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看似神秘却平淡的老中医——朱君初
2017-05-18 | 阅:  转:  |  分享 
  
看似神秘却平淡的老中医副教授朱君初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治病救人,二是教书育人朱君初,派名福寿,生于(农历)1915年11月26日,慈利县零
溪镇人(原朝阳乡),是三甲二房二十三世孙。1933年启蒙习医,熟读《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时方妙用》等医书,过目能诵;
1951年参加慈利县医药联合会,认组长;1956年在沙伯街联合诊所参加工作;1958在红旗公社联合诊所,聘任为主治医师;1960年
调零溪公社卫生院工作;1970年调朝阳乡卫生院工作;1980年调岩泊渡区卫生院工作;1982年调慈利县中医院工作;1984年被选为
慈利县政协常委(慈利县第一届委员会);1985年(7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聘为副教授;1992年退休。朱君初从18岁学医
行医,后来还兼任过小学校长(1938-1943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边行医,一边总结实践经验,进行学术研究工作,将
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实践相结合,他看病一视同仁,望闻问切与辩证施治之妙方良药的开拓与创新,为患者健康倾其毕生心血。为了
培养医疗队伍骨干人才,朱君初共带过10余个学生,后来都成为医疗队伍中的骨干,有的还当了医院的主任、副院长。1975年,他已年满60
岁,到了退休的年龄,但由于当时缺少医务人员而继续工作,即使因白内障眼睛开刀后,在视力很弱的情况下,也依旧坚持坐诊,由学生代笔,由他
口述处方,为患者看病。就这样又继续坚持工作了18年,直到78岁才正式退休。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治病救人,二是教书育人。中医是一
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它的生命力在于辨证施治,济世活人。朱君初几十年中医生涯,他始终坚持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擅长诊治中医内科、妇
科、儿科、骨结核、急性黄疸型肝炎、癫痫(羊癫疯)、中风等疾病,诊疗各种疑难病症及危急病症经验独特。疑难病不是一个单纯的病种,而是超
乎常见病一般规律的疾病。中医讲究整体,讲究辨证论治,在治疗疑难病时更能独占鳌头。他通熟中医经典,悟性颇高,每遇疑难杂症,总能灵活运
用经典理论指导诊断辨证和处方用药,从而达到“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屡屡用中医药创造奇迹。他看病,靠的是一块布垫,一支笔,一
本处方笺。他坐诊无血压计,无听诊器,无体温表,无化验单;酷爱中医的他坚持用地地道道的“纯中医中药”治病。他退休回到家,也几乎每天都
有慕名而来的看病患者,他对边远山区来的,尤其是农村来的,再苦再累也要看完,他说农民太辛苦,收入低,能够为他们减轻点负担就尽量减轻一
点。他说要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要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感,要有高尚的医德,“医德http://www.so.com/s?q
=%E6%98%AF%E4%BB%80%E4%B9%88?&ie=utf-8&src=wenda_link是什么?医德就是让病人一
看到你,病就先好了一半”。他一生行医75年直至生命的结束(2008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中医。老:活到老,学到老,治病救人到老朱
君初的一生就是勤奋读书与认真临证的一生。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医事业,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治病救人到老。也正是凭着几十年来
刻苦钻研中医典籍和认真临证处方用药所下的功夫,才得以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里游刃有余。即便如此,到了晚年仍然觉得自己学得不够,表示还
要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1979年研制出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药物;1982年研制出治疗骨结核药物;1983年研制出治疗中风药物等)。“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他的真实写照。中: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传承中医朱君初致力于教育,培养出了一
大批医疗队伍人才。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临证经验和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传给后学(1955-1974年期间,着手培养医疗人才队伍)。他说自己
的经验不带走,要把点滴经验和体会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绝不带进坟墓。医:大医精诚,以德统才,德艺双馨作为医生,不仅对医术要刻苦钻
研、精益求精,而且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精诚大医。朱君初在这方面,赤诚地对待病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
所想,急其痛苦,急其困难,急其危亡;想其医治,想其速愈,想其安全。为病人服务要全心全意。这并非粉饰之词,更非政治口号,而是必须毕生
身体力行的医德。否则,不败于医之技,而将败于医之德。”这就是朱君初:务实求真,不务虚名;活到老,学到老;承先启后,甘当人梯;以德统才,德艺双馨。为中医药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的光和热。
献花(0)
+1
(本文系朱立武张家...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