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刀法》解讀系列
《辛酉刀法》解讀系列作者:韋雙翎资料来源:http://ntnuteenage.blog.163.comPDF制作:高天聖徒E-mail:261157445@qq.com
-1-
目录長刀、倭刀、雙手刀?──近代苗刀的傳承發展---------------------------------2〈陰流目錄〉與「苗刀」──《辛酉刀法》的源頭-------------------------------9戚繼光的中式倭刀──《辛酉刀法》所用的器材--------------------------------14禮失求諸野的武藝──《辛酉刀法》集成---------------------------------------22未學打,先要學挨打──《辛酉刀法》詳解(1)------------------------------40
「小招」的緊密攻擊──《辛酉刀法》詳解(2)------------------------------47「大招」中的丁字回殺法──《辛酉刀法》詳解(3)--------------------------53「大招」中的閃退回殺法──《辛酉刀法》詳解(4)--------------------------57「粘連而進」制擊法──《辛酉刀法》詳解(5)------------------------------60且戰且退的分寸──《辛酉刀法》詳解(6)-----------------------------------64《辛酉刀法》詳解后记--------------------------------------------------------69
附录:戚繼光的雙手刀考核法──《辛酉刀法》的基本要求---------------------------70戚繼光的「試斬」考核──《辛酉刀法》的針對性訓練-------------------------76
-2-
長刀、倭刀、雙手刀?──近代苗刀的傳承發展背景說明終於要開展「雙手刀」的主題了。這一個主題,本來覺得內容太過龐大,而且武術界中已經有許多人著書立說乃至分
享視頻,芸芸大家中,我再多言便似是班門弄斧、不自量力。所以我遲遲不敢下筆,只怕貽笑大方。然而在之前發表其他文章的時候,有網友建議我開展此一專題。我幾經思量,還是嘗試分享自己的心得,並期待大家的印可或賜正。「苗刀」的命名中國早在秦漢時代,雙手刀已應用於軍事用途。從出土文物中,已經發掘出漢代的
環首長刀。及至明代,由於中日之間的武裝對抗,倭國長刀的優點亦為中國迅速吸收,而且這種影響更延續到清代,綠營軍中常規配備雙手刀即是一例。戚將軍在著作中,提及此種雙手刀具,稱之為「倭刀」或「長刀」;程沖斗、吳殳則稱為「單刀」。及至民國初年曹錕成立「苗刀營」後,似乎便自始定名為「苗刀」了。
-3-
網上圖片:漢代環首刀(全長117.5cm,寬約8cm,最厚0.5cm。現藏「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區」)
網上圖片:明代長刀(全長170cm,鞘長130cm)
-4-
明軍系:《辛酉刀法》儘管器具在戚繼光將軍時已為明軍所用,但卻可能得其器而不得其法。直至辛酉年(1561年)間,明軍在陣上得到《隱流目錄》(當為「陰流」、「影流」)後,加上模仿、尋師、試演、訓練、實戰而累積的經驗(即撰寫《練兵實紀》的1568至1571年間),至《紀效新書》十四卷本(1588年)才正式刊印倭刀的圖譜勢法。書中稱為「長刀」,但說明為「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如此歷時二十多年而得來的「辛酉刀法」,即是當今「中式倭刀法」的第一歷史源頭。及後,抗倭援朝的軍人多習練這種「中式倭刀法」。朝鮮人韓矯遍訪士卒,將《紀
效新書》中的武藝湊集,而編成一「長刀譜」。反觀中國《紀效新書》中,長刀習法僅有圖式而無說明,這部韓人所編的刀譜,反而深具參考價值了。戚系:《影流目錄》→戚繼光《辛酉刀法》→許國威、駱尚志→【朝鮮】韓嶠《武藝諸譜》→《武藝圖譜通志》另一方面,明代提督李如松,相傳亦在抗倭援朝期間(1593-1598)有一套「提督劍」流傳下來。李如松所用的刀具一如戚家腰刀,刀路舞法亦與韓矯「長刀」相類,由此猜測,提督劍可能亦是《紀效新書》長刀十三勢的另一舞法。李系:《影流目錄》→戚繼光《辛酉刀法》→李如松→駱尚志→張六三→
【朝鮮】韓士立、禁軍→《提督劍》
-5-
民間系:《單刀法選》程沖斗的《單刀法選》成書於1621年,刀法得之於劉雲峰。劉雲峰得之何時已不可考,但據陸世儀說,他與石電二人同學於一倭人。石電陣亡於1635年,估計終年約六十五歲,則生年約為1570年前後。由此推測,劉、石二人隨倭人學於1590年左右,應算合理。但當時程氏所學刀法,只有勢法,而無刀路可舞,可知全套刀路是程沖斗的個人創作。而此套刀路,亦明顯是武術界「苗刀」套路之原型。
而吳殳師承石電,《單刀法選》亦早已成書,所以他於1662年所撰的《單刀圖說》,性質只是《單刀法選》摘要及注釋。程、吳兩家,實為一家。程系:倭人→劉雲峰→程沖斗《單刀法選》→程子頤→……吳系:倭人→石電→吳殳《單刀圖說》「苗刀」系:……→遊方僧《苗刀一路》→河北楊氏→謝晉汾→劉玉春→郭長生《苗刀二路》→郭瑞祥、韓慶堂《四路苗刀》
-6-
長劍系:荊楚長劍這一個譜系,是認定「朝鮮勢法」與「荊楚長劍」有傳承關係的。這當中因為沒有具體證據,有很多猜想成份,只因茅元儀指《朝鮮勢法》得自朝鮮回來的「好事者」,而後來朝鮮的文獻又指本國並無此勢法,更說:「茅元儀深歎劍術之不傳,自撰其譜,又傳其圖,一則曰得其訣於朝鮮;一則曰得其式於海外,托意渺茫不測之境,神其說而使人信之其微旨矣。」(語見《武藝圖譜通志》)由是而引起猜想。但據歷史發展的推測,朝鮮勢法的出現是受《劍經》的影響而成,確有道理。姑且一列,以供參考。譜系:李良欽→俞大猷《劍經》→戚繼光《紀效新書》→許國威、駱尚
志→【朝鮮】?→茅元儀《武備志》→【朝鮮】《銳刀譜》
-7-
-8-
註:苗刀傳承人物生卒年及著作一覽俞大猷(1503-1580)著《劍經》(1557年)戚繼光(1528-1588)得《辛酉刀法》(1560年)李如松(1549-1598)傳《提督劍》予駱尚志,再傳張六三(1592年)駱尚志(生卒待考),張六三(生卒待考)
韓嶠(1556-1627)編《武藝諸譜》(1598年)茅元儀(1594-1640)編《武備志》(含《朝鮮勢法》)(1621年)劉雲峰(生卒待考)石電(1570?-1635)程沖斗(1561-?)著《單刀法選》(1621年)
吳殳(1611-1695)著《單刀圖說》(1662年)遊方僧(生卒待考),河北楊氏(生卒待考)謝晉汾(生卒待考)劉玉春(1878-1932)1916-1925年間傳授刀法,1922年「苗刀營」成立郭長生(1896-1967)編《苗刀二路》(1927年)
韓慶堂(1901-1976)抗戰期間編《四路苗刀》
-9-
