糖尿病患者的调查、评定,符合痰湿证诊断的56例,占所有检

查者的47.1%。‘

1.6其他合并证候频率分布情况

表52型糖尿病合并证候频率分布统计

2糖尿病痰湿证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2.1糖尿病痰湿证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表6糖尿病痰湿证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由上表可见,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高血压29例,非痰湿证组63例,其

中高血压31例,统计结果P>O.05,两组高血压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糖尿病痰湿

证56例,其中冠心病14例,非痰湿证组63例,其中冠心病19例,统计结果P>O.05,

两组冠心病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有脑血管病者14例,

非痰湿证组63例,其中有脑血管病者13例,统计结果P>O.05,两组脑血管病构

成比无显著差异。

2.2糖尿病痰湿证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由上表可见,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7例,非痰湿证

组63例,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9例,统计结果P>O.05,两组糖尿病视网膜病

变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糖尿病肾病23例,非痰湿证组

63例,其中糖尿病肾病20例,统计结果P>O.05,两组糖尿病肾病构成比无显著

差异。

2.3糖尿病痰湿证与超重、肥胖、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表8糖尿病痰湿证与超重、肥胖、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由上表可见,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超重25例,肥胖14例,超重合肥胖

39例,非痰湿证组63例,其中超重26例,肥胖5例,超重合肥胖3l例,统计

结果P
其中脂代谢紊乱34例,非痰湿证组63例,其中脂代谢紊乱20例,统计结果P
两组脂代谢紊乱构成比有极显著差异。

2.4糖尿病痰湿证与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的关系

表9糖尿病痰湿证与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的关系

由上表可见,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4例,非痰湿

结果

证组63例,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统计结果P>0.05,两组糖尿病周围

神经病变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糖尿病足2例,非痰湿证

组63例,其中糖尿病足6例,统计结果P>0.05,两组糖尿病足构成比无显著差

异。

2.5糖尿病痰湿证与尿路感染、骨质疏松症、脂肪肝、胆囊炎的关系

表10糖尿病痰湿证与尿路感染、骨质疏松症、脂肪肝、胆囊炎的关系

由上表可见,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3例,非痰湿证

组63例,其中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4例,统计结果P>0.05,两组糖尿病合并尿

路感染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5

例,非痰湿证组63例,其中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2例,统计结果P>0.05,两

组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构成比无显著差异。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有脂肪肝

者7例,非痰湿证组63例,其中脂肪肝7例,统计结果P>0.05,两组脂肪肝构

成比无显著差异。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糖尿病合并胆囊炎2例,非痰湿证组

63例,其中糖尿病合并胆囊炎6例,统计结果P>0.05,两组糖尿病合并胆囊炎构

成比无显著差异。

2.6糖尿病痰湿证组与非痰湿证组在年龄、病程、BMI、TG、TC、LDL-C、HDL—C

方面的比较

表11糖尿病痰湿证候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结果表明:采用t检验统计,痰湿证组与非痰湿证组在年龄、病程、LDL.C、

HDL.C、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尸>0.05)。在BMI方面,痰湿证组与非痰湿证组相

比有极显著差异(尸
(尸
3糖尿病痰湿证与合并证候的关系

3.1糖尿病痰湿证与气虚证的关系

表12糖尿病痰湿证与气虚证的关系

由上表可见,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气虚39例,非痰湿证组63例,其中

气虚28例,采用,检验统计,结果显示P<0.01,两组气虚证构成比有极显著差

异。

3.2糖尿病痰湿证与阴虚证的关系

表13糖尿病痰湿证与阴虚证的关系

由上表可见,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阴虚26例,非痰湿证组63例,其中

阴虚22例,采用采用,检验统计,检验统计,结果显示P>0.05,两组阴虚证构

成比无显著性差异。

3.3糖尿病痰湿证与气阴两虚证的关系

表14糖尿病痰湿证与气阴两虚证的关系

由上表可见,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气阴两虚证20例,非痰湿证组63

例,其中气阴两虚证16例,采用矿检验统计,结果显示P>0.05,两组气阴两虚

证构成比无显著差异。

3.4糖尿病痰湿证与阴阳两虚证的关系

结果

表15糖尿病痰湿证与阴阳两虚证的关系

由上表可见,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阴阳两虚证7例,非痰湿证组63例,

其中阴阳两虚证10例,采用,检验统计,结果显示P>O.05,两组阴阳两虚证构

成比无显著差异。

3.5糖尿病痰湿证与气郁证的关系

表16糖尿病痰湿证与气郁证的关系

由上表可见,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气郁证12例,非痰湿证组63例,其

中气郁证18例,采用,检验统计,结果显示P>O.05,两组气郁证构成比无显著

差异。

3.6糖尿病痰湿证与血瘀证的关系

表17糖尿病痰湿证与血瘀证的关系

由上表可见,糖尿病痰湿证56例,其中血瘀证25例,非痰湿证组63例,其

中血瘀证36例,采用矿检验统计,统计结果P>O.05,两组血瘀证构成比无显著

差异。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讨论

1古代中医对痰湿致消渴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很早就有“痰湿致消”的病机及治法和方药记载,说明痰湿证与

消渴病相关。《素问·奇病论篇》云:“有病口干者……名日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传为消渴"。

说明患者由于过食肥甘厚腻,助热生湿,壅滞脾土,阻碍运化,五脏失去濡养,

久成消渴之病。《灵枢·本脏》指出:“脾脆善病消瘅。”正是脾胃功能的失常才导

致了糖尿病及其痰湿的产生。《灵枢·五变》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渴

的发生,除了脾虚之外,素体亏虚先天不足,如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炼液为痰;

或肺失滋养,治节失宣,津液失于输布,亦可聚湿生痰;又如肾气不足,水失温化,凝聚

成痰;或脾阳失于肾之温煦,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津液凝聚为痰。郁怒伤肝

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津液输布失常而化生痰湿,肝郁犯脾,脾胃不能运化则痰湿

内生。或长期工作繁忙,情志抑郁恼怒,气郁化火,影响气机的运行,气不化津,亦可导

致痰湿内生。“久卧伤气”,“逸则气滞”,过度安逸则神疲气乏,气机弛缓,气机

虚乏、呆滞,化津运湿无力,痰湿易生。凡此种种,均可导致痰气交阻,津气失

布,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痰湿是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危害甚广的致病因素。痰为有形之邪,具有随气运行而流动不居的特

性。“故其为害,上至巅项,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杂

病源流犀烛》)。糖尿病患者疾病后期,出现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导致肝、脾、

肾皆损,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引起痰湿蓄积之征,也就是所谓的“久病多痰’’之说。

