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不寐 痫病 胃痛
2017-05-23 | 阅:  转:  |  分享 
  


不寐

1.病因

思虑劳倦,内伤心脾,阳不交阴,心肾不交;阴虚火旺,肝阳扰动;心胆气虚以及胃中不和等因素。

2.病机

不寐病位在心,多与肝、脾、肾相关。

实证多由肝火内扰及胃中不和,痰热内蕴所致,病位多在心、肝、胃。

虚证多由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病位多在心、脾、肾。

病机主要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3.类证鉴别

不寐与一过性失眠、生理性少寐

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老年人少寐多醒,多属生理状态。











辨证论治

1.肝火扰心证

主症: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扰心证

主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3.心脾两虚证

主症: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神失养,神不安舍。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4.心肾不交证

主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5.心胆气虚证

主症: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证机概要:心胆虚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不寐所有证型: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

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交泰丸=黄连肉桂)+六味地黄丸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酸枣仁汤

速记:不寐肝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

















病案(例)摘要1:

刘某,女,42岁,已婚,公务员。2015年6月25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食肥甘滋腻之品,近半年来经常入睡困难,寐后易醒。现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寐后易醒,梦多,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口苦,头重,目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





























『答案解析』

痰热扰心证

主症: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病案(例)摘要1:

蔡某,女,57岁,已婚,退休干部。2015年12月30日初诊。

患者近3年常易潮热汗出,口干耳鸣。近半年出现入寐困难,醒后不寐,头晕腰酸。2月前因家事劳神而失眠加重。现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案解析』

心肾不交

主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炽盛,不能下交于肾。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痫病

1.病因

痫病以先天遗传,七情内伤,惊恐,饮食失调、脑部外伤、六邪所干、他病之后为主要病因。

2.病机

痫病的主要病机为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痰内动,蒙蔽清窍。

病位——脑,与肝、脾、心、肾关系密切。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以痰为主。

顽痰闭阻心窍,肝经风火内动是痫病的主要病机特点。

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致病为标。

其中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盛,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是病机的所在。











3.诊断要点

(1)家族史、诱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年龄、性别(发于任何年龄、性别),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

(2)主症——典型发作: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等。其它类型发作:仅有突然呆木,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软无力,面色苍白等。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止。

(3)先兆症状:多数在发作前有先兆症状:眩晕、胸闷等。

(4)发作突然,醒后如常人,醒后对发作时情况一无所知,反复发作。











4.病证鉴别

(1)痫病—中风病

共同点——痫证典型发作时与中风病均有突然昏倒,昏不知人。

痫病——有反复发作史,以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中风病——仆倒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2)痫病—厥证

共同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厥证——尚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挛,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口中怪叫等症。

(3)痫病—痉证

共同点——四肢抽搐

痫病——仅见于发作时,兼有口吐涎沫,口中怪叫,醒后如常人。

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经治疗恢复后,或仍有原发病的存在。











辨证论治

1.风痰闭阻证

主症:发病前常有眩晕,头昏,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发作呈多样性,或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伴尖叫与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茫然所失,谈话中断,持物落地,或精神恍惚而无抽搐,舌质红,苔白腻,脉多弦滑有力。

证机概要:痰浊素盛,肝阳化风,痰随风动,风痰闭阻,上干清窍。

治法:涤痰息风,开窍定痫。

代表方:定痫丸加减。











2.痰火扰神证

主症: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病发后,症情加重,彻夜难眠,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痰浊蕴结,气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脑神。

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3.瘀阻脑络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或先天脑发育不全。

证机概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而风动。

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4.心脾两虚证

主症:反复发痫不愈,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证机概要:痫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代表方: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5.心肾亏虚证

主症:痫病频发,神思恍惚,心悸,健忘失眠,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面色晦暗,耳轮焦枯不泽,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脉沉细而数。

证机概要:痫病日久,心肾精血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治法: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代表方: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所有证型:

1)风痰闭阻: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涤痰汤

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归脾汤

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天王补心丹

速记:风定痰涤瘀通窍,心脾六归肾左天。

















病案(例)摘要1:

黄某,男,23岁,未婚,农民。2015年3月30日初诊。

患者幼时左侧头部曾受外伤,平素头昏头痛,发作性右侧肢体抽搐2年,一直未规范治疗。现症:发作性右侧肢体抽搐,持续5分钟左右,发作间期肢体无明显不适,伴左侧头痛,颜面口唇色暗,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请与痉证相鉴别。































































病案(例)摘要1:

刘某,男,42岁,农民。2016年2月25日初诊。

患者因发作性昏仆抽搐就诊。发作时突然昏仆抽搐,吐涎,发出怪叫声。患者平时急躁易怒,心烦失眠,口苦咽干,咳痰不爽,便秘尿赤,目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胃痛/胃溃疡

病因病机

1.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

2.病位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3.病理因素——寒(寒邪)、热(热郁)、气(气滞)、血(血瘀)、湿(湿阻)、食(食滞)、虚(脾胃虚寒、胃阴亏虚)

病机及转化

(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致胃失和降。

(3)肝气犯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因而发生疼痛。

(4)脾胃虚弱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此外,亦有过服寒凉药物而导致脾胃虚寒而痛者。











诊断和类证鉴别

诊断要点

1.主症: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疼痛性质:胀痛、刺痛、灼痛、剧痛、隐痛等。

2.兼症: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

3.发病特点: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类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胃痛

疼痛部位左胸膺部心下胃脘

疼痛程度剧烈多轻

疼痛时间短,多为发作性长,多呈持续性

疼痛性质刺痛、绞痛隐痛、胀痛

兼症胸憋汗出,心悸气短多伴胃肠道症状

预后病情危急,预后较差病情多缓,预后好

2.胃痛(肝气犯胃)与胁痛

胁痛——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面目肌肤发黄,或胸闷善太息,少有嘈杂泛酸、嗳气吐腐。

胃痛(肝气犯胃)——也可攻痛连胁,但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

联系——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也可牵连及胃。

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部位疼痛为主症。

胃痛——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辨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证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耗证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胃痛所有证型: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良姜香附等分研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夏苓草蔻陈栀连

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失笑灵脂共蒲黄)+(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

6)胃阴亏耗:滋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加黄芪一两半

速记:胃寒良食保肝柴,瘀失虚寒黄建中,湿热清中阴虚贯。

















病案(例)摘要1:

乔某,男,25岁,未婚,工人。2015年12月25日初诊。

患者3小时前因饮酒过量,出现胃脘部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纳呆恶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请与胁痛相鉴别。





























『答案解析』

湿热中阻证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鉴别:

胁痛——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面目肌肤发黄,或胸闷善太息,少有嘈杂泛酸、嗳气吐腐。

胃痛(肝气犯胃)——也可攻痛连胁,但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病案(例)摘要1:

刘某,男,35岁,已婚,职员。2016年2月10日初诊。

患者因昨日聚餐进食较多,致胃脘胀痛,呕吐不消化食物1次,量少,吐后痛减。

现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答案解析』

饮食伤胃证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献花(0)
+1
(本文系虚假谁情堕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