〈陰流目錄〉與「苗刀」──《辛酉刀法》的源頭背景說明我對雙手刀歷史的認識,始自馬明達教授所發表的文章。及後有幸隨林松賢、葉啟立兩位老師,親身到馬教授的家中拜訪,更是大開眼界。尤其一踏進馬教授家門時,一柄雙手刀古物即映入眼簾;馬教授又拿出一些珍藏古本,讓我有機會得到一些線索,啟發我尋找相關資料文獻的方法。
此外,本文的內容許多參考自〈直心影流與辛酉刀法之猿〉一文,特此說明。〈陰流目錄〉與《辛酉刀法》「陰流」(影流)是日本的古劍術流派,流祖是愛州久忠(號「移香齋」,1452-1538)。據愛州久忠自述,他的劍術是得「白神猿」所授的,故此「陰流」的流技即為「猿之太刀」、「猿飛」、「猿回」、「虎龍」、「山陰」。
愛州久忠曾遠航前往明國(中國明朝),但文獻記載的資料並不多,傳說與海盜有關,來龍去脈十分神秘。其嫡子愛州小七郎(1520-?)承繼宗派,他也曾前往明國。戚繼光於1561年得到〈影流之目錄〉時,愛州小七郎年約40歲,所以這份目錄,可能與愛州小七郎有一定關係。
-10-
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1588年)中之〈影流之目錄〉茅元儀《武備志》
天啟元年刻本(1621年)中之〈影流之目錄〉,比《紀效新書》十四卷本晚出逾三十年,因此圖勢中的猿猴,可能是繪圖者望文生義而成
-11-
以下為日本人對茅元儀《武備志》中載〈陰流之目錄〉所考訂的文字版,以供參考:〈影流之目錄〉猿飛此手はてきにすきれは意分太刀たり虎龍青岸陰見又敵の太刀を取候はんかかり何造作もなう先直偏からす彼以大事子切を意婦偏
幾なりいかにも法ににきりて有偏し猿回此手も敵多ちいたす時わか刀をてきの太刀あ者す時偏なり初段のことく心得へし第三山陰從網上找到的影片,說明文字指這是由疋田傳新陰流示範的「猿飛」
-12-
對「苗刀」的三種觀點從歷史發展可見,「苗刀」的興起與「倭刀」的傳入,確有不可切割的關係。但現今論其源流時,每每有三種不同的解讀:一)「禮失求諸野」說:這觀點認為現今的長刀技藝,是自漢代「環首長刀」一貫而下的,儘管「倭刀」、「單刀」來自日本,亦不過是漢唐時代東傳之物,而再回歸中國而已。二)「日本劍技旁支」說:這觀點認為現今的長刀技藝,即學自倭國的「陰流」刀法,因此今日「苗刀」之學,不過日本劍技之旁支。
三)「中、日、韓交流成果」說:這觀點持守中道,認為現今的長刀技藝,即中、日、韓三地的交流成果,其中互相參雜,各有本源而自成一格。「中式倭刀法」不等同「倭刀法」我認為將「苗刀」定位為「中式倭刀法」,是比較恰當的。由於刀具本身只是一種工具;而製造工具、運用工具的方法,亦不過是是知識、技術。科學與技術本身是中性的、跨國界的,任何一種設計良好的工具,只要能有助我們
解決問題,自然為人所樂用,而不會因為該工具起源於某個國家,而影響其實用價值。工具既然跨國界,是否指中國的「苗刀」與「倭刀」是沒有分別?在這一點上,則兩者又不完全相同。由於每個人運用工具,總會對應自己的實際需要,而又各有心得。當每個人都根據
-13-
自已的經驗來操作工具時,工具的造型設計,亦可能會略有微調。而這些變化,亦會根據時空、環境而作對應。《辛酉刀法》不是「陰流刀法」總而言之,戚繼光將軍得到〈陰流目錄〉是一回事;而明朝軍隊所練的「辛酉刀法」,又是另一回事。若沒有師承教學,即便得到的〈陰流目錄〉更完整、更細緻,練出來的也不會是正
宗陰流刀法。而且明軍所練的刀法,只是士兵在戰陣上用刀法,而非武術家層次的武藝,即使明軍聘得日本陰流武者擔任教師授藝,士卒所能學到的內容,也不可能太深入。是以《辛酉刀法》的編訂,很可能是借「陰流」的圖譜勢式為主(即使看得懂文字,若沒有師範傳授的話,恐怕幫助亦不大),配以俞大猷《劍經》體系的訓練,從而湊合、發揮、再創作而成。所以《辛酉刀法》與「陰流」的關係,實際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密切。〈陰流目錄〉對中國苗刀發展的最大意義,是開啟中國人研究日本刀法的風氣,為劉雲峰、石電日後直接向倭人學習刀法寫下伏筆。
-14-
戚繼光的中式倭刀──《辛酉刀法》所用的器材背景說明要了解戚家軍的刀法技術,必先知道他們所採用的器具。因為器具的結構,將決定技術如何發揮。因為如果戚繼光將軍麾下的將士,所執的雙手刀真的是一柄長達兩公尺的長刀,所
以所運用的技法,便不可能與程沖斗的四、五尺長刀相同。所以如果不先釐清戚家雙手刀的規格,《辛酉刀法》便將無從談起了。
戚繼光的鴛鴦陣,圖片摘自《武藝圖譜通志》
-15-
日本的大太刀(野太刀)鐮倉時代(1185-1333年間)日本的武士以豪邁為榮,故此具有長大刀身的「大太刀」(野太刀)在戰場上十分常見,主要供騎馬時所用。而要帶著這種大太刀的出行,通常會都採用背負的方式攜帶。而現存最長的大太刀,僅刀刃便長約220公分,收藏於新潟縣彌彥神社中,為日本的國寶之一;而全長約200公分的刀,則有更多實例了。然而這種供奉於神社的刀,一般只供觀賞,並不具備實用功能。實戰中使用的大太刀,一般長約五尺(150公分),重約3公斤。這規格與戚繼光將
軍所言「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倭善躍,一迸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的陳述相符。
網上圖片:供奉於新潟縣彌彥神社、現存最長的國寶級大太刀「志田大太刀」
-16-
「志田大太刀」刃長約220公分,莖長約102公分,全長達322公分通常會都採用背負的方式攜帶大太刀
-17-
「中國製倭刀」不同「日本大太刀」宋應星(1587-1666)所著的《天工開物》,初刊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比《紀效新書》十四卷本晚出50年,然而〈錘鍛第十.斤斧〉一章中載:「倭國刀,背闊不及二分許,架於手指之上不復欹倒。不知用何錘法,中國未得其傳。」由此可見,即使當時中國自行仿制倭刀,但工藝水平是不可相提並論的。又說:「刀劍絕美者以百煉鋼包果其外,其中仍用無鋼鐵為骨。若非鋼表鐵裏,則勁力所施,即成折斷。其次尋常刀斧,止嵌鋼於其面。即重價寶刀,可斬釘截凡鐵者,經數千遭磨礪,則鋼盡而鐵現也。」
可見中國所生產的長刀、倭刀,與日本刀以「皮鐵」包「刃金」的結構是不同的。以日本的標準來看,中國的軍用刀頂多只屬「束刀」、「數打物」的級別。這是一種為供應軍需而生產的批量產品。中式倭刀的規格在戚繼光將軍麾下用長刀的戰士,主要是鳥銃手,負責遠距離進行射擊,長刀對他們而言只是近距離防身的兵器。然而戚將軍稱長刀的好處是「惟此刀輕而且長,可以兼用,以備臨身棄銃用此。」
據《紀效新書》十四卷本(1588年)〈手足篇第四.長刀製〉一節中所載:「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以明代營造尺換算,刃長160公分,柄長48公分,即全長竟達208公分!而刀刃近護手處,有32公分是包上「銅護刃」,而總重卻僅1.5公斤!這麼巨大的長刀,重約1.5公斤,也真的太「輕」了!這樣的刀有可能存在嗎?