糖尿病病程长、难速愈,其原因之一,痰湿粘腻浊滞,为病缠绵难解,痰浊形成

之后,极易阻碍气机,影响脏腑功能【3】。

2现代中医对痰湿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认识

中医传统认识中的脾的功能包括了现代医学解剖学中的脾和胰在内。中医脾

的运化功能与现代医学的胰的分泌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包括糖代谢在内。现

代研究认为,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包含现代医学的脾和胰脏H1,脾的

功能包含了胰脏的功能。现代医学的胰既能分泌多种消化酶消化食物,又能分泌

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使之能为组织所利用而发挥其生理作用。胰的这些生理功

能同中医脾“主运化"、“游溢精气"等生理功能恰为吻合。所以西医之胰不仅解

剖上,而且生理功能上隶属于脾。现代医学认为伴有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

心理压力以及突然的创伤等,可引起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

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升高,而精神

讨论

情志为肝所主,也为从肝论治糖尿病提供了现代的理论依据【51。现代研究也发现,

长期过食肥甘以及大量饮酒会使糖耐量降低,血糖升高,也可引起血脂升高,使

得糖尿病病情难于控制【6】。痰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方面。外源性的是嗜

食肥甘厚味之品,生湿成痰;内源性的是脏腑(尤其是脾)功能失调,水谷运化输

布失常而滋生。这与现代医学认为血脂升高是由于外源性的脂质摄人过多;或者

体内脂质代谢失常所致的认识相吻合。正常状态下的脂是生理性的,为人体气血

精微的组成部分,参与营养和代谢。若脾运不健,输化失常,水谷精微不归正化,

而形成病理性的痰湿脂浊,注入血液而致血脂升高【_71。“久卧伤气”,气伤则水湿

代谢窒息;“逸则气滞”,滞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消化功能呆顿,久则血中“糖”、

“脂"等浊腻之物难消难化,痰湿之邪随之自生。这与现代医学运动能增加胰岛

素的敏感性、增加肌肉对血糖的摄取,从而降低血糖、血脂、血压的观点,并行

不悖【6】。痰湿既成,则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并可化热化燥,又易兼挟他邪,

使病情更趋复杂,致消渴缠绵难愈或变证蜂起。痰湿既为病理失调,同时又可作为

病因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如此恶性循环,以致病势日进,变证丛生。

3糖尿病痰湿证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中医学无“脂代谢紊乱’’一词,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在中医为“消渴病"

的兼证,属于“痰浊”、“瘀血”等范畴。《内经》中的“膏脂学说"颇似现代医学

中的脂代谢紊乱,它可被视为脂代谢紊乱的中医理论依据。清代张志聪《灵枢集

注》言:“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高脂丰满。"

脂代谢紊乱是膏脂代谢失常的病症,膏脂本为J下常的营养物质,与津液密切相关,

属于津液范畴,与津液的其他成分相互转化,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运化敷布,

随血而循脉上下,营运全身以濡养五脏百骸。膏脂生化运转失常,过剩为害,则

为病理性脂浊,聚而为痰,滞于营中,浸淫血脉,即成血脉痰浊之患。消渴者,

或禀赋脾肾亏损,运化无力,或后天醴醪甘肥,思虑劳倦,导致精微不运,酿为

痰浊,清浊相干,升降失司,形成“痰浊"病。

现代医学的许多临床与实验研究也证实了糖尿病伴发脂代谢紊乱与血中之

“痰浊"有关。盛梅笑等【8】观察了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兼痰湿证者69例,

占67.4%,而且通过临床观察与实验室检查关系显示,兼痰湿证组血胆固醇、甘

油三酯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反证了脂代谢紊乱的形成与痰湿有一定的关系。

郭宏昌等【9】通过对痰浊证、非痰浊证及正常人血脂水平测定,发现痰浊证患者的

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明显高于非痰浊组和正常人

组,认为血脂水平与痰浊密切相关,提出痰浊证的生化基础是血清脂类含量增多,

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升高可以作为痰浊证微观辨证

的指标,血脂水平可作为判别治疗痰浊证药物疗效和病程进展的微观指标。在本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研究2型糖尿病痰湿证组和非痰湿证组伴发疾病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在伴发病脂

代谢紊乱方面,痰湿证组和非痰湿证组有极显著性差异,痰湿证组多伴有脂代谢紊

乱。在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

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方面的比较中,痰湿证组与非痰湿证组

在TC、TG方面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痰湿证组TC、TG明显升高,说明部分血脂

指标升高可以作为痰湿证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

4糖尿病痰湿证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古代文献记载来看,历代医家很多从“痰湿”角度论述肥胖的病机。元·朱丹

溪《丹溪治法心要》中首次提出了“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后世医家对此加以

引证发挥,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理论:“肥人多痰湿”。清·林佩琴《类证治裁》也

提出:“肥人舌本强,作湿痰治”。《素问·奇病论》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

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传为消渴。"提示

过食肥甘,形体肥胖,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到了现代,基本承袭了古代医

家的观点,认为肥胖的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水湿痰浊膏脂滞留。曾英【lo】等认

为肥胖患者存在气虚、阴虚等本虚之征,而以脾虚为主;亦有痰、瘀、浊、湿、热

等邪实之征,而以痰瘀阻滞为基本病理特点。若过食膏粱厚味,或长期情绪紧张,或

喜静懒动,则中焦壅塞,脾气郁滞,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得输布,脂浊痰湿内聚,导致

形体肥胖,这也是胰岛素抵抗形成的主要原因。段阳泉【ll】认为脾胃失常常导致相关

脏腑功能失调,致使阴阳不和,气机不畅,湿邪困牌,湿蕴化热,水湿代谢紊乱,

溢于肌腠,而发为肥胖。虽然有人【12】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

在表现为形体肥胖,腹部增大,胃脘胀满,呃逆嗳腐,急躁易怒,心烦口苦,大便干结等

实证的同时常常伴见口干、口渴多饮、多食易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

等阴虚燥热之候,表现为虚实夹杂证。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肥胖糖尿病病人表现为痰

湿证。

肥胖与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常合并存在,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流行

病,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许多横向的调查证实在同样人群中,肥胖的发病

率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是相关联的【”】。很多研究证据支持肥胖,即随BMI值的增加,

患糖尿病的风险也在增加。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许多疾病常有聚集现象,胰

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其共同的基础。肥胖与IR密切相关,是2型糖

尿病发生发展的基础【14】。临床常见一些糖尿病,尤其是胰岛素抵抗患者,表现为

脘痞胸闷、口渴不欲饮、口中粘腻或有甜味、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湿邪内蕴之

象。这类病人大都体态丰腴,恣食贪杯,喜静懒动,与祖国医学有“肥人多湿"理

论相吻合。本研究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痰湿证组和非痰湿证组超重、肥胖、BMI

的分析比较中发现,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属痰湿体质。

讨论

胰岛素抵抗(IR)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对其生物学效应的反应性

降低或丧失,其发生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IR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环

节和主要特征,贯穿于2型糖尿病发展的始终。其标志是高胰岛素血症,伴有肥胖、

高血压、高脂、高粘血症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2型糖尿病是一种既有IR又有

胰岛素分泌缺陷的代谢性疾病,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IR占有更重要的地位,IR是

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和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始动因素【l51。痰湿是IR及2型糖尿病的

