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款识
2017-05-24 | 阅:  转:  |  分享 
  
款识

“款识”又称“铭文”,本指古代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具体到瓷器,可称“年款”,写在器物的底中央,或写在器皿里心、口缘及器身。专为宫廷烧造的瓷器款识叫“官窑款”,民间烧造的称为“民窑款”,除了纪年款外,还有堂名款、吉语款、警语款、陶工款、干支款、花样款等。中国自瓷器出现,历代器物出现款识的情况不多,只偶尔出现一些刻划或朽写得很潦草的行柏,字款的内容也多属于纪年、纪事。白唐代始,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加强,陶瓷器产销两旺,瓷窑瓷场大量兴起,竞争也由此而兴,此时各种标识性或广告性的款识大量出现。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款识,如定窑器上的“官”、“新官”字款,汝窑器上的“奉华”款,建窑墨釉盏上的“供御”、“进盏”、“枢府”等款,这是各窑场奉旨烧造的进贡产品的特殊标记。白明代开始,瓷器的款识装饰逐渐盛行,主要是年款,其次也有少数吉祥语款和家藏款。年款的字体,既有楷书又有篆书,既有横款又有竖款,品种繁多,形式不一。明代官窑器物年款装饰发展到清代大为盛行,主要以书写款为主,也有少量的刻印款和其他各种款识。

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此外还有三说;-、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突起者。二、款在外,识在内。三、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均见《通雅》卷三十三所引。后世在书、画上标题姓名,也称“款识”、“题款”或“款题”。画上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代,始记年月,也仅细楷,书不两行。惟苏轼有人行楷,或跋语三五行。元人从款识姓名年月发展到诗文题跋,有百余字者。至明清题跋之风大盛,至今不衰。可见,款识,有二义:一、指书画作上的署名后款,二是古代神鼎彝器上铸刻之文字。

陶瓷的款识在瓷器的底部或其它部位,往往有表明年代,窑名,人名,堂名,或者表示赞颂,祝愿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器底或器里有某种识别性的图案,这些统称为“款识”。一般说来,款识是瓷器装饰的附属物,好的款识与装饰画面相配,可以增强器物的艺术性。款识表达的内容可分为:纪年款,堂名款,陶人款,吉言款,赞颂款,花样款等六大类。按书写部位分,主要有底里铭和额铭。将款字写于器物底部的称底里铭,由于款识的内容,格式,字体,书法各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它对瓷器的断代,断定窑口和辨别真伪都有重要作用。纪年款如:“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等。堂名款如:“正和堂制”。陶人款如:“某某造”(在匠人姓名后加一“造”字)赞颂款如:“美玉雅玩”,“昌江美玉”等。吉言款如:“金玉满堂”,“寿山福海”等。花样款:用含有寓言的纹样图案作为款识如双鱼,白兔等。词目:款识拼音:KuǎnZhì词义:1、钟、鼎等器物上所刻的文字。2、书信、书画上面的落款。详细解释1.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史记·孝武本纪》:“鼎大异於众鼎,文镂毋款识。”非駰集解引韦昭曰:“款,刻也。”司马贞索隐:“按:识犹表识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一夜,雷电风雨暴作,翼旦山折泉涌,急流中得一古器,篆文款识甚奇。”明陶宗仪《辍耕录·古铜器》:“所谓款识,乃分二义: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另有二说:(1)款在外,识在内。(2)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参阅清方以智《通雅·器用八》。2.在书画上的题名。清龚自珍《观“邃园修禊”卷子同年生徐编修属书卷尾》诗:“一花一石有款识,袖中拓本春烟昏。”许地山《银翎底使命》:“但那上头不特地址没有,甚至上下的款识也没有。”





























4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