-18-
《紀效新書》十四卷本(1588年)〈手足篇第四.長刀製〉戚繼光將軍麾下的將士,所執的雙手刀竟是一柄長達兩公尺的長刀?而且僅
重1.5公斤?
-19-
長度宜用明代周尺計算據網友Lancelot的計算,戚家的中式倭刀即使不同於真正的大太刀,採用不斷收尖的方式,儘管可以輕一點;但以全長160公分計算,不可能輕於2.8公斤。由此可見,中國制的倭刀若長達208cm,比常見的大太刀是巨大得多的,而重量也輕得多,在物理上難以成立。其實目前尚有明代古物可作參考。據網友提供的資料,該戚氏雙手刀全刀長178公分,刀刃最寬處4.2公分,最厚處1.2公分,重約4.5公斤(Lancelot估計,重量為3.5公斤較合理)。
在長度上,若採用明代周尺(一尺約23公分)為量度單位,則〈長刀製〉中所載的尺寸,即為刃長115公分(含銅護刃23公分),柄長35公分,共150公分。如此,整把刀的規格會比較合理。
網上圖片:現存的戚家長刀實物,物主稱全刀長178公分,刀刃最寬處4.2公分,最厚處1.2公分,重約4.5公斤
-20-
網上圖片:真人手握戚家長刀的比例
-21-
〈長刀製〉的不解之謎但為何《效紀新書》多用營造尺,而這裡偏偏用周尺呢?這是一個不解之謎。但「重二斤八兩」又是怎樣一回事呢?會否該是「七斤八兩」(約4.5公斤)之筆誤?或「五斤八兩」(約3.5公斤)中的「五」字,在刻板時刻壞了或被蟲蛀了?或是「三斤八兩」(約2.1公斤)?但一切都只能猜測,事實無從稽考。據Lancelot的猜測,也許牽涉到軍事機密的問題,故意提供錯誤的數據。但若真的重約七斤,又何來「刀輕且長」呢?一個士兵已經扛著六斤重的鳥銃,還要再扛七斤重的刀,豈不是比火兵更辛苦?即使五斤也毫不輕鬆,比夾刀棍(三斤)還要重了。
由於以周尺計算,〈長刀製〉所載全刀長為150公分,為古物178公分短了一截,書中為「三斤八兩」的可能性是比較高的。總而言之,這是一個不解之謎。難怪到了朝鮮之後,習練長刀法者一律改用「腰刀」,不把這「華式」當一回事了。
-22-
禮失求諸野的武藝──《辛酉刀法》集成背景說明自2003年開始,我便跟隨謝肅方老師(StephenSelby)學習傳統射藝(可參見〈狩獵青海:跟藏族騎馬、射箭的回憶〉一文),當中有一些小插曲。記得有一次在他家中,看一卷他在韓國進行傳統射箭交流比賽的錄影帶,卻在比賽期間的助興節目中,竟然看到韓國人展示「辛酉刀法」的套路。當時我大吃一驚,原來
在中國的古武藝,竟然也在韓國中出現!網上找到影片,是近年的公開表演,展示韓國修復的〈辛酉刀法〉韓國對復原傳統武藝的努力但謝老師卻告訴我,韓國的傳統技藝,只是近年透過看書自行復原的。這些技藝的
傳承,早在日本統治時就已經中斷了。例如傳統的搭箭方式,一般搭在手指一側;但韓國修復的傳統弓射法,把箭搭在弓的近手背一側,這是受現代弓箭觀念的影響。及後我翻查資料,得知韓國人為了重現傳統武藝,當時已經花了近十年時間的研究。時至2003年,韓國體育大學的韓國武藝研究所更以「《武藝圖譜通志》展現」為題,申
-23-
請了科研專案,並經韓國文化部批准正式立項研究。韓國為求復古,努力重新演繹古譜的套路打法,已經推進至學術的層次。其實「套路」沒有所謂對錯,「用法」才有對錯;至於如何演繹編排,可以各適其適。姑且不論韓國人對傳統武藝的復原水平如何,但我認為他們的努力,已經值得肯定。從《武藝諸譜》到《武藝圖譜通志》《武藝諸譜》六技一卷,內容出自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由韓嶠(官位為朝鮮的
「訓局郎」,負責軍事訓練)所著。當時朝鮮遭日本侵略,明朝派李如松將軍率軍支援朝鮮,戰鬥力讓朝鮮當局嘆為觀止。朝鮮國君為此,更親自拜訪李如松將軍並請教原因,才得知是採用了《紀效新書》的訓練方法。之後朝鮮購得《紀效新書》,但對書中的武藝不能理解,朝鮮領議政(三公之首,等同相國)柳成龍便派了部下韓嶠「遍質東來將士」,從明軍中學得武藝。及後遊擊將軍許國威(字元真,武進士出身,晉江人)東來,韓嶠以參謀官身份往來帥府,得以向許國威將軍詢問武藝要訣,並於1598年著成《武藝諸譜》。
如此發展了兩百年,經過許多代的傳承,朝鮮國內的武藝已見雜亂,各部隊的訓練內容五花八門,有待整理。1791年,李德懋與朴家齊便以《紀效新書》和《武備志》為標準,再增補《武藝諸譜》及增補之技,重新編集而成一譜。編成之後,獲朝鮮國君賜名《武藝圖譜通志》,自此作為朝鮮軍隊「郊練指南」。
-24-
《辛酉刀譜》集成本篇之文字,以《武藝諸譜》所載版本為準,輔以《武藝圖譜通志》作為補充。而圖則並列四書版本之異,以供參考對比。
一)見賊出劍勢【武藝諸譜】負劍正立,以左手持劍柄,旋作見賊出劍勢。【圖譜通志】負劍正立,以左手持刀柄,旋作見賊出劍勢。
-25-二)持劍對賊勢【武藝諸譜】進一步,以劍從頭上一揮,作持劍對賊勢。【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26-
三)向左防賊勢【武藝諸譜】進一足,作向左防賊勢。【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27-
四)向右防賊勢【武藝諸譜】又進一足,作向右防賊勢。【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28-五)向上防賊勢【武藝諸譜】轉身跳進一步,作向上防賊勢。【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29-