一个极为重要的病理因素。孙刚等【16】通过对35例痰浊证型和26例非痰浊证型糖尿

病患者及20例健康者空腹血糖(FPG)、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

浆胰岛素(FINS)的检测,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结果显示痰浊证型组

FPG、FINS、TC及TG明显高于正常组(尸
明显低于正常组;而非痰浊组TG,FPG和FINS亦有升高(P<0.05),IAI可达正常组

的64%,说明痰浊组与IR及其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有一定的相关性。欧阳阿娟

【l。7】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胃气虚为本,痰湿壅盛为

标。黄西园等【18】从中医“肥人多痰”的角度提出,痰湿阻滞经络,可防碍机体气

机升降出入的畅通,可阻碍胰岛素等在机体组织间的传输,影响物质交换的顺利进

行。应用化痰降糖汤渗湿化痰,生津止渴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多年的研究已证实,

肥胖与IR密切相关,IR多伴有脂代谢异常。本研究中痰湿证组具有明显的肥胖和

血脂升高,表明痰湿证候与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从痰湿治疗2型糖尿病

伴肥胖和脂代谢紊乱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5糖尿病痰湿证与年龄、病程及合并证候的关系

糖尿病痰湿证与年龄、病程无显著相关性。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美甘甜之品,

或好逸少动,或脾肾亏虚,或肝郁痰阻,凡此种种,均可生痰长湿。长期应用清

滋之品有碍脾胃之弊,加之中老年糖尿病人脾胃本虚,水湿不能正常转输运化,

聚湿化痰。晚期,病情迁延,痰湿作为有形邪气可以阻滞经脉,影响气机升降,

致血行不利为患,痰湿与瘀血相搏,导致变证丛生。

本研究提示,在中医证候方面,气虚证与痰湿证呈正相关。中医学认为,脾

为后天之本,人出生后的生命代谢主要由脾完成。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生津化

气、升清降浊等,无不依赖于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完成。脾的转输功能不足,则会

导致水和津液停留,聚湿化痰,痰浊内蕴,临床表现为痰湿困脾之证侯,出现头

身困重,四肢酸困无力,胸闷脘痞等症状。糖尿病的发生是多因素、多环节长期

作用的结果,其原因多是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形

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造成脾气虚弱,脾不健运【l引。脾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各种原因导致气的耗伤,脾气必受其累。糖尿病痰湿

证一般均有脾气虚的因素,脾虚生湿生痰为历代医家共识。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6糖尿病痰湿证与相关伴发疾病的关系

近期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组对全国30个省、市近

10年糖尿病并发症患病率回顾性分析表明,脑血管病变12.2%,心血管病变

l5.9%,下肢血管病变5.O%,眼部疾患34.3%,肾脏病变33.6%,神经病变60.3%f20J。

导师张延群【2I】教授曾对河南省15所医院1年内208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现患调

查和回顾性调查,2080例DM患者中有并发症者1266例,占60.86%,提示就诊的

患者中半数以上已经患有1种或1种以上的并发症。在临床中,想要区别糖尿病

与合并症、并发症的关系,实际上比较困难,有些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时间远早于

发现糖尿病或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时间,因此,本研究用“伴有”一词来

概括糖尿病合并症及并发症,未予区分。

本研究主要慢性并发症频次统计结果,按高低排列位序:高血压、周围神经

病变、脂代谢紊乱、眼病、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脂肪肝、糖尿病足、胆囊

炎、尿路感染、骨质疏松症,数量较少列入其他(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带状疱疹及

慢性胃炎等)计(因数量较少忽略统计)。

糖尿病痰湿证组与非痰湿证组相比,在糖尿病伴发疾病除脂代谢紊乱外无显

著差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骨量减少,老年者尤甚。糖尿病人出现的骨质疏松属

于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出现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近年来,

一些研究显示约有2/3的糖尿病人伴有骨密度减低,其中有近1/3的患者可诊断为

骨质疏松【221,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和病程延长,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将有

增多趋势【23,24】。临床及基础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肾虚血瘀密切相关。

本研究由于纳入病例少,无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尿路感染也是糖尿病常见合并

疾病,也由于纳入病例少而无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本研究证实糖尿病痰湿证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与非痰湿证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视

网膜病变病机在于阴虚、气虚、血瘀,与痰湿证关系不明显。

糖尿病合并的脑血管病中以缺血性中风为多,中医对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

认识颇为深入,其中认为最多的是气阴两虚,瘀血阻络【251。现代医学认为,糖尿

病性中风主要是由于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脂代谢异常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性

血管病变,血液呈高凝状态,微血管病变所致。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高

血糖贯穿于疾病整个过程,这是糖尿病性中风与普通中风的不同之处。本研究提

示糖尿病痰湿证组与非痰湿证组相比,两组伴发糖尿病脑血管病无显著差异。糖

尿病脑血管病与痰湿证关系不明显。

糖尿病痰湿证组与非痰湿证组相比,在糖尿病伴发疾病方面除脂代谢紊乱外

无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目前流行病学研究对于糖尿病证候分布研

究较多,对于某一证型(比如痰湿证)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性的系统性研究较少。

讨论

而且很多研究拘泥于消渴病“阴虚为本”之论,将样本仅分为阴虚内热、气阴两

虚、阴阳两虚等,而没有论及如痰湿证的其他证型。当前中医对糖尿病慢性并发



症诊疗中的血瘀证重视程度较高,研究较为深入。但对临床中同样存在的痰湿证

虽然有了一定认识,但尚未引起普遍重视,临床诊疗思路较狭窄。目前虽然已经

出台最新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对于糖尿病做了新的中医分型,但各证型与并

发症关系的研究仍需深入。

7本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研究属于医学科研中的调查研究性课题。调查性研究可以纳入现代流行病

学研究的范畴,从流行病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调查性研究应该具备三大要素。第

一,群体性,保证一定的调查数量;第二,客观全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应为多

中心,尽可能减少偏差;第三,调查者的三统一,纳入标准统一,操作方法统一,

调查表格统一。‘本课题第三条达到,前两条都有不够完善之处。由于经费、时间

和个人条件所限,虽然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本人确实克服了很多困难,尽了很

大的努力,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认真收集,样本量仍较小(119例),结果可能会有

偏差。如果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调查,其研究结果可能会减少偏差,更接近

真实的客观规律,更有临床意义。

本研究是探讨中医微观辨证、辨证客观化的一项尝试。本研究试图借助现代

科学技术和手段,寻找对痰湿证具有诊断价值的微观指标,促进中医证候诊断的

现代化,但由于条件所限,样本量及纳入西医指标均有限,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痰湿证与相关伴发疾病关系的研究,拓宽中医药治疗糖尿

病的思路和方法。但由于本研究时间较短,纳入病例样本量小,所得到的结果是

初步的,尚有待于以后进行大样本、多中心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结论

本研究观察了11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痰湿证候与西医相关伴发疾病、西

医相关指标及中医合并证候的关系,结果表明:

1在伴发脂代谢紊乱方面,痰湿证组和非痰湿证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痰湿

证组明显的多伴有脂代谢紊乱;在西医相关指标的比较中,痰湿证组和非痰湿证

组相比,痰湿证组TC、TG明显升高。以上提示部分血脂指标升高可以作为痰湿

证微观辨证的指标之一。

2在超重、肥胖、BMI方面比较中,2型糖尿病患者痰湿组和非痰湿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属痰湿体质。多年的研究已证实,

肥胖与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IR多伴有脂代谢异常。本研究中痰湿证组具

有明显的TC、TG升高及体型偏胖,提示痰湿证候与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关系。

这启示我们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中医化痰利湿有助于改善脂代谢、有助于提

高胰岛素敏感性。

3糖尿病痰湿证组与非痰湿证组相比,痰湿证组多伴有气虚证。对于痰湿证

患者,中医在重视化痰祛湿的同时,应适当给予健脾益气之品。

4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研究有重要意义,但本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

例数,与西医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致谢

致谢

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之际,谨向在我学习、生活上给予大力帮助的

老师、同学们致谢。

感谢我的导师张延群教授,导师学识渊博,学风严谨,对病人耐心细致,对

学生严格要求,三年的精心栽培使我对中医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树立了我对中

医事业的坚定信念。

感谢我的家人,是他们在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

使我顺利完成了3年学业!

