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关于北宋景德镇窑丞齐護史料考
2017-05-16 | 阅:  转:  |  分享 
  
关于北宋景德镇窑丞齐護的史料考

(讨论稿)



齐護,北宋景德镇窑丞。他是目前史料可考的景德镇第一位窑务官员,也是一位令后人景仰和怀念的忠义志士。前人在研究景德镇宋代窑事时【1】,征引《婺源嵩峡齐氏宗谱》关于齐護的记载。鉴于学界对一般宗谱资料持较谨慎态度,因此,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考察。



《婺源嵩峡齐氏宗谱》是一部怎样的宗谱呢?为较全面考察计,本文检索了多个版本的齐氏宗谱,包括现存于景德镇图书馆、婺源县博物馆、德兴县体泉村等处的明隆庆、清雍正版《齐氏统宗世谱》、清光绪版《婺源嵩峡齐氏宗谱》、民国版《德兴体泉齐氏宗谱》、清光绪版《婺源冲田齐氏宗谱》等。综合各个版本信息可知,江西齐氏始于唐代德兴县齐村,北宋中期其中一支派迁居婺源县山头,南宋晚期婺源的三个齐氏分支派又分别迁本县嵩峡、冲田和南昌浙岭。

据谱载,齐氏始祖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姜太公子牙,周武王建立周朝,分封营丘于姜,建立齐国,齐氏王族以国名命姓。《通志·氏族略》谓:“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之后子孙分散全国各地。始祖第八十七代孙齐亮,唐乾符年间在浙赣拒黄巢有功,诏封“兰公”,定居德兴县齐村,为江西齐氏始祖,其子孙后衍生出四十八个支派,分布于南昌、鄱阳、婺源、弋阳、乐平、余干、浮梁等地。兰公长子齐旭居德兴体泉,其七世孙即为齐護(998-1045),谱称八世祖。齐旭八世孙齐士宽(992-1063),进士,累官工部尚书,后弃官由体泉迁家隐居婺源山头,是为江西婺源齐姓始祖。齐士宽是齐護的侄字辈,但长齐護6岁。之后,齐士宽九世孙齐知信(1170-1265),进士、翰林学士,辞官隐退后迁婺源扬岭嵩峡(后称齐村)。另一九世孙齐知佑则迁婺源冲田。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修纂宗谱于氏族是一项重大工程,因而备受重视。齐氏作为望族,更是如此。齐氏江西派自唐末至清末一千余年宗谱修纂未有间断,接续有序,且均由族下名宦名人主持。如南宋晚期,齐知信父子就先后辞官,归里修谱。作为氏族名宦文人,齐知信精于谱学,有意完善宗谱。归里后,他潜心探究,终不辍笔。他的儿子齐盛(1219-1275)早年随父和兄长齐存(刑部侍郎)在京期间受到理宗赏识,赐皇室郡主赵玉琬与之为妻,并赐名国珍,封郡马将仕郎。景定庚申年(1260年)以父亲年迈多病为由辞官尽孝。齐盛在行孝之余,“频以谱学”。成淳三年(1265年)父亲去世后,便专心于“寻根逐干,溯本究源”的修谱工作。他与“同族先正”一起引典考据,在父亲工作的基础上又历时五年,才完成嵩峡第一部齐氏支派宗谱及与其他支派合成江西齐氏统宗世谱工作。可见齐氏十分注重宗谱的源流脉络,追求严谨详备。

各版本的齐氏宗谱首卷还录入各个时期诸多社会贤达为之作序、题跋和撰写实录,如宋大学士洪迈、文天祥、马廷鸾、姚枢、许衡等等。洪迈亲自为齐亮撰写《兰公行实》。马廷鸾在序中赞其氏族为“长源洪柯”,即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文天祥也称“聚族林林,世以诗礼”。姚枢则在序中谓:“族派源流莫邃于齐,尊卑伦叙莫整于齐,衣冠文物莫盛于齐”。元礼部尚书汪泽民这样评价齐氏宗谱:“其考核甚精,论辩甚详,世次甚明,条贯甚悉。”众多名人其时的正面评价增加了它的真实可考性。



各个版本的齐氏族谱中均有多处关于齐護的记载,且内容相同。主要有两则,兹录于后:

護公行实

護公字咸英。生宋真宗咸平元季戊戌八月朔旦辰时,世居德兴体泉。仁宗景祐三年丙子,以春秋明经请浙江举入仕,初任景德镇窑丞,九载无失。庆历五年乙酉八月十五,因部御器经婺源下槎土名金村段,行从误毁御器。護叹:“余奉命,愿死,从者何辜”,即吞器死。香二七日,地方以为神,遂以其事闻朝廷。仁宗叹曰:“此死节贤臣也,何可得欤。”皇祐元年乙丑三月初七日诏封新安元帅掣魔侯,立庙龙槎枫林岗亥山巳向,墓在金村段……

封掣魔侯齐護敕命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汝南伯新安齐護,擢春秋两科之选,任陶丞一职之微,御器亲贲忠诚,克尽何尔,失担器毁,遂为吞器身亡,功未生全忠犹死。效精灵积愤,正直成神……朕命封为掣魔侯,奉敕如右。”宋皇祐元季巳丑三月初七日敕下。