六)向前擊賊勢【武藝諸譜】回身進一足,作向前擊賊勢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左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右一擊。【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30-七)初退防賊勢【武藝諸譜】轉身作初退防賊勢,退至原地。【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31-
八)進前殺賊勢【武藝諸譜】回身進一步,為進前殺賊勢一擊。【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32-
九)持劍進坐勢【武藝諸譜】仍轉身,作持劍進坐勢。【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33-
十)拭劍伺賊勢【武藝諸譜】即作拭劍伺賊勢。【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34-
十一)閃劍退坐勢【武藝諸譜】還退一步,作閃劍退坐勢。起立,更進一足,為進前殺賊勢一擊。又進一足,為向上防賊勢;即進一足,為進前殺賊勢一擊。【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35-
十二)揮劍向賊勢【武藝諸譜】仍作揮劍向賊勢,以此連進三步,更進一足,以進前殺賊勢一擊。又進一足,為向上防賊勢;進一足,以進前殺賊勢一擊。又進一步,一刺。【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36-
-37-
十三)再退防賊勢【武藝諸譜】轉身以劍三揮而退,仍作再退防賊勢,以此退至原地。回身進一足,為向上防賊勢;又進一足,為向前擊賊勢一擊。仍轉身,為持劍進坐勢,即為拭劍伺賊勢。回身進一足,以左手持劍向前,以右手更把,仍為向左防賊勢。進一足,為向右防賊勢。轉身進一步,為向上防賊勢,回身進一步,為向前擊賊勢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左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右一擊。【圖譜通志】轉身以刀三揮,退作再退防賊勢,退至原地回身,進一足為向上防賊勢;進一足,為向前擊賊勢一擊。
轉身為持劍進坐勢,為拭劍伺賊勢。回身進一足,以左手揮劍向前,以右手更把,為向左防賊勢。進一足,為向右防賊勢。轉身進一步,為向上防賊勢,回身進一步,為向前擊賊勢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左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右一擊。
-38-
十四)三退防賊勢【武藝諸譜】轉身作三退防賊勢,以此退至原地。回身進一足,以向前擊賊勢。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一擊。轉身為持劍進坐勢,即為拭劍伺賊勢。【圖譜通志】轉身作三退防賊勢,退至原地。回身進一足,以向前擊賊勢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一擊。轉身為持劍進坐勢,為拭劍伺賊勢。
-39-十五)藏劍賈勇勢【武藝諸譜】回身作藏劍賈勇勢畢。【圖譜通志】(同《武藝諸譜》)
-40-
未學打,先要學挨打──《辛酉刀法》詳解(1)背景說明從本篇起,將會就《辛酉刀法》的招式動作及功能、用法作出剖析。而解說的順序,會按《武藝諸譜》版本為軸,依次推展。
起手式:迅速進入迎敵狀態列陣待敵時,會以最輕鬆的姿態扛刀。全刀刀身垂直,拿在手上是最受力、最輕鬆的。左手反握刀柄,應該執刀柄的中央位置:握近刀盤處,會妨礙交刀右刀的便利;握近柄頭處,位處刀身末端,刀身容易搖擺,握持時會比較費力在維持穩定上。遭遇敵人要出刀時,左手向前一擺,右手執持刀柄,即成「見賊出劍勢」。刀身在前,透過鐘擺力自然地蕩回來,擺一圈後兩手執持,即成「持劍對賊勢」。整個動作如同手槍上膛,只要流暢迅速,便能及早做好迎敵的準備。
-41-
全刀刀身垂直,拿在手上是最受力、最輕鬆的左手握刀柄的中央位置,因為刀身放平,拿在手上較費力,所以只是出刀或收刀的過渡動
作見賊出劍勢:負劍正立,以左手持劍柄,旋作見賊出劍勢。——【武藝諸譜】持劍對賊勢:進一步,以劍從頭上一揮,
作持劍對賊勢。——【武藝諸譜】
-42-
銅護刃的功能《紀效新書》中長刀的「銅護刃一尺」,有解說為「作握把之用」,等同於日本「中卷野太刀」的設計,在刀身一部分纏上劍繩,以克服大太刀長度與重量上的不便。如此,《辛酉刀法》的圖譜中,一些手握刀刃的動作便能合理解釋了。但既稱為「護刃」,而非「握把」或相類的名稱,功能上理應並不相同。尤其中國的長柄刀本為軍中常用,何必以此繁複的工序,來改長一把刀的握柄以縮短刀身呢?