感谢我导师组的老师们,冯志海副主任医师、卢依平教授、燕树勋副教授,

他们从我进入校园,就一直关心我的学业,关心我的生活,三年来一次次为我提

供无私的帮助,我永远铭记在心。

感谢内分泌科的各位老师,在临床上给了我细致的指点。感谢我的同门师兄

妹:李明辉、郭晓红、寇松旭、魏桂梅、崔明芳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帮助。

感谢百忙之中评审本论文的各位专家和老师!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参考文献

[1]WHODept,ofNonconununicableDiseasesurveillanceGeneva.糖尿病的诊断与

分类【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2]李春生.现代肥胖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曾庆明,张炜宁,周晓,等.略论痰湿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10(12):1-7.

[4]张永涛.论脾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河南中医,2001,21(6):3.

[5]刘自力,吴岁娇IJ.从肝脾论治糖厕芮咖.中医药信息2005,22(6):31-33.

[6]聂焱.2型糖尿病中医痰湿证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福建中医

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7]韩崇伟.化痰治疗高脂血症的理论探讨[J].山东医药,2006,46(10):78.

[8]盛梅笑,郭惠芳.糖尿病与痰湿关系的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1996,12(1):12.

[9]郭宏昌,牛晓亚,张向东,等.痰浊证与血脂水平关系的研究[J].河南中医药学

刊,1998,13(6):18.

[10]曾英,龙晓静,江涛.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8):1089—1090.

[11]段阳泉.中医治疗肥胖的体会[J].中医杂志,2001,42(7):403—405.

[12]赵昱,周丽波,董柳,等.辛开苦降法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575-2578.

[13]Dengji—rong,TangLan,LiGe,etalObesity:oneofriskfactorsinthepresenceof

diabetes.ChongqingMed[J].2006,35:886—889.

[14]王锐,孙立军,尹福在.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与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J].临床荟萃,2007,22(7):494-495.

[15]RoderME,SchwartzRS,PrigeonRL,eta1.ReducedpancreaticBcell

compensationtotheinsulinresistanceofaging:impactonproinsulinandinsulin

levels[J].JClinEndocrinolMetab,2000,85(6):2275·2280.

[16]孙刚,李晓玲.痰浊证型患者糖、脂等代谢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贵阳中

医学院学报,1997,19(3):60.

[17]欧阳阿娟.胰敏汤治疗痰湿壅盛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J].湖

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5):52.

[18]黄西园,刘小渭.化痰降糖汤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临床研究[J].山西中

参考文献

医学院学报,2003,4(3):29.

[19]刘丹,蓝青强,刘薇薇,等.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探讨[J].广西中医

药,2006,29(2):49—50.

[2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组.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

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10年回顾性调查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

志,2003,11(4):232—237.

[21]张延群,李瑛,孔祥梅.2080例糖尿病患者证候与并发症相关性流行病学调查

报告[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23.

[22]刑海清,苏友新,陈新民.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研究概况[J].中医

J下骨,2004,12(16):12.

[23]黄国良,张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评价与对策[J].实用糖尿病杂

志,2006,2(4):4-6.·

[24]刘国良,刘英.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及其治疗操作与评价[J].实用糖尿病杂

志,2006,2(4):3-4.

[25]邓奕辉,陈大舜.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中医论治近况[J].陕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1,24(5):54—56.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编号:

1一般情况:

附录1糖尿病中医调查表

调查时间:年月日

姓名:性别:年龄:婚况:

职业:文化程度:病历号:住址:

身高(cm):体重(k曲:体重指数(kg/砰):病程:

体型:肥胖口超重口正常口消瘦口

诊断:

2相关理化检查:

检查T(℃):R(次/分):BP(mmHg):P(次/分):

项目

血糖FBG(mmol/L):2hPG(mmol/L):HbAIC(%):

血脂TG(mmol/L):TC(mmol/L):HDL-C(mmol/L):LDL-C(mmol/L):

尿常规尿糖:尿白细胞:尿蛋白:尿潜血:

3糖尿病合并症和伴发症:(有则划“+")

高血压

冠心病

脂代谢紊乱

眼病

肾病

周围N病

脑血管病

下肢A闭塞症/坏疽

尿路感染

骨质疏松症

脂肪肝/胆囊炎

其他

附录I糖尿病中医调查表

4.糖尿病的证侯调查:参照2002年郑莜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关于“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确定的辨证标准制定糖尿病证候诊断

标准及痰湿证诊断标准。

气虚气短口乏力口神疲懒言口自汗口舌淡口脉虚口

血虚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舌爪甲色淡口头晕眼花口经少色淡或闭经口

阴虚潮热盗汗口五心烦热口口燥咽干口舌红少苔口脉细数口

阳虚畏寒肢冷口口淡不渴口尿清便溏口舌淡胖口脉沉迟无力口

燥热口燥咽干口烦渴多饮口干渴少痰口大便干结口舌红苔糙口脉数口

血瘀刺痛有定处,拒按口脉络瘀血口皮下瘀斑口肌肤甲错口

肝郁喜叹息口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口急躁易怒或情志抑郁口乳胀或月经不调

口脉弦口

痰湿胸脘痞闷口肢体困重口痰滑易咯口食少口腻口舌苔滑或腻口

湿热脘腹胀闷口口渴少饮口食少纳呆口大便溏而不爽口小便短黄口舌苔

黄腻口

(在口中划“4")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附录2文献综述

糖尿病中医“痰湿致消”研究近况

摘要:综合相关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痰湿与相关指标

的关系、病证研究、治法研究等方面论证痰湿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从而

为从痰湿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依据。

一关键词:糖尿病痰湿

糖尿病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致

残率、病死率及其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属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并呈

现流行势态【l】。2006年12月4日在南非开普敦举办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大会上,

一组糖尿病发病现状的数据令人惊愕:目前糖尿病侵袭着全球2.46亿人,其中有

46%的糖尿病患者在40~59岁之间;未来20年内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糖尿病患

者的总人数将突破3.8亿【2】。糖尿病并发症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成为致死、致残的

