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简评《汉字五千年》
2017-05-18 | 阅:  转:  |  分享 
  
简评《汉字五千年》电视片



最近看了一些知名的网站论坛,几乎看不到网民对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汉字五千年》片子有什么反应。还没有对“网络语言”和“火星文”的反应多。为什么?我倒基本赞成网民张马沙先生的观后感:

“1.有史料价值;2.有利于增强国人对汉字的信心;3.对汉字的吹捧多于理性的评判;4.没有对汉字缺陷的深入解说;5.

几乎完全不谈汉字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尴尬;6.几乎完全没有对未来汉字前景的客观展望。总评:比较失望。”

我在几年前曾经看过《图说汉字的历史》([日]阿辻哲次

著),我觉得电视片《汉字五千年》,所展示的内容,基本上与《图说汉字的历史》书内的东西相同,基本上是一个陈述表面现象的“流水帐”,都是老声常谈了,没有拿出什么新的东西,对解决当前汉字面临的实际难题,没有什么帮助。这大概就是不能激发网民关注的原因吧?

今天,人们关心的是汉语汉字的下列实际问题:

第一,如何回答一直为中国人争论不休的如下七点关键性理论问题:

一.文字的实质是什么?

二.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

三.导致汉字的体式不断更替的动因是什么?

四.汉字经过了多次体变,为什么始终保持“方块形”不变、“直接表意间接表音”

不变、“意异形异”的构字原则不变,“以字组字”的构字方式不变?

五.几千年来,为什么中国不把方块汉字变成纯拼音字母文字?

六.几千年来,为什么西方国家,不引用汉字作为他们的文字?

七.汉字楷体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第二,如何解决与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连的亟待解决的下列现实问题:

自从中国的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被卷入世界工业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以来,汉字就

凸现出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很多缺点了,就如马车走到大海边,面对大海,它不能当船过海用一样。特别到了今天的大工业商品经济时代,汉字就凸现出下列无法克服的6大固有缺点:

1、因为只表意不直接表音,所以,就没有与汉语实现完全地匹配,不能全面正确地表示汉语单词的词音、词意。因此,学习起来,没有语音提示功能,让人感到十分困难。

2、在结构上没有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所以,学起来,让人找不到记忆规律,不能“学少知多”,必须逐字死记硬背。

3、由于用“以字构字”的方法来扩展新字,新字的笔画随着字数的增多而增多。使书写和记忆难度也随着增加。

以上三条,使汉字成了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

4、由于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就不能让机器用笔画元件随意构建任何汉字,只能从预先造就的整体字的存储库内提取单个整字,所以,局限性很大,重码字很多,速度很慢。

5、因为汉字是“意、音”分离的,达不到汉字到哪里,汉语就到哪里,起不到统一语言的

作用。

6、在对外来单词进行音译时,汉字就退化成音节符号,失去了汉字的原义和本质。这种退化变质的汉字夹在汉文中,使本来混乱的楷体系统就更加混乱了。

这6大缺点,导致了如下6大难题:

1、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语言、文字教育,却永远不能彻底消除汉字文盲。

2、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推广普通话,却永远不能在中国统一语言。

3、导致电脑在处理汉字时,不能像处理英文那样不需要字库,只用很少的组字“元件”(信息交换码),就可以自由简便地组建出任何的汉字来。因此,不能建立起中国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网,使汉字信息系统只能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由此失去了独立性。逼得中国人不得不实行全民普及英语教育。

4、汉字的难学,严重地阻碍了汉语的对外传播。汉语汉字不能被外国的广大民众学会,在现代,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比外国人的多千万倍。中国在对外文字使用上,出现了六个“不得不”:

a.中国不得不进行全民普及英语教育;b。中国的出口产品的包装、说明,不得不附写英文;c。中国人向国际上发表文章,不得不用英文;d。中文信息系统,不得不挂在英文信息系统上;e。汉语注音字母,不得不改为英文字母;f。开国际记者招待会,不得不实行“汉英”双语对答。这六个“不得不”,使中国每年不得不枉费几千亿美元。

5、难学的汉字和难学的英语,成了压在中国儿童少年头上的推不掉的大山,快乐的童年变成了辛苦的童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修养。

6、由于汉字数量巨大,人们的记忆力有限,有90%以上的汉字被遗忘在“冷库”里得不到大众利用,极大地浪费了汉字资源。

这6大难题,使中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处理、普通话推广、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让国家、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巨额资金达千、万亿元。