再比較「銅護刃長刀」與「長柄刀」的性能,銅護刃作為握把,前刀沒有刀盤保護,暴露於對方攻擊範圍,十分不智。若非不得已(例如騎兵長刀不良於步戰,進入不得不步戰的環境下,才臨時改裝使用),實在不適合這樣做。因此,「銅護刃」的功能使可能真的是為了「護刃」,專門用來承受對方兵器攻擊之用。因為「銅護刃」是可替換的部件,如此便可以減少刀身受擊的傷害,延長刀體的壽命。
-43-「護刃」的設計,應是專門用來承受對方兵器攻擊之用的可替換的部件
-44-
左、右、上三方的防禦架式以此引伸,銅護刃的設定便暗示了「三防」的結構及用法。首先,「三防」的動作儘管略有不同,但其實是同一結構,空出左門並以「銅護刃」當先迎敵。對方擊來,便以「銅護刃」硬接粘進,將刀身往左擺開,順勢劈入。這一點,從《武藝圖譜通志》中的「向上防賊勢」有繞過腦後的描繪,便可見端倪了。在兵陣中,兵刃多從上而下劈打而來,或中央突刺而來,甚少橫向揮舞的,因為橫向動作容易傷及身邊的戰友。如此,向左右橫格的動作,也因此而顯得次要。
所以「三防」的分別,主要是事前的身法不同,及事中的步法不同。向左防賊勢:進一足,作向左防賊勢。【武藝諸譜】
向右防賊勢:又進一足,作向右防賊勢。【武藝諸譜】
-45-
向上防賊勢:以「敗勢」迎敵另一方面,「向上防賊勢」身步法即為「敗勢」,網友徐大寶對此動作的論述甚為詳細,謹摘錄部份內容如下:「敗勢架子高,重心後傾,以後退敗逃為主,並無意作腿部攻擊。這是持刀槍等做回馬換步的概念。」「敗勢的概念,在側身後傾退步。在徒手對敵上,這動作不但速度不快,而且因為雙方距離接近,下身露出的破綻將會太大,不但反擊也不容易,更有可能被連續追擊。」
「但若是持械做側身後傾退步,不論是棍棒或是長槍刀劍,在閃過對方兵器後,可做轉身換步(回馬槍)或是刀劍上架、下壓等防禦手法。更甚有上半身後傾,閃過對方的槍或刀後,直接用刀劍掃腿的動作。」
向上防賊勢:轉身跳進一步,作向上防賊勢。【武藝諸譜】
-46-
未學打,先學挨打為何不將刀架在身體的左側呢?因為這是一個主守的動作,是準備承受攻擊的。向左/右防賊勢把刀架於右側,萬一衝擊力量太大,撤步同時可騰出左手來托住刀身,使本來的較費力「第一類槓桿」或「第二類槓桿」的結構,變成較省力的「第三類槓桿」,以便承受衝擊。但架在左側,由於身體的結構限制,除非作出滾身的動作,否則不可能調左手去托刀身。既然是主守的架勢,實在沒有理由一開始即以此對敵。
向左/右防賊勢,結構上以第一、二類槓桿為主向上防賊勢:結構基本上為第三類槓桿
-47-
「小招」的緊密攻擊──《辛酉刀法》詳解(2)背景說明《辛酉刀法》的結構,基本上以三個「退勢」為界線,分成了三路組合。在第一路中,出刀後先以三個防守的動作開始,用意十分明顯:讓士卒不要一廂情
願以為「只有我打人,沒有人打我」,而該先做好防禦的準備。命只有一條,在戰場上我們挨不起任何一次的疏忽。在建立起防禦的意識後,接下來才能練習攻擊。所以第一路接下來便是「向前擊賊」與「進前殺賊」二勢,這正是攻擊方法中的「小招」與「大招」。
-48-從「向上防賊」到「向前擊賊」的轉接。在建立起防禦的意識後,接下來才能練習攻擊
-49-
《辛酉刀法》與《劍經》的關係在談「向前擊賊」與「進前殺賊」二勢之前,我們先要注意一點:《紀效新書》完整收錄了俞大猷將軍的《劍經》內容。由此可知,戚繼光將軍必然亦採用了《劍經》的方法訓練士卒。雖然坊間普遍視《劍經》的內容為「棍法」而非「劍法」,但我認為《劍經》所言其實是「兵器對打的通則」。通篇談「棍」,是視「棍」是初基訓練用具,勝在操作時較安全,並且可以作對打練習;但「劍」才是終極的殺敵用具。而「劍」既是終極,則以此環視其他兵器,亦只是斷取劍的某一功能放大而已。
這一看法,可從俞大猷將軍的〈大同鎮兵車操法〉原文中略得印證:俞大猷〈大同鎮兵車操法〉原文摘要初教,各令以木棍習手足攻擊之法,為〈總訣歌〉八句,使其知所持循。曰: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一砍一挑,渾身著力。砍後即鑿,破虜無敵。約教二月之後,已知大意,則擇其足之便利者為牌手,力之強者為大旗
手、為叉手,手之便利者為鈎鐮及長撥刀手,其餘為鳥銃、神槍、短撥刀手。各習二月之後,則攻擊之法得矣。
-50-
因為「棍」是一切兵器的原型,而「劍」兼有一鋒兩刃,只須將「一打一揭」的棍法來操作劍,便能提升為「一砍一挑」的斬法。反之,將「一砍一挑」的「劍法」套用到各種兵器上,也同樣是適用的。
「向前擊賊」的動作取決於步法。與「一砍一挑」的來回頻率一致,才能做到「前一擊、左一擊、右一擊」的連續擊打
-51-
「小招」:一砍一挑的攻擊法而在《辛酉刀法》中所謂的「小招」,正是俞大猷將軍的「劍法」,亦即「一砍一挑」的回來式打法。何以斷定這是「一砍一挑」的動作呢?這得透過《武藝諸譜》的描述,指出「向前擊賊」時步法以「一步」(上兩足)為一擊,可見攻擊的動作取決於步法,這是與「一砍一挑」的來回頻率一致的。而且這種「小招」的打法,是讓刀發動至定點便即剎停,再作反方向的發動。如此能讓刀身維持在身前,防守得較嚴緊。若非這樣的來回發動過程,實在難以做到「前一
擊、左一擊、右一擊」的連續打法。也就是說,「向前擊賊」由步法來主宰出刀的密度。「向前擊賊」作為套路中的開首一擊,指出在對敵之初宜先用「小招」。因為對手在遠,而且已做好迎戰準備,自己在沒有優勢之下若貿然用「大招」,一擊未能得手,便會中門大開,十分冒險。
向前擊賊勢:回身進一足,作向前擊賊勢一擊。【武藝諸譜】
-52-
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左一擊。【武藝諸譜】
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右一擊。【武藝諸譜】
-53-
「大招」中的丁字回殺法──《辛酉刀法》詳解(3)背景說明近半個月來因為小登科,這系列的文章耽擱了一段時間。近日重新執筆,草草成文,內容相對比較粗疏,先發出來供大家賜正。讓正確得到肯定,讓錯誤得到糾正