主要病种,并成为医疗费用增高的一个主要原因【l】。糖尿病并发症问题在我国也

非常严重,糖尿病学分会2001年对我国30个省市大医院住院的糖尿病病人并发症

进行调查,发现3/5合并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1/3合并糖尿病肾病,1/3合并眼

病,73%糖尿病患者患有一种以上的并发症【3】。

糖尿病大体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早在《内经》中就对其有所阐释,

《金匮要略》首列专篇述其辨证施治。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不断充实发展。

近年来关于“痰湿致消”的研究多见诸报端,探讨痰湿与消渴病的关系。本文就近

年来学者们对痰湿证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进行的研究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认识

曾庆明,张炜宁【4】等认为糖尿病产生痰湿的常见原因有脾胰亏虚,痰湿内生,

脾健则水精四布,脾病则水反为痰为湿:或胃火炽盛,脾阴亏损,脾失健运,水

湿内停,蕴结成痰;或脾虚失纳,水谷不为精微,反为水饮痰浊。中医之胰不仅

解剖上,而且生理功能上隶属于脾。肾脏亏虚,痰湿丛生,:或肾气不足,气不化

水,水泛为痰;或肾阴亏耗,虚火灼液,化湿生痰;或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津

凝为痰。肝郁气结,痰气交阻,或郁悒恼怒,多虑喜悲,以致肝气郁结,气不布

津而津聚成痰;或气郁化火,灼液成痰;或木横乘土,脾失健运,水湿内聚而为

痰。凡此种种,均可导致痰气交阻,津气失布,使糖尿病复杂化。瘀血生痰,瘀

痰互结,,瘀血阻滞脉络,影响水湿津液输布,水泛日久,则为痰湿。饮食不节,

痰湿内生,过食肥美甘甜之品是糖尿病生痰长湿的又一原因。好逸少动,痰湿易

附录2文献综述

生,“久卧伤气”,气伤则水湿代谢窒息;“逸则气滞",滞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

消化功能呆顿,久则血中“糖”、“脂”等浊腻之物难消难化,痰湿之邪随之自生。

有痰湿是引起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病理环节。糖尿病病程长、难速愈,其

原因之一,痰湿粘腻浊滞,为病缠绵难解,痰浊形成之后,极易阻碍气机,影响

脏腑功能。如或壅于心肺,或留于肝胆,或阻于脾,或碍于肾,或滞于目,或闭

阻血络等,皆可进一步阻碍津液敷布,加重津亏气虚,燥热、瘀血,形成恶性循

环,以致血中糖、脂居高不下,并发症迭出不穷。

于顺新,樊巧玲【5】认为糖尿病痰湿的形成,或因长期饮酒嗜烟,过食膏梁厚

昧,损伤脾胃,运化失健,酿生痰湿;或形体肥胖素呈痰湿之体;或由医者拘于

古训,喜用石膏、知母、花粉、生地之属,伤其脾气,损其脾阳,渐生痰湿;亦

可久病阴损及阳,久病及肾,肾阳虚水湿不化而成。痰湿在糖尿病发病中有其一

定的病理基础,一旦形成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往往湿邪易发生从化问题。糖尿病患

者早期阴虚燥热,湿邪易从热化,如湿热上蒸,出现牙龈溃疡,湿热壅肺出现肺

部感染,阻胃出现食少纳呆等胃轻瘫的表现,若肝胆出现湿热则易出现腹胀脘满,

若下注则出现外阴瘙痒(尤其是女性患者)、泌尿系统的感染及阳痿,若入血分则

出现各种癣、疖、痈等等。以上各种症状都是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

黄齐豪,李学应【6】分析消渴病发生的诸多因素,如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

失调等可直接或间接地形成痰湿之邪。以食郁为主导的六郁是消渴病的发病基础;

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核心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过食、少动造成食、气、

血、热、痰、湿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酿成痰、瘀、浊、脂等病理产物。痰湿留于体

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流窜经络,或郁

于脑络,临床上可见变证丛生。如痹阻心脉,可表现为糖尿病性心脏病,II缶床上

多见胸闷心痛,口唇紫绀等;痰阻于脑络,蒙蔽清窍而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神志昏迷,可见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痰湿内阻,经脉失养,不通则痛,则见

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痰湿泛溢肌肤,可见并发肾病而出

现水肿等,由此可见,痰湿内阻为消渴病变症产生的根源。

2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

胡磊,苗桂珍等【7】对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分析,结果中医证型分

布气虚120例(65.93%)阴虚159例(87.36%),阳虚3例(1.65%),燥热51例(28.02%),

痰湿107例(58.79%),瘀血110例(60.44%)。合并证型种类为一种8例(4.40%),两

种67例(36.81%),三种21例(11.54%),四种85例(46.70%),五种1例(0.55%)。

张清梅,陈泽奇掣8】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1490例、64项证候指标进行频数

分析,结果显示:气阴两虚690例,占46.3%;热盛伤津354例,占23.7%;肝肾

阴虚200例,占13.4%;阴阳两虚102例,占6.8%;湿热内蕴87例,占5.8%,共1433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例。少见的分型均归为其他类,占3.8%。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临床上主要分为热

盛伤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湿热内蕴5类证型。病程、年龄、并发

症与分型关系显示热盛伤津证,病程<5年居多,年龄<60岁居多,并发症少而轻。

肝肾阴虚证,病程多在5~10年之间,年龄多在50"-"65岁之间,并发症增多且重。

气阴两虚证,病程在5~15年之间居多,年龄多为55"-"70岁,并发症多且重,此型

在临床上最常见。阴阳两虚证,病程>15年、年龄在70岁以上居多。湿热内蕴证,

病程不定,年龄不限,多为糖尿病并发症。

余学庆,李建生【9】对51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分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各

种证型中气阴两虚(51.9%)、血瘀气滞(22.5%)、肝肾阴虚(16.9%)、肺胃热盛

(16.3%)、湿邪阻滞(14.1%)的发生率较高;脾胃气阴两虚(7.8%)、阴阳俱虚(1.9

%)、肝郁化热(1.4%)的发生率较低。认为湿邪阻滞证是2型糖尿病病程发展中的

一个常见证候,针对并发症辨证施治,有利于提高防治慢性并发症的临床效果。

于青云【101在通过对山东省内3000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调查,并应用统计学方

法,找出症间及症与病程、各检验指标间的相关因素,归类出部分结合额度较高

的证群组合。结果:筛选出八种辨证分型,依次为气阴两虚型(620例,占20.67

%)、阴虚燥热型、气虚血瘀型、湿热困脾型及阴阳两虚型,此五型占总数的70.8

%,其余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痰瘀互结型,共占总数的21.8%,另外尚有

五型仅占7.4%,不计在内。

徐氏【11】通过对157例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析,认为阴虚证仅在临床早期具有