对上述信息兹作解读:其一,“護公行实”清楚表明,北宋德兴体泉人齐護,生于998年,1036年在浙江中举人,即任景德镇窑丞,连续九年忠于职守,尽心窑务。卒于1045年,他在行从误毁御器后吞器而亡的壮举,可谓尽忠尽义,因而受到朝廷表彰并立庙祭祀。其二,景德镇在景德元年置镇并设监镇官一员,负责治安管理、防火防盗,并兼窑业税务【2】,但随着窑业的快速发展,仅一位监镇官已难应付,于是至迟于1036年增设了窑丞之职以辅佐监镇官,专司窑业管理、课税、派烧并护送御器等。其三,封侯敕命中,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是明代以后的勅命格式,而宋代多以“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再从《宋大诏令集》、地方志等文献中也未检索到此诏命内容,因此有理由对其存疑。但是,基于齐護罹难后安葬并立庙奉祀于异地的事实,可以推知,他的壮举曾被朝廷以某种形式表彰并按朝廷意图处理后事。因为照古人人生观,人死后当叶落归根,魂归故里,而婺源下槎距德兴体泉不足百里且有驿道通达;再者,同村侄辈齐士宽其时早已高中进士,入仕朝廷,他帮助奏呈朝廷取得认同当不是件难事。其四,摘录齐護行实的省略部分是一些神异的描述,这是古人常有的演绎,可不予理会。



一个地方发生朝廷命官以死尽忠事件,地方志是不会忽略的。检索清康熙、光绪版,民国版《婺源县志》和清同治版、民国版《德兴县志》均发现关于齐護的记载,不同时期的县志前后衔接、内容一致,兹录于后:

《婺源县志》卷五·建置·祀典·齐总管庙:

总管名宗護,宋任浮梁陶丞,劳于王事,误毁御器,抱愤吞器,立死不仆,遂成神焉,嵩峡齐氏建。

《德兴县志》卷八·人物志·忠义·宋:

齐護字咸英,九都人,景祐三年以春秋明经官景德镇丞,后解御器经婺源金村段,有群贼突至,劫去行从御器,護迹其所往,召乡勇捣其巢穴,战败被执,不屈死,香二七日,民祀之,皇祐元年,诏封元帅。

从上述信息可知,两县志关于齐護在景德镇窑事活动记载是一致的,印证了宗谱内容属实。德兴县志将齐護在下槎遇难过程描述为因强盗劫持御器,齐護奋勇搏斗,不幸殉职。掩盖其不慎误毁御器之过失,为后人展现了一个忠勇的完美形象,难免显得牵强。因为事件发生后,首先当报官缉匪,这是常识,何况事发地距婺源县治仅十几公里之遥,可他却在自己并不熟悉的地方召募乡勇,以弱敌强,显然是鲁莽行为,令人难以置信。相反婺源县志的记载则较为谨慎,与宗谱内容也吻合,可信度高。各版本宗谱和《德兴县志》,仅有“齐護”和“護公”两个称谓。宗谱在尊先祖为“公”时,省略氏姓,但用全名,如:万辉公、士宽公、知信公、国珍公等等。而《婺源县志》记“总管名宗護”有误,疑是将“齐”误写为“宗”所致,因此,本文认定“齐護”为其真实姓名。

《婺源县志》将齐庙冠“总管”名,应是后人以齐護总管一方窑务之义演绎所为,这种做法在古代比较常见。如,清康乾之际文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记:“黄太冲云:今绍兴、杭州多有总管庙,皆是昔守郡者之生祠也。吾邑亦有总管庙几处,则属之于金昌及其子元七。按邑志云:神生前居淀山湖,父子没皆为神。元至元间,阴翊海运,俱封今职。则是总管之称,又非生前所授也。吾意本系守郡者之生祠,而后人或以金神附会之耳”。巳,当地老人们仅了解村对面山上有不少宋代墓地,但对齐護事已无记忆。此外,据婺源博物馆詹祥生馆长介绍,在婺源境内有多处齐護总管庙,婺源人把齐護当作窑神来祭祀,在他的记忆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还在婺源长林见过齐总管庙遗迹。这也与宗谱记载相吻合,表明齐護在婺源影响甚大,千百年来吸引了不少信众。



众所周知,昌江,是古代景德镇窑业的主要运输通道。明人缪宗周在《咏景德镇兀然亭》中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诸监镇官掌擎逻盗窃及烟火之禁,兼征税榷酤则掌其出纳会计





8







建议将每个版本的《宗谱》收藏地点更明确化,不要太笼统。即明确景德镇图书馆藏的是什么版本的族谱,婺源县博物馆藏的又是什么版本的,还有德兴县体泉村藏的是什么版本的。这样更显作者考证的精度,也让读者有据可查。

哪个版本的“谱载”?

是体泉村吗?

要明确段记载是什么版本的齐氏族谱

可以由此展开讨论当时德兴是否属于江东,而不是江西?由此也可以反证当时从德兴通往常山、衢州的交通肯定很方便

这一段又是什么版本的齐氏族谱?

这个窑丞到底是景德镇的窑丞,还是浮梁县的窑丞?可以展开讨论,也应该明确

是清康熙还是光绪版?

是清同治还是民国版?

前面说过宋人有回葬故里的习俗,因此,齐護墓地应当不在下槎,更可能在德兴体泉。德兴是我省发现宋墓较多的县之一



季志耀《试谈浙西宋元窑址及其产品的外销》,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1987年晋江年会论文集·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献花(0)
+1
(本文系xfb196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