話說回來,也許文章分享多了,網友的回應也日漸增多。其中有一些愛護我的朋友,提點我的所知所聞是有錯誤的,並不吝加以指正,這讓我十分感恩。知識、技藝是可以被懷疑的。近代哲學家KarlPopper即指出,科學最重要的要求不是證實,而是可被否定,即具「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所以不斷推翻前人的結論,才是科學的真精神。但人格不可以這樣,否則便容易自以為是、驕傲自大。我們不僅追隨師長,更重要是懂得尊重別人,了解別人的優點並信任他人。因為要突破自己,必先面對自己。自己的缺點不能躲閃。
事實上,我分享這些文章,並不是要說服別人接受我的觀點,而是希望自己「紙上談兵」之見,能夠經得起考驗,讓我正確的部份得到肯定,錯誤的部份得到糾正。若錯了一輩子仍未知錯,才是我的遺憾。
-54-
殺法:「大招」回到《辛酉刀法》上,「進前殺賊」是「大招」的打法,目的是要了結(殺)對方,這是與「擊」的最大分別。所謂「大招」是採用長程發勁的方式,在完全放鬆下瞬間爆發,將刀毫無保留地揮出。由於「大招」以「一擊必殺」的心態將力量放盡打出,所以劈勢能朝一個方向去盡後順勢繞回,然後才再作第二擊。丁字回殺法
而「回殺」的特色在於面對對手打來的「大招」時,透過退步躲開,再趁對方兵未及回防之際,立即回身了結對手。「初退防賊」這是訓練退步之後立即回身反擊的打法,步法呈「丁」字形,身體作360度翻轉,將刀順勢劈出。這即《劍經》中「丁字回殺」。這動作的重點在於步法:回殺之際,右腳向身後走,著地時腳掌內扣,呈向內鎖緊的狀態。然後左腳提起,身體自然轉向後方,順勢落地,右腳便可上步作劈殺。
-55-初退防賊勢:轉身作初退防賊勢,退至原地。進前殺賊勢:回身進一步,為進前殺賊勢一擊。【武藝諸譜】
-56-
紅色腳印為步法的轉移,連貫而看這是一個大翻身的砍劈動作
-57-
「大招」中的閃退回殺法──《辛酉刀法》詳解(4)「大招」的特色從《辛酉刀法》中,我們發現「大招」只有從右上往左下劈的走勢,而沒有左上往右下的打法。為甚麼呢?也許,這一方面是受到軍中俞大猷系統訓練的影響,以棍為基礎來修習各種兵器而造成的習慣;另一方面,也因為反方向劈殺後,兩臂為交叉狀,感覺上會有點彆扭,後
續動作會較不順暢。「丁字回殺」與「閃退回殺」「丁字回殺」是旋轉揮擊,而「閃退回殺」是先退再進,這兩個都是以退為進的動作,但最終都是接「大招」的殺法。
然而「丁字回殺」在背轉之際,只要對方作挑劍、回砍的動作,自己既看不見也防不了,其實是十分危險的。這招的用法,在面對大槍時可以前一刀掠開對手槍尖,再翻身躍入對方槍內劈殺;或詐敗後突然回身,以殺對方措手不及。而「閃退回殺」才是對敵之際較合適的反擊法,透過兩腿的一進一退,對空間及攻擊範圍的掌握,以達到打對方「舊力已過,新生未生」的時機。
-58-
提留:「殘心」「提留」一詞始見於程沖斗的《單刀法選》,是日系刀法中「殘心」之意譯。在此假借來詮釋「持劍進坐」一勢,是讓習者在刀路舞完之後、準備收刀之前,保持對敵的心態,不能鬆懈,隨時準備好繼續作戰。而「拭劍伺賊」是將刀交接後,準備收刀前的一個動作,類似日系刀法中的「血振」。「血振」的目的是把沾在刀刃上的血水揮出,而不同的血振動作,亦能顯示出自己所屬的門派。在「拭劍伺賊」一勢上,能否顯示門派姑且不論,但「拭劍」一語,已經指出與「血
振」的目的一致,是要清理刀刃。但與此同時,拭劍之際仍帶有警戒、防禦的意識,隨時可以出刀再戰,這便是「伺賊」之意。持劍進坐勢:仍轉身,作持劍進坐勢。【武藝諸譜】拭劍伺賊勢:
即作拭劍伺賊勢。【武藝諸譜】
-59-
閃退回殺法「閃劍退坐」便是在準備收刀之際,突然察覺異樣,即接退閃並同時再接刀,便備再進步攻擊。「閃退」的特色,在於前腳向後一步,讓對方兵器在身前剛剛落空之餘,後腿如同彈簧一樣,便隨即向前彈回進擊。而在實際操作上,這動作不必一定接續於「拭劍伺賊」之後,只要在需要退閃之際,將身向後一抽,再借勢向前彈出劈殺亦可。
閃劍退坐勢:還退一步,作閃劍退坐勢。起立,更進一足,為進前殺賊勢一擊。【武藝諸譜】
-60-
「粘連而進」制擊法──《辛酉刀法》詳解(5)背景說明所謂「大招」,是給予對方致命的重擊。因為是大動作,如果輕率出手,便會有「破綻太大,還沒打倒對手之前,已經先被對方擊中」的風險。因此,在彼此對敵之下,交手可分為兩個階段:兩兵未接,兩兵相接。交手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兩兵未接。打的是「見縫插針」,攻對方的空門。如此結果有三:1)我一擊得手;2)對方「不招不架」,反攻我空門得手;3)「犯了招架」,兩兵相接。(即,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兩兵相接。打的是「粘連而進」,聽對方的來勢,化開對手並從而反制。說來複雜,但實戰時是電光火石之間的事。
而《辛酉刀法》中繼「閃退回殺法」之後,便正是一連串「粘連而進」的技巧了。「向上防賊」兼「殺賊」
-61-
在之前〈未學打,先要學挨打〉一文中,已經詳說了「向上防賊勢」的身步法。而這一組動作,便是以「向上防賊勢」承受對方的攻擊,以兩兵相接點為軸心點,聽到對方的力量或左或右,便放掉那邊的抵抗力(化開),同時從另一邊以「大招」打入。
又進一足,為向上防賊勢;即進一足,為進前殺賊勢一擊。【武藝諸譜】
-62-
「粘連而進」向前衝所謂「揮劍向賊」,是後左下方而上把刀向前撩砍,這動作既可以直擊對手。若對方送槍戳來,亦可以此動作撩格住對方兵器,並在架貼住對方、不讓對方讓兩分離的情況下向前衝進,逼使
對方沒有空間,好讓自己在近身處使出「大招」了解對手。揮劍向賊:仍作揮劍向賊勢,以此連進三步,更進一足,以進前殺賊勢一擊。【武藝諸譜】
-63-
「向上防賊」、「殺賊」連「一刺」在「大招」使出後,若未能一擊得手,該如何做呢?由於用力比「小招」大得多,力量全歸一邊,「小招」的一挑一打是未必能用得上的。而這「進步一刺」的做法,便是將刀向前直送,同時向前進步,