普遍性,血瘀证在病程10年以上控制欠佳时才有普遍性,而湿邪(内滞)在全部病

例中都具有普遍性。提示糖尿病迁延难愈很可能与粘腻濡滞之湿毒深蕴于内有关。

潘明政,李玲,李鲲【挖】研究133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

其他因素的关系,就单证候来看,DM患者中证候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

是:肾虚证(86.2%)、痰湿证(78.5%)、血瘀证(76.2%)、阴虚证(68。5%)、气虚证

(63.1%)、肝郁证(39.2%)和燥热证(17.7%),其中尤以肾虚证、痰湿证和血瘀证

出现频次最高,而传统所认为的燥热证频次却很低。而多证候出现频次按由高到

低的顺序是:肾虚血瘀证、痰湿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

肾虚肝郁证、肝郁血瘀证、阴虚燥热证。

盛梅笑等【13】通过对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痰湿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中兼痰

湿证者69例,无痰湿证者33例,比较结果显示痰湿证可见于2型糖尿病整个病

程中,随着慢性血管病变的出现兼痰湿证者亦增多,且糖尿病痰湿证者易于气阴

两虚证相兼,其形成多与饮食不洁,及肥胖等因素有关,并表现血脂、血液流变

学等指标的异常。

3痰湿与相关指标的关系

附录2文献综述

3.1与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高云芳等【14】提出痰湿内阻型糖尿病患者,血胰

岛素水平升高。张关亭等【l5】通过对100例NIDDM患者中的64例痰湿证患者空腹抽

血基础胰岛素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其空腹基础胰岛素与正常人比较差异

有显著性意义(P<0.05)。林振川,王奕珊【I6】研究痰湿壅盛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

蛋白排泄率与胰岛素抵抗关系,胰岛素抵抗是UAER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痰湿

壅盛证2型糖尿病的蛋自尿组正常组比较,ISI显著降低,而INS、HbAl。显著增高,

表明痰湿壅盛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蛋白尿时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有更显著的胰

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孙刚等…】通过对35例痰浊型,26例非痰浊型患者及20

例健康者的空腹血糖、血脂、血浆胰岛素检测,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显示,痰

浊型FBG、FINS、TC、TG等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胰岛素敏感指

数仅为正常组的33%,而非痰浊组型的TG、FBG、FINS亦有升高(氏O.05),但TC和

FINS明显低于痰浊型组(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可达正常组的64%,说明痰浊与

胰岛素抵抗有关。

3.2与胰高血糖素的关系:袁效涵等【I8】对100例NID2DM患者中的64例属痰湿证患

者与正常人及非痰湿证的患者的胰高血糖素水平作比较,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胰

高血糖素均成异常分泌状态,而痰湿证存在的高胰高血糖素分泌状态与非痰湿证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火0.05),提示痰湿证Q细胞功能缺陷较非痰湿证重。丁学

屏等【l9】分湿热内蕴、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四型研究150例2型糖尿病患

者IR与胰高血糖素分泌的相关性,各证型患者均存在较明显的IR和胰高糖素分泌

异常,但各组程度上略有不同。方差分析显示各组在血糖、血清胰高糖素水平及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上存在差异(P<0.05)。IR以阴阳两虚型和湿热内蕴型最为严重,

胰高糖素分泌异常以阴虚热盛型和湿热内蕴型更为显著。将气阴两虚型患者再分

为兼湿热内蕴与不兼湿热内蕴两组研究,气阴两虚兼湿热内蕴型患者其血清胰岛

素、血清胰高糖素水平均较气阴两虚非湿热内蕴型患者显著增高(氏O.05),胰岛

素敏感性指数则更低(尸<0.05),说明湿热内蕴可加重气阴两虚型患者的病情,使其

IR和胰高糖素分泌异常更为严重。

3.3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王静怡.王晓燕,刘安群,等【20】对痰湿及痰湿瘀ii[305

例血液流变学观察,痰湿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也显示血小板聚集率、全血粘

度显著升高,血液凝固性也增高。赵俊绢,屈爱春tzq观察了30例糖尿病慢性并发

症的血流变改变,并与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全血、血浆粘度、红细胞

压积、血沉及K值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
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相比同样有非常显著的改变(P<0.01)。

3.4与血小板活化水平关系:李鲁杨,孔令钧,唐占府【22】对34例痰湿型糖尿病患者

与正常人的血小板CD62P、CD63、TSP水平作比较.结果表明痰湿组患者血小板活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化标志物CD62P、CD63、TS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

说明2型糖尿病痰湿型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处于高表达状态。表明血小板活化参与了

2型糖尿病痰湿型的病理过程,是其潜在的瘀血证的微观指证。

4病证研究

李振中,尹翠梅【23】等分析糖尿病血管病变与痰浊瘀血相关性,认为痰浊瘀血

互结贯穿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始末,是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主要病因,随着痰浊疲

血互结的加重,糖尿病血管病变病情也随之加重,糖尿病血管病变与中医痰浊瘀

血互结有着共同的病理改变,血流缓慢,痰浊瘀血滞留在脉络腔和互结于脉络壁,

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闭阻。血管病变与痰浊瘀血互结的分布,均按阴虚火

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而递增,病情也随之发展加重,表明两者有共同分布规

律和发展趋向。

梁苹茂,曹克光【24】认为高血糖介导的线粒体活性氧簇(ROS)产生过度是糖尿

病血管并发症发病的共同机制。湿浊是脾肾肝三脏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生成后

又成为消渴少并发症的致病因素,其病机与ROS的产生及导致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机理有相同之处。当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辨证属湿浊为患时可以将湿浊诊释为

ROS。认为湿浊内蕴,痹阻络脉是2型糖尿病血管少并发症的主要病机。由于湿邪

深滞络道,病情缠绵难愈,治则应为化湿通络、透达络邪。

sll一,胖、痰湿证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研究

元·朱丹溪《丹溪治法心要》中首次提出了“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后世

医家对此加以引证发挥,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理论:“肥人多痰湿”。《素问·奇

病论》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

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传为消渴。"提示过食肥甘,形体肥胖,是消渴病发生的

重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发现:T2DM约3/4的患者在起病时存在肥胖现象【2引。阳

新,周黎黎,赵迎春,等【26】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6542人进行OGTT试验,并对体重指

数、腰臀围比值、血压、血脂、C肽、血管并发症进行了检查,本次检出糖尿病224

人,其中超重、肥胖103人,与非肥胖121人按超重、肥胖与非肥胖组人群比较高

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患病率。结果表明,90例高血压中,超重、肥胖59人,

患病率53.56%,非肥胖组,超重、肥胖31例,患病率35.56%。两组比较有显著

性差异(P<0。05)。29例脑卒中,超重、肥胖20例,患病率9.6%,明显高于非肥胖

组9例,(P<0.05)。36例冠心病,超重、肥胖组23例,患病率28.78%,高于非肥

胖组11例,患病率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超重、肥胖组C肽。

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明显高于非肥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

中超重、肥胖与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224例糖尿病

。人中,并发糖尿病肾病者57例,其中超重、肥胖占25例,并发视网膜病变26例,

附录2文献综述

超重、肥胖占13例与非肥胖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糖尿病超重、肥胖患

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9.6%,明显高于非肥胖组,说明糖尿病超重、肥胖患者有较

高的脑卒中患病率。本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空腹及餐后2/Jx时C肽水平、总胆

固醇、甘油三脂高于非肥胖组,患病率也高于非肥胖组,由于超重、肥胖,游离

脂肪酸增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6治法研究

6.1健脾化浊法:田凤英【27】认为对于脾虚兼有痰湿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用药应从脾