所以,该片如果触及以上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出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的。可惜的是,该片对以上的诸多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毫不触及,仅仅把从前的老事拿出来重复一遍,怎会会引起世人的关注?“大灰狼”的故事连讲三遍,连小孩子也不爱听了。

如果说这个电视片是为了使人们增强对汉字的认识和信心。但是,不正视汉字在今天所面临的难题,只宣扬过时的“优点”,是不能阻止中国人在“民以食为天”的规律支配下,自觉自愿地重视外语、外文,轻视甚至抛弃汉语、汉字的发展趋势的。

片中把汉字同“四大发明”关联起来,是最没有说服力的。中、西方交往几千年了,至今连几个汉字“一、二、三”也没有传到西方。“四大发明”是我们祖宗的伟大的创新业绩,但是,要问今天的你,对祖宗的业绩有什么继承和发展呢?那就哑口了。中国的“学者”们,一谈起古代的“四大发明”,就眉飞色舞地“无比自豪”起来,而看看今天的造纸技术、印刷技术、火药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哪一项是中国人继承和发展祖宗的发明成果以后搞出来的?中国在这四个方面,每年支付给外国几千亿元的技术费用,今天的你们,还有什么理由“自豪”起来?不思进取的保守的者们,拿着祖宗的发明向世人炫耀,就如《阿Q正传》里的阿Q一样:“赵太爷算什么?当年我家的气势比他大着呢?”这样炫耀旧事有什么用?丝毫不能改变他打短工和受人鄙视的现实。

片中用了很长的时间展示汉字的艺术,大约想以此来改变大多数的中国人重英文轻汉字的倾向。但是,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所遵循的原则,却是“工具的使用价值原则”和“商品价值原则”,而不是“艺术价值原则”,他们使用文字,是要它为自己挣饭吃的,不是为欣赏的。所以,人们对任何工具,一般都有两个要求:第一是“实用性”,第二是“美观性”。没有实用性,只有美观性,是不能让人们用来创造价值换饭吃的,所以就不会被人们当作工具接受。镶嵌珠宝的马车再美,今天没有哪一个从北京去广州出差的商人,愿意坐马车而不愿坐火车或飞机去的。汉字的艺术性再高,并不能消除目前所凸现的6大缺点和6大问题。所以,今天的人们,重视艺术性远不如汉字的英文,就是必然的了。

片中把汉字与在国外开办孔子学院关联起来,并不能说明汉字的优越,恰好说明了汉字缺点----汉字是世界上最没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的最难学会的文字。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的难学。直接导致汉语很难向外传播。外国人不愿花这么高的成本来学汉语汉字,才使中国不得已投入巨额财力人力到国外办学。

自言无限热爱汉字的人们,真想发扬祖宗的基业,让汉字汉语迅速地传到世界各国的普通民众,就应当下决心改进汉字,消除汉字存在的上述一切缺点。让汉字比英文更优越。这样,也不用到国外开办孔子学院,不用投资,不用派一个汉语教师,外国人就会十分容易地就学会了汉字汉语。也不用制作电视片专门宣传汉字的好处,中国人重视英语英文,轻视汉语汉字的倾向自然扭转了。

我说这些活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宣传民族文化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在宣扬祖宗的成就时,更要注重激发今人的创新精神,给今天的青年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看完本片,给人的感觉就是汉字是“完美无缺的”文字,是具有无所不能的绝对神圣的文字,是无需再发展创新的文字。片中讲,中国的统一,都有汉字的功劳,这恐怕连听过《三国演义》的文盲也会感到惊讶的。

中国大多数不懂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和真实历史的人们,初看此片,大概是会“自豪”一下的。但是,一接触到现实-----必须逐个死记硬背的汉字,使得小学生的快乐童年变成了辛苦的童年;普通人,操作电脑,离了英文就寸步难行;南方的高中生,用英语同北方的高中生讲话,比用“南方式的普通话”更方便;学者向国际学术论坛上发表论文,不用英文就没人看懂,不讲英语,就没人听懂;出国者,不会英语英文如哑巴和瞎子一样;在国内,考大学,英语分数不过线,就得落榜;考公务员,英语不过关就不被录用;等等----就立即拜倒在洋文的脚下了。此时,对该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山东临沂孙振坡

2009.2.4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