一方面能有「追擊」之意,另一方面也有「回防」的效果。又進一足,為向上防賊勢;進一足,以進前殺賊勢一擊。又進一步,一刺。【武藝諸譜】
-64-
且戰且退的分寸──《辛酉刀法》詳解(6)[韋雙翎]背景說明按戚繼光〈紀效或問〉中所言:「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堂堂之陣,千百人列隊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只是一齊擁進,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一人轉移寸步,大眾亦要奪心,焉能容得或進或退?」
由於《辛酉刀法》屬軍用刀法,擊鼓而進,鳴金而退,士卒必須聽命而動,進退必須有分寸。所以這些「退法」,不僅是個人武藝的應用層次,更是部隊進退的規範,所以習練時連退三步,在陣上便可按金鼓而增減步數。向左退:再退防賊勢這動作是向左後方退步的打法,從《武藝諸譜》中「三揮而退」及《武藝圖譜通志》中「以刀三揮退,作再退防賊勢」的陳述推斷,這一勢式是退一步、揮一刀的結構,故
此退三步即揮三刀。一步一刀,只因向左後退時有順勢回揮之利,可阻嚇敵人的追擊。
-65-轉身以劍三揮而退,仍作再退防賊勢,以此退至原地。【武藝諸譜】轉身以刀三揮,退作再退防賊勢,退至原地。【圖譜通志】
-66-
重覆動作:見〈「大招」中的閃退回殺法〉【武藝諸譜】轉身以劍三揮而退,仍作再退防賊勢,以此退至原地。回身進一足,為向上防賊勢;又進一足,為向前擊賊勢一擊。仍轉身,為持劍進坐勢,即為拭劍伺賊勢。【圖譜通志】轉身以刀三揮,退作再退防賊勢,退至原地。回身,進一足為向上防賊勢;又進一足,為向前擊賊勢一擊。轉身為持劍進坐勢,為拭劍伺賊勢。
重覆動作:見〈未學打,先要學挨打〉及〈「小招」的緊密攻擊〉【武藝諸譜】回身進一足,以左手持劍向前,以右手更把,仍為向左防賊勢。進一足,為向右防賊勢。轉身進一步,為向上防賊勢,回身進一步,為向前擊賊勢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左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右一擊。【圖譜通志】回身進一足,以左手揮劍向前,以右手更把,為向左防賊勢。進一足,為向右防賊勢。轉身進一步,為向上防賊勢,回身進一步,為向前擊賊勢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左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向右一擊。
-67-
向右退:三退防賊勢這動作是向右後方退步的打法,由於姿態扭向右側而行,不及「再退防賊」般可順勢回揮,只可以跑速與敵人拉開距離,到定點時再回身反擊。轉身作三退防賊勢,以此退至原地。回身進一
足,以向前擊賊勢。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一擊。【武藝諸譜】轉身作三退防賊勢,退至原地。回身進一足,以向前擊賊勢一擊。又進一步,以向前擊賊勢一擊。【圖譜通志】
-68-
收勢:藏劍賈勇勢在戰鬥即將結束之際,必須仍保持警戒,一步步地完成收刀,以便過程中可隨時接刀再戰。所以對一套刀法而言,收勢亦是十分重要的。
轉身為持劍進坐勢,即為拭劍伺賊勢。回身作藏劍賈勇勢畢。【武藝諸譜】
-69-
後記:在「武術萬維網」上的回應[2012-12-10]近日得知網友侯忠江兄對敝文大力支持,後學實在感激不盡!此外,我也順便談一談這系列文章的來源。首先,我之前分享的一段來自韓國的「辛酉刀法」影片,那是轉載而來的,是目前韓國的一般打法。然而我解讀「辛酉刀法」時,並沒有以這影片或韓人的打法為依據,只是參考了流傳在韓國、成書於明清之間的古籍圖文,即《武藝諸譜》及《武藝圖譜通志》。
這些來自韓國的刀譜,是我在2004年隨葉啟立、林松賢兩位老師一同到廣州拜訪馬明達老師時,才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到的。當時馬老師亦指導了我用刀的要領,受用至今。我寫這一輯刀譜解讀的目的,是要以正視聽,因為韓人的解讀是有問題的。看影片中手持銅護刃的拿法,儘管是想模仿圖譜的架勢,但似乎不是戚繼光將軍的原意,若真的這樣用刀,前手有可能被自己的刀刃所傷。所以我寫的這一輯文章,是分享自己近十年來尋師訪友的心得,並透過RSW擬真兵器進行過競賽測試,儘管不是甚麼高明的招式,但至少保證可以用於對戰之上。那些插圖,我也花了不少時間繪
畫,希望能儘量淺白易懂。其實這些都是古人的東西,並不是我的創造。為了保存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很願意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歡迎大家隨便借用轉載,只要注明出處即可。再一次謝謝大家的支持!韋雙翎敬上
-70-
附录:二戚繼光的雙手刀考核法──《辛酉刀法》的基本要求背景說明任何一項專業技能的訓練,都需要設立門檻以遴選出真正的合格者。而設立門檻的主要方法,就是透過考核制度來進行評估。
當考核制度一旦正式確立後,便將會決定了該門技藝日後的發展方向:考試考甚麼,考生便練甚麼;至於考試不考的,往往會為考生所忽視。所以戚繼光將軍在《紀效新書》(十四卷本)之〈比校篇〉中,開首即說:「號令已明,刑賞亦周,坐作進退,當與攻殺擊刺同教矣。而比校不可無法,不知諸藝之彀而任比校之責,則花法入而正法昧矣,不可慎哉!」俞大猷《劍經》中「齊眉殺勢」。《劍經》全文被收錄在《紀
效新書》之中,是戚家軍對打技法的指南
-71-
「彀」為實戰技法所謂「比校不可無法」,作為將士武藝評審的「主考官」,第一大前題是必須知道何謂「標準」,亦即戚繼光將軍所說的「諸藝之彀」。「彀」(音「夠」)本是替「弩」上弦之義。由於「弩」是機械的一種,上弦時必須將弦拉至定位,方能完成上弦,因此「彀」亦被引申為「合格」之義。在戚繼光將軍的眼中,將士的武藝是「當兵防身,殺賊立功的勾當」,「不想學武藝,都是與性命為讐」,所以「凡武藝,務照『彀』習實敵本事,真可搏打者。不許仍學花法。」這一點是「主考官」必須注意的,否則評審時但求打得虎虎生風,而不了解技法