胃着手,以健脾理气、祛痰化湿为大法‘,在治疗时,燥湿化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

义。同时考虑到痰湿与脾虚的关系,尤其脾虚症状明显时,更应重视健脾。临床

可选用七味白术散为主,健脾胃,化湿浊,使脾胃升降有序,以治其本。在健脾

药物的基础之上,注重佩兰等芳香化浊药物的应用,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中医

有“久病多瘀”的理论,对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病人,则应针对其出现较多的并发

症,气血瘀滞、痰湿热瘀并存的病理机制,在应用健脾化湿药物的基础上,重视

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彭丽娟【28】以中药健脾祛湿化痰方治疗,基本方药为黄芪249,

苍术109,茯苓109,白术109,薏苡仁109,陈皮109,荔枝核159,半夏109,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之功。林桐峰,李红等【29】认为糖尿病(消渴病)虽以阴虚

燥热为其病理基础,但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病机证型在不断地演变,而湿

浊阻滞又是较为常见之证,此证的特征为病程长、体型肥胖、舌苔厚腻、“三多"

症状不典型,故此时辨证治疗以祛湿法为主,以苍术,茵陈,木香,泽泻,薏米,牛

膝,黄连,茯苓为基本方,收效甚佳。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最易闭塞腠理,妨

碍气机,困阻脾运,使津液输布无权,湿郁化热。王氏认为湿热型糖尿病脾胃受

害最深,不但受湿困阻,且多存在脾气虚,运化无力。故健脾利湿、健脾益气与

理气常合用【30J。

6.2芳香化浊法:张昆等【31】对于2型糖尿病痰湿久郁,夹食夹热,困窒脾气、转输失

常的证候,遵循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的宗旨,以芳香化浊法为主治疗取

得了满意的疗效。临床上常以芳香化浊法为主,辅以通腑降浊、清热利湿一法,

以三仁汤去半夏、薏仁、通草,加佩兰、藿香、枳实、大黄为主方。梁苹茂【32】

以雷氏芳香化浊法治疗2型糖尿病,所用药物有藿香209,佩兰209,陈皮159,半夏159,

腹皮109,厚朴159,荷叶109,白术159,茯苓159,苍术159,泽泻209,菖蒲159。结果显示

40例中,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14+20/40)。治疗FBG、TC、

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MI无变化。

6.3化痰活血法:崔玉兰,王多佳【33】采用自拟方化痰活血方(黄芪309、党参309、

丹参309、生地159、玉竹159、花粉309、桃仁109、川芎109、三七109、白术109、

僵蚕109、泽泻109)治疗2型糖尿病10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李红霞,任素芳【34】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采用化痰逐瘀中药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43例以黄芪249,山药、白术各209,杏仁

129,水蛭59.桃仁、鬼箭羽各159,木香129为基本方并设西药二甲双胍治疗40例作为

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18例,有效l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05%。

对照组临床控制2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疗效比较

无显著差异(尸>O.05),但治疗组副作用少,对照组副作用发生率占50%。

6.4清热利湿法:周氏【35】通过对54例中青年糖尿病湿热中阻型用三仁汤加减治疗,

结果显示,未再加用降糖西药,或对原用降糖药未加量的情况下,采用中药清热

利湿、健脾和胃之法,可使血糖、血脂明显改善。许氏【361认为须辨“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湿热并重”,分别采用祛湿兼以清热,或清热兼以祛湿,或清

热与祛湿并举方法。同时须注意清热(寒凉)不碍脾阳,祛湿(辛燥)不伤脾阴。对

于湿热中阻证治疗,应用芳香醒脾之品。

7糖尿病并发症

7.1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牛国栋牛廷银【37】认为糖尿病性心脏病属于中医的虚劳、

心悸、胸痹真心痛范畴,其病机特点糖尿病日久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虚瘀相

兼、痰气互阻、寒热错杂。虚瘀相兼,痰气互阻,寒热错杂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

主要的病理变化:糖尿病日久,在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的基础上,因五脏相

关,一脏受病累及他脏,肺脾肾之阴虚燥热,失治误治,气阴耗伤,心体失用,

心脉瘀阻,心神不明而致心悸,怔忡或胸痹,心痛。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饮

上犯,阻遏心阳或心气不足,心血虚弱,亦可致痰瘀内阻,发为心悸胸疼:痰湿

阻脉或心脾亏虚所致胸痹心疼(冠心病、心肌病);心气阴虚,心脉瘀阻,瘀郁化

热可致心悸(快速型心率失常),心脾两虚,痰湿阻脉可致心悸(缓慢性心率失常)。

如进一步发展,可致心衰,心气衰微,水饮停聚甚或阴阳离决危征。高莹【38】认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胸痹,其病机主要是心气阴两虚,郁瘀阻脉,

或心脾两虚,痰气阻脉,为此临床上常以益气养心,理气通脉或疏气化痰,益气

通脉为原则治疗消渴之胸痹。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62例,其中显效39

例,有效2l例,无效2例。程汉桥,邹方昕【39】等研究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的中医辨证分型糖尿病SMI以痰浊蕴结型最为常见,其次为阳虚寒凝型,气阴两

虚型,肝气郁结型与心血瘀阻型较为少见。糖尿病SMI多以脾肾气阴两虚为本,

痰浊瘀血为标。正气不足不能与邪抗争则不表现为心绞痛症状,脾肾气亏,水湿

不得运化,停聚成痰,致痰浊蕴结;阴损及阳,阳虚则寒凝;气虚运血无力,阴

虚熬津,致心血瘀阻:久病心情不畅,致肝气郁结。

7.2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林兰教授【40】认为气虚、阴虚是糖尿病脏腑功能失调的

必然结果,也是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瘀血、痰浊是主要的兼挟之

邪。中经络又以临床不同证候辨为阴虚、气虚、痰瘀等。孟庆玲【41】等认为肝脾不

附录2文献综述

调、痰瘀互阻.经脉不和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7-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易细香,余杨桂【421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辨证分型,结

果显示24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医证候组合形式有几十种,其中以气阴两

虚、阴虚内热、脾虚湿热、阴阳两虚、脾虚痰湿为主证兼央痰/瘀/(水)湿的证

型组合概括了95%以上的临床证型,认为此5种证型可作为本病的临床主要证型。

魏军平【43】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中医瞳神疾病范畴,初起自觉视物昏渺、蒙昧

不清,称为视瞻昏渺。依据病程的发展分为以下五种证候:肝郁气滞、目络受阻;

脾虚湿胜、痰浊阻络;肝肾不足、水亏目暗;气血两虚、目失所荣;阴虚阳亢、

火伤目络。

7.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陈雪梅【44】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消渴"同久而

