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
2017-05-20 | 阅:  转:  |  分享 
  
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读《潘文彬教学主张与实践智慧》有感



或许是出于职业的敏感,当我在书店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封面上的题目时,便被吸引住了。捧起书本,我慢慢地走进了潘文彬老师的教学园地。

这是我第一次读潘文彬老师的书,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可是我却像见到了一位老朋友一样,感觉那么熟悉;同时它又像一盏明灯,让我觉得迷惘的道路变得清晰起来。在书中,潘文彬老师提出了许多自己在教学方面的见解和主张。其中有两点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一、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

如果有人问你,语文是什么?你会如何回答?我也曾苦苦地思索过这个问题,却始终不得解。我和许多语文老师一样,对语文的认识很模糊,弄不明白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也缺乏科学的方法,更缺乏反思的习惯,总是稀里糊涂地教,在轰轰烈烈的教改风中,盲目地跟从,只追求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常常是浅尝辄止,难以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思品课。潘文彬老师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一个冷静的大脑,作为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他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洞悉了教改中的利与弊,他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丧失了它的本真和个性,语文教学也缺失了自身应有的情趣、意趣和理趣。我们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再讲究花样和技巧了,而是应该实实在在。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与运用,听说读写是语文,字词句篇是语文,思悟辨赏是语文。语文教学干什么?语文教学就是以课文为例子,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回想起这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在问自己:我的语文教学实在吗?备课时总是从教案中抄下来,很少改动。教学思路基本上让教案牵着鼻子走。要上公开课了,便找来优秀课例,东施效颦。上过之后,总觉得不满意。现在我明白了,实实在在教语文,就要着眼于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构建学生的语言世界和精神世界,彰显语文的核心价值,而一个语文教师,只有用语文的眼光去看语文,才懂得如何去教语文,才能把语文课教得实在一些,让语文回归本质。

二、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品味语言,触摸文字,这是最纯粹的语文课堂,也是我们最需要的课堂。摒弃华而不实的东西,语文教学只有恪守姓“语”不动摇,才能追寻平实而有效的语文教学。潘文彬老师认为,语文的方式就是“读”“思”“品”“说”“写”这些方式虽然古朴,但依然鲜活而不过时。一支粉笔一本书同样能把语文教学精彩纷呈,关键是教学中能否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方式来帮助学生“潜心会文本”,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同事上的一节公开课,是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在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题目是“穷人”,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课文的字里行间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穷。你能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穷人的穷吗?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在静思默想,画的画,圈的圈,结果学生找的句子比老师找的还多。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过来时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读、品、思、议,带领学生一步步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穷人物质上的贫穷,更加突显出桑娜及其丈夫精神的富足。纵观整节课,教师没有用任何的多媒体,也没有任何喧闹的教学手段,教学的行进始终贴合文本的语言,教师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细嚼慢咽,走进了文本至深处,触摸到了大师笔下人物的心灵世界。整节课弥漫着浓浓的品文析句,潜心会文的语文味。因为语文“根”深“蒂”固,所以课堂异彩纷呈。我想:这应该就是潘老师所说的,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吧。

潘老师上过许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他的课就像他的人一样,朴实、真诚、灵动,闪烁着他的教学智慧以及他对语文教育的独特见解。他用自己的语文方式行走在他的教学路上。正如他所说:“每位教师的教学都是一种行走,关键是要保持自己的行走姿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唯有如此,才会在语文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就像我们中国人用筷子吃饭,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只有坚守语文这块阵地,语文教学始终围绕“语文”来展开,语文的教学才能走出荒芜的沙漠,真正成为学生言语世界的一方绿洲,心灵的一股清泉。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伟人在谈话。确实,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在和一位师长,一位智者,一位朋友在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对自己的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我会追随潘文彬老师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步伐,更加坚定地走在我的语文教学路上,越走越远。

献花(0)
+1
(本文系青石板呀旧...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