是否實用,便會造成表演的「花法」主導,而實用的「正法」沒落了。戚繼光《紀效新書》中所載的〈影流之目錄〉,亦正是「套路演練」的一種
-72-
檢定項目:一)套路演練,二)木刀對砍戚繼光將軍麾下將士的武藝,都必須定期接受「技能檢定」,考核的項目有二:一是「套路演練」,二是單對單的「對打較技」。按戚繼光將軍《紀效新書》(十四卷本)〈比校篇〉中所說,但凡檢定將士的武藝水平,必須將「套路演練」及「木刀對砍」的成績合併,作一綜合性評分。當中以雙手刀(倭刀)為例:
倭刀,共二人一排,舞路既多、疾速為上等。以木刀對砍,舉落疾速,不使人乘得犯為上等。
-73-
而「比分九則」一節更有具體指引:上等三則;上上、上中、上下。中等三則:中上、中中、中下。下等三則;下上、下中、下下。極精極熟,出乎上上之外,得手應心,自知機彀,可以傳教者,為超等。舞對力猛,不差正彀者,又加疾熟,又與得手應心未達一間,俱為上上。舞對力猛,不差正彀,且能疾速,或疾速而力稍怯,或只疾速,為上中。舞對力猛,不差正彀,或欠速,或力怯,為上下。
舞對合彀亦熟,但稍遲,或稍弱,為中上。舞對力猛合彀,但稍生澀者,為中中。舞對力猛合彀,但相合稍生澀者,為中下。藝雖稍熟而不知彀者,雖合彀而不熟,與熟而遲鈍者,為下上。舞而不知對,對而不知舞,雖精,只作下中。能一事而生,與舞對俱差正彀者,雖熟,亦為下下。舞對二事全然不通,與未習者,為不知。(以上與「比較」條擬法參伍錯綜,自然得當。)
筆者將戚繼光將軍的具體考核指引「比分九則」,推展而成的「考核標準一覽表」
-74-
-75-
不懂對打,只是一員「廢兵」透過上文的描述可見,戚繼光將軍考核「木刀對砍」的目的,首先是測驗士兵臨陣時的心理素質。若單對單時已經手足忙亂,這樣的士兵是不堪任用的。然而戚繼光將軍仍然重視「套路演練」的考核,這是為了觀察該人在沒有外力影響之下,其架式、動作、手法、刃筋等是否能合於法度,及身手是否靈活敏捷。民間練武屬於個人需要,人各有志,各行其是即可。但軍中不同,必須以「用」為根本,所以戚繼光將軍十分強調較技。所謂「舞生而對熟者為中等,舞熟而對生者為下等」,套路打得不漂亮,懂得對打乃可以上戰場;但套路打得再好,不懂對打還只是「廢
兵」一員,所練的武藝便沒有價值。
-76-
附录:二戚繼光的「試斬」考核──《辛酉刀法》的針對性訓練背景資料
現今的武術界中,漸漸流行「試斬」的訓練。然而亦有人指出,「試斬」只是日本刀匠測試刀劍性能及鋒利度的方式,若將之理解為有實戰價值練習,基本上是錯誤的。因為試斬追求的是「漂亮地斬過目標」,如此的動作若用於實戰,揮刀後刀尖往往偏離對手,致使對手有反擊的機會。此外,試斬時為了獲得更多的斬擊力量,常常有意無意地把刀先往拉後,讓對方能預先察覺。話雖如此,明代的戚繼光將軍駐守北方時,卻確實地提出類似「試斬」的訓練要求。
-77-
練兵的四大考核:射、打、舞、對在戚繼光《練兵實紀》卷四〈練手足篇〉中,第一條「校武藝」內列出了考核的基本流程:凡入操下營畢或不下營,各營將、各千、把總,俱立私把,分頭習學。先尊者「射、打、舞、對」起,以尊而卑,不必唱名,不必設鼓,乃私習也。中軍把子聽調、比者唱名等項,如常儀。凡武藝,務照示習敵本事,真可搏打者,不許仍學花法。
而據〈練手足篇〉的後文所述可知,當中的「射、打、舞、對」的考核項目順序分別為:「射」即測試射擊能力(弓箭、火銃、火炮等);「打」即以真刀測試打擊目標物能力(藤牌刀、腰刀、倭刀等即「試斬」);「舞」即測試套路演練能力;「對」即以替代木刀測試對打能力。
-78-
試斬:準度及力度的測試戚繼光將軍的「試斬」考核,是駐守薊州時對將士的特別要求,不見於《紀效新書》,相信在南方練兵時所無。可見這種特殊的考核,與南北戰場環境不同有關。昔日身處南方山嶺地型,面對的是小隊式的輕裝倭寇;然而現在身處北方廣漠地型,面對的是大規模韃靼鐵騎。持刀的步兵要能與裝甲騎甲對抗,最主要的戰術就是砍馬腳。所以戚繼光將軍在北方所要求的試斬考核,其實是考驗將士砍馬腳的能力。從〈練手足篇〉中所見:「以上射箭、打銃有定數外,其比鈀棍刀槍牌手,俱以二次為準。」可見試斬考核的定位,與弓箭、火銃射靶是同一性質的,旨在測試準度及力
度,每人每次都要試斬兩刀。試斬的動作:丁字回殺修習雙手刀的士卒,其試斬的方式見諸《練兵實紀》中〈練手足篇〉「校腰刀」一節,形式為:(每人)預備長短棍二根:一根長七尺,一根長三尺五寸。短棍在前,
長棍在後,相去二尺。……步軍各趨跑向棍來。如原習倭刀,進法:向前低頭,下砍短棍一刀,如馬腿;轉身上砍長棍一刀,如馬頭。中式者賞,違式者登簿。
-79-
雙手刀的士兵,考核時每人須自備長短兩根木棍,一根長七尺(約230cm),一根長三尺五寸(約125cm)。試斬時,視短棍為馬腿,視長棍如馬頭。這一組試斬的動作,身法類似「丁字回殺」,第一刀自下撩砍,轉身後第二刀便自上砍落。
戚繼光雙刀手「試斬」考核中,步法類似「丁字回殺」的走法
-80-
必須砍斷木棍在此段中雖未明言木棍的直徑,但在前一節「校圓牌」中,已指出試斬用棍「粗五分」(即約2cm),故雙手刀試斬的考核理應一致。那麼試斬的過程中,是否要求「砍斷」木棍呢?據「校大棒」一節中所載:「每隊自備兩根,長棍四尺,短棍一尺。先打短
如馬腳,又可長如馬頭。」為每隊只需準備兩根木棍,因為大棒手考核的是敲打,棍子不容易打斷,損耗比較慢,不必逐名士兵自備。反之,「校圓牌」及「校腰刀」時則須每名士兵自備木棍,即每一人經過考核後,木棍都一定需要替換,可見是要「砍斷」無疑。事實上,刀手在砍木棍
時應以砍斷為目標。因為若連2cm直徑的木棍都砍不斷,在實戰時將難以確保有砍傷馬腳、馬頭的能力了。戚繼光雙刀手「試斬」考核動作,是模擬先砍馬腳再砍馬頭的攻擊
-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