致的“痹证"、“血痹"、“痿证’’。是因“消渴”日久,气阴两伤、气滞血瘀、

痰浊阻络、血络不通所致,与脾虚、肾虚、气阴两虚密切相关,病机总属本虚标

实。湿热互结.痰瘀错杂证以健脾化湿,开郁通痹为治法。

7.5糖尿病足:刘辉,郑学梅【45】辨证治疗糖尿病足,认为临床处方应根据患者体质

及症状分清痰湿、血瘀、内热、气阴不足,孰重孰轻,有主次地进行组方。早期

患者多属脾肾阳虚、痰湿内停、瘀血阻络,方选当归四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

如当归、桂枝、陈皮、胆南星、苍术、清半夏、细辛、木通、牛膝、红花、川I芎、

桃仁等,可配合川芎嗪、复方丹参针或血栓通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8展望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人数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

龄社会的到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快速增加,糖尿病的

并发症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证侯,又称病证、证型或辨证,是中医对

疾病当前本质的认识,痰湿证是证候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对糖尿病的中医理论

认识的不断加深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结果,“痰湿致消”理论日益受到临床重视,并

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丰富了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和方法。治疗上以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为指导,以化痰利湿法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治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1)病因病机的认识不统一。目前对于“痰湿致消”

的病因病机探讨及阐述虽然较多,但未通过较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加以归纳、总结,

认识上存在分歧。(2)痰湿证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关系尚无较系统的研究。流行病

学研究对证候分布阐述较多,对于某一证型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较少;而

且很多研究将样本仅分为阴虚内热、气阴谢虚、阴阳两虚等,而没有论及无法归

入其中的其他证型,实际应用中难免有局限性。当前中医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

疗中的血瘀证已经给予了重视,但对临床中同样存在的痰湿证则尚未引起普遍重

视,临床诊疗思路较狭窄。(3)中西医结合研究痰湿证者较少。虽然目前中医对糖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尿病痰湿证已有一定认识,但对于痰湿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较少,对痰湿证的重

视不够。(4)肥胖与痰湿证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认为肥人多痰多湿。肥胖

可以作为一种疾病,也可以作为加重疾病的一个因素,它与痰湿证及糖尿病并发

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5)痰湿证与西医的哪些疾病、哪些指标相关,仍需进

一步研究。对中医痰湿证的诊断指标尚缺乏特异性和科学规范的标准。临床科研

难度较大。今后宜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丁学屏.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M].北京:人比卫生出版社,2004.

[2]许樟荣.来自IDF的报道:糖尿病蔓延如离弦之箭[J].糖尿病之友,2007,(3):29.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组.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

其相关危险因素lO年回顾性调查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2-234.

[4]曾庆明,张炜宁,周晓,等.略论痰湿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10(12):1-7.

[5]于顺新,樊巧玲.浅论糖尿病从痰湿辨治.国医论坛[J].2002,17(5):15-16.

[6]黄齐豪,李学应.消渴病从痰论治的理论探讨[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4,4(5):447-448.

[7]胡磊,苗桂珍,缪绢,等.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分析[J].中国中医急

症.2006,15(4):397.

[8]张清梅,陈泽奇,刘英哲,等.1490例2型糖尿病临床辨证分型调查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

学报.2004,24:34—37.

[9]余学庆,李建生.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4,18(3):9-13.

[10]于青云,张德宪,杨浚宪,等.糖尿病证群调查及证型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l,25(3):185-188.

[11]徐正正。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证候特征[J].中医杂志.2001,41(1):15.

[12]潘明政,李玲,李鲲.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6,13(4):6-11.

[13]盛梅笑,郭惠芳.糖尿病与痰湿关系的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

(1):12-13

[14]高云芳,张玉璞.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的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8,10(4):206—207.

[15]张关亭,袁效涵.2型糖尿病痰湿证与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关系探讨[J].中国研

究,1999,12(1):22-23.

.34.

附录2文献综述

[16]孙剐,李晓玲.痰浊证型患者塘脂等代谢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贵阳中医学院学

报,1997,19(3):60.

[17]林振川,王爽珊.痰湿壅盛证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临床

研究[J].中医药通报,2002:l(3):32—34.

[18]袁效涵,杨振华,张关亭.痰湿证与2型糖尿病相关指标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科

技,1999,6(2):68.

[19]丁学屏,陆灏,虞芳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高糖素、胰岛素敏感性

的相关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9:18—20.

[20]王静怡,王晓燕,刘安群,等.痰湿及痰湿瘀证305例血液流变学观察[J].中国医药学

报,1993,9(4):54.

[21]赵俊绢,屈爱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的血流变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

志.2000。10(2):121—122.

[22]李鲁杨,孔令钧,唐占府.血小板活化表达在2型糖尿病痰湿型中的临床意义[J].新中

医,2001,33(2):35—36.

[23]李振中,尹翠梅,张玉栋,等.糖尿病血管病变与痰浊瘀血相关性的认识[J].新中

医,2005,37(9):85—86.

[24]梁苹茂,曹克光.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中医病机探讨[J].中医杂志,2006,47(10):726—727.

[25]王志静,任铁生,王梅松,等.肥胖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

制,1999,7(1):26—27.

[26]阿1新,周黎黎,赵迎春,等.肥胖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辽哼。实用糖尿病杂

志.2004,12(3):38—39.

[27]田风英.健脾化湿法治疗2型糖尿病体会[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3):153—154.

[28]彭丽娟.健脾祛湿化痰方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

志,2006,28(8):29.

[29]林桐峰,李红,黄美珠,等.祛湿法治疗2型糖尿病116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

报,2005,27(1):175.

[30]王彦晖.湿热型糖尿病的中医证治[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3):32.

[31]张昆,李瑞民,王剑峰.芳香化浊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J].河南中医学院学

报,2005,20(120):40—41..

[32]梁苹茂.雷氏芳香化浊法治疗II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1997,14(4):157.

[33]崔玉兰,王多佳.自拟化痰活血方治疗2型糖尿病[J].吉林中医药,2003,23(4):22.

[34]李红霞,任素芳.化痰逐瘀法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43例[J].山西中医,2004,20(4):17.

[35]周玉兰.消渴病(糖尿病)湿热中阻型治疗研究[J].北京中医杂志,2002,21(2):90.

.35.

2型糖尿病痰湿证临床调查与分析

[36]许成群.糖尿病湿热中阻证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2):311.

[37]牛国栋,牛廷银.糖尿病性心脏病的辨证论治[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1,3(4):207.

[38]高莹.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62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2):151,155.

[39]程汉桥,邹方昕,黄佳娜,等.糖尿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危害性及中医辨证分型规

律的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3):179.

[40董彦敏,倪青.辨证谨守痰虚瘀论治慎选中两药[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6):241—242.

[41]孟庆玲.谭风梅苍疾槐米汤治行糖屠病性脑梗塞.河南中医,1997,17(4):24.

[423易细香,余杨桂,詹宇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辨证分型及其证候与易感基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

中医眼科杂志,2005,15(3):125—128.

[43]魏军平.糖尿病眼病的中医辨证施治[J].糖尿病之友,2006,10:46-47.

[44]陈雪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辨证治疗[J].四川中医,2004,22(2):15—16.

[45]刘辉,郑学梅.糖尿病足辨证治疗体会[J].四川中医,2003,21(1):22—23.

.36.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